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的核心

课程设计的核心

课程设计的核心

课程设计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课程改革

2006年,美国周以真(Jeannette Wing)教授清晰化、系统化阐述了计算思维定义,她认为,计算思维代表一种普通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从业人员,每一个人都应该热心于它的学习和运用;国内也不断对计算思维开展研究,从2010年,西安首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提出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同年,陈国良院士提倡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各高校纷纷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思维教学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重视,把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一项通识技能被大家达成共识,并纷纷开展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1计算思维

作为3大科学思维之一,计算思维概念自古就有之,从古代算筹、算盘、到近代的差分机、打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从风靡的物联网与云计算到国家发展纲要中的互联网+、智能制造2025、大数据,计算思维无处不在,不断推进国家在科技、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全面改革。计算科学已对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计算思维经常被朦朦胧胧地使用,却一直没有提高到周以真教授所描述的高度和广度,以及那样地新颖、明确和系统。没有进行清晰化和系统化。

周以真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如同所有人都具备“读、写、算”能力一样,计算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2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

就像周以真教授所说: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意味着远远不止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考。所以说程序设计不等于计算思维。但是,程序设计是计算思维中一个重要部分,课程设计课包含了很多普适思维,能够反映了计算学科、计算理论、计算技术的基本原理,计算思维不是孤立、独自存在的科学思维,本质上源于理论和数学思维,在系统实现方面借鉴了工程思维方式,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型最终也需要我们利用软硬件系统实现,其中软件系统占据重要地位,与实验思维类型中的验证过程,最终计算思维也需要具体的实现过程,在这过程中程序设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程序设计主要是基于语言级的问题求解,相比抽象级和系统级层次的问题求解,从抽象程度以及理解难度上讲,学习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方法是最适宜、最容易理解计算思维,理解问题求解方法的最佳途径。

由此可见,程序设计不等于计算思维,也不是计算思维的全部,但是,程序设计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学习程序设计方法是理解计算思维、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现阶段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在早期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陷入计算机语言、语法的教学误区,教学基本按照计算机语言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开展,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上都是从语言概述到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从语句到3种基本结构、函数,从数组类型到指针、结构体类型。在对应的相关计算机二级考证中,理论考试太也重视语言知识、语言细节的考核。

现阶段,在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很多程序设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项目课程进行课程开发,此类课程开发往往以工作过程或实际项目为主线,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但是,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往往因将其视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往往体验不到编程的愉乐,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时感觉枯燥无味,难以入门,实用性不强。

2.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大部分的程序设计课程没有刻意提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也并不是没有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这种培养是潜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教师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也是不清晰,不系统,是朦胧的感觉,甚至有时候用编程思想来片面的代替整个计算思维,不能够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是什么,特别是缺少从思维教育角度来理解计算思维,课程教学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普知教育上,对不同群体缺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教学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了计算机语言、技术应用的教学,忽视了“思想的教学”,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可能从事编程工作,但是,学生掌握的仅仅是编程技能的应用,缺少更深层次的、抽象的计算技术的思考,难以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学生今后的目标不是程序员,也不是仅仅考个计算机二级证书,所以对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重要,他们将来对计算技术的应用则是利用计算思维方式去支持各学科、各行业的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无序、非系统化开展计算思维教育,计算思维的培养只能是无意识的。(2)教师没有从计算学科、计算技术与计算科学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计算思维,没有意识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性。(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忽视了“思想的教学”,没有系统化的开展计算思维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程序设计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编程技术与应用的地步,要提升到计算思维高度,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通过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有意识的、系统性的开展计算思维教学。

4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不是增加“理论知识”,如何由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化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基于实践的思维训练。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特点,我们初步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周教师定义计算思维的概念,我们从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3个方面,探讨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内容设置。

4.1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基本概念

(1)科学思维:3大科学思维;(2)计算理论:冯诺依曼结构,存储程序,可计算问题,计算复杂度;(3)算法思维:递归、迭代、穷举典型算法;(4)工程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分层思想,“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工程方法;(5)抽象与自动化:数据类型,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

4.2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4.3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教学项目,将编程实现提升到计算思维高度。

计算思维中问题求解的一般步骤如下.

a.问题抽象化描述(建立计算模型)。b.问题求解(设计算法)c.问题解决(编码)。d.问题扩展(项目扩展)。

5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课程设计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核心课程 改革 建议

一、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难以有效推进

部分高职院校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即缺少必要的课程改革制度引导激励课程改革,也缺乏必要的课程改革专项基金,难以保证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同时还存在着基层教学单位管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够、探索研究不够等问题,难以有效指导和检验课程改革。

(二)改革探索不够,方案设计不足

一是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知其型不知其髓,形似神不像;二是课改人员分兵作战,没有一个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开发小组,不能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效应;三是课程改革单独进行,没有放入到课程体系重构中去考虑,难以形成整体效果;四是课改立项不够,职称科研、职称论文普遍,缺乏针对性的课改研究。

(三)特色定位不准,缺乏有效培养

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上,还体现在课程改革的特色上。一是对课程的特色定位描述不够清楚,不知道要在哪个方面形成何种特色;二是缺乏培育措施,难以出成果。

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流于跟随前列院校,跟随市场需求,很少考虑专业课程群的综合建设,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核心课程不过是课程体系中虚有名号的一部分,没有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没有作为本院校本专业的特色进行发展。

二、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核心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等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阐述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之间的差距及高职教育当前的改革形势;课程改革的基础主要描述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内容、方法和成效等。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完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核心课程,缩短核心课程与就业能力之间的距离。

课程改革的思路要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为先导,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实际产品为载体,参照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瞄准国家精品共享课程指标内涵,以校企双方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与研究。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

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二是对课程改革进行管理,设计好改革和研究的内容,做好课程改革的分工、监督课程改革的进度、分析总结课改的成效、形成课改经验材料。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首先是确定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参照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其次是制订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以《3DsMAX+VRay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两个学期的课程,首开学期以基础为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学习建模的应用性不高,会影响学习兴趣,建议教师以赛促学,带领学生参加建模设计大赛,从而转变学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学期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变动,使其适应不断更新的软件知识。

第三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设计。教学模式要体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a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做”一体化。以《3DsMAX+VRay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学好它很容易,但是能够让它为人们服务,让它成为学生的谋生手段不单单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需要把课程拓展到课堂外,实地量房,与客户实际地沟通、交流,能够抓住客户的真正需求,以及准确直接地表达自己作品的特点等实际“课程”。

三、高职核心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建议

(一)不断更新课改理念,内化教师课改动力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过程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理念,并将上述理念融入教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深入探索课程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吸收各大高校,乃至国外学院的课程经验,多方试验和探索,寻找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经验,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完善。同时要加强教学模式设计,逐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选派骨干教师带着课程改革任务赴外校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和开发经验,与类似院校建立长远、稳固的教学合作。同时聘请知名课程改革专家指导课程改革,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固化课程建设成果,使广大教师课程改革观念、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习题;新课程;核心需求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是单纯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练就高超的解题技能、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良好的数学教育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体悟数学的内在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无论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数学的内在价值,都必须通过科学的练习。只有在良好的数学练习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只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习题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新课程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多样化的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授课的教学中有课堂练习、随堂检测的环节,这些教学环节完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练习课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情境,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口算、笔答、讨论、交流等各种方式完成练习课的任务。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有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习题。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四基”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堂呼唤新习题。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可以明显感觉到新教材带来的新感觉。在教学中,新课导入情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如果说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用新教材教学时,与之相适应的习题太少了,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太少,不能很好地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要求,搞好新习题的设计势在必行。大家知道,数学学习中的知识技能目标,如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能力的提高等都需要有相应的练习来深化理解和提高能力,特别是新课程目标中新提出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更需要符合新要求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习题习得数学思考的能力,习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习题形式能再多样一些,习题内容能再丰富一些,与生活的结合再贴切一些,给学生的选择机会再多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就更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新要求。

于是,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习题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在2006年,立项河南省教研室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新习题的实践和研究》,2009年结题。我们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搜集、整理手边的习题,有选择性地将其集结成册。二是习题形式和内容较少的教学内容,我们根据新理念新教材的要求设计新习题,并经过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再进行选择和设计。这些习题根据不同年级和主题组成习题库,供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选用。后来,我们又将习题库做成电脑互动软件,并对这个习题库进行了实践性研究。这个多媒体习题库的题型有:年级随堂课时训练题、专项强化训练题、分层次主题训练题。这三种类型训练题,有不同的用途。在多媒体习题库中有参考答案,学生自学检测和强化训练时方便使用。这个习题库是我们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制作、边改进完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来组合课堂练习、随堂检测和课后作业等,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用来做强化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自主选择习题,并可以重复训练相同难度的习题,强化专项解题能力。这个多媒体习题库就是数学习题超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好用便利的教学助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自主练习的贴身好帮手。经过多年使用,这个多媒体习题库如今已成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离不开的好朋友。实验班级与平行班级的学生相比,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业成绩、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平行班。课题组成员虽然都是一线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我们仍感觉到受时间精力以及自身能力所限,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习题设计还只是有益的尝试,多媒体习题库还需要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不断更新。

我们从这样的教学研究实践中,可以得出结论:丰富习题资源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习题库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课程建设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为制造强国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直是高职理论界和高职学院在探讨的一个命题。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无非是承担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会计专业的《审计》优质核心课程进行探讨。

一、《审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以及高职学院开设的《审计》课程主要围绕审计的基本理论、财务报表、交易循环审计基本方法等展开。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即第一部分是审计基本理论,包括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概念、审计主体与审计规范,审计分类与审计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等;第二部分是审计实务,包括收入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购货业务循环审计等;第三部分是审计报告,包括完成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等;第四部分是验资与其他鉴证业务,包括验资、代编审计信息等。

虽然上述《审计》课程体系构成了审计理论、审计实务和审计业务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并为学生考“注册会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针对高职学生也存在的明显不足。

1、理论过多。审计是在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审计也具有本身的理论体系,掌握审计理论体系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功底和经济学理论;

2、针对的工作岗位不明确。审计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审计经理、审计主管、审计师、助理审计人员,现有的教学体系全部包含于其中,同时也没有告知各个岗位具有的职责;

3、实践操作的图表和步骤过少,审计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作,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有严格的执业规范和操作流程。

4、审计案例稀少。一个案例可以揭示一个或多个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但目前审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来编写教材和教学的较少。

二、基于工作岗位的《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对促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2、会计专业建设《审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促进高职《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过程的有机统一,促进教学内容与审计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全面融合,较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会计专业建设《审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审计》课程体系,转变传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观念,实现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科学选取、整合和序化《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4、会计专业建设《审计》优质核心课程,有助于践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角色训练、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动《审计》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全面结合,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审计》课程主要研究审计人员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监督和为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是高职高专类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掌握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审计实务操作原理;熟练掌握审计系统应用技术,使成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执行人员。

《审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与审计实务能力以及敬业、责任、协作、创新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快速适应不同业态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

(1)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广泛深入组织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科学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要求,并以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审计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审计课程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选取、整合和序化《审计》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学习性工作任务。

(2)围绕企业审计工作任务过程,设计《审计》课程的教学方案,贯彻实施“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创设《审计》课程教学情景,加大生产性审计实训基地和审计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改善审计实训教学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审计的工作场景组织教学。

(3)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结合,实现课堂与工作地点一体化。研究按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引入“任务考核法”,设计《审计》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职业技能培养与《审计》知识学习相结合,将注重知识性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将考试形式从单一的理论考试转变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

2、《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

紧密结合国家优质核心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以审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践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角色训练、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动审计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全面结合,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具体思路是:

(1)组织市场调研,收集信息资料。具体任务是:召集校内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论证会。论证职业人才的发展与需求情况;企业审计工作过程情况;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设定情况;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最终的工作结果要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和职业能力项目表。

(2)召开论证会。由聘请的企业财务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具体任务是:复查相关专业岗位群;由简单到复杂对企业审计工作任务论证;论证企业审计工作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最终的工作结果形成企业审计工作职业能力项目表。

(2)进行教学分析。具体任务是:梳理职业能力,并进行特征分类;整合归纳职业能力;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及任务;拟定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是典型工作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形成课程方案初稿。

(4)再次召开论证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财务人员、课题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具体任务是:论证企业审计典型工作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的相应知识形成学习领域;论证课程方案。

(3)修定课程方案。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确定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类型、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并征求意见再次修改完善。

(6)制作课程网页。由学院统一部署,课程组成员和网页制作专业人士共同设计课程网页,并不断优化,使之界面清晰,布局合理,富有创意,视角效果好。

《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突破传统的课程建设模式,从审计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审计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充分体现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 中国内审协会副秘书长张玉在审计座谈会上的报告: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ADDIE;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ADDIE模型是一套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实施这些方面[1]。ADDIE这五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和Evaluation评估。目前,ADDIE模型在国各大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和各高校经管、社科类课程教学设计中逐渐被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对高校经管类课程而言,ADDIE 模型代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骤,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教学活动的时序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征。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员工培训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为案例,分析如何将ADDIE 模式融入到课程过程中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分析阶段

ADDIE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分析阶段,其目的是确定课程教学的客观因素、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指对现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资源拥有、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教学目标分可以从感知、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出发,将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价;学习需求分析可看作已实现的现有客观因素中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如何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笔者针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以便教师更好的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下一步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分析统计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习目标和方式(多项选择)

99%的学生希望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40%的学生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32%的学生想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技能进行训练;此外,有近50%的同学希望老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多引用案例教学;有46%的同学希望学生之间能分组模拟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具体的HR工作业务场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有28%的同学建议可采用校企合作课程的形式,可以让企业专家来校为同学讲课,也可通过企业在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基地,以实习的形式对HR部门的一些简单工作(如校园招聘会、面试选拔、新员工培训等)进行真枪实战的演练。

(二)学习动机和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问题)

学生希望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不希望“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如果教学内容能更加简明实用并略带趣味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自学途径和方法,了解人力资源前沿理论,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习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还能得到物质激励。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以前期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流程及教学序列,确立工作进度,选择具体的媒体形式[2]。本阶段是利用上一阶段的分析结果,制订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指导 ADDIE 的其他因素,使教学目标最终实现。设计阶段着重关注课程内容,以及增强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参与互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通过在分析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还组织该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得知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除了希望获取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外,更希望这类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上有所帮助。这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师应该在本阶段摸索出一个“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图文并茂的案例资料和公司HR部门的工作场景视频更能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积极制作一系列针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微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

三、开发阶段

通过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前期准备,教师应着手挑选下一阶段所需要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形成各个教学单元,并灵活使用相应媒体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信息。

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的教师还应通过各个教学单位的重点,选取、整合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箱、实际工作案例的视频和其他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教师还可以创建、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致力于形成师生及时互动、 作业在线提交批改、教学资料和常用人力资源工具随时查阅、以及习题库与案例库的不断完善。当然,课程开发是双向的,学生参与也是课程开发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与企业讲师的互动、小论文撰写等方式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旨在课堂、网络、实训实验室等不同场合开展教学活动,传递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应符合前期分析阶段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普遍反映的需求,分步骤地实现设计阶段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在本阶段,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企业HR部门的相关工作场景拍摄微视频、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劳动合同法、五险一金等)拨打热线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参观并学习市民之家的社保办理流程、组织并参与专场招聘会等形式,逐渐实现从传统的课堂向课下的延伸。

五、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在ADDIE流程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而总结性评估通常在几个项目实施之后进行。因此,笔者认为评估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教学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的始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评估也可分为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主要在ADDIE流程的各个阶段之内和之间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小测验、教学质量评价等形式收集信息[3],在接下去的教学设计环节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设计方案,例如笔者通过对使用ADDIE模型教学前后的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判断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否有效;总结性评估主要在教学实施阶段之后进行,根据评价结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是否要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修正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活动策略。

在以上的五个阶段中,分析和设计阶段是前提,开发与实施阶段是核心,而评估阶段作为保证,彼此互为联系,密不可分。笔者认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过引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根据学生需求,为他们“量身订制”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更为系统有序地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将成为有效改善传统的经管类课程缺乏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的一条新途径。

[1][美]Walter Dick 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 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24

[3]李向明.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