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 边疆 传播途径

在汉语里,传播是指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在英语中,传播(communication)是指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等①。传播主要由传播者、接受者和信息三要素构成,同时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才能实现传播。传播的途径一般可分为口语传播和书面语传播。口语传播以周围人的口耳相传为主,书面语传播则可以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实现。

为了调查“十大流行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途径,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选取六类不同职业的人为调查对象,同时兼顾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程度等信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十大流行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途径。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我们综合了分群体调查和不分群体调查两种方式,在不分群体调查中,要求调查对象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周围的人等几种传播途径中做单选题,选出一种了解、接触“十大流行语”的主要途径,不可兼选其他途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不分群体调查结果中,发现“十大流行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途径主要以网络为主,广播电视次之;书刊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较新兴媒体有大幅度下降;通过周围人的口耳相传这一途径所占比例较小,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人比较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少依赖别人进行学习。

不同的群体对2008~2014年70个“十大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同一个群体对各个流行语,认识途径也可能存在差异。在分群体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大学生、教师、公务员、公司白领、媒体工作者、农民等六类群体为调查对象,每类群体各选20名代表,让他们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周围的人四个主要传播途径中进行多选。调查结果见表2。

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接触“十大流行语”,这与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主体不无关系。广播电视途径次之,通过与周围的人学习交流位列第三,这说明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学习途径。书籍报刊途径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少,这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阅读书刊的时间远远少于使用手机、电脑上网的时间。

对教师这一群体分群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主要通过书刊接触流行语,其次才是网络,说明教师这一职业比较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介来学习,同时也能够使用网络了解接触流行语。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的教师群体全部为大学教师,大学教师面向的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相比之下,教师通过周围的人了解、接触流行语这一途径反而所占比例最小,这与教师的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学习途交本固化不无关系。

公务员了解接触流行语的途径主要是书刊,这与公务员经常要阅读书籍报刊有紧密关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两种途径了解的比例基本持平,从周围人口中接触流行语所占比例最小。

公司白领是一个收入高、流动性大、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群体,“十大流行语”在这一群体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这与白领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和他们多数使用网络办公有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周围人口耳相传的传播途径在这一群体中所占比重为第二,这应该与公司白领经常与别人交际有关。通过书刊了解的途径在这一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小。

媒体工作者是最早接触社会前沿热点的群体,本身就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助推者,广播电视是他们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十大流行语”在媒体工作者群体中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这一途径得以传播。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的媒体工作者多数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因此,通过网络接触流行语反而少于通过广播电视接触。通过周围的人了解接触流行语所占比例最小。

农民群体受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限制,了解接触流行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途径比较单一和集中,其他主要是通过和周围的人交谈了解接触,通过书刊和网络了解的只有寥寥数人。

综上所述,“十大流行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书刊、广播电视、网络、周围的人。调查发现,在这四种传播途径中,以网络传播为主,广播电视次之。根据不同职业的分群结果来看,“十大流行语”在大学生和白领中主要通过网络传播;在教师和公务员群体中主要通过书刊传播;在媒体工作者和农民群体中主要通过广播电视传播。职业成为影响传播途径的主要因素。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近七年‘十大流行语’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以德宏州为例”[项目编号:2015C128Y]阶段成果之一,主持人李秋萍。)

注释:

①周芸,崔梅.语言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芸,崔梅.语言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4]张陈晨.近十年流行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刘懿.流行语模因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沟通信息传递高校管理沟通信息传递模式途径

著名沟通学专家玛莉?蒙特女士指出,管理沟通是指管理工作者为实现一定管理目的或影响,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载体与其他相关的人进行信息交流,以取得受众的正确理解的一种策略性过程。[4]可见,管理沟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由沟通者、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渠道、信息接受者、反馈、内外部环境和沟通效果组成。因此,本文认为,管理沟通是为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信号、媒介和渠道,在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之间有目的地进行知识、信息、情感、思想、观点和态度交流和传递的行为过程。

一、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涵义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1]有关研究也表明:在行政管理中大部分的错误是由于沟通无效或沟通不到位所造成的。管理离不开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管理沟通是任何组织有效运作所不可或缺的,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机构也不例外。高校管理沟通是高校为达成某种目标,管理者与师生之间、师生与师生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多元化交流、传递的过程。这种交互流动的过程实际上体现在高校管理沟通中的信息传递。这里的信息传递是指信息发送者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给信息接受者的过程。信息在高校内部科学传递,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校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在高校外部有效传递,有利于高校管理组织及时与政府、兄弟院校和其他社会团体单位进行沟通,准确获取各种信息,让他们了解并支持高校自身教育管理目标与发展战略。可见,高校组织的科学管理和健康发展与有效的信息传递密切相关。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是指为了达成某种目标,高校管理者在与管理者、师生以及社会之间的交往沟通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管理者、师生以及社会的过程。高校管理沟通是一个不断传递信息的过程,高校管理者对高校及其相关信息的准确性把握和占有信息量的多少,将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管理与决策水平。科学有效的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是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因此,为确保管理者获得科学有效信息,保证高校能正常运作和生存发展,很有必要探究究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和途径。

二、 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模式

高校管理沟通的信息传递关系到高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单元和部门。在高校管理沟通中,不仅是高层管理部门发出信息、其它部门和基层相关人员接受信息,也不仅是基层人员发出信息,上级主管人员听取信息。实际上,高校中各个成员、单元和部门都涉及到信息传递,都会参与到传递信息的过程。它们既是信息发送者,也是信息接收者。因此,高校里任何一个人、单元和部门只有了解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沟通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是否通畅取决于信息传递的模式和途径。“信息传递指信息传递者S(Sender)自己或通过信息A(Agent)用一定的手段把信息送到特定的信息接收者R(Receiver)手里。传递模式是对这一过程的抽象,是贯穿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具体手段或方法。”[3]“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称为信息传递模式。”[5]在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模式则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管理目标在管理沟通中以怎么样的方式、方法传递信息。由于信息传递标的不同,所以信息传递模式也多种多样。

按信息流向与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向传递、双向传递和反馈传递等模式。单向传递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间单方向地传递,如高校内部下达各种简报,上报各种报表,公布各种行政命令等。双向传递是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间互相传递,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如经验交流会,上下级间请示和批复等。反馈传递是信息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经过对信息的理解、加工、处理后,再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的方式和过程,如高校内部的下级行政机关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上报各种数据报表,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等。

按信息量集中程序不同,可分为集中和连续两种模式。集中式信息传递是指时间集中、信息量大的传递,如年终总结,季度情况反映等。连续式信息传递则是不间断的、持续的传递方式,如按日、按周、按季度上报的工作情况等。

按信息传递范围或与环境关系不同,可分为内部传递和外部传递两种模式。内部传递是信息在高校内部的传递,如会议汇报、公告、电话等。外部传递是指高校管理者与社会各种团体或组织间的信息传递,如与企业的座谈会、与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会等。

三、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一)国外关于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途径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其启示

1.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通过实验模型研究,提出链式、环式、轮式、全通道式和Y式五种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途径。[2]

(1)链式信息传递途径,即在组织内部间或组织间交流时,采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等形式来传递信息的途径。这种途径的信息只能从一个人逐级传递到另一个人,居两端的人只有向下或向上传递信息,居中间的人只可以向上和向下分别进行信息传递。在高校管理沟通中,它能快速传递信息,缩短解决问题时间,效率显著;但信息经层层筛选容易失真,造成信息在传递和反馈过程中产生较大差异,不利于保障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真实有效性。

(2)环式信息传递途径,即组织内部成员间依次联系和沟通,且每个成员在管理沟通中处于平等地位,他们皆可与两侧成员同时沟通和传递信息,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决策。在高校内部,它能平等快速传递信息,民主气氛浓,让参与信息传递者有一定满意度;但传递的信息容易造成集中化,高校管理者对信息预测程度较低,信息传递畅通速度慢,信息易于分散,难于形成中心,不利于实现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科学有效性。

(3)轮式信息传递途径,即信息是通过中间人来传递的,组织内只有他能够与其他任何人传递信息,所有其他成员只能与他交流信息。在高校管理沟通中轮式信息传递现象会经常出现,且很有可能叠加在其它途径中。它的优点在于信息传递集中化程度高,方便高校管理者快速精确解决问题;但沟通途径较少,欠缺平行沟通,不利于提高高校组织成员间士气,容易造成他们较大心理压力和较低成员平均满足程度。

(4)全通道式信息传递途径,即组织内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沟通,所有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组织管理和决策。它在高校管理沟通中占据很大比例,优点在于信息传递的网络高度分散、所有成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相互平等、信息传递面向全体成员,具有较强开放性;但信息传递比较费时,影响管理工作效率,成员间没有更多接触机会,不利于较大组织有效传递信息,沟通路线和数目限制信息传递与反馈能力。

(5)Y式信息传递途径。它表示四个层次的信息逐级传递的纵向沟通途径,即组织内只有一个成员位于沟通核心地位,他是上下传递信息媒介,起信息枢纽作用。优点在于高校管理沟通中有较高信息传递集中化程度,组织性强,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速度较快,有严格组织控制力;但高校内教职工、部门间缺乏直接的横向沟通,不能越级传递信息,信息通过层层筛选,易造成信息失真现象。

2.非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途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斯通过对沟通中信息传递、信息传播及其途径研究,提出四种非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途径,即单串型、饶舌型、概率型和密集型。[2]

(1)单串型是指信息通过一连串的人、组织或传递中介传递给最终接受信息的人或组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饶舌型是指通过一个人或组织把信息告诉其他人或组织,这一个人或组织是非正式沟通信息传递中的关键人物。

(3)概率型是指通过一个人或组织随机地把信息传递给某几个人或组织,再由这些人或组织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或组织,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并没有一定的中心传递目标。

(4)密集型是指在信息传递途径的过程中,信息是由他人或组织转告给若干人或组织的;在传递过程中可能有几个中心传递目标,且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

它的优点是沟通不拘于形式,不受组织约束,以较快速度传递信息,可传递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途径难以获得的信息,是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途径的必要补充;但它具有不可控性,信息传递不确切,容易造成信息失真,易于形成小集团,不利于人心稳定、团体凝聚和组织和谐。

(二)当前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借鉴国外关于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途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启示,我国当前高校管理沟通中信息传递途径主要有四种即上行、下行、横向和斜向途径。

(1)上行途径,即高校成员、部门通过一定沟通渠道与管理决策层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主要表现在:一是层层传递信息,就是基层教职工依据一定原则和程序向上逐级反映;二是越级传递信息,就是为尽快把问题或情况传递到管理决策层,下级没有按照正常程序来进行传递,而是越级与决策层直接对话,在高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基层各级对上级的请示汇报、申诉意见、提出建议和提供良策等。

(2)下行途径,指在高校中信息从管理的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传递,即高校领导决策层对师生员工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体现在管理高层给下级传递教育主管部门命令、通知,指示、命令、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方针、目标等。这种信息传递主要是让下级理解上级决策层意图,统一思想与行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3)横向途径,即在高校中同一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分管教学、科研和后勤的三位副校(院)长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这种信息传递途径能够有效加强高校内部同一层级各个部门间沟通、了解与协调,是一种尽量减少或避免各部门之间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措施。

(4)斜向途径,即在高校中处于不同层次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机构、部门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这种途径主要是用来加速信息传递与交流,促进高校内部沟通与理解,增强高校内部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而协调各方工作。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孙永正等.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19-221

[3]杨峰,周宁,张会平.基于网络信息组织的信息传递模式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6-8

[4]张春莲.高校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分析与再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9-42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实习 素养

0 引言

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突显了诸多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能说明这种合作真正的走进了课堂,影响了我们的学生。作为每天都是和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如何让自已切身的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的运作、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是真正的在校企对接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影响的关键。教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是先把教师锻炼成为一个企业的“优秀员工”,做到了这些,学生的培养才有了方向,我们在课程建设与学生管理方面才有了更好的把握,才能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如何解决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全方面提升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探索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素养提升的途径,通过对企业的了解,找到教师自身的差距,并在研究过程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缩小这种差距的存在。找到适合教师素养提升的途径。对于IT方向职业院校的教师探寻提升自身素养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中,解决教师在教这个问题上理念的问题,从教师本身树立以企业为导向的教师的规范,建立相应的课题体系与管理规范。总的来说,是通过研究,找到方法,树立新的符合企业需求与职业发展的理念。

我们如实的进行了以下研究方案的实施:

方案1:对参加我院企业实习的教师进行跟踪与访

问,对外派教师所到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并对外派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体会的工业文化方面的提升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目的在于探索教师在企业文化中的差距与提升途径。

方案2:对于部分在职教师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

所感受到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行访谈与交流,将工业文化素养提升的点滴方面融入到各类社会活动的参与中。

方案3:对现在一些企业的工业文化进行实际调研,

找到在企业中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教师要求的差距,并从差距中,与企业人员探讨提升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 企业参观的体验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联系了计算机行业的多家企业,包括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艺龙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数字认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针对电子商务企业日常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和现有的企业文化的情况进行调研,并认真听取了企业的介绍。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首先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而从被调查的企业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应渗透到教育中,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团队的合作精神,对工作的质量与责任意识,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开拓思想的创新文化精神,这些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2 通过企业实习对教师的提升

企业实习是我院从07年开始以激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而制定的一项政策,目前我院每学期都会有近20名教师在企业接受锻炼。在对一个学期的企业实习教师的追访过程中,每周上报周记录是我们对教师追踪的有效方式,并且在企业实践中,我们还到企业进行调研,引导教师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在教师回校时我们不定期的对企业实习教师的访谈。

我们得出,企业实习是教师真正走进企业,全面提升自已职业素质与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中,渗透在工作与合作中。深入的体验与融合,才能达到领悟,进而转变教师的思想与认识。

3 教师通过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所提升

我作为一名教师,参加了由行业企业组织的培训,组织形式为全封闭式的培训,为期3天。在这3天的培训中,激情工作,开拓创新是我最深的感受,行业培训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把行业文化,企业标准直接引入到培训中,并且培训中的学员也都是来自行业中各企业,通过与每个不同学员的交流,形成了一个大的氛围,更加突出了行业文化的特点。通过培训,改变了我对现有课程教学的认识,虽然知识体系相同,但是我们的课程中存在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课程过于死板等问题,在团队管理中,没有引入一个良好的考核与竞争机制,学生团队中存在形式单一,缺少对团队形象树立的概念。这些都体现在文化的理念上,也正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4 结论

研究发现,真理源于实践,我们所研究的三种途径的方式中企业实习是能够让教师速度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换言之,这是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亲身体会企业在项目运作与企业经营中对于团队的沟通与管理中规范,提升教师对企业行为的规范与认识,并且这种感悟会随着教师企业实习的时间越长而对教师个人形为的影响越深。其次通过参加行业组织的培训和企业参观,也可以达到对教师素养提升的目的,并能够与企业建立相互了解的基础。

通过对教师企业实习情况的汇总和对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IT行业教师素养提升比较明显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合作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并且能够从理念上改变传统观点,推进企业文化在课堂中的融合。无论是教师的技能提升,还是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多的在于教师要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向车轮一样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文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注重“三提高”[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02).

[2]王建明,王淑梅.浅谈提高高校教师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0(S1).

[3]朱炜.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及其障碍[J].交通高教研究,2004(01).

[4]梁红.大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及提高[J].现代大学教育,2003(02).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范文第4篇

1.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同学在生活习惯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民族之间的习俗习惯差异、南北地域文化习俗差异及东西地域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影响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因素中,近一半的同学认为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是最影响和谐宿舍团结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一些学生承认与同宿舍成员间存在着排斥感,尤其在与他人交流时,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致于产生分歧。

2.人际交往的自我阻隔

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信息来源途径不仅仅是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网络上广泛的信息充斥着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他们的所见和所闻也不只是局限于身边的人和物,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则成为了自我隔绝,减少交流的工具。

二、民族院校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途径

在民族高校中,对实现构建和谐宿舍文化发挥巨大作用的是民族学生,他们是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设计者,也是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实践者,更是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受益者。通过问卷和调查的方式我们得到的构建和谐宿舍文化实践的途径如下。

1.以活动为纽带,增强宿舍团结意识

根据问卷显示,对于培养团结意识的途径问题,30%的学生提议学校和各学院可以多创建一些以宿舍为单位的比赛,让宿舍每一个成员参与其中,以此增强宿舍成员间的团结意识。此外,活动的细节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惯和禁忌,活动主题的选取要积极向上,发挥团队意识,增强彼此交流。

2.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和谐宿舍文化建设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学校教育;跨文化

幼儿园是进入教育体系的第一步。初入幼儿园,孩子们通常都会进行“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自己的习惯喜好,这是早期童年教室的常见活动。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认为识别自我观念会提高孩子的自尊与个性的意识,同时也会培养孩子迅速发展的读写能力。然而,教师们或许没有想到,每个孩子往往会经历些不同的事物,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的家庭,从而也不喜欢他,最终,他会认为他的价值和想法并不重要,反而阻碍他的自我发展。尽管“自我介绍”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重视课堂实践,但会与学习目的不一致,最终导致学生对学校的负面情绪。教师的目标与孩子之间可能产生冲突,这是两套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所产生的结果。教师的目标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是美国主流特有的价值体系。相反,孩子的不适是集体主义文化价值的特征,是美国许多移民儿童和家庭的价值体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已形成强大的文化模式,美国学者们利用开发心理学[1]和人类学[2]的理论与研究,将学习和发展的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下基础教育效果的差异。

为了适应以发达的正规教育和先进技术为特色的复杂、繁华、富有的城市环境,产生了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了适应建立在生存经济和非正规教育基础上的小规模、面对面的乡村环境,产生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经济条件和政治迫害往往会将第二类社会的人纳入到第一类中去。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孩子和他们的家人都暴露在两种对比强烈、经常冲突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与在美国的许多移民、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夏威夷人的孩子的关怀和教育息息相关。其他工业国家的移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孩子,如加拿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身上等也有体现。经过对这两种价值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儿童的家庭文化与个人主义儿童的学校文化是相互对抗的。[3]

这种相互对抗的状况提出了进行教育干预的需求。美国正在实行的“跨文化桥梁工程”,是这种教育干预的一种,其目的是减轻大多墨西哥和中美的移民家庭子女进入美国学校学习时经历到的跨文化的价值观冲突。大体上说,个人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强调个人的成功,而集体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则强调整体的成功。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当被问及描述自己时,人们往往会列出关于个性的特征标签,例如“勤劳”、“聪明”或“运动”;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往往更愿意把自己的目标嵌入到大家庭或宗教中去,同时也认为自己是与他人有关联的。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发展途径是很难全球化的,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有70%的世界文化是集体主义化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增长的财富、都市化、科技和正规教育驱使全球的文化和个人朝着个人主义化方向发展,但主要的跨文化差异仍然存在。[4]

除了种族或国籍会对人的文化与价值观有所影响之外,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与个人主义化的教育方针也有联系。然而,尽管有这些外部影响,历史与隐含的文化价值观仍旧影响着横跨不同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的个人成长的发展途径。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途径受到相关的群体差异、与其他集体间的差异、每个集体中的个体差异的影响,这些集体间的以及集体内的差异只是视角的问题;没有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是完全属于个人主义或是集体主义。

下表描述了通过研究来来揭示学习发展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路径之间的一些主要差异。表中选择了与正规教育最相关的每条途径的特征,这些途径以差别评价智力与知识的方式出现和运行。例如,在个人主义化的文化背景中,认知、学术、科学知识被高度重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当孩子独自学习的时候,独立性会在学校表露出来,通过发言和表达自己来显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并期待得到表扬或者其他有形的奖励。[5]

学习和发展的文化途径对比

领域径途个人主义途径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论

民族理论独立性,个人成功相互依存,集体/家庭成功

重要智能认知/学术/科学社会/关联

重要知识物质世界,事实性知识社交界,叙述性知识

学习模式独立,积极参与,鼓励批评集体工作,观察,

交流发言,自我表现理解,尊重权威的演讲

物质世界个人所有制,选择共享共享,分享责任

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价值的社会智能是关于人的,而不是事实或事物,它着眼于了解高度重视人类经验的社交世界。孩子们被社会化,从而变得与他人相互依存。他们与集体内的其他成员一起工作,互相帮助、共享,而不是炫耀个人的成就。赞美可能令他们感到孤立、不舒服,而不能让他们感觉自我良好。[6]

上述两种经验研究证明了美国拉美移民家庭既有的、加上学校不重视发展文化途径间的跨文化价值观而产生的冲突。在两项研究中,对于儿童社会化,移民父母比教师显示了更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例如,格林菲尔德的研究发现,在家长会的时候,三、四年级的拉美裔移民学生的父母与孩子的欧美教师交谈时,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大多数对话都没有确定或阐述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现象叫做“非合作谈话”。更重要的是,关于期望学习、发展和行为的隐含价值观方面,在每个参与者讨论有关问题的时候,父母和教师对彼此显得都很陌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合并为五大主题,基本上,老师的倾向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而拉美裔移民父母的倾向则反映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些差异包括:1)个人与家庭的成就;2)赞美与批评;3)认知与社交技巧;4)口语表达与和权威的尊敬交流;5)在教育孩子中家长的角色与将孩子社会化中教师的角色。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家长和教师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没有能够相互理解和接纳。

关于教师的价值观,由此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规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教育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发挥着强大的吸引力。事实上,拉美移民家长的平均教育水平只有小学五年级,显然比两所学校里的拉美教师的正规教育水平要低得多。相比之下,欧美的父母,一般而言,要完成四年高等教育,可与预期的教师教育水平相媲美。也就是说,正规教育作为涉及早期关怀和非正规教育的文化信念实践的一种主要影响因素,很明显地胜过种族性或原国籍。因此,随着全世界的正规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期待提高父母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的个人主义倾向,从而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全球性效果。

参考文献:

[1] 格林菲尔德&布鲁纳.《开发心理学》.1966:82.

[2] 怀汀.《人类学》.1975:104.

[3] 拉伊夫&吉罗斯.《格林菲尔德》.2000.

[4] 德利斯&西格尔.《麦吉利卡迪》.1995.

[5] P.M.格林菲尔德,E.特朗布尔,H.凯勒,C.罗斯坦费什,L.铃木&B.吉罗斯.《学习和发展的文化概念》.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