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趋势

家庭教育的趋势

家庭教育的趋势

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的发展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的作用两大方面。在教育领域中,存在两个大问题: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大主体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实现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这个概念,在1990年联合国发展署的《人的发展报告》中首次得到明确阐释。可是,缘于概念本身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把握客体时具有的多样性、互斥性,目前人们对“人的发展”这一概念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近几年来,研究人的发展的学问越来越多。关于人的躯体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生理学、体育卫生学等;关于人的精神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哲学;此外,还有教育学;等等。这些学科由于着重点不同,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统一。如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从生到死的身心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而它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它扭曲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向,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简单地把人混同于“生物有机体”,甚至招致将人“兽化”的质疑。社会学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人的社会化;人才学研究人的成才规律,也即是研究人是怎样在成才的道路上发展的;等等。从教育学的立场上看,个体的发展不单是一种心理学的事实,也不仅是一种成才的规律,而是有着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以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而是以个体自主建构内部质的变化而逐步实现的。它改变着人与环境、自然、自我、生活、学习的联系,改变着人的生活和生活世界。具体地讲,教育学所定义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成人、成才过程中所包容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这种定义,不像心理学讲的那么宽泛,也没有其他学科那么狭窄;但它又必须是以其他学科所提供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的。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的重大差别。因此,他对后天教育非常重视,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且强调“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人性天生是“相近”而又有差异的,后天则由于“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大。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从这些论述看,孔子充分肯定教育(“学”)的作用。实际上未必有“生而知之者”,人之“上”“下”都是由“学”来决定的。后来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西方,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也都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贫人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美貌无知的人岂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鹦鹉,或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因此,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可见,他在那个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说过:“我敢说我们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同样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他说:“我们生而柔弱,所以需要增强;无所依靠,所以需要帮助;愚昧无知,所以需要理智。所有我们生而缺乏而到成年时所必需的东西,都是由教育所赐予。”

“教育与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因为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基于“人的发展”之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遗传、社会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等三个方面。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潜在的可能性,环境影响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以外的其他活动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各种影响,但是,这些活动不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并且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所以影响方向不一,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不能直接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而教育则能够控制和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排除和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能够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由于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份报告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安排: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即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份报告称这是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终身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工作、生存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那种接受了学校教育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观念早已过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

淘汰,就应该时时处处接受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教育者在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同时,还应当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在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应该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综合作用,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人类的整体素质得到广泛提高。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启智、育德、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功能。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家庭教育由家长亲自实施,内容、方法都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家长和子女之间易于沟通,针对性强,可以有效地因材施教,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对儿童智力发展初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要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在家庭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情绪、情感,养成伦理道德和文明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人早期的启蒙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其置于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父母的教育,使他们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另一方面要给正在发展的、成长中的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家庭教育如何,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能力及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可代替的战略地位。

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中,承担发展学生智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面对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少年,这段时期是人一生成长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阶段,人的很多种品格都形成于此。一方面,它具有集中教学的条件,设施齐全,开设科目种类繁多,能够照顾到多方面的知识教育,而且师资建设训练有素,能够以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培养学生,使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周密的课程安排,教学进度快慢适宜,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使学生的智力发展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轨迹向前运动。例如,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发展,按照教育规律,小学低年级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诸多能力的发展同时进行的。教学要求从刚开始的看图说话,到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再到解释现象、概括中心思想,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学校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系统性强。这不仅指教学内容全面,还表现为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因此,学校教育是智力发展的载体,它的重要程度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锦 陈彦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1).

[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4).

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29

摘 要:高等教育消费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消费行为既具有经济属性,同时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与其他消费需求一样,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研究从家庭高等教育消费能力、国内外高等教育选择、高等教育需求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探求深圳市高中生高等教育消费需求调查现状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高等教育;消费需求

为了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更密切地关注高中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有必要深入探讨影响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现状,以便为高中生及其家庭理性消费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决策者有效调控高等教育需求提供有力的依据。正是出于上述现实需要,本文试图通过依据深圳市高中生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现状的调查数据,对深圳市高中生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次调查选取深圳市罗湖区滨河中学为重点调查单位,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90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586份。

一、家庭经济状况及高等教育消费能力

1、父母亲职业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传统的职业分类中,从事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父亲占29.5%,母亲占23.5%;就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父亲占25.8%,母亲占12.3%,其他从业人员父亲占32.6%,母亲占51`5%。深圳经济发达,第三产业如服务业繁盛,就业种类多,其他从业人员占据最大比例,跟预测的一致。

2、父母亲受教育程度

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看,绝大部分父母都在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层次,父亲占44.2%。母亲占42.2%;大专毕业,父亲约20.5%,母亲约12.8%;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父母只占极小部分。

3、家庭年收入及能承受的大学费用状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家庭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大都能承受大学费用(一学年度计)在一万元内,家庭年收入在5―10万的能承受大学费用在1―2万内,年收入10―15万的家庭可以接受大学费用2―4万,15―30万的家庭年收入可以接受4―10万的大学费用,随着家庭年收入的递增,可接受的大学年费用在合理的区间内也递增,为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区间,招收学生的目标群体提供一定的借鉴性。

二、 是否选择国内高考及原因统计

在调查的学生中95.4%会参加国内高考,4.6%的学生不会参加国内高考。在不会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中,“读书无用论”的占45%;计划留学参加“洋高考”的占35%,大学学费昂贵家庭承担不起的占35%,学校追求升学率被迫弃考的占30%,中学毕业后就业,成绩不够好,对考上理想的大学没有信心的各占5%。

综上,“读书无用论”思想在社会上还存在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这种论调有抬头趋势。部份家庭条件宽裕的学生选择参加“洋高考”,选择接受国外高等教育,同时部份家庭条件拮据的学生因大学学费昂贵而弃考,另外,学校追求升学率导致被迫弃考的也占据很大比率,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三、 对国内高等教育满意度及选择国内高等教育需求类型

1、国内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

在调查访问的的高中生中,觉得国内高等教育“一般”的占38.9%,“较差”的32.9%,“非常差”21%,总的来说,对国内高等教育满意度较低。对国内高等教育最不满意的调查中,最不满意“一考定终身”占66.7%,最不满意“教育质量”占16%,最不满意“就业形势严峻”占11.6%。

2、选择国内高等教育需求类型

(1)对将来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历层次而言,38.6%希望是本科,硕士占31.7%,博士占24.1%,专科只占4.4%的极小部分。数据显示,高中生未来都希望自己至少是大学本科,不少期望自己是高学历,高等教育需求强烈,高等教育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

(2)在选择国内哪种类型的高校就读调查中,财经政法类高校占31%,理工类占22.4%,综合类占19.8%,师范类占12.6,农林矿类占3.7%。最愿意接受哪类专业的高等教育统计,经济学占31%,管理学占9.5%,排在第三的是法学,7.9%,农学、历史学等较低,不到2个百分点。

显然,社会上依然存在冷门专业,冷门学科的偏见,热捧财经政法、理工类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农林矿类学校招生明显处于劣势。

四、对国外高等教育的选择

1、在内地、港澳台,国外高等教育的比较选择中,44.9%的高中生希望接受国外高等教育,23.7%的高中生希望接受港澳台高等教育,希望接受内地高等教育的仅占31.4%。近些年来,高港台、国外高等教育对内地高中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已经对国内高等教育市场构成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内地高等教育急需整合提升竞争力。

2、在倾向于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原因调查中,前三个主要原因为:“国外高等教育质量高于国内高等教育质量”原因排第一,占39.8%,“向往国外生活”排第二,占22.9%,“国内高校毕业后不好就业”排第三,占18.3%。可见,国外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优势。

五、启示与建议

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与家庭的付费能力存在正相关。一般来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在社会中职业处于中上层,家庭收入较高,付费能力强,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强烈;家庭年收入与能承受的大学费用额度存在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当大学费用额度超出家庭年收入的一定范围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会大幅缩小。家庭年收入越高,能承受的大学费用额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目前存在一定比例高中生会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是,“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大学学费昂贵,参加“洋高考”,还有部分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放弃高考;国内高等教育市场与港澳台、国外高等教育市场相比,存在竞争压力,有部分市场流失的趋势。社会普遍对国内高等教育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对“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不满意,教育质量不高,就业形势严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类型呈现出,学历层次需求高,学校专业偏热门的导向。学历层次需求高,接受高等教育年限长,说明高等教育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国外高等教育市场相对国内而言,主要优势在于教育质量高,但也存在学费昂贵的障碍。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深圳市高中生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国内高等教育急迫需要整合教育资源,从教学与培养学生模式着手,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强社会满意度。国内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应制定合理的的教育定价策略,满足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针对高等教育市场消费需求细分市场,大学费用额度与相关社会层次家庭年收入对应,挖掘和开拓高等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步改革高等教育制度,调整高考录取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还亟需调整政策,避免部分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而导致生源流失。

参考文献

[1]蔡永莲.教育消费的新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2]董立民.高等教育需求解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9).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第4篇

一、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产生的问题,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走向,让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会产生偏差,现将其一一分析。

1.家庭教育日趋欠缺

农村学生的生源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对他们实施家庭教育是祖父母或者亲戚,甚至于是远房亲戚,这就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不足和之后,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一个稳妥成熟的发展经历。同时,农村经济文化相对滞后,是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近一步恶化了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无形中增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增加了管理和协调的难度。

2.网络信息及社会错误思想的严重干扰

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一个实质蜕变,手机逐步进入了新农村学生的生活空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们对于网络信息接触的越来越多,海量的信息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伴之而来是网络信息和社会的负面信息不断涌入学生的生活中:腐败、色情、暴力、凶杀、犯罪等,崇尚网络红人的一夜爆红、不劳而获、读书与否与生活无关、笑贫不笑娼等严重腐蚀青少年心灵,这些社会言论,严重阻碍了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开展。

3.学校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蒸蒸日上,但是落实到实处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在农村学校管理模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校长,年级组长(中层行政人员),班主任,学生逐层管制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眼中的制约着学生管理的新发展,各层分工相对独立,工作模糊,制定管理考核制度,严格考核检查力度,只是班主任在不懈地付出全部的能量,学生的一切功过是非都由班主任来承担。同时,相对应的奖励制度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班主任管理的需要。

4.班主任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新经济形势下和新教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社会与学校教育发展一日千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班主任观念明显落后于时代的需要,重复性、简单性、直接性,而缺乏创造性、复杂性、理论性。班主任这方面胜任因素的缺乏,使得班主任对部分问题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总之,家庭教育日趋欠缺,网络信息及社会错误思想的严重干扰,学校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班主任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已成为新形势下新农村发展的瓶颈,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应对策略

新经济形势下、新农村教育班主任管理工作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家庭教 育的完善。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这些典故和至理名言都从另一个方面彰显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基于新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将缺失的家庭教育完善成一种新的、能满足于当下教育需要的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引导作用。

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网络信息及社会错误思想。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优劣难分,这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既好奇又难以割舍,某某人一夜爆红,短时间内这个人的相关系就会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学生之间争相传诵,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客观真实地分析这些网络信息与社会负面信息,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的发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班主任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才能够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外表下的应试教育本质。

逐步改变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要想彻底改变新农村教育管理模式还有待一段时日,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模式实施多样化管理模式,走在学校模式改革前面,学校对班级的量化考核、教学成绩的考核、学生形成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思想适当调整,将巨大的压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将班主任积压在中间夹层的局面作一调整:在班主任的任命上,该校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保密,班主任在接一个班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的是该班学生的一个基本情况。学校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评价机制,要有一个优良的发展前景,班级之间的一个良性竞争力,既有利于班主任时刻对自我工作的反省和总结,也有利用学生、班级之间相互的竞争。

培养班主任的胜任能力,增强班主任的自豪感,提升管理能力。由于农村教育的管理、评价机制上,还存在滞后现象,近年来部分农村教师的职业自己豪感明显降低、职业倦怠感增强,从而使部分教师的成就感日益减少。因此,教师要提升管理能力、职业道德感、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成就感、反思能力、情感、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胜任因素的具体特征加以整合,将班主任工作做到得心应手,去取得成绩,借以增强班主任的自豪感。

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第5篇

(一)从农村到城市的主流择校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他们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欲望也逐渐增强。很多家长把在教育投入做为首要的投入,他们舍弃了离家较近的小学,通过花钱走关系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比较优质的重点学校。从而就形成了一道“农村包围城市”的风景线。对于小学而言,虽然孩子的自理还处于半封闭状态,但家长还是选择了择校。他们受家庭条件所限,不能像富裕家庭一样在城里买房子到县城上学。在这时他们的选择是让孩子到中心小学就读。根据对一所乡镇小学的调查显示:有接近36%的家长选择到本乡镇的中心小学就读。原因是在这所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的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相对比较优异的,可以保证孩子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家长而言既让孩子满足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又在本乡镇离家不是很远,便于照顾孩子。因此,在农村选择到本乡镇的中心小学的择校方式,也是农村择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学的择校更是严重,根据我们对一所乡镇中学的调查,发现有近68%的适龄中学生择校。他们的情况如下:家庭条件中等,孩子成绩一般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县实验中学。家庭条件稍好,孩子成绩比较优秀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市级学校。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家长就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省城重点中学。

(二)从乡镇到乡镇的择校趋势

除了从农村到城市的主流择校趋势外,在乡镇中学还存在着另外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学生在不同乡镇之间的择校。他们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但又不甘于在一所教学水平比较落后的乡镇中学。于是他们便选择了到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比较优异的中学上学。因为对他们而言,如果到重点中学上学,肯定要花很多钱,家庭很难承受。而择校到另一所乡镇,既可以减少经济开支,又可以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这种择校方式,既满足了一部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到重点中学的择校现状。减轻了重点中学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教育问题。那就是造成了乡镇中学的两级分化,有的乡镇中学学生越来越多,而有的却是越来越少。根据对一所乡镇中学的调查表明,2001年一所乡镇中学的学生数量接近3000人。到了2009年,学生的数量不足300人,简直就可以用“凄惨”一词来形容。因此,学生在乡镇中学之间的择校现象已成为农村一道典型的风景线。

二、消除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风的策略

虽然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择校现象,但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致使农村学生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消除这一择校现象是我国义务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力度

从全国人口的分布来看,13亿人口中就有8亿是农民,农民人数占到总人口的60%多。那么,要想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然而,在城乡二元教育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力度还远远低于城市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发展不足,甚至滞后,使得总体的效果不佳。要消除这种情况,国家就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力度,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支出。另外,有效改善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校园设施改善等问题也需提上日程。因此,要切实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

(二)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严重是我国长期实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引起的。以前的政策追求的是效率,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但它忽略了教育的公平,也就是忽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政策更应该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尤其是,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和公共产品,应该先实现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要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对于农村学生来讲,他们应该享有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同等的教育机会,这是他们获得良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是他们对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一种无声的抗议,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消除他们择校行为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