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的途径

文化交流的途径

文化交流的途径

文化交流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民间外交

文物的保护,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储蓄。当今国际大环境是和平、有序、文明、有爱的,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欠发达国家,都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国家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是文化话语权的基础,而追索非法流失的文物就是重建文化尊重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因为殖民侵略、盗墓走私而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不完全统计,外流的中国文物就超过1000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在藏有中国文物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i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家日益重视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日趋重要和紧迫。中国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文物追索的工作中。

一、现有非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存在的问题

从权利主体角度看,现有非法流失文物追索方式存在两极化现象,不是国家公权主导下的追索方式,就是以商业回购私权主导的追索方式,而缺少一种民间力量主导的非商业化的文物追索方式。公约中规定的追索方式的弊端是公约本身的效力问题,非缔约国不受公约约束;公约溯及力问题,公约中的保护文物指在武装冲突、二战、偷盗、非法进出口流失海外的文物,而不包括殖民侵略中被掠夺的文物,也不包括在他国领海海底打捞发现的文物。软法性规范中救济规定的不足是国际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仅仅是原则性指导,缺乏强制约束力。实践中的商业回购是最有效、最快速地文物追索方式,但是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太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文物原属国是不现实的,紧张的财政支出若用于文物回购而不用于国内经济建设,将会引发民众反对职责,面临社会安稳危机;个人也不会斥巨资回购文物。而且如果鼓励商业回购,会造成国外文物拍卖市场的炒作,故意推高拍卖底价,诱发更多文物流失。捐赠方式常是国外文物占有者将文物捐赠给其国籍国政府或个人,而不是捐赠给文物原属国。无偿捐赠形式要求捐赠者有极高的国际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在物欲拜金时代,现实中实例很少。

二、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民间外交途径的优势

民间外交是“通过非官方渠道、非正式途径”开展的对外交往活动ii,是民间层次的外交活动,即非政府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对两国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的交流和活动。以民间外交途径来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是指在官方外交进行文物返还谈判,签订文物返还双边协议或备忘录的途径之外,以民间力量作为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对话谈判主体,这是非法流失文物追索方式的创新。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民间外交途径与已有的文物追索方式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文物追索工作。民间外交参与主体是指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具有自主管理、独立决策权能,不受政府控制干涉的非国家行为体。这冲破了官方外交合法主体单一的禁锢,是外交成为一种对话方式,而不再是政府的垄断职权。民间外交的主体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个人、协会团体、城市、宗教组织等,这就拓宽了非法流失文物追索的渠道。

(二)更灵活的方式参与文物追索工作。民间外交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是跳出政治思维,以日常交往方式进行对话交流。民间外交不会有严肃的礼仪管束,开展交流的形式多样,交流成果的形式多元。例如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旅游外交、宗教外交等,使国际社会更深入了解文物原属国的历史、文化,使国外民众增强对文物原属国的文化认同。灵活的组织形式,使民间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成为活动资源,而不需要大肆动用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极大节约了成本。

(三)更稳定长期地推进文物追索工作。文物追索不是一项短期工作,由于非法流失文物数量不确定、流失文物转移地域不确定、流失文物证据缺失,使文物追索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传统官方外交机制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易受国际关系变化或国际形势转变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民间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旨在通过民间力量主导下的交流对话,逐步构建和提高文化认同,形成一种隐性而持续的观念转变效果。民间外交途径从民众、团体这些基本的政治社会组成要素着手,通过平等交流,使政治社会的成员形成一个共识,即将文物返还文物原属国,使文物获得归属,是保护文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而民间外交达成的共识,为官方外交、诉讼方式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创造了积极条件。

三、中国如何利用民间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

中国有开展民间外交的传统,具有良好的民间社会基础,对于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引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中国政府要认识到民间外交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重要性、可行性。重视民间外交活动的机制建设。健全科学、有效可行的民间外交活动制度,是保证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工作展开的重要制度保证。民间外交形式灵活多样,极易形成松散化组织,为了凝聚更多的民间力量,形成合力,需要建立一套专业的、有组织的工作机制。为了保证民间外交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可由民间外交主体共同参加,形成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下,民间外交活动主体与文物局、外交部、文化部等机构有紧密的横向联系,政府部门可以将文物非法流失的最新信息和国际形势传达给民间外交主体的联席会议制度。

(二)改善民间外交主体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主体适格合法是主体行为效果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前提。中国在外交上的法律规定仅局限于官方外交,尚未建立规范民间外交的法律法规。这就是个人、团体组织参与外交活动的主体地位受质疑。对于以民间团体组织形式存在的民间外交主体,政府要修改双重管制体制,完善注册登记制度。对于致力于非法流失文物追索的民间组织,政府要为其登记给予政策优待,为其发展和开展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则和程序。

(三)规划发展民间外交。民间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不是“立竿见影”的方式途径,而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有步骤、有规划地发展民间外交。从当前着手文物追索的民间外交,是为了日后能有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返回中国奠定民间社会基础和文化认同。其次是与文物占有国的民间外交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此为媒介,来搜索中国文物信息。最后在积累了文化认同感后,使民众认识到文物需在文化原属地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传承的作用。文物追索民间外交主体与文物保管的个人、博物馆进行协商谈判,使拍卖行不再承接非法流失文物的竞拍事宜。

注释:

文化交流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收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45―05

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和发展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也获得极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国景区已超过2万个。政府对景区资金的支持严重不足和景区已有的高度集中垄断管理体制的弊病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部分景区转让景区经营权的改革试验。据本文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涉及22个省(市、区)的100余家景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经营权流转试验,并有安徽、四川、湖北等11个省(市)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旅游发展条例中允许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但目前经营权价值评估这一环节缺失造成了经营权流转难以实现或盲目转让,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开发资金不均衡等不良后果。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景区经营权合理流转基础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有学者曾将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列为我国旅游研究前沿10大问题之一)。

1 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述

很多学者关注到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表1)。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旅游地全部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价值评估,前者涉及资源全部用途的收益,后者侧重于旅游经营的收益。其中,呼吁旅游资源/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重要性的研究最多,这也显示该领域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评估方法与因素研究较少,一些学者构建基本评估思路,名称还停留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实际为景区评估。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因素的研究中,除了吴楚材等人的研究与实际案例结合外,其他研究都仅是理论构建。叶浪的研究构建了影响经营权价值的框架性因素,李向明和雷蓉等人对部分因素深入细化,吴楚材和雷蓉等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虽然部分方法和因素应用并不适宜,但已是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可贵探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旅游地评估,主要采用收益现值法,涉及因素较简单。案例研究对资产经营价值的涵盖范围也不尽相同,如王炳贵等着眼于森林公园的纯收益,程绍文从景区地值入手。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于旅游资源,景区经营权价值认识虽不统一,但都从资产评估角度人手,方法应用中其他领域评估方法的借鉴与景区经营权的特殊性还没有很好结合。

2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基本途径对比

显然,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属于资产评估。当交易的是物的非完整的所有权,或物的产权边界不清晰,“外在性”显著时,资产评估的客体更精确的表述显然应该是“被评估资产的权利”。景区经营权价值是景区经营性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需要认识资产评估的基本思路。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途径)有3种,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图1)。从宏观上看,这3种总体思路着眼点不同:成本法主要关注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市场法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而收益法考虑的是未来现金流量。

具体对比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途径(表2),进一步明晰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思路的总体评估思想。市场途径依据替代原则,与近期出售的同类资产比较并调整后得到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适用范围较广,但对可比参照物的要求较严。成本途径通过资产现时重置成本扣除各种损耗价值确定,主要基于卖方。收益途径将资产未来的获利折算到现在,需要预测资产在可预测获利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和面临风险。

3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

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3种途径给予不同的出发点,并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对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中,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成为评估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础性问题。通过对资产评估途径的对比与其他领域资产评估的梳理,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首选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其次是市场法(途径),成本法不适合作为总体基本评估思想。

3.1从评估目的与价值类型而言,收益法(途径)符合景区经营权价值类型

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3种途径从时间上是体现资产未来、现在和过去的3种维度。收益法(途径)是将未来的利益折算到现在得到资产价值,主要注重对未来收益的测算;市场法(途径)是与已交易资产价格进行对比调整后得到资产的价值,主要关注现在资产;成本法(途径)则是还原资产现在的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资产的价值的方法,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价值在成本法中有决定因素,原始价值主要表征的是资产过去的价值(图2)。所以收益法(途径)是测度景区资产经营价值合适的方法,市场法(途径)次之,成本法(途径)对未来收益很难测度。即使应用成本法进行加和计算,也不能体现景区经营性资产的整体获利能力。

3.2从市场状况与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而言,收益法(途径)是最合适的途径

评估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就难以应用方法或需部分改进。通过景区经营权评估的现实状况与评估途径前提条件的满足程度分析,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可以全部满足评估途径的前提的仅有收益法(途径)(表3)。

我国大多数景区在开发前都需要进行景区规划,景区所在的区域一般也有区域旅游规划,所以基于规划与行业平均情况对景区未来的收益状况与风险状况可以预测并可货币化。旅游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景区的获利年限根据经营权转让年限可以测算。所以,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使用收益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基本可满足。现阶段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时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公示、招商会等形式基本实现公开市场的前提条件,但是已交易的景区经营权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参照 物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已交易景区经营权的具体金额与交易合约具体情况及当时供需双方关系状况难以获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景区较多,景区的类型较多,参照景区与被评估景区可比性不足,所以市场法(途径)前提中最核心的条件――找到可比参照物(最好3个以上)很难满足。随着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与活跃,市场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将可满足。但目前市场法(途径)的应用有一定困难,即使应用也难以保证其科学性。成本法(途径)显然适合景区内一些固定资产的评估,但景区内的土地与旅游资源由于不存在旅游用途的使用对其带来必然的价值损耗,所以整体上不适宜。

3.3从方法科学性角度,收益途径相对较科学

从收益途径的支撑理论来看,庞巴维克(Bohm-Bawerk)在《资本实证论》中首先创立了资本价值理论,认为成本并不把价值给予产品,而是从产品中取得价值,并且明确提出“凡给予我们相当永久性收益的物品,我们就根据这种收益给它们某种‘资本价值’。我们估计它们的价值相等于能按当时的利率在同样长的时期内产生同量的收益的货币资本”。此后,耶鲁大学的费雪(Fisher)进一步为收益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资本价值必须由其估计的将来净收人来计算,而不是相反”。费雪并对成本决定持否定观点:“我们必须记住,在一特定时间计算价值时,只有将来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过去的成本在这里只能起一种间接的作用。因为过去的成本决定了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也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凯恩斯也提出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观点,再次强调资本价值与历史成本无关,说明了收益法的科学性。根据景区经营性资产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经营权价值,也容易被出让者与购买者接受。

收益法(途径)作为景区经营权价值的基本评估思路,并不排斥在评估过程中也会用到成本途径和市场途径的思路,如机器设备可采取重置成本法评估。但需强调整体景区经营权价值基本评估思路是收益途径。

4 相关资产评估领域的评估方法选择

与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相同,已有的公路收费权、矿业权估、加油站收费权等的评估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在这些经营权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如公路经营权、采矿权、房地产的使用权等都首选收益途径,显示收益途径在评估经营权价值的广泛适用性(表4)。我国已有的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研究中3种途径学者都提出过,有学者认为收益法不适宜,应采取重置成本法,有学者认为成本法不能反映出价值,实例中采用收益法较多,总体上对评估途径选择还较模糊。结合其他领域和景区经营权特点,本文认为收益法是我国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首选途径。

5 结语

文化交流的途径范文第3篇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

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

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

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

观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了解一些奥运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

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

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

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

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构思】

〖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

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

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

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

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感。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CCTV《快乐驿站》中赵本山小品动漫片片段《拜年》。

相比较起来,这种动漫化小品与赵本山舞台上的小品你更喜欢哪个?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文化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创设情境:

材料展示:有人说,春晚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小品,基本上可以说暗淡失色。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乐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让人发现和感觉到其实生活都可以成为喜剧。

探究活动1:

1、从赵本山小品的事例来看,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你还能举一举有关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的例子吗?

从大众喜欢的赵本山的小品出发,明白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生活的道理。从而树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观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纵向)

创设情境:

展示“金镶玉”奥运奖牌图片,播放视频《金镶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会“”的过程。

探究活动2:

1、这个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2、这个作品的成功启发我们要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请举一列类似《金镶玉》的文化创新的实例。

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即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结论。

3、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创设情境:

播放中国杂技《天鹅湖》片断,探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探讨活动3:

1、从文化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杂技舞剧《天鹅湖》能够取得成功?

2、结合这一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3、请举出类似“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成功的实例。

芭蕾《天鹅湖》和中国杂技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以从两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来分析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比较通俗易懂。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创设情境:

结合上一目的《天鹅湖》,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第一二段内容,讨论下面的哪个观点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为什么?

探讨活动4:

下面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

观点一:中国传统杂技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芭蕾求创新,而且,中国版的《天鹅湖》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

观点二:杂技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将中国的国粹杂技和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延续上一目材料的探讨,做到材料的充分利用,力求更好地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师生共同小结,斑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知识拓展

课堂练习:(08广东高考)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分)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

老师点题:

1、答案要点讲解

2、强调高考考试的备考要以课本为纲

学生自行完成或小组讨论。

(文科班选用)

【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2、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文化交流的途径范文第4篇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者必须具备支持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愿与能力。课程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最主要途径。美国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为培养职前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对我国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116-05

收稿日期:2014-12-0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延边朝鲜族地区教师多元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DMA110317);吉林省教育厅课题“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元文化课程建设与实施途径研究

作者简介:靳淑梅(1971-),女,吉林敦化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俞爱宗(1963-),吉林安图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交汇的中心。自治州人口比例,汉族占59%左右;朝鲜族占39%左右。基础教育中,汉族学生就读朝鲜族学校,朝鲜族学生入读汉族学校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然而,调查显示,延边朝鲜族地区教师虽认识到自己身处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面对文化多样性的学生,但却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能力。延边大学,是延边地区唯一一所高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大本营,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价与支持联盟(INTASC)在1987提出了教师面对文化多样性的学生必须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标准。[1]依据这一标准,美国各大学相继制定了职前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培养标准,开发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对我国民族地区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职前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

艾奥瓦大学(theUniversityofIowa,简称UI)位于美国中部艾奥瓦州,是美国著名的州立大学之一,十大联盟所属学校。美国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onTeacherQuality简称NCTQ)2014年报告显示,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全美788个学校中排名44;中学教育在全美816个学校中排名14。[2]艾奥瓦教育学区(ICCSD,IowaCityCommunitySchoolDistrict)中小学教师85%来自于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艾奥瓦教育学区在2013年共有注册公立小学19所,公立初中3所,公立高中2所。公立学校中,少数族裔学生近35%,而少数民族教师则只占5%左右。[3]公立中小学日益呈现出学生文化多样性而教师文化单一性特点。因此,在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11条教师教育标准中,5条阐述了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1.具有对教学对象文化背景重要性的认识。师范生要理解学习发生的背景与学生知识构建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学会运用讲授策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2.形成适合并促进文化多样性学习者的教学能力。师范生要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差异,能够给文化背景差异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适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3.具备建立适合多元文化背景学习环境的能力。师范生要学会帮助、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合作学习与工作;4.理解并且会运用不同种类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方式。掌握正式与非正式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合理评价文化背景不同学生的学业成就;5.善于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师范生要把学校的工作与多元化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应该与社区、家长等建立良好关系。[4]为了达到职前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标准,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开发了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制定了相应的多元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与相应课程

多元文化课程是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与偏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最主要途径。[5]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从广义课程的角度,依据统合的程度,将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分为四种途径:贡献途径(thecontributionapproach)、附加途径(theadditiveapproach)、课程转化途径(thetransformationapproach)和社会行动途径(thesocialactionapproach)。[6]这四种课程改革途径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理论与实相践结合的原则,是目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采用较多的途径。艾奥瓦大学按照这种设计途径,开发了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一)贡献途径与课程类别

1.贡献途径:具有隐性课程的特质,通过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呈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更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理解与交往,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基础。

2.形式:一种是在既有课程的相关章中节呈现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迅速且易行地把民族内容置于课程中;另一种形式,在特定时间,通过一系列课余活动,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如,展示少数族群的人物、食品、舞蹈、音乐、物品等,这一途径又称为“英雄与节日”途径(theheroesandholidaysapproach)。这些活动基本限定在特殊节庆日的特定民族事件。按照这一途径,艾奥瓦大学举办系列活动呈现不同文化的传统与历史,涵盖了不同国家及民族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如,非洲文化节、印度文化节、中国文化节、荷兰、德国文化广场等。为了配合这一途径的实施,艾奥瓦大学还鼓励并资助各国学生与学者建立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俱乐部,定期举办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历史价值;学校专门设有多元文化资源网站(diversityresources),网站的口号是多元且平等,呈现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语拉丁裔、亚裔、原住民等文化传统与历史的重大事件。[7]

3.意义:避免知识的片面化,进一步将人们对一些少数民族的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实施贡献途径没有仅仅停留在呈现层面,而是在举行这些活动同时,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上,举办讲座与研讨会,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活动,探讨一些重大纪念日与某种文化传统节日的起源,例如,中国、美国和欧洲、中东等国新年庆祝的异同点、宗教信仰的异同点等。

(二)附加途径与课程类别

1.附加途径含义:指在未改变课程基本结构、目的及特征的情况下,通过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方式,附加有关民族知识。使学生接触和掌握主流文化的同时,学习自己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群体认同和正确的自我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所谓的少数群体文化贫瘠论。这一途径未改变课程结构,比较易行,比贡献途径更加深入。

2.附加途径课程类别

(1)全校通识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主要由艾奥瓦大学“文理学院”负责,课程内容涉及4大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多元文化课程。计划申请进入教育学院的学生,应该在通识课程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多元文化课程领域各修满20学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包括文学、艺术与语言。文学包括非裔美国人研究、妇女研究、各国文学等;艺术包括美术、舞蹈、音乐、戏剧等;语言是小学和初中第二外语课程。多元文化课程领域,主要阐述多元文化与人类发展。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家政府、州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二是西方历史,涉及美国、欧洲和俄国。三是非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当代文化课程,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印第安人历史。[8]

(2)教育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生在完成大学2年学习后,修满85学分,学分绩点达到3.00,并且有在中小学实习10个学时的经历,再通过教育学院入学资格考试,才能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无论是不分科目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是分科目培养的中学专科教师,都设置了多元文化课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教育学院根据国家、州设立的职前教师培养目标,按照模块设置课程。多元文化课程既有单独课程模块,全体学生必修,又在各专业设置相关多元文化课程。

首先,多元文化课程模块也称作社会科学课程模块。设置7门课程:当代西班牙裔美国人历史、拉丁裔美国人历史、非裔美国人社会简介、西语系文化、美国文化、非裔美国人文化概论、性别与妇女权利。所有职前教师都必须选择2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修满6学分。

其次,各专业设置的多元文化课程。专科教师,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在自己专业课程模块中选择相关多元文化课程,达到一定学分。如美术专业,设有各国美术史课程模块。在非洲艺术与文化、西方艺术与文化、亚洲艺术与文化课程中选修2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必须修满6学分;语言专业:各国儿童文学模块,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儿童文学,从而理解不同的文化,修满3学分;音乐教育专业,设有音乐文化课程模块,开设地方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如拉丁美洲音乐概论、加勒比海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与认同课程,必须修满6学分;阅读专业,设有2门必修课程,修满6学分。一门课程是第二外语教师基础,强调如何教授母语非英语学生的阅读课,如何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层次的阅读资料;另一门课程是,语言与社会,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模式和语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等。[9]

(3)多元文化网络课程

在实施附加途径过程中,艾奥瓦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开设了多元文化网络课程——《文化多元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多样性意识与敏感性,呈现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学习与了解有效的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该课程任务是,师生通过网上交流,使职前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偏见,认识到双语学习与教育的关系,反省自己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评价是否合适等等,要求职前教师关注其他民族学生的才能与特点,批评反省自己的思维。通过课程学习与网上交流,培养职前教师对文化多样性以及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形成肯定、积极的认识,不但克服了由只开设几门课程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职前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实际经验。[10]

(三)课程转换途径实施原则

1.课程转换途径含义:指不改变课程基本内容与结构基础上,在原有课程实施中尽可能纳入多元文化主义观点。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受各方面限制,如课时、学分限制,因此在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有一定局限性。实施这一途径能使多元文化教育贯穿整个教师教育课程。[11]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制定了课程转换途径实施原则,要求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特点,将多元文化知识与视角融入课程。

2.课程转换途径原则:(1)课程视角应体现全球性:注重培养学生关于世界发展变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认识到世界上不同地域人们观点与想法的差异性;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不是某个单一国家和种族决定的。(2)要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其文化背景、自身经历结合起来。(3)设置探究与开放式的问题。实施角色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决定。例如模拟法庭、模拟课堂或者其他关于国内国际事实的模拟活动。(4)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把时事新闻与报纸杂志融入课程,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理解全球性话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全球性的冲突、合作、竞争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四)社会行动途径——实习

1.社会行动途径含义: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反省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偏见和歧视,审视自己对于社会偏见与歧视的态度和认知,培养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一途径有助于学生分析自己的价值观、提高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增强社会实践技能。

2.社会行动途径形式——实习。通过实习获得的实际经验可以帮助职前教师理解相关概念,提高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反省思维能力,关注社会公平。只有多元文化知识,并不一定能转变职前教师对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即使形成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如果不能成为信仰,即价值观,也不能影响教学行为,很多职前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12]因此,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注重实习中对职前教师多元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多元文化教育在实习目标中的体现

实习目标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以外,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实习,理解文化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与能力对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规定实习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第一,关注、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明辨文化背景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影响;第二,调查或访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发现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第三,搜集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观点;第四,观察或记录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特殊表现。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实习从大三入学后第4周开始,第1个学期在中小学实习最低10个学时;第2-4个学期每周3个学时,第五个学期的实习持续整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实习目标都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素质。学生在每个学期实习结束时,要写一份教育反省总结,除了阐明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外,特别要求对自身存在的文化偏见进行反省,总结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在学校表现的认识。[13]调查结果表明,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加强族际间的沟通理解,学生可以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审视问题。在学生构成多样化的学校实习的学生,更关注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方面,而且在教学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发展地更好。

三、启示

中美两国都是多民族构成的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国情和发展水平,但在教育领域,即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学习国家的主流文化,从而树立正确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中美共同面对的探讨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美国艾奥瓦大学教育学院多元文化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应包含3个维度

1.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论知识与意识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设置,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多样性。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日益融合、交流、统一;另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文化类型却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异质化,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共有的特点。因此,应该对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群体的人们形成积极肯定的态度,认识、尊重并欣赏文化多样性。

2.培养学生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

在课程中设置关于少数民族的知识,能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对整个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减少对民族文化的简化认识。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教师可以关注、专任于某一少数民族或者某一少数民族某个领域的研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某一或某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是一种快速易行的方式,是教师和教育者普遍采用的取向。

3.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教育

语言使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与发扬,是一条最有活力、最丰富和最细致的纽带,是人们用来沟通彼此价值观、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有力工具,可以提高个体、群体与社会机构的文化认同。因此,应重视及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教育。“培养双语教育师资力量”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培养双语教师,重点培养职前教师对学生母语及所拥有文化的积极态度。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生的母语,但应理解学生在教室中使用母语,而不应该认为学生使用母语是错误的,或者认为他们的母语粗俗不雅。

(二)开发灵活多样的多元文化课程实施途径

多元文化课程有多种实施途径,可根据所在学校实际采取有效途径。最常用的途径是附加式,即开发单独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为必修或选修,系统学习少数民族知识;第二种途径是贡献式,以各种纪念日、各种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的行为差异。第三种途径是课程转换途径。教师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特点,将多元文化知识与多元文化视角融入课程。第四种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即实习。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应明确要求实习不只在课堂完成学校及指导教师分配的任务,还要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往,培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跨文化能力,是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一种补充。

(三)按照模块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多元文化是个广泛的议题,多元文化课程更是包罗万象,如何设置多元文化课程,既不使课程臃肿,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保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是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艾奥瓦大学,把多元文化课程设置为通识课程中的一个模块。在多元文化课程模块下,设置多元文化理论与意识课程、少数民族知识课程等。并根据学校实际特点,规定多元文化课程模块在通识课程或专业课中所占最低学分标准。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高等院校,多元文化课程学分可以占学分比例多一些。

通过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挖掘不同文化体蕴的潜在价值、认识到不同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民族认同。通过学习这类课程,学生们逐步习惯用“文化的多样性”解释、分析不同文化的生活经验,会从“他者”的文化背景思考问题,形成“多元文化的内置”。这种“内置”有助于学生理解、欣赏文化的差异性与合理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TheAssociatedPress.HispanicEnrollmentRisinginU.S.Schools,Colleges[EB/OL].edweek.org/ew/articles/2007/04/18/249122nusschoolschangingdemographicshfr.

[2]AbouttheCollegeofEducation[EB/OL].education.uiowa.edu/about-the-college.

[3]IowaCityCommunitySchoolDistrict.BudgetBlueprint[M].IowaCity,IowaCityCommunitySchoolDistrict,2014.17-20.

[4]2012StateTeacherpolicyYearbook,ImprovingTeacherPreparationinIowa[EB/OL].nctq.org.

[5]HASONARSLAN.MulticulturalEducation:FromTheorytoPractice[M].CambridgeScholarsPublishing,2013.254.

[6]JAMESA.BANKS.MulticulturalEducationandCurriculumTransformation[J].TheJournalofNegroEducation,1995,64(4):390-401.

[7]TeacherEducationProgram2013,TomorrowTeachers,TomorrowLeaders,TomorrowAlumninow[EB/OL].diversity.uiowa.edu/?utm_source=Footer%20Menu&utm_medium=Diversity%20Resources.

[8]ProgramsforTheStudentsintheArtsandLibertyCollege[EB/OL].clas.uiowa/?utm_source=Page%20Menu&utm_medium=CLAS&utm_campaign.

[9]ProgramGuidesforSecondaryandSpecialEducationafter2013Autumn[EB/OL].education.uiowa.edu/academic-programs/program-guides.

[10]GeneralRequirementsFoundationCourseafter2013Autumn[EB/OL].education.uiowa.edu/academic-programs/program-guides.

[11]GRANT,CARLA.DictionaryofMulticulturalEducation[M].GreenwoodPress,1997.489.

文化交流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教师资; 教师专业化发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引 言

职业教育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而言,是“基石和框架”,也是国家经济起步腾飞后必须迈上更高台阶的巨大助推力。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学校出现严重的师资紧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3830万人,其中中职生2350万人。今后10年中职师资将有47万人的缺口。师资成为职教发展的重中之重,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也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采取多种举措加大职教师资的培训力度,但总体看来我国有关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多数都明显带有移植和套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的倾向,导致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研究的职教特色缺失。[1]只有真正以“职教”为立足点,凸显职业学校教师的特殊性,结合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探寻其独特而有效的发展途径,这样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一、 研究背景

职教师资专业化是当前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教师资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所在,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职教师资专业化是指职业学校教师成为本专业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职业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目前职校师资队伍建设来看,职教师资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学生素质和行业对岗位要求相对较高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瞭望全球,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态势如火如荼。美国有严格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把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即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职前培养包括教师证模式和课程培训模式,职后发展主要是指对教师的培训,包括企业实习、与其他教师合作、参加学习班和研讨会以及一些培训计划等。[3]这些与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相配套的教师发展计划,勾勒出了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是职业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教师资格鉴定是职业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教师管理与培训是职业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障。[4]各个阶段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培训内容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这种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职教发展先进国家的模式和体系为我国的本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蓝本。

放眼九州,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成果丰硕。我国学者对于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作了大量的研究,在境界追求、哲学视角、个体专业化发展、群体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成长内涵、方式和有效途径等方面均有论述。主要的发展途径归纳如下。

(一)专业化发展立足校本研修[5]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要真正以“职教”为立足点,凸显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掌握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研究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研究职校学生学习规律。只有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在实际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效办法,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二)专业化发展更突出技能实践[6]

从培养目标我们不难看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更强。教师资格证书和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教师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有力凭据, 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具体体现,更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之一。

(三)专业化发展要强化企业培训[7]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在高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接受在职培训提高之外,还必须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到生产第一线接受技术训练,使自己成为职业实践者,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成长的能力,没有这种接触,就无法实现自己知识的根本性创新。强化企业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专业化发展需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学校教师还应该对职业教育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领域进行研究,对行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具有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就业指导的能力。

然而,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果与认识各站枝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框架体系,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要缩小甚至消除这个差距,发展职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必然要找到可行的系统化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点,建立完善的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模型是推出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的前提,也是凝聚各家研究成果,构建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研究框架的基础。

二、建立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模型

明确职教师资的能力体系是确立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的基础,能力体系是职教师资各种必备能力的模型,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则是为了各种能力的提升,有了能力体系才有利于有效途径的寻求。

(一)职教师资的“三证”

职业教育既要强调理论教学,更要强调实用技能,强调职业性。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三证”教师是对职业学校教师生存与发展必然趋势的新认识。具体特征为“三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证书。 “三证”教师实质上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为毕业生就业架起桥梁,开出“直通车”。“三证”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将成为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骨架结构。

(二)建立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模型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情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职教师资“三轴四面”能力体系模型。该模型中的X、Y、Z三轴分别代表职业学校教师的“三证”,即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证书,这三个轴支撑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模型,寓示着“三证书”所代表的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能力;分别在三个轴上取A、B、C三点构建出“四面”能力,即AOB学科专业技能,AOC教育教学知识能力,BOC行业体验分析能力,ABC综合能力。前三种能力的整合水平表现为第四种综合能力。从图中可以形象地看出,“三轴”代表的“三证”是能力体系建立的支架,“四面”代表的能力是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轴四面”能力体系包含了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图1中的“能力面”代表的能力又可以进行细化,学科专业技能可以分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技能实践能力、专业理论能力、前沿知识接受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分为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媒体应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行业体验分析能力分为就业指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热点捕捉能力等。

(三)提出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

(一)支架途径

1. 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是指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兼任或担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科研等第一线的职务,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8]也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色途径。

企业培训的具体方法有挂职锻炼、产品研发、售后服务、项目训练以及现场体验。通过参与挂职锻炼、产品研发、产品的售后服务可以促进教师熟悉工作流程、产品服务流程。参与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企业达到互帮互助,增加管理经验。积极参加项目训练还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增加、专业技能的提升。另外,现场体验以及挂职锻炼都可以促进教师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运作。

2. 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通过校外专家和校内有经验的教师的专业引领,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9]校本研修以教师为主体,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的具体方法有专家课堂、教研活动、教学大赛、技能比武、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研究等。开设专家课堂或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探究讨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职教动态,获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教师群体之间也可以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举办丰富多彩教学大赛、技能比武,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操作技能。另外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成为教学—科研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具备科研的实力。

3. 进修提高

教师进修是在职参与的继续教育活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学习型社会已初见端倪,每个人都必须终其一生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社会。

教师进修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专题讲座、专业进修、学历提高、实践训练、考察实习与学术交流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依托高校或者其他机构,为职业教育教师搭建了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教师借助高校专题讲座,拓展专业知识,提升学历水平,同时掌握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还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其他机构的实践训练与考察实习,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实践活动经验。在各种学习与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在交流中不仅提高自我表达与沟通交流能力,更要善于捕捉专业动态知识、新型技术。

(二)拓展途径

1. 教师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是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共同进行探究的一种学习型组织。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教师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共同发展。[10]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有很多。首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教师合作,交流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网络资源建设,开发网络课程,开设在线课堂,扩大教师学习、研究范围,提高教师协作能力。其次也可以通过学术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进行教育研究、与专家进行对话,寻求答疑解惑。另外博客、微博等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教师可以形成博客圈,[11]进行热点探讨,利用微博广播发表议论,关注别人分享他人观点。博客不仅促使教师提高协作交流能力,更对教师的知识管理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近年来, 构建教师网联,将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三网融通, 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 共建优质资源共享,成为了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2. 自我发展

教师自我发展是指个人根据自己发展需求,对自己学习负责,并自我选择培养方式的一种个人发展方式。[12]教师专业化发展,主体在教师自身,没有教师的自省自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只会使教师专业化流于形式。

教师自我发展途径主要有共享资源、网络课程、合作交流、社会服务与技能大赛等。职业学校教师与他人共享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这有利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总结与提升。同时教师不仅要会利用他人的教学资源,还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课程,在锻炼自己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交流与协作能力。另外,职业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服务,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 评价与反思

教师评价与反思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通过他人评价了解自己教育实践问题,并不断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获取的评价可采用多途径、多主体来进行。多途径包括对成果评价(如研究的课题、发表的论文),对活动过程评价与反思(如电子档案袋);多主体包括小组评价、专家评价、社区评价、自我评价与反思等。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小组评价主要侧重协作、沟通能力,专家评价侧重专业知识、能力,社区评价侧重实践能力,自我评价更多的是反思自我发展过程。无论何种评价结果重点不在于对教师评级的考查,而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看待评价结果。关注评价,注重反思,能全面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四、结 语

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是在职教师资“三轴四面”能力体系模型上进行构建的,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就有了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对应关系。本文建立了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模型,以能力为出发点寻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希望为研究者们建立可参考的研究框架。

文中给出的支架路径(必修)和拓展路径(选修)都不是孤立的。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尽量做到集中培训与个体发展相结合,支架途径和拓展途径相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参与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实际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在几年或者十年内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亦是如此, 本文阐述的能力体系模型以及由此推出的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都是阶段性研究成果,期望为研究者和同行提供参考,从而更好、更系统地探寻职教师资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秀英,周志刚.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77~78.

[2] 刘娜.论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J].职业与教育,2010,(4):97.

[3] 王彬.美国职教教师专业化评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77~178.

[4] 陈建录.澳大利亚职业教师专业化体系探悉[J].中国教师,2011,(3):69~71.

[5] 李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在及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5):52~55.

[6] [7] [8] 章艳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0,(5):72.

[9] 魏怀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新课程,2010,(3):153.

[10] Bettina Lankard Brown. Vocation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Practice Application Briefs,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