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新技术论文

护理新技术论文

护理新技术论文

护理新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 、理论上的创新性

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学科发展只有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其学术水平才能相应得到提高。护理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其学术水平的提高,理论上的创新性是强调护理论文的学术性或学术价值。当前,护士偏重于研究各种具体的护理技术及其操作规程。这些研究当然重要,但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从目前护理学所处的科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对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把护理的理论现状同社会对护理学的要求及护理学所要实现的目的联系起来,在护理学研究领域,提出新观点,或把已有的理论系统化、完善化。总之,对理论上的创新我们必须从当代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理论上的创新需要理论思维方法参与,掌握理论思维方法,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成功的关键。所谓护理理论思维是护理工作者运用理论和智力对护理学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理性结论的过程。理论的基础是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护理学概念的变化影响着护理工作者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学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由于科学的日益综合化,护理工作者在理论思维方法中应用的理论还应当包括一些其它自然科学,可以开辟护理工作者认识的新思路,建立新学说,获得护理学理论上的新发现。比如心理学理论对于认识心理因素的致病和治病机理,护士掌握心身护理也是必要的;行为科学理论用于研究人类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进行行为疗法研究,对卫生、科普、提高遵护行为,对护理工作也是必要的;逻辑学运用于护理学,对护理这既成的事实和材料,形成概作者单位: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念,进而构成判断和推理,实现护理学理性认识的思维阶段;伦理学运用于护理学,建立了护理伦理学,也开拓了护理学的视野;哲学理论或方法运用于护理学,能使现代护理学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技术或方法上的创新性

技术或方法上的创新性是强调护理论文的应用性和使用价值。从护理学的发展来看,护理学虽然是研究理论的人少,实践者多,但护理技术或方法上的熟能生巧者并非很多,其原因可能与护理学的思维方式有关。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静止的、主观的、片面的护理思维,是一种依赖性的思维方式,束缚着护理技术或方法的创新。护理技术、方法和与之有关的理论相结合,正在形成护理学本身的学说与观点,也就是说,护理学是既包括护理理论,同时也包括实践这种理论的各种技术的一门科学。若满足于现有的技术和方法,护理论文也不会有什么创新。

随着健康概念的提出,整体的、系统的护理学模式及其思维方法代替传统的护理学模式及其思维方法,都要求护理工作者运用新的护理思维方法,新的护理方法和新技术,或对原有技术、方法加以引进和改善,或把已有的技术、方法引进到护理工作的新领域。还要注意博览群书,触类旁通,多方位思考问题;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从机械性的操作中悟出与众不同的技巧、方法;善于怀疑,针对难点,寻找思维的特性。针对当前护理方法中最困难的问题进行思考,把手头的材料进行大胆的建构,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使新技术新方法得以创见,也可把边缘科学的新技术融会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技术或方法上的创新得以体现。

三、社会效益上的创新性

社会效益上的创新性是强调护理论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护理论文一方面来自护理实践,为社会而写,有较强的社会性;一方面要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验证,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就是说,护理论文是体现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的工具,能够准确、客观、科学而具体地反映出作者的观点、方法和效果,护理论文的社会效益性主要反映在社会实践的效益上。

护理道德的效益原则植根于经济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它与商品经济和各种经济形式相联系。护理道德效益原则集中体现在病人利益和公益问题上,护理论文的社会效益是要增进人民的健康和长寿,要有利于社会公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富强。经济效益是指护理社会卫生保健康复活动的耗费和成果的比较。要在护理服务过程中,降低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扩大服务范围和方式,发掘潜力,提高效率,增加合理收入。个体效益包括患者和护理人员两大方面。前者从病人的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护理质量来衡量。后者以护理、保健、康复工作效益,个人的各种收入以及素质的提高为尺度。各种效益都要从整体全面综合考虑,使其协调发展。要避免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个人效益,过分着眼经济利益而忽视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基本职责。

护理新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 目前我国护理学继续教育现状

1.1 教育形式单一和内容陈旧

1.2 学习流于形式

1.3 高级护理人员短缺和护理人力相对缺编

1.4 缺乏组织管理评价体系的保证

2护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护理工作模式从单一疾病护理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护理专业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及临床经验式的传教培养的护理人员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和护理人员自身的发展期待在职护士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拓宽、更新和提高,促使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渐为护理界重视。

3 护理继续教育渠道

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随着护理学的发展,解决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是医院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因此探索多种形式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尤显必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向及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编制科目指南,以加强nce 内容的教学辅导,保持护士个人工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比如加强护理人员计算机、外语、法律法规、管理及新技术、新业务等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我国护理人员接受教育层次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与承担职责各有所异,护理继续教育的实施需考虑对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才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培训,注意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针对中年护理人员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在医院是骨干力量,但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且面临知识老化,适宜参加短期培训、专科进修等继续教育;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现象较显著,适宜参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病案讨论、电化教育等;借助计算机网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通信技术、卫星电视广播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为年轻在职护士提供一个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平台,且可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方便地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也是开展护理继续教育的可取方式。

4护理继续教育的内容

护理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的核心,要求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护理继续教育不仅涉及护理知识、技能,也涉及医疗技术、治疗手段、护理道德素质等方面,继续教育应广集基础护理、重病护理、家庭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学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护理美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礼仪、法律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优化护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修养与职业素质,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理解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背景的病人需要,按照病人的不同特点提供高强化基础护理与人文关怀同步、传承与创新同步的护理服务,同时降低护患纠纷及医院暴力事件、血源性疾病感染、各种职业性物理、化学伤害和心理健康问题等护士自身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5完善组织管理,完善nce 效果评价体系

护理新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97-02 中图分类号:G 5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66

随着国家医保政策改革和新的《护士条例》出台,医院就诊患者逐年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形势,我院近两年每年新增护士人数达百余名。如何使大批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是各级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后备生力军,即将走向护理岗位,岗前培训的学习和引导,将会对其今后护理生涯产生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此,我院对大批新护士岗前培训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007~2008年我院新招收的应届毕业护士211名,其中男12名,女199名,平均年龄(21.6±1.32)岁。本科103人,专科86人,中专22人。

2.培训前准备 为了实现新护士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解决现有教材与临床脱节的实际问题,使岗前培训贴近临床,保证培训实效,护理部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目标。由于新护士人数多,先分成几个小组,理论培训时按小组进行讨论;操作培训时分别在不同教室,每个教室固定技能项目,指定一名示教老师,如安排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负责吸痰技术的培训,呼吸内科护士长负责给氧技术的培训等。每组培训后再进行轮换。

(1)培训内容 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操作项目,如输血输液技术、无菌技术、吸痰吸氧技术、导尿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统一制定操作标准,包括病人评估、物品准备、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的内容。整理理论培训资料,如危重病人病情观察、护理文件书写标准、应急预案、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护理安全、法律法规、礼仪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各班职责等,并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挑选出有针对性的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编制《岗前培训手册》,人手一册。

(2)课时安排 培训时间3周,以每天7学时计算。理论培训21学时,操作培训84学时。主要是使新护士熟悉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的护理服务理念和常见护理技术操作。

(3)授课教师培训期间由护理部集中统一管理,派出高年资具备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指导教师,并严格按照计划予以实施。

(4)阶段考核标准让新护士明确培训目标,操作考试成绩85分为合格,理论考试采取笔试和现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占50分,80分为及格。考试不及格不能上岗,直至培训合格。

3.培训方法

(1)精讲点拨式 对技能培训采用精讲点拨式培训方法,该方法程序为:教师讲述与示教新护士练习教学双边活动教师评价。教师首先按标准进行详细讲述示教,穿插介绍临床护理新用品的使用、常见问题的应急措施,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示教后新护士分组进行练习,由教师进行点评,重点环节反复示教和练习,直至掌握;考试时采用角色扮演法,由老师或同组新护士将自己扮演为不同疾病或身份的患者对新护士进行考试,其他人可点评,老师评价打分。如考“吸氧”时,有的扮演休克病人、有的扮演肺水肿或慢性肺心病病人,应试者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给氧方式、氧气流量、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的内容。

(2)自学辅导式 理论培训方式是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程序为:新护士自学《岗前培训手册》现场观看影像教师提问学生互动教师评价。新护士首先对发放的理论资料自学,考试时观看课件,找出存在的问题,解答处理方法,并请经验丰富、有良好处事能力的护士(老师)进行分析、讲解、评分,帮助新护士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病房设置抢救场景,通道放置推车,让新护士发现问题。

结果

本组新护士211名,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6%(208/211),理论考核合格率为100%。采用自制意见反馈表,对新护士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201/211)。新护士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需求尤其突出,要求增加技能培训项目,如心电监护技术、普通引流管更换技术等,对医患沟通技巧、危重病人病情观察、护理安全、自身防护等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见表1。

讨论

通过岗前培训,新护士对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对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1],这正是新护士欠缺的,也是我们培训的初衷。应急能力、安全和服务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调动了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规范化培训每位新护士均顺利通过阶段考核,新护士进入临床后用人科室普遍认为,近两年的新护士能很快适应临床环境,得心应手地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岗前培训应具有针对性 新护士虽已进行过临床实习而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仍会遇到处理问题缺乏经验,主要与实习时是被动参与临床护理工作,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关。入职后如果不加以统一的学习、培训,完全靠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再积累,周期会很长,也给繁忙的临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和安全隐患,并增加临床带教的压力。所以我们通过让新护士分析案例,发现隐患,进行讨论,再请具备良好处事能力的高年资护士进行剖析,培养新护士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岗前培训要因材施教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新护士在学校和实习期动手实践和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很少,因此我们将操作技能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将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将临床经验与规范操作相结合,将临床技能与处理人文关系技能相结合,使新护士得到实战能力的训练,激发了新护士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3.岗前培训内容要不断更新 岗前培训应注意避免重复课本内容,教新护士欠缺的,教护士所急需的内容,如临床服务要求、针刺伤应急处理、沟通技巧以及情感教育,使新护士对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2]。

4.要注重培训实效 在选择培训方式时注意避免人数过多,培训效果不好的现象,要合理安排,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培训效果,让每一位新护士都能通过各项演练。新的培训方法使用后达到了预期目的。为新护士的专业素质快速提升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考核中发现新护士临床思维能力仍是薄弱环节,需要新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岗位训练。在以后的新护士岗前培训中要注意不断调整内容,适应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蔡 虻,姚 莉,孙 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0-292.

护理新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隶属于武威市的三级乙等肿瘤专科医院,目前开放床位500余张,临床护理单元12个,特殊护理单元11个,护理人员370人,其中本科学历56人,大专202人,中专112人;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29人,护师89人,护士249人。

1.2方法

1.2.1传统纸质档案管理

2010—2011年护理部将所有护士的毕业证、身份证、执业证、资格证复印件按科室装订成册并定期更新,将荣誉证、进修结业证等复印件按类别分别装订成册,并定期更新。

1.2.2电子技术档案管理

2012—2014年护理部按来院时间为护理人员编写档案号,以护理人员的姓名及档案号为名称建立文件夹,将毕业证、身份证、执业证、资格证、荣誉证、进修结业证等各类证件的扫描件以子文件夹形式保存于其中;将护理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学历,职称,家庭情况,奖惩记录,科研及论文情况,每月护理部理论、操作抽考成绩,进修情况等)存入文件夹内,形成电子技术档案。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更新技术档案并保留备份。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管理方法更新、整理一次花费的时间,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护理管理人员对两种管理方法的满意度。

1.4评价方法

工作人员分别记录更新一次档案所需时间,每月一次;每月统计科室、个人审核资料保存是否完整;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汇总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讨论

2.1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电子技术档案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相关人员的资料,方便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同时还可以客观了解护士继续教育以及科研论文等情况。观察组在更新、整理技术档案时消耗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通过电子技术档案,护理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护士个人的工作表现及晋升情况,动态掌握护理人员资料,改变了以往因人员资料繁多查询困难的局面,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2资料保存完整

纸质版档案在办公室搬迁、借阅、保存不当等情况下可能会遗失,而电子技术档案管理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优点,弥补了纸质版档案管理的诸多不足,使得资料保存更完整。观察组资料保存较对照组明显完整(P<0.01)。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的电子技术档案存有备份,要求科室管理人员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档案也存有备份,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减少了资料遗漏、丢失等现象。

2.3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护理部存有全院护理人员的电子技术档案信息,并由专职人员管理,负责完善基本情况登记表,各类证件扫描件的存储,理论、操作考核成绩的录入,并负责定期更新;各护理站及特殊护理单元均有科室护理人员电子技术档案,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负责。电子技术档案的实施减少了管理人员整理、更新技术档案的时间,且方便查阅,增加了管理人员与护士、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提高了护理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表3显示,观察组管理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4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人员家庭关系的建立便于紧急情况下护理管理人员查找其相关信息,了解护理人员的家庭背景,方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与护士间的沟通,帮助护士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2.5节约人力及资源

改变了以往各类证件复印件由各科室护理人员复印、上交护理部、护理部工作人员按类别顺序排列的工作方式,电子技术档案管理由护理人员将各类证件的扫描件通过QQ等方式传至护理部,护理部按技术档案号入册,节省了护理人员复印、上交档案所花费的时间,节约了护理部工作人员整理、更新技术档案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纸张的消耗,节约了人力及资源。

3小结

护理新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新媒介艺术;数字化博物馆;虚拟现实;保护

一、民间工艺的保护与新媒介艺术

1.民间工艺的保护。

民间工艺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群众自发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或兼具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国民间古老文化的传承,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具有经济的和文化的重要价值。2005年国家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可见,民间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用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数量众多,但用于民俗民艺的博物馆相对数量要少得多,而且考虑到非物质的属性,有些不一定能够方便地用于收藏和展示(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和研究,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一种方法能够对它的发生、发展、类别、表现上的特点,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达到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普及等多重目的。

2.新媒介艺术理论。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统的媒介可以是语言、文字、声、光、电等,或具体的讲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介质。

新媒介艺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欧美,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时期。广义的新媒介艺术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现成品装置、行为表演这些传统媒介而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借助于数字艺术与网络进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手段和载体,网络无疑成为新媒介艺术的一个代表。在本文的研究中新媒介艺术专指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艺术,比如网络技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二、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的方法

利用新媒介艺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有关民间工艺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够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民间工艺的信息,进而建立民间工艺数字化博物馆,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要求,可以更为保真、安全和长久的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保护民间工艺,脱离有围墙的博物馆实体,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民间工艺的信息。数字化的虚拟环境脱离固定的专有建筑、人员和实体藏品,同时又具备了博物馆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有一定数量的藏品(不一定是实际的实体藏品)、有展出等,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

1.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理论依据。

(1)新媒介艺术理论为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2)现有的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知识,为数字化博物馆中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

(3)人机交互理论为数字化博物馆中虚拟现实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技术依据。

(1)我国的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探索。经过20年的实验探索,这项技术已经在多媒体运用的某些领域(如二维展示)取得一定成果。

(2)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博物馆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3)越来越多的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DsMax、Maya、Photoshop等为三维和二维虚拟场景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ML技术为建立虚拟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使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为民间工艺的保护开辟了新思路。

3.目前新媒介艺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这一理论在民间工艺保护方面的应用,从网上搜索到的关于民间工艺的网站一般只是局限于图片文字的展示说明,有些是以网络销售为目的(如关于凤翔泥塑的“泥客中国”网站);有些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新闻、政策、动态为主(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新闻网。真正基于虚拟现实的民间工艺保护内容的网站还很难找到。

国内最近几年有一些高校与文物保护及博览机构开始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 2002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讨会。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博物馆理论的研究、古文物计算机复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等。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的网络应用理论,可以利用Web3D等技术建立更为有效的数字展览、展示的数字博物馆,进行民间工艺的保护研究。

4.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解决办法。

在民间工艺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中,其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构筑、信息呈现、界面与交互。具体解决方法包括如下三点:

(1)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利用3Ds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虚拟展馆,对民间工艺品进行三维虚拟展示,对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和还原。

(2)VR(Virtual Reality)多媒体虚拟场景交互展示技术。利用VRML可以在网上创建充满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可以在其中漫游,并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虚拟世界。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浏览者在虚拟的博物馆展厅中漫游,实现三维的参观。

(3)数字化博物馆的资源管理。在虚拟的数字化博物馆中,拥有海量的信息,如果建成一个广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就必须考虑到管理问题,数字化博物馆中的资源管理实际就是对从事此行业工作的设计师的设计管理。充分利用管理学中设计管理的知识进行人机交互管理是海量信息库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

1.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内容。

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可以通过网络或在指定的设备上进行观赏,并可以查阅相关信息,既可以服务于专业人士,如文保部门(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设计师(吸取和借鉴民间工艺的精粹,并应用于创新设计),也可以服务于普通大众(用于民间工艺相关知识的普及)。

主要内容为建立较为完整的数字化民间工艺博物馆:包括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民间工艺中的艺术造型形象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开发民间工艺品的数字化信息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先进技术。

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开发,按其图形符号、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形成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材资源库,并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和发扬。

2.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架构出基于数字网络的民间工艺数字化博物馆的模型。在这一数字化博物馆的体系中,网络技术是整个系统的前提,最终的系统是通过网络接受访问;并进行信息的反馈,将海量信息高速有效地展示给访问者。在整个系统中利用ASP、JSP等网络技术实现访问,通过合理的人机设计,达到展览、展示所应具有的展示功能、管理功能、交流功能和交易功能。利用3dsmax等虚拟现实软件建立仿真场景,结合VRML实现交互式模拟,使访问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系统中,所有的资源通过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整合,并结合其他相关技术实现虚拟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与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OL]..

[2] 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 罗一平.美术信息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 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键,邓家缇.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