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范文第1篇

编辑常常被大家称之为“杂家”,含有贬义,即什么都知道一点,实际上什么学问也没有的意思。但是做好编辑工作,知识面确实得宽一点,不必贬为驳杂。这才有助于编辑决定书稿选题,也便于改正原稿中种种常识性、知识性的错误。现在大街上的各种广告牌、宣传栏以及报刊文章和书稿上,常常是常识性的问题经常出错,有时一张小报纸一天就可出现几个常识性的错误。至于有些专门的书籍,作者在某一方面可能有专长,但在他的本行以外,也可能出F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发现和改正这类的错误。而这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基就在于一个编辑的文化修养方面,能够做到一专多能、不专而确实多能,等等,决不要去做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的人。编辑人员的文化修养直接决定着编辑工作的好与坏,全社会也认识到编辑工作与编辑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修养与文化品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编辑修养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有必要重新提起,并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一是图书编辑的思想政治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修养;二是自觉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图书编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无不渗透在其编辑工作中。图书编辑思想政治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只有在编辑工作中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才能对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有执著的追求,才能把握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通过积极的编辑行为,促进出版物信息载体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因此编辑必须具备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编辑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编辑在组稿、选稿、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把好关。应该认真甄别书稿的好坏,对于书稿的好坏进行取舍,并且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书稿的编辑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错别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进行严格的编校,把差错率降到最低,并且要进行反复的编校,以免误导读者。编辑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也要反复推敲,对于封面要切合书稿主题,整体的版式、字体、字号都要和谐统一。只有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做出一本读者满意,合格的图书。

对于图书的出版,编辑是第一道重要的关卡,因此一个编辑的文化品位对于图书出版定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编辑有着好的文化修养与品位,那么在组稿上也就会随着品位有着好的定位,在定位好的基础上也才会筛选好的作者与稿件,而好的稿件是好作品能够出版的重要源泉。其次一位编辑文化修养与品位对于稿子的编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辑在编辑修改稿件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一部书稿进行再升华的过程,只有编辑自身的文化修养过硬,才能决定稿件好坏部分的去留,以及修改好稿件的错漏部分。

二、文化素养与知识结构

图书编辑会涉及的图书内容各种各样,编辑工作的“杂务”决定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把编辑称之为“杂家”无非是指这个行业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面,专里有杂。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事中不难发现,他们既从事编辑工作,又从事文学创作;既从事编辑工作,又搞历史研究;既从事文学创作,又搞科研研究;既是编辑工作者,又是诗人、作家。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一谈起编辑,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由于图书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图书编辑会面对各个学科的书稿,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学科:天文、地理、政治、法律、历史、教育、艺术、科技等。当然编辑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是专家,但是在各个领域应该尽量去多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在遇到书稿具体问题时候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做出合理的修改。

知识的储备要求编辑要不断地学习,在业余时间要大量地阅读,广泛涉猎不同行业的书籍,在校稿的过程中对于书稿中出现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虚心请教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只有这样在责编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样一位图书编辑的文化素养同样对书稿的编辑润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编辑的文化修养程度的高度直接对书稿的判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市场意识与创新精神

当今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本好书从一开始就是在编辑的精心策划、组织、指导、编辑加工下形成的。因此,无论从整个出版工作流程,还是从图书所承载文化信息的传播关系来说,编辑都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编辑在选题策划时要积极主动,有占据信息意识;要面向社会,具有市场意识;要着眼未来,具有超前意识;要寻求变化,具有创新意识;要常存于胸,具有精品意识。这样,才能策划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图书,为读者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选题策划是编辑开发新书的总体构想,它是出版社的一项重要工作。选题策划体现着出版社的服务宗旨和出书方向,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好的选题策划才能创造好的图书,好的图书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粮。当今图书出版行业选题众多,但是好的具有创新的选题总是少之又少,图书是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新美学的载体,我国每年出版新书十多万种,加上重印再版共计二十多万种,尤其是目前数字化出版高歌猛进,出版规模可谓海量。一种图书既要成为思想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又要从海量规模中脱颖而出,它就必须具有自身独特的创新价值,这是不争的道理。

文化修养范文第2篇

数十年的专业工作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音响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因为舞台音响是处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前沿。音响设备的调控、操作、科技含量较高,例如:调音台、音效混响、延时数码器、音频信号、分路器以及各种不同的话筒、音箱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声学、电子学、声控学等很多新学科、新技术。没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知识,是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音响师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艺术修养。为了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取向,还要经常向那些具有艺术专长的前辈们虚心请教,帮助自己不断提高在艺术欣赏方面的认知、理解和感受,从而逐渐加深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下是本人在110场《锦绣神州》演出实践后的几点感悟:

一、在语言扩声的调试中,应注重体现艺术性和美感,要明确语言表演艺术中实际调试出来的声音,并不是演员的原声,而是音响师通过音响设备改造过的声音,如何通过调试把演员的原声改造得更符合语言艺术的要求,帮助演员更好地完成创造典型人物形象,是音响师责无旁贷的任务。音响师应当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要懂得诗词中的韵脚,明白抑扬顿挫,弄清楚哪儿该扬,哪儿该轻,哪儿该重,哪儿该急,哪儿该缓等。如果对文学修养一窍不通,就很难与演员合作,不能把语言节目调试得有声有色,因此,一定的文学修养,决定了音响的扩音技术与质量。

二、音乐是纯粹用有组织的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以旋律、节奏、节拍、声调、和声、音色等为基本手段,擅长于直接表达感情,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来说,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情况、地理环境、语言属系、生活习俗等等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风格和各个流派的音乐作品。每个民族、每个流派都有它自己长期形成的艺术特点和独有韵味。这就要求音响师对音乐的各个种类、体裁、形式和风格都要有大致的了解。即便是同样一种乐器,不同地方的演奏都有不同的风格,如:《锦绣神州》的东北唢呐粗犷、大方,演奏出来的大秧歌,令人有扬眉吐气之感;它不同于河北的小唢呐,声音高亢明快;更不像山东的唢呐,声音刚烈,风格硬朗,适宜与锣鼓等一起演奏。因此,音响师必须对各种乐器的特色有所了解,同样必须对所调试的曲目的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如果不管乐器,不管乐曲风格,只用同样的手法去拾音、调音,那是很难调出乐曲所具有的民族或地域风格来的。

文化修养范文第3篇

意是虚的,是一幅画的魂,一幅没有“意‘的画就像是动物标本,或像塑料花,尽管制作的再像,栩栩如生,但毕竟是如生,还是少了一分灵性。画中的意从何而来昵?我认为赋予画中”意“的方法有两种,主动和被动,主动为上乘,被动次之。

先说说被动的“意”,我见过不少人作画,他们是先画,画成什么样没个准谱,尽管功力颇深,笔笔得法,等画完后,再来琢磨题一句什么诗或词比较合适,以此来点出画的“意境”还有的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干脆落个穷款。当然这也未尚不可,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国画多为此作。都是后来之意。难怪现在出版了一种诗集,是专供这些画家作画时提款用的。但我以为这种画,画得再好,也只是塑料花,缺少灵性,当作基本功训练教材尚可,却是品之无味。

再说说我认为主动的“意”,何谓主动的“意”,古人云;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所谓胸有成竹就是自己要画的东西具体形象早已了然于胸。不是画到哪算哪。意在笔先就大有讲究了,这就不仅仅是你要画的具体物象了,这个“意”要表现的往往是无形的,是抽象的,是代表作者思想的东西。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用文字表达似乎容易些,而美术作品是具象的,要做到境生像外,这就要考量作者的文化功底了。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个缺少中国文化功底的画家,是很难创作出好的国画作品的。所谓文人画,就是文人在作画,先是文人,后是画家。中国古代的画家多为文人,文化功底颇深,特别是诗词歌赋.尽管不是每个国画大家都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诗词歌赋,但你只要看看他们的题款,其文化根基就可见一斑了。其实中国画展现的“意”大多为诗意,特别是山水画,一幅上乘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们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诗意。中国画把意境的营造和神韵的表达视为最高境界。以至升华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境地。对于一个深谙中国诗词歌赋的画家就能做到“以心造像”尽情摄性,看似随心所欲的泼墨,其实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这就是我所谓主动的“意”,是意在笔先的“意”.如果一个中国画作者能懂一点诗词歌赋,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那他的作品才能得到品位上的提升。纵观古今绘画大师,无不集诗,书,画于一身,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黄道子,坡,郑板桥,唐寅,朱聋,齐白石,范曾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而伟大的诗人又能寄画于诗,‘当我们读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诗句时,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就立刻呈现于眼前。诗,画,在抒发人类情感的层面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真正做到意在笔先,寄情于画,真正的创作才有了可能,而不是单纯的展示笔墨技巧。

在当前文化多元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画逐渐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由于艺术进入了市场流通,艺术与生活界限更加模糊,中国画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消费品中的一种时尚和快餐文化。这样下去,艺术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势必受到削弱和影响。面对这一问题,如何提高中国画的品位,是树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打造时代经典确保中国画的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兴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此起彼伏,从秦汉时期的萌芽状态,到唐宋巅峰时期,中国画的发展都进入到时代的辉煌阶段。中国画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肇墨,霓性,意境的拓展和品位的提升.建立完善中国画品格,打造时代精品是历史赋予当代画家的责任.中国画是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的艺术,其核心应该是意境,有了意境,就提升了品位.当然也要注重笔墨,笔墨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形式的外壳,亦不能视为描绘自然万物外在形象和图形。笔墨有它独立的表现方式,失去灵性的笔墨,失去内涵心性的精神依托,笔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把中国画概括为文人画,也就是说绘画要讲究文化,讲究修养,有了文化和修养才有胸襟和气质,有了胸襟和气质才有品位和才华.古代画论对中国画品位的论述甚多,大都离不开人品,故有,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品位的问题是一种境界,它是对艺术理解和认识的层次反映.同时也是知识,灵感,才情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它是通过你不断日积月累,细心揣摩和感悟的结果.说起来艺术也有点奇怪,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和潜质,有些人穷其一生精力难得真谛,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是,任何能力和潜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需要后天真正的不断努力学习,吸纳,借鉴,领悟和调整,才有能力去把握,并把其归拢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凝聚的是才气,是实力,是厚积薄发的原动力.

当下中国画的繁荣应该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中国画,这无疑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一些人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淡薄,对艺术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使他们的艺术出发点不是一种持恒的精神关怀,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自我表白.这就使得他们因利欲的诱惑而陷入到生存现实的泥沼里.更有甚者,以那些俗不可耐的欺世之作,到处进行竭力的张扬和炒作,使原本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中国画遭受着一种轻浮的热闹和困扰。

文化修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代先进的思想理念,研究中国茶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提升问题,不仅有助于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大学生正确与健康的心性,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的功能

首先,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中国茶叶世界闻名,中国的茶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人们的支持与喜爱,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于此同时,茶文化的发展还形成了诸如茶诗、茶艺、茶道等人文知识,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熏陶与积极影响。加强将中国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结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而且有助于他们产生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并自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其次,有助于缓解身心压力与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一方面,中国茶文化有助于通过茶叶自身药效的发挥,平衡大学生身体机能,使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有“凝闷、解热渴、四肢烦、目涩、脑疼、百节不舒”等功效,这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神清气爽,缓解他们劳烦疲惫的情绪,进而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他们的品行与道德素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断变得更加强大,从根本上缓解他们心里的压力,加强他们应对挫折与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实现真正的身心放松的同时,精神上得到愉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思维习惯。

再次,有助于形成健全人际交往能力。中国茶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内在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中包含的“和、敬、礼、融”等内涵,主张人们在相处时要和谐共存,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敬如宾,主张在遇到矛盾时要相互礼让,主张在共事时要合作互助,这些品质在人们围绕着一张茶桌、一套茶具、一起品茶与一起谈茶时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样,这些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施加正态影响的重要目标体现,体现着与中国茶文化的高度内在契合。可见中国茶文化有助于使高校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茶文化对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路径

第一,开设相关茶艺与茶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通过相关课程、讲座向大学生们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使他们对中国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真谛,并通过他们的自身的学习与体验,循序渐进地提升其道德修养与精神品质。高校教师在传授茶文化知识时,要注意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介绍茶文化的一般常识,而且要有目的性地将茶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结合起来,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并积极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做中学,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到茶事活动中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更为真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的感召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品质,这一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恰恰体现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延续。

第二,将茶文化观念融入到大学生文化教育工作中去。中国茶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高校不能对茶文化理论进行教条化处理,仅停留在对学生的理论说教上,而是要善于将这些精神品质转化为理念贯穿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例如通过对茶文化中勤俭节约品质的传承,鼓励大学生要懂得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且行且珍惜,要懂得节约,而不随便铺张浪费,要懂得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做好吃苦耐劳与艰苦奋斗的准备。又比如,通过对茶文化中“和、敬、礼、融”观念的传承,要鼓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待身边的同学要尊敬礼让、和谐融洽、合作互助,进而形成平安和谐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第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主题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通过社团等组织积极举行茶文化展览、茶文化诗会、开展茶文化沙龙、茶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中国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渗透到大学生内心,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放松他们的心情,提升他们的修为,愉悦他们的身心。同时,鼓励其他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尤其做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也要积极参加到这些校园活动中来,在师生品茶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内心得以释放,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对人生问题的领悟与思考,提升自己的修为。

第四,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高校还可以围绕茶文化相关主题积极组织大学生围绕自身相关专业知识开展相关调查与研究。例如,历史学的学生可以关注各地茶文化风俗、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等;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关注并研究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对比研究亚洲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茶文化与不同专业知识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更好加深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体会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无形中有助于内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受用终身。

总之,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内在精神意蕴对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与高校学生工作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熏陶与感染,在提升其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而努力实现其全面发展,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

作者简介 

文化修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修养;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制度的实施,大批外来文化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涌进中国社会。在国际经济交流、文化碰撞之下,我国抓住发展的机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传统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国外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作为文化糟粕挤进来国民生活之中,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而且由于我国在教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在教学中很少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讲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其内心,学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为国外的“快餐文化”侵入学生的观念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是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笔者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提出见解,期望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借鉴。

一、以传统文化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向学生传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内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面对的是学前儿童,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具有启蒙意义的教育书籍开始学起,以此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例如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第一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书,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历经千百年的文化发展浪潮仍然发挥独有的光芒。《百家姓》极具实用性,于古于今都有裨益。《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读物虽然已历时千年,但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已经欠了太久的账了,因此,从现在开始,从尚未毕业的学生抓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传授这些具有启发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从基础学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此学生在就业之后会向学前儿童传授此类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例如很多学生对孝只有一个表面的认识,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它。《弟子规》以孝开头,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小故事《卧冰求鲤》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需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使其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为其文化修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量阅读是培养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其爱阅读、乐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多是手捧手机,埋头于网络小说之中。一些低俗的网络小说在学生之间广受欢迎,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教室读书角、电子图书等。我们可以向学生发放读书倡议书,通过召开读书认知大会或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主题活动,向学生说明读好书、好读书的重要性,并建议他们在自己的宿舍设立一个图书柜,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学生对书籍的评价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追风筝的人》、《飘》、《活着》等具有启发意义的图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对社会文化产生共鸣,深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除了在宿舍开设阅读角之外,学校这个大环境是一个适合阅读的场所。我们可以在校园内部、教室内部的宣传栏上摘抄每天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古诗词、精彩习作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当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在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存在缺失,但是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很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文化兴趣点,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起他们的求学意愿。例如某些学生喜欢传统音乐,对古筝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师就可以从古筝入手,尽管学生不是音乐专业的,但是老师还是可以找机会让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在实践中体会弹指的技巧,这样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在学生拨弄琴弦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向他们讲解有关于传统乐曲的知识,理论加上实践,可以转变他们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看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他们会在课后对此进行调查,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现代中职学生文化修养水平不高,与教育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文化,那么他们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