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素质教育;逻辑教学

一、 我国逻辑教学的现状

逻辑学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逻辑思维传统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的重要原因。而西方的传统却是重理性和逻辑思维。逻辑学的昌盛是科学事业发展和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在逻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是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大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有一些人认为逻辑没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逻辑学的作用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逻辑学不可能像经济学那样,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直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学的普及力度较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逻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六门学科在小学或中学就已经开始学习,在幼儿园中甚至已经开始接触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了,而逻辑学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人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中国逻辑学课程在大学才开始开设,其中只有部分文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开设逻辑课程,有少数的一些院校把逻辑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课时极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逻辑学为何物?不知道逻辑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所以,逻辑学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认为是“神秘”的。我国的教育体制不重视逻辑学教育,逻辑学课程没有占据它应有的位置,没有把训练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忽略了逻辑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二、 逻辑学素质教育的基石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深化的理论研究以及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越来越强调把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智育工作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转变成为问题的焦点之一。

2. 逻辑学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逻辑学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恰恰是上述目标的实现的关键。逻辑思维能力是人才素质最重要、最基础的素质之一。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列为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相齐的七大基础学科,足见逻辑学在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它的自身具有全人类性。逻辑科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更有自然科学属性。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进行现当代逻辑科学的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是加速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无可置疑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人们思维(要有逻辑性)就得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有效地进行推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逻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本科教育中,形式逻辑是各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也有一些院校开设有辩证逻辑 、数理逻辑课程。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预见决策、高效思维、应变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均受制于逻辑思维素质,有的本身甚至就是逻辑思维素质的具体表现。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工具,而是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的人。当前,我国大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综合推理和复杂推理的能力很低。要使大学生思维达到理性、严密、系统的自觉水平和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必须接受系统的逻辑教育。因而正确认识逻辑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成为理论和实践的迫切要求。

三、 实践中的逻辑教学与人才培养

1. 提倡和加强逻辑应用研究

众所周之,逻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有较强应用性的工具学科。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逻辑学就与理性、语言、思想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逻辑学又与科学、民主、法制等观念有着内在的相关性。逻辑学发展至今,已是一门纷繁而系统的科学体系,尤其是现代逻辑,它已是与现代数学相通相融的一门精确性科学,不仅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符号数学、逻辑代数等多门数学分支,且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结合起来,本世纪以来,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趋势就是它在各个领域的高度渗透,与各门学科高度结合,涌现出大量的分支。我国为了适应国际竞争与国际发展的大环境,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实现“科教兴国”,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与技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逻辑学的发展与研究。因为无论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理论系统。科学要向前发展,其理论系统就要修改或重新建构,这些就会必然有逻辑学的应用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

2.在逻辑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逻辑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当代逻辑学已是高度抽象化和科学化的形式理论体系,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人们思维水平。如命题演算不仅仅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逻辑公理化系统,而且也是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形式化系统,通过对命题演算的学习和运用,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形式化(机械化)地思考问题,获取新知、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增长。思维效率也就是思维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出的正确思维成份或有效思想数量和质量。逻辑学要求人思维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则,这些规律和规则是人们长期思维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和规则。运用一系列逻辑方法,有利于人们减少思维的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同时,由于推理形式和证明形式的发明和应用,就使得有可能发挥推理和逻辑证明的效能,为取得人所必须的知识提供简捷的手段,由此,通过学习逻辑学并运用之,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效率。

(2)结合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逻辑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传统教育是培养知识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智能型人才。在知识型教育模式向智能型教育模式的转换中,逻辑的地位愈加凸现,因为智能型教育模式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语言表达、预见决策、高效思维等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石的。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专业知识,始终放在首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与发展,为我们展示了无限发展的前景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各学科飞速发展,越来越高精尖化,这意味着各门学科的抽象化程度愈来愈高、逻辑性越来越强,许多学科向形式系统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符号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学科之中,甚至深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科系统化、生活符号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主体逻辑思维素质不高,就难以驾驭这些符号,难与这些符号系统交流。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保障。同时,社会的发展就意味着机遇的寻找和选择。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管理者缺乏辩证的判断推理能力,不能及时地识别机会、捕捉机会、主动地创造机会,只认识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也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以至于失去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已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有鉴于此,在专为培养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而设立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入学考试中,就有逻辑这一学科。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采取什么思维方式,能达到什么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管理活动理论水平,并进而影响到管理的实践效应。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参考文献:

[1]I・M・鲍亨斯基.逻辑、方法论和科学(陈波译)[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8, 2:67-68.

[2]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7-158.

[3]金岳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53-354.

[4]邱仁宗.当代思维研究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5-246.

[5]中国逻辑学会. 逻辑研究文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11-512.

[6]宋文淦. 符号逻辑基础[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0-23.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2篇

(一)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活跃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时,根本没有明确开展人事管理活动的目标,而是将人事管理活动置之于形式工作,没有对活动进行筹划和思考,导致整个活动失去活力,员工参与机会少,没有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和心理想法,没有形成一种互动交流和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重视基层工作人员思维的开发,不懂得利用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导致企业人事管理活动质量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

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不够重视人事管理活动,导致下面管理人员也不够重视活动的开展工作。管理人员没有将时间精力花费在活动策划工作上,而是更加关注领导的动向和决策,这必然导致整个人事管理活动效率低下,且很多管理人员收到传统思维的限定,活动开展的内容多半比较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工作人员的注意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高效开展人事管理活动

所谓人事管理就是指针对部门用人以治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依据法律对人员录用、培训、激励和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管理。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内部公正和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进行人事管理活动,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献计献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思维管理方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管理思维是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员工更好地为位企业发展效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保障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能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管理人员要开发工作人员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要观察和贴近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各自具备的优点。然后定期开展基层互动交流活动,激励有才能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并且培养优秀员工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实现企业内部“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人员发展模式。

(二)科学管理思维方式,提高人事管理活动的质量

科学管理思维方式通过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发展对效率的追求,打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人力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抽象和分析方法,对人事管理活动的预期效果进行预测,并且对影响人事管理活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要素,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规范中开展活动,使活动具有新意且不失大体。

三、结束语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仿真项目;实训教学

0 引言

网络工程项目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信息系统集成提供可靠的运行环境。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从事网络项目设计与施工、运维的工程实践能力。其中,实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不能仅仅让学生被动地参与实际(模拟)项目的训练,而是要在实训教学中创造条件训练和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和分析,形成把握网络工程设计的思维能力,成为合格的网络工程师。

日前,同内各高校在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已有的实验室设备组织实训,另一种是与企业合作,将实训项目外包给企业代为培训。这两种模式都有一定弊端,依赖现有网络设备使项目规模受到限制,且难以跟上网络新技术的变化;企业代培注重工程化训练,不善于利用新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现有设计方案上设想和重构性能更佳的方案,允许学生评测和思考新旧方案之间的性能差异,且可以引入新技术、新思想,而不用估计修改拓扑带来的各种施工开销,因此,网络工程实训课迫切需要通过仿真项目教学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1 仿真实训教学概述

网络仿真是一种利用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方法模拟网络的行为,建立网络设备、链路和协议模型,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从而获取特定的网络特性参数的技术。仿真实训教学方法是指在网络仿真软件中构造网络拓扑结构,配置必要的性能指标,根据运行测试结果评估或验证网络设计方案的教学方法。仿真实训教学可以使用的网络仿真软件包括PacketTracer、NetSim、Opnet、NS-2等,这些软件各有特点:①基于PacketTracer、NetSim等仿真软件的教学方案易于实现连通性方面的测试,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设备互联性能的掌握和理解,常用于较低层次的网络实训教学中;②基于Opnet、NS-2等仿真软件的仿真教学能模拟大规模网络的运行场景,提供与实际的网络、设备、协议层次完全对应的模型库,同时使用丰富的统计量收集和分析工具实现各通信层的性能评估,既可以用作高层次实训教学也可以用于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近年来第①种网络工程实训教学方法受到较大程度重视,因为PacketTracer等软件操作简单、直观,无需较高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容易掌握。而第②种方案从性能优化的角度解决了网络设计高层次的问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仿真实训教学的难点是构造网络模型和分析网络性能,因此,正确评估这两个步骤的难度是成功进行仿真实训教学的关键。构造网络模型是网络逻辑设计的关键步骤,需要理解并掌握运用网络逻辑设计方法构造符合需求的网络拓扑。网络工程项目的逻辑设计方法包括分层设计和组件设计,实际上这两种设计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分层设计思想使用抽象的方法整体概括了网络系统在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的功能需求。然而各层的内部连接仍然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组件,依据一定的功能需求独立设计。网络工程教学应指导初学者通过一定周期的实践教学,逐步领悟和掌握两种设计方法的要领。网络性能分析通常作为构造和实现大规模网络或应用新技术时预防风险、提高可行性的必要措施,是高水平网络工程师最重要的技术素质。一般性能分析包括时延、吞吐量、抖动、丢包率等,分层性能分析还包括对各层协议参数的运行监控。现有网络性能分析的模拟设计任务通常被用来评估多媒体业务、无线网络业务、IPv6新业务等的运行性能。

2

仿真实训教学方案

传统的网络工程实训课教学一般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自主设计为主导、以答辩为验证手段”的项目管理思想,结合目前已有的实验条件和学生动手能力一定数量的项目选题,由学生根据选题要求完成“需求分析”“逻辑设计”和“测试与验证”等实训任务,最后提交实训报告。新的仿真实训教学方案增加了“仿真设计分析”和“优化与调整”两个关键步骤,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对逻辑设计结果进行反复改进和提高,直到实现优化的网络设计方案,重视了工程思维能力训练。

1)任务。

实训课程开始前,教师将选题资料给学生。选题资料包括项目需求描述、初次仿真包、设计思考题和项目报告书模板等。每3位学生分为一组,每组选题都不一样,学生需要在1周实训时间内完成需求分析、逻辑设计、仿真设计分析、测试与验证等项目。仿真实验完成配置和测试任务后,组内开展仿真结果分析,完成思考题。最后,每位学生提交一份符合基本标书规范的实训报告,特别优秀的学生还被要求答辩,将学习经验介绍给其他学生,答辩顺利可以获得小礼品。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自行完成,时间为一天,上午搜集资料,下午整理资料,填写需求采集表。

3)逻辑设计。

在逻辑设计阶段,学生要使用Visio 2003绘制出详细的网络结构图,使用PacketTracer等仿真软件画出实验拓扑结构图,或在教师提供的初次设计图上加以修改。

4)仿真设计分析。

有些仿真实训任务难度较小,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有些难度较大,属于选做型,通常挑选少数优秀学生完成,并给予一定平时成绩奖励。选做题目一旦顺利完成,必须参与答辩。

(1)初次仿真包设计:为了降低学生完成仿真任务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对项目的逻辑设计结果有一个初步认识,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能够直接测试和运行的初次仿真包。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先观察初次仿真包的运行情况,对一些指标作出合理分析。

(2)二次仿真设计:二次仿真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验任务和初次仿真包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任务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最终的仿真设计任务。这一步任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验思考题的引导。例如,“多层交换设计”项目中,VLAN路由的问题复杂性有3个层次:单交换机不同VLAN如何路由、多交换机同一VLAN如何路由、多交换机不同VLAN如何路由,通过思考题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这3个层次的仿真设计。再例如“WLAN网络互联设计”中,Cisco AP和Linksys WRT300N配置方法大同小异,但AP通常用作集中器和桥接器用,而WRT300N则是一个宽带路由器,通过思考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类无线设备的用途差别。

5)测试与验证。

测试与验证针对不同仿真任务有所不同,有些任务需要进行连通性测试,有些任务需要对路由协议性能进行测试,有些任务则需要对时延、吞吐量、丢包率等进行QoS测试。

6)优化与调整。

学生完成仿真任务测试后,如果发现问题或有新的想法,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新的设计。优化与调整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来激发的,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

3 实训效果分析

笔者尝试仿真实训教学方法5年有余,近年来通过总结和整理,将主要教学内容编写成教材并出版,得到国内同仁广泛支持。实际教学效果也比较大,往届学生中有2人在毕业3年内通过CCIE认证,有5人通过CCNP认证。2012年取得H3C网络大赛湖北省赛区本科组第5名(三等奖),Cisco网络大省级一等奖2人。

以2013年教学情况为例,我们对42人的专科班级统计了前6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一个27人的本科班级统计了后6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教学效果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一般难度任务的实训项目完成情况较好,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而较难级别任务选题学生数不多,且完成率低于选题学生的50%;最后一个“无线网络仿真与分析”项目始终无人选择。

4 结语

网络工程实验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网络工程项目设计方法。本文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思想,通过在传统实训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仿真设计分析”和“优化与调整”两个环节,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化思维能力,在学生高层次就业和专业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未来的工作还将进一步研究仿真项目的规模化和难易搭配的合理性问题,使实验计划的编排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施晓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35-37.

[2]王玉玲,管绍朋.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16):40。44.

[3]彭小利,侯翔,邓小清.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训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101-103.

[4]朱雄军,韩凝.从职业岗位群的角度思考网络工程虚拟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107-109.

[5]袁志,邹延平,张明军,等.网络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式时间教学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2(8):99-103.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认知逻辑;实践课程体系;快乐学习;思路

现在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将时间拉长了来看,3年后还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却大大的减少,为何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消退了呢?回溯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建立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一生择业的影响功不可没。

1.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教学的认知逻辑现状

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不同的立场,各所学校对专业的认知思路是有所差异的。有的学校是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工程机械的生命全过程去考虑,从制造、装配、调试、使用、维修、回收再制造,从全周期的角度去认识工程机械,也可以说是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去完成认知过程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从维修人员的角度来认知工程机械的,认知的思路从检测、使用、维修、管理来安排课程,角度的变化当然是各个学校的出发点和社会资源差异造成的。不同的认识角度,多是建立在教师或校企合作专家的角度,设计全面的为学生着想,希望学生学习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为行业,或者可以说是为学生的就业需要来开发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的。

但细看具体的给定的课程,一般就是,先开制图、机械基础、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然后是构造、发动机、底盘、液压、电器为主的专业核心课,再来就是驾驶和维修课程等专业提升课程,最后就是顶岗实习。似乎从知识体系上是从下至上的过程,应该不错。但从3年后的职业稳定学生比例来说,为什么不高呢?究其原因,职业热情消退了,从建立认识逻辑的时候就是从老师或专家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考虑的是工作结构逻辑,不从认知逻辑出发。[1]如同将现在思维活跃的学生强架到职业的道路上去的教学模式,不是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面对着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相同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并快乐的学习一直不被重视,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意愿会逐渐降低。

2.高职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

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都是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是对单一事物的关注度保持时间短,现在提倡的在学中作,作中学,建立以实践项目贯穿的教学体系。把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单门课程的角度讲,没有问题,体现的是现在的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特色,也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但是从整体的课程设计来看,还是从下向上的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安排,每门课之间的认知逻辑是学科阶梯式的。也就是在这种短期融合,长期割裂的认知逻辑下,没有形成连续的认知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的专业热情会渐渐低落。

从高职学生的认知逻辑来看,和一般人们的认知逻辑都一样,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而且认识不是一次就形成的,而是要不断的重复认识—理解—验证—再认识这样的过程,最后才成为学习得到的经验,从而产生满足的情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好感,只有这种好感不断的延续下去,才能保证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持续。在这里认识和验证的过程都是通过项目实训来完成的,这种认知的逻辑会在一门课程中不断的加深,求知欲不断加强。[2]但是课程相关性的降低,不能够产生持续的热情,往往反映在换课程之后,有的同学就打不起精神,对新课程失去兴趣了丧失了求知欲。

3.基于学生认知立场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如何将好不容易激发起来学生的求知欲延续下去了,不会由于课程的转换而下降。从整体的学科式的工作结构逻辑转换为学生认知为纽带的认知逻辑,应该从认知过程的内外条件来分析。

3.1 能力获取成本低廉是建立认知实践体系的必要保障

学生在学校学习或者企业实践过程中,最容易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获取学习资源,或者是不容易获取学习资源而产生的。对于现在高职学生都普遍存在的容易放弃,不易坚持的特征,保证他们在低成本条件下完成学习,掌握技能是必要的保障。让学生在最短途径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保证求知欲的最佳方法。比如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工程机械专业资源获取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及专业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等,甚至是开设人际沟通、心理学等课程,都会从客观上解决学生会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瓶颈,并且建立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沟通管道,是保证学习不断积累的必要条件。

3.2 保持不断获得的成就感是认知实践体系的动力源泉

从实践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来看,不光是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落实,实践教学体系从认知上的整体设计才是贯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是摆脱学科体系的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的实践体系中几乎都还没有实践这种思维的安排教学方式。虽然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德国双元制教学的第一年的工厂的专业实训,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初始就把企业员工要求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参考,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投入到工程机械的行业中来;其次要全部教学阶段渗透专业的影响,如在低年级多组织企业参观,假期到企业见习,不断学习驾驶、维修技术,并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将原来一根杆子插到底,不断的深入的阶梯式的教学,改成从认知角度出发,先学使用,在进行理论的学习,成为种子发芽式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实现整体认知逻辑设计的教学。即是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类型的机器来进行整合,从认知角度去发散的知识能力体系,不像现在以知识点为基础整合方式,来解决认知被动性的局面。从不断的提问为教学的逻辑,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不断的深入,而不是现在的被动的学习。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学生上去,从学生学习的思路上去考虑教学安排,而不是重点在知识点上,强迫学生去学习。当然,老师的角色也要从主导者,逐渐转变为辅导者。这种尝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3.3 学生快乐学习是认知逻辑的最优体现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教学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团队化为特征,在符合的环境中实施,直接在实践中学习真实的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3]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形成,专业的热情一定不会泯灭。

4.客观多元的考核方式和开放的反馈体系

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的考核方法来检验。一是将原来的阶段性考核可以用项目化甚至每天从知识技能点上考核,把以课程结果为考核目标的方式为主,转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二是将从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也要和资格考试一样,也要考核技能。三要增加考核的实用性,既然是为企业、行业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一定要结合企业、行业要求不断改革校内的考核方式,不断向用人单位靠拢。[4]

同时也要建立多方联动的科学评价机制。从校内外,不同尺度来进行评价,短期从能力水平上着手,教师和学生形成评价机制,长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评价,企业为客观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认知逻辑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对改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沈旭.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之实践[J].职教论坛,2010(20).

[2]贾新征.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30).

[3]邱晨辉.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专访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提出者、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N].中国青年报,2012-01-09.

企业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执行力 管理过程模型 逻辑性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从制度管理、影响变量等多方面,对影响企业目标最终实现的执行力及其要素模型进行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中多有叙述。如Bossidy and Charan(2002)提出了三要素模型:领导者七条基本行为、建立文化变革的框架、知人善任。Neilson(2003)提出了四要素模型:结构、决策权、激励因素和信息。殷雄、吴泗宗(2012)提出了企业执行力的概念模型,包括5种结构变量:战略导向型、制度导向型、文化导向型、激励导向型、能力导向型。

然而,企业管理并非能够完全实践学者们提出的模型,并且越加对于员工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倍感无奈:决策不能有效执行、业务流程形同虚设、规章制度难以执行、团队协作难以见效、推卸责任行为屡禁不止等等。其结果是,美国大约70%的企业失败并非源自低劣的企业战略,而是因为所制定的战略没有被执行(Charan,2000)。中国企业只有3%具有较好的执行力,有97%左右的企业处于执行不力或执行不到位的状态,大多数企业的执行力水平在50%(殷雄,吴泗宗,2012)。

实际上,执行力管理过程是企业长期面对并需要持续优化提升的系统管理过程,需要企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性分析框架及分阶段的逻辑性对策等,但目前关于执行力管理过程逻辑性分析还鲜有论者涉及。因此,本文引入过程管理及目标管理思想,构建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目的是要理顺执行力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明确执行力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关键过程,从而使得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有序高效。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对于执行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关于执行力的定义,流程、行动、能力是学者们更多考虑的角度,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2003)认为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的方式。杰克.韦尔奇和苏茜.韦尔奇(2005)认为执行力是一种专门的、独特的技能,它意味着一个人要知道怎样把决定付诸行动,并继续向前推进,最终完成目标,其中之一还要经历阻力、混乱,或者意外的干扰。柳士顺和凌文辁(2010)认为管理者执行力就是管理者带领员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团队任务和工作的能力。此外,从构成内容层面界定执行力的学者主要着眼于执行力的内容体系,认为执行力内容包括战略、运用及人员(Larry等,2002)或者包括规划未来目标、执行体系、以身作则(彭志强等,2005)。从能力层面界定执行力的学者着眼于执行力的能力体系,认为执行力能力包括目标设定能力、授权能力、监督能力和培养员工责任感能力(Nelson,Economy,2005)或者包括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督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柳士顺,凌文铨,2010)。从影响层面研究执行力的学者着眼于执行力的变量研究,认为影响执行力的变量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流程、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组织文化、激励和能力(王成珉,2009;殷雄,吴泗宗,2012)或者决策、激励、信息(Bossidy,Charan,2002)。

研究众多学者理论综述,基本上都给出了执行力的内容体系及能力构成,也分析了执行力的影响要素,但却没有从逻辑上给出一个具体的执行力管理过程。此外,从现有研究看,基于责任的重要性而强调执行力管理过程逻辑性的论述也比较少,Coon和Wolr(2005)在其研究四维度模型中提出了责任分解能力维度,认为要从组织整体出发,对战略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张锡明(2005)在其4R执行管理模式中阐述了执行人的责任系统,强调要设立关键业绩指标。

基于对责任的关键性的考虑,本文将采用这样一个定义,即:执行力是员工基于责任感并且对目标及执行标准的熟知而自发执行的活动过程。该定义隐含有管理的另一层内涵,即“管理”意味着“控制”。所谓“控制”,即:提前明确执行标准与价值观范围,避免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依赖于自己的标准及价值观范围而作出执行判断。

本文对员工执行力内涵及管理过程模型的研究,隐含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假设:

假设1:能力不等同于执行力,责任可能更重要。员工执行力不强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因为企业没有提前明确执行标准,或者执行标准的定义不够严格规范,也可能是因为企业过于强调员工个人领悟能力而导致执行结果与企业设定结果相偏离。本文假设执行力的效率与效果差,是因为员工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因而无法清楚或者不愿意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此外,员工责任感的增强与企业对员工工作本身及其贡献的重视程度相关。

假设2:本文所指员工界定为中层及以下员工,所界定企业不属于IT、产品设计等创新特征明显的组织。同时,本文比较关注中小型企业,这类型企业更迫切希望能够优化并提升其执行力管理过程,并且容易受到管理成本的制约。

假设3:本文对执行力的研究同时考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力求在中国式管理文化背景下研究员工自动自发地执行的问题,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如果照搬西方式的制度及流程,如果不考虑中国式的人治文化,员工执行力可能是不强的。

假设4:本文并非进行数量化分析,并没有给出执行力指标及准确界定执行力指标中的财务性指标及非财务性指标。

三、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

企业实践中,员工执行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成熟,并且保证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内。

因此,借鉴卡耐基.梅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模式(PCMM),可以把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表述为图1。

图1所示的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分级改进持续提升,关注每一个级别的典型行为特征,明确每一个级别的关键过程。该模型隐含有这样一个管理背景,即:企业对员工工作本身及其贡献的重视程度应实现从弱到强的提升,表现为企业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并及时公开肯定员工每一次进步及其工作贡献。

1.混乱级。混乱级的典型特征表现为:企业价值观没有明确、制度建设过于粗放、指挥沟通体系运作低效、流程及执行标准过于简单、执行工作比较多地围绕管理者“拍脑袋式指令”而进行、存在多重指挥问题,员工执行力较差。

这个阶段的混乱以及员工执行力差可能不是因为员工个人能力而必然导致,而是因为企业尚处于混乱阶段而必然导致。因此,企业应尽快结束混乱的管理状态,减少企业组织层面给执行力管理带来的障碍,并努力保证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内。

2.管理级。管理级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管理者“拍脑袋式指令”开始减少、员工执行逐渐转向依靠流程与制度而进行、企业层面的执行力障碍开始减少,员工执行力管理开始处于有序低效状态,但员工执行力仍然不强。

这个阶段员工执行力不强可能是因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缺乏、交流沟通不畅,员工尚处于流程与制度的短暂适应阶段。因此,企业应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严格定义流程与执行标准,加强员工对流程与标准的适应性技能和提升性技能培训。

3.控制级。控制级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员工执行开始依靠严格的流程与制度、员工责任感因为流程与制度的约束而有所提升、员工执行力管理开始进入有序有效期。

经过对现有流程、制度与标准以及员工执行力技能的反复评估与验证,企业应加强执行力案例的编写,形成教材系列化,不断以此来教育培训员工包括新入职员工,不断地优化标准化流程与制度。在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管理工作就是要使得执行力的提升开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融合内容,而责任感则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执行力企业文化建设开始凸显其重要价值,但仍处于积累的阶段。

4.自发级。自发级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员工开始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并勇于承担、员工开始因为责任而自发地执行。

经过前几个阶段对制度流程及标准的持续优化以及技能培训的积累,企业具备了加快执行力文化建设步伐的能力,员工开始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而勇于承担责任并自动自发地执行。因此,建设那些利于员工责任感形成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而如何增强企业及员工对其自身工作及贡献的重视程度则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5.优化级。优化级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员工执行力因为企业文化影响力而持续提升,员工执行力管理开始进入有序高效期。

经过企业文化建设的积累,执行力企业文化在共同使命、愿景、价值观、责任感、凝聚力等执行氛围方面持续发挥影响力,员工执行力因为企业文化影响力而持续提升。企业开始着力建设并提升其自身持续创新的能力,能够跟踪采用较先进的知识、技能和流程,并能够确保知识持续创新、流程持续创新以及企业文化持续创新。

四、模型的逻辑分析框架

图1构建了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其目的是为提高员工执行力而设计一个逻辑性分析框架,使执行力管理有一个较合理并且符合中国管理环境的逻辑过程。借助于目标树逻辑框架法以及逻辑框架矩阵的表述,本文构建了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的目标树与逻辑框架矩阵,如图2所示。

本文对执行力内涵及其管理过程的逻辑性分析,更多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无论是北宋程颐知先行后的观点,还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行先知后的观点,或者是知行统一的观点,都涉及到“知”与“行”两个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在企业执行力管理实践中,“知”先“行”后是非常重要的,“知”是“行”的前提,是影响执行力强弱的关键。所谓“知”强调不仅要理解“行”的任务,而且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怎样才能“行”的一系列标准。所谓“行”强调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感正确地做事。鉴于文化古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合理性,本文非常强调责任感在“行”之中的重要性。此外,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情”、“人伦”的因素十分重视,因此,本文也同时强调中国社会所具有的“人伦社会”的特征(张友谊,2012)对员工“知”先“行”后的影响。同时,本文也比较关注中国人独具特色的行动逻辑是基于人情、面子和关系这样一个真实社会框架(常雅慧,2012)。

从逻辑框架的垂直逻辑看,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原则上是很难跨越的,基本遵照“知”先“行”后的逻辑过程。由混乱级的不“知”而“行”,到管理级的边“知”边“行”,到控制级的“知”先“行”后,执行力管理过程持续优化,员工执行力不断增强。

在企业执行力管理处于混乱级的状态下,执行力弱的主要原因是员工不清楚企业执行的系列标准,没有做到“知”先“行”后。因此, 执行力管理过程的目标是要检讨执行力管理混乱的行为根源及价值观根源,并尽快解决造成混乱的“知”的问题。具体讲,决策者应该检讨、验证现有制度与流程,清晰地公布系列执行标准,尽量避免让员工以自己的标准去领悟执行。与此同时,决策者应该考虑权利、责任和利益是否在一个等边三角型内,要强调基于责任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分配(陈春花,2010)。

结束混乱级后,企业就处于管理级的状态下,执行力管理过程的目标是要在三个方面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提升,包括:企业价值观、执行流程与标准、员工能力培训。在管理级,执行力管理过程应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提炼验证企业价值观并建立价值观实践的案例库、建立执行流程与标准案例库、建立员工能力质量控制系统。在管理级的状态下,决策者应该可以开始减少中国特色的“人伦社会”特征及“人情、面子、关系”的社会框架对员工执行力管理的影响,并且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持续下去。

“管理”具有另一层内涵即“控制”。因此,管理级的执行力管理过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后,企业将会处于控制级的状态下。在控制级,执行力管理过程要实现三个目标,即:企业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执行力文化建设有了显著成效、开始注重提升高效管理能力以支持执行标准与流程的持续优化、开发与管理高质量训练课程的持续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控制级执行力管理持续优化后,企业将进入自发级直至优化级。所谓“自发”,是指员工基于较强的责任感,能够自动自发地执行并有效完成任务。企业执行力管理过程的目标是要在三个方面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提升,包括:员工责任感强、执行流程与标准科学化、员工技能培训高效。在自发级以及优化级,执行力管理过程的持续优化得益于企业执行力文化的持续作用,员工的责任感因为其自身逐渐得到了企业的重视而获得极大增强,基于责任感而进行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能够始终处于一个等边三角形内。

五、模型的运用

本文所构建的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的意义在于为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提供一个逻辑性的分析框架,它可以应用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企业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提供逻辑性分析框架。当顺应执行力理论盛行及执行力改造的趋势以及考察中国乃至世界上优秀企业的执行力管理案例之后,众多国内企业开始对员工执行力进行优化管理,并可能简单模仿优秀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执行力管理案例,但是,最终却发现执行力管理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实践中,简单模仿或者完全照搬西方或者国内优秀企业的管理案例,并不能够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执行力管理,主要原因在于员工对于自动自发执行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不同,企业所处的执行力管理过程也不尽相同,企业所采取的对策可能因为不具有阶段的针对性而必然失效。

因此,本论文所构建的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执行力管理过程逻辑性分析框架,包括: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不同阶段的基本判断、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的逻辑思维及基本对策制定。通过本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方面的逻辑性混乱,结合本企业和员工自身的特点,采取应对策略,更好地建立企业执行力管理过程体系。

2.为企业员工执行管理过程提供逻辑性对策方案。企业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容易因为逻辑性不强,可能导致执行力管理混乱,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并采取关键过程管理对策。运用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企业可以避免各类执行力管理对策一拥而上但效率低下,员工执行力管理过程将实现从无序低效到有序高效的持续优化提升和从混乱被动到规范自发的转变。

关于执行力及其管理过程等诸多问题的探讨远未停止,无论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工具方法探讨这个问题,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希望能够深入研究执行力问题,探索解决执行力弱的行为根源及价值观根源问题,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管理能力。构建执行力管理过程模型及其运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为企业进行执行力管理提供一个逻辑性分析框架,并希望能够产生建设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ossidy, L, Charan, R.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M].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2002

[2]Neilson, G., Pasternack, B. A., Mendes, D., Tan, E. M. Profiles in Organizational DNA Research and Remedies[C]. McLean, Virginia:Booz Allen Hamilton, 2003

[3]Neilson, G., Pasternack, B. A., Mendes, D. The 7 Types of Organizational DNA[J]. Strategy+business, 2003,35

[4]殷雄,吴泗宗,Philippe LF,顾明毅.企业执行力的概念模型及其度量方法—基于汇中国核电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5]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著,余江译.《赢》.中信出版社,2005。

[6]Charan R, Co lv in G. Why CEOs Fa il[J]. Fo rtune,1999, 6( 21) : 69.

[7]LARRY B, RAM C. 2002. Execution: The D isc ipline of Getting Th ing s Done [M ] . New York : Crow n Business

[8]彭志强,刘燕,王湘云.《卓越执行: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9]Nelson B, Economy P. The Management Bible [M ]. New Jersey:JohnWiley & Sons, Inc. 2005. 107 - 177.

[10]柳士顺,凌文铨.管理者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分析.软科学,2010年第6期

[11]王成珉.组织执行力体系解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

[12]张锡明.《中层执行力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张友谊.关于理解了和执行力的哲学思考.理论学刊,2012年第4期

[14]常雅慧.人情、面子、关系: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建构.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