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政策 突破性技术创新 渐进性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03. 6

文献标识码:A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定义及技术创新政策的分类

Christensen认为突破性技术创新是针对新的用户、一般降低毛利率、主流用户所重视的功能并没有按照传统方式提高、引入新的轨迹提高性能的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政策的分类,Roy Rothwell的观点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本文依据Rothwell的观点,将技术创新政策分为三大类:供给面政策、环境面政策和需求面政策。供给面政策包括:公共研发;企业研发补助。环境面政策包括:专利保护;风险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管制。需求面政策包括:一般政策采购;政府技术采购。

二、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一)供给面政策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

1、公共研发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Wallsten的研究发现政府产业研发拨款对企业研发的投资具有挤出效应。Cohen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研发对少数产业的研发具有关键作用,对大部分产业的研发具有重要作用。杨洵、胡明勇指出,增加公共研发投资会排挤私人部门的技术创新活动。

2、企业研发补助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Lach的研究发现企业研发补助对中小型企业的研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Almus的研究同样表明企业研发补助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强度。胡永健、张洪石的研究都认为政府增大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能够促进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活动。

根据以上文献,本文认为公共研发促进渐进性技术创新,但会抑制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而企业研发补助更能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

(二)环境面政策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

1、专利保护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Joshua Lerner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专利保护的幅度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影响。Sakakibara认为专利保护强度的增加将引致更多的创新。张洪石、吴欣望的实证研究表明,加强专利保护力度能够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

2、风险投资政策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Kortum认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相当大的实质性影响。Henderson认为新兴企业的风险投资是促进其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之一。张洪石、梅德强认为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而对企业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活动作用不明显。

3、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Nick Bloom、Koga、Benjamin Russo的实证研究都表明,税收优惠能够有效增加企业的研发强度。夏杰长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在得到税收优惠以后研发投入增加。聂颖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明显的激励效应。

4、政府管制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Balachandra的研究显示政府对行业的管制对创新活动有显著影响。Michael Song认为,政府对行业的管制,迫使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以摆脱现有的限制。张洪石的研究表明,政府管制的增加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活动,而对企业的渐进性创新活动作用不明显。

根据以上文献,本文认为相较于渐进性技术创新,专利保护、风险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管制更能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

(三)需求面政策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

1、一般政府采购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Edquist将政府采购分为政府技术采购和一般政府采购,认为一般政府采购与企业研发过程无关。Lember认为大部分由政府采购引起的创新并不是技术产生早期的突破性创新。我国很多关于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作用的研究并没有将政府采购做进一步的区分。

2、政府技术采购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作用。

Edquist认为政府技术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过程。Uyarra认为不同的政府采购对市场技术创新有不同的影响,试验采购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胡卫认为政府技术采购是政府通过采购的形式购买市场上尚不存在的或本国企业尚未开发出的技术、产品或服务。

根据以上文献,本文认为一般政府采购促进渐进性技术创新,但会抑制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而政府技术采购更能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认为,相较于渐进性技术创新,企业研发补助、专利保护、风险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管制、政府技术采购更能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而公共研发和一般政府采购促进渐进性技术创新,但会抑制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因此,政府在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政策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在需要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行业降低公共研发和一般政府采购的强度,加强其他技术创新政策。

(作者: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Clayton M. Cht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Richard Leifer, Christopher M McDermott, Gina Colarelli O’Connor, Lois S Peters Mark P Rice, Robert W Veryzer. Radical Innovation: How Mature Companies Can Outsmart Upstart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3]陈劲,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采购知识共享企业创新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变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本,企业更加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知识资源却越来越分散到全球的不同区位,知识的有限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国际采购作为企业间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的加强和促进作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新视角和新观点,给企业带来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全球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采购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构建竞争优势。

本文是在前人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采购这支具体的网络关系形成出发,研究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和理论回顾

1.知识共享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外部获取和企业内部交流两个方面入手。相应的研究有:陈剑峰等提出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技术创新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刘敏,徐凯等指出企业应该将资源获取建立在外部价值网络上,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gao认为,对于不复杂的创新,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可以避免自身开发与结果的不确定性。konght和zander指出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的外部技术和新知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降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的成本负担,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

2.国际采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采购就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onczka和trent把国际采购定义为战略进化的最终阶段;在考虑是否采用国际采购时,monczka,trent 和nassimbeni等学者是以产品的购买价格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handfield等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较长时间的前置时间、运输成本、关税以及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weber et al考虑了净价格、质量、服务和灵活性;das和handfield等讨论了国际采购的实时性和不相容性;matthias holweg , andreas reichhart等学者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归纳为静态成本、动态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通过建立总成本模型加以计算。

三、通过文献和理论回顾推出的结论

在本文中,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将影响国际采购的因素重新划分:损失因素,得益因素和宏观条件。损失因素是指进行国际采购可能的弊端,包括采购的运输成本、关税、及时性、文化差异、交流问题以及服务等;得益因素是指国际采购相对于国内采购的优势因素,包括低成本的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稀缺资源等;宏观条件是除损失因素和得益因素以外的主客观条件因素,包括采购方的全球态度战略,在全球立足的可能性,获得国际竞争等以及供应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政治经济环境等。

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影响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会让采购商在采购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增加采购的成本和风险,会对采购商的决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往往由于考虑到这些因素,致使采购商拒绝与国外供应商合作,而选择与当地供应商合作

结论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是负相关的

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企业出于对得益因素的考虑,才加强了进行国际采购的决心和信心,于是积极地与国际供应商联系和合作,加强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结论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很多时候,即使是进行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大于得益因素,即企业面临着成本和风险的增加,企业也会进行国际采购,主要原因就是宏观条件的影响,如企业制定全球战略,想在某一地区开发新市场,就通过国际采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和在这一地区的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宏观条件对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4.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由于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积累相应的创新需要的知识,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企业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外部学习,加强对知识的外部获取和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积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知识获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机会”,而知识共享又为知识的外部获取提供了一条便捷而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知识共享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结论4.1:知识共享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结论4.2:知识共享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四、建议和结论

1.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国际采购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知识共享,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所以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并且要根据国际企业采购考虑的因素,增强得益成本的作用,削弱损失成本的影响,并改善国际采购的相对应的宏观条件,积极主动的自我更新和创新,来增加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承接更多的国际采购,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加强与国际公司的合作,积极构建关系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越来越分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分散在国际化大企业之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参与国际采购的相关活动,积极构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3.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要积极的获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

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等很多方面,较之于国外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在的企业创新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符合采购方的要求和需求,达成长期的采购合作关系,就必须重视知识要素的积累,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升级,使我国的产品或服务由产业链的中端向两端攀升,即由贴牌生产(oem)向研发与自主设计制造(odm)、研发专利技术和国际贸易、自主品牌制造(obm)转移。

本文通过对知识共享和国际采购等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研究,分析和归纳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对我国企业如何根据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在知识共享的关系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构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桂华,卢宏亮 .供应商品牌溢出者、品牌关系质量与采购商重复购买意向:基于采购商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0(4):71—82;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范文第3篇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 德州 253005)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对研发型生产企业而言更是经济利润的重要源泉,研究开发是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手段。高科技必然导致高成本,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研发型生产企业为对象,探讨该类企业如何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 :研发型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61-02

收稿日期:2014-06-18

作者简介:丁杰(1973-),女,山东陵县人,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一、引言

科学技术创新是研发型生产企业的经济支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别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研发型生产企业的研制生产周期长,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多,批量小。研发型生产企业的产品一般都必须经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研发型生产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零散、大量的物资采购满足研究开发的需求,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研发型生产企业才能降低研发的不确定风险,提高研发生产的经济效益。

二、研发型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物资采购管理环节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不完善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研发型生产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成本约占其研发生产经营成本的一半,因此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促进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研发型生产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常常出现物资库存多却无法满足研究开发的需要,导致企业内部物资供需矛盾,或者物资采购价格偏高,库存管理成本大等问题,物资采购管理成本管理控制效果不如人意,提高企业整体的成本费用负担水平。物资采购管理的成本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受研发型生产企业物资的采购与需求特点的影响。

研发型生产企业的生产产品一般都是采用按订单生产即零库存的生产方式,或者一旦研发成功就需要大量的物资或原材料准备大规模生产,或者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则相应的物资需求急速下降为零。而且每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所需要的物资、原材料、设备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每个项目之间的物资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对于按订单生产的企业而言,大部分的产品批量有限,企业很难大规模订购相关的物资,由于生产产品的技术难度大,可预测性比较弱,加上理性的市场环境很难男足研究开发的各种物资需求,很多研发型生产企业只能提前向供应商提出订单或提供相应的模板要求供应商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特定的物资。对原材料性能、材料、特性等的具体要求及需求的及时性往往加大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另外,大部分研究性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与物资供应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无形中削弱了成本费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研究开发过程中,设计师们在选用原始材料,器具配件时考虑更多的是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设计师们更追求的是产品的性能优势、外观优势、科技优势等,力求制造最完美的产品,而常常忽略了物资的采购价格,原材料的供货周期、供货渠道等具体问题,物资供应部门很难准确地预测研究开发部门的需求状况,加上部分物资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企业产品生产计划变化快且难预测,小规模的采购特点更是加大了研发型生产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费用。我国大部分研发型生产企业尚未充分意识到物资采购管理对成本费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因此物资采购管理环节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影响了企业整体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水平。

(二)成本费用管理与控制存在局限性

研发型生产企业往往只关注投资决策阶段和项目结束后的成本收益分心阶段,忽略了研究开发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问题。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大,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投资决策的分析是为了确保企业资金投放的方向可行、有效,是研究开发生产的基本前提。项目结束后的财务分析是为了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日后的项目投资提供借鉴。但是研发型生产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面临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物资采购等具体项目,每个环节的费用支出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将会大大降低成本费用控制的作用。我国大部分研发型生产企业往往忽略了研究开发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例如企业没有合理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预算方案,没有切实地执行预算方案,无法实时跟踪预算方案执行状况,没有真正地把握资金投放量与产品研究开发进度的关系。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资金使用太过随意,常常以产品的研究开发为理由,随意、没有节制的使用资金,导致资金的使用率下降。同时,研发型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实时地分析评价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以防止失效项目的过度投放,避免研究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达到将成本费用管理控制贯穿到企业整个研究开发生产环节中,从每个细节控制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人才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存在的片面性

人才是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很多研发型生产企业对人才成本管理存在片面的认识,往往出现在形式上降低人才成本费用,而实质上却加大企业的整体费用负担水平。部分企业为了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力,盲目地以高薪酬、高福利引进各种人才,没有考虑企业实际的生产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企业架构复杂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部分企业为了降低员工成本,尽量压缩包括设计师,研究人员,生产人员等员工的薪酬福利,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为了及时提供合适的人才,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成本对员工进行入职前培训及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新人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应对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的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熟练人才,具备充分胜任能力的人才。员工的培训费,新人岗位适应期带来的成本上升,员工流动带来的人才招聘等成本的上升不仅抵消了企业对员工工资的下降额度,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成本,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效果事与愿违,难以达到预测的结果。

三、研发型生产企业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成本控制与管理

研发型生产企业物资采购一般呈现批量小,种类多,品种更换频繁,需求预测性难等特点,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对加强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发挥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首先,研发型生产企业应该建立设计研发生产部门与物资供应部门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通畅,确保供应部门及时了解研发生产的现状及需求特点,同时也使得研发生产部门及时掌握相关物资的市场状况,使其能够更贴合成本收益原则来选择物资品种及类型。通过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一方面可以让研发生产部门及物资供应部门都在信息相对更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决策,物资供应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需求状态,转化被动角色,以更主动的角色购买管理物资,另一方面,物资供应部门具备足够的时间寻找更优惠、更具有长远合作潜能的供应商,以最实惠的价格购买质量有保障且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物资。另外,信息的可得性及可靠性有利于物资供应部门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及丰富的统计经验,对企业未来物资需求状况进行定性甚至量化模拟,以更高的准确度预测的企业未来的物资需求,合理控制库存,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使其达到库存管理成本最小化。

其次,企业应该适当控制物资领用审批流程,研发型生产企业的物资领用很用可能并没有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尝试,企业才有可能生产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含量产品或新产品。因此企业应当合理把握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合理控制物资领用审批流程,一方面可以限制研究开发人员以研究开发的名义随意挪用物资,另一方面也要为生产研发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提高研发创新的效率,避免部分物资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职责权限妨碍其他人员的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建立全方位、实时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研发型生产企业比普通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因此建立全方位、实时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必须强化事前的成本预测及预算编制,为事中的成本控制管理提供方向。除了对项目在财务方面做可行性分析之外,每个项目立项之前都应该详细地分析项目持续期间,内部收益率、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和投资回报率等具体分析,同时应当深入了解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及时把握产品研发过程中影响成本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其次,研发型生产企业应当仔细编制预算方案,从项目、成本费用、时间三个维度进行合理预算。由于不同项目之间的持续期间不同,为了能够及时控制成本支出,企业还应当制定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资金总预算,实时地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状况,一旦发现不合理或不适当的支出及时调整。除此之外,企业应当结合成本支出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合理进行预算管理,运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方法,及时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预算方案,充分发挥预算的引导功能,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

其次,企业应当加强事中的成本控制管理。对于企业的各项费用,一定要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对于超预算的成本费用,应当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企业应当定期归集研发费用支出情况,比如通过员工费用、物资领用费、物资管理费、产品调试(试验)费等指标控制产品研发生产并投入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确保每一笔费用都达到效益最大化。最后,研发型企业可以通过对项目完成后的成本控制管理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及时了解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回报率、研发销售百分比、总投入回报率等指标评价项目的收入支出效率,避免过高的成本和较低收益的不匹配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控制人才成本

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员工的流动性,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之为企业做出做大的贡献。研发型生产企业可以将项目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与创新成果、提供的创新方法等指标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防止员工为了私人利益故意损害企业集体利益的行为。另外,必须保证薪酬福利的相对弹性及相对稳定性,使得研发型生产企业能够以最具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人才的同时,精简机构部门,避免人浮于事。

四、结论

面对日益竞争的全球竞争环境,如何突破新技术、新技能的发展瓶颈,研究开发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得该企业的产品在科学技术含量、性能上不断创新已经是研发型生产企业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创新与研发带来的高成本对研发型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强化成本控制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席丽君.制造业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J].经济导刊.2013(6).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 采购管理 研究综述

0 引言

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出现许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综述,比较分析国内外项目采购管理的异同及特点。并分析每年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的角度变化,找出国外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1 国外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总结出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项目采购管理模型研究、管理效率方向研究、采购行业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1.1 管理模型研究

有三类学者在管理模型领域做了相关研究。首先是Alhazmil T,Caffer RM(2000),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与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一种工程承发包方式选择采购模型[1]。DB方式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James ERJ等研究(2000)了承包商对于DB方式的适应能力[2]。

1.2 管理效率方向研究

Gransberg D D,Molenaar K(2004)研究了采用DB方式的78个项目实例,对其采购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3]。

1.3 Singh D,Robert L K T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模糊决策模型来评估潜在承包商能力,基于模糊理论提出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框架图,为运用计算机建立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国内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内对项目采购研究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趋于多样化。总结起来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

2.1 采购供应链管理研究

蔡延东(2004)针对汽车行业讨论了项目开发中采购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在一体化供应链下项目采购管理中对供应商管理的战略模型[4]。韦芳(2013)针对施工企业面临的物资管理问题,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入手,提出了经供应链的理念和方法与采购管理相结合共同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5]。

2.2 成本控制角度

李峰(2013)分析了采购成本控制对石油企业的巨大影响,从物资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出发,就如何控制我国石油企业采购成本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提出了基于采购流程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6]。薄传华(2013)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石油石化企业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当前的物资采购在归口管理、采购人员、采购渠道和方式、物资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刘长军介绍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具体有供应商的选择和企业与其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采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第三方物流等。企业与其供应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3 采购管理模式角度

李洪河(2005)以建筑市场为研究主体,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宜采用混合制采购管理模式,并根据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和供应风险进行分类,确定项目部的分散采购范围。李智宏(2013)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现状,将公路工程物资管理可归纳为计划管理、仓储管理等业务流程。

2.4 采购绩效评价角度

杨春燕以某工程项目采购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评价集和评价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并形成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项目物资采购绩效评价方法。

3 国内外研究评述及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从研究方法看,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国外研究的实证分析较多,通过调研企业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量化研究得出结论,习惯于从量化分析结果中验证理论的可信度,为企业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注重研究方法在行业特征上的创新。

第二,从研究效果看,国外的先进采购管理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工程采购方式的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DBB,DB等模型方面,国外研究中比较注重数据量的积累,通过数据的整理,文章结论的说服力强,较客观。但对不同行业的采购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相比而言,国内学者研究特点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的研究。在采购方式方面,研究趋于多样化,这种状况可能与中国的国情与教育环境有关。

第三,从研究趋势看,工程项目采购研究从2003以来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的研究行业分布在传统工业领域、能源行业。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整理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在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理论。在比较其研究长处的基础上,指出该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物资采购管理有利于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项目采购管理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如果项目采购不当或管理不善,所采购的产品达不到项目要求,不仅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还会降低项目的预期效益,甚至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健全的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可以降低项目成本、避免合同纠纷、保证按期交付并防止贪污浪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日益深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也越来越多,如何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项目采购管理是每个企业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Alhazmil T,Caffer R M.Project procurement system selec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3):176-

184.

[2]James E R J,Mark O F,Jennifer R.Design/buil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contracting industry.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1):15-22.

[3]Ibbs C W,Kwak Y H,Tzeyu N,et al.Project delivery systems and project change: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3 129(4):382-387.

[4]蔡延东,林少培.一体化供应链下的项目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100-

106.

[5]韦芳.解析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措施[J].价值工程,2013(19):34-35.

[6]李峰,王斌.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5):60-64.

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范文第5篇

一、财政政策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科技投入不足且投入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所受支持过少。据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48)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我国来自政府的742.1亿元R&D资金中85.3%投向了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只有13%用来资助企业R&D活动。研究机构R&D经费中政府资金占84.9%,高等学校R&D经费中政府资金占54.7%。中小企业所受资助甚少。

2.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不强,财政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有限。由于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通过财政渠道拨付资金又存在种种问题: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划分不严格,具有财政资金性质的货币发行收入留在了中央银行,又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给了商业银行;政府产业导向不明确,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没有具体的规模标准,缺乏享受财政资助的企业资格认定。

3.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每年政府采购规模正以500亿元的速度在增加,2005年达到了2500亿元。但其中外国供应商垄断了我国众多行业。政府采购活动中对提高效率和节约资金的基本要求,使得在具体采购制度设计和施行时对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视不够。

4.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低下,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市场缺乏公平有序的原则,使得企业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的收益低于投入的成本,致使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期待变得消极,从而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二、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1.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企业科技创新成效不明显。“重成果,轻转化;重产品,轻投入;重结果,轻过程”,对正在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则缺乏相应的税收鼓励措施。这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优惠措施对调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及促进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上出现调控的缺位。

2.我国税收制度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针对性不强。第一,增值税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够。第二,个人所得税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不够。第三,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3.风险投资税收立法严重滞后。一是我国没有专门的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二是现行税收法规中,没有针对风险投资中的“高风险”规定旨在减轻或防范风险的政策;三是对于用风险投资收益再投资于风险投资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

三、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法律制度

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在逐步形成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应当加大,各级政府研发资金的拔付应保证有一定比例流向中小企业。二是扩大财政担保和财政补助的范围,尽量向中小企业延伸。三是注重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政策性担保等多种间接手段,为科技自主创新融资提供支持。四是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五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

2.建立促进科技创新财政补贴法律制度,提供财政担保和财政资助。财政担保主要是针对一些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面临较高风险,因而难以募集到资金的科技创新项目。财政资助则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或直接提供设备与服务的资助或提供银行信贷资助,适用面较广、操作简单的则是鼓励银行低息贷款的间接资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需求拉动科技创新比单纯的资金供给的效果更为直接。财政补贴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不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大有可为。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强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2008年1月,财政部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两部新法规,明确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并规定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将实行审核管理。国家“十一五”规划别强调自主创新,同时把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但是,财政部上述规章的规定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效力层次过低,难以实现保障和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作用。为此建议修改《政府采购法》。第一,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以自主创新产品为首选对象。第二,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首购制度。第三,应充分利用高校专家及政府采购协会等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商的培训,增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能力,有效提高他们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的能力。第四,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健全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库和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系统,收集更加完整、科学的基础研究资料,完善现有政策规定,优化竞争环境,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准入门槛。

四、构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法体系

1.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一是合理划分税种,使得地方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地方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二是赋予地方以适当的税收立法权,使得地方通过立法的方式对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效益较为明显的技术开发项目和重点产业予以扶持。

2.完善现行实体税法。(1)完善增值税法。一是加速推进增值税的转型改革。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目前仅限于工业制造业、商品批发、商品零售及部分生产性劳务服务。三是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对于购入专利、非专利技术,允许按照10%、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税款。四是对中试产品免税。

(2)完善关税法。一是要积极调整出口关税政策,激励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货物的出口,更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竞争中去,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以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迫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三是对于引进的技术、设备经过研究开发得到提高后又重新出口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四是对于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且出口货物数额比较大的企业,定期给予一定比例的出口关税返还,并要求企业将返还的关税用于科研开发。

(3)完善企业所得税法。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税收优惠没有明确到具体的科研开发活动,而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可能造成优惠政策被滥用。为此建议:一是将税收优惠扩大至所有企业,对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体现公平税负。二是重视对研发过程的税收优惠。三是在计征所得税时,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高新技术开发投资风险准备金。

(4)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但股权激励方案中均未提及所涉及的个人所得税,造成实践中对政策理解异议而发生纠纷。建议借鉴美国《国内税务法则》,对股权激励所涉及的个人所得采取免税或者低税的政策。对研究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取得的股权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科技人员获得的科研奖金和科技发明的提成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3.建立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法律制度。风险投资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孵化器,而税收优惠政策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助推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31条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是指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