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法学知识的传授到“够用”和“实用”的基础上,倾向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和法律技能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提倡让学生多说、多做,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内实践项目设计

1、模拟求职与招聘活动模拟求职与招聘主要适用于项目一: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期工作。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模拟整个求职与招聘过程,熟悉劳动关系建立的前置程序,同时熟悉求职与招聘过程中的法律规定,以防在缔约过程中产生不应有的法律风险。教学设计:实训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一组同学扮演人力资源部门,另一组同学扮演求职的劳动者。每组选派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负责本组人员角色分配并负责设计策划求职招聘全过程。活动开始之前,由组长提交本组人员分配名单和活动运行方案。人力资源部门这一组在老师指导下要制定招聘计划、拟定招聘广告、设计面试问题,进行人员筛选、办理录用手续等,扮演劳动者的同学提交个人求职简历。人力资源部门和劳动者必须现场展示求职和招聘全过程。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提出要求和建议。

2、草拟劳动合同文本草拟劳动合同文本主要适用于项目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教学目的:通过模拟签订劳动合同,使学生熟知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包括哪些内容,从而知道如何草拟及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中每一个条款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毕业后在求职签约时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教学设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7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有九项必备条款和若干约定条款组成。本项目训练内容是:要求每一位同学提前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的格式文本,老师在对每一项条款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假设情境,假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和劳动合同条款内容,草拟劳动合同每一条条款,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合法的劳动合同文本,并提交老师进行批改。

3、模拟签约对抗赛模拟签约对抗赛也主要适用于项目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设计:指导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两组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两组为劳动者。一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与一组劳动者搭配成一个签约小组,形成甲乙两个签约小组。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劳动合同文本,然后人力资源部门与劳动者就劳动合同具体条款进行谈判确定,最终签订劳动合同。甲组展示本组签订的劳动合同,由乙组同学进行挑刺,乙组展示本组签订的劳动合同,由甲组学生进行挑刺,形成对抗赛,看哪一组的劳动合同签订的最好。最后由老师进行活动点评。

4、小组案例讨论小组案例讨论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指导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精心挑选劳动合同法经典案例,启发每个小组对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小组选派学生代表将本组的讨论意见公布,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教师挑选的案例应该是难易适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挑选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案例包括: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本田员工集体停工事件、富士康N连跳事件、华为奋斗者协议事件、安徽反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同学们对罢工的合法性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工会的职能作用问题、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问题、加班加点问题、员工辞职是否应支付企业违约金问题、平等就业权问题,劳动者的休息休假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

5、模拟劳动仲裁庭模拟劳动仲裁庭适用于学生对七个项目的技能都有一定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教学目的:模拟劳动仲裁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提前面对劳动法律实际问题的挑战和考验,熟悉和掌握仲裁庭仲裁程序和仲裁规则,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巧和综合法律职业能力。学生在模拟劳动仲裁庭活动中,通过讨论案情、制作劳动法律文书、主持仲裁、在仲裁庭上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合议、宣判等互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得到了切实提高,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设计:指导教师选用真实的劳动合同案例,让学生充当各个仲裁法律关系的主体,扮演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当事人、证人、律师等,从形式到内容应尽可能模仿真实仲裁庭开庭情境,按照实体法和诉讼法(或其他程序法)的规定,进行模拟案件从受理到审理终结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如何进行仲裁活动。角色分配以及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分配到角色的同学进行开庭观摩。模拟劳动仲裁庭具体的开庭程序如下:(1)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2)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享有的仲裁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3)听取申诉人员及其人的申诉和被诉人及其人的答辩;(4)仲裁员当庭调查,质证;(5)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进行调解;(6)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的,应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仲裁委员会应当根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若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时,应及时休庭并作出裁决,裁决结果记录在案,由仲裁员署名;(7)首席仲裁员宣布闭庭;(8)仲裁庭闭庭后,书记员应将仲裁庭庭审记录交双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活动参加人校阅、签名;(9)仲裁庭庭审记录应由仲裁员、书记员签名。最后,各模拟角色提交相关法律文书,观摩同学提交模拟劳动仲裁庭观后感。

6、辩论赛同学们在学习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劳动合同法对比劳动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那么,是不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越大对劳动者就越有利呢?还是说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越大对劳动者不是越有利。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都很大,笔者也组织了学生进行了相关论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正反双方以及旁听的同学会对类似的两难问题有更深刻的感悟,会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辩论赛适用于学生对七个项目的技能都有一定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互相配合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实训指导老师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每组选出四名辩手,分别担任各组的主辩、二辩、三辩、结辩,另选出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两名同学做计时员。然后指导老师根据课程的进度精心选择辩论赛的题目交由学生课后准备,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论赛规则的指导。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辩论赛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后的彩排,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解决。最后在实训课上正式展开辩论比赛,赛后老师进行点评,并选出胜方和最佳辩手进行奖励,除辩手之外的每一位同学赛后提交一份辩论赛观后感。

7、邀请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讲座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熟悉劳动合同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运作不完全吻合,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书本知识的不足,以及实际运用的复杂性。教学设计: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进度邀请实践部门包括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公司等有关工作人员来校做讲座。我校邀请校外专家做的讲座包括:《工资改革专题讲座》、《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劳动争议范围》、《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的区别》等。

(二)课外实践项目设计

1、法律咨询实践法律咨询是指提供法律知识问题的解答。由于法律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非专业人士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需要求助于律师一类的法律专业人士。我们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律师或法官,但在学习了若干法律课程后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一些专业的解答。法律咨询实践的时间宜安排在学期末,劳动合同法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劳动纠纷的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空旷地带打出“义务劳动合同法法律咨询”的横幅,摆好桌椅,做好被咨询的准备。因为咨询的地点安排在校园里,前来咨询的都是其他院系的同学,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劳动合同?哪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事业单位招用人员是否均应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劳动合同有哪几种类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是“铁饭碗”吗?劳动合同必须具备哪些内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医疗期如何计算?什么是竞业限制?……虽然只是校园法律咨询,但是现场收集到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数不胜数,老师要求学生尽量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实在解答不出就记下来并找其他同学或者指导老师帮忙。在校园法律咨询活动中,学生面对真正的实践考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检验和提高。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让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尤其是对社会实际的了解。该项实训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调查可以弥补教材滞后性的不足。教学设计: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调查方向,如在讲解到非典型劳动关系时或工资制度时要求学生对“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及户籍所在地的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或要求学生对“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及户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查。学生的调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访问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要求学生保留访问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杜绝数据作假。调查问卷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可以通过填写纸质问卷或通过QQ、微信、公开网站发放等方式进行。每个学习小组最后要形成不少于25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应当涵括对调查数据的说明和分析。社会调查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调查报告,汇报时制作PPT,汇报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指导老师则进行最后的点评。

二、结语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宽业务理论水平。本人是1988年从石油技校钻井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的,首先从钻井工作的各个流程着手,领会操作要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快熟悉了钻井工程这个综合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后由于工作的需要,调入企业管理科工作,由于本人认真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先后负责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管理、成本核算、标准化管理等工作,按时按期完成了领导交派的工作任务。1991年在吐哈油田会战时,还荣幸的获得了吐哈会战指挥部经营系统先进个人。在工作中本人注重调查研究,完成了后勤各单位经营调查分析,在不同时期和区块研究制定起草了年度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在生产经营中其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1992年回陕后,从企业管理科调入处工会工作,先后负责工会宣教、综合、劳动竞赛、生活保障等项工作,注重工会理论学习,这期间撰写了历届处职代会工会工作报告、先进材料等,其中有近40万字发表在《长庆工会通讯》《甘肃工人报》《陕西工人报》《长庆石油报》等,期间协助主席、副主席完成了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本人也荣获1997年陕西省优秀工会工作者,钻一处工会也荣获长庆局三星级模范工会。1997年至20__年期间,完成了陕西教育学院的大专课程,获得大专学历。20__年12月钻井总公司整合后,本人先后完成了总公司工会筹备整合和重组建制工作,从细节着手,翻阅了大量的行业工会工作标准和条例,使工会办公室工作从一开始就起步新、标准高,20__—20__年完成了总公司职代会等工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参与组织了第一届历次职工代表大会。理顺工会办公室各项工作程序。使办公室业务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指导基层工会工作正常开展,起到了传帮带作用。

二、做好生活保障工作,夯实基础工作总公司整合后的前三年,工会工作人员少,本人大量的时间用来工会各项工作的程序理顺,在不同时期对各项工作提出实施办法,都起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工会办公室工作也跟上了总公司大发展的步伐,工会工作也步入了全局前列。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

1.做好帮困扶贫送外疗休养工作。按照领导的要求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了36户特困职工档案和276户困难职工动态档案和领导干部联系对口帮扶特困户,落实“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开展了“交友帮扶”活动,对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大中专的92名学生进行了救助,对27名工亡的特困职工子女入学也给予了帮扶。元旦春节期间,对困难户、军属、节日期间在岗人员共计1113人进行了慰问。国庆期间慰问特困职工家庭36户,特困学生56人次。慰问新疆项目部的全体职工和五个工程项目部及壳牌项目部的部分职工共计257人。按照局工会的要求,派送基层职工、先进模范人物,特别是从事有毒有害岗位人员按计划参加局疗休养。总公司工会先后选送185名职工去临潼、乳山、无锡、桂林等地去疗休养,并选派5个项目部25个钻井队及基层单位在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54名生产骨干到昆明、海南等地疗休养,10名局级劳模赴京观礼,2名省部级劳模出国考察,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HR转型;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形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02-02

《2011-20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HR外包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到2013年我国劳动力用工的“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HR转型势在必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传统应用形式将直接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课程需要处理的难题,又是高校案例教学法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题组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HR转型条件下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报告中的结论表明,所有的用人单位关注其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用人单位中高级人员高稀缺性的能力。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大中型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避免人才频繁跳槽的有效手段。

(二)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劳动者本人主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便个人获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一个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单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是职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其所在的单位或团队,来解决和处理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它是职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用人单位办事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何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我国高校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学校,一直以来各高校均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也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许多都是从中专、中技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都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学校的案例教学实践课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这门课。

(二)典型案例教材不足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好,没有高质量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教材是行不通的。可现实中能够适应该课程教学的典型教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上课教师临时在网上或报刊上寻找一些案例来讲授,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问题:时效性差、适应性不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等,上课的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老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基本上会让成绩好的或者表现积极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讨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无疑会影响到案例研讨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更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会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要求也很高。

一方面,由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较重,让教师花大量的学时用于案例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老师的上课多少、上课的质量高低不直接挂钩,其看中的仅仅是教师的科研实力――主持过多少个部级或者省部级课题、发表过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做过多少个有价值的咨询项目等;加上各高校对案例教学课大多没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导致案例教学课名存实亡,更无法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材生。

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形式改革分析与探讨

针对上述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着诸多弊端,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下列多种有益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新形式:

(一)模拟法庭

首先任课老师要把经典案例选好,提前一周把案例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其次,要选择当前社会中有重大影响、有教育意义、适合教学的热点案例;再次,把各种角色让学生们分配好;最后,对没有直接参与模拟法庭的其他学生,都要给他们分配任务――提问。

在活动过程中,任课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逐一地给他们打分,计入平时考核的成绩。

(二)社区法律问题调研

高校学生一般都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和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本课题组为了弥补学生们这方面的缺陷,专门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多家大型社区中心联系,与它们共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法律问题调研的机会与场所,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社会,了解现实,学有所用。在调研之前,首先要确定好每小组的调研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调查,在回来后要把调研问题的解决方案拿出来,每小组代表都要向全体同学汇报,接受其他同学的询问,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的利弊进行研讨、相互评比打分。

(三)现场法庭旁听

大学生对法庭庭审比较陌生和好奇,我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到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与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去开展现场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件的法庭旁听活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劳动法是如何实施的,使学生们真正懂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重要性。旁听后,要求所有同学写出参加法庭旁听的感受,并对该案件的审判过程、形式及判决结果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找出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并着力进行弥补。

(四)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

为了落实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任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在学院与系部的支持下,先后与安徽省高级法院、合肥市中级法院、合肥市包河区法院、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门组织学生定期到上述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在实习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实习实训的同学搜集整理出各自在岗位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并向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汇报。

(五)课堂案例研讨

为克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的积极性,本课题组的老师开发了课堂案例研讨的教学法形式。在教学某一章节前,老师通知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准备案例研讨的内容,形式不限,任课老师通过初步审查后,由班委组织完成该案例的研讨任务,老师参加到学生的分组研讨活动中。在整个活动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该研讨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足部分,表扬其优点,以便学生们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改革带来的重大突破

通过对前述多种形式的应用,本课题组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带来诸多突破:

(一)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

经过模拟法庭、课堂案例研讨等教学形式的训炼,学生们深切认识到离开团队合作,他们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在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这样,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组所采纳的每一项案例教学应用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或者对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无不需要每个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来进行主动学习。

(三)较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社区法制调研、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活动、课堂案例研讨等形式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都需要学生来解决,他们在处理上述问题时,都要借助不同的渠道,想尽所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有机的结合。

(四)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深度改革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进行彻底的改革,最终还需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彻底扭转以论文和课题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评定职称的不科学的标准。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组织案例研讨等实践能力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晋级标准之中,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案例教学法的有序、正常、持久的进行下去。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KEPCO于2005年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到2012年已经按年连续了7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的特色与亮点

KEPCO201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由关于本报告、关于KEPCO、KEPCO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附录七部分组成。

表现形式方面

采用主题引领报告。在封面凸显报告主题“共同努力创造可持续的未来”;在开篇以较大篇幅阐述报告主题,如:“绿色能源先锋,与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和清洁的世界”、“智能能源先锋,创造极大的效益和未来价值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等;在报告主体章节展示公司理念以呼应报告主题,如经济表现――“为未来创造价值”;环境表现――“与环境和谐共处”等。报告内容紧绕主题展开,报告体例统一,思路清晰。

介绍封面故事。报告以“封面故事”形式介绍了封面图片以及采用的原因,显示出KEPCO通过高水平的技术和运营能力已成为一家全球化能源公司。

大篇幅展示公司理念。开篇利用12页介绍公司的理念,分为“成为绿色能源先锋、成为智能能源先锋、共同努力创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三部分,各采用4页篇幅,图文并茂,让利益相关方清晰地理解公司理念。

报告内容方面

总裁致辞层次分明,亲和力强。总裁致辞采取书信体,语言非常亲和,颇具感染力。致辞分三个层次,为“我们――创造――未来”。“我们”部分向利益相关方表明了公司追求与利益相关方的共赢成长,成为可持续的公司的态度;“创造”部分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公司为社会和人民持续提供能源、为世界创造便捷、安全和清洁的能源所付出的努力;“未来”部分向利益相关方讲述了公司愿景及挑战,传达出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的愿望。

分析全球电力行业趋势和商业环境。报告对全球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KEPCO紧跟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对国内电力行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则凸显了KEPCO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回应利益相关方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关注并与利益相关方一起成长的诚恳态度。

介绍报告编制实质性测试流程。报告细披露了实质性测试流程,实质性测试按照对业务的影响(横坐标)和利益相关方的兴趣(纵坐标)由低到高情况,进行识别,最终确定报告披露议题的优先等级。

集中展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亮点。在可持续发展管理部分,采用2页篇幅图文并茂地展示出KEPCO过去一年可持续发展重要事件,让利益相关方直观地看到KEPCO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披露管理创新方法及其创造的效益。报告将管理创新放在经济表现部分,披露了管理创新的方法,披露了2009和2010年的管理创新活动产生的直接/间接效益达到9284亿韩元(约52亿人民币),增强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认可和信心。

讲述环境管理预期。报告在环境管理部分的开篇,从实施环境管理、环境友好的电力生态供应链和积极响应气候变化这三个方面讲述了KEPCO的环境管理预期,并提出“从首席执行官到每一位员工,都要牢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承诺完全遵从这些预期的要求”。这些体现了KEPCO严格按照环境管理预期开展工作,并努力成为“全球顶级的绿色和智能能源先锋”的决心。

披露响应《气候变化公约》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努力的内容。报告分别采用2页和1页篇幅分别披露响应《气候变化公约》和温室气体减排努力情况,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形成公司新的增长引擎以及公司技术与气候变化协作委员会等内容,显示公司积极响应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公司的减排成效。

披露利益相关方知情权的内容。社会表现部分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内容中,专门讲述了利益相关方知情权(Stakeholders’Right toKnow),阐述KEPCO保障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并通过管理披露、整体披露、企业披露和信息披露等方式持续提高透明度。

披露多个有特色的绩效指标。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除常规绩效指标外,还披露了供应商满意度、从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实习生人数、人均社区服务时间、社会福利用电(残障客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设施)折扣金额、事故率和受害人数、福利满意度等绩效指标。

披露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披露了公司开展的多个社会公益活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寻找走失儿童活动”。在该活动中,公司走失儿童的照片(电费单、公司杂志)、使用姓名标签防止儿童走失、制作防止儿童走失的影像和防止儿童走失的木偶戏。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良好反响。

披露尊重人权的内容。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披露了公司尊重人权的内容,从“消除歧视、性别平等、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处理员工投诉和客户隐私保护”8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人权教育方面,披露了公司向临时工和新招聘人员进行人权教育,通过专业或巡回教育向分支机构人员进行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方面,披露了公司录用的残障员工已达520人,给予残障人员在就业过程中10%的加分,保障他们良好的工作条件;客户隐私保护方面,披露了公司采取安全措施保障客户信息,定期提供隐私保护方面的培训。

披露ISO 26000指标索引。在附录部分列出ISO 26000相关指标披露情况,按照“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客户问题以及社区参与和开发”7个领域进行披露。索引分成核心议题、问题、描述和页码四栏,ISO 26000进行对标。

管理和实践方面

以环境管理为重点,推进实现发展愿景。公司将开展环境管理作为实现公司愿景“全球顶级绿色和智能能源先锋”的重要手段,建立环境愿景、战略、行动计划和行动事项,制定综合性环境管理路线图,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并提出环境管理预期,要求“从首席执行官到每一位员工,都要牢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承诺完全遵从这些预期的要求”。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方法,可极大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使公司成为履行环境责任的表率。

系统推进温室气体管理,与国际接轨。2007年,KEPCO根据国际标准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系统,制定了收集温室气体活动数据的指南;2008年,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首次从环境部获得碳足迹证书;2010年,在集团层面建立了在线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控制系统,以收集和提供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通过系统推动温室气体管理,保障了温室气体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管理和减排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有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KEPCO开展了“寻找走失儿童活动”,通过电费单、公司杂志等渠道走失儿童的照片,发放15万个姓名标签,防止儿童走失;制作防止儿童走失的影像,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播放;组织员工进行了34场防止儿童走失的木偶戏表演;全年帮助了106个走失儿童家庭实现团聚。

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可持续的沟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KEPCO与客户、股东、员工、供应商、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等开展广泛交流与沟通,传递和获取相关信息,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得到利益相关方的认同。在客户沟通方面,公司建立了一个客户满意度顾问委员会、一个客户专家组和一个顾问委员会,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管理,通过定期对话渠道与客户建立起密切关系;在员工沟通方面,公司通过劳资理事会加强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向分支机构定期提供公司状况说明,每周向工会提供关键管理信息。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KEPCO致力于成为一家“全球顶级绿色能源和智能能源先锋”,通过报告传递出公司将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努力创造更加绿色和清洁的世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愿望。报告以GRI和ISO 26000为标准,披露了经济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核心议题下比较全面的内容,按重要性识别和评估了对利益相关方关心的各项议题,在报告中切实回应了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

启示与借鉴

形式方面

清晰展示公司可持续管理理念。报告通过简洁的文字、跨页图片和较大篇幅进行理念的展示,让利益相关方清晰理解公司理念,增强报告可读性。

以“封面故事”的形式阐释封面设计。避免读者对封面设计不理解或误解,可较好解答读者疑虑。

内容方面

用主题引领报告。企业可在封面上设定报告主题,在报告主体章节呼应主题报告主题,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报告主线和内容,增加报告的可读性。

总裁或董事长致辞以书信形式回应利益相关方。报告可采用书信形式总裁或董事长致辞,以利益相关方为中心,回应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体现公司对话和沟通的诚意。

分析全球电力行业趋势和商业环境。相应增加对电力行业全球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内容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的分析,让利益相关认识到公司所做努力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企业的做法。

披露较多的绩效表现指标,满足利益相关方对关注信息的需求。报告应尽可能多地披露利益相关方关心的绩效表现指标。KEPCO报告值得借鉴的指标有:环境表现部分的能源强度、水资源消耗、公司车辆各类型数量和燃料消耗量、单位电量污染物排放量、主要资源使用量和循环利用量、绿色采购比例、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环境绩效指标;社会表现部分的供应商满意度、从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实习生人数、人均社区服务时间、社会福利用电(残障客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设施)折扣金额、事故率和受害人数、福利满意度等社会表现绩效指标。

披露尊重人权的内容。报告可从“消除歧视、性别平等、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处理员工投诉和客户隐私保护”8个方面披露公司尊重人权方面的实践内容,与国际接轨。

实践方面

保障弱势群体电力供应。企业可提高低收入家庭在最炎热和最寒冷月份的用电限制,通过安装限流器来保障其最低需要的电力供应。企业还可考虑对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用电折扣。

管理方面

开展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绩效。企业可建立环境愿景、战略、行动计划和行动事项,制定综合性环境管理路线图,开展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提出环境管理预期。通过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方法来提高环境管理绩效,赢得利益相关方认可。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作-生活平衡;劳动权益;家庭友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4日

一、工作-生活平衡的含义及内容

Marks和MacDiarmid(1996)最早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个体对不同生活角色的定位,是一种混合角色。他们认为个体能够并且应该具有平衡不同角色的能力,即个体能够在多重角色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英国的工作基金会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工作-生活平衡是关于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他们工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工作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工作-生活平衡是指个体对工作和生活拥有同样的满意度、工作和家庭职能的行使互不妨碍、角色冲突达到最小化的心理均衡状态。

工作-生活平衡主要包括:(1)时间平衡,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投入的时间量相同。表现为工作内与工作外的时间互不侵占,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休闲娱乐、陪伴家人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2)心理平衡,主要表现为从心理上将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看得同等重要,互不偏袒;(3)满意平衡,是指对生活以及工作的满意程度大体相同。表现为既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也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我国的工作-生活平衡现状

(一)相关政策实施现状。虽然对于“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在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然而对于我国来说仍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我国现有的关于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成果仅仅涉及理论框架、影响因素、平衡策略、工作分享制度、企业制度安排等方面,而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工作-生活平衡方面的政策并不完善,大多集中在传统的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政策内容一般把资金支持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推进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实现工作-生活平衡变得更具现实性。

(二)劳动者压力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然而劳动者面临的来自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家庭结构的转变,使得家庭的照顾职能弱化,养老问题以及儿童照顾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劳动者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主要面对以下三种压力:一是在工作中面临加班、出差、升职、人际交往以及失业的压力;二是在生活中处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压力;三是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相冲突时无法灵活安排时间有效解决的压力。

三、我国的工作-生活平衡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时间长,工作安排缺少弹性。我国现行的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主要出自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和199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法律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全国职场人的24小时中用于工作的时间(包括上下班)占一天当中的41%,用于日常生活闲暇的时间仅为29%,部分职场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7.7247个小时,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周工作时间40个小时。一些企业存在着“不准请事假”、“请事假提前三天报告”、“缺勤一天扣除全部奖金”的苛刻规定,员工不仅不能灵活安排休闲休假的时间,如果在工作时出现紧急的家庭问题,处理起来也非常困难。

(二)各类休假制度执行不力。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为了实现劳动力的最大化使用效率,并不积极提倡劳动者休假,尤其是带薪休假。许多劳动者也因担心工资减少,升职困难甚至解雇而不敢提出休假请求。

巴西带薪年假最低为30天,国家法定的带薪假日为11天;法国人在带薪休假期间可领取“带薪假期”补贴;德国在法律中规定员工每年可享有24个工作日的带薪年休假;美国规定带薪年休假安排由员工自己安排,雇主一般不会干涉。早在2008年我国就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其中明确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作收入。但是现实表明,能够享受带薪休假的职工大多数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七成劳动者并没有享受到带薪休假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带薪休假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带薪休假制度远不能满足大多数员工的需求。

(三)儿童照顾压力不降反增,老年人照顾负担十分沉重。家庭所能获得的母婴福利大大减少,传统三代同堂家庭模式的破裂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这些都是导致儿童照顾压力增加的重要原因。首先,照顾家人和家务劳动的责任由女性承担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但随着女性大量加入劳动力市场参加有报酬的劳动,女性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分配家务劳动已成为困扰双职工家庭的一大难题;其次,年轻夫妇独立后通常选择脱离父母的生活模式,不再依赖父母来照顾其子女,照顾儿童的负担全都落在年轻夫妇的肩上,生活压力陡增;最后,由于政府对婴幼儿教育认识的不足,导致政府对这方面的投入不够,很多地区对婴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视不足,婴幼儿教育不被纳入教育规划。然而市场提供的托幼服务、家庭照顾服务一般价格过高,中低收入家庭利用公共服务受到限制,加重了生活压力。

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13,815万人,老年抚养比高达13.7%。《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至14%,中国将进入老年型社会。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的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子女照顾老人负担的重要措施。然而公立养老机构数量少、专业性不足、私人养老机构门槛高、费用高的问题使得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占据多数。除此之外,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一种子女缺乏责任感的不孝顺行为,让父母居家养老可以增加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让老人更好的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大多数子女都会承担起亲身照顾父母的责任,生活压力增大。

(四)工作-生活平衡上的性别差异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进职场。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使得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社会更多的提倡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和女性的社会地位,给了女性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更多的女性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开始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而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有报酬的劳动,是女性提高社会地位、提高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

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男性和女性在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城镇,男性平均每天的家务时间为43分钟,女性为102分钟,大约是男性的2.4倍;在农村,男性平均每天的家务时间为50分钟,女性为143分钟,大约是男性的2.9倍。女性与男性一样遵守着每天8小时标准工时制度,但与男性相比,女性面临的工作时间长、家务劳动繁忙、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重等问题更为严重,工作和生活上的时间冲突更加明显。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与其他国家的职业女性相比较,我国职业女性更多的把家庭当作生活的中心,但是同时又想努力兼顾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工作与生活的冲突问题相当严重。在中国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是家庭事务的主要承担者,而在工作中由于我国在生育保险以及妇女儿童福利等方面给予妇女的保障措施并不完善,所以使得相当一部分女性面临更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

四、我国的工作-生活平衡政策选择

分散化和碎片化是中国现有家庭政策的特征,比如关注特殊家庭较多,忽视了一般家庭;法律法规较多,可以适用的政策方案较少;口号较多,落实较少。然而西方国家在促进工作-生活平衡的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借鉴他国经验,探讨中国的工作-生活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根据相关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国家全职工人的年均工作时间从1970年的1,981小时下降到了2010年的1,775小时。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员工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不断减少,休闲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工作与生活的冲突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2007年以来,我国修订或者重新颁布了一些劳动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特殊工时管理规定》等,当前劳动法已经比较完善。但在现实中,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劳动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大部分劳动者都面临着工作时间过长、休闲休假天数少、员工福利少的困境。尤其像农民工、女性等这样一些特殊群体的权益更应该得到关注与法律的保护。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劳动法规的执法力度,制定保护特殊群体的相关法规,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将家庭作为公共政策的干预对象。常见的“家庭友好政策”是指组织为了帮助其员工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缓解工作-生活冲突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通常包括弹性工作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员工支持计划等。建立家庭友好型社会服务体系,把家庭纳入公共政策的覆盖范围,用制度的规范来减轻员工的家庭照顾负担,实现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重视家庭责任的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措施,对员工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美国现在推行的“家庭福利照顾制度”是其平衡计划中的代表项目。美国通过有关“家庭假期”的法律规定,任何员工可以因产假、照顾产假、照顾家庭成员生病等原因,向雇主请长达3个月的假期,而雇主不得以此为由辞退员工。美国政府还积极推行灵活工作制,包括计时工作制、弹性工作制、远程工作制等。实行灵活工作制的企业不仅可以使员工更加自由的利用时间、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还可以让企业更加灵活的聘用员工,节约用工成本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

社会政策的制定不应该局限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将满足个人的需求作为制定社会政策的出发点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家庭是个人的载体,社会政策只有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将家庭作为公共政策的干预对象,构建发展型家庭政策才能够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满意度,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三)加强家庭理论研究,培育和倡导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政府必须在全社会倡导企业的家庭伦理哲学、在全社会培养与宣传工作-生活的平衡理念,使这种平衡的理念被更多的个人、家庭、企业所接受和推广。如果员工个体没有把家庭责任放在首位,而是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那么不仅会影响家庭角色的行使,还会影响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效率。因此,政府应该利用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途径宣传家庭责任高于工作责任的理念,使劳动者树立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生活是为了工作的价值观。一是加强工作-生活平衡的国际比较研究,充分借鉴西方成熟的制度以及优秀的经验,认清中国的发展现状,总结发展缺陷,结合国情制定适用性较广的发展措施。加大实施全国范围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以便及早发现社会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二是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理论界应对工作-生活平衡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廓清理论的边界,整合理论体系,将该理论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指导企业管理和员工工作与生活的成熟的理论,提高理论的实践性和适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岳经纶,颜学勇.工作-生活平衡:欧洲探索与中国观照[J].公共行政评论,2013.3.

[2]何勤,陶秋燕,刘宇霞.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佟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个人、家庭和国家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2.2.

[4]郑雅妮.国内外带薪休假制度之比较研究[J].工会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