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1.通过系列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通过每周的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努力培养非常态家庭子女懂得包容、学会尊重、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我们利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让学生感激社会关爱之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同学互助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对国家、对父母、对同学的感恩之情,时时处处以感恩之心待人接物。

2.红歌大合唱比赛

2021年3月到5月,**小学组织开展“红歌大合唱”活动。每个班级表演两首红歌,音乐教师通过音乐课、班主任通过班会课认真组织学生排练。全体学生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在重温经典红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展现孩子们奋发向上、快乐成长的风采,这让孩子们更加感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童心向党礼赞百年”绘百米长卷活动

2021年4月28日,在南小操场举行礼赞百年绘百米长卷活动,孩子们穿着校服,佩戴红领巾,自带油画棒和水彩笔共绘百米长卷,献礼建党百年。瞧,他们用五彩斑斓的色彩描绘心中对党的感恩之情。本次活动社区和电视台都参与,不仅展示了南小风采,还对少年儿童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才艺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开展感恩教育读书、讲故事、演讲比赛活动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回报,学校决定2020年11月开展“让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为主题的手抄报、讲故事、演讲比赛。各班级先在班级开展,然后选出最好的1-3名选手参加全校的手抄报、讲故事、演讲比赛。

5.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活动

以课堂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孝道素材,渗透孝道教育。利用阅读、习作,让孩子表达孝顺之情。真正把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学校的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6.每月一元献爱心活动

南小有一特色,就是让每位学生每月从自己的零花钱里节约1元钱捐出来,这些钱集中起来年末买些手套、围脖、笔袋等学习、生活用品捐赠给班级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同学们的爱心。学会感恩学校,感恩身边同学,好好学习,将来也把自己爱心献给身边的每个人。

总之,南小感恩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们关爱非常态家庭子女,从他们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小事中,教育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去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班主任沙龙助力课题研究

自刘琴担任**小学校长,我们就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沙龙活动。这是对近期班级管理工作的梳理、总结、提炼、分享。活动中,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奉上一道道智慧大餐,尤其是对非常态家庭子女感恩教育的案例,大家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课题组老师都有了新思想和新设想。现在,班主任沙龙活动已成为我校的每月常规工作,对我们课题研究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小学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小学学生的道德素养,现在,许多班级的非常态家庭子女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他们学会感恩、励志成才、诚实守信。

三、存在问题及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课题组成员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本课题中,非常态家庭子女感恩教育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非常态家庭子女感恩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法律基础教育对于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是培养、知法、懂法、守法新公民的重要途径。模拟法庭则能够在法律基础教育中成为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模拟法庭的实践中感受到法庭的庄严,学习到相关法律知识,加深对法治的信仰,从而达到法律基础教育的目的。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基础教育的实践性。本文就如何发挥模拟法庭在法律基础教育中的实践作用展开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改革法律基础教育起到一些积极意义。

一、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的必要性

(一)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

法律基础教育难免会涉及到一些晦涩艰深的法学术语,如“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词语,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律基础教育可能产生畏难情绪。也有的教师为了降低课程难度,转而采用平实的语言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尝试,但是极易降低法律的实践性和严肃性。如果能够在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在亲身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模拟法庭实践的直观性体现在,它和真实的诉讼一样,呈现出对抗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一定的法庭角色,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这会比空洞的宣讲更有利于增强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

(二)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

法律基础教育虽然只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该课程中包含了众多知识点,内容涉及法学原理、部门法知识、司法制度、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等。法律基础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有初步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具备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观念。传统上的宣讲可能无法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或参与度不足,使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模拟法庭实践在法律基础教育中的引入,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精选法律案例,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关心的法律问题、法律案例,制作成模拟法庭教案,引导学生在“法庭”上解决问题。

(三)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实用性

法律基础教育不应仅仅在意识层面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更应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保护合法权益的实践能力。法律基础教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应这样回答:法律基础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投资、经商,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纠纷。每一个学生都应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基本司法程序,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模拟法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法律、实践法律的新平台。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是提升法律基础教育实用价值的必由之路。

(四)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法律基础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实现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途径。法庭和诉讼,对于学生来说显得相当遥远,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难有机会旁听真实的庭审。同时,学生又对模拟法庭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非常想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自己有机会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以模拟法庭为平台开展法律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景教学”,能够将“法庭对抗”这一生动的情景搬到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的可行性

(一)良好的师资力量

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应在案例精选、程序引导等方方面面起到积极作用。离开了教师的引导,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将无法开展。此外,教师还应对实体法和程序法有相当的了解,必须熟悉部门法规定,对典型案例、热点案例也能够信手拈来。当前从事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如不少教师是法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也有不少的教师同时还兼有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的身份,他们能够对模拟法庭实践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当然,学校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外聘请一些人士介入,如聘请法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知名律师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模拟法庭实践,从而对师资力量起到补充作用。可见,从当前的师资力量配置来说,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是完全可行的。

(二)现成的庭审影像

模拟法庭是对现实庭审的模拟。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模拟法庭实践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本质上属于一种情景教学。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需要参考一些真实的庭审影响资料,供学生模仿、参照。当前很多人民法院已经将庭审录像公布在网络上,这一公布行为的初衷是加强公众监督,落实审判公开原则,以提高司法公信力。庭审影响资料能够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教师可以在模拟法庭实践开展之前,预先下载一些优质的庭审影像资料,并播放给学生观摩、学习。此类影像资料目前在网络上很容易获取,从而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资料支持。

(三)丰沛的案例资源

法律基础教育中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寻找到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必须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同时还必须符合法律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库寻找到很多案例资源,再对案例资源进行精选,挑选出适合模拟法庭实践的真实案例。当前案例文库主要有北大法宝的案例文库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文书网,这两个网站提供的案例几乎是海量的。丰沛的案例资源也能够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三、法律基础教育中开展模拟法律实践的细节探讨

(一)案例的选取

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判决书文库等媒介中寻找合适的案例。鉴于学生的特点,建议选取如下几类案例:1.贴合社会生活。教师应选取贴合社会生活的案例,避免选取那种罕见的案例或偶发的案例;2.注重实用性。教师应选取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案例,即学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案例,典型的如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婚姻继承案例、交通事故案例等;3.必须具备争议性。教师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样才能增强模拟法庭的对抗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毫无争议的案例则不宜选取。此外,鉴于模拟法庭的特殊性,所谓的“争议性”主要是指法律适用层面的争议性,而不是案件事实认定层面的争议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性案例,以供选择,也可以由学生选取案例,交由教师审核。

(二)庭审的对抗

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应体现出对抗性,而不能仅仅体现司法程序和法庭礼仪。实际上,即使在法学院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模拟法庭实践也往往缺乏对抗性,参与模拟法庭的各方均按照预先排演的“剧本”,按部就班地推进模拟法庭,对抗性并无充分体现。缺乏对抗性的模拟法庭局限于单纯的模拟,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也就难以令人满意。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模拟法庭应跳出单纯模拟的局限,适当地强调对抗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做到如下几点:1.选取对抗性案例。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就应该选取有对抗性的案例,或者说,选取那类能够引发双方对抗的案例;2.列出争议焦点。由于学生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庭审流程和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问题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事先列出争议焦点,并引导双方在模拟法庭中就这些争议焦点展开辩论和对抗;3.适当释明和引导。教师可以事前准备好大纲,释明法律规定,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避免模拟法庭实践陷入冷场和停滞。

(三)思维的开放

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往往缺乏开放的思维,如选取的案例没有争议性,缺乏对抗性,案件的审理结果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模拟法庭仅仅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化过程。显然,这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模拟法庭实践。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必须具备开放的思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1.不预设任何结论。教师不应对案件审理的结果做出任何预设,而是要求学生在模拟法庭上,通过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通过模拟的司法程序,独立地做出判决结果。任何结果预设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的参与热情;2.不对“庭审”结果作结论性评价。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参与各方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案件“审理”的结果究竟如何;究竟哪一方赢得了“诉讼”,则教师不宜作结论性评价,但是可以作出倾向性评价。如此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继续学习,使学生继续保持好奇心。

(四)礼仪的注重

司法诉讼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庭礼仪。由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缺乏对司法程序的了解,他们可能会把模拟法庭当成一场“辩论赛”。事实上,模拟法庭包含真实庭审的主要环节,辩论只是法庭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模拟法庭中的辩论与辩论赛中的辩论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不能混同。因此,开展模拟法庭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拟法庭,避免学生将模拟法庭误认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适当学习一下法庭礼仪,包括注重仪表和发言的方式、准确用语(最好能够适当地体现出法言法语的法庭用语特点)、尊重“法官”和“诉讼参与人”、不得诡辩和强词夺理等等。

(五)其他细节性问题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3.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源自家长不学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还好。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可列举身边成功及失败的教育案例,使家长认识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娇惯、疏于管教、缺乏正确引导,是导致少年失足、误入歧途的直接原因;相似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2.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4.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5.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6.开展家访式座谈。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师以家访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教育孩子是门科学,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思考与分享。

7.利用网络、电话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可利用电话或网络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9.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由于中学生处在人生比较微妙、敏感的年龄段,自省、自律及判断识别能力相对弱化,在遭遇一些困难、挫折或家庭重大变故时,往往会产生悲观、烦恼、焦虑、狐独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发生行为紊乱,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面对中学生这些常见的心理危机,如果班主任或家长放任不管,错失教育黄金时期,后果将很严重,轻则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重则精神抑郁错乱,滋生社会问题。

    下面是几则个案:

    案例一:初一某女生,刚进校不到一个月,老师就发现她有吸烟、喝酒、打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恶习。后来经了解她有这些恶习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她的关心少,加之家里有一个残疾的哥哥,父母常为所累,家里经常闹得发生口角。

    案例二:初二学生张某,初一时是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热心为同学们服务、遵规守纪的同学;初二时,上课变得精神恍惚,成绩明显下降,下课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后经了解,才知道是因为父母离异所致。

    案例三:初三一男生王某与女生陈某“恋爱”,被老师发现并配合家长一起做工作,女生终于醒悟,与男生断绝来往;男生被拒绝后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阴影,时常精神不集中,无法安心学习,成绩跟着每况愈下。

    不难看出,案例一和案例二所反映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其危机根源在家庭。这里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孩子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缩影的形式,几乎包涵了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影响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值得注意,这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家庭的情感氛围等。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来看,相互渗透、多方面联系配合,可以有效地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支持。

    上述两个案例,案例一属于典型的家庭情感氛围淡漠,致使孩子在尚未完成从家庭的强烈服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即受到情感打击,造成心理危机。案例二则与家庭单亲式教育有关。所谓单亲式教育,一是指双亲虽在,但经常是由双亲某一方实施教育行为;二是指离异家庭。很显然,该案例属于离异家庭单亲教育。这种特定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其教育的缺陷是很难修复的,它需要从别的环境里“移情呵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给予特别的情感关注,其中班主任及其他接触密切的人员能否有恰当的情感给予是关键。

    案例三,便是常见的所谓早恋问题。青春期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冲击,已经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是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呵护,是对学生青春期成长的负责。尽管社会开放度已今非昔比,但青春期问题在我国各地仍属大问题。初中学校对此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广大学生安全渡过青春期,值得大家思考。

    对于上述学生心理危机,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处理?首先,班主任不能歧视学生,应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满腔热情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让学生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把你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中学生可塑性较大,教师一定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再次,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协调好社会、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决不能一把钥匙开万把锁。

    如何让学生避免心理危机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做好下面的工作:

    第一,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班主任工作要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利用发展性的教育观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烦恼,形成学生的心理能力;正确看待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相信明天更美好。

    第二,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关心他人;遇到困难找家长或老师,做到心情开朗,同时多看有益的书,提高生活情趣。

    第三,针对家庭因素诱发的学生心理危机,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不是一种特殊遭遇,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时,应当培养学生“以德报怨”的胸襟——心远地自偏,内心就会平静地看待这一切。至于青春期问题,不可惊讶,不可棒打,承认是一种正常心理需求,不过,应当让学生明白,过早地选择,意味着过早地失去;今日令你着迷亮点,明天说不定就会黯然失色。坦留言早恋的情感美好,如实告知其中不利影响,学生会从心理接受,一切将会释然。

    第四,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班主任应经常提醒和开导学生,一个人不经挫折就不成熟,不经磨难就不能真正长大,遇到挫折困难,要顶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志坚强,精神乐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家庭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 成长经历

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交叉、渗透影响。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的家庭教育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大学生的行为品格、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特举些许案例加以说明,希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1 案例举例

案例一:学生甲,2006年入学,自大一入校就经常旷课,沉迷网络游戏,辅导员教育无果,最后挂科太多导致留级;第二个大一,他开始承诺要好好学习,但没坚持多久,又变回之前的模样,辅导员屡次跟家人沟通并教育他,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该生继续留级,且因旷课太多受记过处分。家长十分焦虑也特别的重视。但家长双方都是公务员没办法过来监督他,就让年纪大且身体不大好的外婆过来陪读,每天叮嘱他认真学习,不允许玩电脑。这第三个大一,在家长和辅导员双方的监督下,他开始不再旷课,且考试门门都及格。

案例二:学生乙,2008年入学,自大二以来迷恋网络游戏,辅导员多次与其谈话无果,遂联系其母,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岂料其母反映冷谈,似对老师“告状”一举不满,简单敷衍了事。之后,该生对辅导员心生恨意,竟发恐吓短信。第二日玩“失踪”,躲在中学同学家.该生仍然断断续续旷课,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受记过处分。

案例三:学生丙,2008年入学,大一上学期一次生病回家,病愈后不肯回校,辅导员到其家中劝说后返校。大一下学期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经老师、家里亲戚多方劝说无效,其母为其办理休学。该生父母在其10岁左右离异,随母生活,他对母亲一直有偏见,常故意惹她生气,在家不上课也是为了激怒母亲.辅导员曾介绍其母亲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学生不愿意去,故作罢。休学期间该生回老家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性格渐变,逐渐恢复开朗。09年九月办理复学手续,与09级一同学习。09年11月有次感冒回家后,老毛病复发,又不回校。原来他想搬电脑到学校,其母不同意,遂以此行为抗议母亲。后来还是母亲妥协,方才返校上课。10年1月的期末考又因与其母闹脾气,2门课缺考,直接重修。

2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一可以看出,学生到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约束后,盲目贪图所谓的自由,而迷失了自我。疯狂的旷课和玩游戏,最后使自己陷入连留两级的悲惨命运里。显然,孩子并没有做好大学生活的充分思想准备,独立性和自制能力太差。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独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大多数父母过于宠爱子女,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他们没有想到,雏鹰总要展翅,不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长大了怎么独立走上社会,怎么面对生活?

案例二中,家长存在“孩子上了大学一切教育都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认识,刻意忽略了自身的教育责任,并且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忽视了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家长们要知道,孩子上了大学不是进了“人才保险箱”,还需要家庭和学校进行多方面合作,尤其家庭教育还需要发挥自己在血缘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来培养教育孩子。

案例三中,家长由于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心怀愧疚,从而在成长教育过程中盲目地迁就孩子,造成了孩子的娇纵和无理取闹。父爱的缺失也使孩子性格中缺乏坚强、理性的一面。性格的内向使得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没有走出自己的世界,只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看不到所拥有的,也看不到母亲对他的爱。他认为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毫无感激之情。

这几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对经常旷课、补考科目较多、留级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性、自制力较差的特点,无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陷入迷茫无法自拔,且交际能力较差,不爱与同龄人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和信念、道德品格、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相互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把大学当做教育的“终点站”,认为考上了大学就不用再管了。离开了家长的约束,孩子们如同脱了缰的野马,荒度光阴不知惜殊不知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考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早已不是中学老师、家长向孩子所灌输的没有压力的“天堂”。

3 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新模式

3.1 提高家长认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次数不少,对学生补考、旷课的情况均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但有的家长反应冷淡,有的知道了也没有办法管教自己的孩子。大学生入学年龄基本在18岁左右,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有的“问题学生”进入学校后,不配合学校各项管理,学校要教育起来十分困难。社会应通过媒体信息渠道进行宣传,广播电视可以开辟相应的栏目,让家长多了解大学生活,知道自己怎样做,哪方面要和孩子多沟通,并主动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联系,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十分落后,这与我国全民素质和教育意识有关。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问题学生”往往出在家长的教育方法上,不是管得过严就是不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升监护人自身的素养,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3.2 增进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高校—家长—学生彼此之间沟通不畅,学生从其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知晓,而家长更少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缺乏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意识,有的甚至有隐瞒学生入学前生理、心理问题的倾向。

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状况、兴趣爱好,家长是最为熟悉的。每位家长不仅具有对其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的优越条件,同时也应负起教育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进行成功的教育。

总之,缺乏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孤掌难鸣,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庭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发挥作用,相互配合, 才能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