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操作

护理操作

护理操作

护理操作范文第1篇

1.1滴注生理盐水对生理学方面的影响

1.1.1对氧合效果的影响

Bostick和Wendelgass[2]研究了45例成年开胸手术后应用呼吸机12h以上的病人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对氧分压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此项研究排除以下病人:①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史。②支气管外伤或异常。③有严重的肺部疾患。④病人需要频繁吸痰每2h1次以上。研究者将45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1组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另1组未滴。两组病人均在吸痰前5min和吸痰后20min抽取动脉血气分析,观测氧分压值。结果表明两组病人之间吸痰前、后氧分压水平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对氧分压的测量,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对氧合作用无效。同样,Kathy和Swartz[3]调查了美国92所医院的儿科监护室(PICU),有91%的新生儿在吸引前常规滴入0.5ml的生理盐水,其调查结果同样证明滴注生理盐水与否对氧合效果没有影响。

1.1.2对氧饱和度的影响

Ackerman和Gugerty[4]在两年内共研究了140例不同类型重症病人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对氧饱和度的影响。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所有样本中,吸痰后氧饱和度水平均立即下降,不滴注生理盐水时平均氧饱和度从92%降为89.5%;而吸痰前应用生理盐水滴注后,吸痰后平均氧饱和度降至85.5%。在吸痰前不用生理盐水滴注,吸痰后5min测量其氧饱和度已超过吸痰前的水平,平均氧饱和度为95%;而应用生理盐水滴注吸痰后5min氧饱和度的水平则刚刚达到吸痰前的水平。另一位研究者[5]也对56例病人研究了滴注生理盐水对氧饱和度的影响。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吸痰即将开始时和吸痰刚刚结束后分别测量氧饱和度,然后每隔1min测量1次至吸痰后5min。结果显示,应用生理盐水滴注比不用生理盐水滴注氧饱和度平均降低4.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3对生理学方面综合影响

Gray等[6]研究了气管内吸痰应用生理盐水滴注对病人生理学方面的综合影响。研究测量的指标包括血液动力学变化、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每分钟换气量、最高吸气压和潮气量。这些数值在即将吸痰测量,吸痰后立即测量和吸痰后15min测量。结果表明以上指标在应用和不用生理盐水滴注两组病人中均无差异。Reynolds[7]等在一项研究中调查了滴注生理盐水对最高吸气压、动力顺应性和潮气量的影响。并按照有无滴注生理盐水及滴注的量进行分组,共分为8组,分别是:滴注组、未滴注组、滴注5ml组、滴注6ml组、滴注7ml组、滴注8ml组、滴注9ml组和滴注10ml组。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中以上监测数值不受滴注生理盐水的影响。这个结果支持了Gray的观点,进一步证实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对病人生理学方面无明显影响。

1.2滴注生理盐水对分泌物的量和清除分泌物效果的影响

在Bostick和Wendelgass[2]的研究中,研究者同时测量了两组病人吸出分泌物的量,结果虽然滴注生理盐水(10ml)组比未滴注生理盐水组分泌物量多,但两者差别很小且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滴注生理盐水进入气道,目的是稀释分泌物。但是King等[8]的研究证明生理盐水根本不能和分泌物混合,即使在实验室充分摇动,盐水和粘液也不能混合。研究指出当一定量的盐水进入气道时,会引起病人咳嗽,导致大量气体进入气道和肺,随咳嗽进入气道的气体可使得痰液进一步向纵深转移而进入肺。所以滴注生理盐水没有提高清除分泌物的效果。

2对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引发感染的研究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破坏了粘膜的正常保护作用,增加了感染的危险。而频繁进入气道吸痰和滴注生理盐水则会将大量的细菌带入气道内。

2.1对滴注生理盐水污染的研究

Rutala和Stiegel[9]随机调查了24名护士常规滴注生理盐水的操作。护士按要求洗手后开启生理盐水瓶,然后分别抽取5ml生理盐水滴入培养管和病人气管内,在经过潜伏期24h和48h后进行检查,结果培养管内46%的生理盐水被污染。因此滴注生理盐水可增加病人感染的机会。

2.2气管内套管感染

Hagler和Traver[10]在实验中随机选取气管插管时间均超过40h的10名病人,其中5名病人吸痰前应用生理盐水滴注,另外5名病人不用。研究了这10名病人气管套管内不属寄宿细菌的数量。结果两种方法都有细菌进入,但应用生理盐水滴注组比未用组细菌数要多,最大的一个菌落数(310000)是在一个插管39天应用生理盐水滴注的气套管内。研究者指出,虽然细菌的数量不一定引起感染,但对免疫系统低下的危重病人可增加感染的机会。

3讨论

3.1慎用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

抽吸病人呼吸道的最终目的是清除分泌物,促进气体交换。美国呼吸道管理协(TheAmericanAssociationofRespira-toryCare)报道以下作为成功吸痰的标准:[11]①呼吸声音改善。②降低峰值吸气压。③降低呼吸道阻力或增加动力顺应性。④增加潮气量。⑤改善动脉血气值或氧饱和度,利于分泌物吸出。以上所有的研究证明在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不但不能帮助达到以上目的,反而有着许多增加感染的机会。国外新的护理操作常规[12]中已不将滴注生理盐水作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的常规护理操作。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以上国外的研究结果看,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这一操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临床上应慎用,并在此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护理操作范文第2篇

1.1花费大量教学学时,考核效率低下目前的护理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方式是在每项操作训练完成之后,由老师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考核给出具体分数。以1个60人班级为例,学生完成1项操作考核通常需要的时间是15min,如果分2组2位老师监考,需要7.5h才能完成全班的考核。考核所需学时较多,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如果要在安排的2或4学时内完成所有学生的考核,则老师必须同时对2位以上学生进行监考。监考过程中,由于监考教师注意力有限,很难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客观评价。

1.2考核不能起到很好的反馈以及矫正作用以静脉输液为例,该节内容安排8学时实验学时,示教安排2学时,练习2学时,考核安排4学时,作为基础护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练习学时数太少,学生在2学时的练习当中,很难熟练掌握这项操作技术。同时受考核学时限制,该操作考试由2位老师监考,每位监考老师同时对3~4名学生进行考核,监考老师无法仔细认真察看每位学生的操作,无法客观公正给予考核评价,更不能体现考核的反馈及矫正作用。如何在考核中将考核技能训练效果与操作评价反馈相结合,同时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探索了在口腔护理操作中进行同伴考核评价法,以期克服以往教学考核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同伴考核评价法的主要内容

2.1确定考核目的及评估标准以书面的形式确定口腔护理考核目的及考核评估标准,详细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操作考核评分表打印出来并且发放给全班同学。

2.2同伴考核者的挑选从班级当中挑选16名平时成绩较为优秀同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同伴考核评价者。

2.3同伴考核者培训、考核同伴考核者与非同伴考核者在口腔护理操作练习上并无差异,仍然是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安排进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同伴考核者进行考核,确保同伴考核者在操作技能知识上面具有考核能力。考核结束后教师对所有的考核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考核的注意事项。2.4考核过程将接受同伴考核评价的学生随机分为8个考试小组,每一考核小组安排2位同伴考核考官,按照已经确定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考核评价标准为一式两份,同伴考官应在评分表上及时记录考试过程中的扣分情况,考核结束后2位同伴考官要对被考核者进行口头考核情况反馈,同时将一份考核评价表交给被考核者。另外一份考核评价表留底存档,用于统计该被考核者该项操作考核得分。

3同伴考核评价法的实施体会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同伴考核评价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考核评价,在考核其他同学过程中也是在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帮助被考核的同学清楚知道自己操作的缺点,这种考核方式较以往的考核方式更为严格,考核过程明了、公开,在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考核压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练习时更认真、更仔细。

3.2提高了操作教学质量同伴考核评价法较以往的考核形式更为严格,参与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更大,练习也更认真。特别是成为同伴考核评价者的这部分学生,因为承担了考核评价的任务,对其来说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操作表现落后于其他非同伴考核评价者,这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端正,练习也更刻苦,操作技术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3.3教师监督应该贯穿于整个同伴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很多的教育者虽然提倡同伴评价,但同时也担心它的准确性或客观性,Carson等[2]发现,中国学生不愿意批评同伴或反对同伴的意见,这些都会削弱同伴互评的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同伴评价者面对的如果是与自己关系良好的被评价者,往之不能客观地指出被评价者的问题,当然有些评价不准确也与同伴评价者自身操作水平有关,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对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非常有必要。

4小结

护理操作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在职女性护士100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1.01±7.64)岁。

1.2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对象内部的一致性,在获取研究数据前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提出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过去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生理与情绪状态等四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专题训练[5-6]。其中,所谓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所谓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这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式。当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的成功,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景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反之,则会降低观察者能力的自我判断,并削弱其在类似活动中的努力程度。所谓语言说服,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是一个接受与加工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进行自我规劝的过程,其效能价值取决于语言说服是否切合实际。而生理与情绪状态是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包括增强身体状况、降低应激水平、减少消极情绪倾向,并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训练按“传授知识促进内化外化练习”的程序进行,平均每间隔4个月进行一个项目的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相关研究数据的采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验[7],获取每一训练结果样本的自我效能感受水平。该量表为单维量表,修订后的中文版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0.87,重测信度r=0.83,折半信度r=0.82。共10道题,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心理状态。按4等级记分,1分为完全不正确,2分为少部分正确,3分为大部分正确,4分为完全正确。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即为总量表分,分为低(10~20分)、中(21~30分)、高(31~40分)三个等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强。每一自我效能专题训练结束后,即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个有关护理基础技能项目的水平考试;四个自我效能训练项目对应进行了壁式给氧、口腔护理、静脉输液和电动吸痰方面的护理操作技能考试。对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的评定,由课题组人员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编制的《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同时对某一被试在有关技能的现场表现状态进行评分。而每个被试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确定,则来自5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评分者评分的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配对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分值

研究对象在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及生理与情绪状态四项训练结果下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见表1。从表中可知,在这4项训练中获得的自我效能感或护理操作技能分值,分别在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状态表明本研究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排除了共变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为探索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的相关性提供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条件。

2.2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的相关性

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见表2。此统计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这两类分值在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生理与情绪状态四项训练结果下的各组合状态下的两两相关系数分布在0.893~0.954之间;而各组合状态下的自我效能感与操作技能成绩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和P<0.001)。由此可知,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这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双方向的互相关系。

2.3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回归分析

从表3可知:①在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生心状态四方面训练结果下的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在互为自变量、因变量下的复相关系数分布在0.892~0.949之间,表明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高度密切;②用来说明回归方程效果的判定系数分布在0.797~0.901之间,说明回归分析的实际效果很好;③由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布在78.303~126.945之间)和截距(分布在0.501~1.622之间)所构成的回归方程(模型)可反映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两变量之间的变化状态。若考察用来判断回归模型的整体显著性的F值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回归效果是显著的;④根据t统计量的值可知:各种组合状态下的X对Y都有极其显著影响(均显示出P<0.001);⑤综合①、②、③、④可知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两变量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二者单方向的关系存在回归关系,呈现出互为因果的高度正相关。

3讨论

护理操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医院感染作用

医院感染指的是住院患者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其分为住院期间的感染以及医院获得但是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并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者潜伏的感染。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多发科室,因此也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1]。手术室护理能够防止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护理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提高其规范操作水平,从而有效防止手术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预后质量[2]。我院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加强护理规范操作管理,显著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手术患者240例,其中男125例,女115例;年龄19岁~57岁,平均年龄36岁。入选标准方面,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治疗,住院时间>3d,无精神疾病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心肌疾病。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沿用常规手术室管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2.1规范护理管理制度

健全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是规范护理操作并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前提条件[3]。我院根据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同时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科学系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同时设定配套的奖惩制度,包括组长管理制度以及组员监督制度,具体明确护理工作人员的职责,以严格控制医院感染为目标进行护理操作,从而改进护理技能和提高质量[4]。

1.2.2开展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护理培训

护理人员是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环节,所以增强护理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对规范护理操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有着重要作用。我院根据手术室护理操作规范为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培训,一方面增强其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另一方面提高消毒、灭菌以及隔离等各方面的护理操作技术水平。

1.2.3强化消毒护理管理

手术室需要定期开窗通风,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应当采用层流方法,进一步降低手术室内的生物以及细菌含量[4]。手术室要严格控制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的进出,同时控制手术室的人数,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除此之外,手术室需要定期清扫以及消毒,通过空气净化实现消毒,并且在无人时使用紫外线常规消毒。要严格区分手术室内的无菌区以及有菌区,根据要求保证手术室的紫外线消毒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手术室的医疗垃圾需要使用双层包装进行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要重视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严格洗手消毒,同时增加洗手设施以及消毒液,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加以监督,从而督促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执行洗手消毒制度。

1.2.4合理布置手术室中的移动操作

手术室移动管理的内容包括患者移动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为降低患者体力消耗,应当合理调整科室线路。在操作的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分析护理人员的操作方法合理与否,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环节[5]。在手术室等待环节,需要缩短患者、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等待时间,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手术切口感染11例,泌尿感染5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3%;研究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2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0%。研究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作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是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高的科室之一,也是最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对于患者手术效果以及预后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医院感染对手术患者的康复有着严重危害,能够导致并发症率以及病死率上升,从而增加患者痛苦;也加大了医院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也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这样一方面加大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医院感染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医院的声誉,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已经发展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6]。传统上沿用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存在着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主动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护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不利于有效控制并消除手术室患者的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规范操作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规范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步骤,可以改善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效率,确保护理流程更为科学合,增强每一名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高度重视自身工作,最终保证手术室护理操作的无菌安全运行。除此之外,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有利于监督护理人员工作,从而不断改进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手术室护理的组织管理,使得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高效。本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通过规范护理操作,在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加强规范操作管理,能够显著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娟,胡炜,张学利,等.脊柱外科手术发生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7(2):115-117.

[2]王娜娜.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4,24(3):1669.

[3]杨云美.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5(16):174.

[4]侯智容,徐春梅,郭文哲,等.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7(19):121-122.

[5]郝桂娥,王悦.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集中式管理实施效果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4,12(3):15-16.

护理操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血液净化 护士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是一个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在医疗、治疗和护理活动中都会有风险;人为或系统因素也会增加风险;病人的行为也是构成医疗风险的主要因素[2]。血液透析护理工作是高风险、高科技、劳动强度大的科室,对护理人员要求较临床高,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高。血液透析室护士在工作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护患矛盾、理论知识贫乏、业务知识不熟练、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常超时超量工作等等,本文对血液透析护理操作中护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得对策,对护士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让护士要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

1.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的风险

1.1 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

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刺伤本身,且刺伤后存在发生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在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常常要为患者进行穿刺、注射、输血等操作,因此,针刺伤成为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一个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3]。据报道,针刺伤约占锐器损伤的66.6%。因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最多,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8%。而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这些疾病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针刺伤一般只需0.004ul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针头刺伤而发生乙肝危险性为20%。1981年---1993年美国发现的30万艾滋病病人中,已有20万人死亡,其中6%是医务工作者,护士占63%。其主要原因有:(1) 护士操作不熟练;(2)操作集中,时间紧张,忙中失误;(3)穿刺时未戴手套;(4)由于止血带扎的太紧或患者血压太高,血液直接污染护士手,或者飞溅入眼睛。所以血透室的护士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

1.2 化学因素

血液净化中心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次氯酸钠、冰醋酸、甲醛、戊二醛等用于管路、透析器、透析机、水处理机的消毒。这些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可导致护理人员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还可导致妊娠期胎儿畸形、流产。环氧乙烷、甲醛不仅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变[3]。

1.3 物理因素— 噪音和电磁波

血液净化中心的噪音和电磁波主要来自:水处理机、空调、电视机等。据测,水处理噪音为65分贝,透析机报警噪音为35分贝-70分贝,空调噪音为32分贝-50分贝,而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音标准理想值为35分贝,极限值为45分贝。长期处于噪音和电磁波环境中能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容易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烦躁激动、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心动过缓、女性经期紊乱等症状,严重能诱发癌变、生殖畸形。

1.4 心理因素

由于血液透析实施体外循环,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情况,如凝血、漏血、漏气。透析引起的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及发热等。要求血液透析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使透析护士每时每刻精神都处于紧张状态。中心病人多,常年开展三班透析,透析轮班三班倒,工作时间长,护士缺编,分管病人多,中心每个护士需分管5台或6台机器,并轮流值班,随叫随到,以便急诊加班抢救因蜂蜇伤造成的急性肾衰竭和药物中毒、高钾等多种原因需要及时透析的病人,这种不定期的班次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害怕接到科室电话,精神状态差的不良心理状态。

1.5  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复杂的护患关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透析新技术的开展和改进,对护士的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不同知识层次的透析病人,护士要给病人提供相关病情知识、相应的心理支持、饮食营养指导等,要求护士具备广博的临床知识。维持性透析病人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社会家庭角色转变,因此大多数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3],易怒而发生冲突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心理素质相对不够成熟,在应对护患关系时,处理不当会造成病人的误解而感到委屈。

2. 应对方法

2.1 培训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从增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入手,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感,加强护士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新从事透析工作的护士应经过严格的上岗前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要熟悉各种透析方式的原理、操作方法、常见透析急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掌握透析护理操作中的每一项风险。按计划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经常参加学术交流,开展持续性质量改进活动,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提高护士防范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2 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宣教,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