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艺术的概念

民族艺术的概念

民族艺术的概念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ぃ酃丶词] 少数民族电影;民歌;艺术价值

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植根于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作为构成电影音乐元素之一的民歌,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中的广泛运用,为电影的题材与内容发展增添红光异彩。由于各民族生存地域、语言、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那些浓郁的风土人情都是电影音乐材料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也是中国电影中脍炙人口的民歌吸引数万观众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将谈谈民歌在融汇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艺术效果。

一、少数民族民歌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为艺术的创作提供最为丰富的养料,民歌也是如此,民歌的形式、内容、产生与发展都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民歌源于社会劳动生活和人民的情感世界

民歌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是劳动创造了人类、 文明与世界,所以民歌在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我国商代曾流传着描写男女牧民剪羊毛的劳动情境的一首民歌:女承筐,无实,士l羊,无血。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劳动,都会产生与当时社会相互协调、释放自己民族内容的歌曲。

我国自古以来许多少数民族都保留着一个传情的民俗,并且一些民歌通过电影的形式被大量流传开来,如电影《阿诗玛》《红河谷》等中的民歌插曲。

(二)少数民族民歌

少数民族民歌是民间的、群众性的艺术。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和乡土知识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的载体,由百姓大众创造的,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群众艺术审美再创造。各民族民间艺术往往是一定环境、一定地域的人们所共同欣赏的审美艺术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带着一方水土一方情,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一定的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形成内涵丰富的民族艺术文化。

例如,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主题歌《山间铃响马帮来》,故事片《苗家儿女》插曲《满山葡萄红艳艳》,让观众感受到哈尼族与苗族音乐魅力和民族风情,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融汇到电影《卧虎藏龙》里让观众感受到了大漠以北的异国风情,彝族原生态民歌“海菜腔”作曲家将其融会到影片《花腰新娘》里,高亢的嗓音,具有地方色彩的演唱方式,为观众在银幕上再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怡人风情,造就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艺术美。所以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精髓,通过音乐的想象描绘了电影的主题,加强了电影的整体效果。

二、少数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

在新中国电影成长壮大历程中,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像一枝美丽的山茶花一样盛开在各民族人民面前,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形象地描绘了各民族聚居地的美丽自然风光,展示了他们的民族生活习惯、民族风情、民族意识、精神风貌。因此,在拍摄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普遍采用的民族素材就是民族插曲在总体结构中的应用。

(一)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

少数民族电影首先其是一个文化学概念,在衡量少数民族电影的标准中,最根本的就是文化原则,也就是说,判断其是否为少数民族电影,首先要断定少数民族文化是否存在其中。因为,少数民族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歌就属于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电影构成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特性,如使用了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传统文化、历史宗教等。

张维先生认为:“民族电影概念是泛指民族题材新颖,民族风情味浓郁,民族风格独特,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电影。”①我们分析这个定义是张维先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电影概念的一个界定。陈剑雨先生在《重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一文中就曾经对“少数民族电影”做过细致的辨析。他认为,“少数民族电影”包括:一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由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由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②另外一种界定就是传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指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模糊,如果将其补充到文化的概念之中笔者认为会更充实。所以,少数民族电影根据民族文化的内容、形式概括可分为:民族民俗电影和民族文化电影、民族景观电影。

(二)少数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

1950年春,对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提出的宝贵意见要求影片的音乐中一定要采纳蒙古族音乐的曲调,这就是人们第一次在影片中听到的地道蒙古族民歌《蒙古牧歌》。类似题材民歌还有如:《缅桂花开十里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只有山歌敬亲人》等,这些民族歌曲是民族电影内容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党在民族地区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及各项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原始封闭落后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在加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方面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把政治策略和意识形态观念转换为电影形态的叙事主题和策略,是电影作为党的政宣工具和武器的首要任务,也是当时电影处理少数民族题材的重大艺术课题。③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肩负着传播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艰巨任务,于是就把意识形态和观念转换成电影化的艺术处理,使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策略融技巧之中,既加强了民族团结、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又吸引广大观众去欣赏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民歌在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运用价值

民歌的运用不仅突出了电影内容中所要表达的民族特色,也生动地反映和描绘了该地区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增强了影片自身生活艺术色彩、艺术感染力。词曲作家通过旋律和歌词的有机结合,不仅起到了概括影片故事内容、交代剧情的作用,也起到了涵盖剧中环境,渲染电影艺术气氛,使电影的情绪波动和广大观众思想感情达到互动。

(一)电影中的民歌让人们认识电影

古老质朴的民间艺术,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纯洁无瑕的素质,在于它的朴素无华,并且常常是粗糙的形式。”所以艺术家们经过民间采风与艺术加工,把原来古朴艺术形态以新的姿态搬上影视银幕,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喷发出少数民族浓烈袭人的自然民族的清香。歌曲经过媒体的作用,很快流传社会,使人们在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中,向往歌声的发源地,想象银幕上电影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激发人们观看电影的欲望。《只有山歌敬亲人》源于20世纪60年代长影拍摄的《刘三姐》中的插曲,影片通过主人公的领唱,让观众在歌中见于广西壮族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与爱情故事。节奏自由,旋律亲切质朴,是该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首重要歌曲。《蝴蝶泉边》选自影片《五朵金花》(白族);《翻身农奴把歌唱》选自纪录片《今日》(藏族),等等,这些歌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留在广大人民群众记忆中。

(二)电影中的民歌让人们认识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经脉是中医学文化的一个术语,这里则指民歌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文化当中的气血通路。中国民歌在有形有色、有感而知的空间里融汇到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而在中国一百年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电影时期都有它们的各样身姿与奇异风采,都被古老的民族风情承袭下来。

歌曲《青青的野葡萄》是新时期拍摄的民族电影《青春祭》中的插曲,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一幅幅绚丽多彩画面,映射出傣乡少女“挑水”“洗澡”“对歌”“赶摆”“葬礼”等古朴的民风习俗,穿插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美感,再现到生活风采、民族特色与人物形象之中。所以,民歌在民族片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是丰富多彩生活的折射。通过电影将民族地区蕴藏着无数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史诗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崭新的民族风貌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电影中的民歌让人们认识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术语,广义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指社会学中社会阶层结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20世纪50年代,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前期的少数民族电影大多都是以政治指向为主与民族风情、经济建设相结合,形成新中国电影发展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题材的创作特色。

1952年由长影摄制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插曲,它以旋律优美、声情并茂再现在世人面前。时隔多年,这首歌曲仍旧在当今的乐坛上回荡。

而电影《芦笙恋歌》是一部政治性、经济性、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它将清匪、民族团结、经济建设、忠贞爱情等多重主题融为一体,是戏剧性很强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作品。影片中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婚誓》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男女对唱拉祜族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来自拉祜族人民语言的比喻,这首歌不仅用来表达扎妥与娜娃的纯真与热烈的爱情,同时也将影片推动到高潮,了敌人的阴谋,二人最终团聚。这首歌曲在影片的剧作中起到了其他元素不可代替的作用,最终点题《芦笙恋歌》。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民族电影拍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族歌曲在影片总体社会结构中的运用,那一首首百听不厌的民族电影插曲,不仅突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也把少数民族那一支支色彩浓郁的影片插曲以歌舞形式再现到全国人民面前,塑造了人物性格,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为影片渲染烘托气氛起到了艺术桥梁的作用,其中一些优秀的插曲不仅在影片放映之时就脍炙人口,而且多年来也一直成为中国经典电影中不朽篇章,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世界,走向灿烂辉煌。

注释:

① 张维:《电影民族学论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② 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再探讨》,《艺术探索》,2009年第23卷第3期。

③ 李奕明 :《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视点与主题》,《电影创作》,199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杨凌.谈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中的作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03).

[2] 王志敏.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界定问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 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5] 朱天纬.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 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再探讨[J].艺术探索,2009(06).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民族文化符号的分类与传达效果

在讨论民族文化时,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民族文化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仅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歌舞就是民族文化?以我的理解,民族文化的符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民族图腾和民族宗教。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崇拜,代表了一种民族信仰。有的民族可能没有宗教,但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以及透过图腾展现出来的民族信仰。二是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理想和民族追求,代表了一种民族憧憬和梦想。尤其是一些民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是该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三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语言是存在的家,民族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得以生长传承的土壤。四是民族节庆和民族习俗。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文化情结,并将节庆和习俗作为民族文化呈现的典型方式。五是民族歌舞与民族服饰。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歌舞与服饰以夸张的绚丽的手法展现了民族的品味和喜好。六是民族建筑与民族工艺。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智慧和民族创造。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工艺是艺术的结晶。而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的展示。这些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上的视觉元素提取的表现力上都极具感染力,无论是他们的造型、层次、空间还是色彩的搭配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视觉冲击力运用在商业插图上能够很好地体现商品的属性感、“绿色”的健康概念和强烈的文化气节。

二、商业插图的“绿色”表现形式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Q174.6+4文献标识码:A

一、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概念的涵义

首先指地理、气候、区域的不同,从装饰艺术设计的狭义来讲,是指不同风格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与人文环境。地域性概念受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以及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推动,装饰设计的地域风格将会成为一种设计潮流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一)表现形式

地域性是一个对传统与现代双向的探索,而又不断创新融合的过程,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延续地域文化的追求。地域主义者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地域气候条件,与各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呈现了一种新的气象,体现了一种新的态势。正如目前许多设计师们的一个大合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可包括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建设、技术发展等若干方面。设计师要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同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形态、大小、布局以至颜色材料等方面下工夫,再整合优选,融汇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又极具个性的精品。

(二)地域性的作用

地域文化成为设计保持鲜明个性,不断推陈出新的利器。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是沿着“因题、因地而异”两方面探索。“因题而异”是准确地把握项目的性质定位,从项目内涵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和发掘,吃透项目的功能要求,再将其溶入到艺术创作的氛围之中,使装饰设计得以升华。“因地制宜”是指考虑项目的外在条件和各种背景情况,对建筑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条件诸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这种创作追求既体现出地区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又阐发出地区文化的新特征。

无地域文化的作品是平淡无味的,地域性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装饰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要学习借鉴传统装饰设计文化的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探索传统与现代艺术、审美意识的结合,在装饰设计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的辩证思想,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融汇到现代建筑之中。

二、地域性概念的特性

(一)人文性

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设计中撇开了文化,就如同撇开了一个民族的根,那样的定位是平淡的。装饰艺术中地域性特征主要通过人文性来体现,室内装饰更应考虑地域文化。某个特色性区域文化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如少数民族文化,某县乡的特色文化。在装饰中运用这些元素、单品能再现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吗,体现该地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地域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室内设计的根源就是要来自人们的生活。室内设计师在工作时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生活,在运用色彩、装饰图案和手法方面应结合当地人的习惯,创造一个符合当地文化的空间。好的室内设计可以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独创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重情知礼,以人为本,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在建筑和装饰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所组成的,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和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现代设计中就由于它的独创性和标志性而备受青睐。

设计师只有量体裁衣,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对装饰物所在地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设计出被人认可的作品。社会在发展,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有地方色彩的建筑,不能让现代人停留在原来的方式中。

(三)传承性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历史与传统文化艺术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对现代装饰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艺术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可以借鉴、吸收,即使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都注意这一点。从传统的角度研究装饰设计中地域性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变化趋势等,也是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传承贯通。

三、地域性概念的延续

装饰艺术中地域性概念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其他各地以至世界文化。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原来所具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同时又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每一个设计者需要深思的两难课题。一方面需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需要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地域性概念的延续代表一个时期的趋势。

(一)恰当合理运用地域性概念定位

地域性定位一定要合理,要体现现实的存在,不是盲目的照搬。如果盲目追求所谓的“地域化风格”,破坏空间环境,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域性设计成为流行元素的重要补充,但主要适用于酒店等消费场所。如上海T 8餐厅、金茂大厦等,而在写字楼或办公室使用过多的地域性元素会给其他人以被排斥之感。

(二)追求地域性概念的神似

完善建筑设计,关键是表达神似,而非不一定要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要体现当地居民对地域性审美情趣的认可和准确把握。对外人则是满足其对当地的好奇心或认同感。比如福建龙岩某宾馆大堂是一个纯粹的大圆形,没有多余的装饰,但还是给到此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地域特色的展现有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这就需要设计师在生活中用心观察,搜集提炼,在装饰设计中巧妙运用,达到神似。

参考文献: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文化 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

在当下有关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争论中,“音乐文化”是一个被大家频繁使用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被误解,误用最多的概念。最为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将它的内涵等同于“音乐艺术”。在某些学者的言论中,“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常常被混为一谈,不加任何区分。于是便出现类似“音乐的现代化”,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从而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围的广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人们带来各种新意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近百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事业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向世界敞开国门,如果彻底拒绝现代化的进程,或许我们的音乐文化会保持更纯正的中国口味,会赢得那些喜欢异国情调的老外们更多地赞叹。但是这样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必须放弃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我们就只能为别人去做传统的守护神,而不能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创造者。

当然,新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传统文化一概“淘汰”。举个例子来说,一对年轻人结婚,如用传统的拜天地,坐花轿的方式来举行他们的婚礼,这一举动显然有着传统的中国味道,从而得到旁人的赞美和羡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长不顾“婚姻自主”的原则,硬要按照中国传统的老规矩为自己的儿女包办婚姻,这就有理由遭到人们的反对。再假如那位先生还想效法旧时代“一妻多妾”的传统,要给自己添上几房“姨太太”,那么这一行为不仅要为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所不齿,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法律的制裁。这个例子说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化不相抵触的东西,自然可以继承和发展,反之,便决没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探索

20世纪的中国新音乐是整个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选择“新方式”来做事情,过生活的结果之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其成熟的发展,中国的无调性作品,中国的十二音作品的陆续出现,等等。所有这一切,均说明我们中国人“听音乐”,“做音乐”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质的改变。这些行为令那些不习惯接受中国新音乐的外国学者感到费解。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已说得明白:“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只得保存跟发展。但我们中国人得在中国过人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你们来参观。”可见,那种要求我们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永远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国音乐主要是以本土繁衍、变异的方式在发展。直到清末,外来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逐渐传入,音乐由此兴起。而这种现象确实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作者李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多年。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出版著作《跟我学唱歌・民族唱法卷》、《民族唱法名师指点》两部;主持省级课题两项:曾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等部级、省级刊物上近二十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对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思考》、《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论民族唱法声音形态及其表现形态的美》等。所教学生多人在部级、省级声乐比赛中获奖。

本书是作者完成“社会转型期民族声乐发展问题研究”省级课题的成果,历时两年多,在对现代民族声乐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前人研究成果和同时代学者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写成。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现代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及其界定;第二章,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第三章,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特征;第四章,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与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李萍的这本专著对“现代民族声乐”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全面的概述,立场客观,研究深入,多有创新和突破之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定位清晰,宏观把握现代民族声乐的界定及历史发展。作者采用了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民族声乐”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概述,并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评述,具有精确性、概括性和客观性。

其一,精确性,突出体现在有关其“界定”。作者认为现代民族声乐在重要工具书中没有完整的界定,在各种刊物没有一致的说法,但还是需要去了解其基本性质,研究其时代差异。秉承这一理念,作者层层深入、逐步推出其论点。第一步,提出了前人关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中国歌唱艺术”的定义。第二步,分析了“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区别,即前者属于“集体创作,不断衍变”,后者属于专业音乐。第三步,介绍了汤雪耕、周小燕等人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看法,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自己的创见,将民族声乐概念界定如下:“现代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专业音乐性质的歌唱艺术形式。它的本质特征与传统民族声乐一脉相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它的演唱继承了传统精华,又融合了西方声乐元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族歌唱形式。它以民族语言为演唱基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演唱原则。它的演唱丰富多彩,包括各民族的风格和各地方的色彩,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形式。”

其二,概括性,突出体现在有关其“历史发展”。作者以时展为主线,以各组成因素为内容,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的体系。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脉络清晰,逻辑结构严密。首先,“新音乐运动”推动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新音乐运动”是指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音乐运动”。然后,“新中国唱法”大讨论,促进了现代民族声乐的成熟。1949年底,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与筹建中的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问题通讯部提出并开展的“新中国唱法”大讨论(俗称“土洋之争”)。最后,西方声乐影响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大线条地概括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音乐家、声乐作品、声乐教育及歌唱家对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探索等情况,语言凝炼,说理明确。

其三,客观性,突出体现在有关音乐院校声乐教育理念中某些问题的分析。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方面,发表的论文多如牛毛。有人提出要创立民族声乐学派,重视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i有人试图从文献学、美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索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中的普遍规律;有人通过对某个声乐教育家或歌唱家的研究,寻找某些可以借鉴的规律和方法……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方面,存在的争议层出不穷。有人认为民族声乐在演唱上越来越忽视传统、崇媚西方,失去原本的民族特色,形成“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局面;有人认为培养美声唱法歌手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比培养民族唱法歌手更加重要;有人认为音乐院校应着手调整教学体系,改变教学理念……本书既没有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培养方式全盘否定和批判,也没有一味地为学院派的民族声乐唱颂歌,而是从正反两面来看待。一方面,音乐院校对现代民族歌唱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成绩突出,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由于考试政策、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民族风格单一、演唱风格雷同的现象。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冲突”,显露了现代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但同时也促进了它的发展。作者以自己精湛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辩证而独特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相比一些重“批判”而轻“肯定”的论述,更具有哲学深度和学术高度。

二、重点突出,科学分析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及艺术表现特征。作者认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是:明亮圆润的嗓音,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艺术表现特征有:民歌、曲艺、戏曲等。论述既全面又深入,不仅涵盖了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渗透了各方面的演唱和教学经验,还不乏对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

以往的相关文献多是对某一方面的单一的研究,如歌唱医学、咽音、十三辙、声乐美学、唱腔研究等,没有进行多元整合、综合研究。而本书的第二章从生理、语言、美学、润腔等进行论述,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知识网,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来看待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书中第三章,作者对传统民族声乐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有对其形成与发展、类型与特征进行宏观上的归纳,也有对其具体类别、相关曲目进行微观上的分析。

关于发声,作者在第二章第一节举出学生常见错误观念的例子,即误解了民族声乐发音的特点,把“较多地使用声带振动”错认为是“较多使用喉部”来发音;因而产生用紧、白、挤、直的声音来唱的坏毛病。关于吐字,作者详细介绍了普通话的字音结构、吐字发音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很多谱例进行分析。关于润腔,作者一共归纳了六种润腔法,分别是装饰性润腔法、断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声音形态润腔法、节奏节拍润腔法、强弱变化润腔法。第三章第三节共有二十多个细目和四十多个例曲,例曲涉及艺术歌曲、民歌、歌剧选曲、京剧、评弹、山东琴书等。在现代民族声乐论著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是对润腔艺术研究最全面的一本专著。关于表演,作者侧重论述“声情并茂”的表演原则。讲到对歌情的把握,作者具体到《梅娘曲》、《玫瑰三愿》这两首30年代的艺术歌曲。很多人在演唱这一类艺术歌曲时容易走入重技巧而轻情感的误区。这两首歌曲的举例,既典型又直观,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的演唱体验,深刻了解到分析歌曲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