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1篇

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及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诸要素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分析,探寻在田径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田径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田径课程存在问题

田径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表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较差。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合理的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对职业和学科需求的关注多,对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学科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有所忽视。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田径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并非是对田径课程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如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教学能力,而课堂目标中的“三种任务”并未体现如何培养教学能力。田径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层次性特点。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括田径知识的层次性和田径技能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田径课程各级目标陈述太过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田径课程目标研究中也有论及,另外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诸如“掌握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描述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田径精品课程中甚至没有课程目标的陈述。这种课程目标的差距,导致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及评价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学生、学科、专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然后以各种调查结果为依据来确定整体、连续、系统、科学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按照跑、跳、投三大类选择开设了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推铅球和掷标枪6个主要项目;中长跑、竞走、三级跳远、掷铁饼等项目作为介绍项目,所占学时非常少;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基本不做介绍。对各院校的田径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项目教学时数分配上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以三大类6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课程内容。但是这三大类6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能否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回答,就需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以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田径课程内容的实然表现和应然表现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为达到田径课程目标,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需要关注社会、学生、学科和专业需求,使内容与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内容对学科完整性方面关注较多,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关注较少,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出现学无以致用现象。田径课程内容的诸多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会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对田径运动的普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专业需要及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上述四者的真正需求,然后按照一定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选择,使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田径课程教学难于实施。从现有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焦点是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它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目前在田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人们主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而对于田径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对田径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环境,多样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学习媒体。唯有实施环节得以保证,才能为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

田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学;专业学习;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96-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的方向也在发生调整和变化,更加注重利用政治理论、政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去看待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面对新的教学方向的发展,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如何将素质教育与应对高考实现和谐统一,成为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道课题,也成为教师不断突破、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动力。现在,笔者就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与各位同仁共勉。

1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常识、社会科学常识,培养学生利用正确的政治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政治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政治专业知识,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中央的政策方向保持一致。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问题时,必须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敷衍塞责、含糊其辞,更不能受网络和各种非主渠道各种消息和思想的影响,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因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怀疑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面对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教师要站在讲政治、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繁荣昌盛。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素养。

政治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的政治素质、政治觉悟、教学基本功决定。因此,教师必须确立与新课程改革一致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推手,以学科知识为武器,武装学生的思想。同时,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变化和调整,研究教材的政治理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政治知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意义;认真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各要素,包括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将专业知识与教学理论密切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与水平,将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努力做到既教书育人又实现快乐学习,实现素质教育与选拔教育的完美结合。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高高在上,讲台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很少见教师主动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与服从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决定,只能接受教师的讲解,基本没有质疑的机会。新课程理念提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间的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与教师关系融洽,愿意主动亲近教师、与教师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对教师所担任的科目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放下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主动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政治课堂,让学生从内容切实感受到教师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高中生有了一定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对教师的内涵和气质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良品质,以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立和谐课堂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来印证政治原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物价变化来领悟影响价格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会觉得政治知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学习政治能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财和安排生活,能让生活更美好。这样,学生会对政治课堂充满探究的兴趣,会更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会将自己的疑惑和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应多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直观印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成功的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在落实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或提出质疑,很多教师也习惯于学生的“规矩”和沉默,自己将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滔滔不绝地讲述给学生,至于学生的接受状况无从知道。这种陈旧的课堂模式过分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单调、枯燥的课堂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打破这种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比如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经济生活的时候,结合近几年的菜贱伤农、房地产绑架国民经济等现象,谈谈市场的杠杆作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在学习政治生活时,通过社会现象谈谈政府职能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如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等问题;在学习文化生活时,通过如今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探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感受文化对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的困难与挫折等。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将课外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料引进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丰富课堂学习,从而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理念;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近几年来,教育部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但体育课程因为课程目标不清、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混乱等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到底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哪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层次较低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相对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课程改革的速度与之不协调。尤其高职课程教育部还没有关于高职课程的标准,还是与本科院校课程标准一致,尤其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多,层次也低,现在高职的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专业的需求为依托,体现为专业的服务意识,进行深入的课程理论研究,但主要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更深层次的为企业需求服务,为提高全民体育参与进行理论依据。

(二)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混乱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课程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但我国高职院校多数学校体育课程开设都是以老师能上啥课,进行设置,都进行选修,往往学生喜欢的课程选不上,为了学分只有选择自己不是很喜欢的课程,因此开设课程理论依据不是很强。我国现在高职开设体育课程主要依据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理论、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现在教育部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各个学校自己说的算,没有一个行业统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同,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质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类型人才,为专业发展服务[1]。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

通过调查与分析即使理念存在不同与差异,也首先要认同高职体育课程理念改革要在学校体育理念改革之内进行,即在“健康第一”,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课程理念下开展讨论,脱离了这一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根基和改革的意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的信条,高职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也遵循这个规律,以提高全民大健康,体育人人参与。

(二)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如果背离了提高人的素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2]。现在的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为目标尤其重要,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首先要提高其学习态度与兴趣问题,只要学生想学,这是学好的前提。其次是课程的设置,体现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学习好的保障。其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是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基础工程。

三、高职体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不但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课程改革与科研能力上还明显处于劣势。各个体育学术机构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搭建平台,举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论坛等。

(三)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趋势明显,要改变这一趋势,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给予体育课程同等的待遇,在科研经费、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高职教育一般都是2+1的教学模式,体育课的边缘化非常明显,对体育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学时下,更好的开设好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帮助,培养处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级人才[3]。

(四)体育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改革,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各个专业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内容。

总 结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使得课程改革不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4篇

0 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迫切要求,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探索并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些高校通过借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国际CDIO工程教育模式[1],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CDIO(如汕头大学的EIP-CDIO)探索和实践[2-3],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通过引入CDIO工程教育,进行计算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对于完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针对目前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在CDIO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1 CDIO的基本知识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简称[1],构思指的是系统性的构想和思考,包括确定客户的实际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相关规定的整体过程;设计是把构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包括设计、图纸和描述产品、过程和系统实施的方法和计算等;实施是指从设计到产品的实现过程,包括软件编程、硬件制造、测试和验证等;运行是指产品制造完成之后的过程,包括对系统的维修、保护、改造等。

CDIO模式主张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工程教育实践环境中培养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创造真实的工程教育情境,使学生理解职业工程师专业工作要求和所需的能力要求,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等内容,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多学科间联系的方式,来掌握深厚的技术知识,理解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CDIO教学大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技术知识和推理;②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③人际交往能力;④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CDIO教学大纲不仅对学生培养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做了详细的描述,体现了全面培养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CDIO工程教育方法对工程师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

CDIO采用12条标准来描述其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目标,对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指引和评价系统,其具体内容包括:①以CDIO为环境背景;②CDIO教学目标;③一体化的课程设置;④工程概论;⑤设计-制作经验;⑥CDIO实践场所;⑦综合性学习经验;⑧主动学习;⑨教师CDIO能力的提升;⑩教师教学能力的 CDIO项目评估。

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一般按三个级别的项目[3]进行,一级项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及能力培养要求而设定;二级项目围绕一组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而设计;三级项目为单门课程而设计,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相关能力。其中,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将核心课程教育与对专业的整体认识统一起来,并结合项目训练对学生的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以及对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进行整体培养。

2 基于CDIO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

Linux操作系统是一门内容多、范围广、应用性强的课程,开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学时为54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教学(28学时)为主,实践教学(26学时)只是为验证理论课的内容,考核方式亦以试卷成绩为主。这容易导致学生缺少对实验的主动思考,学习积极性不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在 CDIO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2.1 教学目标改革

“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突出工程化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CDIO教学大纲的四方面内容,我们修订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目标为:“围绕Linux系统产业需求和应用技术,以学生为主导,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开发形式,掌握Linux平台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工程化实践能力”。

2.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CDIO标准和Linux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减少理论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的思路对该课程进行改革,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2.3 实践教学改革

围绕工程化实践和创新精神培养这一目标,我们通过课内验证性实验,课内设计性实验,课内工程实训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型实验的有序衔接,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Linux实践教学体系[4]。

⑴ 课内验证性实验:在课程中配套的CDIO三级项目,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⑵ 课内综合性实验:强调知识模块的综合应用,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操作能力。

⑶ 课内工程实训实验,裁减实际Linux项目,以团队化的形式实施CDIO二级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⑷ 课外科技创新型实验:通过科技竞赛,参与教师横向项目等实际Linux课题,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素质。

CDIO教育模式采取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教学模式,因此对于课内综合性实验和课内工程实训实验,我们通过小组的项目立项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项目组织,让学生进行项目的分工、计划、协调、沟通,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项目执行,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分工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推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其工程化实践能力;通过项目演示和汇报,回答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经过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项目,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4 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以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工程实训实验组成,分别占期末考试40%,20%,40%。验证性实验以教师现场检查并提交实验报告形式进行;综合性实验、工程实训实验项目则按照学生自评(20%)、组内互评(20%)、组间互评(20%)和教师评价(40%)的评价指标构成来来分别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和组间互评以项 目论文、答辩情况、小组合作分工以及项目演示结果为依据。组内互评和学生自评则按照每个学生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工作完成情况、工作表现、团队合作情况来进行。

经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并在2011-2013届本科学生中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更加丰富,这为未来工作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 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理念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如何在课程群和单门课程中设计合适的CDIO二级和CDIO三级项目,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本文仅在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中进行了CDIO项目的初步探索,未来将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和行业需求,与Linux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共建Linux课程,这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实训平台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批准号:2012JGB13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19-2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化地位的凸显、东盟区域化金融合作不断加深,各经济部门需要大量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经济类大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国际金融的内容既深刻又丰富,同时又要求不断地与国际现实环境更新俱进,这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挑战。而面向东盟的国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突出和重视实践与知识的有机结合,将记忆与理解、学识与能力、理论与现实完美融合。因此,如何在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中不断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达到提高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向东盟国际金融课程特点

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与一般性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相比,既有共同的属性,又有自身特色和鲜明的个性。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有如下特点:

(一)着眼国际金融,结合区域金融

随着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加强,中国-东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要熟悉和了解与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外,还需与东盟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紧贴国际和东盟区域经济金融趋势,以培养立足于东盟的实践人才为导向。

(二)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国际金融与其他课程相比,本身更加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其中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外汇储备、外汇交易、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货币危机理论等,此部分教学注重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对理论形成机制的分析。实践性部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的实践,能够使用基础理论来深入剖析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国际金融问题,由此明晰一国或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辨别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趋势,并正确理解其变动对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二是微观层面的实践,学会理解和运用外汇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互换交易等外汇交易工具,达到外汇风险管理和外汇投资的效果,为学生在经济金融部门做操作型和实践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富有时代性,重在顺势而为

东盟地区的金融相对比较落后,金融深度和广度较低,虽然东盟地区金融底子薄,但是东盟区域金融的发展大有可为,并且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能够掌握和运用国际金融问题的人才。从巴林银行倒闭,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整个国际金融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越南金融危机,东盟地区金融环境也已时过境迁。每一次重大国际金融事件,都标志着旧时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不仅为我们提供时代鲜明的案例,也在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已有的金融理论。因此,国际金融的教学也应富有时代特征,顺应历史潮流。

(四)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既然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瞬息万变,如何运用创新的思维衍生新金融工具以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和损失,如何在促进资本项目稳步开放下维护外汇汇率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何促进东盟各国金融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个人、企业、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关乎到个人的日常经济生活、关乎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关乎到国家的经济金融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拥有创新性的思维,创新性的思维从课堂教学做起。

二、面向东盟国际金融课程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模式上已有转变,但整体改观不大

尽管目前基本上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但是大部分国际金融教学没有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缺点,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照屏选科”,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较少。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理念不深入,课程安排上依然以教师讲解为主,普遍缺乏模拟实训教学,导致学生对国际金融的外汇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抽象层面,很难有感性认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虽然有些教师有实践教学理念,但由于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师对实务展示、案例教学等教学设施的需要,无法进行分组讨论和师生实训互动,也无形中打击了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素质影响教学效果

国际金融本身知识比较抽象,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需要把抽象知识具体化,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和更进一步理解,这既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实训设备,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在证券、银行等金融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特别是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教学,还要求教师对东盟各国的金融政策和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恰恰绝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在金融机构或者企业金融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大量的年轻教师都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加之又没有实训教学环节的训练,致使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较弱,更难言指导学生进行实训。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伴随高校对实践运用的重视,绝大部分高校有针对性地与企业签约、建设相应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但受制于人、财、物等企业资源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训基地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况且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广西、云南两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企业资源有限的地方,寻找对接企业的难度更大、各方面资源更为有限,现有的实训设施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实训操作机会,难以满足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

三、面向东盟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改革

面向东盟国际金融教学由于自身鲜明的特征,以及教学资源的严重稀缺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实践方法。

(一)拓展一切模拟教学渠道

国际金融的强实践性和运用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借助诸如国泰安等金融系统,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外汇交易操作和流程,娴熟地运用外汇投资策略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当然,由于建设金融实验室的费用昂贵,对于没有条件和能力建设金融实验室的高校来说,充分运用各财经网站的免费模拟交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不少专业的财经网站为了吸引浏览用户和提高知名度,均开设了免费的外汇模拟交易软件,如嘉瑞基外汇之星、腾讯财经的外汇模拟交易软件。只要登陆网站注册,便可进行模拟操作,不仅节约成本,而且非常简便快捷。

(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由于国际金融知识较为抽象,为了增加上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视频、案例。国际金融较强的实用性,决定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身边关于国际金融的案例和视频也非常易于寻找,授课中适当地加入视频,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瞬息万变,我们的教材知识相对固定和有限,又难免有滞后性,所以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丰富资源,补充书本的不足。如对于各国最新的金融政策,可查看各国央行的网站;对于各国外汇的走势,可以浏览东方财富、第一财经等专业财经网站;对于国际上的重大金融新闻或者外汇的评论,可以查看金融时报、彭博社等网站;对于熟悉外汇衍生金融工具,可浏览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网站等。

(三)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社会是最好的实践老师,学生毕业最终要回归社会,被社会选择,因此到社会企业中参加社会实践无疑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最佳场地。高校应积极地联系涉及到金融知识的相关单位,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约合作,建设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发挥真正的用武之地。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单位进行认识实践,掌握实际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才能为培养面向东盟的人才尽快进入角色定位阶段。

(四)用人单位专家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