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产业。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疫苗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此应强化生物制药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能力。

(1)加强预防性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因此,做好生物制药企业从业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生物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2)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及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肝炎病毒。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企业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及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生物制药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参照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转贴于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4)加强制药企业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5)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生产车间及实验室应定期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废物垃圾的处理。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漏、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实验室 设备 管理

实验室对于企事业单位科研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实验室作为实验验证的主要场地,同时也是科研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在新形势下出高水平成果、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实验室设备管理问题一般主要集中在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与运行水平,并对其进行良好的保养,从而提高科研效率与检验质量。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充实,不断加大实验设备与仪器的投入,如何做好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实验室设备的作用,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进实验室设备管理的一些方法。

1 实验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部分设备闲置、部分设备短缺的问题,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实验室建设大多数按部门设置,一部分单位中即使存在统一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机构,但其内部也按不同专业研发部门划分成若干个独立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实验室为了满足其自身的要求购买的实验设备就存在重复购买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一个独立实验室中可能存在某一些仪器很长一段时间只使用一次,在其他的时间就处于闲置状态的问题。

由于各个独立实验室分别管理自己的设备使用,独立实验室之间交流过少,不够充分,最后导致独立实验室对外开放较少,之间的合作协同也非常少。

在各个实验室内部,缺少实验设备仪器的管理的规章制度,及时存在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也是框架性质的,其中没有细化条例,不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很低。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记录存在不完整或不存在的现象,实验资料不健全,缺少设备与仪器的使用说明与其他档案。这些资料与管理的缺失,导致不能很好的统计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从而影响设备的维护、添置与购买的决策。

目前,很多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该设备的使用率上,并没有对仪器设备的磨损情况、耗费情况与性能指标等完全列入评价中,而在一部分实验室中甚至缺少评价方法,从而不能及时的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与更新。实验室设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有待改进与设计。

由于实验室在大部分单位中处于边缘部门,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队伍并不是很稳定,而且队伍之中的实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实验知识,从而导致管理水平落后。很多实验室人员缺少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基础知识,导致管理水平并不高。

2 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长期以来的重理论、轻时间,重应用、轻基础观念在相关单位的人员脑中根深蒂固,单位领导对实验室设备管理不重视均造成以上问题。

其次,也与实验室在企事业单位的边缘地位有关,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只感觉自己是科研辅助人员,他们将自己所负责的实验室中的设备认为仅仅是该实验室专用设备,没有资源共享,互相协作的观念。

由于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有全面的知识,包括仪器设备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还需要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些支持能力,将自己知识定位成一个保管员的角色,从而使实验仪器设备管理队伍的素质层次不齐,管理手段落后,水平不高。

实验室设备购置与维护的费用不足,影响了实验室设备信息化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3 改进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在对实验室设备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措施与方法,分别是:如何从思想上充分意识到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实验室设备采购、登记、使用维护等基础管理工作;如何重视实验室制度化建设;如何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加强建设实验室设备管理;如何建立高素质实验室设备管理队伍这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改进验室设备管理。

思想认识问题是决定实验室设备管理成效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实验室设备管理,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粗心引起的失误。让全体职工都了解到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实验室设备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主人公精神。事实上,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实验室设备的支持下,科研工作才能正常顺利的进行。二是,实验室设备都比较昂贵,如果出现损失,将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话甚至影响到整个实验室建设经费。

规范实验室设备采购、等级、使用维护等工作,即在设备采购时,就要对审批手续严格审查,在前期就要按照具体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按照技术先进、经济核算、科学实用的原则上选择实验设备,从而确保实验室购入设备的质量。在实验设备进入实验室后,要对设备进行认真详细的等级、造册,建立详细的信息,为以后的实验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提供便利的方式。在实验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问题,只有在预先制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制定合理、有效的实验设备管理制度,抓好实验室设备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是开展和提高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前提。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能够保证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各个规章制度建设好之后,还要抓好这些制度的监督工作,确定其严肃严格的完成。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实验室设备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应该充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在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中。并在充实实验室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情况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设备管理队伍。

4 结语

实验室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各个环节,坚持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从而保证企事业单位中的科研与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子锋.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价值当量评估法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51.154.

[2]杨帅.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措施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 313000)

(H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摘要: 6S管理可以改善现场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协作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本文主要从上述方面论述了在高职经管类实训室中实施6S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找出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6S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ite, improv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train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on and deep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6S management in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roo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above,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solutions to some problems are found out through discussion.

关键词 : 6S管理;素养;校企合作

Key words: 6S management;qualit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80-02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素养,更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特别强调的一个环节,同时,人本身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的企业中所紧缺的人才是具有了各种优势的高端人才,这种人才能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才能产生与其他企业相抗衡的动力,才能使企业具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企业的面试中,也将人的自身修养与专业素养摆在同等重要的水平。而这些良好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在学校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校内期间就了解并运用6S管理的内涵及外延,培养学生树立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严谨作风,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1 实施6S管理的必要性

1.1 改善现场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在6S管理中,前4个“S”规范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现场管理,从而保证现场无杂物,学习物品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取放方便,井然有序。而实训室的现场环境规范、整洁,不但提高了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的工作效果,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触动了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能按照实训场所物品摆放标识,规范取用工具、材料等实训物品,并及时归位,清洁训练场地,规范操作流程,安全使用各种设备。这样,不但减少了时间浪费,而且规范了操作流程,确保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2 增强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 在6S管理中,它的核心是“素养”,而企业招收的人员也是将人的基本素质与专业素质放在同样的地位,充分的说明在6S管理中“素养”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纪律观念等观念的养成。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比方说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待人接物等,企业的。企业想要取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希望企业的员工将自己的职业追求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而我们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因此在校期间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校内实训室推行“6S”管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模仿企业式的管理,营造企业的工作氛围,达到在校内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一方面,养成科学严谨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养成按规定做事,遵守规则的良好职业素养。

1.3 培养协作能力,打造团队精神 在6S管理中,各个要素的完成无不体现团队的力量,而现代企业所要的人才也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校内现有的很多实训课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实训室实施6S管理以后,学生走进学校和团队成员亲密合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每一个成员生存的基础。在实施6S管理过程中,从学生对实训区域进行整理、清扫的过程中,统一的要求能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团队协作,更好更快的完成既定目标,增进团队协作的精神。通过整理实训的现场环境,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一些之前以前存在行为涣散、责任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等不良习惯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潜移默化的带动下,习惯逐渐转好,团队合作意识也在增强。

1.4 促进文化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现在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是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但目前许多职业类学校在管理及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与实际的企业差异很大,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都没法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各项要求,学生频繁更换工作,这类学生并不一定代表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职业素养,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实施6S管理后,将企业的管理引入到课堂中来,可以让学生在不走出校门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并能够在校期间早早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2 在运用6S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仪器设备主要有物流的相关仓储及装卸设备、财会装订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的管理以及各种相关专业软件的维护、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三大方面都关系到实验室管理的主体:实验教师、工作人员、实验学生。而在目前经管类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无论是教师、技术与管理人员,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少制约管理绩效发挥的因素。

实验室管理常见的问题如下:

2.1 实验室场地使用率不尽合理,一些实验室利用率极低,如手工会计实训室,而一些实验室过度使用,如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室,甚至出现一周有两三个晚上都在上课的情况。

2.2 许多实验室布局不合理,设备及座椅摆放混乱,实验室下课后,学生实训课结束后,仪器设备不归位摆放,环境卫生没有及时处理,使用记录也未填写。

2.3 实验室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有些实训室该上墙的制度未上墙,该提示的注意标语未上挂,规范的区域未划分。

2.4 实验设备管理不完善,由于实验管理人员的变换及新旧设备的更新,加上管理人员的疏忽,未能及时将出借或报废的设备更新到文档中,使得一些设备不知所终,帐、卡、物难以相符,还有一些到了年限的设备未及时报废,仍然放在实训室里。

2.5 管理理念落后,在实训室的管理中,通过管理制度和少量的实训室管理人员,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毕竟实训室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如果他们没有主人翁意识,那“6S”管理就是只能是空话。

3 推行6S的步骤

“6S”管理的6个要素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我们对这6个要素进行分析发现,“6S”管理旨在完善工作环境,保证工作质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的新型管理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应用到高职院校的经管类实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上,一定能够完善实训室设备管理水平,健全实训室规章制度,提升我们的管理理念。并且针对实验实训室的特点,结合6S管理中六要素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对实验室的内外环境进行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3.1 设备管理 所有设备都应该使用学校资产管理的统一标签,粘贴每个设备侧面,并根据每学期抽查的情况,查漏补缺。设备的使用率是多少,哪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哪些设备处于维修状态,设备的入库、借出、领用都要进行必要的登记。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基于学校原来未针对资产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现有设备清查完毕后,将每个实训室现有设备相关信息全部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里,如:某个设备由原来的实训室(6211)调转到其他实训室(6208),就需要设备所在的实训中心管理员向系统提交申请表,再由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后台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现调转。做为学校二级分院的实训中心管理人员也需要定期抽查实训室的设备,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2 建立仓库 无法继续使用的设备和耗材归类摆放都需要安置在仓库里,还有一些不是每次实验均要使用的设备也应该放回仓库,特别是一些零碎的小工具也应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管理。对于不同类别的设备及工具应该分门别类地放在仓库中,不同类型的物品放在不同的货架上,并且由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做好标识,便于取放。在实际工作中,在购买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用具的采购时,需要编制相应的计划,避免过来采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3 建立严格的清洁制度 实验室大多数时间都是用于教学,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想实训室干净、整洁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维护,实训中心管理人员需在此基础上辅助勤工俭学同学打扫、清理,多方面人手来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训室管理人员还需要每天不定时巡查,并将检查定期反馈给相应的班级、教师及班主任,并适当的引入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4 制定各项规范制度 在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中需要制定很多制度,比如实验室使用申请制度、设备采购制度、实训耗材采购、领用、保管制度、设备借用制度、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制度等,对于制度当中涉及到的表格要制定好规范及标准,比如设备采购申请单、设备借用申请单、耗材领用申请单等,方便需要时下载使用。有些关键的办事流程,建议上墙。

3.5 加强实训室所有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应该定期的组织实训中心的管理人员参与实训室管理的相关培训,多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其他院校实训管理的先进方法。对于实训室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拍摄微视频并将其上传到校园网络,来告知实训室特殊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融入实训室的管理细则,提高使用人员的素质。

3.6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要重视设备安全,每个实验实训室要安装红外线监控探头,24小时监控设备使用情况,避免设备人为损坏或者丢失。同时在一些特殊设备区域,在设备上悬挂醒目的警告标识,让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能在操作时,第一时间就能够清楚看到,防止事故的发生。

4 总结

6S管理模式中许多地方看起来都是小事,实际做起来却也并不容易,同样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并且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做。通过实施6S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吕翠霞.6S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08-01.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办公室;程序化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99-01

一、办公室程序化管理概述

办公室管理的程序化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就当前实际情况看,主要包括办公室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办公室管理的制度化,是指办公室的管理有一套健全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办公室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流程是办事的先后次序。流程化的管理可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一定的秩序有准备、有步骤、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促进和实现办公室管理的正常化。

二、办公室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

(一)办公室管理的程序化,直接关系到上层领导的决策水平

决策是上层领导的主要职责,尤其对于国企,上层领导的作用更加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在这方面,办公室作为辅助领导决策的主要部门,承担着为领导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提供咨询意见的重要任务。

(二)办公室管理的程序化,关系到管理系统的协调运转

任何管理系统都是一个复杂的联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办公室处于中枢的地位,它不仅是领导的综合办事机构、信息参谋部门,而且是沟通、联系和协调领导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全局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是否顺畅,取决于办公室这个“枢纽”作用的发挥程度。

(三)办公室管理的程序化,直接影响着国企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办公室承担着公文处理、会议管理、信息处理、印章管理、工作、机要保密工作、公关接待工作以及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等大量的日常性工作。而实行科学化管理的办公室,能够分清轻重缓急,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先后有序地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三、国企办公室程序化管理实施方略

(一)制度化的建立

办公室管理的制度化,是指办公室的管理有一套健全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目前,应着重抓好如下几项制度。

1.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机关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其实质是在明确办公室以及办公室各个科室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划分每个岗位的权责,使办公室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等现象。

2.会议制度。会议是传达指示、研究问题、形成决策、部署工作、总结经验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管理手段。研究会议管理规律、提高会议效率已成为当今一门新兴的专门学问,是办公室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3.公文处理的制度。公文的处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且细致复杂的工作,如没有一定的章法很容易出差错或造成公文旅行、公文积压,导致效率低下。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文制度,提高办文质量,加速公文运转。

4.接待制度。迎来送往是办公室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关或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办公室必须重视接待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接待制度,对接待的礼仪、规格、费用标准等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以便按章接待。

5.安全保密制度。印章管理和保密工作关系到机关和企业的安全和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印章管理制度、文件保密制度等有关的安全保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和定期检查。

(二)制度的程序化

程序化的管理可使各项制度按照一定的秩序有准备、有步骤、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促进和实现办公室管理的正常化。

实现办公室管理程序化的关键在于程序的优化。为此,制订程序时必须注意程序的可行性、有序性、系统性和简捷性。可行性即程序必须具体明确,必须以实际上能做到为前提。否则,再好的程序也是毫无意义的。系统性即程序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系统,它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主客观条件,尽量预见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力求全面周到,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有序性即程序的各环节、各步骤之间必须按一定的次序前后衔接,不可颠倒、重复或错乱。

(三)办公管理的自动化

办公管理自动化为办公室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公文的处理以及其他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促使办公室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的管理转向现代的、科学的管理。这是办公室程序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四、提高国企办公室程序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加强程序化管理工作,保障各项业务顺利进行,要有国企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也不能脱离每名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办公室业务和各科室部门的紧密合作。通过实践了解,程序化管理工作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思想观念方面

增强程序化管理意识,由于我国多年实施计划经济,目前程序化管理尚未受到国企应有的重视。因此,国企人员尤其是领导层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办公室程序化管理的认识与重视。

(二)人员知识技能学习方面

因为国企办公室人员平时的工作较为繁忙,完全脱产来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各单位可以实施上午工作,下午学习的形式,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培训班与技术交流活动,或举办IT业务、系统应用知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学习课,从而让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对工作情况与重要性有着充分的掌握,能够学习到优秀的程序化管理方式。

(三)人员管理方面

1.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责任感。在办公室程序化管理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相关人员学习办公室程序化管理专业知识等。对于办公室程序化管理的实施,许多单位制定了很多条例,但是许多都没有起到作用。只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公室程序化管理制度,才能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现实的解决依据,为办公室程序化管理的工作提供岗位职责、加强工作质量。

2.加强各部门人员的的协调。摈弃以往工作人员独立工作的传统方式,建立整体观念,工作中不断磨合协调达到共同实现提高办公室程序化管理效率的局面。

(四)工作绩效考评方面

1.根据办公室工作的客观要求,国企领导层要制定与完善相关规定,为办公室程序化管理提供准绳。企业也要按照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来进行奖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要及时基于荣誉与资金奖励,并将此作为擢升的重要依据:对那些工作表现落后的,例如信息报送之后、泄漏商业机密、出卖企业财务情报的员工要及时批评、惩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2.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做好办公室程序化管理工作,要在实践中检验运行效果,观察分析期间出现的问题。就目前的办公室程序化管理的实施情况来看,要不断完善办公室程序化管理工作模式,不断办公室程序化管理工作效率。

(五)计算机系统和相关软件的安全方面

最初使用计算机系统时,IT业尚不发达,系统功能也很简单,往往是单机操作,网络的病毒、系统故障给办公室工作的威胁还比较小。但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新的计算机系统基本是联网操作,这就要求一个企业的局域网必须安全稳定,如果出现网络突然中断的情况,则容易造成数据丢系、运行紊乱。另外,要按时清扫网络病毒。在购买系统软件时,不能因便宜而购买盗版软件,购买时要验看开发厂商是否是根据相关标准来设计制作系统软件的。

企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5篇

[关健词] 预拌混凝土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是当前建筑市场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标准化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不稳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也是目前影响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将自己在强化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一点做法整理如下,供各位同行参考。

1 预拌混凝土企业标准化管理

1.1 办公场所

办公场所能达到合理规划要求,能满足开展业务需要,能反映一定的企业文化,能符合绿色生产规程。配有电话、传真、电脑、文件柜等办公设施;配有试验室、会议室、档案室、办公室、财务室、经营部、生产部、物资部、生活区等专门办公区域。

1.2 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1.2.1 公司组织机构健全,按照公司的运营机制、企业规模建立合理的内设机构,内设机构有董事长室、总经理室、总工室、办公室、财务室、调度室等,各机构人员到位,并运转正常。

1.2.2 企业内部管理规范,有公司组织机构图、试验室组织机构图、生产组织流程图、混凝土拌合站生产工艺流程图、混凝土检测工作程序图、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图等管理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员工守则、工作制度、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现场项目管理、应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悬挂上墙;制度执行情况良好,并有相应的运转考核纪录。

1.3 质量保证体系

1.3.1 企业试验室应当建立严密、完善、运行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编制有《企业质量管理手册》、《试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确保企业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1.3.2 企业的质量检验控制:按照合同要求和有关标准规定,对原材料、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混凝土进行检验和试验,按规定做好记录、标识和台帐,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掌握质量动态,保证必要的可追溯性。

1.3.3 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管理控制: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和出厂产品确认;根据产品质量要求,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制定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企业内控质量指标;强化过程控制,监督、检查生产过程使之处于受控状态,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按相关标准和供需双方合同的规定进行交货验收,行使原材料进场和产品出厂否决权。

1.4 人员素质

1.4.1预拌混凝土企业取得职称资格的人数应达到规定要求:

1.4.1.1 二级资质标准: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

1.4..1.2 三级资质标准: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不少于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2人。

1.4.2 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资格符合要求:

1.4.2.1 二级资质标准:企业经理具有5年以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经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技术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1.4.2.2 三级资质标准:企业经理具有3年以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经历,技术负责人具有2年以上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初级以上会计职称。

1.4.3 有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相关技术人员每年专业继续教育课时不少于48学时。

1.5 档案管理

公司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有固定的档案室或档案存放地点,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有专门的从业人员档案和生产设备档案,有不合格材料退场处理及混凝土质量异常处理档案。资料存放有序,有详细登记,方便查找,各类统计报表汇总、上报、归档及时。

1.6 生产管理

1.6.1 企业的生产区域场地硬化率达到100%,原材料堆放区域分隔明显,原材料厂地、规格等级标识清楚;混凝土的粗细骨料供货产地稳定,氯化物含量较少、级配均匀,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满足要求,粗骨料表面无孔隙;生产、试验人员服装统一、挂牌上岗,各区域警示标识、灭火器等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1.6.2 加强对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做好生产过程控制试验记录及配合比记录,严格执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有关要求;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时,也应有专人负责,并重新签发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或配合比调整记录;出厂混凝土质量必须按相关的标准严格检验和控制,经确认各项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方可出具预拌混凝土出厂报告。

1.6.3 企业建立了水泥供货商及生产厂家以下资料档案,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100%,质量稳定:

1、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单位概况;

2、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3、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

4、产品注册商标;

5、质量认证证书;

6、计量合格证;

7、水泥质量检验和产品合格证;

8、水泥质量型式检验报告(由省一级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出具);

9、水泥产品商,除提交上述资料外,还需提供授权委托合同原件、与预拌混凝土企业水泥购销合同原件。

1.6.4 企业建立了粉煤灰等掺合料供货商及生产厂家以下资料档案,供货厂家资料齐全:

1、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单位概况;

2、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3、粉煤灰质量检验和产品合格证;

4、粉煤灰质量型式检验报告(由省一级粉煤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出具);

5、粉煤灰产品商,除提交上述资料外,还需提供授权委托合同原件、与预拌混凝土企业粉煤灰购销合同原件。

1.6.5 企业建立了外加剂供货商及生产厂家以下资料档案,生产许可手续齐备,质量稳定:

1、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单位概况;

2、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3、外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

4、产品注册商标;

5、质量认证证书;

6、计量合格证;

7、外加剂质量检验和产品合格证;

8、外加剂质量型式检验报告(由省一级外加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出具);

9、外加剂产品商,除提交上述资料外,还需提供授权委托合同原件、与预拌混凝土企业外加剂购销合同原件。

1.7 技术设备

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设备必须符合相应资质要求。

1.7.1 二级资质标准:

1、配有2台55立方米/小时以上的搅拌系统;

2、混凝土运输车不少于10辆;

3、输送泵车不少于2台;

4、砂石分离机不少于1台;

5、有备用应急电源;

6、有企业专项试验室;

7、满足绿色生产节能、节材、节水要求。

1.7.2 三级资质标准:

1、配有1台30立方米/小时以上的搅拌系统;

2、混凝土运输车不少于5辆,

3、输送泵车不少于1台;

4、砂石分离机不少于1台;

5、有备用应急电源;

6、有企业专项试验室;

7、满足绿色生产节能、节材、节水要求。

1.8 经营行为

预拌混凝土企业无超资质经营情况:二级企业:可生产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三级企业:可生产强度等级C60及以下的混凝土。

1.9 销售合同

销售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供需双方应当签定书面合同,合同内容应明确混凝土种类、强度、等级、数量、坍落度、砂石粒径、水泥标号、氯化物总含量及价格、交货时间及期限、施工及交货地点。

1.10运输管理

1.10.1预拌混凝土的搅拌运输车必须做到车况良好、车容整洁,车身张贴有“禁现搅拌”宣传标语,并应采取相应防渗漏措施,禁止随地冲洗车辆和沿途抛、洒、滴、漏。

1.10.2 混凝土运输车配备了GPS定位系统,预拌混凝土运输距离不得超过30Km,供应无“缺方少量”行为,无迟供、断供、用户投诉行为的发生。

1.11 统计报表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必须按月向县散装水泥办公室报送当月产量、质量报表,数据必须准确、上报必须及时,无瞒报、虚报行为。

1.12 技术交底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供应之前应当安排技术负责人到施工现场进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使用技术交底,在供应之后应当建立售后服务保障体系。

1.13 销售价格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单价不得超过附近市县区的平均水平,无价格联盟等市场垄断行为,无经查属实的价格虚高,哄抬价格投诉。

1.14 质量行为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质量没有受到省、市、县建设主管部门通报批评或引起业主不满,无经查属实的书面申诉材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无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质量责任而发生过四级以上工程建设质量事故。

1.15 持续改进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建立了内部管理评审制度,对各级管理部门在每年定期组织的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身管理评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够积极组织按时整改,无拒不整改情况。

2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标准化管理

2.1 设施和环境

2.1.1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影响试验结果的温度、湿度、采光、通风、振动等设施和环境条件应加以控制,防止环境因素对检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试验室应建立标准养护室、配合比室、力学试验室、样品留样室、水泥试验室、砂石试验室、外加剂试验室、技术资料室等必备检验场所。

2.1.2 试验室总面积不宜少于120平方米,其中标准养护室面积不宜少于20平方米,样品留样室面积不宜少于6平方米。

2.1.3 试验室应保证用电、用水安全,应备有应急备用电源,各检验室应配置2个灭火器以上的防火安全设施。

2.2 试验人员

2.2.1 试验室人员必须经省住建厅或省其他相关部门委托单位的培训、考核并取得岗位合格证后,方能从事试验室相关检验工作。

2.2.2 试验室主任应具有3年以上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工作经历并具备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2.2.3 试验室应配备砂、石、水泥、外加剂、粉煤灰等掺合料及混凝土专业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检验人员人数应能满足检验工作需要且不得少于3人。

2.2.4 试验室岗位人员须满足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备案要求, 不得兼职且只能在一家单位任职,其任命、离职、流动和工作岗位调整等应提前报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2.3 仪器设备

2.3.1 检验设备配备应满足检测能力的基本要求,设备性能及精度应满足标准规范的技术要求。

2.3.2 试验室应有仪器设备一览表和检定周期表,检验仪器应按期校准并能提供有效的校验证书,检验仪器应建立设备使用、维修、管理和校准制度,仪器使用后应及时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2.3.3 试验室应建立设备档案(原则上应一机一档),档案内容包括: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接收日期、启用日期、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出厂合格证书、使用说明书、验收维护记录、校准/检测日期和结果及下次校准/检定日期;

2.3.4 检验仪器应实行三色标志管理:绿色(合格证)、黄色(准用证)、红色(停用证)。

2.4 技术档案

2.4.1 试验规程及相关检测标准齐全、有效,更新及时,有定期技术支持更新保障;

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编制齐全,修订及时,其有效性得到保证并严格执行。

2.4.2 技术人员档案建立健全,有技术人员的职称、学历、上岗证号、工作简历、继续教育情况及不良行为记录等内容。

2.4.3 委托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检测台账、仪器使用记录等资料领取、归档手续齐全,有统一编码、按年归档、分类存放、方便调阅等措施。

2.4.4 有不合格材料及混凝土质量异常登记台帐。

2.5 混凝土取样

试验室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和出厂产品定时检验,保证生产的混凝土处于质量受控状态。预拌混凝土质量检验分出厂检验和交货检验:

2.5.1 出厂检验的样品试验工作在搅拌地点采取,由供方承担;交货检验的取样试验工作在交货地点进行,由需方承担,当需方不具备试验能力时,可委托供需双方认可的有试验资质的单位承担。

2.5.2 交货检验:混凝土试样的采集和坍落度试验应自混凝土运至交货地点时起20分钟内完成,试件的制作应在40分钟内完成(交货检验的试样应随机从同一运输车中抽取,混凝土试样应在卸料量的1/4—3/4之间采集)。

2.5.3 出厂检验混凝土强度的试样,每100盘但不超过100立方米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每一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1次。

2.6 原材料留样

2.6.1 企业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单位必须在材料进场时共同取样封存,封存的样品数量应能满足检测的需要,封条应注明生产企业名称、样品编号、样品品种、规格、生产日期、批号及代表数量、封存日期。

2.6.2 样品由企业和所供材料生产方的管理代表或生产方书面委托的人员双方签名或盖章后封存,封存样品的封条应完整无破损或揭换。

2.7 样品的维护

2.7.1 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样品管理员负责对样品进行适当防护,做到帐、卡、物一致。

2.7.2 样品应存放于指定的样品柜或货价上,样品室内应卫生、清洁、干燥通风,配置必要的环境和安全设施,保证样品存放安全、完整。

2.7.3 样品应采用唯一性标识管理:在样品上标注由计算机生成的唯一性编号,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

2.8 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应采用规定的表格填写,填写或打印应及时,记录数据应规范、字迹清晰、信息完整、数据准确。

2.9 记录更改

2.9.1 记录如果出现差错,须对错误处进行更改时,其方法为在有误的数据上划两条删除线,在原数据的右上方记入更改的数据,不得涂改、擦改、描改,应保持更改部分清晰可见,所有的更改均应有更改人签名或盖名章。

2.9.2 原始记录一般不允许重抄,以保证其原始性,如更改较多不易辩认,则需经试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重抄,但应将原记录一并附在抄件之后,能真实再现试验全过程,做到与试验报告数据吻合,确保试验活动的可追溯性,但自动采集的原始数据不得更改。

2.9.3 原始记录内容应包括:原始记录标题,原始记录唯一的连续编号,委托单编号,样品编号、名称、状态、规格,试验环境温湿度,试验方法、试验数据、计量单位、计算结果,试验中异常情况的描述和记录,试验日期,试验、审核人员的签名,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型号等。

2.10 试验报告

2.10.1试验报告内容应包括:试验报告标题,工程名称,原始记录的相关编号,样品名称、生产单位、批量、规格、等级、生产或进场日期,试验报告的唯一性编号和每页及总页数标识,试验及报告日期,产品技术指标,结构部位,试验依据,计量单位、试验结果,试验、审核人员的签名等。

2.10.2 砼配合比通知单应包括生产日期、工程名称、 混凝土强度、坍落度、混凝土配合比编号、原材料的名称、品种、规格、配合比和每立方米砼所用原材料的实际用量等内容。

2.11 报告的复制、发放、归档

2.11.1 报告一律不得涂改,不留空栏。

2.11.2 相关责任人依据报告原件校对无误、签字确认后加盖试验室测试专用章,由专门窗口发放。

2.11.3 资料管理员将留存的报告、委托单以及其它原始记录等一并归档保存。

2.11.4 检测报告、原始记录保存期限为5年。

2.12试验能力

企业试验室至少应具备下列检测能力:

1、水泥: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

2、砂: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率、颗粒级配、堆积密度、表观密度。

3、石:含泥量、泥块含量、颗粒级配、含水率、针片状含量、压碎值指标、吸水率。

4、外加剂:凝结时间、细度、水泥净浆流动度、抗压强度比、PH值、减水率、泌水率、含气量。

5、粉煤灰: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含水量、安定性。

6、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渗性能。

7、配合比:坍落度、含气量、容重、水灰比、和易性。

2.13操作规程

1、试验人员实施试验前,应核对试验任务单和样品的一致性。

2、操作前应先检查设备状态、环境条件,并填写主要仪器设备使用和环境记录。

3、根据试验标准或方法要求制备样品。

4、试验人员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实施试验,并填写或打印试验原始记录。

5、试验完成后再次检查设备状态并做好相应记录。已检样品应进行状态标识并放入规定的区域。

2.14 比对验证

2.14.1 企业试验室必须建立比对验证检验制度,送有资质的法定试验机构进行比对,比对检验内容包括砂、石、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性能。

2.14.2 企业试验室应根据生产量及材料检测情况确定材料试验和送检的频次,比对试验频率不低于每月一次,并定期做好送检样品的统计记录工作。

2.14.3 企业试验室应用正确、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及时进行混凝土质量统计,绘出本企业混凝土强度曲线图并做好分析汇总,寻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有效性,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 预拌砂浆企业标准化管理

参照预拌混凝土企业二级以上资质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