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规划解读

城市规划解读

城市规划解读

城市规划解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多媒体影片;全域城市化

前言

大连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以“浪漫之都、美丽大连――全域城市化之梦”为主题,以“规划展示、公众参与、规划交流”为主要功能定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连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多媒体影片设计的解读,梳理大连城市规划的历程和建设成就。透过影片,回望历史;透过影片,展现大连作为辽宁沿海开放核心、东北振兴龙头的傲然风采。

一、影片总体策划方案

影片以大连的概况简述和历史空间传承为切入点,以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技术路线为主要内容,以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展现今天大连的建设成就,展望明天大连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的大连梦华丽启幕。

二、大连城市发展脉络

1 大连概况简述

大连,地处欧亚大陆东岸,辽东半岛最南端,陆地面积1353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万人,现辖6区3市1县。大连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地形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土地构成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大海是大连的魅力之源,蔚蓝色是城市不变的主色调,绵延的海岸线是大连最宝贵的资源。

2 大连历史沿革

大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始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航线的开辟。1879年,李鸿章在旅顺疏浚港口,使得旅顺地区得到发展。

沙皇俄国强占旅大地区后,在大连湾沿岸东青泥洼海岸开辟新港,建设一座新的港口城市。此后,日本统治时期,一方面维修市政设施,一方面沿袭了俄国租借时期制定的城市规划思想,包括城市肌理和大的功能分区。至此,大连形成了放射线+对角线+圆形广场”的最原始的城市格局。

3 概述大连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2003年,国家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连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

为了贯彻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肩负新的国家使命和更大的区域责任,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大连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引导全市生产和生活功能向城市组团集中,形成组团式城市群与原生态乡村的和谐共生。

4 解析大连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技术路线

(1)战略实施前提

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划定生态红线,严格保护自然本底;改变“重城轻乡”的传统思路,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配置,抓好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战略空间落实

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大连全域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构筑“一轴两翼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哈大发展轴。

两翼:黄渤两海城镇发展翼。

四组团: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黄海城市组团。

(3)战略产业布局

在全域构建“两岸一带”的产业布局结构。“两岸”指“渤海沿岸产业发展带”和“黄海沿岸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以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先进制造业。“一带”指“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带”,依托温泉、沟峪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4)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制造业北移布局、城市功能向北延伸、重大项目北移落户以及生产要素向北集聚,要加快道路交通和水电等硬件基础设施向北延伸,重点建设太平湾港、栗子房港、金州湾新国际机场等项目。加快地铁在中心城区的连通以及轻轨在“四大组团”间的紧密连接,打造“市区半小时”和“市域一小时”的便捷通勤圈。

(5)农村地区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通过积极扶持、推广生态旅游、生态农庄、生态林

场、海洋牧场、特色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重点发展区域

影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

(1)空港新区

位于大连市中心城区北部,依托大连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新机场,是城市北进的必由之路及全域城市化的重要区域,对未来城市发展、构建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及实现主城区功能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大连体育中心

位于大连市北部湾新区的中心位置,用地面积80公顷,共可容纳观众约10万人。体育中心以中央景观轴线为核心,以S型附属设施连接主体育场及主体育馆, 与其他设施共同形成“三场、五馆、一基地”的格局。未来,它必将成为大连体育产业和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大连体育名城的标志。

(3)大连北站

位于大连市北郊南关岭地区,是大连铁路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之一,处于哈大速铁路干线终点,具有重要的交通集散作用,规划2030年,旅客发送量约为4360万人次,最高聚集人数7500万人次。大连北站与运营中的大连站实现明确的功能划分,最终形成环渤海及国内完善快速、便捷的输送客运网。

(4)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被辽宁省政府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并相继被授予“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称号、“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称号、全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未来要建设成为低密度、森林式、创新型、国际性、智能化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5)钻石海湾

位于大连城市核心区,环绕大连湾。大连钻石海湾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区,定位为集商务金融、创新经济、港航服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教育和优质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中心。钻石海湾将引领大连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其华美蜕变。

(6)星海湾商务区

星海湾商务区以金融业为主体,辅之商务等配套服务,成为大连市现代金融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将建成立足大连,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机构密集、交易活跃、国际化的现代金融商务区。

(7)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

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全长30多公里, “一带七园”的产业规划已具规模。先后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聚集度最强、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世界一流软件产业基地,继续引领大连的城市创新步伐。

结语

城市规划解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图 设计理念 特点

中图分类号:P2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36-02

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部,辽西走廊的西端,有“关外第一市”之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是亚洲最大的锌冶炼基地,中国造船基地之一。总面积10 415 km2,现辖3区、1个县级市、2县。

《葫芦岛市城区图》是由葫芦岛市民政局主编,辽宁经纬测绘规划建设有限公司承制,宏观地反映了葫芦岛市主城区行政区划、交通、经济发展等信息,表现内容详实、现势性强。它的制作将会为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宏观调控和规划布局提供便利条件,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方便,更加有益于人们了解城市现状,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1 地图的总体设计

1.1 地图的版式设计

该图成品尺寸1 400 mm×1 000 mm,采用128 g铜版纸,四色精印。

1.2 地图的内容

该图根据最新底图1∶5万数据作为依据,再根据地图尺寸的要求采取恰当的比例尺。1∶5万地图主要反映了葫芦岛市主城区的行政、道路交通、资源分布的总体概况,包括如下几项。

(1)行政界线:根据最新勘界成果(民政厅),更新各级行政界线。

(2)区域颜色:该图按县区级政府设置区域色块,每个县区级的主城区部分用深色调底色表示,其对应郊区部分采用同色系的浅色调表示。要求色彩亮丽以突出葫芦岛市主城区的行政区划。

(3)交通:表示葫芦岛城区的主要路网包括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其他道路、城市支线及一些在建规划的城市道路,在已有稻莸幕础上根据民政局提供资料再进行更改。

高速公路以2013年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全省高速公路网进行更新。

(4)单位:以上述基础数据作为底图,保留图幅范围内地级市、县区级政府驻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及郊区的镇、乡、村、驻地,一般单位、机关单位、医疗、学校、卫生、交通、旅游等单位。

(5)插图:南票新城城区图,南票新区位置图。

1.3 地图的主要色彩及符号设计

城区图的色彩根据制图的几大分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色彩表示。

由于地图的表示内容丰富、类型繁多,色彩的设计既要使读者看得舒服还要考虑不同类别之间能够区分以及符号色彩与底图色彩之间的搭配问题,使地图的符号注记既要从底色中突出,而且还要与底色协调。

1.3.1 底图色彩设计

根据城区分为两个区级行政区域,而且沿海城市幅面内海域面积占比很大,区域内绿化较好包含几个大型公园及绿地,根据此种情况对地图的底色进行设计,为将行政区划和海洋水系及绿地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来应用了几个鲜明的颜色,这使读者在读图时更加方便快捷。

1.3.2 道路路网的设计

为对城区内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内部道路、其他道路及城市支线道路进行区分,在地图的制作中将道路分级别用不同颜色表示,而且不同等级的线划粗细也不相同,其中等级越高颜色越深,线划更粗,反之等级越低颜色越浅线划越细,对于城市内在建及规划道路用虚线表示。图中包含的高速公路及国省道路用与城区内道路不同的色系表示,使其更加突出。

1.4 地图符号的设计

地图的内容包含主要与次要,对于市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及乡镇、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这类城市主要政府机构为使其更加明显地表示,使读者一眼认出,在地图设计时对这类信息给予更加鲜明的颜色并按等级的高低给予大小的不同,对于城市主要的机关单位、医疗卫生、教育机构、银行、商场、小区、交通设施、旅游景点这类基础设施的表示,根据其职责不同及其特点分别用了不同的符号表示便于读者区分。

1.5 区域的处理

根据《国家测绘安全保密管理》的要求,在地图中涉及军事、国家安全要害部门属于秘密级测绘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规定成果及其衍生品,未经国家测绘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不得公开使用。该图对单位未作表示,房屋和标志性绿地和道路按照保密规定,采用置换和伪装成其他类要素的方法对该图进行处理。

1.6 开发区界的处理

该图在插图中表示了南票新区的位置图和城区的几大经济开发区,但是按照地图规范开发区界线只能作为功能区的区分表示,它并不包含在行政区划界线中,所以该图的南票新区的位置图开发界线以虚线表示。虽然城区图包含几个经济开发区,但是由于政区图中界线都是以行政区划界线为准,而开发区的界线并不是,所以该图中未表示开发区界线,只在范围内添加了区域注记标注,这样也能便于读图。

1.7 成果的输出

地图的编制主要应用到了MapGIS和Illustrator软件,MapGIS软件主要是用于数据的处理,包括把原始的基础数据按照比例尺进行内容的删减和综合,对各MapGIS类要素进行简单的色彩和符号设计及地图的整饰功能。在MapGIS软件中将地图进行制作完成后导出。此时用到Illustrator软件对地图的整个幅面进行整饰,使其能够在大批量印刷生产中保证地图的内容能完全无误地显示出来。

2 成果与展望

由于城市发展瞬息万变,该图中对于正在规划的项目尚未表示,例如正在施工的葫芦岛市环城规划公路,若在该图中表示规划项目能使读者更加了解城市变化,利于读者的需求,这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信息资料方能解决。

该图的制作是对城市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可以为城市的管理提供更加直观、可靠的技术基础,为对城市规划提供数据资料,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方便,其制作将会为相关部门管理城市现状、规划展望、现场指挥等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解读范文第3篇

面向国际化是我国城市规划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经之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现实情况,科学合理的实行逐步改革,是城市规划本科教学发展的一般途径。本文通过对五所英国知名规划院校本科教学课程、相应模式与评价体系的观察汇总,分析了其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图1)。

1观察会议卡迪夫大学是英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其城市规划专业偏重于人文地理与城市研究,并于2008年位列全英第一。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提供人文地理规划学士、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士两种本科学位,在两者的第一年的学习中,《空间规划导论》课程明确地提出,学生将会得到一个机会在一个规划委员会议上观察规划决策的制订进程。众所周知,规划委员会是当地政府在规划管理方面高层次的议事决策机构。参观会议进程,本科生可以了解一个规划从设计到制订到实施的整个流程,了解规划师、公众在会议中所扮演的角色,初步接触规划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本质并探寻原因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会议这一教学方法,亲身体会到如何做一名排解困难者(facilitators)、调解斡旋者(mediators)、解释者(interpreters)和综合协调者(synthesisers)(应四爱,陈前虎,2010)。此种教学方法较适用于有关规划理论、实践思辨的课程,如导论类课程、管理法规类课程、以及价值取向类课程等。

2短途旅行曼彻斯特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专业的二年级课程《城市与社会》中教学方法明确表示,学生需要在课后完成试听材料、徒步旅行和相关阅读,并在课堂中能够得到体现与反馈。谢菲尔德大学城市研究专业二年级课程《欧洲城市领域分类》要求学生进行指定地点的野外短途旅行,从而可以对比区域之间的差异,了解更多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画廊、档案馆等。纽卡斯尔大学城镇规划专业、利物浦大学城镇与区域规划专业也要求在英国与海外进行一定时间的野外考察。此类短途旅行不同于常规的设计调研,主要区别在于短途旅行更加直面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要求更加深入了解当代城市变化过程,在更大范围内理解经济、社会、政策与环境压力所塑造成的城市土地形态,更能够在变化与成长的城市区域中了解到规划的实施情况。通过该教学方法的训练,有效地完成最后的总结报告。学生能够培养推理和欣赏能力,并且能够在规划决策中懂得如何进行更好地协调。

3文本细读卡迪夫大学规划学士教学计划在最后一年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提出,这个学习模块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了解他人论点,而这个方式正是专业训练与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且实用的技能。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强调文本语言与作者思想意图的关系,要求读者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众多因素,解读作品的真正意义。此类阅读类似于语文教学下所衍生的一种细读方式,语文教师首先肯定作者文本意义的存在,其次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层层剖析文字内在的语境语义,是对作者言语的接受过程与发现过程。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关键思想与实际操作和规划理论联系的意义、人们对规划预期目标的意义以及规划师应该拥有怎样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学生可以在今后对规划理论、实际参与的描述中,更加生动形象的将规划师自身的经验、情绪与感受融入到文章的文字与结构中,让更多的人与这些独特的感悟产生共鸣。

4自主学习纽卡斯尔大学城镇规划本科专业中,除个别明确要求团队合作的课程外,其余课程要求自主学习的时长占每次学生教学时长(StudentHours)的14%至82%,与此相对应的自主学习指导时长稳定在每次时长的50%。学生可以在独立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多媒体、文本阅读、文本撰写、案例研究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国内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不同,纽卡斯尔明确提出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此类自主学习带有强制性,也纳入最终的考评。此外,教师利用大量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与方法,改变盲目的自主学习状况,更好的挖掘潜力与欲望,充分体现了课堂教育围绕学生主体的特征。

中英城市规划本科教学方法的对比

参考袁媛、邓宇等(2012)的研究,依照知识、技能、实践、价值取向四种课程模式分类方法,将英国五所开设城市规划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所有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将各模式下所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汇总(表2)。将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作为国内院校的典型与英国进行对比,差异主要表现在:

1我国规划本科专业实践类、价值取向类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规划理论与技能实践、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庞大的教学体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教师、师生协同合理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来支撑。英国五所院校在实践类课程中更多的加入了研讨会、实地调查、小型项目、文本细读等教学方法,在价值取向类课程中加入了研讨会、徒步旅行、实地调查等教学方法。以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为例,缺少对这两类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视,原因有三:第一,本科阶段课程内容对于时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国内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各自具有区域特色,但主线与主要模块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以往教学的影响,从而难以在原先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中加入过多的实践类、价值取向类课程。第二,相关课程评价体系相对老化。根据表2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课程要求愈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在如今国内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60%卷面成绩+30%作业成绩+10%到课率”作为成绩评判标准。此种方式在面对团队工作的成绩评价时,任课教师难以在学生小组工作进行过程中进行实时的监督、指导和及时督促工作进度。第三,硬件条件制约。如研讨会、短途旅行等,要求学校能够提供类似工作室的独立空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或是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生的野外观察。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几个专用教室所能够解决的。学校对于专业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态度、视野等等。

2同一教学方法与英国有着本质性差异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深受历史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法以向传授、学生围绕教师为主。众多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权威性,相对忽视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外教育思想对国内不断渗入与结合,研讨会这一方法也融入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中。现阶段我国运用的研讨会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特点:注重课题设置、分组合作过程、课堂汇报等。英国所使用的研讨会除此之外另具特色:市民与其他教工共同参与研讨、小组成员年龄差异大、正反双方的辩论机制、独立的工作室与辅导时间等。国内的理论授课与讲座是相对脱离的,通常是教学时间之外,院系邀请具有一定知名度、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汇报,而内容以演讲者的实践经历、研究成果为主,与学生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衔接往往存在脱节的现象。英国除任课教师的讲授外,会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另一种视角的解读。此种基于官方或是民间形式的交流渠道,是促进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提供了在多种方向发展的可能。

3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虽然国内规划院校的课程体系都有一套相同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开设的课程都一样,不同院校对于专业方向的偏重不一,丰富了现有的规划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如今课程设置已初具地方特色,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却落后于特色课程的发展。曼彻斯特大学注重规划理论与价值的研究,故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深入社区了解规划理论实践的进程与困难。谢菲尔德大学注重社会不平等阶级的平衡,故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加入了徒步旅行,实地调查的方式。以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为例,学生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构建独特交流平台,增加高科技人才访问讲座的频率;针对城市需求要点与热点问题,要求学生从理论、形态、政策等多方面研究城市发展;积极参与当地政府每年召开的规划座谈会,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规划的进程与发展。

结论与启示

1以学生培养为宗旨,确立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教学目标国内各院校已有各自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部分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针对不同阶段的本科生教育,在低年级以兴趣教学为主要方式,使用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增强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在高年级教学中以互动教学为主要方式,以思辨为核心,师生在团队中、交流中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竞争性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研的热情与关注度。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课程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内容结构、讲演方式、课程作业等方面的优化,积极探索新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2立足国情,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探索我国现有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借鉴英国知名规划院校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但在现有国情下,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这一阶段,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联系的。对于英国规划院校的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各地方特色与发展趋势,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探索与合理的改造,使新方法既能够与现有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水平,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

3探索新教学方法联动改革,促进大课程平台建设我国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往往呈现一种“阶梯式”教学模式,内容由浅入深,由宽到窄。在本科生现实学习中,往往出现知识脱节,理论与实践无法融合的情况,而加强“平台式”的课程体系,则是在不同阶段确立不同学习目标,对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在社会调查一门课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等多种领域的知识,而其繁杂程度是在同一门课程内无法全部掌握的(李浩,赵万民,2007)。因此大课程平台教学急需改革,而改革的着眼处,一是课程内容、时间的衔接,二便是教学方法的贯通。以课程平台为基础,成立教学团队,通过联合讲座、联合研讨、专题研究、联合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解,从而推动平台整体课程的进步,取得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结果。

4固化原有教学模式,向混合型、创新型教学方法转变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具备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较为完善。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既要承认原有教学方法的合理之处,又要敢于改革。例如原有的课堂授课+团队工作+调研报告的教学方法仍然可以作为多数专业理论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以不同教学方向的侧重点为基础,变讲座式为混合讲座式,在团队工作中增加工作室、辩论模式,在调研报告中增加徒步旅行、文献查阅的方法。由此可见,变传统为动力,有利于为阶段性改革巩固成果,使改革逐步推进。

城市规划解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制度改革

近几年,各地贯彻执行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有所改善。但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改革进展缓慢,农民工子女就学难、受歧视的问题,仍成为贻误儿童、影响农民进城就业和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当前需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推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平等融入城市的进程。

一、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难题是多方的现实要求,也是面向未来的制度呼唤

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由农民进城就业派生的“二代移民”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因城市教育受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影响,只服务于户口在城市的学龄儿童,把农民工子女排斥在外,遇到困难,受到歧视。这种情况近几年有了变化,但仍是当前多方要求进一步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是与贫困地区儿童上学难一样,普通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另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随着农民进城就业规模扩大、成户外出比例上升,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在增长,已是城市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其中一部分是学龄儿童。近几年增速有所加快,上海市2003年学龄流动儿童32.4万人,比2001年增加3.8万人,同期,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由27万增至39.6万。两市小学生总人数(含民办简易学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分别约占1/3和半数。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2002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调查了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发现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入学儿童中“超龄”上学现象严重,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46.9%,已入学者有不少因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学业。我们2004年的调查表明,这种情况在一些城市仍未改变,是义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是妥善解决“二代移民”教育是进城农民工的殷切希望,也正在变为一些用工企业的要求。调查表明,流动就业使农民工淡化了生儿生女的性别偏爱,却增强了教育意识。许多人文化程度低,只能干粗活,收入少,饱尝艰辛,懂得了教育的意义,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看重他们的就学问题。城市对他们子女受教育,是歧视、排斥,还是关心、接纳,成为他们是否有归属感,安居乐业,积极进取的一个关键。另一方面,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一部分企业越过了原始积累阶段,与一些不稳定企业拉开了距离,意识到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就要把优秀员工稳定下来。企业除了自己改进内部制度外,也要求政府配合,解决员工子女教育和定居的问题。

三是科教兴国、关注在义务教育起点上的社会公平,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要求消除义务教育权利不平等的制度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伤害。普通农民工收入较低,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殃及子女,都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带来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担负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是政府体制内的,流动儿童就学一开始就受到公办学校拒绝接收、专门设置收费项目的障碍,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近年国家制定了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政策,实行起来却不顺利,一些城市只想利用农村劳动力,不想提供公共服务,认为子女就学与农民工就业关系不大,拖延教育制度的改革。农民工可以因拖欠工资、工伤赔偿与用工单位抗争,却无权参与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但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发展趋向下,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切,认为许多流动儿童将来会成为市民,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埋藏在他们心中,将对社会发展和协调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关系在下一代人身上填补城乡二元分割的鸿沟,走向社会和谐。

二、政策调整推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从边缘化走向平等融入城市,但进展很不平衡

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被挡在城市义务教育体制之外、办简易学校以自救,及政府开始关注,仍处边缘地位两个阶段之后,近年进入流入地政府负责,走向权利平等的新阶段。政策演变和制度改革,显示出从边缘化到走向平等融入城市教育体系的趋向。

2003年以来流入地政府按照国家确定的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学校为主和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政策方向,着手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加快了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城市社会的改革。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从边缘化到平等融入城市教育体系的政策演变

在推动农民工子女就学从民办为主逐步向公办为主过渡上,上海市采取了积极措施。提出“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工子女得到与本市同龄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2003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子女32.4万人。其中12.3万人已在公办学校就读,20万在389所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该市增加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公办学校设农民工子女班,开设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目前,市中心区农民工子女已全部进入全日制中小学就读。计划在一年内使进入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比例达到50%。同时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求师资、管理、卫生、安全(校舍、校车接送和食品安全)达标。符合条件的颁发办学证,纳入区县教育统筹管理,教育局派监察员,促进提高办学质量。一些街道、乡镇在规划进城农民工居住小区的建设时,把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建设一并安排。

在扶持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上,浙江省创造了好的经验。浙江省实行“政府负责、公民并举”,有条件的地方公办为主。按照“条件达标,教师合格,财政资助,收费低廉”的要求发展民办学校,政府给以扶持和管理。认为民办学校若是政府不管,财政不支持,很难办成合格的学校。杭州市教育局对外地人办学实行准入制,租给校舍,市教育局派驻副校长参与管理,保证基本教育质量,收费统一规定,钱可自管,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该市下城区1999年以来利用布局调整后富余的公办学校校舍,发展了明珠实验小学、天成小学两个教育集团,招收5500人,其中5300人为农民工子女。教师中80%为外地人;教材以部编为主。学校维持经费的1/3来自收费,2/5由区政府教育局承担。宁波市鄞州区将公办学校调整多余的校舍供民工子弟学校无偿使用,选派骨干教师支持,办得好的,政府一次性给20万至50万元的资助。此外,广东东莞市100多所民办学校,由教育部门批准,在民政部门注册,不收税。

一些城市增加了有关的教育投入。深圳市通过财政投入,扩大公办学校教育规模。近两年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72所,增加学位8万个。未来10年,计划每年新建学校30多所,每年解决学位6万个。北京市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收费和划拨生均经费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从2004年秋季起“免交借读费”。近两年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补助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今后每年将安排3500万元,补助非北京籍学生的教育经费。乐清市学龄阶段农民工子女2万多人,目前入学比例达到98%。该市柳市镇投资1200万元,新建两所小学,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近80%,普通班以户籍学生为主,希望班以农民工子女为主,正式教师,收费比本地人便宜50元。

三、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流入地政府的指导思想里仍然被边缘化,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

一些地方认为流入地政府不应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调查期间,有的说,公共服务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问题是谁来买单。比如义务教育,目前还是以地方财政负担为主。广东基本是给了民工没有门槛的打工权,这已经不错了。与打工权连带的权利也要给,比如不能拖欠工资,改善住宿条件等。但其他与打工没关系的权利,该不该给?不能仅从人权、人性的角度看问题。流入地政府以前只是享受农民工带来的利益,没有为其发展、子女教育进行考虑。现在国家要求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有的地方不是从加大投入的角度去补偿这方面的缺陷,而是消极应对。

一些地方认为借读费是应该收的,因为城市化进度快,成本太大。有的地方提出让农民工流出地把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才允许农民工子女入学。

有的认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会使流动人口留在城市,并吸引更多农民到城市来,不利于城市稳定。只想利用农村劳力,不愿让农民进城定居。有的说,民工子女进来,肯定有一种移民倾向,将来会增加当地的人口压力。以前设了门槛,现在中央要求对民工子女一视同仁,门槛要取消。目前考虑重新设个门槛,除了限制“读书专业户”,还要对农民工子女界定,是直系,还是包括亲朋好友,是否容许内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子女来读书等等。

这些观念归纳起来,一是不愿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二是怕搞好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导致农民留城,为限制农民进城,把流动儿童作牺牲品。应该说,改变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教育制度,观念转变有先后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观念迟迟不改变,成为一些政府和部门的指导思想,就阻碍了政策落实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一些地方违背国家政策对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继续实行歧视性收费,民办学校得不到承认,造成适龄儿童就学困难

目前,广东多数地方仍向进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省有关部门规定进公办小学每学期收取300至500元的借读费(一些地方实收600至800元),初中每学期1000元。有的名义上取消了借读费,实际收费未降低,如东莞市过去收借读费600元,书杂费168元,2004年决定取消借读费,但将农民工子女的书杂费提高到734元。浙江有的地区对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收取择校费或跨区赞助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对于农民工来说负担较为沉重,只好辍学;有的城市规定,只有企业招聘的人才或技术管理骨干的子女,才能进公办学校。有的城市认为扩大公办学校招收,会增加政府费用,有意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推向民办简易学校,让农民工出钱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承认。2004年某特大城市介绍我们到一个镇调查民办简易学校的情况,镇上25所民办小学却没有一所学校得到当地政府批准。有关部门给这些小学定为“××简易学校”的名称,学校和学生都感到带有歧视性。另一个特大城市,所提出的办学条件,远远超过国家要求,近300所民办简易学校,得到当地政府批准的不到20所,其他是流出地发办学证。简易学校难以办理合法手续,处于不被承认、无人管理的状态。相当多的地方,农民工子弟学校只有民办,没有公助。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低,开支大,包括土地、校舍租赁费开支,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育质量较低。

有的地区全日制学校在超负荷的情况下,接纳率仍达不到40%,加之民办学校少,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

(三)农民工子女多数只能在流入地接受六年义务教育,后续教育困难重重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毕业后继续在城市读初中的比例很小。一是公办初中费用高,民办简易学校的小学、初中结构严重失衡。上海市高行镇有25所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只有一所,规模较小,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城市接受6年义务教育。二是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城市公办初中学校使用当地教材,不用全国统编教材,如果在城市读初中、回家乡上高中,教学不好衔接。为了适应在家乡高考,民工子女多数只能是回家乡上初中。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有待解决。在城市读高中,有的城市规定一人收3万元赞助费,每学期2000元借读费。读职业学校费用也难以承受。北京市有50多所专业学校,户籍生源少,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没有限制,但一年各项费用要一万多元,多数人上不起,这种职业教育体制不改革,农民工子女就只能在初中毕业后无一技之长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四)流入地城市没有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发展规划,教育投入少,民办学校用地缺乏安排,学生没有稳定的课桌

深圳市基层单位反映,城市发展规划未考虑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如宝安区沙井镇是劳务工集中的地区,到处都是新开工的工业区,过去搞规划时没有规划学校用地,包括没有规划公办学校用地。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办学,土地必须租赁,要出大价钱,这些负担最终要转嫁到学生身上。不少城市把民工子弟学校看作临时现象,校址的不确定性很大,学校多次搬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教学很不安定,也无法投资建设。

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多数地方财政预算没有安排有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区县只按照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教育经费,造成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经费紧张。流入城市农民工及子女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与城市富余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同。城乡结合部公办学校难以满足民工子女就学要求,需要新建、扩建学校,而区县财力相对薄弱,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待建立。

四、推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建议

1.流入地政府要尽快转变观念,推动形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平等融入城市的教育制度。义务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城市对人已进城、户籍身份未变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持搁置在外的歧视政策,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转变,影响教育事业。当前农民工已是城市和发达地区产业工人、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子女也已成为城市义务教育对象的一部分。实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更好融入城市,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是贯彻义务教育法,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

目前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入公办学校的歧视性收费仍然存在,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未被承认的状态。原因是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负责的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劳动者和其他要素形成经济发展合力,给农民、企业、地区、国家都带来了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是按户籍人口数量划分,而是对地区财政总量按税种按比例分成,地区财政总量中有农民工直接间接做出的贡献,让其子女在教育上分享公共服务,是合理的。有的城市一年放在城市建设上三四十亿元,拿一些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是可能的。农民工流出地多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少,这些地区财政困难,要把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不现实,也不合理。农民工流动决定于企业的需求,那种不解决流动儿童就学、把农民工逼回老家,控制城市人口的想法,不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潮流。

加快城市义务教育体制的整合,使流动儿童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不给社会增添新文盲,为进城农民工创造好的环境,既是迫切的,又影响深远。流入地县级以上政府要尽快转变观念,负责起本行政区域内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使之融入城市教育体制,把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农民工子女完成基础教育。

2.通过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扶持民办学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和接受质量合格的基础教育。首先要积极扩大公办学校招生规模,争取在3年内有6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全日制中小学校,确保农民工子女中的适龄儿童有学上、及时入学,最好做到就近入学。对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与城镇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区县按照统一标准向学校划拨生均经费。取消对农民工子女收取的赞助费、借读费。就近无学可上,到别的学区就学,不收择校费。教育部对农民工子女失学、辍学和乱收费的情况宜定期抽查,予以公示,督促解决。

对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民办简易学校,实行规范管理、提供服务、给予扶持的政策。近期要改变多数民办学校长期得不到承认的状况,对师资、卫生、安全符合条件的,及时颁发办学证,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和服务。暂时未批准而有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也要先管起来,给予服务。对民办简易学校不收营业税。教育部门应采取引导、服务措施,促进民办学校从“合法”到“合格”,使农民工子女受到应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如建立与打工子弟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师资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和晋升、校长培训和教学管理、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考核制度等。民办简易学校与“贵族小学”不同,有经营的一面,也有面向低收入群体进行义务教育的功能,要促进其向非营利的社会资产转变。从将来的发展看,教育部门不仅可选派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职,待遇不变,也应对民办学校优秀教师进行转为公办教师的试点,通过政府扶持,社会捐助,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双轨制的差异。

3.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和学校建设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解决好学校用地,把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农民工子女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情况,适当调整中小学布局,充分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发展公办、民办中小学校,特别是发展比较短缺的初中教育,增加接收容量,合理核定接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和经费。当地区县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有困难的,市级财政应予支持。

城市规划解读范文第5篇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许多我国城镇化建设新信息。

“两横三纵”的战略格局

在城镇化工作会议勾画的蓝图中,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欧亚大陆桥,是“两横三纵”战略格局的中的第一横。向西望,绵延从高原流下的长江则是从西到东的第二横。东部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则分别构成了蓝图中的三条纵轴。

【解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徐逢贤:“两横三纵”的发展格局是考虑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上,提升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群,以让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更加协调。

“自然和历史的选择”

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解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过去提起城镇化,大家想起的就是建房子、建桥,而这次强调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实际否定了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思路。城镇化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经过一年讨论,最终提出“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非常不容易。

“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

会议提出,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城镇化事关现代化,事关子孙后代,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必须突出天人合一,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指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会议强调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二元体制、农民工、大城市病等,导致户籍人口只有35%。新型城镇化改善民生就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转变为市民的农民只有有了稳定的就业,才能有好的生活质量,才能住得下、留得住、稳得根,城镇化才算成为真正的“人”的城镇化。

“记得住乡愁”

会议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萧放说: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丢失了太多历史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在城市化过程中,饶有趣味的历史地名比洋地名更有吸引力。

“优化开发”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当前,不少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浪费巨大。所以我们的城镇化还是要以人为本。中国的城市化一定要遏制土地无限扩张,土地的居民用地、公共用地、产业用地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土地集约”

会议提到,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

【解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城市建设需要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一张蓝图干到底

会议提出,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