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框架

企业信息化框架

企业信息化框架

企业信息化框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战略框架;成熟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166-01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都有赖于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等整合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战略作用,提高自身生产率,加强与外界的协同和合作,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这包含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性问题,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研究的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的则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大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决策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对象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模式却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实际上与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IRM理论奠基人霍顿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的“3E”目标――高效、实效和经济,是一致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但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它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有正确的变革导向,即为整个变革过程制定计划,通过变革导向和领导方式、全员参与等变革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通过不同的管理视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企业相关业务的高效运作,这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研发、生产、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决策、制度、技能、绩效等企业目标与组织的管理,企业入口、电子商务、Web服务等企业间协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又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五方面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1]。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内容框架

1)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

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工作涉及到问题给出参考框架,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战略性管理、需求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过程管理、运行维护过程管理、业务运作管理和支持性管理等内容。其中,战略性管理是从战略一致性和信息化变革的高度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视图;需求管理是从业务运作的需求出发,采用相应的管理机制获取和规范业务需求,对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对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制约业务效能提高的瓶颈环节进行分析;规划过程管理要完成对业务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则要使信息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维护过程管理则是要保持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信息系统可靠运行;业务运作管理涉及到的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支持性管理则是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标准。

2)基础部分与战略规划。

基础部分指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信息化进行明确定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工作,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战略规划主要涉及到企业业务战略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以及战略一致性模型与战略一致性匹配方法等内容,通过有计划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蓝图,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工作确立指导原则和控制框架。

3)管理控制与相关技术。

管理控制部分涉及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信息化成果评价等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信息项目选择、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实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增值,以及IT服务管理等内容;信息化成果评价主要包括信息主管设置、信息化项目岗位设置、信息化考核和评价办法,以及信息化工作进展评价体系等内容。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使能技术,这是为信息系统构建、运行、管理提供的支持性技术,主要包括集成平台技术、建模技术等,此外还涉及到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技术等基础技术[2]。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根据美国管理系统协会设计的企业集成成熟度模型,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设置为五个级别,即无管理、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和战略一致性管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战略一致性管理,该级别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高级别,在此阶段,企业成功的建立了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以及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使信息化战略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业务与IT技术全面融合,借助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能够为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导[3]。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管理既是一个发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层次问题,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结合国内外相关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和成熟度模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3(7):1290-1296.

[2]刘珍珍.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包锐.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12(6):70-74.

企业信息化框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本准则韩国概念框架比较借鉴

2003年12月4日,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韩国概念框架);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①。与英美相比,中韩两国的会计环境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因而,在会计准则基本理论问题的定位上,似乎应该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将对此进行考核,并试图研究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差异及成因。

一、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韩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韩国概念框架由七章157个条款构成。主要包括引言、财务报告的目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从总体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在名称、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等方面与IASB概念框架比较相似。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概念框架相比,韩国概念框架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充实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内容

在IASB概念框架的“财务报表要素”一节,只界定了反映主体财务状况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反映主体业绩的两大要素——收益和费用。但在韩国的概念框架第五章“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中,不仅界定了以上两类会计要素,而且还界定了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其中权益变动表要素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两项内容;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要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和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三项内容。另外,韩国概念框架还将“综合收益”界定为损益表的要素之一。我们知道,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界定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中的一个损益表要素。在FASB概念框架中,也界定了权益变动的两大要素: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可见,在财务报表要素这部分,韩国不仅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做法,而且借鉴了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同时还有新的补充。

2.增加了“财务报表”一章

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关于“财务报表”的专门章节,但在韩国概念框架的第四章专门界定了财务报表,内容涉及了财务报表的一般意义、财务报表的基础假设、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所提供信息的特征和局限性。对于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可以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更有意义的解释。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特征和局限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表大部分反映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财务报表包括推定的估计值;财务报表提供特定会计主体的信息,并不提供关于整个产业或全面的经济信息。

3.重新归纳了会计计量属性

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指出,企业可以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账面净值、可变现净值和履行价值。这种表述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显然有所不同②,韩国概念框架对当前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其特点表现在:(1)将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安排为会计计量基础,并以此取代了现行成本和现值计量属性。(2)将账面净值安排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计量基础。在韩国概念框架里,企业持有价值被分别表述为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和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又称使用价值,是指随着资产的使用,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现值。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是指因企业履行义务将来会流出企业的资源的现值。因此,企业持有价值在本质上就是现值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早已流行,因此说,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

(二)中国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中国的基本准则共包括十一章50个条款。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从本质上看,我国的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基本趋于一致。但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中国的基本准则仍表现出以下特征:1.在名称上,我国以基本准则取代了概念框架的称呼。众所周知,从基本准则的内容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实际上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流行的概念框架,但我国没有将其称为概念框架,而将其称为基本准则。2.在体例结构和表述上,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4.增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5.重新理顺了损益表要素。IASB概念框架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益和费用。其中收益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收入以及利得;费用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费用以及损失。我国基本准则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利润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我国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安排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而IASB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只属于损益表要素。

二、中韩概念框架的重大差异剖析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借鉴IASB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因而,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应该大同小异。但仔细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一)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

不论在体例结构安排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韩国概念框架都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风格,因而,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详尽,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比如,韩国概念框架第一章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二章明确指出,其定位的会计目标是根据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来的;在第三章又指出,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计及企业对它们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方向进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06年新的基本准则在称呼、体例安排和内容表述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1993年首次的基本准则的风格。由于中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中国具体准则的制定,因而,从其表述的形式上看,更多地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二章“财务报告目标”第19条指出:“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使用财务信息最多的代表,他们的决策对经济资源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概念框架将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最终目的。③”在第20条,该框架

又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投资和信用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对投资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是指为了投资而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对韩国概念框架对以上表述的具体解释,我们看到,韩国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上。虽然韩国概念框架也要求企业提供受托责任的信息④,但这种安排是基于满足投资人需要的“投资和信用决策信息”,而展开的。

中国基本准则第一章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因为两国都认为财务报告应该同时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定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通过前面的阐述可以看出,韩国概念框架更强调提供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我国基本准则更强调提供以可靠性为特征的受托责任信息。比如,在对会计目标的表

述上,基本准则将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中,仅本准则将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计量的表述中,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而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韩国概念框架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描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的基本准则相比,这些特征的安排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与财务报告目标是相符的。2.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位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可比性定位为次要特征。其中相关性排在首位,被分解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可靠性排在第二位,被分解为如实反映(又被分解为实质重于形式和完整性两个特征)、可验证性和中立性。3.强调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4.没有明确提出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说,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在总体上,应该是借鉴了美国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它强调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指出当这两个首要特征出现矛盾时,应该以满足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需要为主。从理论上讲,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与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中国基本准则的第二章描述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形式上,我国的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尽管中韩两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主要特征的涵盖面上看,中韩两国还是具有较大共性的。

(四)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

根据前面的阐述,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中韩两国与IASB概念框架之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更相似。可以说,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别,基本上也表现为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韩国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和权益变动表要素,而中国没有设置;韩国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而中国也没有设置。但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界定,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只将它们安排为损益表要素,而中国则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五)在会计确认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六章描述了会计确认的标准。关于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韩国概念框架提出了三个条件:(1)该项目应满足基本要素的定义;(2)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3)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属性。除此之外,韩国概念框架还指出,进行会计确认的项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征。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确认提出的这种要求与美国概念框架的表述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它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从表述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完全相同。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没有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

(六)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前面已经阐述,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重新归纳后的韩国计量属性比中国基本准则多了企业持有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从本质上看,企业持有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值;而账面净值就是一种摊余价值。这样来看,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范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发达国家,其在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与中国基本准则中的表述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别就在于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另外,韩国概念框架中详尽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第七章第150条关于计量基础的选择原则中指出:“计量资产和负债时,选择哪种计量基础,应从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信息有用性,即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进行判断。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可见,在会计计量的选择问题上,韩国比中国更强调现值或公允价值计账。

三、评价与借鉴

(一)对中韩概念框架恰当性的评价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片呼声中、借鉴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构建起来的。然而,两者的基本构架以及会计目标理论的导向并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看,韩国的概念框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了IASB和FASB概念框架的特点,会计目标以维护职业投资人利益为导向⑤,会计信息比较强调相关性。而中国的基本准则更具有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会计目标没有明显偏向职业投资人,会计信息更强调可靠性。

应该说,每一个会计准则模式的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会计环境作支撑,概念框架模式也不例外。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目标,因而,影响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对概念框架的导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因素对会计目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其中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而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梁爽,2005)。根据财政部《会计目标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应总体定位在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经管责任会计信息上,并同时要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人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应该说,中国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理论导向的定位是由中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也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全方位改革。1998年12月11日,根据金融监督委员会与国际通货基金的协议,韩国大幅度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尽管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比较大,但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恰当的。

(二)对韩国概念框架的借鉴

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表示,韩国的概念框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概念框架,这说明韩国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韩国

概念框架能否真正成为“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时所依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还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对于韩国具有超前特征的概念框架可能与未来具体准则之间发生的抵触,韩国概念框架已经有所预料,并第一章第2条阐述到:“在本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会计准则优先于概念框架。”但不论如何,从理论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一份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概念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思考:

1.关于整体框架的安排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国际化。概念框架的国际化不仅指会计要素概念、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内容上的国际化,而且还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称呼、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表述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目前中国的基本准则尚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法规式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比如对相关会计概念及标准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明确表述各部分会计概念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认为,中国基本准则在国际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一部法规式概念框架是否适合全面借鉴或者采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2.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

关于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会计报表要素,按照I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而将它们在财务报表中所分的大类;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构建财务报表的材料,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在中国,财务报表要素通常被称为会计要素,“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娄尔行,1993)。在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情况下,在概念框架中的“会计报表要素”一章,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以及权益变动表要素也是比较恰当的。

3.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

在现行会计惯例中,会计计量属性通常被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但韩国将其重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和账面净值,这种重分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而企业持有价值被表述为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负债的结算价值。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企业持有价值和公允价值可能都表现为现值,但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各的适用空间。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方法,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出现的。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分类,值得会计界思考和借鉴。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表述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层次清晰,内容充分,对于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在出现矛盾时企业的选择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第52条描述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例如,如果对有形资产以历史价值计价,则由于可证实性提高,从而可靠性提高,但相关性会下降;对于没有市场的有价证券用历史价值计价,则其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提高,但因为无法表示其实际价值,故其相关性会有所下降。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做出报告,虽然这样做会提高相关性并损害可靠性。”在第53条又描述到:“在相抵触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的的方向进行,而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根据情况加以判断。例如,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的、进行中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在无法预测诉讼结果的情况下,将损害赔偿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会损害可靠性。”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它能够传递给企业这样的有用信息,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注释:

①为论述上方便,有时本文也将中国的基本准则称为概念框架。

②IASB概念框架第100条指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③根据韩国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段的解释,这里的债权人应该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持有者。

④韩国概念框架第33~35段指出,财务报告也应提供有利于评价受托责任的信息(崔顺姬,2006)。

⑤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套利。

主要参考文献

崔顺姬。2006.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翻译稿

中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国际会计准则2004(第1版)。北京:中国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也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全方位改革。1998年12月11日,根据金融监督委员会与国际通货基金的协议,韩国大幅度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尽管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比较大,但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恰当的。

(二)对韩国概念框架的借鉴

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表示,韩国的概念框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概念框架,这说明韩国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韩国

概念框架能否真正成为“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时所依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还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对于韩国具有超前特征的概念框架可能与未来具体准则之间发生的抵触,韩国概念框架已经有所预料,并第一章第2条阐述到:“在本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会计准则优先于概念框架。”但不论如何,从理论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一份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概念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思考:

1.关于整体框架的安排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国际化。概念框架的国际化不仅指会计要素概念、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内容上的国际化,而且还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称呼、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表述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目前中国的基本准则尚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法规式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比如对相关会计概念及标准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明确表述各部分会计概念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认为,中国基本准则在国际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一部法规式概念框架是否适合全面借鉴或者采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2.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

关于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会计报表要素,按照I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而将它们在财务报表中所分的大类;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构建财务报表的材料,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在中国,财务报表要素通常被称为会计要素,“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娄尔行,1993)。在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情况下,在概念框架中的“会计报表要素”一章,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以及权益变动表要素也是比较恰当的。

3.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

在现行会计惯例中,会计计量属性通常被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但韩国将其重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和账面净值,这种重分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而企业持有价值被表述为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负债的结算价值。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企业持有价值和公允价值可能都表现为现值,但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各的适用空间。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方法,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出现的。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分类,值得会计界思考和借鉴。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表述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层次清晰,内容充分,对于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在出现矛盾时企业的选择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第52条描述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例如,如果对有形资产以历史价值计价,则由于可证实性提高,从而可靠性提高,但相关性会下降;对于没有市场的有价证券用历史价值计价,则其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提高,但因为无法表示其实际价值,故其相关性会有所下降。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做出报告,虽然这样做会提高相关性并损害可靠性。”在第53条又描述到:“在相抵触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的的方向进行,而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根据情况加以判断。例如,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的、进行中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在无法预测诉讼结果的情况下,将损害赔偿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会损害可靠性。”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它能够传递给企业这样的有用信息,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注释:

①为论述上方便,有时本文也将中国的基本准则称为概念框架。

②IASB概念框架第100条指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③根据韩国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段的解释,这里的债权人应该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持有者。

④韩国概念框架第33~35段指出,财务报告也应提供有利于评价受托责任的信息(崔顺姬,2006)。

⑤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套利。

主要参考文献

崔顺姬。2006.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翻译稿

中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国际会计准则2004(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54

梁爽。2005.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剖析。会计研究,1:55-60

企业信息化框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IT治理;COBIT;内部控制;业务

一、企业IT治理框架通用框架――COBIT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支持其业务的信息与技术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尤其对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企业管理层已经逐渐认识到保障IT价值、管理与IT有关的风险,增加对电子信息的控制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要素。IT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价值、风险和控制构成了IT治理的核心。

IT治理通常有五个关注领域:(1)战略整合:关注于业务战略与IT规划的联系;规定、保持和验证IT的价值建议,使IT运营与业务运营一致。(2)价值交付:在整个IT服务交付周期内实施价值建议,确保IT实现了预期的战略收益,并关注IT成本的优化,提出了IT的固有价值。(3)资源管理:对IT资源优化投资并适当管理,致力于知识共享和基础设施的优化部署。(4)风险管理:要求企业高级管理层具备良好的IT风险意识,清晰了解企业对IT风险的承担偏好,了解IT合规性要求;将企业所面临的显著IT风险透明化,并将IT风险管理的职责嵌入到组织结构中。(5)绩效测评:追踪并监控IT规划实施,在项目终结、资源使用、流程绩效、服务支付过程中使用IT平衡记分卡。IT平衡记分卡将IT战略转化为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实现传统财务管理方面无法测量的目标。

这些IT治理关注领域描述了高级管理层在企业内进行IT治理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运营管理层利用IT流程来组织和管理日常的IT活动。要实现IT治理还需要融合实务界的最佳实践并将其标准化,以形成一个IT治理框架。该框架可以满足并支持那些广为接受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控制框架。

COSO(及类似框架)通常作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而COBIT(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则是业界常用的IT治理框架。COBIT的最佳实践代表了业界专家的一致意见,并已被美国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COBIT正在成为IT治理领域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COBIT的基本原理是:企业的业务需求推动投资IT资源,IT资源被应用于IT流程,IT流程交付有商业价值的电子企业信息,这些企业信息响应了企业特有的业务需求。因此,企业需要采用一套系统化的IT治理框架来投资、管理和控制IT资源,来确保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高度相关的管理和控制信息是COBIT框架的核心。

使用COBIT框架作为企业IT治理框架的优点还在于:(1)COBIT以业务为中心,使IT与业务始终保持一致;(2)COBIT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IT视角;(3)在流程导向的基础上,COBIT清晰界定了流程的所有者关系和职责;(4)COBIT采用通用的语言,容易被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理解,易于被第三方及监管机构接受;(5)COBIT满足了COSO对于IT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二、COBIT框架IT治理的首要特征――以业务为中心

COBIT框架下,IT治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以控制为基础、以绩效测评为驱动。其中,以业务为中心是企业IT治理的首要特征。IT治理的这个首要特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集中体现。

(一)业务需求决定IT信息标准

为满足业务目标,由企业IT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一定的控制标准,称为企业信息的业务需求。基于一个更广泛的质量、可信度和安全等要求,COBIT定义了七个相对独立,但内涵又相互关联的信息标准,即企业信息的七个业务需求。这七个信息标准分别是:(1)效果:涉及到信息与业务流程相关程度的属性,以及信息交付的及时性、正确性、一致性和可用性。(2)效率:通过优化(生产率最高且符合经济效益)资源使用来提供信息。(3)保密性:保护敏感信息,避免未经授权的信息披露。(4)完整性:与信息的准确度和完全性有关的属性,与业务价值和预期相一致,没有遗漏重要的或必须的信息。(5)可用性:与业务流程对信息的当前或未来可用性相关的属性,也包括所需资源和相关能力的安全性。(6)符合性:涉及业务流程与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之间的符合程度的属性,即外部的强制要求和内部政策的遵循性。(7)可靠性: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信息,运营相关实体并履行所赋予的职责。

(二)三个IT治理层次

企业IT治理以业务为中心的首要特征可以从COBIT框架下的三个IT治理层次来充分体现。

第一层是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他们主要关注如何履行自身职责,主要使用“COBIT董事会IT治理简介(第二版)”等文件规范来理解IT控制的重要性、主要存在问题及他们的管理职责。

第二层是业务和技术管理层,及IT治理层。他们主要关注企业如何进行IT控制绩效测评、企业如何与其他同行进行比较?企业如何及时进行改进?主要使用COBIT中的管理指南和成熟度模型来分配职责、测量绩效、基准管理和阐述企业的能力差距。

第三层是从事治理、保证、控制和安全的专业人员。他们主要关注:企业IT治理框架是什么?企业如何实施IT治理框架?如何在企业内评估IT治理框架?本层人员主要使用COBIT及VAL IT框架、控制目标和关键的管理层实践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IT控制框架,通过“计划与组织(PO)”、“获取与实施(AI)”、“交付与支持(DS)“测量与评价(ME)”4个IT控制过程域和34个IT控制流程来组织IT控制目标和最佳实践,并将它们与企业需求联系起来。依靠“IT控制实践第二版”、“COBIT控制实践指南第二版”等文件规范来实施IT治理框架,通过“IT保证指南”在企业内部评估IT治理框架。

COBIT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控制为基础,该框架依次在三个层次上制定了控制目标及其对应的测量指标。第一层次:IT 目标和指标,定义了业务对 IT 的期望和如何测评;第二层次:流程目标和指标,定义了 IT 流程为了满足 IT 目标必须交付的服务和如何进行评估;第三层次:活动目标和指标,确定为达到所需性能而采取的流程内活动以及如何测评。在此目标和测量指标体系中,活动层次上的测量指标驱动了流程层次上的控制目标,而流程层次上的测量指标驱动了企业业务对IT的总体期望目标。

(三)业务目标与IT目标、企业信息标准之间的映射关系

COBIT信息标准在为定义业务需求提供一个通用方法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一般业务目标和IT目标,作为与业务相关的、更加细化的基础用以建立业务需求和制定这些目标的衡量指标。企业利用IT来激发业务动力,也可以称之为“IT的业务目标”。

在COBIT框架中,常用一个矩阵描述企业一般业务目标和IT目标,以及他们是如何映射到信息标准的,简化的矩阵如表1所示。

表1提供了一个阐述通用业务目标和IT目标、IT流程和信息标准之间对应关系的整体视图,该视图可以用来指导企业如何确定具体的业务要求、目标和衡量指标,现举例阐述:

首先,由业务目标映射到IT目标。比如,对于基于财务视角的业务目标“(2)管理IT相关业务风险”,该业务目标所对应的IT目标有8个,分别是:2-响应符合董事会方向的管理需求、14-登记和保护所有IT资产、17-保护IT目标的达成、18-清楚源自IT目标及资源的风险对业务的影响、19-确保关键和机密信息与不应该访问的人相隔离、20-确保自动化的业务交易和信息交换是可信的、21-确保IT服务和基础设施能适当抵御和恢复因失误、恶意攻击和灾难而导致的故障、22-确保因IT服务中断或变更而对业务的影响的最小。该业务目标主要通过审查COBIT信息标准中的3-保密性,4-完整性和5-可用性三项来提供合理保证。

其次,由IT目标映射到IT 流程。如IT目标“19-确保关键和机密信息与不该访问的人相隔离”所对应的IT流程分别是:PO6-IT投资管理、DS5-确保系统安全、DS11-数据管理和DS12-物理环境管理。

再次,通过IT流程IT目标之间的反向映射关系获得反馈与修订。如规划与组织过程域中的第六个控制流程“PO6-IT投资管理”就与28个IT目标中3个IT目标存在反向映射关系。这三个IT目标分别是:12-确保IT成本、收益、战略、策略和服务等级的透明度和被理解;24-提高IT成本效益和对业务收益的贡献;28-确保IT具有基于成本效益的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和对未来变化的准备。IT控制人员、内审人员等可以从以上三个IT目标分别评价和完善IT控制流程。

最后,综合权衡IT目标与IT流程。值得注意的是:IT流程与IT治理的五大关注领域、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BIT的 IT资源和COBIT信息标准等都存在重要的映射关系。如34个IT治理流程中的“PO5-IT投资管理”流程,在计划与组织过程域中的重要性为M(中等)。PO5主要关注IT治理五大领域中的“价值交付”领域,其次是“战略整合”和“资源管理”两领域。PO5最主要关注COSO中的“控制活动”方面,其次是“监控与评价”和“风险评估”两环节。同时,PO5又涉及“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和“人员”这三种IT资源。PO5主要关注COBIT信息标准中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可靠性”。

因此,IT治理人员在实施企业IT治理框架过程中要通盘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帮助企业的业务管理层和董事会期望获得较好的IT投资回报,满足业务需求以增加利益相关方的收益;在隐私保护和金融报告领域,以及财政、药品和卫生保健部门,要求IT控制满足有关的合规性要求,如萨班斯法案等;选择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服务提供商、管理服务外包和采购;更加负责的IT相关风险,如网路安全;采用控制框架和最佳实践,以监控和改进关键IT活动,进而增加业务价值,并降低业务风险;尽可能通过遵循标准的而非特别制定的方法来满足优化成本的要求等。

【参考文献】

[1] 陈婉玲,杨文杰. ISACA 信息系统管理准则及其启示[J].审计研究,2006(增刊) .

[2] 王海林.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会计研究,2008(11).

企业信息化框架范文第4篇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采用SOA架构来构建整个应用程序运行框架.在传统的业务系统中,组件往往还是建立程序级别的复用上,而采用SOA结构之后,系统可以实现组件级别的重用,这就保证了业务需求的变更能够实时地通过服务的重新组合实现,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程序开发[4].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1.1用户层用户层是指社区主要用户,包括社区领导、各科室办公人员、社区企业用户和社区公众用户等社区管理系统用户访问业务系统、获取服务及信息的主要途径.

1.2表示层表示层是系统的门户,它提供应用接口,使业务流程和服务以开放的形式暴露给用户,根据用户提供的参数返回所需的信息结果,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交互服务.表示层提供业务的统一入口,负责响应用户层发来的业务请求,进行身份验证、数据验证之后,将请求转发给业务层,由相应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处理,最后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处理结果通过表示层返回给用户.

1.3业务层业务服务层封装了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处理逻辑,按照业务内容可以划分为居民管理、民政业务管理、经济管理、劳动保障管理等13个部分[1].业务服务层采用SOA的技术架构,处理来自表示层的服务请求,执行特定的业务逻辑,并调用公共服务层的安全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控制、数据访问等服务,并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业务层与公共服务层之间通过ESB进行数据交换和整合.

1.4公共服务层公共服务层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包括了大量的不同颗粒,不同用途的服务,以供业务层相关应用调用,所以又把公共服务层分为四个子层,分别是服务层、业务组件层、数据持久层和基础服务.企业服务总线ESB作为各种服务之间调用和信息传递的中介,起到了上传下达,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服务层包含业务相关的服务,为充分实现系统的灵活配置和扩充维护,提高系统的应用复用和性能效率,本系统将以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主体应用、各地本地化应用及今后各类拓展应用提供公共、统一、通用的核心基础服务,通过服务层来提高公用的业务接口和灵活的业务配置服务.业务组件层通过各种业务类对建模的数据结构进行封装,实现基本的业务逻辑处理、数据访问等操作,形成基本构件.业务组件层通过将业务构件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不同粒度的服务.数据持久层用来完成系统中数据的访问和管理,屏蔽数据访问的细节,通过数据持久化技术实现和各种数据库的透明化连接[3].基础服务层提供与具体业务无关的公用的基础,作为公共服务层的基础支撑环境.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ServiceBus)是SOA架构的一个支柱技术,它作为一种消息架构提供了消息队列系统,使用诸如SOAP或JMS(JavaMessageService)等标准技术来实现[3].ESB在SOA的体系结构中起着服务注册中心的角色,它将SOA的所有参与者连接在一起,提供连接性、技术异质性、通信异质性和技术服务等功能,并管理和监控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3].

1.5数据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为上层应用及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不同的数据源,比如社区信息、居民信息、计划生育信息、公安系统信息、民政系统信息等,数据服务层首先会通过数据采集及支撑平台,根据信息标准规范,将各种数据采集转换,形成统一交换和共享数据库.

2基于SOA的社区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2.1WebService以及相关技术体系SOA作为一个技术架构决定了不应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技术和平台环境来实现,目前WebService是最适合、最广泛实现SOA的技术.WebService是一种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式,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6,8].

2.2轻量级JavaEE软件架构-S2SH轻量级JavaEE软件架构S2SH主要由主流的开源框架Struts2、Spring、Hibernate根据其各自的应用特性而进行整合而成,选择以Spring框架为核心并整合Struts2和Hibernate的框架组合[5].Struts2框架是在struts1的基础上,并结合了WebWork的技术而开发全新的基于MVC模式的Web框架,负责实现表现层.Spring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它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企业业务解决方案,该框架以控制反转(IOC=InverseOfControl)作为设计思想,应用AOP(面向方面的编程)理念进行程序的设计,可以快速设计并装配企业组件,负责实现业务层.Hibernate框架是一个O/R框架,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在域对象和数据库表之间建立起一个映射关系,简化了与数据库的交互过程,用于数据的持久化.通过三种框架优化组合,可以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层次,达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并有利于项目组成员的明确分工,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3基于SOA的社区管理系统的实现

3.1基于S2SH框架的SOA架构设计在S2SH框架中,通常采用Spring来实现业务逻辑层,而在SOA系统中业务是基于服务的,所以采用把公共服务层的组件包装成WebService的方式,使用WebService作为SOA的服务提供者,Spring提供所有JavaBean的调用关系管理,实现依赖注入和AOP功能,同时使用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来实现SOA中的服务中介,并且在S2SH体系的业务层之下添加了一个服务层,用来封装对服务的具体调用代码.采用ESB作为业务层与服务层进行信息交换的中介,更好的实现系统的集成[7,9].基于S2SH框架的SOA架构如图2所示.表示层:用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Web页面.Struts2负责页面层和内部业务的结合,以及页面之间的切换。可以使用JSP/Html生成Web页面,也可以使用JQuery等JS框架实现表示层.业务层:提供业务核心处理逻辑的实现,业务的实现还需要调用服务层提供的服务.服务层:为业务层访问服务层提供请求服务,服务层从ESB获得服务的WSDL描述文件,并根据该文件实现对服务的访问,从而简化了业务层与服务层的交互过程.ESB企业服务总线:业务层和服务层之间的中介,实现对服务的注册,信息的交换转换等.服务层:使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服务的提供者,为业务层的核心处理逻辑提供服务,通常是比较粗粒度的业务构件.业务组件层:负责实现业务逻辑的JavaEE组件.由JavaBean完成业务构件的开发.数据持久层:完成业务实体和关系表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对数据库的透明化访问.数据库层:关系型数据库,存储企业数据.

3.2基于S2SH框架的SOA架构工作流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中表示层使用Struts2框架实现,包含Struts2框架下的Struts控制器、XXAction类;业务层使用Spring框架进行管理,包含实现具体业务的XXBusiness接口和XXBusinessImpl实现类;服务层实现与ESB交互来查找服务,业务组件层包含各种业务组件类及其接口,持久化层用Hibernate实现实体对象到数据库的映射.在开发过程中,首先把某模块的功能封装成Web服务XXService,并生成xxService.wsdl文件,对其进行描述,并将其在ESB上和注册,业务层通过服务层在ESB中查找需要的服务,对Web服务进行调用,返回需要的信息.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结语

企业信息化框架范文第5篇

(一)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伍教授将价值链管理和现行会计管理模式整合集成,首创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认为“价值链会计可以表述为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对以战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链加以追踪、核算、预测、控制、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阎达五教授对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的是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原来的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綦好东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价值链会计最重要的是要厘清其目标和职能。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张林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依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理论、现代信息管理理论而形成的。论述了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价值活动与联系,以及交易费用和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存在对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影响。

(二)价值链会计的定义 率先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的阎达五教授指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綦好东教授认为:“价值链会计首先是一个为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信息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种以实时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活动。”张林认为:“价值链会计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必须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价值链流程、构建高效价值链联盟、进行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i同时,作为价值管理的重要工具,价值链会计也是一个控制系统,以价值链联盟为控制对象,涵盖事前统筹规划、事中实时控制、事后分析考核的全方位多维立体控制体系。”

二、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

(一)阎这五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理论框架的搭建基础:会计管理活动论,基本思路是,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后的会计管理框架可用图1表示。该框架与传统的会计管理理论框架所不同的是,在进行会计管理时,应该明确管理的目标是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如在进行存货决策时,会计管理部门不仅要搜集、加工价值链上游企业提供的价格信息,而且还应该考虑采购物品的质量、其供货能力、满足核心企业需要的程度以及企业间的价值链联盟关系等传统会计决策所不予考虑的因素,进而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等其他因素为约束条件的会计决策模型。

上述思路的特点是,通过审视价值链与价值链管理理论去改造原来的会计管理理论,即依据会计管理的时间序列,通过扩展会计管理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价值链与会计的融合。

该框架首次提出价值链理论与会计的结合理论,属于总括性质的概念框架。但是对框架的各个因素并没有明确地进行讨论;并且强调的是会计管理理论框架,与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还有一定意义上的区别,可以作为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启示性文章。

(二)纂好东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綦好东认为价值链会计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首先要厘清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和职能。具体的职能划分如图2。但要注意的是,綦好东的理论框架只是强调了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及职能,并未得出明确的框架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张林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张林认为,价值链会计理论结构应由价值链会计目标、假设、本质、原则等理论要素组成,各理论要素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价值链会计目标、假设、本质属同一层次的会计基础概念,而价值链会计原则是会计基础概念指导下的规范概念,价值链会计实务则要受到会计原则的约束。张林作出了明确的框架结构,并对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重点在于使用者的要求对整个框架的搭桥作用,倾向于目标论的理论框架。

(四)毛婧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毛婧认为,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起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价值链会计假设、原则、对象、职能和方法这些会计基本理论要素共同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如图4所示。

其中价值链会计目标是理论框架的起点,而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保证价值链会计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共同构成了理论框架的首要层次,而价值链会计原则则是处理价值链会计事项,对价值链会计对象进行核算所依据的规则。价值链会计目标、价值链会计假设、价值链会计对象和价值链会计原则共同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基础理论结构。价值链会计职能则是以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导向,是价值链会计功能的具体体现。价值链会计方法则是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该框架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起点,途经假设、对象、原则、职能、方法,最终由价值链管理者的信息反馈回到目标的修正,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系统。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对比

(一)价值链会计目标阎达伍教授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归纳为“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即利用会计的特有功能与方法为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綦好东等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

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动态的价值创造和流转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它反映了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技术条件下,价值链会计系统对信息使用者的价值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

(二)价值链会计假设目前的共识是在原会计假设基础上,结合价值链会计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项假设:价值链联盟主体假设、持续运行假设、会计分期弹性假设、计量形式多样化假设。

(三)价值链会计原则传统会计有十三项原则,这其中除历史成本原则外,对于价值链会计基本适用。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的是经

济业务的实际成本,但市场价格是变动的,资产价值也会发生变动。历史成本反映的价值是过时的,对于经营管理决策不具有相关性。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要使整个价值链增值达到最大化。它所要求的价值必须是现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价值链上的价值。

(四)价值链会计对象对价值流的管理,即如何使价值流在总量上达到最大,在流速上顺畅无阻,并在各环节间合理分配,这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根本内容,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价值流的价值信息成为价值链会计的主要任务。价值链或价值链体系中的价值流就成为价值链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内容,即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五)价值链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客观上能起的作用,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在这一问题上多数依据綦好东教授的理论,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应定位于两个层面,即基本职能(预测、核算、规划、评价和控制)、核心职能(即时分析、实时反映)。

(六)价值链会计方法按张林和毛婧的看法,价值链会计的实现和运行必须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现阶段主要是实行ERP和XBRL。

(七)价值链会计计量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已不能完全适应价值链会计,可以采用价值计量的形式正确反映价值链会计中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但直接从货币计量过渡到价值计量是有难度的。在价值链会计中,可以先采用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形式(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并存的方式。价值链会计的计量可以建立在两种方法上,一是作业成本法(简称ABC),一是经济增加值法(简称EVA)。

四、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