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近年来,在我国传媒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突破旧有产业边界从而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正如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所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呈现较好较快地发展形势。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与其他产业结合,派生出一系列新生的文化业态,为文化内容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展现出文化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地创新应变能力。”(1)

7月初,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跨界”为主题,主办了首届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多位来自一线的实践者在论坛上贡献了他们的经验与思考,也启发了本文作者的研究。

为何“跨界”

对于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而言,跨界典型地体现在传媒主体“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战略上,无论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国际传媒的发展实践来看,跨界经营是传媒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我国传媒集团在传媒领域的发展壮大,他们也自觉地开展了“跨界经营”的实践。山东大众报业集团一直坚信,跨界是传媒业必须承担的发展使命,面对生存危机和发展压力,没有一家企业敢说自己在传统业务里有足够的增长空间,都需要考虑跨界发展问题。湖南广电集团可谓是广播影视业的领头先锋,在经营过程中意识到广播电视业长期以广告为盈利模式的风险,进而从现代传媒技术出发,利用其保留优势,发展电视购物业,继续放大和发挥传媒的优势和价值。北京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跨界运作源于报纸发行行业遭遇了四难:一难,报业经济经历拐点,传统媒体遭遇挑战;二难,金融危机与新媒体“双重冲击”,报纸发行“雪上加霜”;三难,用工成本上升,队伍稳定性降低;四难,同业恶性竞争,邮发部门围追堵截。公司从发行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在转型、创新、开拓、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跨界的探索。

如何“跨界”

传媒就是渠道和品牌的有机结合。基于这样的前提,湖南“快乐购”总结了跨界选择的实践:从卖内容到卖商品,湖南广电向零售业进军是个很现实的、符合逻辑的选择。“快乐购”通过媒体来做零售,选择的商品锁定在百货产品上。对于一个流通企业,它卖什么就决定了它是什么,而它怎么卖就决定它是怎么样,“快乐购”因此与传统电视购物拉开了距离。“快乐购”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体制运作上均进行了尝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成功的原因在于,第一,电视人有激情、有创意、有文化色彩,把这些作用于传统领域去,会给传统领域带来新鲜的气息、套路和方法;第二,“快乐购”在自觉地转型;第三,“快乐购”在做些平衡性的东西,例如,从媒体之外找资源,从只赚购物的钱转到也赚媒体的钱,利益平衡,产业结构平衡等。

北京青年报社也提出了自己选择跨行业的原则:“择机进入同传媒行业具有较强互动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关联行业”。这是北京青年报社“三跨”战略中“跨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关联行业应具有以下特点:(1)与现有内容资源良好结合;(2)需要强力的对外推广;(3)潜在客户与北京青年报社现有客户有所重合。因此,北京青年报社将体育、娱乐、教育三个行业列为传媒企业最有可能进入的潜在行业。而中国网球公开赛项目的启动,被当做北京青年报社实施跨行业发展战略的先锋。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张雅宾从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运营实践中产生了几点思考:其一,体育产业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上升势头;其二,传媒企业做好体育产业的重点在于充分挖掘赛事活动与传播活动的互补、互动,形成赛事的“活动营销”与传媒的“广告营销”两种产品的协同效应;其三,必须快速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开发有效的商业运营和企业管理模式;其四,具有高额成本开支和较强公共性的体育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实践表明,传媒集团必须从核心优势出发,来定位其跨界空间。传媒业核心优势的要素包括信息、人才、客户、渠道、现金流和公信力,传媒集团顺势向文化产业的高端跨界拓展,符合商业逻辑。大众报业集团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前景、优势嫁接、国家政策导向和“文化强省战略”等问题的综合分析,选择了从创办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切入,介入教育产业来实现跨界。大众报业集团的实践证明:(1)媒体集团跨界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认知和规避能力;(2)创新跨界项目的组织结构,确保决策流畅地转为执行力;(3)跨界发展要优先考虑人才储备。

小红帽公司首先审视了公司自办发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四有”,即一有上亿的客户数据;二有强大的投递能力;三有标准的作业系统;四有优良的品牌。其次,依托这些核心优势,小红帽的“跨界”分为“三步走”:报刊发行、物流配送、直复营销。作为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的理事长,小红帽公司的董事长刘涵提出了“抱团跨界”的倡议,他认为,联盟各成员携手,在全国不同城市开展直复营销业务,是自办发行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跨界”的有益探索,为我国自办发行企业探索数据库营销,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业态转型,为促进发行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传统媒体的基础部分的业务转型走出一条新路,为报业整体“突围”做出了贡献。

“跨界”有边界

跨界是不是漫无边界?传媒集团在跨界经营的过程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多做少的问题,是跨界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多数媒体集团都期望通过跨界,实现跨越式增长,作为媒介集团领导,谁不想跨界呢?但是,跨不跨得出去,跨到哪里,边界何在,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湖南“快乐购”的认识是,增强赢利模式,增强系统能量,也是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包括方方面面,最大的方面就是跨界和边界的平衡,只要是和媒体零售结合在一起,符合大的产业链的,都可以做,但如果背离了公司的核心业务,就绝对不做。

业内外实践证明,企业一旦进入真正的跨界扩张,意味着其客户结构、竞争对手、成本结构、行销渠道乃至资产和技术将同企业原有的核心要素发生偏离,出现差异,甚至大不同,风险将大为提高。据贝恩公司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2年,不包括因网络泡沫破灭而导致的灾难,有75%的例子表明: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过度的跨界扩张,导致成长战略失败。因此,跨界容易,成功难,极富挑战性,它早已植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牵引企业生存发展的商业逻辑。

“跨界”的难题

跨界本身就是个难题。在跨界经营的过程中,每个企业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阶段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般而言,文化产业的运作应当是市场化运作,但北京青年报社的实践说明,即使是纯粹商业赛事由企业自身来主持也是很困难的。北京青年报社介入体育产业之后,从中网项目批准、启动一直到赛事升级乃至到现在的经营过程,都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例如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北京青年报社就很难突破高额准入门槛。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是有结构性保障作用的。要做商业赛事,相关部门的力量要使用、利用甚至依靠,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把这个关系理顺。

中国网球公开赛是我国媒体做得最大的赛事,但如果与湖南广电“快乐购”的电视购物相比,虽然两者都是在快速发展中,但从轨迹来看,“快乐购”发展更快,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快乐购”突破了产业运营门槛,资金规模大,运作资金到位,能从容布局产业链条,而中网项目高得难以想象的注册资金使其背上了沉重的贷款成本的包袱;第二是“快乐购”的运作机制体制比中网的更加稳定,包括人员整体更加专业,正如张雅宾所言,人才问题是决定中网能不能做到顶级赛事从而达到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实践中,跨界项目多是在异域展开,或者归于另类业务链或产品线,无论是集团老总直接谋划单组团队,还是前后端整合或部分融合,都会受制于(当然也会受益于)集团原有体制机制。如何有机对接母体集团,将集团核心业务优势平滑输入跨界项目,又能阻隔行政官僚体制低效率的干扰,一直是实践中跨界发展的一个难题。

在新闻媒体跨界转型当中,传统报业应该说是难度最大的。北京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下一步目标,是要经营报社的数据库,向直复式营销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报业的发行公司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能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报业跨界的成功让我们更应该有信心,因为最难做到的部分已经有了探索和出路。

从目前媒体集团的跨界实践看,观念、体制和人才要素对跨界经营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体制和人才的作用,这也说明传媒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势在必行,推进传媒与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和加强该产业领域的人才供给有利于扫除跨界障碍,大力推动传媒集团的跨界经营。

注释: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电企业;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多媒体培训系统;多媒体培训教室;培训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索,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管理上的漏洞;(4)技能上的不足。以上都可通过安全培训达到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安全培训势在必行。

风电企业采用传统培训方式受时间、空间限制;针对性不强;档案、记录不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教、学、考结合性差;上级单位无法实时掌握下级单位培训情况。所以,急需研究新型安全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果,提升职工安全素质。本文研究了一种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包括“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和多媒体培训教室。

1.“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的构成

“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由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安全培训平台、移动客户端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本着技术上革新,内容上更新,手段上创新的“三新”设计理念进行系统设计。

1.1 移动式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

工具箱携带方便,相对于固定培训场所更灵活,具有随时、随地性,可在无网情况下直接培训。工具箱是由工具箱外箱、工具箱一体机、无线答题器键盘、无线键鼠和无线天线等设备构成。该工具箱有5个系统:进入培训、专题考试、培训记录、培训方案、人员管理等。其优势有:

(1)通过刷身份证、录指纹采集学员信息,进行考勤。使用无线答题器考试,自动生成成绩,记录备案。完成了“自动化考勤建档集中培训无纸化考试形成培训档案”的培训流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课程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比传统枯燥的填鸭型、理论型教学,更直观、立体、动态,使安全培训事半功倍。

(3)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较强。包括法律法规、管理、技能、特种作业、事故案例等知识体系,企业可根据岗位特性,对职工“对症下药”,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和素质。

(4)工具箱可满足现场分散培训、临时培训需求。

1.2 安全培训平台

该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集中大规模用户群,容纳庞大的通用型和专业型课程、题库,实现在线学习、练习、考试,上级单位实时查询下级单位培训动态、培训效果。

平台由培训项目、考试项目、学员管理、统计与考核、培训档案等5个子系统构成。

(1)建立培训计划后,职工即可自主学习、在线练习,还可利用在线交流模块提问,避免了现有多媒体培训师生交流少的缺点,及时向职工答疑解惑。

(2)平台能够在线监控职工的培训动态,便于公司掌握职工的培训进度,根据培训效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学员进行在线考试后,自动生成成绩,系统自动记录并生成学员的培训档案,进行集中档案管理。

(4)工具箱联网情况下,可将培训数据同步到平台汇总,形成培训“大数据”。对“大数据”横向与纵向对比,便可对安全培训进行科学性评价,总结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3 移动客户端

该系统利用人们“机”不离身的特点,将培训功能植入手机,实现“掌上”学习、练习,随时查看职工培训情况。

工具箱为每位职工生成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端扫描二维码,可自动访问安全培训平台,查询安全培训记录。

该系统将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安全培训平台、移动客户端相结合,实现了职工“自助式”学习,培训数据自动化统计,档案、记录系统化管理,便于企业对安全培训的信息化管控。

2.多媒体培训教室

多媒体培训教室实际是对“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的线下辅助手段,是对安全培训的进一步强化,融入多媒体教学元素,作为职工线上学习后的巩固与实践演练。包括多媒体教学区、安全展示区与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2.1 多媒体教学区

配置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多媒体相关硬件设施,供多媒体教学和考试使用。

2.2 安全展示区

配置宣传栏、各种宣传展板,展示各种事故照片、漫画,宣传安全理念等,将安全培训融入员工生活,起到对员工的提醒与警示作用。

2.3 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配置安全帽、安全带、简易脚手架、一般电气设备等,供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理论培训合格后,技能培训教师对职工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职工在仿真工作环境中体验实际感受,及时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是对线上培训查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提升了安全培训效果,避免“网上练兵”造成动手能力差的后果。

3.移动式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的应用

某发电公司及其多个子公司采用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对职工进行培训与管理。各子公司通过培训平台和工具箱对职工进行培训,监控职工参与培训的情况、学习进度及考试合格率等。

集团总公司通过平台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各子公司培训学时是否达标,以及受训情况、培训合格率情况。经统计,该公司目前已能够保证100%职工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大大提高了培训合格率,如图2所示。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的应用,保证了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实现全员参与培训,且平均合格率高达94.93%。趣味化的学习形式,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职工整体安全素质,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保证职工自身安全的同时,促进了公司生产安全的正常进行。

结论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在风电企业的应用表明:

(1)利用多媒体培训系统能解决时间与空间局限性,实现安全培训的自动播放与循环使用,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

(2)直观生动的内容充分调动职工学习兴趣,结合实操演练,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职工安全素质与安全技能,提高培训合格率。

(3)培训数据自动上传,化零为整,形成企业安全培训“大数据”。方便企业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培训工作做出合理评价及整改建议。

(4)自动生成标准化档案,可长期、大量存储,快速查询,同时实现培训档案随变更单位自动转移。

(5)实现远程化监管,方便上级单位实时掌握各子单位安全培训情况,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措施。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解决了风电企业传统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仍需继续探索系统与其他监管系统的结合,构成规模更大的培训与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政府对企业监管,以及企业间相互监督,促进我国风电企业安全培训的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本刊讯(记者杨驰原) 5月30日上午11时,辽沈晚报整体转企改制暨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在辽宁报业传媒集团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家晚报都市类报纸先行完成了整体转企改制,也标志着辽宁省晚报都市类报纸在全国率先迈出了采编、经营整体转企改制方面的实质性步伐。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出席会议,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繁华代表省委宣传部在会议上讲话,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姜凤羽在会议上致辞,会议由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孙刚主持。

辽沈晚报历经19年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区域市场最具实力的都市类报纸。曾多次荣获“全国晚报都市报20强”、“中国最具成长性十大传媒”、“中国十大创新传媒”等荣誉,是东北地区唯一进入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报发行量100强的平面媒体。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在辽宁省委领导下,先行试点推进辽沈晚报整体转制改革,成立由辽报集团绝对控股的现代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被看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此举对于科学把握晚报都市报发展规律和趋势,化解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晚报都市报的综合竞争能力,应对由于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体的冲击,推动区域报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蒋建国在讲话中说,辽沈晚报的改革完全符合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为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特别是省级晚报、都市类报纸的转企改制,做出了榜样、树立了典型。新闻出版总署将在下一步工作中,总结推广辽沈晚报的好经验、好做法。

蒋建国说,经验已经证明,实践还将证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实质上改比形式上改好,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他希望,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确保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主业,加快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电视节目策划”是高校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电视节目策划能力的培养水平,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1.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健全

 

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导致该课程目前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处境,在某些高校“电视节目策划”甚至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有的高校新闻学专业虽然开设了“电视节目策划”,但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很好地与其他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电视节目策划活动是对电视节目进行创作的前提,要做好电视节目的策划就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电视节目制作的技能,更需要熟悉电视节目创作的视听语言。所以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意到这门课程与其他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如果没有开设“视听语言”“电视新闻学”“电视艺术学”等专业课,或者如果没有开设“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编辑”等专业课,就不适合开设“电视节目策划”课程。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在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活动中,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有的高校新闻学专业虽然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大多也仅仅局限于撰写一份电视节目的策划案。

 

电视节目策划分为宏观和微观几个层面。宏观方面,电视策划包含节目类型、节目受众、节目风格等多方面要素的判断和定位;微观方面,电视策划包含了电视节目拍摄文案、拍摄脚本、编导阐述等具体环节。最后电视策划文案还需要样片的拍摄制作以及目标受众的反馈来检验。由此可见,仅仅把“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定位在电视策划文案的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前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发展变化

 

1.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趋势

 

如今,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层出不穷,一方面对于电视传播媒介有一定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也给电视节目传播提供了多样性的传播平台,大大提升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介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的态势更加明显,由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来制作节目产品,然后再把产品卖给电视台或者互联网公司进行播出。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有的节目制作公司甚至不再把电视台作为首选的播出平台,而是把新媒体、互联网作为自己节目的播出渠道,出现了网剧及其他类型的网络独播节目。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大大拓展了节目策划的外延。这也要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必须对新媒体及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现的节目制作新样态予以关注,要把网剧和其他类型的网络电视节目纳入到“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

 

2.节目类型多元化

 

传统“电视节目策划”教学,往往还是按照新闻类和艺术类电视节目这两种基本类型来进行划分,并以此设置教学内容。但近年来电视节目类型不断丰富,各种题材、样式的真人秀节目不断出现,这种兼容新闻类和艺术类两种基本类型特点的新的节目类型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电视观众的眼球。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节目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不断扩大。

 

在当前节目类型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内容设置相对滞后,对不断涌现的真人秀节目的策划内容设置不够,极大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多措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1.丰富“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课程的内容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策划”实践教学课程中,往往把实践教学内容局限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类型电视节目的策划文案方面,远远无法涵盖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1)增加电视节目策划前期论证的相关内容。在电视节目策划文案撰写工作开展之前,往往会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研判。在一个新节目被开发之前,策划方会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用来参考和分析。因此,查找和分析这些对电视节目策划、创作有帮助的相关资料,也是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功。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增加资料查找和资料分析的相关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必要的资料信息。比如,国内外同种类型、同种题材相关电视节目的音视频资料,并且对这些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分析。

 

(2)增加电视节目策划后期样片制作等相关内容。在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加样片制作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根据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中设定的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等技术指标或节目规范来制作节目样片,以便能够把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中的要求和指标,用具体的电视节目样片体现出来。

 

2.拓展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平台

 

(1)结合其他电视制作类的相关课程,打造电视策划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电视策划活动往往是建立在对电视节目采、编、播各个技术流程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如果策划人不熟悉电视节目的基本制作流程,那势必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策划的质量。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课程应紧密结合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编导等实践内容,构建一个覆盖策划、采摄、编导、制作全方位的实践平台体系,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视节目策划在整个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宣传平台,如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节目播出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训机会。校园电视台等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便捷地参与到节目策划、制作中来。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相关宣传平台,熟悉校园新闻和校园文艺等节目的策划和制作。另一方面,增强与电视台、新闻网站、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等媒体机构的联系,增加学生在校外主流媒体进行课程实践的机会。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电视台等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得到进行更多类型电视节目策划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训练也更具有实战性。在校外实践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训练,还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和把握电视节目制作市场中电视节目策划比较新鲜的节目策划理念,对学生毕业后在媒体或节目制作公司参加电视节目策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适应电视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充实“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1)增加新媒体发展环境中电视节目策划新变化的相关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冲击很大,新媒体也分流了一大批电视媒体的受众。面对新媒体强劲的冲击,电视媒体受众的结构层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电视节目在内容策划、制作方式方法、节目风格样式等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变化。电视节目策划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变化,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及时总结,不断补充到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中去。

 

(2)增加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节目策划新特点的相关内容。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主流形态,这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媒体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如今电视台也纷纷开设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依托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这些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来增加电视节目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势必会造成信息编码方式的变化。为了能够让电视节目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传播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电视节目也必然会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来制作更适合媒介传播特点的节目。比如,有的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既在电视台播出,又在网络视频网站播出,这就要求所制作的节目既要符合网络等新媒体受众的口味,又要符合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节目策划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也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并充实到电视策划理论教学的内容中去。

 

(3)加强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等新类型节目的策划规律研究。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不断涌现,无论在电视播出平台还是网络新媒体播出平台都有较高的收视率。收视火爆又刺激了电视节目市场中对真人秀节目的需求,这也是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的原因。但是在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内容中,主要针对电视新闻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这两大传统节目样态,对结合了新闻类和综艺类节目特点的真人秀节目却较少涉及。因此,加强对电视真人秀等类型的节目策划规律研究,并充实到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中去,对提升学生的电视节目策划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电视节目生产制作流程中,电视节目策划要求高、难度大,对电视节目制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电视节目策划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通过改革“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水平。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扩张过度,目前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共有770多个,在校生达到15万多人,每年有3万多人毕业。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人,其中在编人员不到15万人。另外,由于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正经历整合和洗牌,用人规模已呈收缩之势,再加之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宏观经济恶化,广告收益预期下降,媒体单位的用人规模将更为从紧,而且,很多媒体招聘也不局限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媒体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传播类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竞争之道,不仅要有产品更要会营销;不仅要重视价格、技术、服务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声誉管理竞争。因而,企业对新闻、广告宣传、文化建设、品牌推广、形象打造、公关传播等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情势在人才招聘市场已开始显现。

然而,客观地讲,目前市场上此类综合性企业传播人才极为稀缺,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我国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其着眼点基本是服务于媒体单位,其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都离企业之需相差甚远。

二、企业传播人才的有关概念

企业传播(corporate Communica-tion)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及企业与外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企业传播的定义为:企业传播是指企业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内对外展示、宣传、广告、沟通等一切传播活动的统称。

企业传播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作公司的介绍

>公司的产品(服务)信息

>进行公司的品牌推广

>告知公司的重大事项

>展示公司的形象

>表达公司的理念和主张

>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

>开展内外沟通

企业传播的主要目的:

>统一内部的信念

>吸引公众的关注

>创造良好的舆论

>求得公众的认知

>促进产品的销售

>树立公司的形象

>打造公司的品牌

>扩大公司的影响

>提升公司的价值

>获取竞争的优势

综合而言,企业的一切传播活动都要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展开,企业传播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传播的作用日益提高,企业传播不仅是企业对外的竞争手段,而且将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传播的相关职位主要有:

>企业新闻秘书、新闻专员、新闻(新闻发言)人

>广告策划、设计、专员

>内部报刊的采编、制作、发行专员

>企业网站的设计、制作、管理专员

>公共关系事务专员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沟通专员

>投资人关系沟通专员

>媒体关系专员

>媒体调查、媒体监控专员

>企业文化建设专员

>品牌传播管理专员

>国际传讯、国内传讯专员等

三、目前高校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的缺憾

在我国,企业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由于目前有关高校对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又缺乏相应的专业设置和理论研究,因而在企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1、高校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从专业设置上来讲,尚没有企业传播专业。与之相关度最高的专业主要有广告学、公共关系以及市场营销专业。而上述三个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定型,虽然对培养企业传播人才有一定的作用,但各自都不能担当起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责,明显地缺乏针对性。

如,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是如此描述自己使命的:“在专业培养方向上,市场营销专业为企业培养理论基础雄厚,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操作能力强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市场营销原理、营销工程、国际市场营销、市场分析与研究、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促销管理、公共关系、广告学、企业创新管理、不动产经营管理等。”其中,直接与企业传播有关课程仅有促销管理、公共关系、广告学、企业创新管理等课程。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各自的定位上彼此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

另外,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则是:“新闻理论、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媒介管理与经营、市场营销学、广告摄影、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广告媒体策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与设计、公共关系学概论等。”其中,只有市场营销学、新闻理论、公共关系概论等课程与企业传播相关。

至于公共关系专业,课程更宽泛,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综合上述专业的特点,在诸多课程中,直接培养企业传播知识技能的课程存在很大的缺口,只能说是达到了部分满足。

2、现行教学难以养成学生企业传播方面的核心能力

这一特点与上面一点紧密相关,但成因更为复杂。

一则,现在本科阶段的教育特点使得大学生的诸多精力被一些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据,在通识教育之后,对专业的认知慢、专业意识和觉悟弱,投入到专业课学习和实操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另外专注度也不够。

二则,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系统性不强,涉及面较全,但深度不够,对每一个特定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这是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但研究生更多地倾向于到科研单位或其他非一线的机构去工作,补充给一线的“源头活水”、尤其是高质量的“活水”比较有限。

三则,学生实践环节滞后,较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接轨。即使到一线实习。往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总体来看,现在高校培养出的多是“行不通”的通才,缺少专而精的专才,或者说通才不通、专才不专。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全面素质过硬基础上的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专”起来,积累“厚”起来,才能养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未来所需人才。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所需”,即我们要知道未来所需是什么。正如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Rod Allen)所说:“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需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该考虑他 们毕业时市场上需要什么。”二是“人才”,即什么是“人才”。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合所需就谈不上是人才。

因此,综合调查与分析,新闻传播类大学在办学上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要依据信息时代的新特点,树立“全媒体,大传播”的思想,厘清“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实用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传统着重为媒体单位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拓宽领域,加大和加重对企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把为企业培养传播人才作为新闻传播学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职责,一次自我发展提升的战略机遇。

2、开设企业传播专业、完善课程计划合理调整机制

传统的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在教学上偏重理论,眼盯媒体,主要为媒体单位批量“生产”就业者接班人。

但是,企业与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媒体是一个“公器组织”,而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媒体人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为使命,企业人以服务企业为职责。因此,媒体传播与企业传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必然要求我们课程培养体系要有差异。

具体而言,为培养优秀的企业传播人才,有必要设置企业传播专业,并科学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同时形成一个能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合理机制。

以下是我们初步拟定的企业传播专业培养方案(要点):

1、培养目标:

面向各类国企、民企、在华外资、合资企业;面向各类开展企业传播服务的公关、广告、会展、传播、市场调研、品牌管理等机构;面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从事企业传播相关的机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掌握企业传播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企业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向,能够有效从事各项企业传播实务操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具备宽厚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诚实好学求进的品质。

2)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拥有新闻采、写、编、评的基本业务能力,掌握企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3)了解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及企业传播发展动态,熟悉党和政府关于新闻宣传、企业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沟通传播技巧。

4)认识新闻媒体和企业运作的基本现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意、策划、设计和制作技能;

5)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具备良好的商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6)英语四级以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外沟通传播的新要求。

3,修业年限:4年

4、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5、主干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理论、公共关系、企业组织与文化、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网络传播、报刊、网页设计与制作。

6、专业及选修课程:企业管理基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新闻采编、新闻策划、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电视摄像、广告原理、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调查、广告创意与执行、会展策划与设计、整合营销传播、企业内刊编制、新媒体原理、企业网站制作与管理、企业公关策划、企业新闻发言人、企业危机公关、创新思维原理与应用、沟通技巧、综合实训等。

3、调整优化师资结构、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互动机制

企业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由于国内对企业传播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没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大量的知识积累需从实践中提炼。因此企业传播教学的师资结构要多元化建构,应考虑从业界引进一定比例,我们认为专业课任教者一半以上应有两年以上的媒体从业或企业从业的经历,其他教师也应定期到媒体和企业实践,一方面他们可将有用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传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地从业界聘请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

为突出企业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我们建议成立学校“企业传播研究所”,建立一套企业传播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机制,打造“出大师、出成果、出影响”的平台,定期开展相应的课题调查和研究,举办相关的研讨和论坛,编辑出版相应的教材和报刊。

4、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机制

新闻传播类教学习惯上主要是一种人文性教学,然而,为适应企业对传播人才的要求,建议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中要适当引入商学的成分。具体讲,要灌输商业文明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商业精神和商业素养。从某种程度讲,将企业传播专业培养视为南广的“商学院”。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大力改革,要突出案例教学,开展动手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市场、深入企业。要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打好基础,提高适应性。进一步说,企业传播专业的教学要加大实训课程,建立更多更广的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为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老师的科研基地。

另外,为逐步调整学生的就业意向,又鉴于企业类型多种多样,因而要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机制,提供学生更有的选修内容,举办多种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三)、(四),我们要坚持做到“三结合”:一是学界与业界相结合;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课堂与市场相结合。

5、勇于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铸就辉煌

2007年9月笔者基于当下高校新闻传播教学方面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大学新闻传播教学的思考,提出了“关于开设传播学专业企业传播方向的基本方案”,并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传系2004级2005级广告学专业开设了“企业传播实务”课程,获得了听课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2008年-2009年度第一学期,我们又进一步在全系(不局限于广告学,包括新闻学、传播学、编辑专业方向)开设了“企业传播”综合实训(选修)课,学生报名活跃。

同时,由校教务部组织、新闻传播系承办的“企业传播辅修班”也于2008年10月在全校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