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阅读 环节 创造性思维

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但实践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长期定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材之内,不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以下笔者结合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 Unit 5 The band that wasn’t阐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一、热身环节

在热身环节,通常教师会采取学生熟悉的、较容易的话题导入文章主题,因此在处理Unit5The band that wasn’t时,会选用以下问题如:Do you know any famous band?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Monkees? 这当然有可取之处。但依据高中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这些问题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充分利用学生的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及思维能力。可用以下问题导入: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to show the influence of music on you? Can you lis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ands? 这些问题既与阅读话题相关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答案是不定的和开放性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看问题的新视角,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二、读前环节

很多教师在读前环节会利用文章的标题,插图或结构让学生去预测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 事实上,这样的预测活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本环节:The title is not complete. Can you guess the omitted words? Give your reasons. 这是具有开放性的推测任务,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需发挥创造性思维去预测文中信息,调动了学习热情。在鼓励学生大胆预测的同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活动兼顾到生生与师生的互动及不同观点的碰撞,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他们想检测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读中环节

常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略读、查读及精读等阅读策略,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是非题、问答题、图表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文章信息、掌握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意图,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慢慢的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可以设计一些非常规的问题,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同时拓展了思维方式。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有着自己的中心思想,作者依据一定的逻辑安排段落的顺序。通常,教师只会要求学生总结段落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样做只是让学生按照作者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文章的四个段落即Para 1 Many people want to be famous as singers or musicians. Para 2 How most bands start? Para 3 The Monkees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 Para 4 How the Monkees became popular and how they developed as a real band. 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重新组建,并阐明自己的意图。这打破了传统,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意见肯定是不统一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了观点的碰撞才促使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四、读后环节

读后的语言输出环节主要用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并能使用所学知识。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的活动形式有课文复述,情景对话等。其实对于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文章续写或改写的活动形式,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The band that wasn’t,可以要求学生以乐队成员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去改写文章,这既紧扣教材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五、结束语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然而这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训练。一方面要求教师驾驭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的、以阅读材料为核心的具有思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们应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展开互动,促进思想的碰撞及新观点的产生,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 张明时.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4).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 创新 兴趣

传统教学现已不满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便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先不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灌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利用学生好奇产生的疑问来唤起创新意识

(1)课堂上大胆地向生活开放,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设置。创新意识是一种新的倾向,表现为想不想的创新的意向,创新的动力源,是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愿才能倾心于创新。但是在教学实践时老师们会发现,现在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简洁明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相对而言会让学生感觉非常陌生,所以在这里,介意教师不妨在例题的基础上再做一些“生活细处理”,将问题生活化。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累积的常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在新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创新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在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问题答案时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堂的浓厚兴趣。

二、 鼓励学生使用“生活的眼睛”去节外生枝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还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去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去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地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同一个概念或者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他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种发散,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并解释除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教育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题变形和恒等变形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想象力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是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①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支持。②要有能够迅速摆脱表面现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想象力。③要有执着地去追求真相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让学生学号有关的基础知识。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例如:类比、归纳等。

四、给学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参与的欲望,能够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正因如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亲切、信任、尊重、鼓励的情感信息传达给学生,并且把富有情感、生动、风趣诙谐的语言带入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亲近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对学生学习之中所遇到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发言权不为少数人而垄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不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

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讲“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第3篇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训练逆向思维和辨证思维,以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引导学生思维向灵活性、多变性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培养 思维的独特性 逆向思维 辨证思维

文贵求异,思贵创新,作文教学应倡导学生“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新课程标准》中也“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做的却不尽人意。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最为突出的弊端是写作程式化,缺少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并引导学生写出创新型文章呢?

我以为,要想使中学生作文不人云亦云,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关键是在作文教学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多变性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有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看待某一问题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的运用,能够打破作文封闭僵化的思维定势,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立意、选材的新天地。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构建一个想象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文:“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首先在写作过程上,就已经使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失去了施展的平台。

通常的作文训练过程是:命题辅导写作。在这几个环节中,只有“写作”一个环节由学生完成。很显然,这种作文教学法,教师牵着学生走,在某种程度上,教师限制并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束缚的状态。写作的主体地位已大大弱化。没有主动性,也就很难学会写作。更谈不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比较科学合理的作文训练过程应是:命题写作点拨再写作。从这个作文写作过程来看,在命题之后,教师对具体的题目不作任何指导,由学生独立写作。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写作空间,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预留一个想象的空间,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也完全合乎新课标理念――自主写作。

2.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适时进行多角度训练

在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构思文章时,思维要多方推进,全方位思考。不为传统看法所左右,也不盲从他人。如我们提供给学生如下材料时,可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确定不同的观点。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学生可多角度立意:

陈小姐的角度: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

司机的角度可正面立意为:一元钱事小,原则事大。

警察的角度可立意为:警察是最可爱的人。

乘客的角度可立意为: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等。

随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适合自己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写成较好的文章。

二、培养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发掘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得出新观点。如以“牵牛花”为写作对象,进行构思训练。学生大多会从“褒”的角度出发,赞美它勇于攀登有着向上进取的精神。而其他的角度一般很难想到。教师此时就要启发他们运用逆向思维,从“贬”的角度引发开去,如讽刺其攀登着绳索向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这样,多角度、全方位思维,可写的内容多了,文章的构思也就新颖得多了。又能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

为了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天地,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训练学生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有其积极的实用价值。但也应该注意,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经验的不足,对一些事物认识不全面,容易出偏差,说过头的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对一件事、一种观点,要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否则,有可能会走向反面。如“近墨者黑”这个问题,学生如果不辨证地去分析,就一定会认为:“近墨者一定黑。”这样,持其一端,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近墨者未必黑”,所以看问题不能片面化、绝对化,而应一分为二辨证地去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所以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辨证思想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第4篇

>> 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能力更是人类智力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历史教学条件下,应从挖掘思维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着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高思维能力方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14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76 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从事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正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因此深钻教材、了解学生、优化教法是直接关系到上课效果。所以挖掘教科书中含有的本质和精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挖掘书本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把学生带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例如:必修一(2007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太平天国不发生内讧,太平天国运动会失败吗?会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吗?这个问题涉及历史事件本质属性,所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镇压、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要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即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18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需要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的想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熟悉教学内容,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有一定差距。这样才能很好的创造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完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把课后的学习延伸“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把该问题分解成这几个问题: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在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在生产方面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很好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从而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145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来着手。

(一)在历史教学中传授学生创造学习方法

根据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我们一般从三方面着手:1、是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将它与前三课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发展、怎样一步一步强化的。2、是中外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例如:当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时联系当时我国正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时。这样也为后来讲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作铺垫。3、是课内外联系。课内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强,要和我们课外的实际结合才可以很好的把握。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与实际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最主流的讨论热点之一。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无疑将成为创新思维培养对象的重点,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应该被作为重中之重来讨论。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科之一,注重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将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出巨大贡献。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一、课堂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要想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首先要给大脑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应用到学习上可以理解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是使其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和用课文内容编排的情景剧,使生硬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精彩,以此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活跃思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又可使学生把创新当做一种习惯,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练习中要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多肯定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是在课堂上,课后的练习也至关重要。课后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同时更是课本内容的延伸与升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从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看,课后练习只是单纯的对课本内容的重复记忆,只能促进其对课本内容印象的加深,而无法促进其对课本内容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探索,更无从提起使其通过对课本内容与课堂的理解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思维模式出现定式,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拘束,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了改变这种模式,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首先注重课后练习这一环节。在对课后练习的挑选上,我们一定要倍加用心,使课后练习不但可以完成大纲的教育计划,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无硬性正确答案的题目,不论学生给予怎样的回答,只要其合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与肯定,从而培养其爱动脑、喜创新的习惯。同时,适当的鼓励与肯定也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教师也可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那些开启创新意识较缓慢的学生,只要他们有所突破就加以赞许,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可加快其对创新性思维的理解与发挥。

课后练习重要,课堂练习也不可小觑。课堂练习由于与教学时间间隔较短,学生兴趣会更浓,记住的知识也相对较多,因此课堂练习不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整理消化课堂内容,更是帮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此时的学生可能问题会更多,甚至偏离课本内容,但这正是其在思考、在创造的最好例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一定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打压,相反,我们应尽可能和学生一起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不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考验吗?

三、应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在当今社会,交流方式已经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了,市面上关于说话艺术的书更是不占少数。小学生涉世未深,对文字的理解还不全面,但对教师的语气、眼神、动作等,学生还是能分辨的。因此,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眼神、语气、动作都应引起注意。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语言,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这对学生来说都可以成为被肯定的标志。被肯定的学生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侧面看,这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方式之一。

四、加强教师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