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绿化;设计原则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绿化工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涵盖了建设“园林城市”这一项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人们关注。在城市设计视角下,要使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得到有效加强,确保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关键。

1城市设计视角下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意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道绿化景观是展示其生态文明和环境形象的最好方式,所以在城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近两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内容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现代交通工具呈现出递增状态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就是街道的绿化景观,它早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与市容市貌融为一体,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被它们共同担负着。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受城市设计的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城市的设计发展相符合,同时以城市设计为依托,将时展元素融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将绿化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使街道绿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合理的街道绿化,使城市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噪声污染有效降低,使气候得到调节。进而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保障,使城市的良好形象得到展示。

2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想要使绿化工作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原则。确保绿化中所搭配的植物与生态原理相符合,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显现,使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有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以及乔灌草等植被,进而保证绿化工作不仅能够为街道景观提供美感,而且能够使绿化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借助自身能力健康成长。二是坚持安全性原则。进行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行人和汽车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够安全出行,所以设计单位在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安全性重点考虑。例如每个街道路口的绿化高度要低于70cm,可以有效避免人们的视野受到妨碍,行人和驾驶员的判断不受影响。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确保与城市的交通线路、行人道等整体规划相协调。例如,尽量降低弯道处的绿化,防止视线受到影响;为了使驾驶员对转向有所注意,需要使弯道处的绿化保持连续性;确保街道绿化与交通隔离相协调。四是坚持服务型原则。通常来说,就是将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在市民遮阴的地点开拓更多的绿化地带便于休息,将不同视觉感受的绿化植物布置在不同的限速路段,进而确保驾驶员能够对速度自觉进行控制。

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要点

在进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空间序列、绿化形式选择等进行充分考虑,对节点端头和绿化植物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进而使绿化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特定功能要求下得到满足。

3.1充分规划设计空间序列、尺度比例

在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筑中必然存在街道,而街道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建筑使其发挥功能。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一种匀称美的整体视觉感自然而然的形成,包容感也存在于空间序列中,但如果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例时,封闭感会充斥整体视觉;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空旷感会充斥整体视觉,但如果设计景观缺乏美感,会让人感觉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所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需要保持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使人们的视野感受受尺度比例和空间序列的角度引导。

3.2选择合适的绿化植被

(1)乔木的选择。在街道绿化中,乔木属于行道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在夏季提供遮阴,同时能够对街景进行美化。所以,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确保株形整齐,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具有比较奇特的花型、叶型或果实,或者具有鲜艳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二是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和较少的病虫害,方便后期园林人员管理,而且能够降低管理费用;三是具有较早的发芽周期和较晚的叶落周期,在本地区适合生长,秋天树叶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掉落,方便环卫工人进行集中打扫,减轻劳动强度;四是树冠比较整齐,具有较高的分枝点,确保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角度大于30°,具有紧密的叶片;五是比较容易繁殖,在移植时能够成活和恢复的较快,更加适合移植大树;六是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且抗烟尘能力也比较强;七是具有较长的寿命,且生长速度适中。(2)灌木的选择。在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应用的灌木较多,能够使噪声减弱,使视野不受遮挡,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确保具有丰满的枝叶和完美的株形,同时具有较长的花期,但要避免由于萌孽枝的过于茂盛而对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植被具有较少的刺,或者没有刺,叶色能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较耐修剪,绿化工人能够定期对其树形和高矮进行有效控制;三是比较容易繁殖,管理较为方便,能够吸灰尘且耐路面辐射。(3)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露地花卉,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乔灌草,能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但露地花卉不宜过多,容易影响美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选择的地被植物为冷季型草坪,在对草坪草种进行合理选择时要根据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选择。

3.3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

(1)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配置。配置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需要对观赏功能重点关注,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求,同时结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进行街道植物的配置,从而供人参观游赏。景观游憩型街道适合种植一些如国槐、银杏等较为高大的乔木,将灌木和花草配置在林下。与此同时,将小憩步道设置在绿地内,将雕塑和园林小品进行绿地点缀,使观赏和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防护型街道的植物配置。很多街道的两侧都是各种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导致大气压形成狭长低谷,给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一定影响,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防护型街道植物的有效配置能够使有害有毒气体成功隔离,使噪音进一步降低,而且还具有观赏性。在配置植物时,要确保其具有耐辐射、抗污染和吸收噪音的功能,其中元宝枫、忍冬、锦带等植被都具有该功能。在配置过程中,将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灌木群落,再过渡到草本花卉群落和草坪,使立体层次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不但对人身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而且景观效果极好。(3)街道绿地内道路的植物配置。街道绿化地区内部的道路能够起到便于维护、连接景观的功能。在配置道路植物时更加丰富多样,能够从色彩、品种、面积上随意搭配。绿地内道路一般都为小路,这些小路通常为1~1.5m宽,仅供行走和漫步。由于道路较窄,一般将乔木、灌木种植在两旁即可,不但能够美化景观,而且有遮阴的功能。绿地内道路一般蜿蜒曲折,因此更适合自然式的植物搭配。

4结语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只是一个缩影,能够提炼和再现自然景观,将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自然景观,从而使视觉感更加丰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的很好体现,更体现出了城市的意境,所以,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和生态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区域性,切实做到服务于人,在营造生态廊道的同时打造城市的文化空间。

作者:焦桂云 单位:驻马店市西平县城市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王亚茜.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街道;控制方法;软性界面;景观秩序;互利共赢

[Abstract] The city street is the formation of urban open space frame and connect each functional area of important urban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e urban street interfa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landscape space,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urban culture. At present, the design of the soft interface in domestic cities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urban street planning is too extensive, the humanistic care is less, and the space is out of control. System research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reet case study, the soft interface design of urban streets nee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and strategy,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interface plan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reative design method, and guide the image quality assurance mod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keywords] City streets Control method Soft interface landscape order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受经济利益驱动,城市街道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大面积的广告,无序的街道设施、杂乱的建筑立面、疏于规划的绿植景观等都大大影响了街道的良性发展,而街道作为城市生活与交往的载体,不单单提供功能需求,还应上升为和谐社会秩序的组织者。

1、 城市街道的界面构成与划分

城市街道是由城市中建筑与地面所围合成的一种线型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具有一定的交通功能,是有层次、有秩序的有机体。

1.1、建筑、道路、绿化构成了城市街道的基础----硬性界面。硬性界面是指在城市街道中直接影响街道外观与功能的物质实体,是构成街道空间的重要结构,对街道起着界定、划分、导引的作用。硬性界面又分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三类,它们共同营造街道的空间尺度、天际线外轮廓与机理。

1.2软性界面是指街道空间物质实体中隐藏丰富信息的层面,多以广告媒体、街道照明、城市家具为主,它以满足人们对实际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软性界面是街道与其周边事物联系的一个缓冲区,是人们互相交流参与活动的场所,它可以灵活应对城市发展的动态需求与文化传承。软性界面设计能构成城市街道视觉差异性、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在遵从硬性界面的功能基础上,通过材质、色彩、肌理、图案等来传递文化情感、时代特征等综合信息。

2、软性界面对城市街道的三大价值

2.1景观价值:渲染街区商业氛围、展现城市文化活力、重构街道视觉秩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作为以商品售卖、生活服务为初衷的城市街道,与城市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软性界面就是强调街道商业属性、烘托商业氛围的重要媒介,随着城市先进规划理念的不断涌现,城市街道将不断完善公共设置配套,提高广告媒体品质,规范建筑立面景观,为营造繁华、丰富的城市商业氛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软性界面的景观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城市街道景观同质化的改善作用上,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街道景观同质化成为困扰城市的一大难题,软性界面以其自身的丰富性、可塑性、灵活性特点在城市街道中能够快速重构视觉体系,改善景观同质化弊端,还原城市专属个性。

2.2社会价值:宣传城市品牌公益的阵地,展现文化品位创意实力的舞台

传达信息是城市街道软性界面的本质属性。城市形象、商业品牌、公益信息等都可以以它为载体向外传递。此外,作为城市街道景观的组成要素,软性界面无论从规划方式、设置类型、与建筑物关系以及色彩控制方面都会成为影响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环节。由于软性界面多集中于城市街道人车密集、公共活动集中的区域,这一展示使命尤为突出。

主要是给人视觉以及心理上的感受,通过对建筑立面、绿化景观、广告标识等要、

2.3经济价值:收入反哺城市建设、服务支持公共事业

软性界面所占用的城市街道公共资源,一方面会影响城市街道的视觉环境,另方面也关系着城市商业收益指数,而且与每一位市民都存在关系。因次,应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针,通过设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实现对城市街道资源的管理,利用软性界面中的商业广告、信息服务等经营收入反哺城市建设,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3、城市街道软性界面的设计策略

3.1、构建良好的软性界面规划体系

软性界面设计应从城市管理角度出发,形成有“总规-控规-修规”的规划设计体系,这种整合规划思路不但要将软性界面设置规则与管理形成标准融入到城市空间建设当中,还要与其他市政建设工程配套统一。

总规---软性界面总体规划,在整体层面制定街道软性界面发展策略与空间布局;

控规---软性界面详细规划,针对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实际点位区域进行详细设计,并完成相关技术参数的制定;

修规---软性界面修建性详规,等同于方案设计,即针对具体单个建筑立面或景观节制定设计方案,运用设计表现手法输出成果,辅助于具体实施环节。

三个层级规划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应对城市街道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实现从政策到形势的全称指导。

3.2、指标控制-形象引导的品质保障模式

城市街道软性界面在具体设置时面对的是变化万千的城市空间、各具特色的建筑立面、丰富多样的景观节点。这种空间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影响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原因,亟需解决。

按照既定的规划体系,分别从两个层面来保障品质:首先在控制性详规层面,针对区域属性和街道特点来设置软性界面要素,如广告位置、设施标牌大小等,设置遵照指标要求,允许参考最大值保证基本品质符合要求。其次,在进行指标控制的同时,对个别建筑和特殊景观节点进行编制修建性详规,通过实施形象引导,树立典型示范,为政府或业主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3.3、植入地域性创意设计模式

践行建筑、照明、景观与视觉传达等多专业协同工作模式,在对城市街道软性界面设计的同时,统筹考虑街道商业立面提升、主题夜景照明、景观雕塑造型、城市家具等相关要素设计,并尊重当地历史人文,城市DNA特征,提炼设计主题,通过整合规划,系统性的进行设计,使成果输出最终纳入到城市总体形象评价体系中,成为打造独一无二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手段。

4、城市街道软性界面设计原则

4.1兼顾统一与多样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是城市街道软性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由多元界面组成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行设计时要统筹考虑沿街建筑的功能和形态风格, 应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城市街道的软性界面又有着各自个性的特征,比如广告界面系统强调视觉感官要求,城市家具系统强调使用功能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的街道界面,是一种着眼于城市自身活力的内向型持续发展模式,多样性原则也要求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将单个项深入考虑,而且还应立足于单元所在的区域或城市整体考虑,做到兼顾统一与多样性并存,相互依托、相互补给才能实现街道界面环境的统一与连贯。

4.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指以人作为出发点,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身体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观念等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和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在塑造街道的软性界面空间时,应体现人的优先地位,街道中各种城市家具的配置和布设应符合人的使用习惯,界面空间应具有人的和谐尺度,不产生心理压抑感。

4.3舒适性原则

城市街道是人们最为亲密的活动空间,其舒适程度会决定人们的主观意愿,日常活动发生的频率,以及活动时间的长短。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在拥挤、嘈杂、环境恶劣或者无趣乏味的空间中活动,城市街道界面的舒适性主要和建筑密度、街道模数、交通秩序的控制质量有关,同样大气、光影、绿植、小品等细节标准的处理也制约着街道界面的总体设计水平。因此,在街道软性界面设计时,应以舒适性为前提,处理好以上要素,尽量为使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

4.4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观念源于人类对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在满足本时代人发展要求的同时,不要伤害未来时代人为需要而寻求发展的可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街道领域中的内涵也得到了提升,包含了历史文脉的沿承、传统文化的发扬、生活习俗的保护等,这使城市街道在软性研究设计中得到更为广泛、准确的体现,城市形象更具识别性。把可持续性原则应用于街道软性界面研究中,不但能有效利用现有街道的宝贵资源,又能延续街道空间中好的物质形态 ,加强人们对街道的印象,从而焕发街道空间的活力。

5、立足现状展望未来

城市街道对于现代化交通的过于依赖依然存在,但街道界面已不再是简单的拘泥于承接交通功能,展现街区风貌,而是成为多元化的开放性空间场所。街道的软性界面发展既要满足功能性又要满足经济性和美观性,在城市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包容、吸纳、生长、传递,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道路。街道的软性界面研究和城市景观空间、社会文化形态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联系密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将其置于城市这个大环境中,从美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知识体系上进行把控,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塑造有表现力的城市界面形象。

当然,城市街道界面的探索还不至于此,我们需要不断结合城市设计的层面来讨论修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设计之初,设置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系统、强调跨学科的合作,健全法律法规对城市街道界面进行良好控制。

[参考文献]

--------------------------------------------------------------------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4

[2]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日本:彰国出版社1975

[3]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一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洪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杨建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8,(01):44一48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城市街道的软性界面研究》

课题编号:SZ2011902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1、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现状 大多数城市以往那种亲切宜人、界面连续、空间尺度适宜的街区组织被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摧毁了。虽然近年来有过对城市街道的改建及景观环境设计的探索,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快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结构。由于汽车的灵活、方便和快捷,汽车很快成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对城市道路、土地使用分区、形态等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的总体建设也在以车辆为参考尺度,功能分散、道路畅通己是城市规划布局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空间常常由于道路的开拓,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而自发形成。以往属于行人的空间也因汽车数量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迅速强占了道路,使街道丧失了原来的交往功能。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阔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使得人车混行的交通更加复杂和拥挤,人们不得不经常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志及管理系统行走,忍受着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街道生活乐趣。

2)“表皮”式商业的无序增长导致街道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城市中,街道被汽车占领后剩下的边边角角仍然拥挤着人群,充满着喧闹。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商家们盲目地抓住人的本能需求,在未考虑街道商业的形态构成,所售商品的客源,商业饱和及街道整体环境问题等的前提下,争先恐后地把商业安排在主要街道的临街面,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域”破坏了绿化,占用人行空间而进行大范围地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因此,街道中本来狭小的空间就更加拥挤了,街道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为此,让城市居民安全舒适地在街道上自由生活,让各类商业各得其所地为居民服务是未来商业规划布局、街道气氛营造中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以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不足

1)街道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街道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因此要与环境相适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街道环境的可识别性、方位可入性、通行便利性等的设计尤为重要。要明确市民需要的街道性质,是美好生活的,是安心居住的,或是给人们切身感受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街道怎样才有“人气”,同时,视觉的舒适与视景自然协调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忽视及破坏当地重要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环境。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少城市都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街道文脉和人气的延续。有些中小城镇的发展为了贪大求快,不惜牺牲大量的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及景观环境而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把以往熟悉的环境几乎改得面目全非。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建设中应设法使这些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要素展现在市民面前,尤其应让外来游客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历史人文景观环境。

3)街道空间塑造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往的街道规划设计考虑过于简略,只注重平面构成而忽略了立面设计的协调美观等,使街区细部显得含糊不清而没亮点。只有街面的设计,而没有街坊的考虑。常有沿街表皮式设计,缺乏足够的纵深空间感。交叉口设计也比较随意,空间设计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的空间场所,没能形成完整和谐的街景空间环境。

4)街道景观节点设计粗糙,缺少自身特点。景观节点是街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如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岩铺地、几何规则图案、欧式临街面等。这种设计与城市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极不协调,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3、城市街道空间环境整治策略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及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传统及景观环境。研究城市历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认真地分析,树立继承与保护意识,规划设计出好的成果,形成新的具有人文传统延续性的街道空间特色和城市面貌,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2)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注意强调可适应性。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各种要求,根据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与设计,提供最舒适的环境与服务。

3)注重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街道的改造设计,让街道留下历史与时间的痕迹。保留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及其景观环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人们不再陌生并且能认识其成长过程,让美好街道体现出城市生活的过去,表现城市生活的现在并能和未来和谐衔接。

4)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街道环境是以人为主题的,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和创造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这种空间能让人们从行为活动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让人与环境共生相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街道 规划 街景 塑造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as the vessel of a city, the road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dynamic and static traffic functions, but also the functions of urban facade and urban space. Road is the main carrier for outdoor activities, and the buildings, squares, landscape, are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city landscape. Therefore, a reasonable road layout an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lanning of the existing roads not only can promote the image of a road, but more for a district even a city.

Key words: road; planning; streetscape; build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道路综合整治规划的理论研究

道路综合整治规划的意义

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本身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作为城市的血管,不单单承担城市动态及静态交通的功能,也承担着整个城市立面以及城市空间的功能,街道是人室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街道中的建筑、广场、景观、小品、更是城市景观的基础组成。合理的道路布局,以及对现有道路的综合整治规划,不仅仅可以提升一条道路的界面形象,更能提升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的形象,所以城市道路综合整治规划对于城市设计以及城市形象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路综合整治的基本要点

对于城市道路的综合整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规划对象的解读,道路综合整治规划的对象,包括道路部分和沿街部分,然而在实际规划中两者不应分立设计,而是要统筹考虑,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则是一个优秀规划所要具备的先决条件。

整体规划,统筹改造。城市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条道路的改造会对周边多条道路造成影响,决不能孤立分析,要从区域上整体进行规划,深入分析,进而指导下一步改造的实施

特定区域设计。也就是重要节点的详细化设计,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主要内容包括相对的设施和主要构筑物 建筑物的设计。

对道路的细节印象加深。对道路的种植,路面材质色彩,道路人行区域铺装,构筑物,城市道路家具,以及路侧建筑广场雕塑,广告牌等细部的处理、装饰、都决定了道路整体的印象。

目前我国城市街道组成

①建成历史较早的“老街巷”,属城市重要的历史遗存,现在相继得到修缮保护。②60-90年代初期建成的街巷,基本以“方盒子”建筑为主,大都处于城市中心区,是当今城市街巷的主体,现今面貌已较为陈旧,本文称之为“旧街巷”。③90年代后期建成的街巷,由于城建理念的变化,这一时期所建的街巷更好的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精神需求。

1、城市“旧街巷”景观的问题与现状

综合来看,旧街巷面临如下问题。其一,旧街巷沿街建筑基本是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自建房和初期的商品住房为主,旧街巷形成阶段正是我国城建观念相对滞后的时期,不重文脉采取“国际式”的大一统样式,使得城市之间建筑样式雷同。其二,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的制约,街巷功能较为单一,对当今街巷功能的多元化和人性化要求均不能满足。其三,当时的交通状况基本以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为主,导致其空间局促,难以满足当今汽车交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其四,因其都处于中心城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外观也较为陈旧,成为当今城市整体生活和环境质量提升必须加以克服的难点。

随着当今城建观念的发展,“特色化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建理念逐渐被大家所重视。旧街巷也面临着拆除和改造的双重问题,一方面,大量的旧街巷出于新规划需要被拆除,另一方面,则需对部分旧街道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其适应新的城市化建设要求,从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景观质量,提升城市特色。因此,如何通过景观改造重塑旧街巷的文脉关系,空间的特色感,并从现代城市生活的特点出发形成较为完善的功能性,就成为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2、城市“旧街巷”改造的方略

2.1 强化旧街巷的城市文脉关系

旧街巷作为城市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调同城市文脉的关系是改造的前提。狭义上讲,文脉即“一种文化的脉络”,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对于城市街巷的探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

旧街巷文脉的承续体现的是对城市文化“上延下伸”的一个过程。“上延”则是要承接传统文化记忆,了解和认识所在城市文化形成的内在根源,提取其主要特点与诸多形式要素,在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简单地说,城市的传统文化特点的汲取体现为“形”、“色”、“意”三个方面。“形”即城市和建筑的形式、形体、形制等布局与构筑符号,是通过城市特殊的结构形态、建筑式样和特有的装饰符号取得城市典型的形象特征。“色”则是城市典型的色彩基调,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意”则是指城市的意蕴,即城市的内在气质的外化与显现,是城市精神气韵的表达。

2.2 兼顾旧街巷景观个性化特点

如果说街巷的文脉和谐构成了城市形貌统一的基础,街巷个性化的特征则造就了城市肌理的丰富性。街巷首先因其功能而存在,因其独特而鲜活。街巷的功能差别首先表现为功能定位的不同,如商业为主的街巷,交通为主的街巷,日常生活为主的街巷等。不同的街巷功能形成了其特殊的用途,以及面貌的差异。其次为形态上的差异,这表现为空间结构、建筑形式、形成时间、居住群体等因素的不同。街巷的差别体现了街巷独具的功用与形貌,也形成了其重要的个性特征与可识别性。

2.3 合理配置旧街巷多元的功能需求

城市街道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步行街;道路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1. 规划设计特点:

1.1 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1.2 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1.3 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1.4 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2. 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2.1 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2.2 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2.2.1 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2.2.2 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2.2.3 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2.2.4 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3. 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4. 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