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1篇

关于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外延,学界多有探讨。朱慈蕴教授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应对股东这一利益群体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的一定责任,主要是指对公司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当地住民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等。他认为法律责任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底线,法律责任为公司社会责任设定了最低标准;同时道德准则是公司社会责任的理想,它反映了公司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而公司社会责任必须在两者的融合中落实,既离不开法律责任的“硬约束”,也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软约束气。史际春在谈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则认为,这个概念从开始就超越了法律,属于社会自治或社会性规制的范畴。也就是说,公司社会责任指的主要是道德义务或道德领域的角色责任,这就不宜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现――事实上也保障不了。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规制(social Regulation),而不是法律的调整或规制。他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在本质上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表现为社会对企业的期待,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守法、做好企业本身和对社会的道义承担。蒋建湘、周林彬、何朝丹则不约而同的认为,应通过软法的路径,将企业社会责任从道德责任引导到法律责任,或是“超越法律责任”。又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范图尔德教授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类,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数个阶段――不积极型、反应型、积极型和主动互动型,等等。

二、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

《商业银行法》第34条规定,商业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在这种“指导”而非“命令”式的要求,既可以视为商业银行具有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也可以看作国家并不放松通过相关政策指导调节经济的决心。目前看来,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宏观上通过对贷款发放流向与数量的控制,使资金在各行业中的流转得到相应调节,影响人力资源、原材料等要素的调拨,并使之最终影响相关低碳产业中的生产要素配置,达到促进与扶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实施统

授信制度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确定对某客户的最高授信限额时,定性标准之即为考察相关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包括客户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等。相对应地,该指引还要求商业银行业应根据统一授信管理制度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等等由此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产业调整、国际国内金融格局的动态等等信息,从自身专业性出发全方面考察客户行业,中国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重点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分析,对国家和省级发展改革委或其他有关部门已列入落后生产能力名单的企业和项目贷款,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及时调整、压缩和收回与落后产能有关的授信。经过这些分析与调整后,方做出适合的授信决策。

第二,在微观上可以调配对同产业中不同企业的授信力度,在企业群中形成科学地有计划地择优扶持,以提升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并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对鼓励类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且国家允许企业在定期限内采取措施升级的,可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本着“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客户的业务”的原则,通过现场调查和向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征信部门咨询以及其他适当方式,深入了解授信企业和项目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保合规情况,仔细分析授信企业和项目可能存在的耗能、污染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即要实现对于企业的区别对待,这种区别性地信贷控制方式,配合国家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将有效地实现信贷向低碳产业转移,向低碳产业中效率高、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强的企业转移。

三、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挑战与回应

(一)对传统社会责任的挑战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源起于《公司法》第五条的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了商业银行是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由此商业银行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但当前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大众心理对银行的要求,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上商业银行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承担缺乏足够的高度与长远的规划,但低碳经济的实践是项长久的行动,尤其是当前《京都议定书》仍在实施的第一阶段,对于银行相应作用的发挥还没有特别紧迫的需求。当中国在2012年开始正式履行减排义务的时候,将对绿色金融环境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要实现大幅度降低。

第二,商业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动性上仍有欠缺。传统上商业银行以在业务上不犯错误,不违反法律法规,保持稳健性等等为责任承担的方式,但这种责任承担的方式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这是一种需要从微观责任到宏观责任的认识,是从对客户对业务简单的因循规则到对整个环境保护与绿色金融保持关注的惯性,是从以自身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到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的转变。这些角色的调整与转换,都需要商业银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需要扩大。在传统上,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客户、股东以及员工的责任上。例如对债权人(存款客户)而言,要承担能清偿债务,控制风险,保证自身安全性的责任。对债务人(贷款客户)而言,要承担关注行业与个体企业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调节的责任。对银行员工而言,要承担尊重员工劳动权,构筑企业认同感等等责任。但在低碳经济的模式下,显然这种微观的、自身价值取向出发而形成的传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商业银行在日常业务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将眼光与视野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中,包括大到贷款对象业务的审核、行业前景的绿色角度考察,小到信用卡账单的发送载体选择等等,都是细微而又关键的低碳思

维体现。

(二)商业银行对挑战的回应

《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是银行业内第一个关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指引。该指引第三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银行业机构对其股东、员工、金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该条第五款还具体列举这种社会责任包括“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第十到第十三条分别从商业银行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响应、运用信贷工具支持环保项目与推动环保意识培养、加强环境评估与风险管理等三个业务层面细化了商业银行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下的行动要求。

2010年5月,银行业协会《2009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五、第六部分分别是“对环保事业支持情况”、“银行业社会责任管理情况”,反映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饯行低碳经济的众多努力。在传统业务的经营上,有招商银行制定的《绿色金融信贷政策》,提升绿色金融贷款投放比例10%以上。兴业银行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信用业务准入标准》,完善针对绿色信贷的信用审批制度等等。与2008年相比,银行业金融机构2009年新增节能环保项目贷款近5000亿元,几乎翻了两番。涉及的项目数增加3000多个,增加比例也超过100%。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层面,主要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定期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自身社会责任的管理,例如工商银行的“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兴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领导小组和社会责任办公室”等等,这些专门机构的设立,也反映了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社会责任的努力。

这一系列的指引、意见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制定的行为细则,是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对饯行低碳经济的有力尝试,也取得了

定的积极效应。但是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而言,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缺乏专门的立法。从上海银监局到中国银监会的指引,再到银监会的相关意见,尽管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一再更新,也不断结合发展中的环境金融理念更新了社会责任的范围,但无一例外它们都缺乏法律责任的详细规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必将导致短期内经营成本的增加,而相反如果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结合众多高污染企业往往是盈利大户、纳税大户等现实,商业银行向它们放开授信的严格限制,是有利于短期内实现利润,达到利益最大化的。而当前的立法对于商业银行这种低违法成本、低社会责任意识的行为却没有有力的追究途径。缺乏专门立法的另个弊端在于,商业银行的行为缺乏统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法;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股东、企业员工、消费群体以及社区环境等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以及其他相关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下,其经营目标也应有所转变,企业不能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而应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经济法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对能够体现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干预的法律条款。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理解读

1.1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正当法律基础

经济法的出现和存在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正当基础,社会责任的兴起与经济法的存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经济法颁布的初期,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型企业的市场垄断。大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开始违法市场规则,进行垄断经营,从而影响了市场秩序,出现不良竞争。而经济法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对大型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控制,但是却无法控制企业的盲目扩张等问题。这样,民众对企业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堆积,无法解决。企业往往将追求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关心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因此,针对企业相关责任问题的追问不断产生,这种追问正是企业社会责任兴起的根本原因。总之,经济法是国家控制企业盲目扩张,保证公众利益的产物,它的存在有效的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

1.2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法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即国家利用法律武器对企业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控制,国家干预理论的存在是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和深化的理论基础。经济法所规定的国家干预理论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干预。也就是说,经济法始终坚持市场调控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离不开国家干预政策,国家通过公权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管和控制是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当然国家在调控的过程中也是以经济法为理论依据的。

1.3利益平衡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核心

经济法的利益平衡理念是指国家公权与个体私权的平衡,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在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正是经济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自由经济时代促使了企业的盲目扩张、使企业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这种观念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严重的忽略了企业的社会功能,导致市场经济混乱。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对人类影响深远,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忽略也使其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严重的破坏了社会平衡。因此必须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倡导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从而改变其利益失衡的状态。在经济法的要求下,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以维持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2.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经济法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利益最大化时代,很多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对自身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而经济法明确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当然,对于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不断的探究和完善,使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经济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权益保障。确保消费者的根本权益是企业追求利益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当前,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成为经济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企业必须在经济法的规定下,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其他权益不受到侵害,尊重消费者的个人意愿,选择正确的手段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并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补偿。只有保证消费者基本权益,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再次:经济法为企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和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经济法要求现代企业对其员工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将社会合作的利益、付出的成本分配给所有成员,以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相反,如果失去了经济发的保证,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必须不断的完善经济法,是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得到保证,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后:经济法为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承担着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经济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规定使企业明确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使企业能够承担其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也使企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保证,促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总结

经济法的存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仅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企业劳动法,税法等相关方面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规定和完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作者单位:义乌市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1]李祖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1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内涵的阐释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领域正在兴起的崭新理念。人们意识到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企业,是附着在社会经济链条上的一环,它不仅要获取利润,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对其他相关利益者也必须承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否则,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背景下,1997年英国可持续发展环境咨询公司的创立者John Elkington提出了“三条底线”的概念,从而将CSR具体化。该概念受到了国际上各方的重视和认可,其含义是:企业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必须将“社会的适应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作为其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并反映到企业的战略中,而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依据不仅仅停留在反映经济效益的财务信息上,还需要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信息中全面考察企业的价值[1]。

大量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角来研究CSR,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与观点。如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和战略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出了企业社会回应的概念;强调社会责任的决定应该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产生了公共责任的观点; 注重对CSR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关注,有了社会绩效及模型的应用;企业究竟应对哪些群体承担责任,导致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为了有助于从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规范的价值标准,促进企业及个人的道德行为,商业伦理观形成了;为了激励企业实践者,企业公民观提升到了较高程度;为了以资本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有了社会责任投资(SRI)的观点。上述观点均认为,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应当将诚信经营、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善待员工、热心公益等社会需求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但将低碳经济嵌入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互动框架中的研究目前较少。低碳经济是CSR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棒的概念,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延展效用。基于低碳经济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互动与策略对接,是寻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对低碳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三者的影响机理进行精确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波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最经典的论断为: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如唇齿相依,企业只有找到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踏上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和谐社会多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使得企业责任受到了更多条件的约束,承载企业社会责任的两大战略模型证明了波特的论断[2]。

价值链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波特把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所有这些价值活动都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譬如,与技术开发相关的社会责任因素就可能有:企业与大学的关系,即企业是否与大学建立公私合作的关系,推动技术创新;节约初级材料,即企业是否通过开发新技术节约初级材料投入,从而达到保护森林、煤炭等初级资源的目的。通过逐一分析每一项活动中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企业就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价值活动的社会影响。

钻石模型――运用自外而内的方法。即决定一个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及对手表现。这一模型也适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情景。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四个因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如果企业在经营的时候一点都不考虑社会因素,就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丧失竞争优势。

模型1可用于企业自检,即通过详细检查价值活动,发现与企业社会责任正面或负面相关的问题。企业需要对这些问题按优先次序进行排列,并尽力解决可能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问题。模型2可用于企业挖掘责任竞争优势,即从外部环境变迁出发,找到一些有利于塑造企业竞争力的社会、环境问题,并在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竞争力。波特用战略思维重新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使之与企业竞争优势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使企业社会责任从管理思想的边缘走向了主流。

二、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理

(一)逻辑起点――企业社会责任

地球暖化、废气排放、森林、食物链相关的变动等的环境风险是企业直面的风险。这些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逐渐形成的,它意味着在没有明确直观的威胁情况下这种风险可能已经侵蚀了企业的价值(无形的与有形的),这种侵蚀经常不具有实体形态,但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污染、环境恶化、童工、道德观念低下等这类问题,不仅涉及到对企业的批判,并且会显著损害股东的价值。在法律上寻求与界定生态破坏的责任非常重要,但极端困难。因为数百年积累的结果,链条长、结构复杂、无法选择试点,将新旧责任分开。产权界定失灵,凡是对人类、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产品,无人认领,没有产权,那种对环境破坏收税的主张之所以实施困难,根源于此。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社会成本的测量非常困难,当生态破坏的受害者是全球的、人类的和长期性的,在技术上测度社会成本的面积与深度不具可行性。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 正成为继ISO9000、ISO14000之后出现的规范企业组织社会道德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具有国际性的新标准。①

(二)有效路径――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 ,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 概念。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是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中国既需要摆脱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和必由之路[3]。

(三)终极目标――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与国情国力变化新形势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被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成为中长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六方面: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 其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向量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表现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即所谓“三生共赢” [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应该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观――生态文明。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和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关心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有机地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历史与逻辑相交织的链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基础,以低碳经济为路径,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与和谐社会的不同角度上的内涵发展,并且为了部分地弥补现有机理研究的不足,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模形,用以表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低碳经济同时影响到企业的三类责任,各类责任反应表现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上,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常常在企业竞争和效率的变迁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后都会集中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向量特征上,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最后构成和谐社会,这是一种间接作用。还有一种直接作用,那就是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与履行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直接改变了社会和谐程度。

三、实证与结论

(一)中国的实证

2003年以前,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没有受到政府和企业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与“经济增长优先”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不完全相容。但中国的“经济增长优先”战略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包括地区间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失业者的增加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制约等。针对这些经济高速增长中产生的“负产品”,中国中央政府提出了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并逐步摸索以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均衡为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并被写入相关文件。从文件内容上看,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包含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这是首次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出全面、完整的规定,并认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使命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然,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特别是加入WTO 以后,其已迅速融入国际社会中,制定的规则和制度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必然的趋势[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今后是否能落实仍然是个大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科学的发展”与“和谐的发展”之间的冲突,即追求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虽然在逻辑上并不矛盾,许多企业也意识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但在短期内因无法承受增加的生产成本而搁置了责任的实施的企业还较为普遍。许多跨国企业在本国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与经济效益相关的,但其在中国实施的经济效果迄今没有得到数据上的证实[6]。

近日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在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剖析问题、提出对策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系统评价了中国一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究领域的又一个重要成果。透过《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一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包括:客户责任、合作伙伴责任和股东责任三大领域。中国一百强企业责任市场指数平均得分为37.6 分,在四大分项指数中位列第一,说明中国大企业都较为重视企业市场信息的披露。社会责任主要衡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包括政府责任、员工责任和社区参与三大主要评价领域。中国一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30.2 分,位居市场责任指数之后,但要好于环境责任指数。环境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方面,包括环保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三大领域,但中国一百强企业的环境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为27.0 分,为最末指数。为此,本研究将低碳经济嵌入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研究框架中,其目的就是特别强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应当更加偏重于环境方面。

(二)研究结论

今天的企业,本已摆脱了单纯的私营领域,而作为社会制度有力的一环,其经营不仅受到资本提供者的委托,而且也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换言之,即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际上,已不允许片面地追求企业一己的利益,而必须在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并须立足于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立场。只有这种形态的企业才能称之为现代企业,而所谓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外乎是完成这个任务。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组织,也应该是区域社会的基本组织,这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因此,企业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人”角色,又兼有现代“社会公民”的角色。只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中国正处于多元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所要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先度也不一样。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正在初创阶段,企业的生存状态还不稳定。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呢?对于已经具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优势的企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来保持优势;处于跟进地位的企业,需要发展自己独有的责任优势;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则需要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将纳入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低碳经济的核心体现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重要变量:如就业、生产、贸易,尤其涉及环保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等产生直接影响,对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和谐社会起直接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和谐社会构建的提出被认为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机遇拉动,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的施行就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驱动――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和基本结构需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变革来引入一个消费主导型、生产轻型化,更环保的未来,而以往的增长都会产生很大的碳足迹,为不可持续、有限的增长。

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和谐社会目标愿景主要从两个层面表达:一是使中国变成发达、现代、民主和多元化的社会,能够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旅游者和公民;二是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使这一地方成为吸引企业和创业者继续入驻并进一步提高其在世界经济格局地位的国家。上述目标的实现均需以高水平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模式为主的绿色经济为支撑,两者对确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Elkington J.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 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business[M].1997:39.

[2]郭沛源.波特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模型[J].中外管理,2007,(10):23-24.

[3]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12.

[4]虞云耀.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79-83.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economy responsibility audit is a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udit work important content, to strengthened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 cadre supervises has played the influential role. Meets the new situation need, should discuss thoroughly deepens and consummates this audit work, deepens the internal control audit in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audit's foundation, enlarges, no matter what audits, the discussion establishment economical responsibility appraisal system, the conformity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 resources, complete the audit achievement the utilization, further promotes the enterprise to continu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作用 内容 审计评价 整合 成果运用

key word:The economic accountability audit function content audit appraisal conformity achievement utilizes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受托经济责任不断深化的进程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强化企业管理和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制度。九十年代开始在企业内审中应用,目前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广泛开展的一项审计业务,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并绩效深化完善该项审计工作。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浅谈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一种长效的动态监控机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特别是集团型企业不断涌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和重组并购的事项日益增多,下属企业不断增加,管理链条拉长,地域分布广泛,越来越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趋势和特点。为此,加强下属企业的管控,保证下属企业规范运营和健康发展,已逐渐成为大型企业面临的新课题。而在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干部是企业的领头羊,企业经营的好坏、资产是否保值增值都与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能力、责任感和行为道德准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下属企业的领导干部任期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和界定,揭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堵塞漏洞,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体制、机制的转变,促进廉政建设,增强领导干部实现任职期内目标的责任感,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企业内审有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控审计、基建审计等不同类型项目,但和这些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更加全面、综合性强、时间跨度长等特点,是促进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工作,更有利于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名“保健医生”,是一睹“防火墙”,是一根推动企业前进的“杠杆”,它不仅管当前,而且管长远;不仅治表面,而且治根本。作为一种长效的动态监控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财务状况的审计属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是审计的重要内容

企业经营的好坏,财务状况将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审查财务状况始终是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账册、凭证、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审计,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等会计要素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认定,以此,可以规范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促进企业发展。

传统上财务状况审计主要包括财务数据及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资产质量状况。由于随着现代企业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加强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财务表面错弊减少。因此,资产质量逐步成为财务状况审查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主要包括:任职期间企业资产是否得到保全,是否存在重大资产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确认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情况,任职期末与期初对比,不良资产比例是否下降,资产配置效率和资产获利能力是否改善;分析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分析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性及效益性等是否有效平衡。资产质量审计,确定不良资产情况是关键,对闲置资产、潜亏挂账资产、经济纠纷占用资产等三类资产应重点关注和界定。

三、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高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扩大;企业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应当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加快内审职能的转变,“深入流程,支持管控”,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关注资产质量外,重点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越来越成为现在和未来内部审计的趋势和方向。强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企业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内部经济责任需要树立新理念,从关注经营结果转向注重业务过程,审计职能从监督为主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为主转向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

近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及审计指引。《基本规范》和指引的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使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控评价工作具可操作性。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深入业务过程和管理环节,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现和揭示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促进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职能。

四、通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任期过程监督

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审计监督效果存在滞后现象,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整改,当发现问题时,多数以既成事实,有些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为弥补这种缺陷,需要将监督关口前移,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此外,在其他类型的审计和工作中,如效益审计、专项审计等,可以多方了解企业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库。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一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可以减轻离任审计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为干部考核及时提供依据。变事后被动审计为事前、事中主动监督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较好发挥审计的预警和预防功能,也可以提高离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五、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客观评价经济责任

客观、 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该项审计工作的难点所在。为全面反映下属企业经营业绩,客观评价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需要根据本企业业务特点和对干部管理的要求,逐步探索建立系统、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内容和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客观地反映企业负责人任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公允地评价履职情况。具体工作中,审计评价可主要从几方面来考虑:

1、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根据集团或上级公司下达的绩效合同和目标,列示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度是否完成及完成比例。

2、财务绩效方面。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角度进行说明。

3、会计信息真实性情况。主要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指标进行计算,根据失真率大小分类说明。

4、内部控制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5、企业中的经营活动或决策方面。主要评价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投资、经济担保、大额采购、重大收购、兼并等重大经济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规性及有效性。这部分也可以在内部控制部门予以说明和评价。

经济责任评价还应注意区分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集体决定于个人行为、故意违纪与工作失误等界限。

六、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发展,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很多涉及贸易、金融、地产、生产及矿山企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结构相对力量不足,面临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比较繁重。为克服这种矛盾,在组织形式上可采取联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弥补内审力量的不足,扩大审计范围,拓宽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可以联合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业务素质强的注册会计师,采取以内审为主,共同审计的模式开展审计。内审部门负责审计项目的全面管理,会计师根据分工负责部分现场审计工作。为了保证联合审计的质量,内审部门应对参审会计师经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了解后选定,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充分的沟通,既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又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要求贯穿整个审计过程。

还可以联合企业其他部门共同开展一些审计项目,如联合财务、风控、法律等部门人员参加,发挥协同管理效应,形成管理合力。

七、抓好审计落实,强化审计成果的运用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

《中央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所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按照该项规定,电网公司对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并按干部任免权限“谁任命,谁审计”的分级负责、分工审计原则,根据“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对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风险、重要管理事项、重点控制环节和大额资金的检查,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在实际开展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遵循科学的审计程序,获取领导的支持,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行审计成果转化,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等,对于成功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重大影响。

一、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程序

(一)审前准备

市级供电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对象是所属二级单位(县电力局、专业管理所或相关多经企业)的正职。根据市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令书》和《关于对部分中层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的通知》精神,进行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成立审计组,选派审计人员,确定审计任务,听取被审单位离任领导任职期内的工作自述,查阅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其附属经济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业务范围、经营管理、内控制度、财务收支及人员情况、离任时的财务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审计切入点,确定审计分工和完成审计目标的具体日程。

(二)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中,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采用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同时作好审计记录,写好审计工作底稿,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财务收支、资产质量和有关经营活动、重大经营决策以及经营绩效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情况。

(三)审计终结

审计终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审计报告,在界定企业负责人工作业绩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时,针对不同职责范围的审计对象选择适当的审计内容和考核指标。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和核算特点,对县级电力局和城区局级主要领导考核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售电量、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内部利润总额、售电均价、电费回收率、资金上解率、综合线损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独立核算的多经企业考核企业领导任期内各年年末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增减变化情况、各年产值、成本、利润指标完成情况、职工人年均收入情况、税费上缴及企业所得税减免情况、普通股股利分配情况、资产保值增值和管理情况等;对报账制核算的专业管理所考核其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主要工作业绩从财务资产管理、供用电管理基础工作、营销管理、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及执行情况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认定。离任审计完成后,要做好审计档案归档保管工作。

二、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

1.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干部管理的需要而开展的,已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立项到审计评价都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强化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日益受到电网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市电力公司分别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和审计业务指南,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上级领导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经济责任实施中,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均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签发和提出意见,并将审计报告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的支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利用核对、比较、详查或抽查及内部控制制度查验等审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业绩指标采取纵横对比法,对重大经营决策和特定问题作出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离任者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明确了其在任的经济责任。继任者明确工作思路,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上级领导和继任者借助审计力量,全面了解单位的真实情况,进一步规避和控制风险,确定其经营决策。

(二)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出“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它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审计证据具有相关性、充分性、可靠性的特点。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被审计事项密切相关;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审计证据的证明力,而且关系到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是保证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证据的类型取决于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包括内控制度、重大经营决策、财务收支、绩效、工程管理、营销审计等,需要获取多方面的证据。其中:财务审计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取证目标是证实会计报表所作的各项认定;绩效审计是在传统的财务支出审计的基础上,从企业支出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效果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取证目标则是各项经营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等的实现情况;电力营销审计是对电网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即电力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效果的审计。其取证要关注电量、电费、线损数据来源真实性、电价政策执行的正确性、电费回收的及时性,回收率指标完成的真实性、电费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账务管理的合规性、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线损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效果;工程管理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立项、建设过程、工程(预)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各环节的审计取证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市级电网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短至1~2年,长至7~8年,跨越时间长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有些证据可能难以取得。同时,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现象的存在,导致审计发现情况不能及时向当事人了解,而继任者受到对情况不了解或不愿触及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增加审计发现和落实问题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证据的质量。

(三)审计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在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价。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省、市电力公司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要求,供电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评价。审计评价的方法是:以市级电网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确定资产经营责任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采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任期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寻找本单位的差距。对取得的成绩和查证的问题进行审计界定,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等,传统审计对事不对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政策性强,且既对事又对人的复杂的审计方式。该审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经济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可能因为以前家底不清,造成对接任认定困难;二是离任者非常关注审计评价,成绩多本人感到满意,问题多离任者不肯接受,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公正性、发展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熟练掌握相关政策,谨慎评价,建立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全面看待被审计人的功过。同时认定经济责任不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审计范围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注重数据,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对非审计事项、审计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作评价,坚持数据评价原则和准确性原则,使用规范语言。

(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

审计成果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性文书和其他相关的审计成果资料。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和价值所在。

电网企业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创新,把审计结果转化为纪检、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的审计成果。同时与人力资源部、纪检监察部门统一安排,分工协作,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对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明确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扩大内部审计影响力,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电网企业在干部选拔、加强干部廉政勤政建设、完善防范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强,且实行的时间不长,在审计内容、方法、程序、评价上还需逐步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感觉到,要在较短的审计时间内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一个较准确的定量、定性评价,难度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目前,市级供电企业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以财务和工程审计人员为主,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知识面要求高,客观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需要复合型人才。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必须熟悉会计业务及其风险控制,了解供电生产的特点、主要流程及营销管理知识,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运用,学会与企业不同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审计风险防范能力,把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干得更出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央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7号令,2004.

[2] 张连华.内部审计实务精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