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研究

课程设计研究

课程设计研究

课程设计研究范文第1篇

软件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等特点。

(1)理论与实践并重

软件类课程学习的前提必须进行扎实的理论功底,然后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再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复思考,再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实践的关键点。

(2)逻辑性强

软件类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学习一门课程往往具有其先决条件,而此先决条件是前一门课程的学习。软件类课程学习具有很严格的先后次序,一旦颠倒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而某一门课程内部同样也具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一环扣一环,必须进行逐一的学习。

(3)创新性

软件类课程的学习是在讲授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课堂上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在作业与练习上,必须在思考传统的知识进行创新,否则无法完成指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2.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目前的一些软件类课程设计的方法,很多学者仅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课程的特点,那样提出的课程设计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有类型。本文针对软件类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种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1)在理论授课中完成课程设计,理论与设计并进

在软件类课程的开课初期就进行课程设计的规划,使之与所讲授的理论相互吻合相互促进。此阶段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课程初期,根据教学进度规划出课程设计的题目与设计进度,把理论学习进度转换为课程设计的每一步;第二步在理论学习中把课程设计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串讲,并与所有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第三步则为在最后考评的时候把课程设计与理论讲授相联系,通过答辩的形式主要考评学生在每一个进度是如何联系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过程。

(2)对课程设计进行分解,降低课程设计整体难度

由于软件类课程逻辑性强,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为基础研究设计、过程研究设计与测试研究设计三个阶段。在基础研究设计阶段主要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应用,考虑整个课程设计,将基础知识内容连贯在一起组成一个基础研究课程设计;在过程研究设计阶段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扩展与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上,把每一个具体要求通过基础知识扩展进行实现,之后把所有要求功能再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架构,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应用整体;在测试研究阶段主要是把课程设计成果即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整体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也分为基础研究测试和过程研究测试,而针对每个阶段出现的测试问题要进行回溯改进,直到整个课程设计测试无误或者能完成既定设计要求为止。

(3)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实时监控学生的环节创新

教师在为学生留下课程设计的任务时,要经常与自己所带学生进行沟通,聆听他们在设计或者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或者想法,鼓励学生在一些陌生的领域进行自发研究与应用,敢于想象。而对学生已经产生的一些可能实现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与告之,以防止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主观原因而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进行记录。并定时在自己所带的课程设计小组内举行创新性想法或者思路的探讨,研究其可行性并积极的去鼓励学生去共同研究实验,拓宽创新性思维的实现的可能性。

3.小结

课程设计研究范文第2篇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设计管理》这门课程,通常开设于工业设计专业大三或大四学年,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设计管理》担负着引导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业设计公司或企业设计部工作,并在工业设计领域快速适应设计管理工作(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优化创新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摆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设计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研究、归纳与总结,结合企业式设计项目模拟课题的概念,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适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参与模拟设计课题,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体会并理解真实设计工作中设计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快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为将来快速融入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设计管理;工业设计;教学创新;企业模拟

一、设计管理的课程背景

1、设计管理的基本定义和发展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历史并不算很长,但是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说可谓是历史悠久——从人类开始造物活动以来,设计行为就诞生了,例如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斧器等工具的产生,就是设计行为诞生的标志。而为了让设计工作更加高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一些简单的管理行为,比如制作陶器、斧器等生活产品时的任务分工、制作时间的界定、产品质量的优化等等,都体现了一些简单的管理行为。这个将管理行为融入设计工作的过程,就孕育着设计管理这个学科的诞生。而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登上历史舞台,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设计师米歇尔•法尔从设计的角度,将设计管理定义为——“设计管理”即是界定设计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设计人员,并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这其中从设计人力资源,设计预算和设计时间三个方面定义了设计管理,成为设计管理的经典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的进步,以及设计产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设计从业人员开始对设计管理这一学科进行研究,并从各自的角度阐述着对设计管理学科的不同理解。比如在日本设计界,对设计管理的定义则为——设计管理是为提升设计部门的活动效率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无论是站在设计师,还是企业家的角度去看设计管理,其主要目的都是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管理设计项目,以提升设计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设计的发展,同时谋求更大的设计利益。可见,设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互相磨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部门及设计顾问公司将设计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设计工作中去,力图有效地组织各种设计资源,获得清晰的设计程序及卓越的设计成果,以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并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2、设计管理的学科特点

随着设计管理学科被设计行业所重视,国外教育研究学者开始将其引入到管理专业和设计专业的课程中来。力图在大学阶段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国内的有识之士在意识到国内现有设计教育内容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设计行业需求后,也在2000年起开始逐步引入国外设计管理课程,并普遍设置于设计专业大三、大四学年,甚至研究生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学习已基本完成,设计能力较为全面,同时对设计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方便设计管理课程的理论深入;二是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面临就业,他们渴望参与设计实践,为将来从事设计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管理可谓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它引导着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就业的心理与设计能力的转变。通常来说,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前几年多为设计技能的学习,虽然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锻炼与提升,但基本仍处于概念设计的阶段,并未尝试站在企业设计的角度去了解设计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空有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却常忽视市场可行性评估与工程可行性评估,难以做到设计务实。往往在就业后发现需要重新适应企业的设计工作。而设计管理这门课程,除了需要了解设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外,设计实践必不可少,在某种程度上说,重要性甚至超过理论学习,因为设计活动发展迅速,设计管理的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一成不变的理论难以应对所有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多讲设计案例,从案例体现理论,同时引入企业式的设计程序模拟实验进行教学,或许能够成为提升设计管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二、设计管理教学现状反思

在国内高校设计管理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管理学由于是管理学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其中融入了很多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知识点涵盖面广,理论相对繁冗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为纯理论的讲解,有些老师甚至仅仅是照本宣科,把教材和参考书里的知识强塞给学生,这对于以实践为主的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既枯燥又生涩,即是努力记住部分理论,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于设计中去,教学效率极低。同时,国内设计管理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翻译国外早期相关著作上,而与此同时,设计管理的理论随着时代和设计产品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这就使得陈旧的理论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管理教学的变革,迫在眉睫。针对这样的境况,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管理这门课程,并进行研究与改革。随着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快节奏的设计行业中,竞争尤为激烈。毕业后快速融入设计企业必将成为工业设计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改善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快速适应设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真正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铺平道路。

三、设计管理教学优化的新思路

1、针对专业特点,精简理论知识,增加案例分析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设计管理中的部分知识点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一定的整合与简化,比如精简管理学相关知识,强化设计实践相关方法,从而可以在减轻学生理论学习压力的同时增加实践学习的投入精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大量设计案例,用讲故事的方法评说经典案例,并从中引出相关的设计管理理论知识点,比如从可口可乐的设计案例引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力;从宜家家居引出平板包装方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从上海表的设计引出老品牌复兴设计等等。

2、模拟企业设计流程,完成设计课题高年级学生

由于就业在即,对企业式设计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尝试引入企业式设计项目的模拟教学,例如提出相应的设计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企业式模拟设计训练,并完成设计,在参与的过程中穿插讲解设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设计管理知识的理解。英国著名工业设计公司C4D曾在2011年来到我国开展工业设计workshop课程,在这期间,他们运用了一种类似角色扮演的模拟课题设计,即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设计师进行设计课题的模拟训练,令学生了解真实的设计流程,学生受益匪浅。受到启发,笔者在近两年的设计管理教学工作中,也尝试过小规模的模拟课题训练,反映良好,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其中一些已经就业的学生也发回反馈表示对模拟课程的肯定。相信在设计管理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中,能够找到一套适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相对完备与成熟的设计管理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简化理论知识点,并引入模拟设计课题的教学环节,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将设计实践引入到课堂中去,及时有效地得到学生信息反馈,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设计管理原理及方法的理解,令学生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工业设计,对将来能够快速融入企业设计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邓连成.论设计管理[J].工业设计,1997(1):6-11.

[2]杨先艺.设计管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M].中信出版社,2012.

课程设计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近几年,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机械设计基础》学习兴趣不浓,对课程设计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综合,学生对此感觉更加乏味。在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探讨出分层的、体现个性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更没有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及时更新,仍然采用旧的过时的标准去考核学生,因而面对众多高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与学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势必影响《机械设计基础》课堂设计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的进一步丧失,教师教学成就感的丧失。所以,如何进一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融入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机械设计基础》融入课程设计的教学原则

《机械设计基础》融入课程设计,针对教育对象的掌握情况,按照个体差异的不同,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区分,个体化设计,扬长避短,之后进行综合设计,总结提升。课程设计实施之前,教师要结合班级特点,研究学生基础情况,对接受能力强的和比较弱的进行区分,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充分了解,做到胸有成竹。在课程设计初期收集视频资源,尤其要深入研究课程设计理论方法,先摸清编写思想、编排结构,理出其中的设计过程,通过知识架构进行分类,将课程设计分为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再通过平时的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课程设计的需求。

2《机械设计基础》融入课程设计的分层次实施

对于成绩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应时刻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实际应用为依托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学过的简单知识要尽量少讲,避免出现知识的重复回炉,使学生厌烦;初期设计方案,传动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齿轮的装配,轴承的选用及寿命计算,整体结构的合理性,适当的时候还应添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如电动机的选择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成绩中等、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应当采取巩固完善的方式,应时刻想到要扎实知识基础和努力完善知识的能力。充分指导则主要面向这样的学生,之后的设计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对课程设计的步骤要充分了解,结合实例进行有效的设计选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扎实肯干,并要了解各构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设计过程。如减速器的基本构成,课程设计简单计算等,使他们能真正学以致用。对于成绩一般,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应当采取培养兴趣的方式,应时刻想到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爱设计。引导这部分学生积极面对课程设计,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设计的学习态度,对于不求甚解的同学,教师应积极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独立完成简单的设计,良好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树立榜样,认真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培学生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经常播放视频,是课程设计形象化,降低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产生的压力、形成良好互动的设计氛围。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轴的机构设计,齿轮的传动方式,减速器的基本样式等通过视频的讲解,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如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拆装,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实践教学更为恰当,使教师的枯燥讲解变得生动易懂,从而培养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学习兴趣。

3总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融入课程设计的研究是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实现从要我设计变成我要设计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娄建国.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11):47~49.

[2]莫海军,黄华梁,徐忠阳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7):188~190.

[3]张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1(07):205~206.

课程设计研究范文第4篇

钟 实

(江西科技学院)

[摘 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探究教学引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教师教学的

热情,也丰富了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分析并探讨了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的实施目标、实施条件、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形式、教学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探究教学 实施目标

一、 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实施的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认知目

1、体验C语言程序设计的编程思想,激发和保持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

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探究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C语言程序设计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

影响。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可以利用C语言程序设计解决的问题,

通过问题分析确定程序功能。

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并鉴别信息的真实性、

准确性和相关性。

6、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

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等,熟悉语言的语法规则,熟

悉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7、了解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掌握编写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

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实施的条件

1、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需要在计算机上调试程序,

所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开关机、键盘和鼠标的使用、文

件的建立与查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

2、良好的C语言程序设计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是针对新学习内容的影响(即迁移)提出的,良好的认

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正向迁移。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强调在已有知

识经验上的主动建构,面对新的问题和任务,需要学生及时从头脑中提取信息,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已有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新问题

的办法,并试图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3 、良好的探究环境

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学生顺利进行探究的保证,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

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灵活的探究条件。探究时间应该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合理

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假设错误时所耽误的时间以及讨论交流所需要的时间。

探究教学中可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师还应该准备书籍、网络等辅助资源。

(2)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时候不能有太多压力,不同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因素不可

能以相同的速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应该因人而异,应该为每

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机会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进度进行探索,

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三、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

质量和效果。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人为创造的“典型场景”,创设目的在于引出教

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教师把将要学习的C语言程序

设计知识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不平衡,

引起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并通过探究活动把学生过去的活动和将来

的活动联系在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的热烈情绪,提

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人为创造的“典型场景”,创设目的在

于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教师把将要学习的C

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

不平衡,引起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并通过探究活动把学生过去的活

动和将来的活动联系在一体。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做到:(1)创设的情境是为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服务的,要以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目标为依据。(2)探究

情境要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认知冲

突和求知欲。(3)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联系

起来。(4)情境中必须包含学生未知的新内容,而且是能够通过探究掌握的。

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究形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开展探究教学主要有4种形式:探究性提问、探究性

讨论、探究性演示和探究性实验。这4种形式是相辅相承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中,需要用到多种形式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教学

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通常都是由探究性提问开始,然后进行探究性

讨论、探究性演示或探究性实验;也可能从探究性演示或探究性实验开始,在演

示或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性讨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

习内容和课堂情况灵活地选用这些形式。

五、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各种策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

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评

价是对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教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测量、分析和评定,评价中我

们更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知

识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评价对探究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评价

指标制定不合理,或者评价方法的选用、评价结果的表述不当,不仅不能达到预

期效果,还会对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2] 保罗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p15~3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

上海译文出.

版社,1979,p2.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p68--71.

[5]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

作者简介

钟实(1986-02)男、民族(汉),籍贯(江西省南昌市),2010毕业于浙江大学

课程设计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VB

中图分类号:TP3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中职学生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具体做法和这一技能吗?在中职学校有必要开展程序设计教育吗?如果开展程序设计教育的话,中职学生又怎样将程序设计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呢?基于诸多疑问,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利用多年的中职教育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提供有益教学参考。

一、精选程序设计语言,降低程序设计学习难度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种类丰富,风格各异,应用多姿多彩。针对中职生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

VB编程方式效果直观,趣味性强。VB使用所见即所得的设计方式进行界面设计,减轻了界面设计的负担,使得学习过程更轻松更直接并充满了趣味性和成就感。BASIC语言本身就是为初学者设计。其简单的语法相比C语言省却了许多计算机底层复杂的细节,比如VB就没有指针的概念,没有动态内存申请的概念,使得学生学习更容易上手编程。VB语言的语法虽然简单但功能全面,其支持多媒体编程、支持数据库编程、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特点,都使得VB适合作为编程学习的入门语言。VB实用性强,而且应用广泛。学习VB语言后可以在微软OFFICE办公软件、AutoCAD制图软件以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二次开发。另外,动态网页中使用VB脚本开发网络程序也很普遍。这些都说明了VB有着强大的生命力。VB应用广泛,范例丰富,这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备选素材,也为教学提供了实用的目标。并且通过二次开发的范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其它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操作课、AutoCAD课)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与C语言相比较而言VB语言以其直观的效果,丰富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从实用的角度来看,VB语言是一种在实际当中用途非常广泛的一款程序语言,其实际地位已经与C语言一样成为一种被大众广泛认可并接受的程序语言。此外,VB语言相对于C语言来说还具有例如直观性强、应用范围广、学习入门容易、推广性强等特点。因此,VB语言具备了广泛传播和易于推广的所有优点,成为学生程序语言学习的首选也就不足为奇了。基于这种现状,VB程序语言目前已经成为了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在中职学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考虑到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较薄弱的特点,选用简单易学的VB程序语言成为了中职学校开展程序教育的首选。

二、精选程序设计内容,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往往感觉比较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中,通过从生活中提取的案例,通过给学生演示、模仿,并在实际应用中去探究和领悟解决案例所需要计算机实施的行为来理解程序设计中的若干概念,教学中适时地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总结和延伸,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在学科体系中的案例都是围绕程序设计概念而选择,为了理解概念而编程,我们打破学科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体系,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编程方式,而不是解决一个问题的片段。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编程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等方面。

鉴于程序语言学习比较枯燥,我们就要在开展VB程序语言学习的时候改变教学方法,选用精彩的教学内容,通过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执行精挑细选的原则,尽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VB程序语言的魅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要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整个VB程序语言课堂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对于VB程序语言的教学活动,我们只有通过精选教材内容和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取得积极的效果。

三、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以学生的特点为主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普遍的情况是感性思维强烈一些,理性思维欠缺一些。在平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喜欢上实践课和多媒体掩饰课,这主要是因为这类课程比较直观,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度也很低。相对于实践课程来说,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课程就没那么容易被学生接受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困难。这种困难不是来自于实际上的,而是来自与心理上的。所以我们在开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必须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并且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最终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制定详细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由此看来,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并以学生的特点为主,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