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的提高

文化素养的提高

文化素养的提高

文化素养的提高范文第1篇

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1年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无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也是被网络创造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的影响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网络文化的负面特征所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应用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网上提问、网上课程、网上考核、网上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并且,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只要通过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需要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网络学堂,90%的课程都在清华内部共享和开放,目前每年活跃的课程有4000多门,2/3的教师都在用这个平台。其次,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可贵最关键的动力。由于网络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大大的得以拓展,创新变得更加现实和快捷。最后,网络产生了全新的交友模式。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交友渠道的拓展使得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常识从而毕业后能更加容易和社会融合。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误导性、诱惑性使得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认清事实,而20岁左右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积极引导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建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诸如网络选修课程等,并且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目前,“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的内涵。除了开拓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网络育人的平台。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站的监管机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定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先进的文化传播,但是一些、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能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从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一些网站、也需要高校相关机构进行清理以便保证网络的纯净。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众多的大学生讲座中,可以适度加入如何上网如何提高对于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思政教育、文化和文学鉴赏等公共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文化的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前沿问题和话题。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花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得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那么校园文化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虽然第一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渠道和高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由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去进行教育,然而一些诸如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等的确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外,应突出“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坚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其次,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现代职场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校园文化的一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平台,通过相应的活动来使得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最后,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职场上发展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大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技能掌握上并不逊于本科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和行业的接轨导致通识教育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构建着重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一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除了高职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一些院校也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教职工的参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行业文化结合起来。据统计,80%以上的全国高职院校由行业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依托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在行业文化的层面上进行酝酿,以便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无疑能让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大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语

文化素养的提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注重;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本文就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浅谈一管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新词汇。但“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素养”等词汇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我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这一发展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豪感;可以告诉学生体育不仅仅是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升学、达标问题, 还有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更有向“更快、更高、更强”进军的体育大家庭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进一步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当然,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包括诸如健康保健知识、运动心理知识、科学锻炼知识等方面。这种由“点”到“线”形成“面”的认知体系的构建,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加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知识,使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全面稳定。

二、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如初中升学考试,体育要加试算分,于是对于考试的几项运动,无奈地参与。除此之外,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不屑一顾。有些文化成绩好、体育差的学生更是怕苦、怕累、怕炼,偏面地认为只要在文化成绩方面争到分,锻炼与否无所谓,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造成认识上的偏颇。二是应付老师,缺乏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课中,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沉浸在文化学习中,犹如老僧做禅,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肓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

四、发掘体育个性,注意扬长避短

体育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依赖于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注意对体育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己成为体育教学追求和探索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那就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先天条件造成了被教个体的各种差异。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加强其良好的体育锻练习惯的培养,使体育锻炼成为主动的、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习惯;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更好的根据他们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身体优势;对由于先天的素质造成的个性差异,应注意培养其特长,挖掘其潜能,弥补其不足,使之向特长鲜明、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这样随着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将极大的带动整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五、培养体育道德,坚持“道德”第一

文化素养的提高范文第3篇

具体表现为网瘾成性、人际关系混乱、不讲诚信、害怕与外界沟通、冲动、残忍甚至吸毒、自杀等,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压力大、教育模式单一、社会教育缺位、贫困的教育等。这些“问题”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对未来充满迷茫,信息不对称、考虑问题片面、易钻牛角尖,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易导致极端事情发生。陶铸说过“一个精神生活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二、原因分析

总体说来,我国目前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比较缺乏,主要原因有: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要求非常有限或处于较低层次;从学校方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文明修养程度较低。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是过于强调了思想品德课的政治性,更多地关注了应试的实用性,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心灵、智慧的开发,而学生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则遭到冷落。

三、当前形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注重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现代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素质教育,才能理解人的各种素质中,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才是最基本、最首要的素质。

当前新课程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体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信息素养、环境意识等21世纪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挖掘促进学科教学与培养的良好时机,以实现新课改的教育价值。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班级文化中的音乐可以表现为:班歌,每周一歌,每日金曲等,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像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选择优秀的音乐,以及针对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学科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开发运用这一资源,以此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科的人文素质。

(一)用班级文化中的音乐来提高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在思想品德课中,音乐能突破各种限制,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观点用音乐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引起极大的兴趣和充分注意,使他们从不爱学转为爱学和想学。例如我在《走共同富裕之路》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那高亢嘹亮的唱腔,就给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仿佛把学生带到纯净、圣洁的雪域高原,悠扬的长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期盼和无限眷恋,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安康。

2.活化学习内容,提高课堂实效性

班级文化中的音乐的运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把思想品德课与特定的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例如我在《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群星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这部音乐作品的旋律优美而又简单易唱,歌词关爱深广而又朴素自然,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加上曲子结构短小音域较窄,易唱易记,既可以作为学生对同学友谊的珍惜,也可以作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快乐的自然流露,也有伤感的婉转抒情,甚至还有对朦胧感情的怦然心动……

3.激起学生欲望,提高思维能力

班级文化中的音乐感性地给学生提供思维教材,应让学生进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我在《消费者权益》课堂教学过程中,选用解晓东的歌曲《心太黑》,学生体会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消费心理,并展开讨论,模拟相应的措施,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启发,形成了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了实际生活的应变能力。这首歌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让学生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唾弃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做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从而自觉抵制假恶丑,身体力行真善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提高了人文素养,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4.满足学生需求,发展音乐智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素质越来越重视,班级文化中的音乐使用,有利于满足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的题材贴近日常生活和人之常情,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例如我在《架起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歌曲《朋友》、《相亲相爱》等,这些作品能使学生感到亲切,释放他们因学习压力、家长管束等带来的压抑情绪。音乐无形中已成为中学生借以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贴”,可以减轻压力的“降压灵”。尽管社会上关于“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升学的压力依然存在,倍感压力的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解除心理压力的途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二)用班级文化中的音乐来提高学科的人文素养的原因

1.它迎合了中学生自身独特性的客观要求

音乐的优美抒情或奔放不羁的旋律,与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颇为契合。歌手用本真的自然声音来歌唱,追求奔放自然的效果和突出个性的风格的表现,不同歌手在演绎歌曲的情感上各有千秋,或者是如泣如歌的“悄悄话”,或者是尽情宣泄的喊唱,加上新奇的装束和别致的扮相,让学生觉得那似乎就是在倾诉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2.它是把中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

中学生群体是渴求知识的群体,是追求自由的群体,是朝气蓬勃、可造可塑的群体。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潜在建设者。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特别是道德、品德。所以,一个中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分数的高低,还要看品德的好坏,如是否懂礼貌、是否讲文明、是否讲诚信,这些都是一个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只有有了文化修养,再加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这个学生才是合格的。同时大家知道,合格的学生是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学生最直接的场所就是班级,那么班级的好坏,特别是班级文化的优劣与有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在关乎国家的命运。

3.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1)教育规范功能。教育规范功能是它的首要功能,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迈克・杰克逊演唱的《earth song》,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考察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真正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及其迫切性,把保护环境从书本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诉求,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生活中处处留意,把环保落实到行动上,培养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好公民。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生活态度,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导向激励功能。班级文化中音乐的导向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我在《自信一族》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零点乐队演唱的《相信自己》,使学生在激昂的音乐中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积极调整心态,不要把暂时的困难和失败想得太重,应该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上,去赢得胜利。树立正确的态度,克服自卑和自负,进而理解:自信永远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客观的自我评价,永远是一种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永远是遇到困难永不低头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三)应遵循服务于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度性等原则

首先,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班级文化中的音乐要与当堂学习内容直接相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其次,班级文化中的音乐还要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否则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和价值。再次,一节课所选的音乐也不能太多,否则不仅会破坏整体的教学设计,还会使学生停留在思考的表层。最后,我们在选择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它的立意、情景、音韵、曲调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耿帅.有效上课―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文化素养的提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素养

【分类号】G641

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更能够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想的历史重任。在大学校园,学生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来自于每天接受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综合的文化知识学习,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传承与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

一、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办学的支柱,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校图书馆馆藏极其丰富,它拥有极其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历史资料等等,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传递、展示和宣传的服务机构,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也是提升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素养以及拓展学生的眼界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是高校图书馆职能所在,可以说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主要的还是依靠对文化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的时间还是学习的内容都是不够的,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广泛的、综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校图书馆一起丰厚的实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的服务,图书馆可以不受时空与内容的局限时的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时随时随地的得到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以它的高雅的环境与服务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不自觉地受到教育,领悟人生真谛。图书馆对大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意义,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二、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服务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可以说高校图书馆能够担当起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对提升大学学生文化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

我国高校图书馆一般现有馆藏中外文实体文献量在百万以上,其涵盖面可以涉及到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心理、艺术、环境、体育、计算机等等,国外高校的图书馆馆藏量更多一些。如此丰富的馆藏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比拟的,一般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都能够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高校师生们徜徉在书海之中,可以使得师生的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从而升华了精神境界。

2.高校图书馆环境优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建设是学校重要建筑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办学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精致、合理的馆内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人文设计等,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宁静、便捷、卫生、文雅的环境之中,使读者能够在其中感悟到读书的愉悦,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

3.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

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它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校图书馆是对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获取图书馆资源,这就需要图书馆的导读服务,通过校报、专题讲座、书评等方式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大学生如何从“书的海洋”中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从而节省时间多读书,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是现代的学校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高校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重要场所,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是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1.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可以提供很大帮助。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之一。高校教师与学生需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而这些知识的更新与深化单靠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则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文献。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是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有计划的不断补充与更新资源,例如电子书、录音录像带、光盘等。还可以增加馆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可以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上的图书馆之间互借资料。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更为重要,在现代快捷的社会环境中网络资源建设更能体现出图书馆资源的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与全国的图书馆联系起来,共享电子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途径。

2.加强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图书馆除了资源建设之外,还需要环境建设,良好的借阅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图书馆建设一个优美的环境、充满文化气息,可以陶冶广大学生的心灵,是广大学生感受文化、体味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的层次。在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应从完善馆内建设到馆外建设,内外建设一体化,例如绿化、雕塑、家具设施等等。桌椅的整齐摆放,灯光色调要柔和,图书馆内的整体色调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协调,让学生进入到图书馆感到倍加温馨。同时,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环境与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画展、摄影展、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通过图书馆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在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科技的发展,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自主借阅、自助借阅的模式在高校易已经是很普遍的了。高校图书馆官员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图书馆官员已不再是简单的办理借阅手续工作了。这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以身作则,以人为本,爱岗敬业;二是提高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身工作与科研相结合,向着研究型馆员努力发展,即使图书馆馆员又是一名研究者。

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重点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高校图书馆既要培养学生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理论基础、实践成果、科学技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书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2]姜相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

[3]黄茜.努力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图书馆,2001(5)

文化素养的提高范文第5篇

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本文运用了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各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 : 体育教学;学生 ; 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本人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浅谈一管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新词汇。但“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素养”等词汇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我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这一发展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豪感;可以告诉学生体育不仅仅是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升学、达标问题,还有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更有向“更快、更高、更强”进军的体育大家庭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进一步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二、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如初中升学考试,体育要加试算分,于是对于考试的几项运动,无奈地参与。除此之外,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不屑一顾。有些文化成绩好、体育差的学生更是怕苦、怕累、怕练,偏面地认为只要在文化成绩方面争到分,锻炼与否无所谓,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造成认识上的偏颇。二是应付老师,缺乏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课中,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沉浸在文化学习中,犹如老僧做禅,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竞赛性强的项目,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加强体育教学,挖掘学生运动潜力

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

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而言,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对运动技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不够重视,造成学生的运动伤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信心。针对这此问题我大大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的力度。

四、发掘体育个性,注意扬长避短

体育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依赖于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我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注意对体育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己成为体育教学追求和探索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那就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先天条件造成了各种差异。譬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借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五、培养体育道德,坚持“道德”第一

体育道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道德规范。优良的体育道德将极大地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恶劣的体育道德作风将极大地伤害着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如臭名昭著的英国足球流氓;屡禁不止的兴奋剂丑闻:学校里也时有发生强占场地现象;在身体接触密切的运动项目中,如足球、篮球有意识地恶意报复性伤害等。这些都极大地困扰着体育运动,危害着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虽然这些恶劣的行为对于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来说是个别现象,但他们所造成的危害绝不能低估。如每学期的运动会或小型竞赛,学生们都表现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不乏少数同学为了取得成绩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在肯定其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指出其错误的行为只会给集体带来耻辱,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