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旅游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F59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48-02

引言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2.要在旅游企业内部运用范围经济,发挥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内部运作,在产品上实现多元化,在管理上实现经验化、创新化,增强旅游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推进企业发展,解决旅游企业散乱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起来运用到旅游企业管理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控相结合,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2] 郭洪江.知识经济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旅游经济,1999,(5).

[3] 郭来喜,刘锋.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向高技术化、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J].科技导报,1999,(5).

[4] 巫宁,杨丽.变中观变――论面向21世纪的旅游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5] 钱德勒.(1990)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 荣朝和,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5).

[7] 周怡.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8] 侯先荣.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 盛大生.如何进行创新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尤建新.高级管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1] 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一、运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范围经济是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时,生产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这种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当生产厂商增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时,由于有更多的产品分摊了固定成本,使每个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有所下降,所以企业单个产品的总成本必然就会有所下降。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规模经济有规模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分,规模内部经济中的"规模"是指工厂和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或产量,规模内部经济就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规模外部经济是指实现规模内部经济性所需的外部条件,如市场规模扩大、资源供给充足、运输和融资方便等。

(二)运输范围经济与运输规模经济

现代运输业是一种网络性很强的行业,其所涉及到的运输网络空间极为复杂,范围极广,且运输的客货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与计量要求。因此,对于该行业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研究也较为复杂。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有关的运输业经济学研究都没有给运输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下一个权威的定义。但要弄明白运输产业的经济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仅以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

运输范围经济主要是相对于运输行业而言的范围经济,是指同分别单独生产每种运输产品(提供某种运输服务)相比较,采取共同生产多种运输产品(运输服务)的平均成本能够降低。运输范围经济可以是某一运输企业而言,也可以针对整个运输网络或者运输网络的某一个部分,如某一运输线路使用率高低,运输站点、运输设备营运能力高低及车队等。

运输规模经济主要是相对于运输行业而言的规模经济,主要指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产品和服务的平均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而形成的单位运输产品成本下降的现象。运输的规模经济包括运输密度经济和运输距离经济。运输密度经济包括线路通过密度经济,运载设备能力经济,车队规模经济和节点处理能力经济。运输距离经济是指随着距离延长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现象。

二、运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比较

(一)相通之处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都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时的成本要低,但二者的最终结果都是使运输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同样运输范围经济与运输规模经济的最终结果都是降低提供运输产品和运输服务的平均成本。二者都实现了社会交通运输资源的充分的有效的使用,是我们发展交通运输业,提高将交通运输业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运输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不同之处

运输范围经济与运输规模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而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特别是道路网络体系的建设。道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公路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运输产品可大批量快捷方便的进行运送。其次,运输企业自身运输能力的提高、加强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也有利于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尤其是节假日出行高峰时段,通过公共交通,或者汽运大巴出行,显然比每个旅客单独驾车出行更有规模经济效益:大家通过公共交通出行分摊了出行成本中的汽油费用、司机的工资、过路费等等费用,并且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带来的空气污染。

而运输范围经济形成的主要是运输设备的改进、运输线路的延长和服务节点的增多带来的。在长途旅客运输中,我们常见的运输形式有两种:一是直达运输,即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中间不停靠不加客;另一种就是俗称的"过路车",这种运输方式通常是运输线路较长的长途运输,所载的乘客的目的地不一定是线路的终点,但都是在这一运输线路上。若空间允许,汽车可在下一运输网点搭载乘客。这种运输形式通过延长运输线路就达到了一种范围经济。它在同一运输过程中提供了不同的运输产品来满足了不同旅客的需求,充分利用了运输资源,节省了运输成本。

三、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在运输业中的复杂性

对于运输业来说,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体现显得尤为复杂,常常令人混淆。仅管如此,二者也是有区别的,这些不同主要由不同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运输业是一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这使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运输行业中相互交叉,几乎无法分开。这使得其应用也较为复杂。

首先,运输业是空间网络性很大的行业。运输业主要是将某一地点的客货运送至指定目的地 ,实际上是一种地理空间上位移的活动。而且运输业所覆盖的规模非常广,路线很长,网点也很多,因此难以确定运输业的描述与计量方式,对它的分析和应用也相对比较困难;其次,运输路线的使用率的高低,即某条道路的运输量的多少,也影响着该线路的单位运输成本,运输量越大,单位运输成本则会越低,这是范围经济所研究的问题。第三,各单一运输设备的营运能力不同,运输成本就会有很大差异,运载能力大的设备,单位运输成本越低,范围经济性越好。第四,各运输企业所拥有的运输设备的多少,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单位成本有着直接影响,设备越多,效率就越高,单位成本也就越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输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应用与分析是具有很大复杂性的,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很多不同。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来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升运输企业经营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我们必须明确二者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分析其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行业中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路交通网。

二、鼓励运输企业加强合作和兼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三、推进运输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改进运输设备。

参考文献:

[1]荣朝和.关于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01,22(4)

[2]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06)

[4]荣朝和.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23(03)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公司治理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集团的分析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出的倍数高于要素投入的倍数,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出现要素报酬递增的现象。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导致的生产量的增长。企业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有用性,这种规模扩大表现为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工厂,或者是处于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若干工厂在数量上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扩大 。

既然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企业规模是企业提高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那么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实现这种手段的一个有效途径。企业集团的产生必然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当单体企业无法解决自身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矛盾时,企业单一的经济职能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取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然走上垂直联合或横向扩张的道路。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曾论述:“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出,“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新的生产力,许多人在一起协调地进行劳动,并不等于个人劳动的简单总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协作,企业之间同样也存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集团内各成员公司之间通过经济联合,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发挥“1+1>2” 的整体优势,从而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2. 竞争与垄断。企业为什么一定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呢?保罗·萨缪尔森指出,“当大规模生产出现规模效益并降低成本时,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者就会越来越少。在这些条件下,大企业就可以比小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并将不能生存的小企业廉价出售”。如果某个产业存在规模经济,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成本,这就意味着较大的企业在成本上比较小的企业更具有优势。小企业在竞争中将破产或被并购。当“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出现在当企业在产业中占据较大份额的时候,10%或者20%,甚至50%,该产业就会出现垄断的趋势,因为它只能容纳为数不多的几个大生产者”,“成千上万个完全竞争者要想和平地竞争共处是很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大企业具有远远高于小企业的效率”。同时,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特别是进入的高成本,使得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从而企业将更加追求垄断,获取市场权力,即使它无法永久保持垄断地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产业集中、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同时,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大企业比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19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了产业集中过程。欧美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购并,逐步形成了产融资本相结合的财团型企业集团,其中康采恩,作为垄断资本的“最高支配形态”,体现了产业集中。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压低原材料价格和企业计划成本,并有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

3. 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企业从事多产品生产的成本节约现象。威利格(robert d·willing)等经济学家提出企业从事多角化经营时存在着经济性,这种经济性不同于规模经济,是一种范围经济,即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比把它们独立分散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我国研究网络经济的纪玉山先生在研究网络经济的外部性时,指出“正如资产的专用性推动了规模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一样,信息、知识等软要素的共享性推动了范围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即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而投入的资源,在生产其它产品时可以共享这种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了技术、管理和专用设备等。正因为范围经济的存在,对企业集团而言,核心企业的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方式、经营信息可看作是一种“公共资源”,子公司增加使用核心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信息等并不减少核心企业对这些生产要素的边际使用。相反,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激励企业横向或纵向联合起来,使企业由因规模经济单纯地扩大单体企业规模发展到因范围经济而建立企业集团,这是企业组织形态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都是与企业内部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设施和技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集团的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过多的假设与抽象,如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交易成本为零等暴露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和问题。而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描述,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即对制度的分析与重视。

1.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把货物和服务从一个经营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的成本。当在企业之间或个人之间进行这些交易时,交易通常包括产权的转移,并以合同条款来规定。如果要提高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效率,必须要降低交易成本。按照罗纳德·科斯的理论,企业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手段,它与市场机制一起完成对稀缺资源的配置。企业“内化”市场交易会减少交易的费用,若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企业就是比市场更有效率的交易管理机制,那么在最大利润的动机之下,企业就可以无限扩大,最终完全取代市场。事实上,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市场,当企业规模达到了均衡,即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外一个企业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企业就会停止扩张。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市场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组织,那么,企业内部的计划交易可以替代市场交易,企业内部的计划可以替代市场的价格机制功能组织生产经营。当传统的企业外部市场难以组织某些产品的交易时,企业就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来进行内部交易。当企业的这种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形成了跨国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就是在核心企业与其它成员企业之间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相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就成为了企业集团确定其规模的经济学标准。

2. 治理结构。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了双边治理的思想,即持股企业可以法人股东的身份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对被持股企业的内部事务实施有效控制。持股企业既可以基于股东权力对被持股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双方也可基于各自独立的利益讨价还价。虽然威廉姆森并未将双边治理与任何具体的经济组织相联系,但是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它成员企业之间的治理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双边治理的思想。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及科技的进步,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企业生存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因而企业要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组织规模,开展多元化经营。但是由于规模不经济的存在,企业不可能无限地扩大组织规模。因此,企业可能会停止相关业务的一体化倾向,转而通过建立以自己为核心企业的方式,把其它相关企业作为自己的外部组织,通过资金、技术、人事等纽带保持相互的联系。核心企业与其它成员企业仍旧是独立经营的法人,但是却获得了交易成本的降低及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好处。李维安提出,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就是由管理向治理转化引致效率提高的过程。原有企业通过内涵式分化和外延式兼并,以治理职能代替管理职能,实现企业集团化。企业集团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是对市场和企业的替代,它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整个经济组织运行的费用。

三、对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思考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企业重组、行业重组的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集团在全体企业集团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历史、制度、竞争等因素,我国的企业集团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 企业集团的规模。最优经济规模和交易成本的存在说明了企业及企业集团不能无限地扩张。企业集团并非是多个企业简单地相加,而是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等形式来实现的。企业集团的经济技术力量远远大于各企业经济技术力量之和,具有整体效益优势。但是,我国的企业集团在组建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企业被“拉郎配”般地捆绑在一起的现象,虽然实现了经济规模,却导致了规模不经济。而且我国的企业集团过分强调资本运营及低成本扩张,集团规模虽然迅速膨胀,而管理体制依然陈旧,缺乏创新,导致企业集团管理链条过长,效率低下。

2. 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问题。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通过资金、技术、生产等纽带保持相互的联系。而我国的企业集团却象企业,产权不明晰,母子公司体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各成员企业没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仅相当于企业集团的一个职能部门。我国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 企业集团的垄断。“马歇尔困境”指出,竞争带来了垄断,而垄断却抑制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虽然垄断也创造了财富,但它天生是低效率的。欧美国家实施的《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诸如洛克菲勒石油集团、at&t、微软等集团对市场的垄断。由于我国制定的迅速发展企业集团的战略,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企业集团享有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并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因而这些企业集团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垄断。

企业集团的组建是个长期的战略,只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并克服盲目扩张带来的种种问题,才能建立起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拥有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 微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1999.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第4篇

一、外包的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通过外包,在物理上缩小了企业的规模,但通过与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又在逻辑上扩大了企业的边界,在整个价值系统上实现规模经济。一般来说,企业将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外包给其他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公司,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技术上的规模经济。一是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企业通过外包可以促进分工的深化,外包企业与承包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专业化协作,在专业化操作过程中“经验效益”更为显著,从而有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并且可以使外包方与承包方内部资产的专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更有可能采用技术先进的专用或大型设备,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也就是说,通过外包,可以使单个企业在局部获取专业化的优势,在整体上得到最大的规模优势。即实现专业经济与一体化经济的统一。二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规模产出,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企业通过外包,使资源运筹的外延从企业内部扩大到外部,从而可在外包企业和承包企业共同组成的系统内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经营资源。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可进一步节约某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各种生产储备费用,最大幅度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的规模产出效率。

二、外包的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理论认为:范围经济产生于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当这种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扩展到其他产品范围或经营领域时,将获取新的收益,产生所谓的范围经济效应。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假定是企业的某种资源和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可同时运用于不同的产品和业务领域。这也是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动力之一。

通过外包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有效地突破各种进入壁垒。通过外包进入其他经营领域,不需要投入固定资产,也不存在兼并中的整合困难和管理成本,可以轻松绕过该领域生产技术、独特的学习曲线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等进入壁垒,降低了经营风险。TCL公司在进入彩电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时采用的就是外包战略。TCL在进入彩电业之前,一直从事电话机的开发和销售,其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营销网络也遍布全国主要城市。1993年公司决定进军彩电行业。当时的彩电行业生产技术普遍较为成熟,彩电生产具有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学习曲线”效应也特别明显。如果一切从头做起,TCL将会面临很高的进入壁垒。于是,TCL果断地将开发和生产外包给了在彩电生产上具有一定优势的香港长城公司,不需投资建厂,也不用扩建生产线,既降低了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又使TCL扬长避短,有效地绕过了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迅速将其营销优势扩展到彩电的销售领域,用较少的资金,较快地进入彩电市场,实现了范围经济。另外,康柏电脑公司进入个人电脑市场采用的也是相似的战略。因此,借助外包,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将自身具有延展性的核心能力应用到其他领域去,实现范围经济。

三、外包的速度经济效应

速度经济首先是哈佛大学钱德勒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原意指随着现代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重大突破,极大地加快了商品流转的速度,使库存周转率提高,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获取来自于速度的经济性。在战略管理理论中,速度经济则明确表示为快速反应能力,即企业在竞争环境的突变中,能否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第一财经 范围经济 媒介经营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①。范围经济的可能,使得许多企业寻求通过扩大规模、生产多种产品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盈利。在传媒集团化的今天,范围经济的高效越来越得到重视。上海第一财经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利用范围经济求效益的传媒集团。

第一财经隶属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财经传媒集团。第一财经旗下有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网站等众多形态的媒体。第一财经的众多媒体资源,使得其具备创造范围经济的基础与条件,同时多样的运营策略也使得该集团在树立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成为中国传媒市场的一支富有生机的力量。

一、范围经济理论综述

1、范围经济的概念

范围经济这一概念出现在1975 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John C.Panzar)和威利格(Robert D.Willig)最早定义: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②。这个定义是基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

范围经济的另一经典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Chandler)在1980年出版的《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里提出的,即“联合生产和联合经销的经济”,具体地说,“利用单一的经营单位内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来生产和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从概念发展可以看出,范围经济从一开始的强调产品生产范围,已经进一步发展到了产品的销售。也就是说,范围经济了的实现可能来自各个环节:产品生产、技术、销售,企业管理等,与范围经济相关的要素也从企业本身,延伸到市场、消费者等诸多方面。

2、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学者的公认。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钱德勒认为,范围经济带来显著的成本减少,源于用很多相同原料和半制成材料,以及同样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种类的增多,降低了每一产品的单位成本③。

潘扎尔和威利格将范围经济表述为“主要来源于共用要素与富余生产能力生产的充分利用”。上述观点包含了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认为某种公用要素在被应用到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后,可以在不需要太多其他相关要素的投入下即可投入生产其他相关的产品,这就存在范围经济④。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范围经济源于对企业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国外的学者提斯(Teece)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其中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这也体现了范围经济从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延伸。

3、范围经济的应用:企业多元化经营

范围经济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与企业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联系起来。当下,许多企业选择多元化道路,在企业内部实现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从而达到范围经济效益。

正如前面内容论述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利用原料等有形资源,也可以基于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达到范围经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为实现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的策略日益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扩大生产规模,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专业化生产;整合企业的价值链,“使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在生产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同时得到实现”。

二、传媒范围经济的前提与可能

从供给上看,范围经济本质上来源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学者潘扎尔和威利格认为范围经济来源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即一种投入用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对其它产品的生产有帮助⑤。从这个意义上看,传媒产业具有天然的创造范围经济的优势。

首先,媒体的主要产品—新闻,因其共享性、服务性等特征,被视作是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新闻具备正外部性—例如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等等。从生产者的角度讲,新闻工作者制作新闻产品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价值,为他们自己带来了酬劳,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社会信息的集中、传递过程,通过新闻影响了社会。第一财经集团以财经为其新闻诉求,拥有丰富的财经信息渠道资源和专业的财经新闻制作队伍,已成为广受认可的专业财经媒体。实际上,在其收集、加工、传递财经新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起到了为整个社会的财经信息库添砖加瓦的作用。合理利用伴随新闻传递过程的信息集中的外部性,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创造价值,恰恰是被许多媒体忽视的创收点。

其次,媒体作为生产者,参与市场活动,其本身能够通过借鉴、遵循企业运作规律和经验来实现盈利。而传媒集团本身就具有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如今许多传媒集团纷纷涉足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领域,这种跨媒体经营模式也为范围经济提供了可能。多种产品的相互影响、支持,也极大增加了范围经济实现的可能性。

传媒产业的特性,使得第一财经达到了实现范围经济的条件。同时,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财经传媒集团,第一财经还具备了独特的财经信息优势。这个优势极大地整合了各种资源,为第一财经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三、第一财经范围经济的实现策略

资源,是范围经济实现的基础,也是关键。专业的财经信息资源,正是第一财经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站稳脚跟、表现不俗的法宝。针对这个优势,第一财经从经营、管理多方面入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多方位资源整合,降低经营成本

资源整合是实现范围经济的首要步骤。第一财经的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信息资源。第一财经业务平台项目建设始于2007年,这是国内首个为财经类媒体定制的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多媒体协同工作平台。该项目主要由非编网络系统、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平台等多部分组成⑥。

这一平台通过信息的整合储存,为下属的日报、频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这一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丰富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大大压缩媒体产品制作成本,减少信息搜集等环节上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人才资源。经过几年的积累,第一财经已经建立起一支从信息采集到制作、的完善的财经新闻工作者队伍。如今,建立国内第一家财经通讯社,成为了第一财经的新的工作重点。

建立专门的财经通讯社,不仅能够创造又一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能建立专门的薪酬激励机制,更能够促进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人力资本。在这个意义上,记者也能够完成从单一向包括数据库建设者、增值业务提供者等多重身份的转变。

受众资源。第一财经以其“财经”主题的突出,旗下媒体的目标受众几乎是一致的。以《第一财经日报》为例:该报的目标读者主要包括中国的商界领袖、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工作管理者等⑦。跨媒体的方式,其实也正是为这类目标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实际上也起到了巩固受众的作用。

2、跨地区、跨媒体运营战略

跨媒体、集中式的经营战略也是许多国际大型媒介集团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经营之道。第一财经在走这条道路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中国传媒市场的许多个“第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在中国真正实现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传媒集团。

第一财经不仅实现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的全方位跨媒体经营,而且旗下的《第一财经日报》在2004年创办之时就在北京、上海、广州同步发行。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做法,扩大了经营的规模,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使新闻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利用。同时也扩大了第一财经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这对于发展第一财经的产业链规模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树立品牌战略

成功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后,都会形成自己的品牌。优质品牌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第一财经,已在当今中国传媒界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其代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媒体,而且是一种标志、一种社会认可。这也为第一财经的进一步拓宽市场、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光是媒介产品,第一财经集团还抓住了新闻信息的外部性特征,延伸出独特的产业链,例如建立第一财经研究院。该研究院以第一财经现成的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市场,设计各种符合客户追求的财经资讯产品”,将信息“经过专业人员的整合、分析、评价、预测,形成第一财经自主创新的有知识产权的资讯产品”,包括金融资讯衍生品等。这种利用新闻产品外部性而创造出的盈利模式,覆盖了以往媒体容易忽视的盈利点,不仅为第一财经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也为传媒市场带来了新的创收模式,形成了创新示范效应。

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拓宽市场、增长产业链、进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众多媒介亟需考虑的问题。第一财经通过专业优势,利用新闻产品的外部性,着力创新产品,打造品牌的做法,能够为各类媒体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借鉴范本,对处于改革节点的我国传媒市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罗伯特 等:《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申倩倩,《范围经济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③吕超,《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J].《集体经济》,2011(7)

④吴斌、高遥,《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J].《商业营销》,2011(5)

⑤王大树,《关于范围的几个问题》[J].《管理世界》,2004(3)

⑥《第一财经业务平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8)

⑦冷梅,《做专业媒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访第一财经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韵斐》[J].《新闻战线》,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