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貌规划,风貌要素,规划引导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6-37(7)

作者简介:李埏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助教;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在长久的历史时期内,城市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从而形成别具风格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即城市风貌。“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是“风”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蔡晓丰,2005)。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和人文景观体现出来的城市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展开,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改善城市环境心理的驱使,高楼、大道日益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这使得原有的东西南北各不相同的城市特色被减弱甚至抹煞,原有文化脉络被粗暴打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地段遭到破坏,城市变得既谈不上整体风格,更谈不上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城市景观同质化的问题使得城市风貌规划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

城市风貌规划是以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为出发点的规划,目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逐渐展开(王宁,1997;蔡晓丰,2005),在一些旅游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开始逐步开展对城市风貌规划的尝试(李晖,2004;何韬等,2007;王英姿等,2007;疏良仁等,2008)。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城市风貌的实践活动,一般是通过与各类规划与设计的结合而间接进行的,对将其作为独立的专项规划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在分析城市风貌要素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广西融水县风貌规划的介绍,探讨总结城市风貌规划的规划重点和方法,以期为其他地区进行风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城市风貌要素分析

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景观和环境的氛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城市风貌规划应该考虑涵盖城市风貌特色的方方面面,包括更广范围内的实体性的景观,也包括景观实体与其它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城市风貌系统组成因素的研究内容,可以分成显性风貌要素和隐性风貌要素。

(一)显性风貌要素

1、城市形态和布局

城市形态和布局是反映城市整体特色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总体框架。不同的城市形态,影响到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城市结构、城市肌理和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给人的感受有着很大差别,因此,结合自然条件,形成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城市形态,是创造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物及其组合

城市中的建筑物及其组合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其背后隐含着深层的文脉。建筑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给城市特色的形成定下了基调,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筑物的形态,建筑屋顶形式和建筑高度形成的城市天际线,还有建筑的材料和色彩运用。

3、道路与街道

城市中不同道路系统形式,在方向感、识别性、道路起止点、组织城市结构方面都可产生不同效果。此外,还有道路形式,街道与建筑物的关系,以及街道轮廓线等方面,也能使城市形成不同的特色。

4、城市节点空间

城市节点空间可以是城市主要出入口空间、各种广场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折处等非线型空间。这些空间一般都是城市的景观高潮点,也一直都是城市设计中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客体。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并与绿化、景观小品、标志物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点缀构件或环境要素搭配,能极大地展现和延续城市的人文内涵。

5、城市山水环境与园林绿化

山水环境和地方性的植物景观是城市风貌形成的先天基础,对地域的景观风貌具有代表性,城市园林绿化的植被种类、比例,城市绿化轴线和绿色走廊的设置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以及城市绿化与山水环境的组合设置,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形象有直接作用。此外,良好的山水环境与绿化自然景观所形成的风景名胜古迹,也会为城市增添魅力。

6、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土地、山石、林木、天空、水体等天然色彩和建筑物、道路、车辆、广告等人工产物的人工色彩的综合反映。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和需求不同,而每一个城市也都以它不同的色调、形体与特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二)隐性风貌要素

隐性风貌要素在目前城市建设中是经常被忽视的内容,然而包括城市历史、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等。特有的传统观念等各种非物质形态的隐性风貌要素却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深层原因。城市风貌作为城市空间的表达形式,其组成符号与人的精神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在较高层次上产生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人对人类的文化活动所创造的符号的领悟,而城市的历史、文化等隐性风貌要素正是城市文化意象的主要来源。隐性风貌要素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所处的社会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延续。城市风貌建设应寻找出这些有意义、有必要培育的因素,加强市民归属感,提高城市凝聚力。

借鉴国外对于历史古城的保护经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也同时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同样,城市风貌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以一种整体观对其进行规划,也就是说,必须从单体建筑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三、广西柳州市融水县风貌规划分析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柳州地区北部,属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公路)380公里,全县人口47万,其中苗族占39%。融江从北向南流经县城,焦柳铁路贯穿县境。县城融水镇坐落于县境东南部的峰林谷地之中,三面靠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

融水县风貌规划自2007年开展,历时一年多,旨在深刻挖掘“千古融州”的文化底蕴,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突出融水县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竞争力。该规划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踏勘,总结融水县城市景观风貌的发展条件,进而对应城市形态与功能布局、建筑物等要素与城市风貌的相互作用,从宏观上提出整体格局和分区指引,最后从街景、景观节点、标志物、绿地、山体、水 系、城市天际线、视廊、色彩、夜景等城市风貌要素入手,归纳形成若干个风貌控制系统,并对各个分项制定城市风貌的规划控制原则。

(一)基于问卷调查和现场踏勘的广西融水县景观风貌现状分析

融水县城市景观风貌调查问卷主要覆盖柳州市融水县城。调查过程采用标准化结构式问卷设计,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率96.2%,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96.2%,旨在调查本地居民、外地访客对融水县城市景观风貌的印象、评价与期望,结合现状踏勘调查,探寻融水县城市景观风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提升城市景观风貌的途径。

1、有利条件与优势认知

(1)独特的山水格局与自然景观

独特的山水格局和景观特质,良好的气候以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都是融水县城营造山水特色景观风貌的先天优越条件。

融水县的山体景观包括三部分:一是环绕城北部和东部构成城市大背景的绵延丘陵景观:二是城市西部的溶蚀峰林、峰丛景观;三是城区内的残蚀孤峰景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认为最具特色的是西部紧邻城区的老子山,其次是元宝山和大旗山。

融水县的水体景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穿城而过的融江,其在水东区河段,有较宽广的河漫滩,并且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植被良好,也是本次调查中居民一致认为最具有特色的水体;二是县城内的流域面积较小的融江各支流。

(2)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

融水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又处百越之地,这使得融水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遗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其地方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多元性,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两者构成融水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景观风貌组成的软环境。风貌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之美。

(3)优美通透的空间视廊

融水建筑以中低层为主,仅零星的高层建筑分散在城区各处。由于山体靠近建筑,因此山水仍为县城的主题景观要素,保存较好,融江东岸的天际轮廓线由山体控制,线条优美。

在融水城区,由于老子山与南北轴线寿星路,大旗山与东西轴线朝阳路处于同一直线,独秀山较接近城区,登高远眺时最容易在这三处形成视线焦点,老子山、大旗山、独秀山到其他诸峰之间视廊内的建筑高度也变得尤为重要。从现状情况看来,各视廊内并没太多高层建筑,眺望景观良好。

2、妨碍因素与劣势认知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公众对融水县城景观风貌的评价不高,这与融水城市景观风貌中存在的劣势不无关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融水县的人工景观环境的营造方面。融水县的景观风貌存在城市重要节点景观质量低下、建筑风貌杂乱、部分路段交通混乱、城市夜景基本缺失、滨水景观质量不高和特色缺乏以及绿化不成体系等问题。

3、现状分析总结

融水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县城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特征明显,作为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融水以苗族风情为特征的竞争优势突出。因而融水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生态风情旅游”、“山水苗族新城”等几个方面。融水城市正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现代化的时期,当前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城市建设亟需一个有力的规划对城市总体形象进行统筹安排。而根据关于融水县城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旅游环境和设施建设是最受调查者关注的问题。融水城市风貌规划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它指导城市建设在质的基础上进行量的增加,引导城市建设在功能基础上达到景观最优。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

本次规划的目的就是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确定融水的整体景观框架,确定融水风貌体系和对风貌要素进行规划安排,以“乐山、亲水、乐文”为目标来强化融水城市特色。

本次总体的规划原则为,

1、整体连续性原则。城市功能多样,含有商贸、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等。每个功能片区虽各具特色,但是却同属一个整体的风貌格局。

2、动态性原则。在城市风貌的塑造过程中,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力争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赋予城镇景观以新的内容和意义。

3、生态性原则。城镇是一个“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设计应遵循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生态性原则,以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风貌分区规划指引

总体风貌分区规划,旨在提出融水城市风貌规划结构和整体框架,使融水的风貌主次分明并在总体上保持协调。融水县风貌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一带,三轴七片”。“一心一带”突显融水景观风貌的精髓,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三轴七片”强化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城市架构以及整合景观风貌资源,塑造丰富多彩的城市风貌特色区。

1、一心:指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位于水东核心区,是融水城市商务活动、行政办公、会展以及文化娱乐中心,是融水人文景观风貌的核心,最能体现融水山水苗族风情城市的区域。

2、一带:指城市滨水景观带,以“融江黄金水道”为主题,将融江及其沿岸地区建设成为山水城市风貌展示区和融水城市核心景观带,突显融水江滨城市特色。

3、三轴:指寿星路轴线、水东大道轴线以及生态文化景观轴线。寿星路轴线向南北两端延伸,融入广阔的山体背景之中,重点体现融水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展现“千古融州”的景观风貌;水东大道轴线与寿星路轴线T字交叉,其东与山体相连通,西止独秀山,主要体现融水“现代苗城”景观风貌,将城市的旧区和新区连为一体;生态文化景观轴线主要将融江两岸的景观联为一体。

4、七片区:根据城市空间整体框架、用地功能以及城市特色的要求,规划将融水主城区分为老城区风貌区、水东新区风貌区、旅游区风貌区、滨水区风貌区、工业新区风貌区、城市发展缓冲区风貌区和商务中心区风貌区七大功能景观风貌区,并从各个分区的环境、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规划控制指引。

(四)基于风貌要素的风貌控制系统规划

在总体风貌分区规划指引下,通过风貌规划进行城市形象与特色设计时,除了对显性风貌要素进行安排,还要将城市整体的精神等隐性风貌要素的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确保城市空间的精华完整表现及城市整体特征的确立,以各风貌要素为基础进行城市风貌的组织,形成若干个有序的风貌控制系统加以规划引导,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以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创建名牌城市。在融水风貌规划中,可以将城市风貌要素纳入公共空间系统、绿地与山水风貌系统和视觉系统三个风貌控制系统中规划设计与引导。

1、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引导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主要由道路、节点等风貌要素共同组成。本次规划旨在构筑融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以融江为带、以路为轴、以水为脉,串连各个绿地广场等空间节点以及江滨公园、行政中心、会展中心等各功能中心,形成“带、轴、点、心、网”相互交织的公共空间体系。

(1)城市道路(街景)风貌规划及空间界面组织

对于城市道路风貌要素的控制会因道路的功能、作用和周边的环境特征而有所区分,道路街 景形成的城市空间界面最主要的是建筑界面与绿化界面的组合。此外还要考虑街道设施和户外广告的控制和引导。

本次规划在将各道路依据其在整个融水城区路网系统的功能定位划分为交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和生活综合型道路三种不同类型道路的基础上,对重点道路进行设计控制,并研究当其经过居住区、商业文化区、公共绿地及工业区等不同性质地块时,道路景观及街道设施布置的不同处理手法。规划指引的制定既考虑景观整体性,又兼顾多样性,以达到街道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和谐。

(2)景观节点规划

在体现融水县城市风貌的景观节点设计中,将公共节点空间分为生活景观节点、广场景观节点、城市门户节点三类,并控制三条重要空间景观廊道的景观节点设计:①控制生态景观主轴上文化公园、商业中心广场、青少年文化公园、江滨公园、老子山几个重要景观节点,控制其整体景观风貌,体现融水地域民族特色,形成一条具有融水特色的生态景观主轴;②控制城市商业轴上民族文化广场节点和民族礼堂广场节点设计,体现融水苗族民族特色景观,将商业氛围与民族风貌结合设计:③控制滨水景观带的节点,即江滨公园和居住区与江滨地带形成的景观节点,节点与融江生态景观结合设计,既不破坏生态景观,又体现地域性的城市滨水特色。

(3)城市标志物规划

城市标志物应与城市空间整体框架和城市特色塑造相协调,并通过加强城市及内部各片区的可识别性,完善城市风貌识别系统。

融水风貌规划主要标志物包括建筑、雕塑、桥梁,大部分城市标志物主要规划分布在:城市重要出入口、城市主要功能中心(如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以及视线好的开敞空间等。

2、城市绿地与山水风貌系统规划引导

(1)绿地风貌规划

要使园林绿化为城市增色,除了选用具有地方特点的树种,还要强调绿地与水系、山林、人工环境、以及人的活动相结合。根据融水县绿地系统的现状特点,对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进行优化,形成环、块、点、网状绿地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可总结为“一环、一带、三片、八园、四路、三楔”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

(2)山体保护规划

山体构成了融水县的绿色背景,反映了县城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山体的规划引导主要以保护和控制为主,严禁对县城内附近山体进行开山取石,保护背景山体重要地段及山脊线不被破坏,维持丰富的层次感。在西侧山体中,老子山是佛教朝拜的圣地,在老子山已建有寿星寺,同时开发了老子山公园。因旅游开发对老子山有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对已破坏的山体进行再次绿化。在规划中将开发大旗山的香山公园,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对山体生态的保护,确保整个山脊线的丰富性、层次性,从而实现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及多样性。

(3)水系风貌规划

本次规划充分利用融江、丹江、老城河、城南河等现状水系,在疏流、改线、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整合,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网系统,突显“山水”城市的特色,形成“一纵、三横”的水系与城市相互交融渗透的总体格局。同时,通过河岸断面设计、协调建筑与水体关系、控制临水建筑界面等方法,对城市水体环境做规划引导。

3、城市视觉系统规划引导

(1)天际线控制规划

城市天际线是一个城市从某一断面所观察到的由建筑物、构筑物、自然山体等所构成的竖向轮廓线。规划中主要通过对建筑物高度的控制、山脊线的保护来协调形成融水县城良好的天际线。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必然将会发现一定数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将会形成城市的天际线。目前,融水县高层建筑极少,城市天际线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了给今后的融水县创造一个有序的、合理的、优美的城市天际线,使城市天际线具有节奏感,整体性和延续性。相关规划控制部门应该加大对城市空间的整体研究。

(2)视线走廊及眺望系统规划

融水县风貌规划中对视线走廊及眺望系统的规划,采用了“纺锤形”景观控制方法,即为了使某一特定的建筑物或景观区避免受到无关建筑的遮挡,从某一眺望点引向该建筑物或景观区边界的两条直线范围内形成的圆锥形空间体,作为控制区域。结合融水县城的山、水、城一体格局,纺锤形控制形式主要有远景控制、全景控制和框景控制三种。

(3)城市色彩规划

融水县的风貌在色彩方面存在色彩混杂,缺乏主导色调的问题。色彩特征反映在地域性的民俗生活中,构成了以人为本的生活形态,构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态。从融水城市的地方民族特色出发,规划中必须重点集中体现苗族色彩。从日常服饰和传统建筑提炼属于融水城市的色彩记忆,根据城市空间框架及风貌分区,结合现状条件与发展优势,分别制定各区块的城市色彩控制引导。

(4)城市夜景规划

依托城市山水空间特色、功能布局特点,结合城市公园广场、商业街、重要道路、标志物等活跃的夜间景观要素,形成城市地标照明节点、以城市道路照明和滨水照明为重点的照明轴带、城市中心活动照明区域共同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夜景照明系统。

四、结语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分析;规划理念;城市定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无棣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无棣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规划办公室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加快城市规划的步伐,先后进行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绿地系统规划及棣新一路沿街改造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特别是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完成,为无棣的城市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用地现状较散乱、交通体系不完善、城市风貌特色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不明确已成为提升无棣历史文化、社会影响力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老城区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进行纵向对比和对无棣老城区发展与无棣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发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决定对老城区进行保护性规划恢复。

1 区位分析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部,地处沿海,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北距北京260公里,东北距天津150公里,东南距滨州54公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素有“冀鲁枢纽”和“齐燕要塞”之称。

2 历史背景

“无棣”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姜太公封齐地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据县志记载,无棣县城“城周九百九十步,高二丈,阔五尺,有奇门四,元至十七年,平章于保保重修,明洪武正统间重修,明嘉靖三年知县王训增筑,高八尺,阔五尺余,置更庐十二,署门额,东曰宜春,南曰迎恩,西曰通衢,北曰镇海。四十四年,知县喻晓修四城楼,各署一匾曰:东望蓬莱,南宗岱岳,西拱神京,北镇沧溟。”

3 人文资源

唐李愚,宋李之仪,明一朝三尚书吏部尚书杨巍、兵部尚书谷中虚、户部尚书王佐,清进士世家的吴式芬,近代建筑大师张镈。

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原名“普照寺”明初改名为“大觉寺”的“海丰塔”。清代吴氏家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的吴式芬故居。古城东南角的角楼、城墙遗址及县衙大堂等等古迹。

4 城市总体规划

4.1规划目标

通过对老城的改造,将城市文化和自然环境有机渗入到城市之中,提升无棣县社会文化影响力,构建现代城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鲁北小城;“城、水、林、田”相互交织的田园绿城;具有鲜明鲁北特色和人性化尺度。到2020年把无棣县古城区建成: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之城、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宜居之城、社会与人文和谐的现代之城。

4.2规划理念

4.2.1尊重生态基础

运用老子“道法自然”生态观,尊重城市的历史人文生态,从科学与和谐发展的角度,协调把握城区与自然、城区与人文、城区与经济、城区与发展的关系,把无棣老城建设成为人与历史、社会、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城区。

4.2.2提升文化平台

塑造无棣老城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链条,形成相关产业的一体化模式,强化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3巩固经济支撑

继续巩固无棣原有产业,加入休闲旅游产业触媒,晚上产业链条。依托新城和以后产业空间,强化新老城联系,将现在的商业生态引入古城内部。

4.3规划原则

4.3.1科学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尊重城市生长的发展脉络和客观规律,尊重城市发展的弹性和不定性,合理确定城市开发时序,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实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3.2尊重生态环境原则

从建立城市良性驯化生态体系角度,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立足城市生态系统完整和优化,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就势,整合自然、城市、生产、生活和游憩等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3.3优化土地结构的原则

从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和土地结构的大局出发,把握规划区域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影响和定位,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与功能,减少土地浪费,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4.3.4保护文化特色的原则

从传承城市历史和文脉的角度充分挖掘无棣老城历史人文资源,尊重保护地域风情和文化特征,重视现代城市文化品质的营造,提升人文环境质量,为城市发展造势。

4.3.5协调平衡的原则

注重营造城市与社会和谐关系,综合考虑元居民居住、就业等需;综合考虑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与效能的关系;综合考虑城市职能、城市空间、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综合考虑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城市防灾的关系,达到自然生态、城市职能与社会体系的综合平衡。

4.3.6强化控制管理可操作性原则

在强化严格土地和建设管理的基础上,体现规划的动态弹性内容。

4.4城市定位

4.4.1城市风貌定位

——鲁北古城

尽量尊重无棣古城的鲁北古建筑特色,集合滨海景观,形成水城一体的鲁北古城氛围:展鲁北景观意向、汇黄河下游文化、呈时代多元特色。

——生态绿城

以营造现代文化田园城市为目标,通过对古城内部水系、滩涂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留、整合与修复,将无棣老城建设成为具有“城中有田、城在园中、田园一体、相互交融”风貌特色的绿色田园城市。

——特色小城

保持无棣鲁北小城舒缓、平实的城市风貌特色,通过强化人性化尺度在城市设计中的控制,营造小城亲切、舒适、宁静、宜人的城市形态和街区空间。

4.4.2建筑风格定位

在建筑风貌区域划分上分为建筑风貌限定区、建筑风貌协调区。主要以硬山、悬山及卷棚屋顶辅以抬梁式构造做法的明清古建筑聚落为主,集合北方明清游园的景观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公共空间。

4.4.3城市水城格局定位

古城良好的护城河水系是古城水城格局的基础,城高于水、水环于城,形成一个完整水城一体的格局。

4.4.4城市色彩定位

主要以灰瓦砖墙为建筑主色调,辅以梁柱、椽子、雀替朱红等明快色彩,古城老城核心区色彩定位为:“古、雅”,其他区域:“亮、暖、雅、缀”。

5 结语

无棣老城区的开发,宏观上,要有城市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来指导与协调;微观上,要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公共开发为先导,要形成公共开发与非公共开发的良性互动。建设高品质的县城区,需要市场的力量,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国明.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 . 吉林建设工程学院报,2003(4).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与要素

1、保护规划的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 、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2、保护规划的原则

①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②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③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法

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 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 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 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

2、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 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 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对于保定来讲,应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市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三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资源,它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规划将保存和维护的历史名城扩大到历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健,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J]. 工业建筑;

[2] 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 东南大学;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4篇

城市的特色主要通过建筑风貌体现。而建筑风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工作。我国各个城市均有着长久的历史积淀,各个城市的特色均很鲜明,这就使得城市中的建筑风貌也独具特色。目前,城市在进程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文化的融合,这样就使得城市新区建筑风貌无法体现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的必要与可能进行深入的探究。

1 新城区进行建筑风貌规划的重要性

1.1 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针对城市进行整体个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做好建筑风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城市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以及阶段内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人们在结合各方面内容的同时,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设计出相应的设计蓝图,以更好的推动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过去在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工作中,采用的主要规划形式就是针对大方面进行指导,但是却忽视了小的方面,对于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考虑并不全面,在协调性上较差,可以说,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互为补充,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1.2 改善城市的环境。进行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均得到满足,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出了历史性的特点,并且也对原始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人的基本活动就是衣食住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质需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得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这两个层次的需求都与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有着一定的关系,合理的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就可以使得城市的整体风貌均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得城市的环境得到良好的规划,这对于促进城市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2 新城区建筑风貌规划的方式

2.1 注重结构特征。第一,要针对的城市新区和城市周边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总结两者之间建筑新区风貌的关系,城市新区建筑风貌代表了城市形象,对于空间特性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在空间结构上实施合理的类别划分,就一些特定的空间元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风貌。

2.2 遵循规划原则。按照建筑风貌类型分区进行设计与规划在划分建筑风貌的类型时,需要遵守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建筑本身发挥的功能和建筑的高度,二是建筑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城市一般有明显的分区,在规划时应强调其整体性和协调性。

2.3 发挥城市特色。不同地区的城市地区不同,因此,新区风貌规划中应该注意发挥城市本身的特色。在进行建筑风貌的规划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要注意其要素方面的不同功用和特色,以保障建筑风貌建设的有效性。

3 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3.1 城市建筑景观的文化赋予。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一些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在进行新城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进行规划定位处理,从而使得建筑景观风貌更加具备当地的特色,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形象。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严格的依据文化特点来进行规划主题的设定,应用其中的一个规划概念,来对规划结构进行详细的设定,这样可以对建筑景观风貌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控,从而可以有效的保障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能够实现合理化的规划设计。

3.2 文化景观寓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的引入。所谓的文化景观就其概念来说,其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很多的研究人员都无法对文化景观进行准确的定义,而就总体上来讲,文化景观就是指代的具有一定历史考察价值的景观,如历史建筑遗迹等。文化景观中的文化主要是依据生活而产生的,生活对文化景观有着高度的还原性,可以为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该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故事进行有效的还原,将其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区域中,使得城市的整体风貌都更加的符合当地的特色。也使得城市的居民能够进一步的感受到该城市的文化内涵,从而对该城市的文化寄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实现感情的依托。就以苗族的村寨文化为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苗族的村寨文化是其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村寨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景观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针对村寨文化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的依据人文特点来进行文化规律的探究,从而可以实现文化景观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村寨文化也被逐渐的遗忘。因此,针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的将村寨文化融合到现代生活中,实现现代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结合,从而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而在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合理的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从而使得建筑风貌规划设计中有着高度的人文性质体现。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貌;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fast city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Chinese style and features of city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To shape city image, showing city characteristic,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promote a city competition ability, be imperative.

Key word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风是“内涵”,貌是“外显”,二者相辅相成。从美学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从城市特征上讲,城市风貌就是集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即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和文化特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控制力似乎有脱离轨道的危险。城市的怪兽吞噬了绿地、河流、山脉、村庄,同时带来诸如用地紧张、房价高涨、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城市用地使用率畸形等“城市问题”,且这些问题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而日益严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全面覆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地方性和传统性正在弱化,各地城市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缺失个性。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创造城市风貌特色工程中关键是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环境、生态的日趋重视,城市风貌的塑造,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新认识,为了更好地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大部分城市都在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优势基础上,积极编制城市风貌规划,寻找自身城市风貌定位。但由于城市风貌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规划一味套用已有的理念和成功模式,不能充分挖掘城市自身在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导致城市个性不明显。规划成果可操行不强,主要表现在1、规划理念落后,非物质风貌要素体现不充分;2、规划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3、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等。

针对城市风貌规划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的一些缺陷,我们应积极探索规划新模式、新方法,使城市风貌规划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性。

1、注重公众参与的原则。

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城市是市民的城市,是公众的城市,而非专家和领导的“私家花园”,城市居民才是城市风貌的直接感受者和被服务者。所以,城市风貌规划应当强化公众参与的程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路径,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题,选举各行各届市民代表参与规划研究会,开辟网上主题论坛或咨询热线等方式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2、规划方法上积极探索,引入现代分析技术手段。

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只能是片面的,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对城市的认识不够全面,对隐含在城市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无法揭示出来。为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将一些现代分析手段引入风貌规划的前期研究中,以减少现有城市风貌评价中的主观臆断成分,如聚类统计分析、三维模拟分析等。运用三维模拟将城市的现状、建筑群体组合关系等复原到图纸上,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天际线、建筑高度、色彩、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空间肌理及周边的呼应关系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判读,从而使规划成果更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

3、规划内容上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充分重视非物质风貌。

近年来,城市风貌规划广受关注,但是每个风貌规划关注的内容几乎雷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每个城市的风貌特色因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演进历史、发展阶段等不同而存在差异,风貌规划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根据各自城市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人文传统、空间肌理、和建筑风格。同时,城市风貌中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人为善的处理哲学、融于骨血的经商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关键要素。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加强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分析、研究,通过概括,提炼使之抽象成地方性的建筑符号或图案,以展现城市别具一格的魅力与风情。我们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的有效性,以确保城市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

俗话说:“规划是龙头”。高起点的规划是蓝图,高标准的建设则是关键,是规划落到实处的体现。当前我们在城市风貌建设中应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争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开创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设特色城市,关键是靠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政府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管理,要防止把塑造城市特色看成是纯粹专业技术活动放任自流,也要防止出现长官意志包办代替。而应采取领导把关与专业创造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有序地推进。大中城市要根据需要,在城市风貌规划指导下制定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条例、导则、法定图则等各类规范性文件,立足长远,引导发展。

二、广泛宣传,争取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意义,普及建筑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居民的艺术修养和保护城市特色意识,让广大市民关心和参与塑造城市特色工作,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征集意见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城市特色的看法和建议,借此达到团结凝聚市民热爱家园热情,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三、要加强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城市来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城市特色专家评审机构和咨询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构。

四、要加强管理。城市规划管理职能部门要以城市风貌规划为依据,做好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主要街道、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切实把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体现在每个片区、每条街道、每个节点上。对建筑造型、立面、色彩及布局要提出明确要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都要有严格规定,防止随意性,保持连续性,对抄袭照搬,不符合城市景观风貌的构筑物一律不予审批,而且要做好监督管理。文化职能部门要深入挖掘本地城市文化特色资源,并做好保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