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建筑市场进入壁垒的度量

产业组织理论的两大主流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对进入壁垒进行了定义。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贝恩(Bain)认为,进入壁垒是产业内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一 优势使得在位厂商可以将价格持续地提高到竞争性价格水平之上而不引发新厂商的进入。 [1]而效率学派代表人物施蒂格勒(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 业不必负担而潜在进入企业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2]关于进入壁垒的度量方法, 按照贝 恩的观点 ,可以用长期的超额利润率来度量;按施蒂格勒的观点,可以用在位厂商和潜在厂商的成本 差异来度量。而在实际运用中,上述度量方法均存在相关统计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

因此,度量我国建筑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需要建立可利用行业统计数据计算市场进入壁垒 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本文依据贝恩的理论方法,并借用徐国兴提出的测算新厂商在产业 超额利润驱动下进入速度的量化指标,来度量建筑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3]基本 思路为,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超额利润会诱使企业进入,进入难度越小,在位厂商所获得的 利润就越低,新厂商进入的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因此,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与该产业的 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新厂商的进入速度有一定关系。

设一个产业t期的进入率为et,产业增长率为gt,t-1期的产业利润率为rt-1,在 没有进入壁垒的情况下,新厂商的进入速度与产业增长率及利润率的关系可表现为:et=r t-1(1+gt) 。①为了消除市场临时波动的影响,可设定一个较长的考察期为n, 则有:∑ni=2ei=∑ni=2ri-1(1+gi)。令E=∑ni=2ei,R=∑ni=2ri-1(1+gi),E为第2期到第n期的累计进入 率,R为吸引新厂商进入的驱动因素。如果在考察期内存在进入壁垒,那么其高度应当与进 入驱动力成正比,与累计进入率成反比,所以可将R与E之比定义为进入壁垒高度指数B,即 :B=R/E。如果进入壁垒高度指数B小于1,说明该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存在过度进入的现 象。

表12003―2007年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测算 进入驱动力R累计进入率E进入壁 垒指数B 全行业0.1250.2630.4751.按资质序列划分 总承包0.1140.1560.733 专业承包0.1910.4230.451

劳务分包0.1710.9060.188 2.按行业分类划分

房屋工程建筑0.1100.0631.726

土木工程建筑0.1370.3550.385 建筑安装0.1830.602 0.303

建筑装饰0.1510.3430.441

注:进入驱动力R根据产值利润率和工程结算收入增长率计算(劳务分包企业按总收入计算 ),进入率E为当期净进入企业数与上期期末企业数之比。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 鉴》各年版。

根据上述度量方法,表1计算了2003―2007年我国建筑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测算结果显 示,全行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仅为0.475,说明建筑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企业进入速度 远大于利益驱动力,存在过度进入的倾向。从按资质序列划分的结果看,总承包市场的进入 壁垒相对较高,而劳务分包市场则明显存在过度进入的现象。从按行业划分的结果看,除房 屋工程建筑市场外,其他专业市场的进入壁垒指数均较低,与全行业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但是,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进入壁垒指数达到1.726,远高于其他市场,说明该市场在考察 期内存在明显的进入不足。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房屋工程建筑市场进入壁垒过高的结 论,因为,虽然累计进入率很低,但进入驱动力指数也低于其他市场,说明其本身缺乏吸引 新 企业进入的条件。实际上,房屋工程建筑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众多,几乎处于饱和状态。2003 年,房屋工程建筑企业数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49.9%,之后呈逐步下降趋势,但20 0 7年仍高达41.6%。这说明,近年来进入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企业数量较少的原因并不是因 为门槛过高,而恰恰可能是由于壁垒较低导致前期进入过度的结果。

以上定量分析结果是以2003―2007年的5年时间为考察期的,如果以3年为移动周期的方式来 计算,除个别市场略有一些波动之外,大体上与全部时间跨度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这说 明所采用的进入壁垒度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除此之外并不含有任何政策含义。壁垒 较低的市场并不就意味着一定比壁垒高的市场更具有效率,有些产业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维 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运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进入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竞争状 态的影响要比判别进入壁垒高低显得更为重要。

二、建筑市场的规模经济壁垒

按照贝恩的观点,进入壁垒可理解为限制或妨碍市场外部的潜在进入者进入因素的总和。这 些因素分为结构性壁垒和制度性壁垒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 异化、绝对费用,而后者主要指相关的政策法律。规模经济被认为是构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 主要因素。新企业在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前,由于不能享受规模的经济性,相对于已占 有市场的在位企业来说,其成本必然较高。由这一原因造成的市场进入障碍,就叫规模经济 壁垒。

(一)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性

表22007年建筑企业与生产相关的规模经济分析 资质等级分类平均产值(百万 元) 平均资产额(百万元)a:平均产值增加率(%)b:平均资产增加率(%) α(a/b)总承包特级企业3346.6 3181.3

作为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与生产相关的规模经济和企业的资产投入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也 就是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资产成本就会减少,即产出的增加比例 超过资产投入增加的比例。因此,可以通过资产分摊的概念,对建筑企业与生产相关的规模 经济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计算假定某个等级的企业上升一个级别时其平均产值和平均资产额 的增加率,然后再计算两个增加率的比值α。如果α明显大于1或小于1,则说明存在或不存 在规模经济。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各个级别企业的比值α都接近1,说明建筑企业总 体上不具有明显的规模生产效应。用同样方法分别对2003―2006年建筑企业的规模经济进行 测算的结果也基本相同。这表明,由于施工企业的人员和机械设备等分散固定在各个项目上 ,使得企业的业务分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和地域分散等特点,无法实现建筑生产的批量 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因而缺乏一般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条件。不过相比之下,专业承包企业 的比值α明显高于总承包企业,表明专业承包企业的产出规模扩大到相邻高级别企业时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产投入水平,即具有一定的规模生产效应。

(二)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与管理相关。如果企业内部组织效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因经营规模 扩张而增加的管理成本,说明存在管理上的规模经济。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与管理相关的 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其管理总成本可在更大范围内分摊到各个管理环节, 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大批量采购建材,有条件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开发先进施工技术等。

注:每条曲线中的4个数据标记为各类等级企业,从左至右 依次为三级及以下、二级、一级、特级。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 鉴》各年版。

图2 按等级划分的专业承包企业管理费率变化

注:每条曲线中的3个数据标记为各类等级企业,从左至右依次为三 级及以下、二级、一级。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各年版。

不同规模企业的管理规模效应,可通过各类等级企业的平均管理费用占平均工程结算收入的 比例(管理费率)变化来进行比较。图1和图2的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以来总承包和专业承 包企业的管理费率总体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高等级企业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总承 包企业的管理费率明显低于专业承包企业,说明企业的经营内容和规模对降低管理费率有一 定的作用,总承包企业可以将管理费用分摊到更大范围的工程成本中;总承包资质序列中不 同等级企业之间的管理费率相差不大,相比之下,专业承包企业之间的管理规模效应则具有 明显的层次性。

以上对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的规模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建筑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并 不显著,尤其是总承包序列中的高等级企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虽然特级总承包企业在 规模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规模经济效应。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为大型 国有企业集团,所以缺乏规模经济的原因之一应该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有关。

三、建筑市场的其他结构性进入壁垒

除规模经济之外,传统上被认为是构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还有产品差异化、必要资 本量、绝对费用等。

(一)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之间不完全替代的状况,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 主要手段之一。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产品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工期、施工管理能 力和机械装备水平等方面,但建筑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间的产品差异 化竞争。建筑产品的生产程序与一般的工业产品不同,设计和施工这两个环节的主体往往是 分离的。 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差异性通常是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决定的,施工安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 在给定的设计方案下提供相应的工程建设服务。此外,由于建筑工程采取的是先签订工程合 同后进行施工的订货生产方式,所以业主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无法事先确定企业所提供的工 程建设服务质量。因此,建筑业总体上属于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的行业,企业一般缺乏足够 的差异化竞争手段,由此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也就较低。当然,在一些技术较为复杂的专业 工程和大型工程市场,对施工企业的整体实力、资质等级、以往的工程经验等要求较高,所 以企业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总体而言,工程承包压价竞争愈演愈 烈的现象说明,大部分施工企业还不具备充分的产品差异化能力来规避价格竞争。

(二)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时所必须投入的资本。一般而言,必要资本量越大,企业筹 资就越困难,市场进入的障碍也就越高。但不同行业的必要资本量大不相同,如重化工业所 需的必要资本量就十分庞大,构成了该行业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而建筑业与制造业的不同 之处在于不需要固定的厂房和生产线,较少的资金投入就可以承接建筑施工任务,所以建筑 行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一般要低于工业生产部门。2007年,建筑业企业的平均资产额为6932 万元,远低于工业各行业的企业平均值10483万元。此外,从资产构成看,建筑业企业的固 定资产额仅为流动资产的四分之一,低于工业部门中的所有39个行业,说明建筑生产经营活 动中投入的资本以流动资金为主,对固定资产的要求较低。 但在建筑业内部,不同类别的建筑工程市场对企业必要资本量的要求有较大差异。如铁路、 隧道、水利和矿山等专业性较强的土木工程项目,对施工企业的生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金有 较高的要求,因而形成了一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而一般住宅建筑以及建筑安装、装修装饰 市场的必要资本量要求不高,市场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

(三)绝对费用壁垒

在一个现有的市场上,专利技术、原材料、进货和销售渠道、人才等生产要素和经营资源一 般都已被在位企业瓜分,导致新企业要付出更多的额外代价与在位企业争夺这些资源,这就 形成了所谓的绝对费用壁垒。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位企业所占有的特殊资源较 少,如建筑原材料供应充足,生产水泥、钢筋和各种构配件的建材厂商很多,使得建筑施工 企业不具有对原材料的排斥性占有;传统的建筑技术相当成熟且具有较强的易传播性,特定 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有限,所以生产技术很难构成阻碍新企业进入建 筑市场的壁垒。 但在销售方面,因先订货后生产的交易方式导致无法事先确定工程质量的优劣,所以业主只 能根据施工企业以往的工程施工经验和信誉等来做出判断,这就使得在位企业在获得订单上 处于有利地位。新进入者一般选择先进入到各方面要求较低的劳务分包市场,然后再求发展 。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建筑业对一般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而我国又具有大量的非熟 练劳动力,所以人才壁垒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建筑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除规模经济等结构性进入壁垒之外,企业进入市场还会遇到相关政策法律壁垒的制约和限制 ,如政府发放的各种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基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我国对进入建筑市场的企 业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包括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项目招标承包制度、施工监理 制度等。其中,资质管理制度构成了建筑业最主要的进入壁垒。所谓资质管理,是指国家建 设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资格和素质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企业具备的条件核定其资质等级, 并按照企业资质等级划定相应的营业范围。因此,资质管理制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进入建筑 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资质管理的范围涉及到所有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或者招 标业务的企业,这里仅以工程施工企业为分析对象。

为了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我国自1984年以来已先后实施了五轮 的企业资质等级管理,逐步建立了以资质管理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 (1)1984年颁发的《建筑企业营业管理条例》,对企业的登记和变更、技术资质、企业等 级和营业范围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将从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的企业分为一到四级,从事设 备安装、机械化施工的企业分为一到三级。(2)1989年颁发的《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 《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将施 工企业分为建筑、设备安装、机械施工三类,各类企业的资质等级层次与第一轮资质管理相 同,但提高了各级企业的等级标准。(3)1995年颁发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 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制定了房屋建筑、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等34种等级标准,并将 企业分为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一、二级)、综合类施工承包企 业(一到四级)、专项分包类施工企业三种类型。(4)2001年建设部对原有的资质管理规 定和等级标准进行了更新,将资质管理体系分为施工总承包、专 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三大序列,每个序列分若干类别,每一种类别中按企业业绩、资金、 技术、人力资源等划分等级。(5)2007年建设部颁发了新的《建筑 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将过去定期集中进行企业资质受理的方式改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 取消了企业资质年检。同年的新《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突出了对企业整体 资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资质管理规定的颁发和实施,实现了从企业“注册管理”向“资质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于 解决不具备施工条件的企业超越资质承揽工程的恶性竞争问题,以及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规 范建筑市场秩序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注:(1)比重为占全部资质等级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和等级外企业。(2)2 003年以后的一级企业数为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的合计。资料来源:1985年数据 摘自肖桐;[4](397)其它根据《中国建筑业统 计年鉴》数据。

如表3所示,每当新一轮的资质等级管理标准出台后,很多低资质企业想方设法提高等级进 入高一级市场,导致较高等级的企业越来越多,过多企业在同一平台竞争。1985年取得一级 和二级资质的企业分别只有488家和712家,占全部资质等级企业总数的2.60%和3 . 79%,之后高等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至2001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为5.64%和20.17%。在 此 背景下,第四轮资质管理提高了高等级企业的标准,但没过几年,特级企业和一级企业的数 量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007年特级企业的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1倍多。高等级企业有 增无减的现象说明,资质管理制度的制定往往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动态变化,因 而对于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资质管理制度在专业划分上也不尽合理。2001年实施的资质等级标准将施工总承 包系列划分为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等十二个类别,专业划 分带有按行政部门划分的痕迹。而且过细的专业划分,限制了企业的活动空间,不利于企业 跨行业发展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据建设部的调查,特级资质企业在房屋建筑、公路和铁路3 个专业的数量占特级企业总数的84.8%,146 家特级资质企业在2003―2005年中承担的工程 项目平均单项工程规模只有1300万元左右,而这是三级企业就可以承担的工程规模。②这 说 明,受专业市场资质标准的制约,许多高资质企业只能在房屋建筑等中小型工程项目市场中 与较低资质的企业抢夺工程,难以发挥大型施工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和综合优势,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低水平竞争。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总体上属于进入门槛较低的竞争性产业,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 等结构性进入壁垒没有起到限制企业进入的有效作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构成了建筑市场最 主要的进入壁垒,对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对于抑制市场 过度进入的实际作用较为有限。建筑产品作为关系到公共安全、城镇规划和道路交通等各个 方面的特殊产品,要求政府通过资质管理等行政干预手段来维护市场竞争环境。但资质管理 应充分体现等级标准的层次性和管理上的适度性,做到既要有一定的市场准入限制,同时也 应调整专业划分并适当降低专业市场的进入门槛,促进总承包企业与专业分包企业之间的分 工协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提高对高资质等级企业的专业技术要求,以抑制过多企业进入高 端市场的过高欲望,促使大型企业集团由规模型向技术型、效益型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存在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无序竞争状况比较突出。因此,通过适 度提高进入壁垒来调整和完善建筑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于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不能过度依赖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资质管理制度 。因为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明显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级标准制定和 专业划分等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动态变化。再者,资质管理制度所涉及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在一些高端和专业工程市场才会起到限制进入的作用,而建筑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也在 弱化资质管理壁垒的实际作用。

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消除进入壁垒或提高进入壁垒,而是在于维护市场 的公平竞争机制和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建筑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在于形成统一的 全国性市场以及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有效竞争市场,使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之间形成基于 专业化分工的竞争格局。因此,在市场条件成熟后应逐步弱化资质等级管理制度的市场准入 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信用体系以及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形成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手段优 化产业组织结构的机制。

注 释:

① 徐国兴(2007)在理论模型中还考虑了产业的隐性垄断租金对进入的驱动作用,但在实 证分析中因为相关统计数据的缺乏而省略了这一项。同理,本文的度量指标中也不考虑 隐性垄断租金的影响作用。

② 根据建设部网站资料:“建筑市场管理司王素卿司长于2007年5月17日在全国工程建设管 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主要参考文献:

[1]Bain,J .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2] Stigler,G. J.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M]. Homewood,IL:Richard D.

Irwin,1968.

[3]徐国兴.市场进入壁垒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4]肖 桐.当代中国的建筑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Entry Barrier Failure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 y

Fan Jianting

Abstract: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less concentrated

market,a major

reason for this structure is its low barrier to entry. None of the common econom ic factors such as scale economy,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minimum capital requi rement, absolute expenditure that are able to build up entry barrier affects the

entry decision of thos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us, the major entry barrier i n this industry has become to be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in the firm's eligibil ity and 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adjusting the industry structure to som e extent.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lacks a long-term goal and stability

in the aspects of ratings and field classification. Its impact toward a long-ru n control of ruinous competition is limited.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紧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1)效率低下,存在大量的高投入、低产出行为。一些企业集团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又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技术改造,造成了资金浪费,投资难以回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依靠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巨额本息到期无法支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2)利率上升,从而加大了企业集团的资金成本、筹资成本。(3)合同履行率低,诈骗案件时有发生,被侵权现象严重。(4)由于缺乏制约机制,在资金严重短缺情况下,仍动用流动资金实施无效益的基本建设;不顾市场需求,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积压、滞销;不少企业集团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超过了销售收入的50%,大大超出了正常的储备量,流动资产失去了应有的流动性。(5)改革负担较重。对企业集团而言,不仅存在国有资产,而且存在国有负债。国有负债即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成本,这也构成了企业集团的改革成本。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

(一)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一是建立投资论证制度。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上的最大失误,要在企业集团内建立投资论证程序,大的投资项目应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论证。二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加快资金回笼。三是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按需生产、按需采购,把库存量降低。四是建立财产物资清理制度。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要及时处理。五是建立保证制度,避免潜亏因素带来资金沉淀。

(二)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从各种融资方式看,内部融资不需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融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内部融资是应是企业集团的首选融资方式,只有内部融资仍不能满足企业集团的资金需求时,企业集团才应转向外部融资。

(三)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资金来源。其主要有“调、并、转”三种方法。调指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资产结构。并指通过资产重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把优势国有企业扩张和劣势国有企业兼并结合起来,互利互补。转指实行股份合作制,对部分中小国有企业的资产实行整体和部分拍卖,有偿转让,用其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筹集资金是指企业集团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各种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传统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转换、债转股、发展融资租赁等开发新的筹资渠道。

二、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

责任会计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责任会计是根据授予各基层单位权力和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计量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回馈而形成的企业严格的控制系统,即责任会计制度。随着经营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里,企业高层管理者既不可能了解企业组织的所有生产经营情况,也不可能为基层经理人员作出所有的决策。因此,需要实行分权管理制度。也即决策权随同相应的责任下放给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经理人员,许多关键性的决策由面对这些问题的经理人员作出。然而分权一方面会使各分权单位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互相依存性,主要表现为各分权单位间产品或劳务互相提供;另一方面各分权单位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还会采取一些有损于其他分权单位经营业绩甚至有损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行为。由此可见,在实行分权管理条件下,如何协调各分权单位的关系,使各分权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分权单位之间在工作和目标上达成一致,防止各个部门之间片面追求局部利益,使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受到损害等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加强企业集团内部经济责任制,而责任会计正是适应这种管理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责任会计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实施责任会计制度,首先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成绩考核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只有确定责任中心,才能明确划分职责,做到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其次必须依据各个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履行职责。

第二,编制责任预算,确定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标准。编制责任预算,使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总体目标按责任中心进行分解、落实和具体化,并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业绩考核标准应具有可控性、可计量性和协调性。

第三,建立健全严密的记录、报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以为计量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和实际经营业绩提供可靠依据,并能对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业绩起回馈作用。一个良好的报告系统,应当具有相关性、适当性和准确性等特性。

第四,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制度。应制定一套完整、合理又有效的奖惩制度,并根据责任单位的实际工作成果进行奖惩,功过分明、奖惩有据。

第五,评价和考核实际工作业绩。根据原定的业绩考核标准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成绩进行比较,据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判明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改正不足,及时通过信息回馈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沿着预定目标进行。一个企业集团采用什么样的责任中心,建立什么样的责任会计制度,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适应。责任会计视组织为人群的集合,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组织结构形式会直接影响到责任中心的划分和责任会计的运作效果。现代企业集团有纵向组织结构和横向组织结构之分。(1)纵向组织下的责任会计制度。在纵向组织结构下,企业集团的最高管理层掌握较大权力,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总体的调控,对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和资金的运用承担全面的责任。在纵向组织结构下建立责任会计制度,要按照责任中心的层次,从最高层的成本中心,然后定期由最基层把责任成本的实际数逐级向上汇总,直到最高层次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2)横向组织结构下的责任会计制度。横向组织结构是根据分权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企业集团最高管理层将经营的权力适当分散,使其下属单位、部门也有控制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和资金的权力,也要为资源的合理使用负责。在横向组织结构下建立责任会计制度,也要按责任中心的层次,先将全面预算层层分解,形成责任预算,然后建立责任预算的跟踪系统,记录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以及销售收入的实际数,通过编制“业绩报告”逐级向上汇总,一直达到最高层的投资中心。

三、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现科学的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所选定的最优设计和工艺方案为基础,根据料、工、费的合理耗费,在企业集团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条件下,进行有效经营应该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系统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成本的事前计划、日常控制及核算功能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它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以及成本差异的处理三个部分。

(一)标准成本制度的环节。具体包括:其一,制定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后制定的,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应该实现的,因而其可以作为控制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目标成本。其二,成本差异及分析。成本差异分析是标准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成本差异分析,查明其具体原因才能为实现成本控制开辟道路。其三,成本差异处理。差异处理是指在期末把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重新结合,最终确定产品的实际成本的过程。

(二)标准成本制度的作用。一则有利于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预先制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应该发生的各项成本即标准成本,作为员工努力工作的目标,以及用作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二则有利于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核算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三则有利于实现成本核算的事后控制。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从而制定有效措施,以避免不合理支出和损失的重新发生,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方向。

四、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集团设置财务总监,是从加强法人治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重点突出了董事会在企业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目的在于健全和完善企业集团的内部监控机制。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产企业;财务问题;集中管控;措施

前言

本文主要以我国大型地产企业为样板,就房地产开发方面的财务集中管控问题进行探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房地产企业为我国的城市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第一代房地产企业的逐渐壮大,布局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地产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企业跨地域庞大、子公司众多,股份背景复杂。总部对下属子公司的正常财务管束就成为监督和保证子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地产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较其他行业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主要是因为地产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慢,项目开发周期长。财务的集中管控不仅包括了基本的财务指导和监督机制,还包含配置财务资源、财务规划工作、监控和维护企业资金链等工作内容。所以,地产企业做好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

1、房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概述

1.1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内涵

地产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就是以网络化管理系统为平台,通过严格的规范化财务操作流程对财务工作进行梳理,将整个地产企业从总部到子公司所有的财务信息分条目录入、分析,然后对这些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的上传和处理,得出地产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分析报告。只在方便高层管理者了解各子公司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整体资金链状况,为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与支持。

当前我国大部分全国化的房地产财务集中管控体系是建立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同时又整合了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理念、以及管理制度,不断对财务操作流程进行中国化的创新,使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工作变的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从而可以更好的参与国内外地产行业的竞争。

1.2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的优势

1.2.1 财务核算标准统一

通过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可以把地产企业布局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子公司的财务核算标准统一起来,以相同的核算单位、报表格式对财务管理进行梳理。同时以计划的财务汇报时间对财务工作进行提交与汇报。方便企业高层和财务监督人员对财务状况的调查与了解。

1.2.2 提高财务监督效率

鉴于房地产企业的地域性差别,大部分企业对于子公司的财务核算是允许独立核算的。建立财务集中管控体系,不是要剥夺子公司财务核算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的对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推动销售业绩、员工绩效、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

1.2.3 提升企业的控制力度

总部通过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管控,完成一系列的财务工作,包括:财务监督、资金监控、风险控制和弥补漏洞等,加强了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避免了大型房地产企业“集而不团”、“各自为战”的状况。一方面提高总部对各种发展战略的指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子公司约束和控制的力度,不至于脱离企业既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1.3房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虽然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具体运转过程中,集中管控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3.1 阻碍了下属公司的自主性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需要各地子公司将利润与收入上缴总部,在进行统一的分配。由于当前我国的金融业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资金流动较慢,使得下属公司在面临发展机遇或发现市场先机时,财政能力存在制约性。这固然会保证子公司按照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发展,但是这也是妨碍子公司自主性发展的一种提体现。

1.3.2 总部管理效率较慢

财务集中管控需要将财务工作通过网络汇总至总部,然后再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当前我公司总部财务人员较少,工作量太大,造成财务人员力不从心的工作现状。以至于不少财务报告处理效率较低。

1.3.3 管控系统功能不完全

财务集中管控对总部的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但是当前我公司对这方面还有待提高。一方面,处理器功率较小,造成计算机“机堵”问题;另一方面,财务处理软件系统功能尚未开发完善,有些功能没有写入,还需要人工进行处理,降低了数据处理速度。

2、房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建设方向

2.1完善的财务信息处理平台

当前房地产公司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完善财务信息处理平台系统。运用分布式账套财务管理方式处理财务问题,由于地方子公司独立核算,是的财务管理的信息编码和名称缺乏统一的使用标准。而且各地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使得财务信息报表中难度和口径出现很大缺口,公司日常管理的财务内容通过手工记录、对账、往来、核销,不仅耗时耗力,还影响了报销管理速度。

为了保证企业基本的织架构,必须将财务资料、政策机制、管理标准等具体内容进行量化管理,为整个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标准保障,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做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与自主性的有机统一。

2.2 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

财务核算制度也是房地产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重要方向之一。比如:建立一个有利于公司集中管控的统一核算制度。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使用系统的总账处理功能,集成固定资产管理。从固定资产的投资、折旧、流通以及报废统一生成自动的电子凭据;也可以利用总账系统集成处理往来款,比如:格局账单时间生成账单的处理方案,借以完成付款单据的自动对接与核销。

完成这一制度后,基本实现了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中的流通管控功能,可以及时对下属子公司每天的财务报表进行监控和管理,定期对子公司的预算、决算进行检查。为资金下一步的流通方向进行效果对比分析,促进企业投资的科学性。

2.3高效率的资金运转处理中心

随着房地产企业产业布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建立高速的资金流通、结算处理中心是加强财务集中管控系统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不一,因为楼盘和项目的性质、地理子公司财务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其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的监管。当前,地产企业构建财务管理团队两种模式:一种是总部直接派遣财务人员入驻;另一种是实行财务管理的集中核算。财务人员委派方式是指总部通过向子公司派遣财务人员,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总部财务进行对接。这种财务人员可以通过校招和社会招聘选拔,属于借调性质,占用总部编制,向总部财务领导负责。另一种是实行集中地财务集中核算,子公司设立财务报账人员,只有使用权限,没有批复和决定权限。限定范围外的资金流动项目需要获得总部财务部的单子签章方可进行;总部设立专门的核算处理中心,负责领导、规划、处理一切财务实务。

3.2 统一进行预算管理

子公司预算的制定要符合企业长远的战略布局和近期的资金流动现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坚持以风控为先,收支平衡,合理发展的原则。同时,结合子公司所在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房地产发展宏观和微观信息,完成整体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业绩、绩效、预算相结合的财务控制体系,合理的运作资金的流向,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整体的预算管理。

为保证统一预算管理的执行程度,财务部应结合公司上年度资金流动方向,创建预算执行分析反馈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子公司的财务信息交流,市场现状交流,及时提醒风险状况,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统筹风控与发展的统一。在具体工作制度上,总部可以召开半年、年度预算分析会,各子公司结合上季度、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预算分析,通过后再进行预算处理。

3.3 加强财务监督体系建立

对于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必须构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以及内部财务监督机制。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房地产企业下属项目众多,财务需要处理的事项较分散,使得财务监督的难度和工作量都较为庞大。对此,企业要将财务监督的主次、轻重进行划分。实行重点监督,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办法。财务集中管控重点内容可以设为:会计的核算、财务报表审核、资金流动审核等关键财务审核工作。

3.4 加强硬件以及团队建设

企业要想完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就必须把企业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财务管理事关企业机密,更是要加强对财务人才培养的重视。从内部建立适合财务人才涌动的储备机制,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环境,合理有效的晋升体系,促进财务队伍进一步专业化。同时,财务集中管控体系也需要对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升级。不断提升财务处理软件的功能和自动化程度,强化软件处理速度,弥补系统漏洞等。

总结

综上所述,地产企业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地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财务的集中管控体系建设,并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财务集中管控中,强化了企业总部对整个企业的领导和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产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必须本着为企业负责的态度,提升专业能力,创新集中管控方式,促进房地产企业的不断前进。(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华易.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2] 刘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0):25-29.

[3] 沈新宝,朱莉.房地产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控体系问题研究[J].企业集团财务,2012(12):74-75.

位置、物业类型都会影响楼盘的去化效率。在当前环境下,面对众多子公司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必须建立高效率的资金运转处理中心,才能使企业资本向更高的利润方向流动。

这里的资金处理,不仅要与财务管控挂钩,还要与金融系统进行对接。比如:总部账户要与子公司账户做好信息交流工作,子公司向总部提交拨款申请或者资金使用说明,由总部借助银联系统完成资金放款。达到总部财务部的高效、细致管控的效果。具体的资金运转业务内容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收付款管理、资金计划审批、资金结算、银企直联、票据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资金监控等。

3、具体管控方案设计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国资系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国资系统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工作。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坚定信心,切实增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9年,我市国资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主动作为,创新实干,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市属国企重组整合、推动做大做优做强。主要取得以下五方面成绩:

一是市属国企改革不断深入。

市属51家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为16家集团公司并挂牌运营,这是继1998、2004、2012三次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又一次大规模重组改革,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大集团引领能力不断增强;二三级总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达到17%,股权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延安城投集团公司、延安能化集团公司等8

户企业完成薪酬制度改革,涉及职工8914人;延安燃气公司与中航油进行股权合作,参股比例5.93%,2020年中航油可实现整体上市;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工作基本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完成80%以上,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与2018年相比,市属企业资产总额1073.26亿元,增加130.66亿元,同比增长12.17%;所有者权益331.42亿元,增加12.02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营业收入82.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64亿元,上交税费总额8.52亿元;融资260.2亿元,完成投资109.79亿元;国有资本收益1.49亿元,国有经济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国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等8个监管文件,依法有效规范国企投资融资、债券发行、资产处置、产权转让、财务管理等行为,监管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

四是国企党建基础不断夯实。

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分散在行业主管部门的126个国企党组织实现集中统一管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五是国企社会担当不断增强。

省属企业扶贫合力团、市属企业累计投资61.89亿元,建设扶贫项目50多个,直接或间接带动3000多人脱贫。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延安能源集团、水务环保集团、物流储备集团、公交公司等市属国企全力保障民生需求、物资供应和市民出行,在关键领域、关键时刻体现了国企担当。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的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二、直面问题,找准差距,正确认识我市国企现状

(一)改革不够到位,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虽然51户企业重组整合为16家集团公司,配齐了国企的主要负责人,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成员尚未配备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责边界不清晰,部分被兼并企业人员、资产、负债尚未归并、划转到位。三项制度改革缓慢,收入分配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问题。今年仍需我们下大力气,大刀阔斧持续推进改革。

(二)运营效果不佳,盈利水平不尽人意。

2019年,我市16户企业中只有延安能化集团、城投集团、鼎源集团、高新集团、保障性住房公司、交投集团、油气检测公司7户企业盈利,其余企业均亏损,盈利企业占所有企业的43%。主营利润大幅下滑,全年营收仅为80多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22%,资产利润率仅为1.3%,远远低于省属企业水平。项目投资严重偏离主业,造成投资浪费、投资无效益。

(三)主业不够突出,竞争能力不强。

市属企业80%以上的产业集中在能源、房地产、公共服务等传统领域,还有不少处于产能过剩行业和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拓不够。90%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大而散”,小企业“小而全”,主业不突出,优势不明显。95%以上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无成功的商业模式和管控模式,无核心技术优势、自主知名品牌,粗放的发展形态和无效低效的投资,造成部分企业债台高筑、危机四伏,我们必须下决心推进市属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四)管理方式不优,市场意识不强。

企业行政化、总部机关化色彩浓厚,市场化经营机制尚未形成,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搞营销、搞推广、跑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自我造血功能有待提升,人事管理仍然沿用行政管理模式,市场化用工机制尚未形成,劳动用工存在能进不能出、人浮于事的情况;薪酬分配能升不能降,关键岗位、高素质紧缺人才的薪酬水

平低于市场化薪酬水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问题突出。

(五)企业负债严重,融资能力受限。

目前,市属国企存量融资612.3亿元,今年我市8户市属国企需偿还到期融资本息130亿元,市属企业资产负债率接近70%,有的已远远超过警戒线,企业财务不堪负重,融资能力严重下降,对企业生产运营将带来很大制约。

(六)监管不够完善,监管仍需加强。

由于我市实行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监管刚刚开始,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精准监管、刚性监管、阳光监管体系尚未确立,监管工作还存在一定漏洞,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精准发力,下功夫破解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为市属国企健康平稳运行、提升发展质量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三、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抓好今年国企工作重点2019年是我市国资国企规范年。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抓好深化改革、扭亏增盈、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国企党建“五大工程”,确保实现市属企业利润总额、上缴税费增长超过10%,固投增长超过15%。

(一)要把深化改革攻坚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推进。

今年,我们把国企国资改革进行到底贯穿发展始终,依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一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持续推进战略性重组,对去年改革还没有到位的地方,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刮骨疗毒、壮志断腕的勇气,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坚决改到位,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因企施策”的原则,重点推进二三级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力争混改面超过30%以上。要开放促合作,鼓励市属企业“走出去”,主动争取与央企合作、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三是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今年要按照“全员聘用、定员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全面推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建立薪酬动态调整和监控机制。对标行业情况,明确新组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薪酬额度,激发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热情;充分竞争类企业工资总额实行备案制,公益类企业工资总额原则上实行核准制。四是推进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今年要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重点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任务;完成辖区范围内170户国有企业2万多名退休人员移交工作,2021年起,退休职工全面实行社会化管理,帮助国企瘦身健体、焕发生机。

(二)要把推进扭亏增盈作为核心所在,精准发力。

一是在主业定位上下功夫。要规范企业主业管理。今年,市国资委要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企业定位,逐企业进行会诊,帮助企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今后要重点做好延安旅游、延安南泥湾、延安子长特种煤三个板块上市培育工作,努力实现延安国企上市零的突破。二是在运营方式上下功夫。市国资委要实行差异化、精准化考核监管,签定责任书、下达“军令状”,督促亏损国有企业拿出切实可行的扭亏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时间进度,确保完成既定任务。各企业也要层层实行考核机制,将任务落实到下属子公司、落实到班组、到岗到人。三是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要压缩管理层级,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两金”清理力度,严格控制人员成本和财务成本,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确保企业成本费用增幅每年低于同期营业收入增幅。要持续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通过剥离、出售、整合、重组等形式,对低效、非主业资产调整优化,加快退出长期亏损、无发展前景的产业板块。四是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各市属国企要加强主业管理,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全域旅游、战略性新型产业。今年我市要把发展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做为助推延安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能源化工、应急食品、应急服务和应急文化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两带四基地”,希望在座的市属国企能结合自身主业积极参与到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当中,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五是在打造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从今年开始,力争用2-3年在市属国企中培育3至5个陕西知名品牌,2至3个全国知名品牌。六是在创新商业模式上下功夫。以市场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优化供应链和服务链,加快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三)要把完善内部管理作为治本之策,切实加强。

一是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层”管理架构,在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和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制度上下大功夫。探索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有效途径方式,有效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切实激发经理层活力,建立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职工民主管理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二是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今年,各市属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都要建立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全面预算、全面风险、人力资源、产权、法律、采购、安全生产、社会责任、党建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管理方式的制度化、精细化。三是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国资委要构建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考核体系,按照强化党建、突出效益、保值增值的要求,实施分类化和差异化“双百”考核。将考核任务延伸到内设机构、车间、班组和具体岗位;建立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定期述职报告制度,健全考评档案;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和任期激励收入挂钩,与企业工资总额挂钩,与职务留用升降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关于几个开发区企业的管理,考核、人事由国资委负责,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事项都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管理。

(四)要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作为重点问题,认真解决。

目前,市属国企存量融资612.3亿元,今年我市8户市属国企需偿还到期融资本息130

亿元,债务风险逐步显现。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夯实风险防范基础。市国资委要督促债务风险较大企业尽快拿出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的方案。各企业也要结合实际,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过盈利、融资、发债等方式化解方案。可积极探索运用我市持有延长石油集团股权、增加企业有效资产、注入发展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债务债,实现年度负债率降低2%的目标。二是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深入排查企业风险点,有针对性制定重点企业和重点业务领域防控措施和预案,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要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和资金集中统一管控,严控负债规模,确保资金链安全。要强化投资管理,有效防范盲目扩张而导致企业规模超出管控能力造成的风险,涉及重大投资,企业必须提供投资方案、资金平衡方案、融资计划、效益评价报告,严把投资论证关。要强化法律风险防控,将依法治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推动依法治企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三是夯实出资人监督基础。切实发挥外派监事会作用,分层分类强化监事会监督检查成果运用;加强审计监督,开展投资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严格执行国有企业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阳光国企。

(五)要把加强国企党建作为重要引擎,着力提升。

一是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严格执行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制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继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夯实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基础,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二是完善国企反腐倡廉机制。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两个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企业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三要完善国企领导人员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优化企业领导班子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快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讲好国企故事,营造有利于国企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国企在全市精准脱贫等民生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六)要把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和信访维稳作为永恒任务,抓细抓实。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责任会计;标准成本控制;财务总监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按照现代企业两权分离,财务管理可以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经营者财务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在建立其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关系。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要相互平衡协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时代性。社会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面临着全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但是,由于在制度和观念上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约束了企业经营者不能将闲散资金自由对外投资,因为无人甘冒风险而承担责任。

2、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纷纷兼并联合,形成新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企业规模较大,分布较广,内部经济关系复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3、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企业没有事前预算,期中的经营业绩比较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无从谈起,事后控制就没有效果。

4、财务管理缺乏监控性。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监控被忽视,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监控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监控方法和手段落后,监控效率低。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弱化,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监督效果,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搞好,才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从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入手。

一、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紧缺问题仍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难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低下,存在大量高投入、低产出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一些不适当的技术改造,又造成资金浪费,投资难以回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往往自身不够条件时,依靠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连本息都有无法定期支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2.为控制通货膨胀,国家抑制总需求,引导物价水平下降,直接造成企业收入水平降低,但国企成本未降低,而且前期利息、税收及其他社会负担也未减轻。

3.企业置身于一个秩序混乱的合同市场,合同履行率低,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国企被侵权现象严重。

4.内部缺乏制约机制,企业不管大小,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在资金严重短缺情况下,动用流动资金实施无效益的基本建设;国有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积压,销不出去。不少国有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超过了销售收入的50%,大大超过了正常的储备量,流动资产失去了应有的流动性。

5.国企改革的成本负担重。对国有企业而言,不仅存在国有资产,而且存在国有负债,国有负债,即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成本,这也构成了国企改革的成本。我国国企改革的成本包括:离退休、下岗人员安置;医疗、教育及其他福利费用;企业办社会的成本;企业银行债务;其中银行债务构成了企业的显性负债,其他为企业隐性负债,这部分企业要承担隐性社会责任,即安置下岗、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福利费赤字越来越大,企业不堪重负。

(二)加强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一是建立投资论证制度,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上最大失误,要在企业内建立投资论证程序,大的项目应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论证;二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加快资金回拢;三是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按需生产、按需采购,把库存量降低;四是财产物资清理制度,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要及时处理;五是建立保证制度,避免潜亏因素带来资金沉淀。

2.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从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部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使内部融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内部融资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只有内部融资仍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企业才应转向外部融资。

3.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资金来源。主要采用“调、并、转”三种方法,调,指结合产业、产品结构来调整资产结构。并,指靠资产重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把优势企业扩张和劣势企业兼并结合起来,互利互补。转,指实行股份合作制,对部分中小企业的资产可以实行整体和部分拍卖,有偿转让,用其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4.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学校、医院等单位让给社会来办,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加强企业账务管理。企业要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改革,解决这部分资金。

5.多渠道筹集资金。筹集资金,是指企业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各种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传统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主。企业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转换、债转股、发展融资租赁等开发新的筹资渠道。

二、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

责任会计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客观存在是根据授予各基层单位权力和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计量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系统,即责任会计制度。

(一)责任会计被推行的原因

随着经营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里,企业高层管理者既不可能了解企业组织的所有生产经营情况,也不可能为基层经理人员作出所有决策。因此,需要实行分权管理制度。也即决策权随同相同相应的责任下放给基层经理人员,许多关键性的决策由接近这些问题的经理人员作出。然而分权的结果,一方面使各分权单位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互相依存性,主要表现为各分权单位间产品或劳务互相提供;另一方面各分权单位为了其自身利益还会采取一些有损于其他分权单位经营业绩甚至有损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由此可见,在实行分权管理条件下,如何协调各分权单位的关系,使各分权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分权单位之间在工作和目标上达成一致,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为了片面地追求局部利益,致使企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等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而责任会计正是适应这种管理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

(二)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

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实施责任会计制度,首先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成绩考核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只有确定责任中心,才能明确划分职责,做到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其次必须依据各个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履行职责。

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标准。编制责任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目标按责任中心进行分解、落实和具体化,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业绩考核标准应具有可控性、可计量性和协调性。

3.建立健全严密的记录、报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以便为计量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和实际经营业绩提供可靠依据,并能对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业绩起反馈作用。一个良好的报告系统,应当具有相关性、适当性和准确性等特性。

4.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制度。要制定一套完整、合理,又有效的奖惩制度,根据责任单位的实际工作成果的好坏进行奖惩。做到功过分明、奖惩有据,该制度应做到权责任利的统一。

5.评价和考核实际工作业绩。根据原定的业绩考核标准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成绩进行比较,据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判明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改正不足,及时通过信息反馈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能沿着预定目标进行。

(三)推选责任会计制度的方法

一个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责任中心,建立什么样的责任会计制度,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适应。责任会计视组织为人群的集合,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组织结构形式会直接影响到责任中心的划分和责任会计的动作效果。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横向组织结构。

1.纵向组织下的责任会计制度。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独揽大权,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总体的调控,对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和资金的运用承担全面的责任。纵向组织结构下,建立责任会计制度,首先要按照责任中心的层次,从最高层的成本中心;然后定期由最基层把责任成本的实际数逐级向上汇总,直到最高层次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2.横向组织结构下的责任会计制度。横向组织结构是根据分权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企业最高管理层将经营运作的大权适当分散,使其下属的单位、部门也有控制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和资金的权力,也要为资源的合理使用负责。在横向组织结构下,建立责任会计制度,也要按责任中心的层次,先将全面预算层层分解,形成责任预算。然后建立责任预算的跟踪系统,记录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以及销售收入的实际数,通过编制“业绩报告”的形式逐级向上汇总,一直达到最高层的投资中心。

三、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现科学的成本控制

(一)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的完整系统。

1.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后制定的,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应该实现的,因而可以作为控制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目标成本。

2.成本差异及分析。成本差异分析是标准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成本差异分析,查明其具体原因才能为实现成本控制开辟道路。

3.差异处理。差异处理是指在期末把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重新结合,最终确定产品的实际成本的过程。

(二)标准成本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预先制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应该发生的各项成本即标准成本,作为员工努力工作的目标,以及用作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2.有利于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核算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3.有利于实现成本核算的事后控制。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从而制定有效措施,以避免不合理支出和损失的重新发生,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方向。

四、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企业法人治理

国有企业设置财务总监,是从加强法人治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重点突出了董事会在企业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目的在于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

(一)财务总监制度的优点

1.财务总监制度体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为了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可靠的监督,实施财务总监制度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这种制度下,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体现了董事会要求,既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又保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落实到实处。

2.财务总监制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中心论思想。财务总监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全面行使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权,对经营者进行最直接、有效的监督。财务总督参与企业经营者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重大管理职能,反映了财务管理中心论的思想。

3.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董事会、企业经营者、财务总监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制衡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经营者权力的无限膨胀,较好地解决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的问题。

(二)实施财务总监制度需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

1.建立严格的财务总监作用和考核机制。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对财务总监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很高。对财务总监的选拨和考核既严肃、客观、以正,又富于针对性,同时又不干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自。

2.防止出现新的社企不分现象。对财务总监的监督方式和职责必须明确规定。除涉及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由财务总监和企业经理联签外,财务总监不能干涉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3.做好对财务总监和企业经营者的再监督。在财务总监制度下,仍然存在企业经营者与财务总监作弊,侵吞国有资产的可能。因此,对二者的再监督非常重要。最佳途径是由董事会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定期审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