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并渗透英语美术术语,在学生不知不觉游戏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由幼儿园转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

2、学生的绘画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3、美术课的课堂常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指导。

4、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本学期美术共20课,教材的内容充分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为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简单、具体的形象。本学期在绘画的具体形象上有所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简笔画,把基础打实。

1、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2、知识教育要点:

(1)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2)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3)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4)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3、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4、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5、全册重难点:

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一)重点:

1、用蜡笔或油画棒的形式进行平涂作画,描绘观察、记忆、想象中的动植物,

2、线条流畅,色彩均匀丰富,造型大胆、夸张、生动活泼,富有一种童趣;

3、传授版画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系列练习;

4、用撕纸拼贴方法进行简单画面制作;

5、欣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中外儿童优秀美术作品。

(二)难点:

1、在绘画训练中,要求线条自然流畅,色彩鲜艳丰富,造型大胆生动,富有儿童趣。

2、在工艺制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能力,培养按步骤操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3、在欣赏过程中,提高欣赏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全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注意学生的情绪,语言要亲切,气氛要轻松,要积极鼓励学生动脑筋,大胆添画,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六个班的美术课。这学期要对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和表现力作进一步加强,训练他们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初步感受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所以要培养他们作画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一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本册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色彩:涂色练习《五彩的烟花》_渗色练习(《水彩游戏》)—平涂。形色结合(《缤纷花布》)—在复杂形内填色(《热带鱼乐园》)——尝试色彩搭配(《彩旗飘飘》)—。造型(设计):用线造型(《五彩的烟花》)——自然形(《水彩游戏》)—几何形(《缤纷花布》〈彩旗飘飘〉——适合图形《美丽的盘子》、《东西南北》、《纸拎袋——动物造型〈粘贴小动物〉、〈信封纸偶〉、〈热带鱼乐园〉〈神气的大公鸡〉——植物造型〈“蘑菇”家园〉、,各种各样的树》—实用品造型〈船儿出航〉、〈纸拎袋〉、〈剪拉花〉、〈彩旗飘飘〉、〈面具〉—人物造型〈画画亲近的人〉〈夏日〉。

本册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容涉及社会、自然、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会节日庆典:《五彩的烟花》〈彩旗飘飘〉、〈面具〉。美化环境:〈“蘑菇”家园〉。亲近自然:《热带鱼乐园》〈神气的大公鸡〉〈夏日〉。美术游戏:《水彩游戏》、〈信封纸偶〉、《东西南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使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感到兴趣。

4、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特别让他们记住在准备工作,上课纪律,及作业等方面的一些要求。抓住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端坐的特点可以结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第一次接触正规化的美术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好玩的,而且新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心理因素也不一样,在绘画上、工艺制作上一定有着学生自己的创造思维、想象能力、技法的个性,但这些会造成学习的不一致性、习惯不统一化,给美术课的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全册重难点:

(一)重点:

1、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并能用英语表示各种色彩,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探索感知泥性,归纳几种基本的玩泥方法,口头发表体验感受。

3、欣赏感受剪纸、撕纸、折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折纸造型表现的方法。

4、探索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各种物体。

5、引导学生感知并发现食物之美,在教学中穿插双语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二)难点:

1、学生对感受物体的发表,并用简单的英语口语来表示。

2、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充分学生对卡通形象的感受,在学习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进行探究。

4、领会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美术作品中的区别,让小朋友们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情节予以描述,说出自己的感受。

5、怎样使双语教学在美术课堂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措施: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并渗透英语美术术语,在学生不知不觉游戏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0-0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带来了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追求课堂上学生最大化受益。人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如此。针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我想谈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堂高效的美术课,离不开切题巧妙又新颖的导入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总能立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为整堂课的高效教学打开良好的局面。我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各环节都做过一些探究,教学效果很不错。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法和艺术,国内已有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复习导入法与直接导入法,这两种方式比较直接、简洁、平静,却因为缺乏激情,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强烈催生作用。有一些文章还介绍了“教具法”、“巧妙悬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模拟情境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导入设计的方法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重视教学活动的实效,拿出一颗爱心,充分尊重中学生的审美需求、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突出学习的愉悦性,并能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开动脑筋、灵活地创造和应变,就能找到新颖高效的导入方法。

在美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上,我始终将教学具体的内容、技能目标训练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设计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导入方案。

一、湘教版《桥》第一课时导入方案实例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代表宁波到嘉兴的地图曲线,中间标明了杭州湾。边画边介绍:“宁波到杭州约153公里,杭州到嘉兴距离大约93公里,宁波到嘉兴距离全程大约246公里。”接着设问:“同学们,看了地图,你能想到的宁波到嘉兴有几种办法?”同学们抢着回答:坐飞机、坐客车、坐火车、坐轮船、还有说游泳、步行的。我又提出问题:能否建造一座桥梁,有必要吗,有可能吗,怎么建?然后放手让同学们按小组合作的形式将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并汇总出讨论结果。

这种导入,是让同学们扮更换身份作桥梁工程师,通过讨论感受桥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了人和桥的距离感,再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特点的(全长仅36公里)。通过这样的活动铺垫,让学生感受我国桥梁的辉煌历史和在它在世界桥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自信心,然后再让他们参考教材资料采用石拱桥、独木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模式试着设计出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从而引出了桥模的手工设计制作。

二、湘教版《我的故事》――技能挑战性导入方案

导入环节:教画不同方向的卡通人物头像。我快步走上讲台,快速的在黑板上画出10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不规则圆。同学们被我的突然的举动弄懵了,都在看我想干什么。“你们会画这些圆形吗,太简单了,是吧?”稍作停顿,我又说:“老师能将它们变成不同方向的不同神情的人物头像,三分钟就能让你们学会,相信吗,想学吗?”我的言语充满了挑战性,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我控制了,好奇地静静地看着我表演,“不可能!吹牛!”也有些同学充满的表情看我怎么收这个场。“十、九、八、……三、二、一”随着同学们的倒数,我提前两秒完成了任务,全班同学爆出了掌声。接下来,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着添画人物不同动作,创作出自己的卡通故事。这就把后面的学习时间、空间都还给了学生。

图示1

图示2

利用这种导入形式去完成教学任务,我都要在课前做充分的训练准备。比如教授国画《梅竹精神》一课,导入时,我向学生挑战五分钟完成一幅墨竹图。国画课《苍松翠柏》第二课时导入环节,我和学生展开竞赛:我利用粉笔在黑板上6分钟完成100棵以上树木的一幅山水画。实际我只是利用大约4分钟时间完成了画面近处的一棵大树,其他树木则画为远处的树林或丛树。这样做的好处:作画步骤清楚,示范具体,画面主体突出,远近虚实层次分明。学生的任务是15分钟在宣纸上完成一棵自己喜欢的树。

这样的“似乎难为却为之甚好”的导入和技能示范融为一体,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突破了教学难点,既调动学生激情又同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任务完成有保障,很受学生欢迎。

三、《画故事》――教学难点突破导入法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卢卡斯模式这样表述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实现:“环境教育是关于(about)环境的教育,为了(for)环境的教育和在(in)环境中的教育,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科学地利用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适当的美术课程内容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 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左琳(校长) 沈宏伟(副校长) 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 问:汪恩长 (校外科技辅导员)组 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 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 5 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 月—12 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 月初—5 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 月中旬—10 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 月中旬—11 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徐丹旭,男,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邮编:321004。

通过《中国美术教育》“大家评课”栏曰平台,笔者有幸研读了蔡晓晴老师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文本,并观看了该课的教学视频。在本课教学中,蔡老师在整体设计上高屋建瓴、环节上丝丝相扣,细节上精到、细腻,令笔者获益良多。下面就该案例谈谈个人的心得和感想,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教学的亮点

(一)巧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个有益于学生去积极探索的情境,当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情境中的信息相互作用时,生成对信息的有意义建构。笔者认为,该案例最值得欣赏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情境创设。

1.启发引导,链式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甚至有学者认为:“问得好”是“教得好”的基础。蔡老师的问题设计在整体上层层推进,有很好的“支架”作用。如在色彩探秘环节,教师出示图片后提问:“这只风筝的色彩有何特点?”倾听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很醒目?”在学生能大致回答后再引领:“—讲到黄色、红色,我们心里就暖洋洋的,所以它们又叫做……?”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满意的回答。

同样,在色彩面积对比的学习中,教师用布老虎作为观察对象,问:“运用了何种色彩搭配方式?”由于布老虎的颜色很“花”,学生并不能用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预想到学习难度偏大,因此,在学生回答出现困难时予以耐心的启发:“这只布老虎哪些颜色用得多?哪些颜色用得少?如果按比例计算,冷色面积最多只占暖色的10%,这是一种什么对比呢?”所谓“问得好”的问题,是指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引”的作用,问题设计在学生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这时候老师就像是个优秀的组织后卫,传出的好球可以让学生来一个漂亮的空中接力,其中的教学乐趣可想而知。

2.精选范作,创设直观情境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蔡老师在范作的选择上可谓颇费苦心,比如,所选用的风筝与教材上的“沙燕风筝”有较大的区别,它不仅极具民间特色,且其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狮衔剑》,很好地说明了面积对比和明度对比的问题;苏绣《双鱼图》的选择也恰当地说明了明度的变化。

其次,配色口诀采用大量的民间俗语,如“软靠硬,色不愣。红靠黄,亮晃晃”,不仅情境感强,而且朗朗上口,用一种学生喜闻乐学的形式,寓知识的学习于快乐之中,更凸显了民间美术独特的色彩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以传统音乐《步步高》为背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渲染了民间节庆活动的情境,利于学生的想象、体味和感悟。不仅如此,教师甚至在衣着上也选择了带有民间美术元素的服饰,真的是细致周到。

3.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情境

在本课中,蔡老师并没有把知识简单地呈现出来,而是创设了探究发现的情境。在色彩探秘环节,从活动设计及其意图中可以看出,教师一开始用问题引领着学生探究,再慢慢地放手,随着开放式问题的增多,最终在综合探究环节时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创设了一个共同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迁想妙得,营造思维情境

在教学的前几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设问—追问一引问”这种链式的问题设计,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和学生认识的深化。但是,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封闭,其答案的指向性比较单一,学生能够做到针对问题有思考,但是,这些问题还没有触及思维的深度,也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高阶思维。

在综合探究环节,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小毛驴玩具的配色方法展开讨论,如“是一种什么样的面积对比?”“你是怎么看出明暗对比的?”“是渐变,还是软靠硬?”面对这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往往会生成多元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环节特别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维能力,可以说是课堂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优秀的教师敢于在思维的情境中和学生们一起参与、面对,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带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思考者,这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言语的组织和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二)精布流程

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的系统,美术知识亦是如此。在知识的传播与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知识系统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是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一节是以知识习得为主的课,教学重点是要学习民间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再创造。蔡老师总共安排了感受美、提炼美、探究美、创造美这四个环节,这样阶梯式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粗看这些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上下位关系,但细品起来,其顺序安排却是逻辑关系非常严密的。如冷暖对比,其特点应该是最容易被学生发现和掌握的,而接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鲜亮的色彩纯度了。以上环节中,风筝是—个很好的载体。那么,如何将鲜亮的冷暖颜色协调起来呢?黑与白恰逢其时地出现了。最后是认知难度比较大的面积对比与明度对比这两块内容,而蔡老师也明显在问题的设计与活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从本课学生的实践结果看,这一设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结构清晰,活动合理

综观整个教学案例,蔡老师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教学设计能力。导入、引领探究、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结构清晰,层次感强。首先,从导入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到程序性知识的探究,达到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的强化认识。其次,在知识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形成策略,从而达到能力内化。最后,通过展示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对民间美术的情感认可,并促进了对其认识的深化。

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在各环节中安排了类型多样的学习活动,每种活动均指向不同的主旨。如,淘宝——激趣;合作探究——思考;角色扮演——沉浸;展示交流——分享。活动的安排合理、高效,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蔡老师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思维和探究的情境,设计精巧的活动与环环相扣的问题成功地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激荡,这种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学生与作品、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规律。换而言之,在这种理想的情境中,学生自己的“前见”通过解题的过程“迁想妙得”,在学习中有了“意外”收获。

二、商榷之处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看似平淡却丰满有料的好课。下面就该课的微瑕之处与蔡老师商榷。

1.预设与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隐含着矛盾,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蓝图。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在预设上花费的精力过多,势必造成生成时的畏首畏尾。这一点在蔡老师的教学案例文本上有所体现,在教学视频中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如在明度对比环节:“讨论中形成两种看法”,“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私底下讨论着,但对自己的答案都没有把握,都不敢举手”。其实,我们很难如此准确地预知学生的反应,因为教学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如果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就悖逆了知识是个体主观建构的原则,过度设计使得教学难以应对即时的情境,过度设计就有可能突出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

2材料的选择

“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学生在角色情境下进行色彩搭配练习,用水彩笔在图形的轮廓线里填色,这是非常有效而且便于操作的方法。但这种作业的方式是否还能再加以改进?是否可以拓展材料的范围?试想,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是其生产制作环节的一部分,如布老虎的制作过程中,在色彩搭配时可能是从大量的“模件化”的碎布片中选择色彩。教师可否收集一些废旧的形状大小不一的色布,设计色彩拼搭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涂画的时间,还能使学生有机会不断尝试错误,不适合的色块可以马上替换,也符合“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理念,便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3.文本的解读

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特征的解释,教学案例中写的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创作”;而教材中的原话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常用所能找到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造。”不知是否为教师笔误。须知,因为这个关键词的不同,将导致对文本的多重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除了创作者在农业文明浸染下的审美体验之外,还是巫术、宗教、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物质生活环境等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创作者情感与理想的投射。从这个角度看,“常用”和“只能用”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三、结语

美术教学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极有无从下手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未必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我思考过后将教材处理,确定其教学重点为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难点为真实、生动地表现某民族服饰艺术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为以“挑战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形式,使学生在惊心动魄的竞赛中,主动的接受本课知识学习。而我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片断回顾:

片断一:课前准备活动。(迅速组织课堂)

战前热身:涂出三组对比色,两组邻近色。(设计意图:利用1分钟时间,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主复习旧知,为后面环节做一定铺垫)

片断二:宣布挑战规则和挑战宣言,组织挑战游戏。(以游戏贯穿于整节课堂,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入课程学习,在玩中学)

首先,宣布挑战规则:1.每次挑战过程中只能动眼、动脑,不能动口。违者取消小组竞赛资格。2.小组长负责记录,获胜集体或个人可得到老师的神秘奖励。(设计意图:强调纪律,突出小组团队性、指导小组开展竞赛活动,自主管理、控制比赛秩序)

接着,提出挑战宣言:你强,我比你更强。(设计意图:提升竞争意识,掀起竞赛氛围)

然后,组织挑战游戏。游戏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挑战难度递进,学生玩得刺激,玩得自信)

(设计意图:环节一和环节二是利用旧知对教学的难点起到“化整为零”,分解突破的作用。这两个环节的挑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很快进入了冲锋状态,孩子们主动突破不敢动笔的尴尬僵局)

(设计意图:环节三是利用前两个环节作为引导,对教学的难点起到“化零为整”,加强突破的作用。这两个环节的挑战相对来说稍有难度,但有了前面挑战环节作铺垫,加上教师的点拨,这些难度也变得方向明确、容易突破。孩子们畏难情绪随着几级的挑战活动主动破解。而环节四则是对本课的拓展训练,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设计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游戏时有意识的放宽了挑战要求,学生在创新中体验)

整个挑战环节紧张刺激,为了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劳逸结合,我特在一、二环节和三、四环节之间嵌入如下片断:

片断三:

1.欣赏图片。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总结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和特点。(设计意图:抛出问题,通过欣赏图片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