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型;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艺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如果没有艺术实践就是没有抓住艺术教学的办学规律。全球化的时展态势要求艺术实践发挥社会服务价值,在服务社会、面向市场的运作规律中需要规范艺术实践管理,构建体系保护艺术成果的合理开发与传承需要研究此课题。

艺术实践是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将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实际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决定》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基于会议精神与上级文件,通过实践以及校企合作等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必须有实践教学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

1 术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艺术教学思想及艺术实践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结构框架,突出了艺术教学应用性原则,作为艺术教学模式活动程序,则突出了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的、生活的、实践的,是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活动。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从生活中来,从艺术实践中来。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必然是鲜活的生活体验和生动的艺术实践过程。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教学这种必然的联系,决定了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内容。明确艺术实践教学性质、特点及功能,丰富理论研究领域。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把学生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标准的内容系统化,是艺术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2 研究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意义

1、艺术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产生真理、认识真理的源泉。党的教育方针也始终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人类的认知艺术、创新艺术本身就是实践。

2、明确艺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增强艺术实践教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他学科的实践体系经过多年学者们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体系,而艺术实践教学体系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3、体现为艺术实践的社会价值。地方高校研究艺术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艺术文化人才,为适应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是具有重要社会应用价值的。

4、体现为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第一,通过艺术实践教学,逐步培养锻炼具有影响力、责任感、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通过艺术实践教学,促进师生不断产出艺术力作与佳品,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将所学所用更快地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接轨。第三,通过艺术实践教学,促进艺术院校教学改革,使教学深入人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特色。

5、体现为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将校内艺术实践面向市场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也是外界检验学校教学成果,同时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艺术市场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充满活力的、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艺术实践的管理体制还需研究,因此,规范艺术实践的管理,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 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研究

1、打造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特色:搭建艺术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创作表演艺术作品为主要模式,打造的艺术精品、佳品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类艺术作品展、参加各类演出、剧目表演等艺术实践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师指导下,完成艺术作品、参赛、剧目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例如我校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对内外演出20余场,参与人才2000余人。通过清唱剧“汤若望”、“樱花颂”以及“四季情韵之春夏秋冬”四季音乐会的承办,以及我学院承办的“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型艺术作品《和平颂》等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百余场,获奖人数可观,影视学院创作的《党的儿女》演出十几场,观众近两万余人,极大提高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此次举措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教学领域,实属罕见,这一自主搭建实践平台模式将影响到全国艺术类高校。

2、综合性创新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大连艺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的实践情况实施的,本学院由于艺术专业较多,各个艺术专业特色不同,艺术实践的方式不同。在《和平颂》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舞美灯光等多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艺术实践层次,构建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艺术实践教学最高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特色:艺术教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根本职能,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院校的服务社会教学,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艺术为社会服务,引领、融入社会并获得社会营养、提高师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型艺术作品《和平颂》,就是结合实际服务社会,大力宣传和平,维护和平,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传承文化的作品,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

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艺术实践层次,创建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高超艺术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适应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具有重要社会应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曹琳《艺术院校艺术创意与管理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3]莫运平《实践的思想及其对艺术实践研究的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2。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

[5][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实践;校园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40-02

文化已在各行各业作为重要因素发展起来。艺术作为文化组成的重要方面,也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对其发展进行谨慎的研究与规划,发挥出艺术对校园文化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的魅力

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艺术的出现也意味着人类开始走向文明时代。从远古朴素的祭祀图画等形式开始,艺术便以惊人的力量引导着人类的前进。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等等这些艺术形态的发展历程,都可以看出人类在其中巨大的创造力。《蒙娜丽莎的微笑》、莫扎特作品、《断臂的维纳斯》、《兰亭序》等不胜枚举的艺术瑰宝,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加珍贵,经久不衰。人类在追逐着艺术之美的道路上,从未感到过疲惫。这就是艺术魅力所在。它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创造力,让他们用声音、肢体、图形等非常抽象的元素,完美地表达出对世界的看法。人们在欣赏这些艺术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品呈现出来的形态美,是透过它所表达的主题看到了创作者的创造力。这种对创造力的追求与崇拜,使人们逐步地提高对美的认识,不断向着更为文明的方向前进。艺术已成为现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作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精神支柱而存在着。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关于校园文化的含义,世界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为基本内容,以自身文化积淀为特色,融入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反映时代性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贯穿于制度、生活、艺术、行为、体育、社团活动、科技、心理等多方面、多层次之中。有人提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既与社会密切相关,又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校园精神。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看似内容不同,实质都异曲同工.尽管每所高校都会按照本校实际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校园文化,但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应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特征:

1.导向性。一所高校具有着哪种校园文化,对所在学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指引着学生的政治方向,把握着学生的思想动态,支撑起学生的精神价值。校园文化建设成就显著的学校,学生都会带有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表现为自信、乐观、勇于创造,也可以表现为从容气度、厚积薄发,更可以表现为凝聚感强,善于协作。总之,这种精神将培养学生的品格变得更加高尚,走上社会时能不负大学的使命,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2.创新性。校园文化的主体地点是校园,那么就要求它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青年学生这个群体的要求。青年学生的适应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特别快,同时更喜欢去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果校园文化不能走在社会的前列,甚至不能紧跟学生的脚步,那势必会失去吸引力,造成校园文化的缺失。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将变得空虚颓废。只有抓住时代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才能随时充满活力。

3.人文性。人文性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包含对人的关注与关怀。现今的校园早已不是“学校老师一言堂”。在这个追求个人发展,张扬独特个性的时代,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都不可忽视,这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如今的校园文化在关爱学生方面投入比例日益增大.如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帮助等影响深入人心,真正让学生得以解决实际困难,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与依赖。

三、艺术实践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会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起到突出的作用。

1.艺术实践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层次,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平时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研究方面,很少有学生会自发地认识研究艺术之美,而校园文化中的艺术实践恰恰可以填补此项空白,将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2.艺术实践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多种新形式。在各高校中,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为举办校园艺术节,开展主题团体活动等等。而艺术实践则以多种成果展示的方式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重新排演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作为艺术实践成果,在全校、全市至全省进行了巡回展演,不仅打响了本校的品牌,更为全校师生的艺术欣赏之旅开辟了道路,对民族歌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喜爱,而且参演的全部演员均为在校学生,在排练与巡演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有了飞速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经验,对专业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追求。还有的高校举办师生画展,个人书法展,经典影片解读与分析等,对大学生扩展知识范围有着深刻的意义。

3.艺术实践开辟了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接受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教育,而艺术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功不可没。多种多样的艺术成果,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以让思维敏捷的大学生发挥无限的创造力。当然,将艺术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要把握艺术实践的主题方向与技能层次。某些社会上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思想打着艺术的口号,想占领学生的市场,这种现象是必须要杜绝的。所以,艺术实践的主题与方向必须经过严格把关,防止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传播。同时,技能层次的高低也非常重要,不能一味地为了进行艺术实践而不顾质量,其后果与预期效果必将南辕北辙。(2)艺术实践要与本校的校园文化实际想结合。艺术实践要与学生的知识领域、成长环境和接受程度相一致。如果过高则呈现出曲高和寡的现象,过低则令人失望,失去吸引力。(3)艺术实践应伴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长而成长。要做好长期发展的万全准备,绝不能虎头蛇尾,要有计划、有层次、有深度地将艺术实践推进到校园文化中去,使之最终融为一体,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焦红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层次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第3篇

艺术团活动相对于理论育人来讲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主要表现有:一是活动性。艺术实践在学校中都是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参加课堂以外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是实践艺术育人的主要形式。二是多样性。它通过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塑造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其文艺排练、演出等都是有效的内容与形式。三是情境性。艺术实践是亲临现场的体验,能够获得艺术创作过程的真情实感,是对理论育人最重要的补充。四是主体性,艺术实践活动育人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改变以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理论,而是成为主体,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亲身体会,磨练意志。五是过程与效果的差异性。艺术活动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因为同样一次活动每个学生的经历、感受与发现是各不相同的。六是服务性。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艺术团的排练、演出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服务于学校和社会,这也是学生直接为社会作贡献的主要方式。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特征的分析,可以肯定的说:艺术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手段完全可以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融合、相渗透。它通过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验,思想认识不断发生质的飞跃,正确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自身的情感、精神状态在动态中发生内化,使大学生改变远离世界、社会、民生的本我天地,心胸变得开阔起来,天地装在胸中,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正是人文精神所需要的。

二、艺术社团产生的功能作用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艺术类社团的德育功能

1.艺术类社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品格培养的检验场和强化机制

艺术类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活动,感受并唤起真、善、美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取长补短,合理的评价自我行为和参照别人,使其在交往和活动中体悟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在同学的眼神中看到社会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有助于提升品格修养,提升实践能力。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面临着行为选择、评价,所掌握的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创造性的转化,逐渐变成其高超的行为智慧和良好的日常习惯,积极的社会适应性由此形成。

2.艺术社团活动是通过德育体现积极精神的一种有效载体

艺术类社团活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逐渐培养起学生真善美观念。这种观念是在艺术类社团活动之前就规划好的,它主宰并指导艺术类社团活动的意向性意识。艺术类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对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精神状态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发现和感受了艺术的内涵,体现了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协作观念等优良的品质。

(二)艺术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1.艺术类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树立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比如合唱团通过排练优秀经典的作品《黄河大合唱》等,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旧中国的历史,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

2.艺术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杜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间力量。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开放,物欲横流,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迷失了自我,他们消极的对待困难和挫折,情感脆弱、意志薄弱。对此,不能强硬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而要进行积极的赏识教育,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得脆弱的心得到安抚,防止出现排斥和逆反心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真心接受转变,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艺术类社团活动能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实现自我价值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第4篇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艺术学就是研究人类艺术实践活动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艺术学科体系是关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系统知识的总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学在我国是舶来品,在理论体系、学科架构、思维模式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中国艺术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艺术学体系是“以西方艺术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再调和中国传统和其它文化的艺术学实际(比如把书法加进去等等)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学知识体系的”①。人类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实践活动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以及本土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不断探索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涵、外延和基本构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两大体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涵

艺术学科体系由关于人类艺术实践的全部知识构成的。正如马采先生所说:“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造、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这是艺术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艺术学的意义。”②整个学科体系基本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

1.艺术史论体系

如果把艺术学科比作一幢大厦,那么艺术史论体系则是整幢大厦的基石。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艺术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消亡。人类艺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伴相生。考古学的发现证明,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艺术实践活动,直到今天,艺术实践在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发展时期从未间断过,而且正在继续,并将一直继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超越万年的艺术史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艺术遗产,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些都为今天和以后的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和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艺术史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中的第一块基石。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学科体系中艺术史部分主要包括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人类艺术通史,如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等;以及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门类艺术史,如中外音乐史、中国书画史、西方美术史、中外雕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戏剧史、中外舞蹈史、中外电影史等。艺术理论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起源、本质、特征、功能等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归纳、概括和抽象。艺术学理论体系主要研究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分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等内容,具体学科包括艺术学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艺术史论体系奠定了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的血脉和灵魂。没有艺术史论体系,艺术学科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

艺术史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实践规律的基础上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人类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和繁荣,进而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以陶冶,人格更加完善。艺术史论研究最终要回到艺术创作实践中,没有对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的关注,艺术史论研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如果说艺术史论体系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逻辑起点,那么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则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旨归。具体而言,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包括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艺术、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各门类艺术创作规律、创作技法、创作方式的研究。

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学科体系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具体到每一个门类艺术学科,其内涵也主要由这两个部分组成。如美术学科体系里既包括中外美术史、文物鉴定与修复、民间美术研究等史论研究内容,也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美术应用研究与实践等部分相关学科。戏剧戏曲学科包含戏剧戏曲发展史论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为戏剧戏曲编导、表演舞台实践的教学与科研。前者是戏剧戏曲学的主导、核心部分,侧重于学习、研究中外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比较研究,兼及剧场建设、舞台设计、戏剧管理,着眼于从案头艺术、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等不同角度,对中西戏剧戏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后者是前者的衍生与辅助环节,包括剧本编辑理论与实践、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舞台设计、灯光技术、化妆技术等具体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史论和艺术设计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前者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历史脉络、艺术发展规律、美学流派表现、理论方法呈现等内容。后者主要包括艺术设计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规律的学习、设计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等内容。电影学科包括电影历史及理论与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电影历史及理论系统,主要研究电影艺术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美学思潮、理论方法等内容。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主要包含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和电影艺术制作技巧的提升两大范畴,涵盖了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动画、管理等全部的电影制作部门。此外,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其他门类艺术学学科体系内涵也同样主要由史论体系和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二、四大部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外延

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包括所有关于艺术史论体系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大部类。一般艺术学即探索人类整体艺术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学科,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关于艺术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学科。特殊艺术学即门类艺术学,包括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及最具民族特色的书法学等。边缘艺术学即艺术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法学、宗教艺术学、比较艺术学等艺术学边缘学科。新兴艺术学即探索和研究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3D、激光全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产生的诸如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动画艺术、立体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的学科。

以上只是对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大致轮廓的粗略勾勒。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十分丰富,而且艺术学科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体系。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和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艺术学相关学科和领域得到将逐步拓展,更多新兴艺术学科将不断产生,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将永远处在发展、变化和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中。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向,“美术”的边界不断模糊,美术学科体系的外延正在不断拓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各门类间有着明确的“质”的界定,根据不同的审美观念而确立审美价值。相反,排斥美术的门类划分,把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元素不加区分地融合为一体,美术的价值不再以审美价值为重要标准,而成为思想、概念的载体,成为“美术”新的意义。当今社会进入了“图像时代”,在影像高度发达的时代,绘画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和同化。绘画与影像的结合有了更多的可能,这不仅改变了获取信息、掌握规则的基本方式,也使得绘画的本质与形式经历了重大的改变。美术学科出现了跨学科的特点:艺术开始寻找媒介表达“观念”,装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以及多媒体艺术借助造型艺术归入观念艺术的范畴。公共艺术专业的观念和方法开始向社会公众靠拢。新媒体艺术随着信息科学及电子技术的进步,综合了影像、网络、计算机交互式媒体以及其它艺术材料而生发的新兴艺术,进一步模糊了“美术”的边界,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视觉传达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审美准则。新世纪的十年时间里,卡通、flas和电子游戏互动又成为新媒体艺术不断使用的最新手段,成为集声、光、电、图形为一体的综合知觉艺术,将“美术”纳入一个更为立体、丰富和真实的空间,实现了艺术表达的新途径和新内容。这使得美术学科的外延越来越宽泛,学科间的交叉组合日趋明显。再如戏剧戏曲艺术,其综合性决定了戏剧戏曲学学科外延的广阔性。就戏剧戏曲的一度创作———文本而言,隶属文学研究的范畴;而就其二度创作———舞台艺术来说,它又与音乐、舞蹈、造型、舞美、灯光、呼吸发声等密切相关,因此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邻近学科互相交叉、互为参照、互相影响,并且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非艺术类学科建立了密切联系。因此,戏剧戏曲学教育体系中,不但有编剧理论与创作实践、戏剧学、外国戏剧、中国戏曲史论、中国话剧、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戏剧(影视)表演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方向,而且还有舞台设计与理论、舞台服装设计与理论、舞台化装设计与理论、舞台灯光设计与灯光技术、舞台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舞台美术绘画造型与理论、电脑美术设计与理论、舞台设计(绘景)与理论、戏剧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拓展。由于戏剧戏曲艺术特定的教化、娱乐功能,其外延还延伸到“教育戏剧”或曰“戏剧教育”领域,对特定人群的社会化角色设定、角色扮演、角色转换等给予艺术支持。

人类社会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兴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日甚,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越发紧密。不断产生的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必将导致更多新兴艺术形式的产生。对这些新兴艺术形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总结和研究,将成为艺术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此外,随着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艺术学与这些学科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更多的边缘艺术学科将层出不穷,这些都将不断推动艺术学科体系外延进一步开阔、拓展和丰富。

三、五大原则: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基本构架

国内最早以学科建制的方式提出建立艺术学的倡议者是张道一先生。他提出的艺术学科体系建构方式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③此后,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艺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架提出了各自的设想,这为艺术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在建构艺术学科体系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民族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架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根本宗旨是通过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及艺术人才培养,进而实现民族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因此,坚持民族艺术主体性是建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基本前提。在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决不能对国外(尤其是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地区)艺术理论及艺术创作成果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按照国外艺术理论架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民族艺术主体性并不是要夜郎自大、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成果一概盲目排斥。而是要在坚持民族艺术主体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成果中能为我所用的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这一原则要求在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采取国际视野、比较视野,在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体系中要兼顾中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艺术学科体系中的普遍性指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艺术学,即关于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艺术创作规律、艺术鉴赏与批评等艺术学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对人类全部艺术实践活动本质及规律的抽象、总结、归纳和提炼,对各门类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同时,人类艺术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千差万别,各门类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在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对一般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一视同仁。遗憾的是,无论是在学科体系设置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重门类艺术学轻一般艺术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常常将艺术学等同于门类艺术学,用门类艺术学代替和遮蔽一般艺术学。

3.理论性与实践性(创作)相统一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④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艺术学。艺术品是人类艺术实践最重要的呈现方式,一谈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品和艺术创作。正因为此,重创作实践、轻理论研究的现象在艺术界、艺术教育领域甚至社会各界普遍存在。一些的艺术家对艺术理论家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从来不认为艺术理论家属于真正艺术家行列。从艺术史角度看,人类最初的艺术实践先于艺术理论出现,但艺术理论一经产生,便不可避免地对后来的艺术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意》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再到中国古代的“谢赫六法”、《文心雕龙》、《文赋》、《诗品》等理论成果对后世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中可见一斑。诚然,从个体角度看,确实存在才华横溢、卓有成就但没有多少理论积累的艺术家,也确实存在学术修养深厚、理论功底扎实但对艺术创作一窍不通的艺术理论家。但对于一个民族艺术整体而言,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艺术理论的支撑,艺术创作难以繁荣发展;没有艺术创作实践,艺术理论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因此,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实践。

4.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最初的艺术实践活动。直到今天,人类的艺术实践从未间断,并且会一直继续下去。艺术实践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对各民族艺术史的梳理和总结对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人类社会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方式、手段、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艺术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在梳理历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对新兴艺术表现形式、新兴艺术理论等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5.哲学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艺术学是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学科。美学原本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达、研究方法上,艺术学与哲学颇为相似。或者说,很多时候艺术学理论更像是哲学理论。有些艺术理论家确实从哲学中受到了很多启发,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艺术学理论,如苏珊•朗格就是受恩斯特•卡西尔的哲学符号学理论影响,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⑤这个著名定义。有些艺术理论家原本就是哲学家或美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为艺术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近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开始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兴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样式,艺术与科技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以电影为例,对电子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3D、IMAX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让《泰坦尼克》《2012》《阿凡达》等好莱坞大片给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科技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助推器。这到底是艺术的成功还是科技的成功?到底是艺术利用科技还是科技向艺术渗透?亦或科技本来就是艺术?无论如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深,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从研究对象、学科设置到对研究方法选择上,都应该注重哲学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综上,我们认为,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基本构架应当包括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包涵一些相关具体学科,整个艺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构架如下:(1)一般艺术学:包括艺术学理论、艺术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美学、艺术类型学、艺术哲学等。(2)特殊艺术学:包括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含书法学)、设计学等。(3)边缘艺术学:包括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法学、宗教艺术学、比较艺术学等。(4)新兴艺术学:包括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动画艺术、立体电影艺术等。需要指出的是,该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学科体系。四个分支学科下面列出的具体学科只是目前该分支下主要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并不代表该分支学科仅仅包括列出的这些具体学科。随着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具体学科不断产生,整个艺术学科体系处于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在这样的基本学科架构下,具体课程设置应力求符合上述五个基本原则。如关于艺术史论、门类艺术等方面,既有中国艺术史又有外国艺术史,既有对中国艺术理论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对外国艺术理论的引入、借鉴和研究,既研究中国各门类艺术理论与实践也注重研究和借鉴国外各门类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体现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整个学科体系中既有艺术学原理这样梳理、总结人类艺术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课程,也有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书法学、戏剧戏曲学等探索人类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艺术实践活动规律的门类艺术学,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学科设置上一方面重视哲学、艺术学、美学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在门类艺术学中注重对艺术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创作能力的加强、改进和提高,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关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等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的同时,上述艺术学科体系架构中还囊括了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等新兴艺术,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最后,在研究视角、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我们提出的艺术学科体系基本架构中,既有传统的哲学式思辨研究,也有现代科学的定量研究,既关注艺术哲学问题,也关注诸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3D技术等,不断推动和改变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新兴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体现哲学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路径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虽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师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这个年龄阶段的高职生正处于价值观成熟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美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最能体现知行合一的一种方式。将价值观念和艺术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从心灵到人格的转变,从而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今,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强化课程之间的管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深层联系。因此,高职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上的引导,探讨价值观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缺乏理性的认知,情感认同较弱

教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这种观念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意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但是,不少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都不是很清楚。相对于理性的认知,高职生更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了解、掌握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较为广泛,学生无法把握住真正的核心内容,对于核心价值的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二)没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能力。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知识比公共艺术知识更有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仅仅是为了成绩才选择公共艺术类课程,而并没有把这门课程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导致高职生在艺术鉴赏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久而久之,也对公共艺术类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三)理论与现实相脱节,教师自身对价值观的理解不足

高职院校在实施价值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这种理论思想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的观念意识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还存在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践行能力不足,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一)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完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在工作中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和广博的人文艺术学识来培养内在气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合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艺术领域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利用优秀的合唱作品来反映时代,通过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来诠释艺术本身,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信念。以《黄河大合唱》为例,黄河是一个整体的背景,以歌颂不屈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为主,谴责侵略者的残忍,同情人们所受到的苦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营造出庞大的气势和壮丽的场景,然后在歌声中表达中国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爱国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意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代人所要肩负的责任,为践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榜样带头作用,为高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强,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创新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关注他们在个性和个人能力上的差异,建立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得到认同。在创新方式上,首先注重教育的开放性。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认为是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性。高职艺术教育应该与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模式,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节目或者是影片,让学生分析其中潜在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选修课影视鉴赏中,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其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以当今社会要点问题为主,同时也把握好了主流意识和世俗生活的结合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互影响的,如今,更应该坚定理想和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上。《人民的名义》就以鲜活的故事阐述了强化党风廉政的重要性,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严格履行法律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当代影视评论课程中,基于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让学生学习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践是所有理论知识的来源,不仅包括对事物本身的检验,同时也是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检验。在培养高职生核心价值观念时,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从理念的认识提升到行动上,以此来丰富他们的个人体验。相关调查表明,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职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或者社会实践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视艺术教育的理念为主,教师认真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通过每月一次的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才艺大赛等方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进行书法展示、文艺会演或者舞蹈、合唱比赛等。同时也注重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先后成立了艺术团和话剧社等二十多個艺术社团,这些也成了高职生艺术实践的基地。学院的学生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并在节目中体现了该校学生较高的艺术修养。

(四)为高职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

文化一直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高职教育环境下,应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丰富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参加活动需要以课程的形式,给予一定的学分制。将各类实践课程的学分和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艺术兴趣与学习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融合,从而将参加艺术表演看作一种主动的意识和行为。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愈加重要,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例如在向阳铁路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培养结合在一起,不断挖掘艺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区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演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也丰富了文化艺术生活。每月一主题的板报活动,以《感恩孝顺》《我的梦,中国梦》等一系列黑板报为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也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中。

四、结语

从能力到素养,从道德信念到理想,都是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潜在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课堂,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将教育、文化和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让这些美好信念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合唱艺术教育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温小佳.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国培训,2015(20). 

[3]许晶,王晓宁.综合类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兼谈美育类舞蹈课程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 

[4]王刚.“心体重构”: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价值取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 

[5]吴明.高校艺术电影鉴赏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