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范文第1篇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类别

企业财务风险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经营业务对象角度把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如下类别:

(一)筹资风险 筹资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筹集项目所需资金方面有两种决择,面临两类风险。如果选择股权筹资,筹资成本较高,且当项目实际运行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提供机会;如果选择债权筹资,虽然可能产生财务杠杆效应,降低筹资成本,但如果债务比例过高,而该项目实际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时,将可能产生还本付息风险。

(二)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营的必备条件。企业如果现金流过于充裕,那么就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资金闲置的问题,而如果现金流始终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那么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企业又会面临现金流中断的风险。企业海外大型项目的实施必须警惕现金流风险。例如,在2004年海外并购前,TCL公司手中通过整体上市和以往积累的现金超过30亿元,但由于在海外并购方面的失误导致的连续两年巨亏让公司在2005、2006年的现金流开始遭遇困难,一度银行方面到期的短期债务让公司总裁李东生甚至要通过抵押自己的股份来度过难关,而TCL盈利情况不错的电工和低压电器也被迫出售。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的筹集和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利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企业投资贬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借款和贷款活动中利率的变化、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以及不同国际金融市场不同货币利率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我国绝大多数跨国并购都涉及巨额资金的支付,应注意防范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四)货币风险 货币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汇兑风险。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通常会收付大量外汇,或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汇率风险。2007 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元汇率急剧下跌,使以美元计值的跨国企业资产和负债遭遇很大风险。例如,2007年3月中铝并购奥鲁昆项目总投资约29.2亿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当时维持在0.68左右,而2008年7月却一度攀升至0.9848,升值约40%。由于中铝外汇存款以美元为主,澳元升值使得该项目投资额高达40亿美元。汇兑风险可以分为禁兑险和转移险两种。前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从当地货币转换成母国货币或其他种类货币的风险;后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转移出东道国的风险。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对外资的利润汇回不设限制,但对外籍居民、法人的汇出款超过一定数额者需经批准;印度尼西亚对外汇交易原则上允许自由进行,但须办理申报;缅甸对用当地货币兑换美元汇出国外者,每月只允许1 次,而且不得超过1 万美元。另外,非洲国家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来投资的束缚也开始显现。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的水泥厂就因东道国政府对外汇出境的管制,投资收益无法汇回国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非洲新兴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投资重点,我国企业对这些地区国家的商贸与投资明显增加,尤其要防范汇兑风险。

(五)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主导,主要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组合风险、项目估价风险。由于同本国投资环境相比,海外投资环境更加复杂,更难以适应和控制,投资结果的不可预见和不确定性更大。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石油巨亏事件就充分反映了投资决策失误的影响。时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的陈久霖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从事高风险的石油指数期权交易,擅自决定对亏空期权交易挪盘和挪用备用信用证,致使该公司累计亏损额高达5154亿美元,大大超过其净资产1145亿美元。由于该公司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项目估价风险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项目价值评估不准确的可能性。无论企业在国际上从事何种项目的经营,都存在对经营项目标的物的估价问题。就业务对象而言,国际承包工程和国际并购的估价风险都比较大。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主要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这种合同使我国承包商承担了全部的价格风险,估价中不可预见风险的费用较高。在国际并购过程中,买卖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卖方往往更了解所出售资产的实际状况。这种状况使得买方在对有关资产评估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容易付出过高的溢价。另外,在大型项目并购方面,我国企业“出海”充满内讧,往往一个项目多家企业相互恶性竞价,增大了估价风险。与估价风险直接相联系的另一种风险是项目营运建设开支预算不准确的风险。

(六)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客户因资不抵债而出现破产、所负债务难以偿还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常见的信用风险包括:贷款未能回收、应收账款未能回收、债券跌价、买卖金融市场产品而未能兑现、企业因合资、合作、联盟、外包等经济活动而产生或暴露的信用风险等。2004年年末,四川长虹在美国的经销商APEX公司拖欠账款高达4.675亿美元,而可能收回的资金仅有1.5亿美元,导致企业巨额亏损。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和资源类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如果经济不景气而导致资源市场上供过于求,很多资源类企业的客户由于经营效益差或出于恶意会拒绝履约或停止付款,很多客户甚至以转移购买为要挟,要求企业提品却拖延付款,这都给资源型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七)收益分配决策风险 收益分配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决策不当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决策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保留留存收益或过度发放盈余。企业过度保留留存收益,会引起股东及员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股东及员工联合罢免管理层等举措,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当企业保留盈余时,其假设前提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收益,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股东和员工一定程度上更重视短期利益,不分配或少分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企业收益的过度留存,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低估公司价值、抛售公司股票,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企业过度发放盈余将加大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我国许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其股东及员工也将是国际化的,因此,收益分配决策风险也不能忽视。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运用

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特征,对于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本文归纳的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特征见表1。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分散和分摊等。我国企业应尽可能运用这些策略,防范和控制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一)风险规避策略 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以及风险的影响性较大的情况下,采取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风险规避有主动规避与被动规避之分。所谓主动规避,是指企业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因对东道国不了解而导致的风险。主动规避的措施包括:(1)加强对东道国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的了解,避免因对东道国环境不了解而出现不当行为最终引致风险;(2)跨国并购时尽量避免并购那些非友好型国家的企业;(3)聘请当地咨询公司为企业在东道国的发展战略提供帮助。所谓被动规避,则是指企业因无法忍受东道国的风险而被动放弃对该国的投资。例如,我国金城集团在开拓南美市场时,最初打算在人口最多的巴西建厂,后经过深入的考察论证,认为巴方合作伙伴实力不足,再加上日本厂商已基本控制了当地市场,金城集团短时间内在技术、营销等方面难以与之抗衡,因此放弃了投资计划。另外,我国武钢采取“渐进式”投资方式进行海外收购也是风险规避策略的运用。武钢对刚投资的海外矿山,先投资一部分钱,如果开况好,就继续投资,否则就终止投资。

(二)风险转移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转移风险是指将其自身可能遭遇的风险或损失,有意识地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的风险处理方式。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转移的对象可以是交易对手、保险公司、银行等。风险转移最主要的方法是购买保险。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国内企业提供有关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和违约保险业务、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为成员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的货币汇兑风险和违约风险担保业务都可以用来转移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货币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我国企业可采用欧元支付或者是仍采用美元支付但在合同中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从而把美元贬值的风险转到业主身上;在分包合同和采购合同中选择和业主合同相同的支付币种,可以将分包和采购部分的汇率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和供货商;通过分包的方式,要求分包商或供应商接受业主合同的各项条件,让分包商或供应商分担部分筹资风险;估价风险也有可能通过合同条款转移给业主,如在固定总价合同中规定,如果劳务和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化等因素造成承包商成本增加达到一定幅度,承包商有权利要求业主给予补偿。对于我国企业国际金融类投资,企业还可以通过远期或掉期交易以及通过购买期权的方式转移财务风险。企业还要尽可能运用“保护伞”转移风险。最通常的保护伞是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双边协议,目前我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当企业在与我国签订有投资保护协议(生效)的国家投资而面临风险时,企业就可以通过政府间的磋商来解决。

(三)风险承担策略 风险承担策略是指企业接受现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的策略。使用这种策略时,企业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并要求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置换受损的财产,满足责任要求的赔偿,维持企业的经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可以通过将自身塑造成“被投资国企业公民”,使风险得到消化吸收。

(四)风险分散与分摊策略 风险分散主要指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若干个较小而价值低的独立单位,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以减少企业将遭受的风险损失的程度,其目的是减少任何一次损失发生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的幅度。我国企业在开展跨国融资时, 可以在金融工具、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等方面实行适度分散策略,以降低筹资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可选择的项目、产品进行恰当的组合,可降低机会成本,分散企业财务风险。

风险分摊是指由于单个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则选择与多个风险承受企业承担属于某个市场的一定风险,从而降低本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大型国际并购项目来说,风险分摊最常见的形式是联合投资。联合投资是一种基于风险分摊的要求,通过联合投资协议,投资企业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资金进入时期、进入金额等条件,在保证投资项目顺利实施的情况下,投资各方在共享收益的同时,分散各自承担的风险。经历了竞购优尼科、注资力拓的失利之后,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大型项目的并购业务方面,开始对联合投资模式进行尝试。2009年7月,中石油联合英国石油公司(BP)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的技术服务合同。除了减少市场上同行业的竞争度、降低中标难度外,与其他公司分摊风险也是我国企业寻求联合的原因之一。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范文第2篇

1.风险资本的合同治理研究。在风险资本合同治理中有影响的学者主要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研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资本治理中的效率。Sahlman(1990)认为分阶段投资是风险资本控制投资项目最好的办法。Bergemann和Hege(1998)发现分阶段投资对风险资本具有项目质量的学习效应。Nether(1999)的研究则发现分阶段投资是解决投资后风险资本被创业团队套牢的有效机制。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相对于事前的一次性投资,分阶段投资能解决事后风险资本被创业团队套牢的道德风险问题(Wang&Zhou,2004)。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分阶段投资可能导致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风险资本事后套牢创业团队的问题(Bigus,2006)。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使用投资工具的投资治理作用。Kaplan和Stromberg(2002)发现美国风险资本大量使用可转换优先股等可转换证券。由于在风险资本投资中,投资合同签订后投资双方付出的努力对风险资本投资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发现通过合理的转换比例、转换条件设计,可转换优先股能解决风险资本和创业团队事后投资过程中投入不足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还有部分学者利用规范分析研究投资合同中关键决策控制权分配在风险资本治理中的作用。Neher(1999)认为,由于创业团队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在创业中的重要性,赋予风险资本关键决策控制权可以解决风险资本投资后被创业团队套牢的道德风险问题。Hellman(1998)发现具有控制权的风险资本,在创业团队管理层不能胜任的情况下,能付出最优的努力搜寻职业经理人并用职业经理人替换创业团队管理层。不少学者研究关键控制权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管理层之间的调整。如Kaplan和Stromberg(2002)等发现风险资本会拥有对投资企业关键决策(资产处置,项目退出方式,管理层替换)的控制权,尤其是在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变的比较糟糕的情况下。Vauhkonen(2003)论证了当创业企业业绩高度相关的指标变差时应该由风险资本控制;在业绩指标中等的情况下,应该由双方共同控制;而在业绩指标非常好时则由创业团队继续控制。

2.风险资本增值服务治理研究。投资后,风险资本一般会通过增值服务提升创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取创业过程中稀缺的人力资源和外部资源———融资、供应商关系、客户等。近年来,学者倾向从企业风险特征、风险资本特征来研究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Sapienza等(1996)认为影响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的风险(创业团队管理水平)、商业风险、项目不确定性以及风险资本管理人的经验。Schefczyk和Gerpott(2001)证实德国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偏好与所投企业特征(市场增长率、是否作为沉默合伙人)显著影响风险资本对所投企业咨询类的增值服务(研发咨询、制造决策、销售决策以及融资决策)的选择和频率。Bottazzi等(2008)发现具有商业经验合伙人的风险投资公司会更积极的帮助被投资企业招募管理人员,董事,协助后续融资,并保持与被投资公司积极的联系。同时独立型风险投资公司比附属型风险投资公司更积极支持被投资公司Vladimir等(2010)发现相对于独立型风险资本,公司型风险资本向创业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增值服务功能。另一些学者研究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类型及对其投资企业业绩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研究成果:Sapienza等(1996)研究表明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等国风险资本比较注重的增值方式是战略咨询、人际往来、以及帮助企业建立与其他公司和专业机构的网络服务。Berghe&Levrau(2002)证实风险资本通过在战略层面(董事会建议,帮助融资,商业建议)、教练服务以及网络服务(合同资源,管理层招募)等增值服务帮助比利时高科技企业提升价值。Vladimir等(2010)研究表明,相比独立型风险资本,公司型风险资本能显著的提高与母公司战略一致的创业型企业的IPO估值和并购溢价。

3.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研究。国外关于风险资本对参股企业董事会的投资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对创业型企业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独立性、规模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影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风险资本的进入能显著增加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的董事会构成中有更多的具有行业经验的独立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般是分别任命的(Gatsi,2006);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董事会。另一方面,在公开上市时,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的创业团队持股比例更低,创业团队更可能被替换。另一部份学者研究影响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学者们研究发现,风险资本联合投资、风险资本投资股权比例、风险资本类型(独立型,公司型)以及风险资本声誉(能力)等都是影响风险资本改善董事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主要结论有:联合投资、风险资本声誉以及风险资本股权投资比例与风险资本参股企业的董事会独立性正相关。此外,Ivanov和Masulis(2007)证实公司型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董事会和薪酬委员会中具有更多的外部董事;同时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强制性CEO轮换。还有少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的效率。Baker和Gompers(2002)证实风险资本能提高其投资企业董事会独立性,并显著的降低公开上市后公司失败率。Wan(2007)发现风险资本能力(quality)对参股企业上市后董事会独立性以及财务报表的质量有积极影响。

4.国内相关研究介绍。国内关于风险资本对参股企业投资治理的研究大多还处于总结发达国家风险资本的典型合同治理机制,并对之进行规范或定性分析。一些学者通过定性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中的作用。劳剑东等(2001)发现分阶段投资情况下,风险资本相当于获得了在后续阶段放弃投资或重新评估企业并继续投资的期权。陈灏康(2006)认为分期注入资金是风险投资家所能运用的重要监控机制。曹国华,潘蓉(2007)认为在分阶段投资下,创业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企业所需的后续资金,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运作企业并投入有效的努力。另一些学者研究投资形式在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中的作用。唐伟(2005)认为在风险资本家与创业企业管理层的联合努力能提高项目收益,双方的努力程度与投入正相关,且在风险资本投入比例低的条件下,风险资本应该获得普通股。李建军、费方域(2010)发现可转换优先股是风险资本实施事前获得控制权的有效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对风险投资治理中的控制权分配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为了减少创业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为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持,风险资本通常会以适当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张晓晴,2006)。李建军,费一文(2008)研究发现,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管理层关于退出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条件控制相对单边控制能更好的解决合同不完全情况下事后退出方式和时机的有效选择问题。总体来说,国内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典型问题出发,总结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的阶段;还非常缺乏中国转型经济和关系文化特征背景下的风险投资治理问题研究,尤其缺乏中国市场背景下,结合中国风险资本自身禀赋特征、所投资企业风险特征的风险资本投资治理模式和效率的实证研究。

二、现有研究总结

1.目前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同治理、增值服务以及董事会治理的模式与增值服务的作用上,缺乏对风险资本选择的各种投资治理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风险资本组织结构特征、、风险资本人力资本特征、风险资本投资风格以及所投企业的风险特征等关键因素对风险资本选择合同治理、增值服务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等治理方式影响的研究。忽略风险资本投资环境(风险资本禀赋特征,所投企业风险特征),单纯地研究风险资本投资治理机制的作用是不符合管理学中情景管理理论的,这样的研究对风险资本投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2.目前研究缺乏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对企业持续增长影响机理的深入实证研究。风险资本对所投资企业创新能力与长期业绩的提升是风险资本投资成功的关键。关于合同治理的研究缺乏关于包含分阶段投资、投资工具、关键决策分配权(管理层替换权,优先清算权等)以及反稀释条款等合同治理模式对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盈余管理和长期业绩影响的效率分析。增值服务治理效率的分析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增值服务对风险资本参股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缺乏关于增值服务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影响的深入研究。最后,关于风险资本如何影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治理效率的研究就更少。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与绩效之间的研究可能还需要调整研究视角,从一个更完整的治理组合角度研究投资治理的效率。

3.目前的研究缺乏对于风险资本治理机制之间内相互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从治理机制内生关系(替代或互补)的角度研究治理组合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缺乏关于合同治理、增值服务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就很难指导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组合的选择,也更难以深入分析风险资本治理组合与创业型企业技术创新、长期业绩之间的关系。

4.缺乏转型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背景下的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西方发达市场。过去由于风险资本投资数据的缺乏,还缺少对中国风险资本治理微观机制的黑箱进行深入解剖和系统研究,以梳理我国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特征,揭示我国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的形成机理、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治理机制组合对所投资企业创新能力和长期增长的影响。,将限制风险资金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推动,不利于我国产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三、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和对中国的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范文第3篇

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作为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之一。同时在实现首都税收现代化中,明确将“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征管体系”作为分项目标之一。

1 加强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征管模式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不必要的调查、认定等事项,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使纳税人成为自主遵从税法的主体。加之全职能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涉税事项的受理、审核等环节前移至办税窗口,执法风险更多转移到事后管理的环节。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重要方法。从企业所得税税种特点来看,政策性过强,核算形式多样,计算过程复杂,政策更新较快,优惠政策涉及面广,适用政策复杂,特别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涉税风险点数量多,易造成纳税人主观或者客观的纳税不遵从,导致税款流失。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税款流失的重要手段。

2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现状

2.1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当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主要坚持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部门联动协作为保障,突出跨年度事项、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和重点行业管理,着力构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动态化管理。

2.2 企业所得税主要风险管理对象

2.2.1 优惠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由于年报表中税收优惠表单的内容不断复杂,优惠备案方式由事前向事后转变,加上国家税务总局不断加强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落实等的督导,在优惠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纳税人错误享受优惠项目、不满足优惠条件而享受优惠项目、享受优惠但未履行备案程序、应享受而未享受政策”等一系列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主要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是根据优惠项目特点建立风险识别库;二是采集减免税备案系统以及纳税人年报表信息;三是运用风险指标对采集的内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运用比对等方式,识别优惠中的风险;四是将识别出的风险移交给税务所开展风险应对。

2.2.2 税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重点推进弥补亏损、不征税收入、业务招待费三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在汇算清缴期后,针对三个项目的特点,分年度查询年报相关数据,进行疑点分析,确定风险企业,与评估部门配合开展风险应对工作。

2.2.3 在重大事项方面。重点开展资产损失专项申报联合会审工作,采用内部审计流程,由各区县局对资料进行交叉互审,探索重大事项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融合工作方法。

2.3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各环节情况

2.3.1 数据采集环节。数据采集的主要渠道是我局信息系统,包括税务登记数据、预缴申报数据、年度申报表数据、缴款记录、备案系统数据;其次是纳税人报送的财务报表、各大重点项目的手工台账数据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交换来的外部信息。

2.3.2 风险识别环节。主要采取风险识别指标以及专家团队人工识别两种方法。对于数据质量较高、通过风险识别指标易识别风险的项目,如税收优惠、不征收收入、业务招待费等项目,采取风险指标识别方法。对于业务复杂事项以及无法整合数据等原因无法开展指标识别的事项,如房地产实际毛利额与预计毛利额差异、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等事项,采取专家团队进行识别。

2.3.3 风险排序及应对环节。主要根据涉税风险点的等级排序结果,采用纳税提醒、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差异化和递进式的策略进行风险点核查和处理。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识别出的风险,大部分属于中等规则的风险,主要采取税务约谈、纳税评估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实施风险应对的主体为存在风险企业的主管税务所。

2.4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不断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2.4.1 加强年报申报系统建设。在纳税人进行汇算清缴年报时,一是通过入口端加强对纳税人的分类,自动定制纳税人所适用的表单,封闭相关行次,防止纳税人适用表单错误;二是增加年报表必填项、默认项,强制采集纳税人信息,引导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年报表的表间数据和表内数据逻辑审核。主动帮助纳税人防范纳税申报风险,促进提高纳税人申报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准确度。

2.4.2 新增信息模块。一是开发完成税源鉴定系统,汇总纳税备案系统,企业所得税清算备案系统;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源户的管理,提高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与监控,使清算作为系统注销的前置条件,并实现对清算数据的采集,查询、比对功能。

2.5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专业化团队建设情况

风险管理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对重大事项和重点行业实施团队管理。为此,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充分挖掘系统内部力量,通过以干带训、定期组织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熟悉相关业务流程、所得税政策管理和行业运营特点的专门人才,组建专业化团队。

3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税源分级分类基础作用尚不明显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上,分级分类仍不够细化,为风险管理的各环节带来困难。例如在数据采集环节,大户小户的申报质量差距较大,一些小户的不真实数据被数据采集,出现低风险数据识别成高风险数据以及识别风险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风险数量的情况,使低等级风险大量侵占数据采集、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资源,扰乱了征管资源配置,导致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

3.2 信息化支撑不够

风险识别的准确与否必须建立在充足及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基础上,以目前的信息利用来看,对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支撑明显不够。一是信息化程度不够,未将风险管理相关的重要信息采集到信息系统;二是对已采集到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开发利用不够,信息系统中信息模块分散;三是由于征管基础数据的录入、修改等环节较开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四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旧存在,与第三方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如果纳税人不主动申报,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五是信息系统中数据逻辑缺乏管理,在系统开发时忽视信息数据的整合使用,无法将数据进行二次归集,导致无法跟踪管理。

3.3 风险特征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项目风险特征指标的指导性不强。由于企业所得税税基涉及的环节众多,信息量较大,很多风险点无法数据化、公式化,无法真正将风险进行量化;二是基础风险特征指标覆盖广度不够。目前,仅在税收优惠、不征税收入、弥补亏损、业务招待费等方面建立了相关风险识别指标,一些重点行业、重大事项的风险特征指标尚未建立,风险特征指标数量离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基础风险特征指标的深度不够。从现有的风险识别来看,指标设置简单、识别风险等级较单一。

3.4 风险管理的人员的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企业所得税政策密集、变化频繁,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这些特点要求企业所得税人才应是具备一定会计、法律、税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从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市、区、税务所三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分工来看,税务所是直接从事风险应对工作的主体,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无法满足风险管理要求,增加了基层执法风险。在市、区两级培训层面,培养人才仍然缺乏专能性和针对性,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对所得税人才的团队管理、专业化分工培养还需加强,干部的基础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

3.5 风险管理工作部门协调不顺畅

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分为数据采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等环节,不同环节需不同的部门参与与实施,因此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在各部门配合开展工作,多采取一事一议的工作方法,尚没有制定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制度,工作整体推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的职责不同,目标考核存在差异,与整体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亦存在差异,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无法顺畅开展,一定程度影响了风险管理效率与工作成效。

3.6 风险管理的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

受限于获取信息化支撑不足、风险指标不足、风险应对质量等影响,风险管理的覆盖范围比较窄,目前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资产损失及跨年度事项等方面,在一些高风险、低遵从度的重点行业、重大事项还未推进风险管理。

4 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

4.1 欧美国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欧美等经合组织(OECD)国家在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强化税源的分类管理。美国联邦税务局将纳税人划分为大企业、小企业或个体户、免税单位和政府等类别,相应的内设七个税收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其中被划入大企业管理范围的纳税人有四类:第一类是年终资产达到或超过1000万美元的商业实体(公司和合伙企业)及其子公司;第二类是所有与大型企业有关联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无论是否并入该大型企业);第三类是为另一家大型企业所控制或经营收入超过3500万美元的“过手”报税户;第四类是拥有巨额财富的个人及其全球企业(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二是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荷兰税务与海关管理局在国内围绕提高纳税遵从度,积极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充分了解纳税人状况和识别其遵从风险,根据遵从风险等级确定对纳税人的检查频率。三是加强涉税信息管理。美国联邦税务局通过普遍推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税务代码与社会保障号码一致。四是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美国联邦税务局采取行业问题遵从管理策略,通过技术与经验相结合,识别遵从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在整个行业的普遍程度和其蕴含的遵从风险对问题进行排序,然后将税收征管资源集中在风险最大的领域。

4.2 欧美国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对我们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一是建立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将税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管细大税源、管深中税源、管住小税源”为目标,对不同类型税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二是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和第三方数据比对,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在逐步实现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银行、海关、边防、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推动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四是完善风险监测管理机制。通过对各项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工、比对、测算,不断建立和完善风险指标体系和监测模型,自动识别和评估纳税遵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程度,对税收流失能够及时进行科学的量化和预警。

5 推进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细化分级分类办法,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需要进一步确定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如何开展分类分级管理。分类即以什么标准确定企业类型(大企业、中小企业、社团),分级即如何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的高低(高、较高、中、较低)及对应的管理层级。建议分类的标准可以考虑“规模+行业”,分级标准可以考虑“申报数据质量+风险指标”。设定大企业标准可以按营业额、资产规模、注册资本、应纳税额、特定行业、上市公司诸因素确定。分级标准可以按照财务信息质量、申报数据完整真实程度、有无中介出具汇算清缴报告等,将企业划分为高、中、低若干信息质量层级,再通过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评估,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分类分级办法,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和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5.2 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在丰富数据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体系建设,按照风险管理项目的特点、梳理数据需求,重点梳理依靠目前系统无法获取的数据,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丰富信息系统采集渠道。充分拓展第三方信息的获取渠道,建立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在数据整合方面:重点建立以风险管理项目为对象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明确台账为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不断完善各风险管理项目台账,并在各台账中对企业申报、税务登记、企业备案等数据进行二次归集,生成直观的包括微观项目以及风险指标分析等模块的风险管理平台,供风险管理部门使用。

5.3 完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一是完善风险管理各项目的指标体系,优化风险特征库。从行业分析、政策分析、管理分析、案例分析、经验分析等多个层面把握风险发生规律,寻找风险源头,总结风险特征,提炼风险指标,完善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对于难以公式化、数据化的事项,特别是对于高风险政策和事项,可以考虑针对关键因素涉及风险指标,再辅以相应的文字工作底稿;二是坚持人机结合。对属于重大事项和重点行业的特殊风险,坚持人机结合,发挥团队管理优势,依托专家团队实施专业化风险识别,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度;三是多层次发挥风险识别。积极对各级税务干部灌输风险管理理念,鼓励基层干部自发寻找和发现日常管理的风险点,积累提炼风险管理案例,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5.4 加强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一是充分研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明确数据、税种、征科、稽查、评估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不同部门间工作移交方法及信息交换渠道;二是进一步建立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协调机制,以多种形式,畅通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三是提高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及风险排序水平,在与各风险应对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各部门实际情况,合理分配风险应对工作抵押;四是提高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次,吸引领导重视,纳入全局性工作安排。

5.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政策及时培训制度。对于新下发的税收政策,在市区两级层面及时开展政策培训,通过“读原文、划重点、看变化、讲操作”四个方面强化学习;二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组织深层次的专门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税务人员,使培训方式由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依托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集中培训塑造所得税管理的专家式人才;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所得税专业人才管理团队,扩大专家团队选材范围,不限于税种管理部门,扩充专业化人才数量。加强专业化人才退出管理,防止出现人员因岗位调动脱离专家团队队伍,保持专家团队队伍的长期稳定。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范文第4篇

本文就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进行概述,对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成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促进企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从而推动企业整体效益快速增长。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比较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活动有着较强不确定性。并且,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伴随着这种不确定性和快速的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相应增大。由于财务活动与企业日常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有着直接联系,系统工程的复杂性、繁琐性等都比较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比较大,不但会降低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还会加大预期收益和财务收益直接的差距,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秩序。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概述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税务风险是企业没有依法纳税、存在违法行为和违背相关税法等引起的。这种行为不但会造成财务损失、损毁企业声誉等,还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通常情况下,企业必须注重研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合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进行合法避税,才能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促进企业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比较分析

(一)特征存在的一致性

在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中,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特征存在着一致性,即它们都有较强不确定性,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由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都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必须加强各种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才能提高企业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等。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在特征上存在的一致性还指的是获得收益时的相对性。由于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争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必须抓住时机,承担相应的税务风险、财务风险等,以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因此,在企业想要获取最高效益的时候,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大的,必须找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点,才能避免企业损失惨重、破产等情况出现。

(二)特征之间的差异性

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财务风险有着一定客观性,是企业日常经营中必须重视的一种风险。与其相比,税务风险有着较强主观性,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作出的推测。因此,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在企业的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发展资金越来越多。特别是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为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往往会采取高杠杆、高息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社会经济水平、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有着直接联系,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加大企业的资金运作难度。根据税务风险的分析来看,它是税法立法、税法行政等多个方面引起的,在我国税务法规还不够完善、继续修正和纳税人纳税意识还不够强、认识不够全面的情况下,税务机构起着重要引导作用,从而导致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存在对税法细则和纳税实务理解不一样的情况。如果企业与税务征收、稽查执法部门的看法不一致,无法达成共识,则会导致双方沟通失效。最终按税务机构的理解处理涉税事项,增强了企业的税务负担,给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成因比较分析

(一)成因具有的一致性

在企业税务风险、财务风险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外部因素、内部因素都可能带来极大影响,因此,两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一致性,其中,财务风险受到外部影响因素有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而税务风险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税务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对上述两者受到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来看,主要是指税务人员、财务人员能力、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其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着主要作用。另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才能构建出一套可行、科学的财务、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企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前提下,实现风险的最有效控制,最终促进企业稳定、长远发展。

(二)成因之间的差异性

在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形成的过程中,两者在成因上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指风险形式。财务风险主要是由融资、投资、资金使用和资金回收等产生的,如果资金使用不当、投资科学性较小等,则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其相比,税务风险是在日常纳税、税务筹划等多个环节中产生的,如果企业不能正确理解纳税行为,不注重政府相关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则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最终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等。

四、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控机制的完善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内控机制的有效完善,是企业降低各种风险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财务制度、奖惩机制和考核制度。合理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管控程序等,才能全面掌握各种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保证各种风险防范措施的可靠性。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各种制度的全面落实,真正发挥企业内控机制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竞争意识和专业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二)加大风险管控力度

在不断完善企业内控机制的情况下,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对风险管理目标、设置、人员等给予高度重视,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全面贯彻到企业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为企业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最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投资决策可行性

对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主要是企业投资失败造成的,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等,提高企业各种投资决策的可行性,有效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注重投资程序的规范化发展,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设备等基础上,促进企业风险管控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对于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有着极大作用。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财务、税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作者:陈文锋 单位: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风险管理特征范文第5篇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蒂(T.L.Saaty)教授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在AHP下用1~9标度法表示aij(i比j重要的程度),但是这种标度法却不能表现出人们判断的模糊性。为了克服AHP的固有弊端,学者将模糊逻辑原理引入萨蒂的AHP中,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FAHP)便应运而生。判断矩阵的标识是FAHP模糊性的主要表现。专家们针对模糊现象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构造了模糊判断矩阵,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用隶属度rij代替aij形成互补模糊一致性矩阵;用区间数[a-ij,a+ij]代替aij,形成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用三角模糊数(l,m,u)代替aij形成三角模糊数互反或互补矩阵。实践中,FAHP的使用形式并不限于以上三种。如W.B.Lee等人就是用一种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方法设计模块化产品。Srihari Jaganathan等学者用FAHP来甄选和评价新制造技术问题,最后进行了一致性检验。W.R.Lee等人使用的方法较为简单且易于理解和运用,因此本文采用W.B.Lee等人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该种方法中,评价准则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一般用模糊比率级别来表示,进而建立模糊判断矩阵。通过对模糊数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最优方案。通过计算得出模糊数,并表示各备选方案的最终得分。最后对模糊数进行排列比较,得出最优方案。FAHP的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FAHP评价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层次结构。综合考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因素,明确具体问题,确定整体目标及次级目标,建立层次结构。

第二,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及权重向量。用三角模糊数1、3、5、7、9表示某一准则对其下各个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得出每一个准则的模糊矩阵向量,进而得出模糊判断矩阵,以上述五个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的元素,它们的含义分别为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显著和风险高。图2说明这些模糊数的含义,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渐变的,这更符合实际。三角模糊数的隶属函数:1的隶属函数是(1,1,3),9的隶属函数是(7,9,9),当x=3,5,7时,隶属函数是(x-2,x,x+2)。

第三,计算模糊乘积。

首先,进行两个模糊数均值的比较,均值较大的应收账款风险高于均值较小的;如果均值一样,需要进一步比较标准差,标准差较大的应收账款风险高于标准差较小的。

二、应收账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应收账款产生风险,致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简单地讲,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和资金成本等加大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笔者将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划分为四个方面:客户自身特征风险、客户财务特征风险、客户所在行业的风险、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风险等四种,每种风险又可以细分为若干的指标,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指标体系见图3。

三、FAHP在企业应收账款风险评价中的运用

在企业应收账款风险评价中运用FAHP,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层次结构。本文对影响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各项应收账款风险方面的差距,建立如图4的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层次结构。

如在具体判断一项应收账款的客户自身特征风险时,必须考虑该项客户的产品特征风险、市场对客户产品的需求风险、客户产品的最终用户风险以及客户经营管理风险等指标。按同样的方法对该项应收账款的客户财务特征风险、客户所处的行业风险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进行判断分析,给出结论。

第二,确定应收账款的模糊判断矩阵与权重向量。对某企业四项应收账款甲企业、乙企业、丙企业、丁企业分别进行分析,得出模糊判断向量,从而确定模糊判断矩阵A。

在该模糊判断矩阵A中,客户自身特征风险方面由第一列的四个模糊数显示四项应收账款的对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乙企业用7表示,它说明该企业自身风险极大,丁企业用1表示该企业自身特征风险较低,属于低风险。第二列、第三列和第四列的三角模糊数按照同样的思路分析、理解。

得出模糊权重向量:

W=客户自身特征 客户财务特征 客户行业 企业管理 5 3 1 7

它说明在衡量各项应收账款风险的四个指标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居于显著的地位,其次是客户自身特征风险,居于中等风险的地位,再次是客户财务特征风险,属于较低风险,最后是客户行业风险。

第三,计算模糊乘积。

第四,排列模糊数,评价应收账款风险。

按式(1)计算平均值:x(r甲)=79.33;x(r乙)=96.67;x(r丙)=118;x(r 丁)=66.67。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四笔应收账款中,丁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最小,其次是甲企业,排在第三位的是乙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最高的是丙企业。经分析发现,在丙企业自身特征风险、财务特征风险以及行业竞争风险都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仍选择现金结算的方式,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该笔应收账款的风险。对于该笔应收账款,企业应建立对丙企业应收账款的动态追踪,加强对丙企业的信用管理,并在当期期末加大坏账准备的计提金额,适时关注丙企业的产品销售情况及短期偿债能力。从FAHP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项应收账款的风险高低不同,其风险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