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范文第1篇

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27~65岁,平均43岁。其中,肝硬化病史5年以上者23例,5年以下者26例;首次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者38例,2次以上出血住院者11例;住院治疗3d以内出血停止者28例,1周以内出血停止者16例,10d以上出血停止者5例。估计出血量在50~200ml者26例,201~400ml者19例,400ml以上者4例。

2病情观察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导致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在护理工作中,要熟练掌握其临床特点,对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精神变化和大、小便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和观察。积极巡视病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重点观察如下:

2.1观察意识、四肢情况

出血量在5%以下无明显症状,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判断是否出现肝昏迷,若发现精神异常情况,如嗜睡、呆滞、性格变化和异常行为要及时报告医生做积极治疗。

2.2密切观察血压和尿量

尿量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尿量不小于30ml/h。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时,患者表现为脉快,收缩压低于80mmHg以下,四肢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浅而快,意识不清等。一旦出现应立即采取去枕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输血,应尽量用新鲜血液,因库存血含氨量高,易诱发肝性脑病。选择大号针头进行静脉输液或给予静脉留置针,以便在大出血时能迅速补充血容量。输液开始宜快,应根据中心静脉压的测定调整输液量和速度,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2]。

2.3观察呕血及排黑便次数、质、量

通过对黑便次数、质、量的观察,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正确估计失血量,指导输血输液量。

2.4观察气味变化

有否氨臭及其他异味,并进行口腔护理,以防呼吸道、尿道的感染及压疮发生。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遵照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2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必要时用吸引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

畅。给予吸氧。按常规备好吸引设备及双气囊三腔止血管。

3.3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饮食合理有助于止血,不合理的饮食可导致病情加重。出血活动期应禁食;少量出血且无呕吐时,可给予温凉流质饮食;出血停止后,可改为少渣半流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停止后,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刺激性小的半流质食物。饮食应少食多餐,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20g,以防血氨升高诱发肝昏迷,伴腹腔积液者应限制钠盐摄入。

3.4口腔及皮肤护理

每次呕血后,按常规做好口腔护理,以减少患者口中血腥味,增加患者舒适感,防止口腔感染。保持床褥平整、干燥,呕血、便血时及时清洁,及时更换床单衣物,必要时用气垫床,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常按摩骨隆突处及受压处。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持被服干燥柔软,每天用温水擦洗皮肤,预防压疮发生[3]。

3.5心理护理

患者在出血时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忧虑等不稳定心态。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由于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费用大,心理负担重,不利于疾病的转归。因此,在护理中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笔者认为,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J].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2.

[3]黄洁夫.晚期肝硬化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8(17):463-465.

护理文化范文第2篇

一、确立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目标

首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教育着手,通过上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让病人满意,使病人健康"是我们护士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1、制定护理理念: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是护士执着的追求;

2、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外,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3、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修订了护士考核条例,制定各项规范操作章程,强化了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共同参与的三级质控体系。99年全院出院病人满意率达98%。开展整体护理病房达50%。

4、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手术室打开"瓶颈",做到“来者不拒”开放周六全日手术,与98年8月同期相比,手术率增加了21%。急症科开设绿色通道,与市救护大队联网首创开设"311"急救专线,做到畅通、安全、高效。急症就诊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

三、服务文化研究试点与成效

1、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的研究内容包括:(1)术前出室访视(2)术中播放背景音乐(3)建立信息窗口(4)术后认真随访满意率100%,需要率100%。

2、急诊室开展绿色通道护理服务的研究具体措施为(1)建立鲜明识别系统(2)建立急救呼叫系统(3)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抢救护士队(4)设立绿袖章专职服务员(5)开展共青团示范群体竟赛(6)急诊观察室病房化(7)开设本市第一条急救专线电话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电台、电视台及全市各报刊先后七次报道。急诊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急诊护理组荣获上海市医院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3、心内科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达到普及化、板报化、书面化、辐射化、连续化、扩大化、及时化、灵活化、实用化,每天对住院病人进行集体或个别健康教育时间达30分钟左右。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此项工作还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组织了"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健康教育开阔了前景。

护理文化范文第3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4例住院患者,男43例,女41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5.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营造人性化环境、与患者家属沟通等人性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24%,常规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8.57%,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护理组42例患者中仅发生2例护理纠纷事件,占4.76%,常规组42例患者中发生8例护理纠纷,占19.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42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跌伤,1例患者发生管路滑脱,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76%,常规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跌倒,2例患者发生给药错误,2例患者发生误吸,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67%,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加强对自身健康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疗机构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的将人性化护理运用到护理管理中。为实现人性化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合理要求的重视,尽可能的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从而以温情处理感召护理人员,为其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从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我院为提高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收治的42例住院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3.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生理、经济压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而这些不良情绪则极易对其治疗效果及康复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就要及时给予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疾病,同时还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支持,逐渐获得患者的信任,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3.2健康教育

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以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治疗方法等,并且还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还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

3.3营造人性化环境

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病房布置的重视,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确保病房内具有良好的空气流通效果,并且还要确保病房的舒适性及协调性,尽可能的使用柔和的灯光。此外,人性化护理应融入护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向其介绍医院及主治医师的相关情况,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3.4与患者家属沟通

护理文化范文第4篇

河南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护理工作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和和谐的工作环境对做好护理工作来讲至关重要,然而良好的护理文化的指导和引领,则是建设和谐团队必不可少的。论文通过探讨护理文化,对如何构建和谐的护理团队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 护理文化;和谐;护理团队

[中图分类号]R47;R19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11-02

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的共同体现和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1]。护理文化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医院精神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

护理文化在医院的发展建设及日常工作中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辐射力,对和谐团队的构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不断加强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人、教育人、凝聚人,发挥护理团队的工作战斗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院外部氛围,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护理团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合力,是当前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

1由来以及涵义

1.1由来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是指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谈到护理文化,不能不提到被誉为“提灯女神”的近代护理专业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2]。1912年,在南丁格尔逝世两年后,为纪念她的奉献精神和对护理事业的伟大贡献,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诞生日,也就是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激励广大护理人员继承其伟大的精神和良好的传统,她对待工作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服务理念随即成为护理文化的起源。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马德莱娜·莱宁格(Madeleine Leininger)开始关注护理文化[3],并首次提出“跨文化护理”的概念,该理论提出了文化在护理中的重要性,并第一次开始重视文化对护理照顾者和接受者在内的所有对象的影响。在文化及其属性、范畴、功能、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现代护理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一种服务文化类型在护理领域中具体体现,开始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形成并付诸实施。

近年来,关于护理文化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多,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文化理念,但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理论家、管理者和研究者,莱宁格提出的关于跨文化护理的理论构建了一个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护理的知识体系,成为护理文化最重要的研究依据之一[4]。跨文化护理理论着重研究和分析健康与疾病、预防与护理、价值与信仰的有关文化,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准则为人们提供与文化一致的、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照顾,从而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各种要求。莱宁格提出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于分析和解决出现的文化护理问题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1.2相关涵义

蕴涵了护理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职业目标的护理文化,通过认同感、协作精神和归属感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团队的合理,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同时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家园,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率与效能。护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讲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3个方面。

第一,物质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护理文化的物质层面也叫护理的物质文化,是护理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形成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必要条件。具体包括医院的内外部环境、软硬件设施、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等,它以外在的形式将抽象的护理理念表现出来,反映了医院护理工作的品牌效应、工作作风、团队精神等[5]。

第二,相关制度。组织管理形式和医院护理的制度建设是护理文化两个主要的方面。即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形式,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将无形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如该院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以病人为中心,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还做到以护士为中心,实行“金鱼缸”式的管理方式即是护理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6]。

第三,精神方面。作为护理文化的核心,它是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原则和基础,是一种思想意识,是护理精神、护理理念和护理价值观的体现。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整体护理思想等[7]。

护理文化3个层面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一同构筑出了具有独特职业文化现象的护理文化。

2构建和谐护理团队时护理文化具有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文化旨在确立一种明确的护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医院护理文化环境,对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加快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护理文化的深层内涵,团队精神通过护理工作中每一个角色的具体行为,在具体护理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凝聚团队内在成员的强力剂,将每个分散的成员组合在一个整体之中,逐步培养相互团结、积极协作、健康向上的意识并付诸实践,把每一个个体的工作融入到团队整体工作中去。护理文化可以统一护士对工作的价值取向,培养护理团队的协作意识和精神,激发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从而在工作繁琐的具体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全面的发展[8]。

2.1引导的作用

将个人的目标统一到护理事业的总体目标上来,这就是护理文化。良好的护理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的护理理念,使每一位护士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的把个人目标融入到组织目标中来,从而促进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在实际工作中的合力,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2对团队成员的合力作用

当护理人员充分认同护理文化的价值观被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个人的思想和职业发展目标统一到护理事业上来,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从而使个体产生操守和行为不违背护理文化价值观念,使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改进护理作风。

2.3对成员个体的促进作用

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护理文化通过文化引导,一方面凝聚个体力量,另一方面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体自觉行为,使个体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2.4对社会大众的辐射作用

护理文化不仅有利于凝聚医院内部员工,形成工作合力,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会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良好的护理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工作水平,还可以打造医院的品牌效应,传递医院的良好口碑,对社会文化产生一种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

3构建和谐护理团队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

要不断加强护理文化建设,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感到才有所用、才有所展,被尊重、被认可。要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设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行为。

作为护理人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护理制度也是护理工作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要以护士为中心,在确立相关制度措施时,要围绕护士行为规范、护理文化建设以及护理职业道德来制定,其目标就是全面提升护士素质和强化护理专业素质,从而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护理工作。建立相应的护理工作考评机制,结合季度考核和随机检查,持续提高护理质量。要实行人本管理,重视护士的需求,包括被理解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

3.2营造团队合作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护理工作是团体性工作,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团体的有效沟通和共同协作。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大力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增强护士间的团体情感,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可经常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如文艺演出、集体出游、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融洽护士之间的关系,密切护士之间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和增强护士的团队意识,提高护士对团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团体事务,使合理化的意见能够为所有护理人员所表达出来,这样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加深了他们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结合临床实际,采取全员参与、重点负责的方法,建立各工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护士在工作实施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3善于沟通,架起信任的桥梁

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是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护理管理者要加强与护士之间的相互理解,主动与护士进行沟通,缩短心理距离。在工作之余,要主动了解成员的家庭情况,并积极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成员,让其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在工作中,沟通技巧运用要灵活,善于利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及时发现并肯定护士的优点和成绩;同时通过个别交谈、换位思考、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改进护士的缺点和不足。在成员表达个人的思想、意见以及建议时,要给予支持,使沟通变得轻松和容易,使管理者与护士、护士之间更加信任和了解。在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成员的某些变化,管理者要及时判断出护士所要表达的诉求和愿望。

3.4加强学习,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全体护理人员的各种行为,才能最终培养和形成护理团队精神,合格的质量需要有合格的护士作为保障,而护理团队精神的建设直接受护士能力的高低的影响。要建立护士学习制度,使每个成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9]。创造性得到激发。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护士学习,对忽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要给予关心。比如:通过主持护理查房、承担专题讲座、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为实习学员开课等,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展现出来,使全体护理人员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型护理团队护士应具有创新、求异的思维,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建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

参考文献]

[1]Madeleine Leininger,王世丽,吴陈怡懋,译.跨文化护理和健康照护的全球化:重要性焦点和历史性面向[EB/OL].[2008-03-18].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5k94.pdf.

[2]Madeleine Leininger&acute;s culture care: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theory.[EB/OL].[2008-03-18].nursing.jbpub.com/sitzman/CH15PDF.pdf.

[3]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 .组织行为学[M].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214.

[4]刘杏仙.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1011-1013.

[5]肖适崎,范玲.创新基础护理理论考试形式初探[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19-1220.

[6]王艳.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4):24-25.

[7]李蕊,张会玲,王玉芬.系统打造“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文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4):493-494.

[8]张雪,张秋,徐海丽,等.一对一全程带教在手术室实习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48-150.

护理文化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探讨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4]缪春平.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03,6:656.

[5]许志伟.中国当前的医疗危机与医护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