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敬业和道德更是学生所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之上,通过进行教育培训、实践操作、自我学习、内化提升等途径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并且是相对内化与稳定的基本素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一定职业了解并不断适应的体现,是劳动者能否进入该职业领域并能否胜任该职业工作的其中一个条件。职业素养一般是某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品质,其中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个人素质等。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实践经验、自身家庭环境、社会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段话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中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等的培养全部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崇高职业理想、过硬技能水平、优秀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社会中才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

二、基于职业素养之上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高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与不竭动力,并且在形成高职校园整体凝聚力、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将职业素养中的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各高职院校所积极学习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有:“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每年都会由学校或各系牵头,组织带领学生到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向烈士进献花圈。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认识,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校园里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并深入到嘉定部分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维修电脑,帮助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践行雷锋精神,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2.将职业素养中的技能培养融入校园文化。

2013年4月23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信与电子信息系与英格索兰(中国)校企合作正是签约,一起培养“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学生。英格索兰(中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年轻学生的技能提升,这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平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在全校范围内获得了积极响应。2014年9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2014上海电子商务技能训练营”,采用“全程企业授课、全课实操训练”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的视觉设计、网页编辑、网络营销、网站运营等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实际操作,在提高学生真实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务流通系与上海云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零零狸网拍上海嘉定摄影基地”,开展网络营销、网站代运营、网站图片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同时把真实企业任务引入正常教学环节,让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鼓励学生积累实践环节和管理过程中的职业技能经验。各系通过此类校企合作模式,既让学生在校园里积极储备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将这股学习氛围带到整个校园。

3.将职业素养中的意识行为融入校园文化。

2014年6月18日,上海科学技术学院经营管理系与嘉定就业指导中心共同举办了“创业服务进校园———电子商务那点事”校园讲座,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精练而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介绍了电子商务创业的有关知识,为学生传授电子商务创业理念、管理经验、创业技巧和流程,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例如:在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中,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信系曹博蒙小组的“静音鼠标”、张波小组的“远程设备开度控制器”、机电系张玉涛小组的“两用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等,这些都激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的实践技能经验,来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作品《谁来拯救失独家庭?———关于上海市J区失独家庭的调查与思考》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教师除了日常课程的教学之外,还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到如“红外光通信装置”、“简易照明线路探测仪”、“直流稳压电源及漏电保护装置”等与学生的专业职业密切相关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在“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的比赛场上,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扬团队分工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按照赛场规则进行一轮轮的竞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悦,更是坚强与自信,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将职业素养中的个人素质融入校园文化。

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多元文化素养;诉求;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59―03

培养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十分必要。有学者提出:“在民族文化多元化和技术复杂的世界里,培养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教师,是对教师教育的最后挑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培养问题逐渐成为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笔者拟从知识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多元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paradigm)的知识。典范是一套解释人类行为或事物现象的想法,如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偏低的文化剥夺典范与文化差异典范。文化剥夺典范论者认为,少数族群学生和低收入学生学业成就低落的原因是,他们在其文化中被社会化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处于这些文化环境的学生体验其他文化的经验,以弥补其文化认知上的不足。这些学者倡导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非以改变学校文化的方式,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力量。文化差异典范认为,每个族群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少数族群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无法获得高学习成就,是因为他们的族群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然而,这不应该是学生所属文化的责任,而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应尊重、反映少数族群学生的文化,并采用与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相配合的教学策略,提升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文化差异典范论者不但对少数族群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关系有不同的反应,并且对于如何增进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也持不同的看法。

2.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概念的知识。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概念是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如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既表现出全国性、共通性的大型文化,即宏观文化;也表现出组成宏观文化的若干比较小型级文化,即微观文化。所有微观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国家文化中已普及的价值、象征和概念,并各自从中考量、解释、再诠释、认知和体验这些普遍性的全国性的价值和理想。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意识,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本质,而不会使学生误解、扭曲文化概念。

3.主要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多元文化社会需要每个教师对不同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学中将族群文化内容适切地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因为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文化和族群多样性的知识,能够以不同族群文化的观点诠释知识经验,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使其生活和工作更具有多元性,且更敏锐地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肯定文化的多样性时,教师才能具有足够的知能协助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和学生的意志。

4.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拥有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应用适当的课程教材来配合不同文化、族群和社会阶层学生的特殊需要。

总之,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师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知识,了解学生所属族群文化特征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并适切地利用这种影响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绩;教师不但是懂得教学知能的专业人员,而且是了解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的文化人;教师还需要掌握应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种族学生特殊要求的多元文化教学与课程的知识。

(二)情感、态度目标

1.具有人文关怀情感。多元文化教育家盖伊提出“朝向文化感念的关怀”观念。多元文化教育应发展一种可以理解各种不同文化团体,并和这些团体一起工作的态度与行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仅拥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团体的私利,深切关怀大众、国家、社会利益的品格,以突出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教师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要实施回应文化的关怀,其教学要根基于人文关怀情感。关怀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情感与意愿,它将与教师的知识及教学能力融为一体,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2.偏见觉察的敏感性。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教师要能够检视个人的生活与行为,尤其其中的偏见即对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负面观感。教师对教材及自身偏见的觉察,有助于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观念与理想。教师如何进行觉察?多元文化学者们提出如下问题:(1)教科书中是否从多元文化社会的观点出发,它认同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吗,它有无提供多样的价值;(2)这本教科书有无表现出对其他种族的接受性,并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3)少数族群的特质是不是多元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4)故事中的有色人种能彼此认同吗。训练教师对教材偏见觉察的敏感性,实际也是对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训练,从而培养教师平等与公正的态度和行为。

除了觉察教材及书籍中的偏见,教师也需要觉察自身的偏见。教师要注意刻板印象及其影响。教师也要注意自己不自觉地使用某些语言,而这些语言隐含着歧视,如“笨”、“慢吞吞”等。教师需要以较开放的态度与方式来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对某一事件,教师是否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轻视或否定其他与之不同的观点。面对多元的学生与声音,教师是否给予他们同样的重视与对待?

(三)技能目标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师们正在与一群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教师不但要教授族群文化知识,并且要教导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力。

1.利用多种方式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文化角度建构概念、主题与观念的能力。教师作为一名研究者应善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及与此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外书籍来补充教材不足,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引导不同族群的学生相互尊重与合作,促进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正如班克斯提出的,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去解释族群文化,选择课外书籍和视听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运用多样化的传递方式来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征,提倡合作学习,以促进族群间的整合。

2.视每个学生为不同的个体,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经验和接受能力施教的能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受到民族、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些学生学习上的独特性。比如,非主流文化的学生常常在教材的学习中更多地寻求与自身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在具体操作的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实践的经历;在直观内容的学习中更加倾向于学习机会的参与。教师应形成不同的教学技巧来适应来自不同族群和文化群体的学生,避免对不同族群团体的能力贴上刻板标签。在教学策略中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按照有关认知、动机和民族文化背景差异的知识设计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3.与学生家庭、社区交互学习的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和学不再被视为囿于学校之内的活动,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家庭、社区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以家庭与社区为起点,提供适切而有趣的学习结构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本来就充分显现在与社区、家长、学生保持的一种持续的调适过程中。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密切交往,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学生所在社区和家庭所独有的文化,并采用得当的教学策略,开发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二、启示

多元文化素养是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的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目的能否达到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中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问题的关注仍显不足。多元文化教师并未纳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目标,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纳入相关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实习更是不足。因此,需要我们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的诸多问题进行考虑,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拥有多元文化教育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教师纳入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培养观念

更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纳入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社会对教师教育挑战的日益增强,教师多元文化知能培养的课程进入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1977年,美国教师教育评价委员会规定所有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一些多元文化课程及训练。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被纳入师范院校的必修科目。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中都有诸如文化多元论、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民族意识、“双语教育”等课程。我们也应采取积极的行为,将多元文化的需要纳入师范教育。

(二)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

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素质,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满足不同族群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如,可在通识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或文化人类学等课程,以奠定教师对不同文化与人、教育发展关系的基本认识。还可以设置多种课程形式,开设少数民族历史,区域地理、乡土考察以及文化艺术等课程,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生计方式、社区聚落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增进教师关于文化、多元文化知识和相应的本土文化知识的了解,形成他们对本土社会多元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发展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增进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以训练教师具备观察汇集或采录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并将文化素材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增设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增进未来教师对学生次级文化、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的观察与理解,协助他们发展处理文化差异的知识和能力。

(三)组织有效的多元文化教师在职培训

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如果追溯中国教育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最早的教育就是人文主义教育。两千年前的孔子,他在上课时,就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自由发言,而且还允许他们做点小动作,比如弹奏乐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然而,现在学校的教育许多被模式化,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像有待加工的零件,没有了个性,失去了自信,更不敢奢望有所想象和创造。

其实,人文素养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现在的青少年非常希望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能展示在别人面前,非常希望自己富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教育教学方面开拓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大胆刷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学生心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上下功夫;应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自己的靓丽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人文”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掘教材人文底蕴

1.科学优化教材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精神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美的形式寄寓着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人格追求。它们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充分发掘作品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和深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2.打通知识壁垒

语文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渗透性,可以实现学科合作交叉与渗透,从而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促进学生内在世界、自我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创造者,打通各门学科的知识壁垒,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使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交融,创造并传递积极的文化观、人生观、创造观,使教材中的人文底蕴内化为学生个体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

1.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关系,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弘扬人文精神、优化人文环境的关键。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形成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如在《自我介绍》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要求是富有个性、让对方记住你,学生的自我介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也能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大家认识自己,与学生一起用笑声度过开心的一节语文课。可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学生纳入平等、理解、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教师互相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愉悦的成就感受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胆、才、识,让学生的个性有自由活动与和谐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体验,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于身心愉悦之时。在学习中,让学生形成高雅的人文修养,学会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超过自我。

三、培育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近些年来,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愈演愈烈、经久不衰的“动画片”热、“游戏”“微博”热等现象。这些热点的形成自然有种种理由,如莘莘学子企图借助欣赏动画片或玩游戏轻松片刻,缓解紧张的学习节奏,这也无可厚非。但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看到,整整一代人的审美情趣在跌落,而这跌落是在教育秩序正常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尤其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忽略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忽略文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新编的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约占70%。这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固然有认知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审美的,学生能从文本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与美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学情趣,而不是仅仅把它们作为讲授知识的“范例”。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呵护学生的灵性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灵性的舒展。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超越,让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冒出的创新意识、创造火花,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让学生自由地吸收、表现和创造,促使他们在得意之中不断追求成功,在愉悦之中不断培育灵性。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富有个性的作业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潜能转化为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一要选准思维的点,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动机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二要拓宽思维面,让学生思路延着不同方向拓展,鼓励其思维发散求异。三要控制好思维度,科学把握训练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维呈阶梯型发展。四要提高思维的质,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园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探究,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形成。

五、实现学生人格构建

1.强化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积累、孕育,促进学生在心理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从而将情感体验上升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根据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如《我的母亲》感受母子之情;《士兵突击》体会战友之情;《致橡树》是了解朦胧的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做好情感调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社会、人生和自我,使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体验向人格完善过渡的重要纽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对学生内心世界鲜活因子进行感受、观察和引导,把握学生的情感流向,及时做好学生情感的调控,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控制消极情感的出现,培养学生生活的感悟力、实践的自信力、挫折的承受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

3.引发自我完善

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注重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接受人类文明的烛照和时代精神的熏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引发人格的自我完善。

总之,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应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尊重人,研究人,完善人,塑造人,从文本和人本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原力和人格完善的动力。

(作者单位:汕头市林百欣科学技术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

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 培养思考 整体观点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02-01

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如何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达到学习知识促进文化素养提升的目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1 培养思考习惯

一般的学生通常没有思考习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这样,学生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学生的心情受到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成绩考好时,心情也好,学习起来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如果没有考好,心情就差,不管看到什么都不顺心,学习劲头也差。如此一来,这个学生对自己文化学习命运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些学生则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趣。

若是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习上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冷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自己没有发挥好?这是怎么搞的考成这样?”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同学们对我这件事如何反应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看法,而这件事情与同学们有什么关系,在别的同学看起来,可能也会和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 在没有任何没有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如瓦特在烧水时火上的水壶开了,水壶盖子被蒸汽吹动,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水壶盖在水烧开时就动,水没烧开时不动呢?”最后发明了蒸汽机。我们不如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在烧水,看到水被烧开了壶盖上下跳动,我们会怎样?”或许我们会想:“啊!终于烧开水了,沏杯茶喝!”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象发明家瓦特那样,而只能成为一个喝茶的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思考的习惯。瓦特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有了新发现,发明了蒸汽机。学生在读书时就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也就对那些学习状元更能理解了。

2 注重培养看问题的辩证性

所谓看问题的辩证性,即辩证统一,也叫对立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学生用这种观点看问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思想才更为圆融。看问题才不至于钻牛角尖,不至于偏颇。生活中有些学生遇事容易激动,功利心强,在困难,挫折,利益面前经不起生活的考验,甚至导致轻生或犯罪,这证明这些学生的文化素养存在问题,不会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如果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能懂得塞翁失马的道理,在利益面前学习孔融让梨的风格,结局不就圆满了吗!北宋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就强调了看事物的哲理性和辩证性,可见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辩证性是很有必要的。

3 明确价值取向

“取向”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自己整个学习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都会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这就叫做价值取向。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就是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这就涉及所谓价值取向的问题。每个同学都必须作选择,那是对自己人生的期望。不过,有的学生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跟偶像交换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会死而无憾。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希望自己成为成龙,快乐女生,迈克尔・杰克逊等人,事实上这些偶像也有自己的困难。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动辄十几万人参加但下台之后,他可能需要依靠药物来稳定心情。一个人要能够承受十几万人的欢呼,而不至于发疯,需要很高的精神定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上台,却无法下台,他就必须借由药物让自己产生幻觉,或是靠另外一种刺激,让自己忘记上台后的那个自我,因为那个自我在千万人的欢呼之下,已经被神格化,而不再是他自己了。所用,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把他人的价值观加诸自己身上。

一个学生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在思考各种事情时,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自己衡量,判断,试着从其中某个角度,掌握住某些因素。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进行自我训练。选择自己的目标方向。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能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刻苦或代价,也会无怨无悔。是因内心深深相信,自己定位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因而会努力为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学习。

4 达到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事实上,知行统一是一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努力去追求的。

当然,我们不必加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校规定的校纪校规要求,那岂不是校园中没有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了吗?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追求达到知行统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努力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