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篇

在“经济-社会-环境”三元结构中,企业的价值、战略、经营、扩张和发展正面临着三个新的现实。首先是日趋深入和复杂的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和制约因素并存。其次是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对外部环境和未来资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最后,数字化正在冲击和改变企业商业模式和流程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越来越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各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之下。

全球化、可持续化以及数字化,将商业经营活动引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新现实下,企业的经营哲学应当建立在透明、公平、道德,对社会和环境负责地创造经济效益,并使经济效益为提升社会和环境价值总量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底线上。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将其核心价值,主要经营领域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紧密连接起来,让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其长远战略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在企业运营,管理和发展各种活动之中。

中国绿公司百强评选活动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元结构。鼓励企业在负责任经营、可持续发展和创造共享价值方面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当选“绿公司百强”的企业都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引领者。并且都在为提升“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上有所建树,并在创造共享价值的实践中有系统的和可持续的平台。

中国绿公司百强评选活动对传播绿色理念、构建绿色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在行业间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和品牌搭起了一个公共的平台。特别是针对上述三个新的现实以及在新现实中,企业应当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如何确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控制三元风险,如何形成负责任的行为规范、监管制度和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在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家经济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和人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三十多年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拉动GDP的高速增长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与此同时,不断加剧的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包括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社会收入的两极化趋势和严重的腐败现象,迫使企业必须重视国内需求和市场,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就是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缩小收入差异、杜绝腐败正在提升对企业的挑战,也将必然成为企业在中国的生存之道。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营销哲学 和谐 和谐营销

营销哲学的任务就是揭露营销的本质。而对营销的本质的不停探索,恰恰促进了营销哲学的产生、演进和发展。回顾营销百年历程,营销哲学经历了自身导向营销哲学、竞争导向营销哲学和关系导向营销哲学三个阶段的发展完善,一种基于和谐导向的新的营销哲学正在迅速形成。

一、和谐导向营销哲学的概念

1.营销哲学的概念

营销哲学是指营销主体的营销价值观和营销方法体系。所谓营销价值观就是指营销主体对自身、营销环境、以及二者关系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思想和观念的总和。所谓的营销方法体系就是指在营销价值观指引下,所形成的营销主体开展营销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准则。营销哲学,是营销的核心,任何营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营销哲学的指引下开展的。

2.和谐导向营销哲学的概念

(1)和谐的概念。和谐理论是席酉民教授于1987 年提出的一种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之上的管理理论, 席酉民认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组织的和谐可以分为四种:内部技术和谐、内部精神和谐、外部技术和谐、外部精神和谐。

(2)和谐导向营销哲学的概念。和谐导向营销哲学:以追求企业营销系统和谐发展为根本价值观,以及在此价值观指引下形成的营销方法系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①提出企业营销系统的概念。企业的营销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营销的目的就是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②营销系统的和谐度成为评测营销有效性的根本标准。③营销系统的和谐分为四种:内部技术和谐指营销系统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内部精神和谐指营销系统内部人员的目的和企业的目的相容,形成同一的合力;外部技术和谐是指外部营销资源利用最大化;外部精神和谐是指与营销系统外部的相关因素共生,形成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④这里所说的营销方法系统是指为实现企业营销和谐状态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策略的整合,带有整体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权变性。

二、回顾营销哲学的演变

综观西方国家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产生了六种营销观念以及形形的营销法则。

1.自身导向营销哲学阶段

此阶段属于前营销时代,系统的营销理论尚未形成,是一种自发的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营销哲学。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是孤立于外部环境的,不必重视消费者与社会环境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通过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不一定是顾客需要的产品。在此价值观指引下形成的各种营销方法也都是集中在如何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该阶段形成的营销观念主要有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两种。

2.竞争导向营销哲学阶段

竞争导向的营销哲学的价值观是这样的:(1)企业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个体,其营销经营活动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2)企业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竞争关系。企业必须应用各种营销方法来保证自己的竞争力。(3)企业对于他的竞争者的态度以竞争制胜为主,以合作制胜为补充。本阶段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营销观念:销售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

3.关系导向营销哲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企业营销哲学过渡到关系导向营销哲学阶段。此时的营销价值观有以下特点:①营销主体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的认知从竞争关系,逐步演化为合作关系。②营销主体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以合作共赢为主,以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③营销主体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构建优秀的营销形象,组织的营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组织的发展。④营销主体必须致力于构建自身和外部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关系市场营销的目标是获得与拥有顾客,与竞争对手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战略联盟),其价值取向是利益共享。以关系导向营销哲学为指引而形成的营销方法是全面的市场营销策略, 诸如整合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战略联盟等等。

三、三种传统营销哲学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哲学根本局限性是传统的营销哲学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和谐营销哲学正是在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由于传统的三种的营销哲学并没有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解释营销,因此其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可以从营销价值观和营销方法论两个维度来考察。

1.营销主体的价值观尚未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企业没有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理解营销,没有形成科学的营销系统概念,更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很多情况都是靠经验和直觉在经营管理。②不少企业将营销观念等同于营销哲学,对营销实践的指导不能从整体系统战略的高度出发,必将是滞后的、局部的。③竞争的导向依然深入人心,社会资源不能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整个市场依然充斥着不和谐的因素。④没有形成有效的营销伦理体系。⑤割裂了企业内部系统和企业外部系统的内在联系,不可能实现企业和谐均衡发展。

2.营销方法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缺乏正确价值观指引,企业在运用现有的营销方法时是非系统化的,没有形成严密的方法体系。①现有的营销方法绝大多数是以利益和竞争为导向的,这和组织长远发展的目标是相矛盾的。②现有的营销方法论不符合系统化的要求,过于模式化缺乏与具体情况的权变和创新。③现有的营销方法论独立于组织的其他管理方法之外,割裂了营销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④现有的营销方法论大多数都是营销主体单方面行为,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营销环境的变化。

在实践中,3种传统营销哲学还存在诸如: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忽视营销客体的反作用、过分突出“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忽视组织的能动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随着传统营销哲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甚至阻碍了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成长。基于和谐导向的营销哲学逐渐在实践中被总结提炼,并迅速形成体系。

四、和谐导向营销哲学的内容和特点

按照营销哲学的定义范式,和谐营销哲学体系包含了两大板块,即和谐营销价值观和和谐营销方法体系。

1.和谐营销价值观体系

(1)和谐营销的根本价值观就是追求企业营销系统和谐发展。和谐营销哲学是以往营销哲学的延续与发展,以往营销哲学中的各种观念在和谐营销根本价值观的指引下,被重新整合。系统性、整合性、可持续性、服务性、关系性、文化性、关联性是其主要特点。

(2)和谐营销文化是指以和谐价值观为核心辐射而形成的影响营销主体行为的各种观念、规章、约定等的总合。和谐营销文化是和谐价值观实施的载体,和谐价值观是和谐营销文化的灵魂。和谐营销文化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企业文化应围绕营销文化构建。

2.和谐营销方法体系

和谐营销方法体系建立在追求营销系统和谐的目标上,整合各种营销策略营销方法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的营销方法。传统的营销方法虽然也有整合,但只是局部的,没有扩展到整个营销系统。和谐营销方法体系的特点是:系统化,权变化,创新化,真实话,开放化和关系化。以往的各种营销手段,依然是和谐营销方法体系数据库中的因子,而且这个数据库是一个开放创新的系统。

3.和谐导向营销哲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和谐营销哲学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界定企业营销系统更为科学。

(2)和谐营销哲学提出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和价值观标准。

(3)和谐营销哲学整合各种营销方法,形成科学权变的营销方法体系。

(4)和谐营销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不断吸收新理念,实现自身不断更新完善。

(5)由于和谐营销哲学融合了企业内部其他管理活动和营销形成一个大系统,所以和谐营销哲学所形成的和谐营销文化和和谐营销精神是组织文化构建的基础。

五、展望

营销哲学通过自身导向营销哲学、竞争导向营销哲学、关系导向营销哲学三个阶段的发展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营销哲学体系―和谐导向营销哲学。该营销哲学适应了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能够解决一直以来企业和社会不能和谐发展的矛盾,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和谐营销哲学将成为未来营销哲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3篇

管理学应用于社会方方面面,政府、企业、学校等,几乎每个机构或社会组织都是以管理为运行基础的。而企业管理作为管理的缩影,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也是管理问题表现最为具体的层面。故本文以企业管理为研究范畴,从实践应用角度探究管理伦理与哲学问题。

一、管理伦理与管理哲学的关系

管理伦理与管理哲学是管理实践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大利器。管理伦理是企业进行管理实践的各种标准、规范和原则。而人是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者。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要生存,就离不开人和事,无人何以成事,无事何以断人,归根结底,管理离不开人。”[1]也就是说,管理既管“事”,也管“人”。具体来讲,管“人”实际上是管理人的“思想”。而解决思想问题,则要靠哲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道德和伦理的社会,企业管理不仅要管好事,更要管好人,实现伦理与经济的内在统一,用道德范式和哲学思想来提升管理的艺术水准。可见,管理伦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相伴而行。

(一)管理伦理的内涵

管理伦理,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2]

企业实施伦理管理,一方面是来自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企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对企业的驱动力越来越大。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打响知名度,更可帮助企业树立“诚信、仁义”的外在形象。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关注伦理管理,从内部管理向外部形象管理拓展。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随着社会文明发展,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行为,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企业行为已逐渐对社会伦理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一些企业的不法经营行为不仅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直接挑战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社会伦理观念。故规范企业的伦理行为,有助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二)管理伦理的哲学基础

管理是一门智慧的艺术。管理哲学既是对管理本质的反思,也是对管理科学元问题的考察与反思。管理行为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涉及到管理哲学问题。从广义的管理哲学来看,企业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核,是企业统一战略思想、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基础。它贯穿于企业伦理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狭义的管理哲学来看,企业管理哲学是指企业最高管理者所奉行的管理信仰,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影响整个企业的伦理管理方式与发展方向。管理哲学影响了企业家的决策能力与决策因素。可以说,管理伦理是建立在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的。

二、“以人为本”哲学理念下的人力资源伦理管理

“人才永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当今市场是人才竞争的市场,优秀企业不仅人才济济,更能够有效管理人才。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偷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伦理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企业道德规范与原则践行的过程,是企业强化执行力、追求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也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程,“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4]。当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伦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现这一点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缺失现象严重。从企业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还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真正理解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还需加以时日;且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人际冷漠现象严重。从人才竞争角度来看,公平竞争意识淡漠,非正当竞争手段被合理化,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盛行的风气,导致很多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其一为“以人为本”原则,即企业以人才为最高价值观,企业管理者善待人才、重视人才、关爱人才,肯定人才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与价值;其二为“公平竞争”的基本伦理原则,这是人才竞争的起点,而无论竞争过程中还是竞争结果,也都要坚持这一原则,以避免企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我国哲学思想向来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儒家哲学思想更是将人才的培养细化为“治国、齐家、修身、为政”等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楷模与经典。儒家学说处处强调“人本”思想,把人视为管理与被管理的核心,为后世人力资源伦理管理奠定了基调。而墨家哲学思想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论调,它强调“兼爱、尚贤”思想,都是主张对人才的爱惜与尊重。时至今日,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中仍然要借鉴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并以此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哲学理念下的人力资源伦理管理

实质上,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中最大的困境即是“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项,做好这四项即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援保障。

将我国传统人才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核心思想。所谓“引才”即是指企业积极塑造“爱才、惜才”的人力资源伦理形象,为人才提供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晋升路径,以吸引更多人才;所谓“育才”,不仅包括企业为人才提供的培训计划,更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伦理管理氛围,以促使人才自我培养;所谓“用才”,即做到“人尽其才”,用“专业人士”来做“专业工作”,给人才更多空间与更高的工作自由度;所谓“留才”,是指为人才解决生活困难,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建设,且制定完备的晋升与奖励政策,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诚信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经营伦理管理

经营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核,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经营战略是以经营伦理管理为基础制定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条永无终点的路上,保持企业经营行为不出轨的秘诀即是坚持经营伦理管理。

(一)企业经营伦理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生存发展状态,远离经营管理困境。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很难不越界、不出轨。一是产品质量问题,一些企业的产品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二是价格欺诈问题,企业之间相互串联,哄抬产品价格,或故意以“跳楼价”等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实际上虚报产品原价格,以损害消费者利益来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有一些企业采取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方式,尤其对外来消费者实行歧视价格,欺骗消费者;三是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比如倾销、直销等垄断或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经营策略,以谋求经济利益;四是虚假广告和传销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损害了同行业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经营伦理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经营活动是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而企业经营伦理又是社会经济伦理的重要形式,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从行业内部来讲,企业之间遵循公平、公正竞争原则,是伦理道德准则必须执行的一项,是企业“诚信”竞争的表现;从外部经营来看,无论产品质量还是规范定价都是企业“诚信”经营的表现,是企业争取客户忠诚度、构建品牌形式的关键。

我国哲学体系中对经济伦理思想也有过诸多评述。儒家学说倡导的“义利观”讲求“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规范。特别讲求“信”,即诚信,不仅作为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墨家学说倡导的“义利观”讲求“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抑“利”相反,墨家言“利”,但强调获利应在“爱人”和“利人”之间,单纯的“利人”观不可取。时至今日,这些传统的哲学观念仍在影响我国企业的经营伦理,特别是“诚信”观念,不仅是全社会提倡的全民素质,也使更多企业从中受益。

(三)“以诚信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经营伦理管理

在对内经营伦理管理上,“诚信”符合我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企业与员工之前是建立良好雇佣关系的基础,是企业招徕人才、挖掘人才、培育人才的基础,是企业构建透明管理体制的基础。在对外经营伦理管理上,“诚信”经营理念适应当前我国国情,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之本,企业用诚信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招徕更多的客户,与同业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以应对更大、更凶猛的市场经济风浪。

四、“以发展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生态伦理管理

企业在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同时,还需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减少资源损耗,降低环境污染,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企业经营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遵循生态环境规律。

(一)企业生态伦理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或信息交换的过程。故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需以生态环境为保障,其生产经营中所需的物质或信息,或直接、或间接地取自生态环境。可以说,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其他任何因素所无法比拟的。但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一些企业的不法行为、不正当竞争等因素,使得另一些企业不得不向生态环境索取更多的物质或信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甚至导致了资源危机。

透过这些生态问题现象,究其原因是企业生态伦理管理不当造成的。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使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不得不采取资源换产品的经营战略。尽管工业化进程加速了经济发展,但企业被迫放松生态伦理管理,其结果必然带来了环境污染,这是经济发展中无可避免的一对矛盾体;另一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为生存发展,过多考虑自身成本,而忽略社会成本,甚至部分企业将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既扰乱了市场,又钻了法律的空档,使政府生态伦理管理失灵。

(二)企业生态伦理管理的哲学基础

生态伦理实质上是环境伦理,其内涵是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在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认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今的工业社会,企业在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得已与自然生态走上了背道而驰之路。可以说,人类在虐待自然生态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哲学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及更高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用现代哲学思想来解释,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此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道家哲学思想核心是“道”,追求“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之道。道家哲学追求养息之本,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乃是“道”。这是生态伦理管理的高级境界,强调企业发展不但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更应视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无视生态伦理管理的企业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三)“以发展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生态伦理管理

任何企业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的。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对大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应立足长远发展。一些企业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动摇人类生存之本的做法,实不可取。

儒家哲学思想讲求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更加深刻地道出了生态伦理管理的本质,即作为企业对自然的索取需以发展为本,不可欲取欲求,需给自然万物以休养生长之机,才能保障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所用。而道家哲学思想所追求的“知足知止,可以长久”,也道出同理,强调人类就克制对自然环境的索求欲望,追求经济发展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才是人类生存的长久之道。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4篇

在中国,我们经常追问,为什么到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产生更多的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呢?我们会追问,为什么我们企业家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高度还没有达到世界级的高度呢?我想稻盛和夫对于这些问题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他说:“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一定要好好地贯彻道德哲学思想,我始终践行我的哲学理念,并且成功。就像登山一样,你登一个普通的山可能会轻装上阵,但是如果你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意志的锤炼和身体的锻炼,我想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登山的过程。”

在1984年,日本政府对通信社进行改革,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通信企业。但是,因为与明治维新一百年来垄断日本通信市场的国营企业NTT对抗风险巨大,所有日本企业都按兵不动。但稻盛却挺身而出,设立了KDDI。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蚂蚁挑战大象,是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简直是不自量力。但是稻盛却充满信心,他说:“在通信领域,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我一无所有。如果我能在这个领域内挥动令旗并取得成功,就能证明我所提倡的哲学的威力。”仅仅依靠哲学,真的能够成就这么巨大的事业吗?武器是哲学,这个说法非常独特。后来也正是这个作为武器的哲学,使KDDI进入了世界五百强。

稻盛出任日航董事长的时候,日本主流经济评论都一致认为日航无可救药,日航必将二次破产,稻盛这个外行救不了内行。但是稻盛实际上心里有底的,就是他的魅力哲学:阿米巴经营。阿米巴经营从哲学共有开始。那个时候,稻盛每天给员工们上课,坚持不懈地把经营哲学的道理渗透于员工们的心中。当然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

开始日航的高管们对稻盛的哲学不屑一顾,因为日航干部员工们都是知识分子阶层,大部分人都是一流大学的高材生,自尊心特别强。跟他们讲做人做事的朴素哲学,他们觉得很别扭、很可笑。于是稻盛严厉地斥责他们:“不错,我讲的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幼稚的道理,对在座的一流大学出身,50余岁、现居大公司高位的各位精英,讲这些小学生都懂的道理似乎很可笑。但是正是因为你们没有掌握、没有实践这些朴实的道理,才导致了日航的破产,你们不应该认真反省吗?”稻盛的批评虽然很严厉,“但是日航已经破产过,如果日航真的要二次破产,他们就要丢饭碗没有出路了,所以他们不得不认真听我的说教,并开始努力去理解。”日航的一位高管说过,“正像稻盛先生所说,小时候家长教我们的这些道理,十几年来,我不仅没有掌握、没有实行,而且根本不重视。如果我早早明白这些道理的重要性,那么日航就不会有今天破产的下场。是我们怠慢了、忽略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从今天起,我要彻底改变自己,天天给部下讲哲学,努力与他们共同拥有正确的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5篇

儒家哲学并不局限于学术研究。相反,它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企业管理,儒家哲学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儒家哲学独有的特质,使其在经历了两千余年风雨后,仍然屹立于东方,占据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地位。这是由于儒家哲学思想适应中国国情,已深埋于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之中,更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一、儒家哲学思想特质

“儒家哲学以‘仁’为核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洗礼,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深远的影响。”[1]甚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深深烙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哲学思想具有广博的文化底蕴,其动态演进、层次分明、多维构建等特质,使之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动态演进

“以时间维度为标准,那么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运动的;以空间维度为标准,则同一个事物上一秒与下秒所处的空间也不尽相同。”[2]儒家哲学思想贯穿历史两千余年,历经战乱、思想变革无数,其完好保存至今,并对当代社会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足以证明其内在的动态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末期,盛行独尊儒术的两汉,成熟于文化恢宏的唐宋,变化于西学涌入的明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又重新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从发展脉络来窥探其自身特质,无疑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兼容并蓄的特质决定了它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形势的发展轨迹。在封建社会,以“仁政、仁人、齐礼”等伦理道德思想来为政教清明服务,以“修、齐、治平”的思想来管理、约束个人;如今在经济社会,又以“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性善论与性恶论”丰富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哲学人性化与规范化的内涵。

但纵观儒家思想的演进史,无论其学说如何形成分支,如何变化,始终如一的就是“仁”的核心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洗练历史沧桑,仍然俘获人心的根源。故儒家管理哲学在保持“仁”的思想核心前提下,不断融合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动态演进特质,是保障其不断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

(二)层次分明

儒家思想是逻辑性强的哲学体系,“具有跨文化、跨时代、跨层次的特点”[3]。其跨时代性,在动态演进特质中已体现出来。其多层次性则是由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决定的,可从四个层次解读。

最内层为核心层,即指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这是对人类本性的深刻解读。“仁爱”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始状态,并通过“恭敬礼让”“宽以待人”“诚信”“敬忠”等理念展现出来。这些理念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奏效。如上下级或同事间提倡“恭敬礼让”,对待客户提倡“宽以待人”,企业合作提倡“诚信为本”,员工职业素养提倡“敬忠职守”,等等。

第二层为社会伦理价值观,关乎人性立足之本,讲求“天人合一”和“修己安人”的关系。“天人合一”讲求个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对现代企业而言,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才能使企业维持稳定发展的格局。“修己安人”则强调个体修为提升,通过个人能力影响周边人和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备“修己安人”能力的人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者,是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三层为教育伦理价值观,关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思想观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企业人才培养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日本、香港和台湾已经走在了前列。

最外层为处世价值观,强调中庸、和谐、“人无信而不立”等处世哲学思想。诚信可谓企业生存之本,而中庸思想则是企业适应时展、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理念之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三)多维构建

儒家管理哲学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也拥有多维度的建构视野。其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儒家学说强调“为政以德”“爱人贵民”“知人善任”和“见利思义”等管理思想,将“人”在管理伦理中的作用视为首要的;在教育方面,强调“安人”“治人”等管理思想,增加了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意识;在教育方面,强调“仁政”“爱民”“富民”等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重视人才发展战略的观念如出一辙;在教育方面还提到“修身”与“教化”的观念,儒家哲学认为“人具有无限可塑性”,只要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能够发挥出无限潜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上行下效”“正己正人”等管理理念盛行,也体现了儒家哲学的“?e矩”之道;在管理方面,儒家哲学强调“内圣外王”之道,提倡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哲学更是细化精化,从个人修为到国家制度执行,都具有详细的论述,使人各行其道,又具有统一的道德标准。

二、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一)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异质关系

首当其冲的是“义利观”价值取向异质。儒家管理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伦理道德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重义轻利”是其基本思想。但在经济社会时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生存的必要目标,故二者对于“义”“利”的偏重择取存在价值取向差异。其次是“中和”思想与“竞争”意识的冲突。儒家讲求“致中和”,追求人要气质内敛,“知天性”“率性而为”即可;而在企业管理中,人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无可避免的,这是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故二者对于人才何以自处、何以生存问题,存在价值观认同的偏差。第三是“重道轻器”与“真才实干”的冲突。儒家管理哲学注重精神世界的锻造,强调人的思想意识;而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精神食粮,需要“真才实干”才能“兴邦”,才能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二者在追求“形”与“质”的落脚点上存在差异。第四是“德治”与“法治”的冲突。儒家追求道德修养,以“仁”为思想核心,注重“人治”,提倡伦理道德作为管理工具;而现代企业管理是以制度为核心的,强调“法治”,提倡管理的规范与标准,二者在情与法的取舍上存在差异。

(二)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同构关系

首先,儒家管理哲学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与社会秩序,强调“德法并重”,即“治之经,礼与刑”,儒家哲学不仅用道德来约束人,也用刑罚来惩戒人;而现代企业强调“秩序”,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和企业经营秩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诚信”二字使二者的管理理念合归一处,儒家管理哲学尤为看重人的“诚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贵以诚”;那么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强调“诚信经营”和“信用”,拥有这两样法宝,才能使企业达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再次,儒家管理哲学中“仁爱”“推己及人”等思想是人际关系的高级原则,尽管现代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唯有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使产品适应大众需求,使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四,团队协作精神是二者一致注重的思想。儒家思想的“仁爱”“德政”等理念体现了群体价值的重要性,表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即为团队合作意识。第五,儒家管理哲学强调“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注重“温、良、恭、谨、让”的五德修为,注重勤俭节约,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企业管理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树立企业目标等思想,与之如出一辙。

(三)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互补关系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儒家管理哲学也不例外,尽管其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诸多异质,但异质因素并非一成不变、不能转化,只要善加运用,补充阻碍企业管理消极因素的不足之处,将其转化为促进企业管理的因素,从而形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一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这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物化有关系的结果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反而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可有效缓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放大人的主体地位,修正人与物的主次关系,维持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

二是现代企业进入法制化管理时代,依法办事固然是维护企业制度的有力武器,但也未免使企业失去了“人情味儿”。虽然法制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但维持人类关系的却是情感。儒家管理哲学强调“礼法”观念,先“礼”后“法”,先以伦理道德约束人的行为,再以法制规范人的行为,既不逾越法律法规,又使人际关系充满了“人情味”,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为企业聚拢人才,统一员工思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围绕经济效益建立的,这使得企业在执行既定经营目标时,过于投入,导致重利轻义思想蔓延,不正当竞争手段、歪风邪气滋长,最终走入企业形象毁坏的困局。儒家哲学则恰恰相反,其“重义轻利”的思想可有效遏制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脚步,帮助企业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中平衡“义”与“利”的关系,发挥调节剂的作用。

四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使其陷入过度关注自身,忽略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环境的境地,容易导致企业走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之路,包括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现象,都是企业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的结果。儒家哲学追求“公义胜私欲”的群体利益,漠视个人利益,也存在压抑个性发展的不足,但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可平衡企业对个体和整体的关注度,使企业在考虑自身得失的同时,掌握行业趋势,了解社会经济环境,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利奠定基础。

五是社会资源越来越少,而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谋取暴利。儒家哲学追求中庸思想,即“致中和”观念。其追求和谐共赢,追求公平竞争的理念,用之现代企业管理,可通过伦理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强化企业的经营秩序理念,引导企业走上公平竞争之路。

六是企业在生存发展压力下,在资本积累阶段,往往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即以资源换生存。这种经营理念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得企业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弱化的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等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渐减弱。儒家哲学不仅强调“不违农时”思想,更以“天人合一”作为核心生态伦理思想。这一哲学理念可有效遏制企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提高企业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儒家管理哲学的局限与改造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哲学发展史的奠基学说。虽然其历经两千余年的文化洗礼,仍然历久弥新,但要融入当代经济社会,也不能全盘接收,而是以当前国情为基础,有策略、有侧重地继承、融合和发扬。一方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汲取儒家思想精华;另一方面,遏制儒家哲学中的消极思想,完善不足,使之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其一,粹取精华,完善不足。正如上述分析所言,儒家哲学思想诞生于自然经济条件下,成长、成熟于封建经济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继承,而并非照本宣科、机械性地全部运用。用辩证思维来看,儒家哲学思想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固然对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但其消极、腐化的一面,也对经济发展形成了桎梏,对企业管理也同样起到消极作用。故对待儒家管理哲学,应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