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差异的概念

文化差异的概念

文化差异的概念

文化差异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范畴 英汉词汇 认知语言学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体验(embodiment)的结果。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或生产实践中形成,亦是体验的结果。语言作为人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故语言也是人类体验的反映。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词汇和语法结构。词汇极大地体现了惯例(convention),故词汇是固化了的概念或文化。语言学家对语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他们长期以来关心的重点局限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方式概念结构、语义系统、人类知识、文化规约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这些都与“范畴(category)”紧密相关。[5]因此,笔者尝试从范畴的角度解读英汉词汇的认知差异。

二、范畴的含义

就其本质而言,体验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范畴化就是一个范畴形成的过程,亦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每个概念都有一个对应的范畴。范畴是指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5]范畴与人们的类属划分密切相关,因此在范畴化时必然要涉及人的认知,不可能排除主观因素。故范畴化是由人主观认知参与的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抽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有不同的体验认知环境,因此会形成不同的概念。概念需要通过词汇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词汇与人脑中的概念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民族,词汇意义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概念却具有普遍性。因此,通过分析英汉词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能解释英汉文化的不同和认知的差异。

三、范畴化和概念化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人对世界的认知基于体验通过范畴化的方式获得范畴而形成概念。范畴、概念和意义的形成离不开作为载体的词。要理解和掌握词的意义,最终要追溯到对范畴的划分和对概念的理解上。这个认知过程是每个民族的人都必经的,但由于不同民族在时空上的差异,各个民族的概念和词义往往不一一对应的,从而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概念或把同一词语理解为不同的意义。

(一)英汉饮食词汇

经验结构因人的生活区域而异。英语中没有“饭菜”这个语义结构,如要表达“中国菜”,就会选取“Chinese dishes”,即用“dish(盘子)”指代“饭菜”这个概念。从这个语言现象可以推出,英语缺失了“饭菜”这个语义结构。中国的饮食文化实际是人际文化,自古中国人都以“饭菜”宴请亲朋好友,故对“饭菜”的概念化更复杂。相反,在英语社会中,却缺失 “请客”这一概念。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是相似的,但词汇化过程出现了分歧,导致两族人对“饭菜”的范畴化不同。

(二)英汉婚礼词汇

对“婚礼”这一各个民族都共有的仪式进行分析。笔者曾在60位英语专业学生中做试验,让被试者分别选出已给出的“婚礼”词义在中西背景下此事件包含的要素。几乎所有被试者都能把“红盖头、大红花轿、拜堂、爆竹、唐装”归入了“中式婚礼”的语义结构下,把“婚纱、婚戒、蛋糕,教堂”纳入了“西式婚礼”的语义结构下。“蜡烛、酒”被认为是两个社会环境所共有的。可见,同一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词义差别很大。除了“蜡烛,酒”之外的元素体现了英汉范畴化和概念化的极大不同。因此,概念在其范畴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差异,导致很相似的两个词汇在意义上的很大差异。

(三)英汉亲属关系词汇

语言受社会的影响也表现在社会结构对词汇语义的切分上。为了经济方便,重要概念都会被“词化”,而非通过繁琐的短语或句子以迂回表达。以下为英汉常见的表达亲属关系的词:

通过比较可看出,英语的分类主要是以性别为标准,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上,同一辈分上的各亲属关系只由两个独立表示不同性别的词来承担。以“grandfather”为例,所有属于这个辈分的男性,如“祖父、外祖父”都由这一个词承担。在实际使用中,若要明确表示其中蕴含的亲属血缘关系,就要用短语来表达,如father’s father(祖父)等。在没有固化的独立词来表达grandfather所包含的范畴时,就必须用迂回的手段来表示。如此复杂的语言表达却并没有给说英语的本族人带来不方便,说明“外祖父”和“祖父”的区分在英语文化中并不重要。

汉语亲属关系的“词化”显然多于英语,其词义分割更为明确具体。性别差异不是其划分的唯一准则,在同一辈分中有多个独立词项承担着“长次关系”和母/父系的血缘关系。中国人历来信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其复杂而严格的亲属关系,也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细分血缘关系就异常重要。而英美文化中人们大多崇尚自我,注重独立奋斗与个人成就,故“长次关系”在英语文化中不占重要的地位,所以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化。

总之,生活在不同时空的民族因体验认知对象的差异导致他们范畴化以及概念化产生差异,最终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事件或现象拥有不同的概念,因而他们对同一词语意义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

四、范畴扩展过程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的变化会扩展词义范畴。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词义围绕原型范畴不断往边缘扩展,这种变化过程并非随意发生,而是要通过特定的概念化方式,如家族相似性或隐喻。故英汉范畴扩展过程的差异亦可说明它们词汇认知的差异。

就语义来说,概念整合是创造和丰富新语义的最佳手段。而就词义来说,隐喻过程就是词汇化的过程。在时空前进的任何时期,在某个新的概念还没有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心智存储物中寻找并发现与该新事物具有某种关系或相似之处的概念,用这一熟悉的概念范畴的词汇来表达新的范畴的概念,这个过程是两个乃至多个概念的映射,也就是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隐喻可以使人们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抽象概念,为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其能够为我们所认识。隐喻还使旧词不断获得新义,因而形成了词义范畴的扩展。[1]隐喻已是最常用的概念化和词汇化的手段,隐喻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比较和筛选:首先要比较和筛选现实中的可比物;其次是比较和筛选心智词库中由以往体验获得的词汇。这个过程借助的是概念整合的机制。

不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都可用概念整合的原理以旧的范畴来表达新的范畴,即赋予旧词以新的含义。例如,英语中 “mouse”的最初意义是“老鼠”。当现代人为“鼠标”这一概念进行词汇化时,考虑到记忆负担及鼠标与老鼠外形上的相似性,最终选择了用旧词“mouse”来表达“鼠标”的新概念。在这个过程中,“mouse”的范畴被扩展了,“老鼠”这个概念成了整个范畴中的原型。在汉语中,这个词汇化过程也同样有效,如“花瓶”等词。因此,依据相似性或相关性,通过隐喻和概念整合将旧词的意义映射或整合到新的领域,形成跨范畴的联系并产生新词,是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认知过程。这一共同的认知机制如图所示:

在词汇化和概念化过程中,由于这一过程进行的标准是人的体验,所以必然带有地域差异,造成理解误差。如汉语中用“胆小”等词,根据中国人的经验,老鼠是比较典型的胆小的动物,因此汉语习惯用老鼠来比喻胆小的人。“鼠”和“胆小”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个具体,一个抽象。但因为其性质相似,它们被并置在一起,赋予了“老鼠”一词以新含义。但在英语中,人们用“as timid as a hare/rabbit”来表达“胆小”这一概念,因此兔子是英语中胆小的典型代表。因为不同民族在时空上不可弥补的差异、体验的差异,跨范畴的隐喻就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在词义上就会出现不同语言的差异。

五、范畴的原型效应

词汇是范畴在语言中的体现,因此原型效应在词汇中也有体现。近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都体现了词汇范畴的“原型效应”。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就构成了一个词义范畴。例如,笔者试图详细地比较了汉语中的“面”和英语中的“face”。这两个词意义相近,故能形成相似的范畴结构。两者的范畴结构比较如下:

认知语言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身体体验的结果。故“face”和“面”的A词义就是这两个概念范畴的原型成员,是这个范畴的最典型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其他词义都是非原型成员,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范畴的原型都是A,也共享大多数的非原型成员,但在G、I词义上出现了英语中的缺项;汉语在L、M、N的词义上也出现缺失。英汉对“面”的认知路径基本一致,证明在不同语言里的相同基本意义词的认知特点是有规律的,即可以用范畴的理论来说明的。但由于认知过程彰显出了文化差异对映射的影响,就表现出一种语言映射在另一种语言中存在的缺失现象或两种语言中的同样映射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六、总结

通过对英汉两个民族在划分范畴的方法、范畴扩展过程以及范畴典型效应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认知活动,但在词汇化过程中却有不同的结果。英汉语的相同之处体现了人类认知方式的相似性,不同之处体现了不同民族词汇化过程中的不同体验、不同的想象和创造。因此,对词汇的分类要从认知的角度,根据词义范畴来划分,比较每个范畴的成员、扩展以及原型效应。通过比较,我们看到词汇和认知的密切关系,词汇化是范畴化、概念化的结果,词汇对认知的塑造作用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4.

[2] 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Categoriz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文化差异的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外贸企业 差异化 竞争 当前金融危机全球肆虐,各国出现经济衰退,外贸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的,面对这种全新的环境,外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提高企业自身得竞争和生存能力,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是外贸企业不可或缺的法宝。所谓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策略。差异化策略是企业经过调研向市场提供的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它形成对于整个行业或主要竞争对手的独特性的经营战略,能够引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差异化战略能构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特定的进入障碍,有效地抵御其他竞争对手的攻击。

那么实现外贸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化市场,占据有利竞争位置,倡导概念差异化 首先,以竞争对手相对,形成独特“概念”。概念差异化要求用通俗、简洁明了和高度概括的概念含义,通过产品定位的突出和强化,来体现产品层次中的核心价值。概念差异化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有积极意义,因为他们一般不是所购买产品的专家,所以需要核心产品的概念化。比如海尔在生产冰箱时相对国内的冰箱产品,在国内率先打出无氟冰箱,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占领了市场。其次,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形成概念创新。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概念进行创新,甚至有时必须“制造”概念才有效,这就有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创造市场的前提就是创造概念。市场营销实际上是概念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因为消费者个人的经验往往被扭曲,以便符合他们的观念,所以,市场营销中最强有力的战略是在潜在用户心目中只拥有一个概念。营销者头脑中往往有一个固有观念我们是在进行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产品竞争,而绝大多数企业的错误恰恰都是源于这样一种假设。

二、引导企业竞争方式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实现属性差异化 首先,特色差异化。我们认为特色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竞争者提供的产品在可直观比较的产品属性上所具有的特点或独特性。公司将产品导入,市场进入营销过程后,会根据市场反馈的顾客的需要和改进意见,再产品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创新,以对付竞争者和产品生命周期带来的挑战。为了提高销售量和利润,可以在产品属性上不断实行差异化策略,对产品概念进行创新,质量可以提高也可降低,特点可以增加或减少,式样也可以改变。其次,质量差异化。

质量的竞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常用的武器之一,质量是对产品的耐用性、功能、可靠性、精确性、操作和修理的简便性,以及其他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属性概括性用语。产品质量的竞争要以顾客的认知质量为标准。质量上可以分开层次,高档、中档和适合大众使用的低档产品。再次,技术差异化。产品、市场和品牌差异化必须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提高为前提,技术差异化(创新)是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一个基础条件。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逐步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体系,跟踪国内外潮流,在产品设计上不断创新;二是逐步做到技、工、贸结合,推动科研开发水平的提高;三是外贸企业要有意识推动所经营商品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四是外贸企业要注重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一大批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 三、促进市场多元化,促进服务差异化 首先,人员差异化。人员是服务行业的重要资本,人员差异化一般通过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出来,比如饭店企业可在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文化程度、服务技能、沟通技巧、精神风貌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在企业营销的产品中,如果无形服务占的比重越大,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估越困难,人员差异化就越重要。招聘不同性格、不同妻子类型的工作人员,形成合理、健康、科学的团队结构,形成互补。其次,消费过程差异化。消费过程的差异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产品消费的可进入性来实现。

文化差异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自我概念;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人类对自身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自我(Self)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自我概念是国际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自我概念(Self-concept)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比较稳定的认知和看法。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近些年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涉及大学生的较多,较少涉及高职生,本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高职生进行了测查,以期探讨高职生自我概念的特点,为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沧州3所大专院校,其中1所为医学院校,1所为师范院校,1所为工科院校。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在3所学校的一、二年级随机抽取10个教学班总计469人(男生234人,女生235人),平均年龄16.8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的选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调查利用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ts于1965年编制、台湾林邦杰在1978年修订的第3版,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2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林氏修订版)从条目内容来看,并无不适合大陆人群的内容。近年我国大陆已有一些人使用这一量表,认为其效度很高。本研究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Cronbaeh α=0.7795,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1.2.2 测量过程将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在50分钟内完成。为保证客观性,问卷不记名。

1.2.3 数据统计测试结束,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数据通过手工录入计算机,数据统计处理运用SPSS11.5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方差共变量分析。

2 结果

2.1 主效应和共变量的确定 以性别、学校、年级、来源、父亲文化、母亲文化、是否独生、父母离异和家庭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自我概念结构3因子、内容5因子、自我批评和自我概念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enter)。按照自变量进入最佳回归议程的频率高低依次为:性别、母亲文化、经济收入、来源、父母离异、是否独生和年级。因此,采用多元方差共变量分析方法研究自我概念时,主效应为性别和来源,共变量为母亲文化、经济收入、父母离异、是否独生和年级。

2.2 不同性别、不同来源高职生自我概念多元方差共变量分析以性别和来源为主效应,母亲文化、经济收入、父母离异、是否独生和年级为共变量对高中生的自我概念进行多元方差共变量分析。性别主效应的Wilks’Lambda值=0.906,P

结果表明;①不同性别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差异在各维度上有不同的特点。在伦理自我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论

3.1 高职生总体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这与用自我概念量表在台湾中学研究结果:男女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没有差异性以及黄希庭运用同样的量表对老年人自我概念研究结果;老年人自我概念在性别上也不具有差异性是一致的。Fitts(1965)编制此量表时,强调性别对分数影响不大。

在自我概念的具体维度上,如在自我认同和伦理自我维度上,男高职生显著低于女高职生;在自我批评维度上,男高职生显著高于女高职生。本人认为主要是由于男高职生自身性别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处于青春期的男高职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身有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敢作敢当,但由于其自身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完善,失败的体验相对也较多。这也就导致男高职生自我认同的降低和自我批评的增多。

3.2 不同家庭来源高职生的总体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和陶琴梯等对高中生自我概念城乡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是一致的,但和有关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这是因为自我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中学阶段,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而到了大学阶段,学习与交往成为两大任务。家庭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个人修养在大学生的交往中无声地传递,影响着他人对个体的评价,进而也影响到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其建立在学业基础上的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所以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而处于高职阶段的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学业竞争,高职生根据学业成绩来评价自己及他人,城乡的差别尚未渗透到自我概念的全部。

文化差异的概念范文第4篇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由语言折射出的文化有助于我们探析英汉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感受英汉文化的差异,从而真正获得学习语言的精髓。本文着眼于英语的therebe句式结构及其汉语中的翻译,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探讨英汉文化的迥异。

关键词:

思维习惯;therebe句型;文化迥异

一、前言

每个民族由于长期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差异,都会形成与众不同的文化。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淀,又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它无所不在,又无时不在。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丰富文化的世界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关注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互相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来探析文化的深度。

二、Therebe句式结构及汉译分析

Therebe句型是英语中最常见又最重要的句型之一。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其句型结构通常为Therebe+sb./sth.+somewhere.,相当于汉语的结构:某地有某人/某物。比如:Therearethreestudentsintheclassroom.教室里有3个学生。Therearetwobooks,threecupsandfourboxesonthedesk.桌子上放着2本书,3个杯子以及4只盒子。例子中there是引导词,本身没有词义,be为谓语动词,后面的才是真正的主语,整个句子结构就是属于倒装中的一种。以上英汉例子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中西在表达“有”这个概念时存在的差异,英语习惯于以简洁表达形式开头。相对于英语对主语和谓语的严格要求,在表达同一个“有”概念时汉语的主语就显得比较多样化和随性,通过整个句子蕴含出“有”的概念。从中可以反映出西方人对细节上比较注重。而中国人更多地偏向整体的协调性,一致性。

三、Therebe句式的文化底蕴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得到了提高。不同民族的人由于各自地理的差异,所处物质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从而造成了文化的差异。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思维习惯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都体现在语言载体上。贾玉新教授(1997)将英汉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很精练地概括如下:“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所以,英语的therebe句子结构逻辑性强,常常综合运用引导词、介词等小品词这种衔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汉语的词汇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英语通过therebe句式表达“有”的概念,而汉语通过“有”、“放着”等词汇表达“有”的概念,英汉的这种表达习惯折射出汉文化重视整体综合的体现,而西方文化偏重细节分析的思维习惯差异。

四、结语

不同的民族承载着众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它们以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英汉语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千差万别,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准确地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关键。不仅思维习惯的差异会导致英汉不同的句式结构,而且不同的宗教和风俗习惯也会间接地影响语言上的表达。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了解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才能真正地从本质上去把握各种语言的精髓,进而为我们学习各种不同语言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作者:邓素兰 单位: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差异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要: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但是由于人类认知存在差异,不同文化中的结构隐喻表达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存在文化依赖性。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差异的比较,分析了三种概念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文化交互性

一、 引言

西方最早对隐喻(Metaphor)的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然而传统观念往往认为隐喻是把一个未知的或不熟悉的词语清晰地比喻成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词语,从而使后者能更清楚地阐释前者,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因此传统上的隐喻研究仅限于修辞领域和语言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的研究已经不再是修辞领域的“专利”,1980年,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标志着隐喻的研究实现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向。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同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隐喻方式架构起来的,因此,隐喻的存在有相当的文化依赖性。

二、 概念隐喻的定义及分类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概念隐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2、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3、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三、 三种概念隐喻与文化的交互作用

1.结构隐喻

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不同的价值和审美取向,使得隐喻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这一特色主要反映在概念层次上隐喻映射域的异同和不同语言的运用中思维结构的差异上。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或审美观等文化因素的差异,具体映射的对象不尽相同,英美人心中,“rose”喻指圣母玛丽亚(Virgin Maria),是尽善尽美的象征, 因此有“a bed of rose” (称心如意/幸福安逸)的表达。而中国人为“美”取具体形象时,更钟情于“桃花”。因此有“人面桃花”、“桃花运”等以隐喻映射方式表达中国古代人的美的概念。

由于不同文化习俗的隐喻有其联系事物的独特方式,隐喻所投射的映射域往往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汉民族文化对大自然有敬畏感。崇拜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对“水”的崇拜使人们以水作为认知其它事物的准则,“水”自然成为映射域被投射到其它事物之中,诸如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西方人选择 “金钱”作为映射对象: “Time is money”,这与西方发展的工业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2.空间隐喻

因为空间隐喻植根于身体和文化经验,而身体和文化经验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英汉方位隐喻的差异是难免的,有着文化依赖性。

英美民族认为“清醒为上,不清醒为下”,是因为他们强调人类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的卧姿和醒时的站姿。这样英语中说“wake up”;而汉语中就说“醒来”是强调无意识状态的结束,因此可见中国人更注重状态而非姿势的转换。

英美人将未来的事物放在较高的空间位置,他们注重未来,这就有“what’s coming up this week?”这样的表达,而中国人在认知将来事物的过程中,却多数采取“下”的表达,比如“接下来要办的事”。而对于过去的事物都会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如“上一代人”,“上一年”等,说明英美人重视将来而中国人重视过去。

3.容器隐喻( container metaphor)

基于容器隐喻的定义,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对自身的了解不同,因此也产生了容器隐喻对文化的依赖性。

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顺序,尤其是时空来看,总是空间域先于时间域。因此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会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表空间的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如中文的里、外; 英文的in、out o f等等。因此人们将时间(时间段) 看成一个有界的空间或是一个中空的容器。如:《春天里》(汪峰歌曲);His milk is out of date等表达。

由于文化、历史差异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容器隐喻中只存在于汉语中, 英语中是没有的。中国的社会关系较复杂,视辈分、亲疏、等级, 甚至贵贱之分。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中国人在社会关系及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内、外的使用上,内、外是容器在亲疏关系上的投射。 “ 内”表示关系亲近, “外” 自然关系疏远。母家、妻家、已出嫁的女儿及姐妹家的有些亲属称谓前加“ 外” 字,就是取义“ 疏远”, 以表示与父亲一系的区别。如: 外戚、外亲、外孙、外公、外婆等。而在英语中, 不管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都是grandparents。

四、 结语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概念隐喻的选择过程意味着人类观点的系统化。我们选择

观察世界的角度时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英文中概念隐喻的不同之处,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隐喻的表达形成过程中深刻体现了各种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13

2、 Lakoff.GandJohnson.M.MetaphorWeLiveBy[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Ltd.,1980.

3、 方颖,方文礼.英语概念隐喻纵横谈 [J] 扬州大学学报 2010.9

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3

5、 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6、 赵艳芳,1998,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