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流行病学

慢性病流行病学

慢性病流行病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69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174-03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其导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增加。该病进展至终未期肾脏病后需耗费高额的医疗费用(血液透析及肾移植等)[1],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目前尚缺乏全国范围翔实的CKD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特别是基层农村对CKD的发病情况知之甚少。本院2013年3月1~10日进行淮阳县CKD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期了解淮阳县城乡区域内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县18个乡镇及县城区各乡村、社区内18岁以上的常住(居住5年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3231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晓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被调查者由本科住院医师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籍贯、年龄、性别、民族、工作环境、职业等),以往所患疾病情况(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感染性疾病等),肾毒性药物服用情况(如解热镇痛药、肾毒性中草药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情况,有无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1.2.2 体格检查 采用表格,内容包括T(体温)、P(脉搏)、R(呼吸)、BP(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的测量遵照JNCⅦ推荐的标准方法进行。

1.2.3 实验室检查 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均留取晨尿、抽取空腹静脉血,查尿常规、尿白蛋白(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尿肌酐(检测方法为碱性苦味酸法)、血清肌酐(SCr)、血糖(Glu)、血尿酸(UA);血脂检测项目包括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以往无糖尿病病史的被调查者若空腹血糖>7.0 mmoL/L,需进行标准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1.3 诊断标准

1.3.1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①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0 mg/g,其中微量白蛋白尿的诊断标准是ACR为30~299 mg/g,显性白蛋白尿的诊断标准是ACR≥300 mg/g;②血尿:留取的晨尿应用试纸法检测尿常规,尿红细胞≥1+者和(或)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HP;③肾功能下降:以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分期依据K/DOQI的分期标准[3-4]。

1.3.2 高血压诊断标准 以往有高血压病史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无高血压病史者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

1.3.3 糖尿病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空服静脉血糖≥7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或已服用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者。

1.3.4 代谢疾病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为总胆固醇≥5.72 mmoL/L和(或)三酰甘油≥1.70 mmoL/L,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为血UA≥420 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线性相关性检验进行各患病率与年龄、性别的相关分析。研究中校正患病率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构成比)采用淮阳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获得的数据。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的相关危险因素,用于分析的变量包括所居住的区域(城镇或乡村)、血尿、白蛋白尿、年龄、性别、饮酒、吸烟、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eGFR水平。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18岁以上常住居民3231名,有效问卷应答3128名,应答率为96.81%(3128/3231),其中,男性1179名(37.69%),女性1949名(62.31%),平均年龄(53.2±11.9)岁,平均体重(61.2±5.6)kg,平均BMI(23.9±1.2)kg/m2。该人群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中,年龄>40岁(尤其>60岁)及女性参与者的应答率较高。经人口年龄、性别构成资料校正后的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6.1%(1129/3128),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2%(288/3128),主动吸烟者719名(23.0%)。

2.2 肾脏损伤指标的检出率

2.2.1 白蛋白尿 总白蛋白尿患者350名,检出率为11.2%(350/3128),经年龄、性别标化后(人口学校正)的检出率为7.6%;微量白蛋白尿患者313名,检出率为10.0%(313/3128),经人口学校正后的检出率为6.8%;显性白蛋白尿患者38名,检出率为1.2%(38/3128),经人口学校正后的检出率为0.8%。白蛋白尿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2.2.2 血尿 血尿患者404名,检出率为12.9%(404/3128),经人口学校正后检出率为8.9%。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 eGFR下降 eGFR下降患者72名,检出率为2.3%(72/3128),经人口学校正后的检出率为1.8%。eGFR下降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别肾脏损害指标相关分析见表1,表2。

2.2.4 CKD的患病率与知晓率 本研究中CKD患者569名,患病率为18.2%,经人口学校正后的患病率为15.1%。该人群的CKD知晓率为10.0%。

2.3 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年龄、白蛋白尿、糖尿病和高血压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

3 讨论

CKD指肾脏损伤[结构和(或)功能异常]>3个月。有以下1项或多项表现:①血或尿液成分异常;②影像学检查异常;③肾活检异常;④eGFR

本研究为本县首次基于所有乡镇及县城区各乡村、社区内的18岁以上普通人群,以白蛋白尿、eGFR下降和血尿作为肾脏受损指标的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调查了CKD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的是分层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白蛋白尿的诊断采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肌酐检测应用碱性苦味酸法,这些均为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所得结果较为可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CKD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结果仍可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基层人为因素的干扰。人群抽样方法的不同会造成研究人群特征的不同。肾脏损伤指标如基于肌酐的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14]、血尿等指标均可受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人为操作因素及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的影响,eGFR估计公式的选择,CKD定义的合理性(如现有定义未考虑年龄等因素)也可影响研究结果[15]。在今后全国大规模的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科学设计,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为政府制订合理的医疗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液透析登记组.我国面临快速增长的终未期肾病治疗负担[J].中国血液净化,2010,9(1):47-48.

[2] 谌贻璞.要认真地重视慢性肾脏病防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9,3(6):7-10.

[3] 全国eGFR课题协作组.MDRD方程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改良和评估[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10):589-595.

[4] 马迎春,左力,王梅,等.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不同分期中的适用性[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4):285-289.

[5] 蒋丽娜、张玲.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况[J].重庆医学,2011,40(11):1115-1117.

[6] 高晓健,张怡玲.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4):676-678.

[7] 陈香美,谢院生.提高对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认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1):1-2.

[8] 陈崴,王辉,董秀清,等.广州市城区普通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3):147-151.

[9] 郭兰中,张路霞,王晓刚,等.浙江省某乡村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3):152-156.

[10] 刘东伟,刘章锁,胡晓舟,等.郑州市城区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8,24(9):603-607.

[11] 朱进华,丁弘,田英,等.江苏省扬中市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4):4042-4045.

[12] 魏崇一,杨福燕,石建华.河南省北街村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1,9(4):39-43.

[13] 王德光,郝丽,戴宏,等.安微省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2,28(2):101-105.

[14] 高娃,孙德珍,赵建荣.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尿尿蛋白/尿肌酐测定及临床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8):36.

慢性病流行病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腹股沟疝;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慢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 R75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001-04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欧美发病率约5%[1],我国尚缺乏相关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并仅有少数区域性调查,2012年进行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抽样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3%[2],2011年杭州地区抽样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4.9‰[3],2002年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休干部横断面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5.93%[4],国外研究发现腹股沟疝发病率呈年轻化和逐渐上升的趋势[5]。目前,无张力修补术是最主要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方式,其有效性、恢复快和低复发率的优势使之在临床普遍采用,并使患者更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美国每年有超过80万台手术,而我国则有超过30万台手术,并逐年上升[6],这也带来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关注。慢性疼痛是无张力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60%[7],给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并可能制约该手术方式推广,逐渐受到临床医疗工作者重视。然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明确,目前多数观点集中与手术操作、补片材料、解剖结构等因素的改进[8],但效果并不显著,而患者自身、心理、环境、病情等其他因素也被认为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有关。由于腹股沟疝发病、治疗及预后是相互紧密关联的疾病体系,关系到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将腹股沟疝发病率和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作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本地区该疾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同时为减少慢性疼痛发生,改善腹股沟疝预后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患病率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法,随机选择永嘉县下辖4个街道2个镇,抽样调查成年常住居民,然后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等比例分层。调查对象为抽样地区18岁以上本地户籍,居住超过2年的本地居民。2011年2月~2012年4月实际完成调查共计2 830例,资料完整有效2 718例,有效率96.04%,男1 483例,女1 235例,年龄18~87岁,中位年龄47岁,城镇人口1 870例,农村人口848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实行无张力修补术的278例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慢性疼痛进行前瞻性研究,年龄20~76岁,中位年龄47岁,男229例,女49例,排除术前疼痛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1.2调查方法

编制腹股沟疝调查问卷表格,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填写问卷,收集性别、年龄、居住地、体力劳动强度、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家族史、病史及与腹股沟疝有关的诱因,如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导致腹压反复或持续增高的病史。并由专科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可疑病例进行辅助检查确诊腹股沟疝。278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分析相关因素。

1.3诊断及评价标准

腹股沟疝为腹股沟区域包块膨胀突出,并可降至阴囊或,站立时出现,平躺可回纳消失,多无疼痛,B超检查见腹腔脏器可确诊,既往确诊腹股沟疝或行手术治疗归为此类[9]。术后慢性疼痛根据随访1年内患者主诉及处置,依据WHO疼痛级别标准分为0~Ⅳ度:无疼痛为0度;间歇轻度疼痛,无需药物治疗为Ⅰ度;持续中度疼痛,需使用止痛药物方能入睡为Ⅱ度;持续重度疼痛,使用止痛药不能缓解,仍无法入睡为Ⅲ度;持续剧痛并伴血压等改变为Ⅳ度,分别计1~5分,术后疼痛评分≥2分,持续>3个月判定为术后慢性疼痛[1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股沟疝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

2 718例检出105例为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86%(105/2718),其中腹股沟斜疝85例(80.95%),腹股沟直疝20例(19.05%),>60岁、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超重、吸烟、有家族史和诱因者腹股沟疝患病率相对更高(P < 0.05),见表1。

表1 腹股沟疝流行病学特征

2.2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从事重体力劳动、超重、吸烟、家族史、诱因等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从事重体力劳动、家族史和诱因是腹股沟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见表2。

表2 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78例性无张力修补患者,其中67例为流行病学调查期间确诊的患者,211例未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地户籍、非常住人口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15个月,45例(16.19%)出现慢性疼痛,腹股沟疝严重程度越高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越高(P < 0.05),但不同分型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47岁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P < 0.05),但>47岁患者疼痛程度较高(P < 0.05),再次手术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高(P < 0.05),局部麻醉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但麻醉方式与疼痛程度无关,见表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手术为术后慢性疼痛独立危险因素(χ2=4.593,OR=2.011,P < 0.05)。见表3。

表3 临床资料与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注:*P

3讨论

从国内外多项调查结果可见,腹股沟疝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受到地域、人群成分、经济发展程度等人口学和经济学原因影响。本次对本地区多个街道和乡镇2 718例本地户籍常住人口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86%,高于杭州地区调查结果[3],但与新疆及西安调查结果相似或略低[2,4]。最为显著的现象表现为男性的患病率,在性别比近似1:1的分层调查中仅4例女性患病,与男性下腹部在发育过程中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有关,男性发生腹股沟疝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女性,但确切风险值尚未定论,本研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病风险为女性的7.895倍,是影响腹股沟疝患病率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与生殖发育、结缔组织疾病有关,而这些因素均可能存在家族遗传性,使局部腹壁结构出现异常,腹壁菲薄、沉降后闭锁不全遇腹压增高刺激极易发生疝[11]。本调查可见家族史是增加腹股沟疝患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患病风险为无家族史人群的6.285倍。

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前列腺增生都可能导致腹压经常性增高,在不断刺激下腹壁菲薄处则可能发生疝,因此这些疾病诱因也是导致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12],而从事重体力劳动在高强度运动,尤其是躯干和腹部肌肉张力增加时,腹压会增高对腹壁产生压迫,也可以作为腹压增高的诱因之一[13],但由于重体力劳动和疾病因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故将之分别进行分析,本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腹股沟疝患病率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44和2.269。故在腹股沟疝患病与性别特征、遗传特征等患者先天因素有关,疾病和职业也是导致患病的主要因素。而年龄、超重、吸烟的影响作用虽然与腹股沟疝患病有一定联系,但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西安对离休干部的调查结果明显高于其他调查结果并与本调查中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似,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筋膜弹性下降,腹壁可能相对菲薄利于疝的发生,但由于腹股沟疝发病机制复杂,在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患者年龄开始趋于年轻化[14]。超重人群腹部脂肪层较厚,肌肉纤维相对疏松,而吸烟对腹股沟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高血液循环中蛋白酶水平,导致蛋白酶系统和抗蛋白酶系统失衡,使腹直肌鞘、腹横筋膜结构被破坏张力减弱,易诱发疝[15]。

了解了本地区腹股沟疝有较高的患病率,所对应的治疗需求是较大的,而提供完善全面的医疗服务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最主要的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故本研究对278例无张力修补术患者进行术后慢性疼痛的前瞻性研究,此研究对象涵盖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并扩大纳入211例未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地户籍、非常住人口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16.19%,术后疼痛程度以中轻度疼痛为主,但由于持续时间长,给患者生活造成十分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干预。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可能加重高血压,增加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危害患者健康[16,17]。减少慢性疼痛的应对方式尚缺乏针对性,因此,了解相关因素对改善临床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操作、补片材料、解剖结构等因素对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以被广泛认知,但相应改善手术方式和材料后仍有较高的慢性疼痛发生率[8],因此,还应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筛查。本次调查对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腹股沟疝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慢性疼痛发生率升高,但疼痛程度却没有显著差异,病变程度增加手术难度,手术血管、神经损伤可能性大,故术后疼痛多发,但疼痛的程度可能还受到心理因素、耐受性、神经敏感性影响[18],中位年龄以下患者不仅有较高发生率,其疼痛程度也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心理及神经敏感性更高有关,较年轻患者术后活动量更大,对局部的刺激相对较多,而老年患者由于对疼痛刺激反馈减弱,则相对疼痛感较轻。局麻进行疝修补,可能由与麻醉不充分而使肌肉僵硬,不能完全暴露术野,而强行牵拉导致肌肉纤维、神经纤维的副损伤,补片可能出现松动,增加术后发生慢性疼痛几率,但对疼痛程度影响较小[19]。以往疝修补术,在诱因等反复存在情况下,易发生复发,而需要再次手术,无张力修补术复发率相对较低,再次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初次手术患者高。复发性腹股沟疝往往时间较长,局部损伤相对较严重,由于经历过手术治疗,腹壁肌肉、韧带及筋膜缺损或损伤修复可能存在瘢痕或粘连解剖结构不清晰,内环口大使再次发生疝时内疝包更大,均增加再次手术难度[20],由于再次手术不可避免增加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缺损范围,则术后恢复相对较差,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相对较高,故其为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腹股沟疝发生与性别特征、遗传特征、疾病和职业等增加腹压的因素有关,手术治疗需求量较高,而改善预后,应从准确的术前病情评估、采用更完善的麻醉和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复发等方面着手,切实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R Powell,M Johnston,WC Smith,et al.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12,16(4):600-610.

[2] 皮尔地瓦斯,凯赛尔,克力木,等.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腹股沟疝患病率初步调查[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4):929-931.

[3] 武伟,陈玺华,何华波,等. 杭州地区成人腹股沟疝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浙江医学,2011,33(8):1195-1197.

[4] 黄祖仁,白翎,郭晓军,等. 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腹股沟疝患病率回顾性调查[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6):348.

[5] Shankar Das, Chattopadhyay Nisith Chandra, Karmakar Ritankar. A rare case of persistent muellerian duct syndrome presenting as inguinal hernia[J]. Journal of the 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1,109(10):757-758.

[6] 李春雷,居来提,其格加甫.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初步探讨[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2):141-143.

[7] GPC,Yang ECH,Lai OCY,Chan CN. Single-incision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nd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 for inguinal hernia: early experience from a single center in Asia[J]. Asian Journal of Endoscopic Surgery,2011,4(4):166-170.

[8] 李月廷,吴京涛,刘绍辉. 区域阻滞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27-229.

[9] 赵四晖,郭建辉,朱军. 腹膜前疝修补装置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1):44-46.

[10] R Powell,M Johnston,WC Smith,PM King.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12, 16(4):600-610.

[11] 常春,钟强文,池宇明. 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52-254.

[12] N Subedi,SK Bhattacharya. Study of patients with painless inguinal hernia in the quality of life[J]. NMCJ,2011,13(4):279-280.

[13] . 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29-130.

[14] 王开振,任为,时德. 腹股沟疝复发相关性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1):28-31.

[15] Hansen MB,Andersen KG,Crawford ME. Pain following the repair of an abdominal hernia[J]. Surgery Today,2010,40(1):8-21.

[16] M Cambal,P Zonca,B Hrbaty. Comparison of self-gripping mesh with mesh fixation with fibrin-glue i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TAPP)[J]. Bratislavské lekárske listy,2012,113(2):103-107.

[1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4-6.

[18] 刘洋,汪燕,范玉峰. 不同术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对比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156-157.

[19] 郑涛,朱雷明. 局麻下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在高龄患者应用评价[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81-284.

慢性病流行病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耳鼻喉科;慢性咳嗽;病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NT diseases caused by chronic cough cause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Methods: 50 cases of ENT diseases caused by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ugh To our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8 to August 2012 were randoml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hronic cough for indu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T diseases, chronic c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etiology, clinical therapy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Results: (1) ENT diseases induced by chronic cough include chronic simple rhinitis (accounting for 36.00%), allergic rhinitis (22.00%),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the nasopharynx (20.00%), sinusitis (representing 22.00%); (2) the distribution of causes of chronic cough: cough variant asthma (18.00%), stomach - 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 (30.00%),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PNDs) (accounting for 22.00%), cough after infection (accounting for 12.00%), laryngeal cough (18.00%); (3) by the triple drug therap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cured 15 cases (30.00%),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patients 32 cases (accounting for 64.00%),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00%. Conclusions: ENT diseases caused by many causes of chronic cough, a greater impact on patients, and should therefore pay attention to treat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 ENT; chronic cough; etiology :;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80-02

咳嗽是呼吸内科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指的是患者在咳嗽时间超过3wk,反复性发作,但是未出现明显的肺部疾病。对于慢性咳嗽引起的病因非常多,一般呼吸内科临床医生常常应用止咳消炎的方法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而另外一部分患者则并未见好转。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忽略了慢性咳嗽的致病因素,且并未对其进行对症治疗[2]。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联药物疗效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尤为显著。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到我科就诊的50例耳鼻喉科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71岁,平均(44.50±11.02)岁;病程2个月~17年,平均(54.01±5.66)个月;咳嗽均在3周以上,且反复性咳嗽,并无咳血,患者均未出现慢性呼吸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慢性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经过X线检查,胸部未见有异物,通过相关治疗,病情并未好转。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口服4mg的氯苯那敏,每晚1次;氨茶碱0.1g,3次/d;同时,给予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5mL+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次雾化治疗时间为20min,1次/d。仪器为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YC-800超声波雾化器。本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d,每次雾化治疗之后应漱口,且应禁食2小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睡眠改善状况进行密切地观察,是否出现头晕、呛水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并发症。疗程结束当日应对患者咳嗽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咳嗽频率明显减少,程度缓解,且每次咳嗽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3)无效:咳嗽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是有加重的发展趋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3]。

1.4 观察指标 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慢性咳嗽病因的分布情况、临床治疗疗效。

1.5 观察指标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慢性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咽部慢性炎症以及鼻窦炎,其中慢性单纯性慢性鼻炎构成比最大,为36.00%。

表1 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

2.2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分析 见表2。由下表可知,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以及喉源性咳嗽(LC),其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所占比例最大。

表2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

2.3 本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见表3。由下表可知,本组患者经三联雾化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47/50)。

表3 本组慢性咳嗽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n(%)]

3 讨论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十分繁杂,对其病因加以明确是成功治疗该病的关键之处。近年来,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几乎全部慢性咳嗽疾病均可作出病因学分析与诊断,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包括[4]: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和喉源性咳嗽(LC)等。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咳嗽属于“内伤咳嗽”的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在对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进行明确的基础上,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对其病因的机制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掌握疾病的传遍规律等,针对不同症候特征进行特异性的中西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治疗为目前最佳的选择方法[5]。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氯苯那敏、氨茶碱、利多卡因三药联用[6],可能起到协同作用,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因而能快速消除顽固性咳嗽症状,避免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利多卡因吸入后,在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产生麻醉作用,故在治疗后2h内不能进食,以免引起呛咳;对合并严重心脏、肝脏疾患者因可能发生利多卡因中毒反应,故慎用。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本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等。结果表明: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慢性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咽部慢性炎症以及鼻窦炎,其中慢性单纯性慢性鼻炎构成比最大,为36.00%;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以及喉源性咳嗽(LC),其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所占比例最大;本组患者经三联雾化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47/50)。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众多,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应该注意对其进行及时地治疗,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王文, 周文光. 王廷芳. 非侵袭型鼻窦曲霉病12 例报告. [ J ] 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9,7(2):236-237.

[2]朱冠龙. 沈小华. 江德胜. 等. 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16 例报告[ J ].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9,13(4):496-497.

[3]张呼和, 白文忠, 王向东. 变应性鼻炎对下气道反应性影响初探[ J ]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35(sup.5):1-2.

[4]顾之燕. 呼吸道炎症反应[ J ] .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10.36(3):397-398.

慢性病流行病学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100

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公认CKD是一组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全世界国家必须面临的严重挑战。影响慢性肾脏病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年人CKD的患病率在10%左右[1]。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某地方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3.5%,知晓率为12.5%[2]。

2 慢性肾脏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加速CKD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肾脏病变时,肾脏对高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全身性高血压易传入肾小球内,导致肾小球硬化。动物实验证实,暴露于全身性高血压,更易出现肾脏进行性损害[3]。

2.2 蛋白尿 蛋白尿可以启动与促进肾间质的纤维化,直接参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2.3 肥胖 肥胖可以通过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介导肾脏损害,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索[4]。

2.4 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 EPO减少以及造血原料的缺乏,使肾性贫血加重。EPO减少及贫血本身可以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2.5 高血糖 有研究表明,积极降糖可以使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5%,随访15年,蛋白尿患者也明显下降[5]。

2.6 血脂 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肾功能损害。主要通过动脉硬化和增加炎症因子产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机制介导肾脏损害[6]。

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慢性肾脏病在中医也无一个特定的病名相对应,但可在“关格”、“溺毒”、“水肿”等论述中找到类似记载。

程锦国[7]认为,慢性肾脏病表现为肺、脾、肾虚损,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夹杂。孙伟教授[8]认为,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外感、湿(热)、瘀血为标。黄春林[9]认为,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损为主。张琪[10]认为,外邪侵袭是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肾虚衰是病理基础,常以补脾益肾作为重要治疗手段。王子敏[11]认为,CKD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以瘀血为主。沈庆法[12]认为,对肾脏病湿热证与感染、蛋白尿、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有关。

4 现代医学关于CKD诊疗的研究

CKD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具有患病率高、医疗费用巨大、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很有必要系统了解慢性肾脏病。

4.1 发病机制 对于CKD的发病机制,历年来先后有专家学者提出过多种学说,这些学说从肾脏损害发生的各种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随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前的学说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又涌现出新的学说。肾小球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在各种原发疾病使肾单位肾小球出现高滤过、高灌注和高跨膜压,肾功能不断恶化,最终进入尿毒症期[13]。肾小管高代谢及肾小管间质损害:近年研究表明,肾小管和间质损伤是CKD进展的主要因素,机理与高代谢所致肾小管耗氧量增加,氧自由基增多,补体旁路激活以及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等因素有关[14]。

4.2 病理 经皮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最可靠的方法,它对确定病理类型给予对症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15]。

4.3 治疗 从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延缓其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治疗过程,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治疗,必要时及时开始行肾脏替代治疗。

4.3.1 病因治疗 我国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一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疾病的治疗多以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为主,并考虑疾病的免疫反应类型及分阶段采取针对性治疗[16]。

4.3.2 延缓肾衰竭进展的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积极延缓肾衰进展的措施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治疗措施主要有控制血压、阻断RAS系统、降脂治疗、饮食治疗等。(1)积极降高血压: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加速CKD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17]。阻断RAS可以延缓CKD进展,常用的药物有ACEI或ARB类。(2)积极降脂:慢性肾脏病中,脂质代谢异常也相当常见。他汀类药物尚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炎、T、B淋巴细胞功能等作用[18]。(3)控制蛋白质摄入: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当肾功能不全时可加剧残存肾单位的损害[19],应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4)戒烟、限酒、控制体质量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另外,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康普查工作,也是延缓CKD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4.4 替代治疗 进入终末期后,及时行肾脏替代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脏移植。

4.4.1 透析治疗 目前透析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已非常普及和成熟,但是有其局限性,只能清除体内水分和部分毒素,纠正酸碱代谢紊乱,但是肾脏的大分子排泄、重吸收、内分泌功能均不能被替代。

4.4.2 肾脏移植 肾脏移植是目前最理想的替代疗法,手术方式的改进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已使肾脏移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丁弘,刘殿阁,陈涵枝,等.567例新发脑卒中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特点[J].临床荟萃,2009,24(22):1945.

[2] 孙雪峰.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J].医师报,2008,4(17):23-24.

[3] 张馨,黎磊石,孙骅,等.不同类型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6,15(4):305-310.

[4] Bonnet F, Defrele C, Sassolas A, et al. Excessive body weight as a new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gression in primary nephritis[J]. Am J Kidney Dis,2001,37(4):720-727.

[5]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3)[J]. Lancet,1998,352(9131):837-853.

[6] Keane W F. Lipids and the kidney[M]. Kidney Int,1994:910-919.

[7] 程锦国.运用祛风愈肾汤治疗慢性肾病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2,20(6):718-723.

[8] 孙伟,高坤,周栋.益肾清利活血综合治疗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22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l):33-34.

[9] 李芳.黄春林运用仙茂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7-878.

[10] 张佩清.张琪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2):22-23.

[11] 武士锋,王自敏.王自敏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6):19-22.

[12] 沈庆法.肾脏病湿热证的研究(续)[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15-18.

[13] Coresh J, Astor B C, Greene T,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decreased kidney function in theUS[J]. Am J Kidney Dis,2003,41(1):1-12.

[14] Chadban S J, Briganti E M, Kerr P G, et al. Prevalence of kidney damage in Australian adults: The A us Diab kidney study[J]. J A m Soc Nephrol,2003,14(Suppl 2):131-138.

[15] 鲍浩,黎磊石,刘志红,等.不同类型IgA肾病的临床病理比较[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6,15(5):409-415.

[16] Locatelli F, Marcelli D, Comelli M, et al. Proteinuria and blood pressure as causal components of progression to end-stage renal failure[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6,11(3):461-467.

[17] Orth S R, Stockmann A, Conradt C, et al.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end-stage renal failure in men with primary renal disease[J]. Kidney Int,1999,54(3):926-931.

[18]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DOQI 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J]. Am J Kidney Dis,2002,39(Suppl 1):1-266.

慢性病流行病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慢性;咳嗽;病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88-01

咳嗽是机体对一切引起呼吸道刺激的保护性反射动作,慢性咳嗽是呼吸科门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了探讨慢性咳嗽的临床病因,现将387例慢性咳嗽的门诊病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387例,其中男236例,女151例,年龄18-60岁。

1.2诊断标准①咳嗽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咳嗽大于8周;②查体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③X胸片无明显异常,或提示双肺纹理稍粗;④除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和心脏病;⑤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

1.3诊断方法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有关慢性咳嗽的诊断程序[2]。①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三大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②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胸部CT检查;③怀疑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者,摄鼻窦平片或CT片;④肺功能检查;⑤怀疑胃食管返流性咳嗽(GERC)者,行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⑥过敏原皮试,血清IgE测定,有环境刺激因素者,脱离此环境,观察4周;⑦病史及体格检查不能明确原因的,查痰嗜酸细胞计数,无痰者行诱导痰检查;⑧根据以上结果做出初步诊断,进行病因治疗仍不能做出诊断或初步治疗无效者,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多普勒等检查需要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检查的同时,进行试验性治疗,既能减轻患者症状,又能进一步明确病因。

2结果

2.1病因类别在387例慢性咳嗽中,单一病因309例,占79.84%,两种病因63例,占16.28%,三种病因15例占3.88%。

2.2临床病因分析见表1。

3讨论

慢性咳嗽的原因较多,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肺纤维化等,此类患者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但有部分病人初诊时未能明确病因,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此类咳嗽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由于其伴随症状少,常常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误诊误治率较高。有些病人因诊断不清反复进行X线胸片、CT等检查,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还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和工作[3]。本组中慢性咳嗽的前5大原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感冒后慢性咳嗽。本组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80例,占20.7%,居首位。(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肺通气功能大多正常,气道激发试验阳性,抗感染,止咳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其次是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60例,占15.5%[4]。其中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56例,占14.5%,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或伴有少量黏痰,X线胸片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激发试验阴性,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0.03,排除其他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此外慢性咳嗽原因中在一系列检查均正常时应行气管镜检查,本组中有7例经气管镜检查为支气管异物。在诊断中发现患者从事油漆、装修及在彩灯、工艺品加工等占很大比例,且检测生物过敏源阳性率很高,在治疗中除予以抗组胺及激素等外,脱离原工作环境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慢性咳嗽的病因较为复杂,常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还与耳鼻喉、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关。提高对慢性咳嗽的认识,重视病史采集,有针对性进行辅助检查和特异性治疗,根据疗效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慢性咳嗽的诊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如冲,赖克方,钟南山.慢性咳嗽的临床评价[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11(4):494-49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7-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