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1篇

作为一种艺术的体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筑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以及所属地区的区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中的反映。建筑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长期积淀渐进形成的建筑物的本质,它是古老的、纯色的、发育完善且自生根的文化,在建筑学上这种内生延续的文化被称为建筑文脉。文脉的形成是历史沉降的结果,国外学者也将其称为“历史地段”。它具有意义上的凝聚性、关联性或延续性,它是大量既往事件、时光和记忆等“文化因子”在建筑上的划痕;而外缘建筑文化是新形成的建筑符号和建筑元素的表达,或对域外建筑理念的吸收和兼容,它是年青的、非纯色的,正在发育中的一种移植文化。内核建筑文化具有强大的递延能力,外缘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是建筑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具言之,就是指高等学校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形态设计、布局功能、意蕴风格、喻义价值等及人们对此的评价、欣赏、情感归属等文化因素的总和。高校建筑文化也可以分为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也是学校积累与发展的产物。一般而言,知名大学和名牌(重点)中小学具有较强的内核文化,而新建学校则吸收了更多的外缘文化。高校建筑文化是和学校及学校所在学区的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它本身就构成了学校自身的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品牌形象。优秀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影响师生及社区人士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染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高校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的体会到高校的气氛、使命,甚至高校的价值和精神。”

二、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

作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存在的高校建筑文化,其在文化传承方面会比文化创新具有更大的难度和更复杂的矛盾性。比如建筑规划一所学校,由于空间的局限,在拆除旧建筑与新建校舍间必然会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这里面盲目的拆除和机械地保留都对学校发展不利,关键在于技术和策略的合理运用。当我们有了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理念,那么下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尽管是艰难的,但也不是无路可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与立法方面的支持

在集合专家学者意见和公众动议的前提下,会同建筑、规划、环境、卫生、文物部门出台《学校建筑现代化实施办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学校建筑的方针、原则、方向,加强高校建筑的文化尺度,加大高校建筑的文化传承力度。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开展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营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开展实证研究,并且进行政策分析和专家咨询,开展听证会,汲取各方意见,出台一系列“办法”或“条例”,立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比如北京在这方面就已经意识到了立法的重要性,借2008年人文奥运之机,就城市保护进行了长远规划,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北京特点,提出申请,争取社会资源,展开对学校的保护与建设。如大兴赢海二小拟就学校的上百种树木申请绿色校园保护计划,而北京的府学小学、通州二中、潞河中学及东交民巷小学等学校建筑都已列入政府保护范围。

(二)专业人员的支持

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毕竟不是建筑业的行家,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高校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必需求助于专业人员,在这方面,新加坡和美国等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也就是政府与某些建筑设计和施工长期合作,而这些合作者都是精通社区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些资质和信誉良好的大公司。而专业人员也将会同学校师生、社区人士共同商讨学校建筑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与交流,必要时还要进行信息公开和公众投票。比如,北京第十一中学,在非常狭小的空间中创意出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空间作法就值得借鉴,他们借助专业的形象设计公司,进行学校的CI形象识别,达到了“小中见大,无中生有”的效果。

(三)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原则概括地讲有四个:一是方向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现代学校建筑文化是教育方针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根本,先进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主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师生员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取得扎实的成效;四是选择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高校建筑文化建设必须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建筑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建筑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四)高校建筑文化传承的基本技术

高校建筑文化传承具有一些基本技术,比如复古技术、仿古技术、移植技术、融合技术、局部保留技术、典藏技术等。复古技术就是将已经受到破坏的那些有必要修复的学校建筑,比如北京四中具有百年历史的“校门”就可以进行复古研究,但在复古的同时有一项是必须考虑的,就是建筑物的安全性;仿古技术就是将一些新建筑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仿照过去学校的建筑重建,使其具有观摩性,比如哈尔滨师大附中新建的主楼就是仿照过去主楼进行创新后而建成的;移植技术是对一些需要搬迁或者异地安置的学校,将学校建筑的部分或局部重新移植的技术,比如北京大兴青云店学校有一颗古树,已经列入了《语文》课本之中,在学校搬迁之际,如何移植就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融合技术,就是将学校建筑文化有机的融合进社区文化之中,比如北京什刹海和鼓楼附近的学校如何融合进北京保护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之中,再比如南京蒲口小学就利用学校改建的机会,请复旦大学的专业人员设计了颇具农村风情的徽式连廊技术,使学校有机的融合进了地域文化之中;局部保留技术就是对原学校建筑中无法再整体保留的学校建筑进行局部保留,或放入校史馆中进行纪念性保留,比如北京十一中学的将帅语林碑就是一例。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中外办学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门的大力监管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明显、外方赢利性强、中外课程衔接困难、办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未引起重视等。

当前,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视。现阶段,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显然易见,中外合作办学①是中外双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教育教学对象是中国公民,其办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根本认识和观点。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现象从产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点,从学者们对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学考察与比较中即可领略一二。③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已趋成形。虽然同为现代教育价值观,但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存在着质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1.2 师生观

师生观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延伸到教育领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规定了教育的内涵和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时至今日,此师生观依然深刻影响着教育。而与此相反,在西方,教师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由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词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导”、“导出”之意。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

1.3 知识观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界的知识观即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上,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而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知识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的。书中的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可以进行批判和反驳的。

1.4 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试型的,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应试技巧,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注重学生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不适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

2 跨文化教育:从实践到理论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交流合作的历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体系的过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仅仅是自发的、无序的、不系统的。即使到了上世纪中叶,彼时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独立的理论体系,仅仅外在为移民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学术界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断走向自觉。一般认为,在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学科。学者王军对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包括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者对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概念等进行了界定。如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体现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得、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够深入。

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项目学生1000余人。笔者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抽取了J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项目1201班、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项目1202班。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5%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识缺乏,不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同时,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识。同样作为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不容乐观。

(2)跨文化教育知识缺乏。通过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注重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体现了中外双方课程和知识的优势互补。但遗憾的是,有关跨文化教育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或未设置。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获得跨文化教育知识,从而对跨文化教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往往以普通学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师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数被访人员对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对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识和主动性。

4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4.1 课程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应将跨文化课程纳入中外方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发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指导。例如,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时,可将有无跨文化课程设置作为是否批准办学的依据。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决定了对外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术沙龙、赴国外短期访学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3 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环境建设中,应构建起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辅助的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既发挥中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营造中外文化和谐共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大学合作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得到重视。而从管理的角度实施跨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本研究系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C12038,项目负责人:张继桥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此处的中外文化对比指中西文化对比。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转化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对“学困生”的管理和转化问题。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存在着厌学、不学和弃学现象,他们拿着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用于学习之上,却沉迷于“三网”(电网、交往和情网)之内,游戏于“三吧”(网吧、酒吧和乐吧)之中。完全把大学学习当成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现象屡见不鲜,结果造成所压学科和学分越来越多,被迫降级和退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也败坏了学校的风气,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把“学困生”的管理和转化纳入到高校的重要工作中来,研究如何教育和尽快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和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本人就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困生”情况来看,对“学困生”的形成上大体上分为以下四类:相对智弱型、智力转移型、思维偏激型、行为懒散型。现就这四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探讨如下。

一、相对智弱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对相对智弱型“学困生”来说,要比其他同学多付出,多努力,才能和大多数同学同步。学校在培养此类型的学生时,授课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课上多提问,课后多答疑,平时多辅导。要有耐心和热心,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引导他们。辅导员要注重对他们的督促和监控,平时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安排他们和学习好的同学同桌同寝,便于他们及时对知识的请教和沟通。班级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融洽相处,避免讥讽和歧视。班级干部要带头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和自信,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激发出持久的学习斗志。天道酬勤,对于此类型的学生只要想办法调动他们多付出、多努力,相信会很快赶上其他同学的。

二、智力转移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学习上追求的是“刻苦专研”,一方面要勇于吃苦。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付出,不可能得到应用的回报;另一方面要专心致志。专则成乱则废。一心不能二用。一个高智商的学生未必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困生”中的一部分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别人低,有的甚至很聪明。他们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接受相同教师的授课方法,但成绩上却是大相径庭、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智力被挪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其它方面,如上网打游戏、谈情说爱、忙于社交、争当干部、勤于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等等。未能把有效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结果导致成绩落后,成为班级的“学困生”。

三、思维偏激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思维偏激是指语言、思想、认识过于极端、有失平允等。思维偏激的学生往往对社会、人生、学校管理和学业等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容易产生逆反和叛逆心理,难以承受失败和挫折,甚至会产生轻生和自杀等倾向。此类型学生会给教育者带来很大麻烦,教师和辅导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教导他们。对于思维偏激型“学困生”转化关键在于对他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化。要改变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看法,要改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转变他们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为此,对他们进行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首先,教师辅导员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班级各项事情,要用教育者的高大形象影射和感化他们;其次要加强正面引导,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教育他们;再有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思路的统一;另外,要给予思维偏激型“学困生”恰当的表现机会,担任适当的班级干部,体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转变为人处事的理念,达到积极、客观看待事物的效果。

四、行为懒散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4篇

德育教育效果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德育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医学生德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开展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因素,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新时期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改进医学生德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我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调研为核心,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索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以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实证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我校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计712人。其中,男生占53.51,女生占46.49%,农村大学生占86.94%,城市大学生占13.06%。(回收有效问卷712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国家层面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表现为医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理解与认识,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历史使命感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医学生政治觉悟较高,对国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文明功德素养,如诚信明礼、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团结同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园等公共场所乱认垃圾的现象持何态度,84.4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维护公共环境”,另外还有3.79%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由此可见,虽然当今医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己经较高了,对于助人为乐及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也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问卷的第三部分是个人道德素质方面,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调查。当问到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持何看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杜绝考试舞弊,严肃考风考纪;小部分部分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另外极少数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调查结果表明,88.62%的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学生都能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也极力维护自己的道德声誉。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总体是良好的。

四、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左右着个人的意识,如果一个环境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意识,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校园的逐渐开放,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要发挥社会教育对医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诣稳定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合法手段去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价值观[1]。第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规范,相互补充,二者相互渗透[2]。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先进人物,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发挥好社会教育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作为医学生在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道德课的作用[3]。在学校进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在思政课将社会问题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来讲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认识更容易接受,更深刻,并实现内化。在专业课上也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德很重要,处处都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感染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情感渗透。第二课堂在学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注重校园建设的艺术性,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德育同智、体、美育结合起来,比如开设艺术选修课,举办艺术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我校大学生能够徜徉其中,陶冶情操。另外,面对网络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带来的强势影响,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的建设,发挥校园网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也可作为师生交流平台,通过言论可以把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4]。

3.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作用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5篇

一、网络教学与应用型高等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

1.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学者,而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学生。此现状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应进行个性化培养。

2.网络教学在应用型高等院校个性化教学中的优势

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特点是专业丰富,技能要求全面。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受经费、场地、课时等因素限制,很难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教学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使学习内容有声有色,能够引导学习者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学生可先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初步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再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实习。

培养学习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学生主动寻求技术帮助的网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络教学强调在互联网中人的主体性,学习者在使用社会性软件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良性竞争、积累信誉,因此网络教学不仅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建立一种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机制。[2]

二、应用型高等院校网络个性化教学模式构建

1.谋求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

在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企业、高等院校共同谋求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在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的各个环节。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网络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分级培训,避免出现“一刀切”,由理论通识培训向专业化培训转移,由基础知识培训向动手能力培训转移,由校内在线培训向企业横向培训转移。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有自觉的意识,能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在开展网络教学时,教师将所学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帮学生建立协作小组进行异步指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查询,在检索到的成千上百条信息里多角度寻找答案,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目的。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按自己的方法,主动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

三、网络个性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个性化课件的制作

1.1个性化课件库的生成

当一个学习者进入自主学习系统后,课程控制器的个性化信息采集模块和评估跟踪器首先从学生库调出以前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当前的学习需求,从个性化课件库中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并追踪其学习过程,将新的学习情况追加到学生库中,自动生成一类很有代表性的个性化课件加到个性化课件库中。

1.2网络学习课件的人机交互性

多媒体在依赖技术手段加强学习者某些器官功能的同时,也限制了其潜能的发挥。当学习者按课件设计者预定的某些模式和思路进行人机交互时,他们会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网络学习课件的设计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提高网络学习课件的交互性,促进学习者积极的思维活动。[3]

1.3网络学习中的虚拟实践操作

网络为学习者构筑了一个训练场所,但它毕竟与真实情境下的训练是有差异的,操作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培养学习者在进行网络学习后置身于真实环境下的实践能力,网络学习环境需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虚拟实践操作机会,以使学习者为将来应付不断变换的真实环境做好准备。

2.SCPortal 技术的应用

目前网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许多高校建立了各种教学系统,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学生访问教学资源往往需要从多个入口逐个访问,降低了学习效率和兴趣。近年新兴的Portal 技术,针对用户有效搜寻和海量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对Web 应用系统数据和服务进行整合,将多种来源的信息组合在网页中,向用户提供统一、单点式的访问通道。

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在Portal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门户系统SCPortal(Student-Centric Portal)。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portal的位置。界面的定制风格将被存入数据库中,学生再次登陆时即可按定制风格显示个性化页面。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调整界面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SCPortal是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信息与服务,而不是以资源为中心,这正是实现个性化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