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城市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喜人的新时代,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但是,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战略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面临巨大的冲击。强化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的城市规划系统,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城市规划相关人员应如何把握好规划原则,实现未来城市科学发展,是摆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理念和制度上的创新,使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意义

1.规划设计的必然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整体规划的开始和起点,在整个规划阶段处于基础的地位。现有的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行政的主导,规划设计没有和市场经济真正接轨,政府把本应通过市场运作的设计项目却作为指令性任务形式,指定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制作,常出现应付政府交办的任务现象,这样使其他有竞争力的设计单位失去了宝贵的机会,不利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市场化,在未形成详细规划全覆盖的状况下,规划的公共性与开发商的利益驱动矛盾突出,设计单位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进行评估和调查,规划缺少针对性,规划成果缺乏客观性、可行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开发商故意引导规划控制条件偏向其经济利益;规划的行政行为与技术行为混淆不分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市场机制的缺陷,呼唤着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672

2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石

现在政府有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因此,各方面理念都发生了变化,作为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城市规划也不例外。政府的职责是合格地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它同时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活动的强有力杠杆,是政府指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的有效实施,重点是政府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的决策水平和实施效果。错误的规划决策,会影响到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合理地规划起到不少积极作用,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 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城市规划作用可见一斑。在整个城市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发

展的宏观决策,还是单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环境保护,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许可、公共设施建设等,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更离不开创新。

二、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内容

1 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和顾问团

城市规划委员会。其设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公平、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有些类似于司法审判的陪审员制度。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设立宗旨是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活动原则,科学指导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指导,依法行政、规范审批、严格实施、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运作机构设置。规划委员会不是政府的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而是政府重大规划的决策性机构,是区政府审议重大规划建设事项的必经程序。规划委员会政府相关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市民代表组成。和通过建立督办制度,及时将例会确定的事项,性质,进行责任分解,明确时间节点,进行跟踪督办,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委员会报告。

顾问团,也称作专家团、咨询部门。它是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是政府作出决策前的专业咨询机构,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由规划和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库,在规划决策前,要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名单随机抽取。同时,根据区域内规划项目需要选聘境外规划专家,每年视情况进行人员增减。采集者退散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把握建设发展的新机遇,促进

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规划部门是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者,其自身素质、行政水平、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大计,作为创新理念的执行者,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和国际先进管理团队接轨。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观念,多学习相关政策、法律规范和经验,不断提高规划业务能力;二是做好激励机制。要对综合素质高,为单位作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表彰和鼓励,调动规划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新的知识。鼓励管理人员深造;四是优化人才成功机制,为规划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规划成果的良好科研环境、工作环境,让管理人员舒心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规划设计上的创新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它指引着规划的具体实施。在实践中要认识到,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要引进新的观念,是否优化现有的规划设计,组合现有的设计方案,发挥它们的可取之处。协调专业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创新设计单位的选择机制。打破原有的推荐机制,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这样,能提高规划设计的知名度,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在规划管理创新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我们都关注的普通住宅小区项目,除了在设计上符合要求外,还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详细的评审,力争使规划设计达到尽善尽美。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是一个新的课题。创新之路也是城市规划改革之路,唯有以创新理念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把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真正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城市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发展;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目的是在认真调查城市地区建设现状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深化与落实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布局快速交通网络系统,重点对自然生态地带、经济产业发展空间、居住空间、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等基本要素进行整合、布局和控制,划定规划建设范围和近期发展方向等,为城市地区的次医域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城市地区快速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认识

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城市功能与其物质性设施之间总处于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管理就是为了使城市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表现为:

1、使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经济的结构、规模、发展阶段和水平等内涵的不同,对城市的要求也不同;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规划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2、使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城市社会由不同的人群和利益集团所组成,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及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福利是城市规划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3、使城市各项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空间的拓展需要与交通设施的建设相匹配,建筑量的增加要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扩容相结合,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呼应,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要与城市人文氛围的优化相同步。这一切都有赖于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来加以解决。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城市只有在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指导下,城市的建设才能沿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并促进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针对我们现在城市规划过程的一些现状,我们发现了城市规划过程的进行经历着非常坎坷的历程,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是纷繁复杂的,不同于我国其他很多行业管理的垂直性特征,相反,其管理权限一直处于被严重肢解、分割的状态。导致了城市规划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各个行政实体的自主行为,城市的整体规划被彻底的瓦解了。为了达成与各种地方政权的妥协,规划行政管理权被一再肢解、一再下放。这种对于城市规划权力的不断转换,使得城市规划没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随时有可能被更改。更加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的减缓。

其次是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不强,国外“公众参与”经历了从物质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几个阶段,规划工作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政府行为转向市民的角度,由理论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到感性、具体、由下至上的参与。这一成果还没有被我们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很好的利用,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存在,城市最起码的要求是是满足人正常生活的要求,然后是精神上的需求,忽视了公众的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实际上必将导致城市发展走弯路。目前我国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就已经把“公共参与”纳入了法律的内容,我国各地也在制定各项公开、公示的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事业,必须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首先要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如解决好即上述体制内部出现的问题,基本工作方式的问题才能有机会去解决工作中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否则,就会犯舍本逐末的毛病,就解决不了设计的问题,不能为城市发展注如活力。

三、城市规划管理的创新趋势

面向新世纪,我国自上而下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将进入攻坚阶段。城市规划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职能,处于这个关键性转折点上,迫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探讨适应需要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1、法制化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2、民主化

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

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3、数字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市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市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城市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和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历次总体规划确定的宁德市城市性质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宁德必须提升城市经济地位,利用已打开的交通瓶劲,依托海港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走中心城市突破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因此,在进行宁德城市规划时,应注意工业用地的布局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协调。

二、创新性规划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主要体现为:(1)从物质形态为核心转变为以生态圈为核心,从少考虑资源消耗转变为资源的有效利用[1]。(2)注重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3)在城市的规划和开发中,注重城市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二)“反规划”理念

“反规划”是指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不断变化的,而由景观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却需要永恒不变的。

3.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一词首先由德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C.Troll于1939年提出。Forman和Godron(1986)在给出生态学“景观”定义的基础上,从景观的组织结构、功能动态及景观管理角度出发,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和变化(change)的一门科学[2]。中国景观生态学工作者普遍倾向于Forman和Godon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解。

三、宁德城市创新性空间发展规划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都市、城市群、都市连绵带等新型城市地域是城市区域演化的主流方向。因此,环三都澳海湾城市走廊将是宁德市城市发展的终极状态。

(一)建成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群

目前,环三都澳地区分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镇,但之间的联系松散,处于游离状态,其规模都偏小,职能大同小异,海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空间的积聚效应不明显。三都澳的港口条件优越,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功能协作,让游离分散的城镇联合,从而建成东南沿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港口城市群,这是宁德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

规划近期重点建设城澳万吨泊位群、漳湾和湾坞深水工业港。远期开发白马、溪南深水工业港;远景发展东冲、关厝埕深水港区。到规划期末,宁德将形成以三都澳港口群为枢纽,福鼎沙埕、霞浦三沙等一批港口相互协调、配套的中国东南沿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港口群,进而带动环三都澳海湾城市群的形成。

(二)构建三都澳海湾城市走廊

根据城市空间增长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模式。分别具有轴向发展和圈层式发展的特征。其中,轴向扩展一般经历“触角延伸—分散组团—城市走廊—带形城市”四个发展阶段[3]。而三都澳的形状特征,使三都澳城市空间具有轴向扩展的可能,最终将形成海湾城市走廊。宁德城市空间在内生扩展动力作用下,沿104国道和闽东路呈现触角延伸的空间增长态势。

环三都澳地区应规划为以快速通道网为轴线,依托现有城镇和港口条件,形成由宁德市区为中心城市,福安、霞浦为次级中心,三都岛、城澳、飞鸾、漳湾、下白石等重要的专业组团,以及七都、八都、溪尾等小镇共同构成海湾城市走廊。

(三)中心城市的空间规划

探索宁德中心城市的空间规划,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动态的时空理念,从宁德城市发展的现状出发,立足基础,着眼长远发展,精心构思、超前规划、科学设计。

近年来,宁德中心城市居住用地比重偏高,工业、公共设施、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比例偏低,人均面积偏小。因此,宁德亟待跳出现状用地束缚,寻求城市的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宁德中心城市空间形态为:以山海为边界,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范围内,以交通干线和自然山体、水体相分隔的,由中心城区和若干职能组团所构成,通过城市快速路网相连通的紧凑组团式城市。中心城市由五大组团、两个港区和一个旅游度假区构成,五大组团分别为蕉城组团、东侨组团、漳湾组团、闽东工业组团、临海工业组团,两个港区为城澳港区和漳湾港区,一个旅游度假区即由青山、斗帽和三都岛组成的三都澳旅游度假区。

四、宁德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风貌的概括,它代表了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的文化理念。特定的城市与其文化传统密切相连,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城市特色,这种特色就叫“城市文脉”。在宁德城市历史演进过程中,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互相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宁德城市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但是近年来,由于传统的规划编制思想的影响,追求时髦和标志,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规划设计宁德城市景观时,要从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等方面入手,去寻找那些在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的“文脉”,从“文脉”出发,去创新设计。

(一)营造绿色“滨海长廊”城市景观

1.岸线布置

基于生态原则,即维持原生海湾生态环境是环三都澳区域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因此,工业岸线在综合考虑城市排污、水利、自然生态景观保护的情况下谨慎布置。生活岸线应布局在景色最优美的“滨海长廊”地区,可规划设计休憩、商业、旅游、文化体育设施,少建设办公大楼,不布置工业项目,以保证环三都澳“滨海长廊”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便对广大市民开放。港口岸线在布置大宗的中转货运时应站在全市整体的层面上,注意考虑滨海景观的完整性。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

2.城市视觉轴线

城市的轴线是联系城市物质要素的特定线型空间,是城市总轮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宁

德城市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山峰林立,丘陵起伏。这种特殊的地貌构造及外力作用,铸就了许多天然美景。因此,在规划时,应开辟三条视觉轴线,即:当船从三沙湾驶入,绕过山峦叠嶂的青山岛,分别到达三个岸线地景观轴线。沿途有许多天然美景和高低错落的建筑物,有着强烈的韵律感。

3.滨海大道

位于东侨开发区的滨海大道,是一条未来宁德城市发展的轴线。沿大道的三条不同功能的岸线:工业岸线、生活岸线、港口岸线,构成宁德城市独特的滨海城市景观。滨海大道连接开发区东兰、金塔组团与宁德蕉城组团,横贯南北,北上井上组团,南下远景的洋尾组团,道路全长5.1公里,宽60米。大道贯穿南北两岸,且与温福铁路、同三高速公路共同组成宁德城市的快速通道。

(二)塑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城市景观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活生生的载体。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文化、淳朴可亲的民风民俗,以及古老的建筑与造型,从而拥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4]。

1.精心设计,让新老建筑和谐共荣

传统的建筑和现代建筑比起来,一是显得陈旧,二是体量较小。当大尺度的高层现代建筑和小尺度的传统建筑没有过渡和呼应时,前者就很容易损害后者。因此,当在传统的建筑旁建设新的建筑时,必须精心设计,保持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

处理新老建筑的基本方法是:设法寻找新老建筑的共同语言。宁德城市西部的畲族乡和保护街区,形成浓郁的传统建筑风格,中部东侨区和闽东工业园区突显宁德现代的城市景观,东部沿海建筑群则展示了滨海城市的风貌。三种不同的建筑带用青山绿水做过渡,在空间上形成了由山地走向海洋,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时序。

2.塑造“山海奇观、畲乡风情”个性化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强调对城市文脉的追踪与继承,强调综合发展条件的改善,是从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从全力提高城市内质力出发来建设个性鲜明、环境优美的城市景观。

宁德依山傍海,重峦叠嶂,景色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境内有被誉为“海上仙都”的福鼎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洋,驰名东南亚与妈祖庙同享盛誉的古田临水宫以及天然良港三都澳等著名景区,都是令中外游客神往的旅游观光、宗教朝圣之胜地。

宁德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7万。畲族人民勤劳俭朴、文明优雅、能歌善舞,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及生活习俗,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是风情旅游的一大景观。

五、结论

首先,创新性城市规划应摆脱传统规划思维,逆向设计为城市规划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使城市形态更加接近自然。其次,宁德城市规划应建立在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安全格局之上,优先规划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沉淀的自然、文化景观,强调城市生态基础的重要性;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应优先规划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用绿线框出生态战略区,从而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最后,在宁德城市规划中,应强调尊重原生态自然和谐,明确框限城市建设用地界限,引导城市内部功能区合理分布,以城市的合理容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构建最优的人性化空间。

参考文献:

[1]叶耀先.可持续城镇建设理念[J].建筑学报,2002,(9).

[2]Forman,R.T.T.&.M.Gordon.LandscapeEcology[M].肖笃宁,等,译.NewYork:JoneWiley&Sone,1986.

[3]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德城市发展战略规划[Z].2003-08.

[4]卢世生.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12.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的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呼唤着创新性城市规划理念的引入。以宁德市为例,研究如何将创新理念引入到中小城市规划中,并探讨创新性理念在宁德市总体规划阶段中的运用。

创新城市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环境的改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降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实现价值链升级。2005年以来,宁波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促进了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增进。但是。现有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如何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方面,对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创新管理重视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快速提高。本文分三个部分阐述这一问题:一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宁波企业家创新管理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三是如何通过政策设计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

一、充分认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过程的管理。狭义的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项目的管理,广义的创新管理则是对创新整个流程的管理。包括创新信息的形成、创新战略选择、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活动实施、创新活动评估,以及为了技术创新进行相应的组织、市场和管理变革的全部内容。本文所指的创新管理是广义的概念。之所以宁波企业要强调创新管理,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需要有效创新管理手段的支持

技术成果的产出并不与研发投入的数量成正比。从创新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频率与强度是知识投入的函数。企业创新需要的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即企业自行研发的知识:二是企业外部,即企业对外部知识溢出的消化吸收。在外部环境既定的情况下,上述两类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程度都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首先是内部知识。内部知识是企业研发投入的结果,主要决定于研发人员的能力和效率,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制度设计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能否实现不同研发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知识传递,能否充分地调动企业全部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其次是外部知识,在外部公共知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对外部知识的吸纳和消化吸收除了与企业自身知识基础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与外界联系的知识通道,使企业能够迅速了解外部的知识变化,并为己所用,这还是一个管理范畴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需要组织和管理的相应变革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成功的技术创新不仅要求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能够进行成功商业化。一般来说,渐进型创新往往可以通过企业组织体制的适应性调整得到解决,这种适应性调整往往是微小的,甚至可以由企业组织体自发实现。但是,一旦涉及到突变式技术创新,如形成一个全新产品。或者产品质量与原来相比有了突变式的改进,此时需要企业家的管理变革进行配套。包括重新确定企业市场定位、新建销售网络体系、构筑新的联盟合作关系等。如果管理变革不及时或者不够到位,很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甚至遭遇失败。

(三)宁渡企业家创新管理能力普遍偏弱

创新管理的对象是创新活动。宁波企业家成长于短缺经济时代,长期以模仿创新和技术改造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和意识明显不足,对创新活动以及创新人员的管理能力更是明显滞后。尤其是随着技术复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项大型技术创新需要多种要素、多个部门的协同支持,如何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宁波企业家偏弱的创新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制约。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宁波企业创新管理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完整的创新管理包括识别技术创新的机会、整合创新资源、协同创新过程、控制创新风险、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适应性改进组织架构和销售模式等。本文认为,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创新管理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异。当前宁波企业正处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起步阶段,企业家创新管理能力普遍偏弱,当前创新管理能力提升应当首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建立系统性的技术机会分析制度

有效识别技术机会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前提。宁波企业大多建立于短缺经济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又转向外贸导向的贴牌式生产,技术机会识别和分析能力不足,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系统性的技术机会分析制度。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技术机会的识别往往仅仅来自企业家自身的经验判断,局限于企业家的经营视野和其接触到的市场信息。随着技术创新的复杂化和创新广度、深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识别模式需要进行重大改革。宁波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研究部、市场营销部和技术研发部的功能,通过市场营销部收集市场信息,借助战略研究部分析市场机会。利用技术研发部判断技术方向,从而建立较为严密完整的技术机会识别系统。

(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一是资金,二是人力资源。其中主要是高端人力资源,包括研发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工程师等。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心需要逐步实现由普通劳动力向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转移。与普通劳动力不同,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工作努力具有更强的不可监督性,属于“树荫下的劳动”。依靠传统的“计件制”、“打卡制”等面向普通劳动力的监督模式很难调动起高层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同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进,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一种激励相容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种内在激励。如对关键人员给予股权、期权,设立项目或者产品创新的利润分成制度,确保重要人力资源有畅通的职位晋升通道等。

(三)建立集成产品开发制度

创新不是技术发明。将技术创新交给研发部门一家来做可能会导致企业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从商业的角度进行创新。因此,要在宁波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中逐步推行集成产品开发制度,即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者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

创新城市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向纵深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半封闭式社会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多元化,公平、民主、权利、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共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果的期望日益强烈,这些都给新时代下的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创新是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一部分,其根本宗旨在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其本质在于构建收稿日期:2014—04—08作者简介:韩大贤(1989—),女,安徽霍邱人,南京大学法学院,2013 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根本转变;从单纯政府管理向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根本转变;从地方管理向全局管理和依法治理的根本转变。“十二五”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由“注重发展型”向“民生福祉型”转变,在城市化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方式受到了文化、观念、政策、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多维挑战。从行政法治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治理的共同目标,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法治城管建设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当从根本上转变思维观念,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其次,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与城市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新观念,倡导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治理;最后,应当通过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摸索建立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城市管理道路,这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创新城市管理的观念之维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其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哲学上,没有绝对的观念,观念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正确的观念对实践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变、创新、重塑等等,积极发挥观念的积极作用。

(一)转变城市管理理念

转变城市管理理念,需要把握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反映现代城市多元需求,畅通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适应城市环境的动态多维变化。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人本理念、契约精神,以及尊重人格、保障人权的理念。新世纪《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记入其中,重点突出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宪法核心价值导向,宣示了宪法的人文关怀。现代城市管理更要全面梳理制度中存在的背心力,有针对、有计划的加以转变,努力向服务型治理转变,让人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种人文关怀,从而对新型城市管理建立起内心认同和行为支持。

2. 树立法律保留、有限政府的法治理念,这亦是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即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法律没有规定的,政府不得为之,也即有限政府原则,政治权力要杜绝一切游离于法律边缘、真空地带的行为的产生。城市管理工作是量大面广、纷繁复杂,而且呈现动态化特征,因此更要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3. 树立城市治理的理念。现代城市管理归根到底是依靠人民群众多方参与的城市治理,既是城市管理者依法对有关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等多方社会主体自我规范、自我服务的过程。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无论是从规范上还是从制度上亦或是实务中都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行政民主的要求和实践,例如,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和陈述申辩制度、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制,以及大量的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柔性权力作为方式不断应用。

4. 树立全社会诚信理念。首先,政府应是最具有诚信的组织机构,政府的行为具有公信力、公定力和权威性,政府行为应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不能朝令夕改。此外,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人民群众等各方都要建立起诚信理念,只有在全社会建立互信的基础上,城市管理工作才能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5. 树立权责统一和接受监督的理念。有效监督是拒腐防变的利器,责任机制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政治权力在作用过程中具有主动扩张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因此必须给予有效监督和制约。城市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监督,包括民主监督、群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层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等内部监督;应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建立明确责任机制,结合各项监督制度,建立起权责分明的内部运行机制。

(二)重塑城市管理价值追求

无论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是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都务必要遵循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在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为人民服务这一个根本宗旨要求:

1. 依法管理。城市管理是对城市事务的管理,但根本上是对人的管理,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城市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应对如此错综复杂且意义重大的事务时,虽然要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更要以法治方式来实现社会治理目标。为此,必须在制度层面构建城市管理的行为规范体系,完善城市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必须提高法律权威,强化城市管理的职责履行能按照法律的规定积极完成;必须明确法律责任,强化城市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维护城市管理相对人的权利。总之,依法管理既是城市管理创新所应当遵循的根本要求,也是城市管理创新所要实现的重要价值目标。

2. 社会善治。城市管理追求的社会善治是指城市管理和服务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现代法律的更高追求不谋而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念之善,是指城市管理追求的价值理念符合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的追求;制度之善,是指城市管理各项制度与伦理价值和规范要求相一致,符合制度正义的目标;行为之善,是指城市管理的各项行为内涵上具有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符合行为正义的目标。

三、创新城市管理的制度之维

制度,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调节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一系列道德、习惯、戒律、法律等,制度的一般含义即为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或准则,对社会的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激励性、程序性、规范性和约束性,是社会运行的游戏规则,是沟通协调的保障机制,科学有效的制度结构能最有效地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城市管理早已有之,国内外虽然称谓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的价值追求上却相差无几,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与基本的价值追求稳定相反,城市管理模式处于历史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现代城市管理理念要求建立宽容、参与、协作、预防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政府运作理念。

(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随着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市民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城市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对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化转型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兼顾,实现由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化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应遵循政令与政事分开、条块结合、责权利统一、多方参与的原则。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为契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立足点,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责和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要体现城市治理的宽容、参与、协作和预防特征。

1. 宽容。十四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快速瓦解,一个越来越分化、流动、开放、多元的现代市民社会逐渐形成。这要求城市管理应当将宽容性城市管理作为公共治理的重要理念和方式,宽容性意味着公民资格得到充分尊重、基本人权得到充分保障、利益诉求得以充分表达,宽容性是社会善治的题中应有之意。发展宽容性民主是克服目前多重社会危机的现实途径[1]。党的领导人、邓小平、在一系列的论述中都指出过,对内部矛盾,要在内部解决,通过健全的民主机制和制度,在民主的环境下,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宽容表现在政治领域即为民主,民主是法治城管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这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建构城市治理平台,承接社会各界不同的城市管理诉求,引导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公众和社会对城市管理的理解以达到其内心支持和认同。只有在普遍的认同和支持下,在公众和社会组织广泛的参与下,城市管理合力才能实现,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才有期望可能。

2. 参与。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参与亦是民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与包容相互补充。改革开放释放了多元利益诉求期待和政治诉求期望,拓宽了社会政治参与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时刻充斥着参与危机[1],参与危机,反映了政府和少部分强势利益集团垄断政治运行的局限性,本质上是公共管理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体制。因此,在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需要充分加强参与性制度建设,广泛宣传和树立参与意识,打造参与型城市管理模式,由社会决定城市管理内容,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城市管理的参与式发展。所谓参与式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在发展计划项目中的有关决策过程或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中,多重利益期望积极介入的发展方式[2]。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公众参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参与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网络日益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传送政治期许的重要途径[3],政府开始意识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加强与社会沟通的便捷性和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作用。

3. 协作。协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与新时期的社会治理主张不谋而合。协作性城市管理主张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由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协同政府参与城市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的比较优势。城市管理基本内容为城市管理秩序的维持,秩序的维持除了行政管理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目前,城市管理体制依然是建立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创建一个多方协作管理的平台就成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努力方向。在目前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宽容是城市管理的品行,参与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方式,而协作较参与更进一步,更体现了治理的本义。城市管理如何走得更远,这就需要培育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协作者,加强协作者和主体之间的协商、交流、互动,并且互相监督。

4. 预防。运行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如何减少和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作为“灭火队”解决问题,一个管理有序、运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体系应当具有预见性,能够通过既有的事实因素预测未来,即用较少的投入预防问题以及穷尽所有可能来预测未来为现在的决策提供依据[4]。这要求城市管理主体提高监测能力、预警能力、迅速反应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建立城市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坚持依靠群众,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完善城市管理预防体系建设。

(二)加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

1. 加强城市管理主体能力。城市管理主体本身的能力建设不仅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城市进步的强大推手。因此,无论在城市管理形式上有何差异,但在加强能力建设上却是不可回避的。古今中外历史和实践表明,当重点关注与职能界定时,强调的在于特定环境下的可行性如何;而当重点关注与能力建设时,强调的则在于行为方式的可操作性如何,在于通过何种手段达到目的,或者更为宽泛的说法是什么样的能力建设能带来最佳的城市管理效果。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二者同样重要,分别标明了“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关联命题,如果仅仅强调“做什么”则会陷入纯理论的规范主义,如果仅强调“如何做”时,又会陷入纯工具论的泥潭。因此,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审时度势,正确判断二者关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如何加强城市管理主体能力建设? 应当按照确定城市管理目标、民主参与协作城市管理、权力阳光运行三个环节依次展开,最大限度提升城市管理的有效性。

2. 提高城市管理受众(公众) 能力。公民社会的发展,“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思路不断清晰,权利本位原则的回归,在城市管理中,公众和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具有正当性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会具备了在理性的前提下获得共识的能力,这也是在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城市管理工作应当关注的重点。让城市发展这种公共产品惠及全体人民是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意,以民生为导向的公众能力建设也以此为目标,城市管理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管理主体在引导、放权、培育、推动的基础上,公众自我管理能力也要逐步提升,理性达成共识能力要逐步提高,这将对城市管理工作形成政社互动大有裨益。

四、总结

在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推进城市管理创新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创新改革的正确方向并正确辨析、妥善解决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

1. 坚持正确的方向。方向与目标具有一致性,创新城市管理应当以社会治理的目标为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总的来说,创新城市管理应当坚持这样的方向: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先进性作用,时刻不忘记党的宗旨,指导政府,全面负责城市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社会协同,主要是发挥好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城市管理主体和城市管理社会力量互补、互联、互动的格局,打造城市管理领域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三是公众参与。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下,除了社会力量协同外,动员群众理性参与城市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对于城市管理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2. 正确处理创新城市管理与社会矛盾化解以及公正廉洁执法的关系。在三项重点工作中,城市管理创新与其他两项重点工作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管理创新能够提供改革和发展的新资源、新元素、新动力,改善城市管理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改善执法状况,而化解社会矛盾、公正廉洁执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