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1篇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的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63-01

中学创新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创新意识。教育部组织制定的数学科课程标准也明确将“培养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近些年的高考,已加强了创新意识的考查。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有发现、创新的体验。但对中学生而言,“创新”的定位不宜过高,只要在一定的思维层面产生新感受、新发现,就能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1 设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0、sin600.(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为证明作铺垫)

(2)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sin2400=-sin600、sin(1800+α)=-sinα(α为锐角)。再经过思考,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0+α)=-sinα(α∈R).

(3)引导学生验证。教师设问提示: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中求sinα、sin(1800+α)呢?学生都在α终边上任取一点P(x,y),设OP=r,并顺利找到1800+α的终边即α终边的反向延长线。接着,有的还在1800+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并使OP’=r,利用对称性证得。

我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做出肯定后,开始让他们看教材,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有的说:“单位圆是画蛇添足”,有的说“单位圆更简单”。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和争论中,获得了对发现与创造的体验。

例2: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则________________”,本题是通过对三棱锥的基本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和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来体现创新思维活动,实质上本问题的解决可通过以下几组几何要素进行对比:多面体对多边形、面对边、体积对面积、空间角对平面角、面积对线段长……不难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升华,从上例我们发现,高考已经逐渐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考查。

2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材中有些小节没有新概念,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向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3: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用描点法并分析函数性质作出y=tanx的草图。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法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如上教学设计,并由学生独立探索。约用了25分钟,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有的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凭直觉;还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作图正确,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函数性质不教自明。下面是一种学生比较典型的探索、研究过程,其思维起点固然幼稚,其探索过程虽然曲折,但却是研究的开始、创新的萌芽。

(1)令x=0,,π,,2π,求tanx并描点;

自我启示:①发现五点法作图完全不行,应描更多的点;②x≠kπ+;③意识到函数具有周期性,并由诱导公式推得周期为π。

(2)令x=±,±,±,求tanx并描点;

自我启示:

①意识到y=tanx为奇函数并由诱导公式得证;

②意识到函数在[0,]递增。

(3)构造图1,发现当x“无限接近”

(“无限接近”为学生语)时,tanx无限增大;

(4)作出正确的草图。

3 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激发创新思维

3.1 教材中例题一题多解

笔者深有感触,对教材中例题一题多解,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解题教学中,不要追求学生的思路和教材一致、跟教师一致,要创设态度民主型、思维开放型的课堂。教材中,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但其中不少题却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在备课中尽量挖掘出来,在课堂上通过点拨、暗示体现出来,凡是学生有能力解答的,教师只作评价和总结。在教师的点拨、暗示或提示下,学生思维活跃,竞相发言,课堂高潮迭起。

3.2 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打破条条框框,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注意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提出新解,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4:{an}为等比数列,a8=8,a10=16,求a20.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创新教育方面意识匮乏,师资队伍薄弱,创新服务平台信息不完善等各项问题;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体系的建立,搭建服务平台等创新路径,培养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从而解决就业等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途径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创新及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质量的,多元化的教育,创新教育在当今社会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将创新能力与所学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师资队伍的创造能力,从而解决高校的“就业难”、“毕业及失业”的难题。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深刻地、创造出新的内容,培养和优化传统教育所创造出的教育教学成果,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内容,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理想形成崭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破传统成就真正

的超越。

(二)创新教育的特点

创新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综合性。创新教育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论贯穿实际等,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创新学习中去。其次,实践性。自古实践出真知,教育的创新要遵从实践的原则,并在此原则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知识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作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储备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①。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是高等教育在创新实践的关键点。

(二)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时代下的创新技术离不开创新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啊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转教育不行。考空将不能实现现代化”。②高等教育的特殊历史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研究绅士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想,跟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从而成功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步。

三、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匮乏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对创新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只单纯的认为创新教育即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习,导致创新教育进步不明显,对创新教育感到陌生,不知从何入手,使得高校师生在创新教育方面意识匮乏,学校缺乏创新教育氛围,即使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然而却因为意识薄弱,经验不足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缺少创新水平,创新能力较低,创新的形式过于单一。

(二)创新教育平台搭建不完善

我国政府并未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创新教育,政策落实、服务渠道及市场环境仍需要大力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组织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实行有效的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创新教育的相关组织与管理部门,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倡导和提议阶段;政府,高校等主体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的支持服务远远不足。

四、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育创新技能的领域,穿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为前提,实施创新教育的宣传,以创新教育实施的先决条件,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全面塑造和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多举办创新类主题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自我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型教育应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校在发展创新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一些高学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指导③。高等学校的教师对团队建设要立足长远,规范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进修等活动,促进教师更高层面的学习和发展,并相应的建立教师鼓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在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给予教师支持和保障,切实做到保证教师的切身利益,时期积极投身于创新教育事业。

(三)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国家应该颁布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优惠政策与相关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相应国家号召,积极与政府配合,争取资金而支持创造更加前沿的创新项目。社会各界主体应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地创新教育服务平台,从精神、经验,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帮助高校师生创新教育活动,从而营造浓厚的创新教育环境④。

注释:

①石兰月.高校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②石兰月.高校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③鞠大鹏.高等学校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02).

④许春漫.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途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

参考文献:

[1]张健,许志程,许辰辰.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6(2).

[2]石兰月.高校创新的必要性和施途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3]许春漫.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途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开展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意义

1.对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从整体情况看,将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满足学生个人长久发展的内在需要。

2.对中职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现实需要。中职学校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特殊使命。职业教育即是就业型教育,更是发展型教育,发展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业教育。

3.对中职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学生个人持久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个人持久发展的教育。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强化创业、创新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创业成功的无形资产,为将来的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展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窗口服务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形成创业教育培养典型设计方案,可以弥补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本专业育人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依托职教集团,研究成立了学生创业模拟团队,通过窗口服务模拟实现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理论框架,探究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有效新途径,完成《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报告》。

三、开展中职美容美发创业教育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开展了学生个人成长与市场需求的研究。针对本专业在校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和需求;开展本地区行业调研和企业走访,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和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本研究对67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20人有自主创业愿望,占调查人数的29.9%。大部分企业认为本行业员工流动性确实比较大,入职门槛比较低,有创业愿望的员工需要具备综合的素养,真正具备创业能力。除了具备经济条件之外,还要扎实在本行业沉下心来踏实工作几年,只有这样,待时机成熟,才能把握住创业机会。

2.目前中职学校在创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探究。结合学生问卷、企业问卷整理结果,对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课题人员探讨美容美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教育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3.开展了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尤其是对学生创业模拟团队设计方案进行专题研究。

4.对四大窗口服务方案进行研究,这也是本次课题探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一个窗口主要通过课堂主渠道来实现,第二、三和四窗口,主要通过第二课堂途径来实现。

(1)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研究创业模拟实践教学,探索窗口服务实践教学途径。

(2)为具有与企业岗位对接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本课题组对美容美发专业服务标准进行研究,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服务承诺制。

(3)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岗位职责和组建学生创业模拟团队方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培养创业精神方面进行研究。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55-03

高等院校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是国家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题,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所谓实践教学是指直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相关活动等,是教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际动手和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型”大学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本文旨在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以便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一是增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二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增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是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通过设计性实验等充分展示创造才能,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教学的基本原理付诸实施于生产实际,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重视日常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而这些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则是学生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过程;其次,必须重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平常的实验课程、课堂讨论、技术训练是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则是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平常单个训练的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掘,能够充分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训练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多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来,将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与学术探讨的方法及早教给学生,激发其创新欲望。学校要定期举行一些科技论文大赛、科技制作竞赛、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一批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强的学生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使具有创造天赋、创造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成果,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是生产实践的先导,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企业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既要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也要组织低年级同学加入,使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形成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实用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企业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新型的校企协作关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优先为协作关系的企业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而且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六、改革考试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心倾斜于创新能力,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标准。特别要注重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方法,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对于课程考试,让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观点,以综合性大作业的方式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延伸能力;对于考试内容,尽量减少机械记忆考试的内容,增加探索性问题与综合分析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独创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评价时,增设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功能越多越实用的实验将获得更高的分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想法动脑动手,使每堂课涌现出各式各样前所未有的创新实验功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担负建设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1-143.

[2]王景翰,姚丽娟.当代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8,(9):197.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7]景丽洁,李英华,王建刚,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2006,(5):26-28.

[8]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1-53.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Ways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U Jian-hong, CHEN Yu-lin, LIU Xiao-l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