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18-03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新举措,江苏省教育厅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五年通过立项申报经费支持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创新能力。笔者指导学生参与了2012年省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过程,对目前的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 创新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能够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内涵包含两个方面:(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是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跨越性和思维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勇于实践,学会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才能实现思维的巨大飞跃。

二 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多年来,中国虽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僵化呆板的填鸭式课堂教育方法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不可否认其带来的副作用也同样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方式纯粹以升学为目标,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了机械的考试机器,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精神,当然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这种应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人才个体在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导致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扼杀在教条的摇篮里,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企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看,企业不断改革减员增效势在必行,无形中减少了就业机会,而企业也因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使其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求职者方面看,大学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多年来的传统教育使其失去了青年应具有的勇于开拓的精神,放弃了敢拼敢闯的创业机会;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再是依靠体制僵化的企业,而是依赖运作灵活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而这些需要的是具有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当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我们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的重要性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总体安排,江苏省教育厅于2007年正式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目的在于通过立项申报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鼓励全省的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积极参与实践创新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从我国目前严峻的教育形式来看,要想在短期内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有较大困难的。实践创新训练可谓是为大学生培养创新本领而量身定做的衣裳,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2)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架起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桥梁。与国外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相比,中国的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省教育厅推行的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专业上也没有限制,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申报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很好探索途径。由于立项申报的主题不限,这样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既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可以根据需要掌握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学生的合格培养和成功就业都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重要性是由它的目标和特点决定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兴趣为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具有如下特点:(1)注重参与实践创新研究过程;(2)注重实践创新思维锻炼;(3)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目前报道资料表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和查阅能力;(2)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3)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4)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和协调能力。另外,根据学校提供的企业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资料表明,参与实践创新训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强,社会化衔接时间短,创新能力较强,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和提拔。

四 对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

在本人近两年指导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要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营造更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氛围,在尝试中不断去寻求最好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针对对象合理调整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在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困难相对更大。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积极申报立项,积极争取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资金外,指导教师更要借此平台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参与,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性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使项目实施更加顺利,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明确主体,调整师生角色关系

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要注重明确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指导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工作,不断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热情及学习潜能,引导和启发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项目研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沟通交流;老师要把与学生沟通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学习。本次笔者指导的项目是牛蒡蜂蜜酸奶的开发研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教师从资料的查阅到研究方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思路为中心,以学生的操作为主体,老师完全是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大家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将所有的创新思路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原来的基础较差,发展起步较晚,导致现有的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创新训练的机会,需要我们高职院校认真思考。比如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三十多个,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各类兴趣爱好,这就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一个平台;其次我们学校在其他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实践创新的机会,比如各二级学院组织的各类专业竞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项目等;最后学校的实训中心应尽可能对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更可以把它看成是创新实践训练的平台来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申报、实施过程。

五 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保证实践创新训练效果

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如学生奖励制度,把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把教师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职称评定范围。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所承担的工作,学校应予以计算工作量;教师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表彰奖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增强实践创新训练动力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就理所应当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申报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要从加强本地区的资源开发、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专业实际,选择具有关系国计民生等实践创新性研究项目,如环境、食品、医疗、制药、计算机、新材料等专业,并尽可能的促使研究成果最终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不仅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加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3.明确师生角色定位,杜绝教师包办代替

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中必须要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项目研究的主体是学生,而指导教师只是充当引导和启发的角色。由于高职院校实际条件的限制,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滞后或不结题的比率相比本科院校较高也是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指导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听令行事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目标是相违背的。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激情,加强引导和督促,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预期锻炼目标。

4.明确过程的重要性,同时兼顾结果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收获,明确过程是最重要的,只要参与项目的学生在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巩固,技能得到了强化,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得到了体现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加强过程的监控,比如对过程考核要有记录,要建立实验日志制度,教师的指导意见、研究体会等。结题时要注重评价项目组的研究体会,特别是参与学生的体会,从学生的体会里面可以看出态度和能力的变化。实践创新训练不刻意追求结果,但要兼顾结果,毕竟克服困难完成课题取得成果,才能使参与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成为以后这些学生创新实践的长效驱动力。

总之,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需要。实践证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为大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工作提供很好的平台,值得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8):45

[2]张丽蓉.高职高专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8):41~45

[3]熊家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之思考[J].职业,2012(3):49~50

[4]黄燕、蒋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指导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09(38):18

[5] 杭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研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9(8)

[6]李齐鸣.营造新的教育氛围,努力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18~19

[7]李焦明.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J].教育学术期刊,2009(7):14~15

[8]闫茂华、道靖、王传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评价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5~27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第3篇

一、创新思维训练法

就字面意义来讲,我们大体能够理解这个方法的含义:大体思路就是培养一个善于发现的习惯,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相同事物的不同点,并且发现生活中各事物的联系,以创新的视角来发明创造新的事物。下面介绍具体的方法:

1.求同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脑海里想出四种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比如一本书、金项链、一瓶可乐、一台电视。在我们睡醒的时候头脑里是很空旷的,这时进行思维的训练就好像新生儿一样,极大程度上锻炼了你的思维,使你的神经在昏昏欲睡中清醒过来。在你醒来想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抓住你的第一感觉,不用特意去想某个事物,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们进行分类,每两种事物都要能归到一类且与另外两类不同。比如:(1)金项链和电视属于贵重物品,书和可乐比较便宜。(2)书和电视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戒指和可乐不能。(3)电视和可乐属于新兴事物,书和金项链很久以前就有等。

开始我们进行训练的时候会感觉很费力,这时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长时间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只要我们去想,就一定会找到。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无论是什么联系,只要你能找到的就是。在这个训练中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要你自己能够解释清楚就可以。

每天早上就像这样对你想到的事物寻找共同点来分类,你的思维在一天之内都会非常开阔。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容易找到,非常有助于我们创新。

2.求异

方法与求同恰好相反,类似于我们玩的找不同游戏。在一天之中去不断发现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正如那些俗语所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别人发表完观点的时候不要急于肯定回答,而是要想一想从你的角度来看的话是怎样的观点。人与人是不同的,你的观点不可能和某个人完全相同,只是你让你自己屈服于别人的观点,只去跟着别人的想法走,没有求异。求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树立我们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

例如,有两家咖啡公司,一家依靠着自己历史悠久打出了“爷爷在喝,父亲在喝”的广告。而另一家咖啡公司另辟蹊径,找到和对手不同的一面进军市场,打出“年轻的一代,激情的一代”而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3.求合

求合就是在求同和求异的基础上将我们发现的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起来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很多创新的事物都来自于多种事物的结合。

比如铅笔和橡皮,正是人们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在写字的时候用),所以有了铅笔上面的橡皮。二者结为一体使我们用起来非常方便。

求和的思维是创新的一个很高的境界,把不同事物的优点结合于一身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同样会用到这种方法将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无论做什么都是贵在坚持,创新训练也是一样,要想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就要每天坚持去做,坚持去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不断地开发,思维不断地创新,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二、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的训练要点如下:

一是把握好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关系。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向四面八方任意地层开想象时,也就是在进行发散思维。所以,我们在做发散思维训练时,应尽量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大胆想象,而不必担心其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有实用价值。

二是要注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尽量追求独特性。当然,如果一开始产生不了独特性的思维结果也不要着急。从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独特性,循序渐进,逐渐就可以进入较高水平的发散思维状态。

三是注意跳出逻辑思维的圈子。

四是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统一掌握训练进度和时间,每道题以2~3分钟为宜。在课后自我训练时,时间可以长一些。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乱交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乱交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珠心算教学;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我们的教育应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提高到创造教育的高度上来,而在“珠心算”的长期教学中,由于它的神奇功能而在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中起着优化作用。在珠心算的教学活动中,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相互作用意境,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心理气氛

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率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学生的独特的思维。传统的珠算教学只是学会“算”为止,而“珠心算”则把打算盘的过程充分“升华”,摆脱了实物的算盘以及打算盘的外部动作,凭借“升华”了的算盘,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的一种独特的技能。这种特殊的计算过程就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启迪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积极快速的把“珠算?”升华到“心算”。我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多项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等训练,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动验证想法的正确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盘,想算盘这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断的激发兴趣,诱发了积极训练的动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助与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造,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珠心算”的乐趣,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去。当师生间建立起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教师形成以启发为主的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会“加倍感到自尊,三倍感到自重,四倍感到自信”由此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刻苦训练,提倡独立思维

“珠心算”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心智技能要求较高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训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珠心算”的训练大多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对比,使他们获得对自身正确的认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则抓契机加以鼓励。从而培养了努力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教师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另外,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只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加以鼓励。在此做法下,学生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都做到了积极采纳,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另外,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数译珠、珠译数的训练,在此特殊的环境中会促使学生去积极的思维,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式,灵活训练,促进创新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他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永远也谈不上创造力。要克服思维定势,就必须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得原则,合理灵活的安排训练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这样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了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授之创造技法,提高创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训练。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奥斯本提出“一日一设想”的思维训练。日本曾在国内大规模开展过“一日一案国民运动”,激起全民创造意识,为日本逐步发展成世界第一专利大国做出了贡献。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教授一些创造技法。如经常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在课外活动中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记数、数译珠、珠译数或“心算”的训练,做到人人出题、出新题,从而启发思维。只要利用一些创造技法,经常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造力发展提供个性心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