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磁感应习题

电磁感应习题

电磁感应习题

电磁感应习题范文第1篇

1 电磁感应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

1.1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开展电磁感应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电磁感应的规律和现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避免因理论知识太过抽象而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并且还能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另外,在物理教学课堂上运用实物,还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的知识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学生亲手做实验的机会,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做实验时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例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闭合电路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牢固的与电磁感应相关的知识.

1.2 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价,达到考察学生学习结果的目的.虽然考试的评价方式可以明确的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但是却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情况进行客观的判定.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学生对电磁感应知识体系的探索及应用的关键阶段,不能仅仅考察学生对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知识.

1.3 注重运用有效精讲

教师在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要为学生进行精讲,最好通过例子来说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有的知识点学生一般很难理解,这时候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视频或通过画图的方式将难点知识为学生讲解.在对电磁感应进行精讲时,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在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比如: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既可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也可以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有关条件,所以经常给学生带来混淆.如图1,金属框架cdef固定在水平面上,并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进行无摩擦滑动,此时adeb组成一个正方形,其边长为l,金属棒电阻为r,其余电阻不计,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若磁感应强度B从t=0时起逐渐减小,当金属棒向右以恒定速率v运动时,若金属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那么磁感应强度应如何变化?写出B与t的关系式.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着解答,然后找到2类典型的解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闭合电路中若有变化的磁通量,就能产生感应电流.而在这道题中,只要闭合回路adeb中没有磁通量的变化,那么就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因此可得:

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两种解题方式有着清晰的思路,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得到的答案却不一样?请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根据题意可知道磁感应强度B虽然在逐渐减小,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其是怎样减小的,是匀速减小还是不匀速减小,这是不确定的.因此ΔBt/Δt是错误的,因为这表示的是t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平均变化率.故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错在了未能正确理解题意和公式的内涵,所以教师要在这个知识点上进行精讲,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透彻,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 电磁感应有效学习方式的思考

2.1 进行有效预习

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将学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积累.比如,教师让学生预习电磁感应这一章时,可以事先给学生出几道简单的问题: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怎样利用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2.2 加强课后练习

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及时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练习,以做练习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能起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所以,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题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3 学会巩固总结

“温故而知新”是古人传授给我们的学习真理,无论学习哪门课程,只要不断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就能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提升学习的效果.所以,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并认真总结,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以此全面掌握与电磁感应相关的所有知识.

电磁感应习题范文第2篇

【设计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教学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课堂教学低起点高落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与情感,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境趣味化。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猜想,假设,提问等环节去进入探究学习过程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而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通过实验,归纳,交流,评估等环节去处理解决物理问题,这种情境探究的规程使学生获取了知识,掌握了规律,又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对比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重点难点】

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设计程序】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在探究电磁感应的实验中(如图),请学生观察将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向什么方向偏转?将磁铁拔出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向什么方向偏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偏转方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 学习新知,开始探究的过程

2.1 动手实验,探索研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教材中的实验装置1- 15(如下图)进行实验。教师强调要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磁铁接近或离开铝环的速度要快。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铝环和远离铝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

问题2、当条形磁铁N极靠近铝环时,铝环被“排斥”,说明了铝环中有了感应电流,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铝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问题3、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铝环时,穿过铝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 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有无关系?

问题4、能否采用此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表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表格。学生的表格是多样性的,在多样性的表格中选最佳的,如下表格供全体同学参考。

2.2 观察实验,现象统计。

2.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在完成表格填写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完成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降低难度,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时帮助点拨指导:当磁铁靠近线圈时,线圈被推开,线圈本身无磁性,说明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原磁场)方向相反,根据安培定则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当磁铁离开线圈时,线圈被吸引,说明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一种“中介”,其目的是什么?

2.4 对比分析,形成规律。老师启发: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体会其中的关系,谁阻碍谁,如何阻碍?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插入时: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相反。

拔出时: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相同。

以上两点就是阻碍的表现。

[教师归纳]:

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2.5 过程分析,因果关系。

2.6 加深理解,学会应用。完成因果链,梳理因果关系,“结果”阻碍“原因”的变化。

引导学生逐字分析楞次定律的内容,讨论阻碍的物理含义。并利用本节的实验探究,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闭合回路,判断此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2)判断原磁场磁通量的增减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应当指出的是,楞次定律虽然没有直接明确感应电流的方向,但指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只需进一步由安培定则确定。所以说楞次定律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普适规律。

3. 课堂小结,体会哲学的思考 师:在人为外界的影响下,导致了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而感应电流的磁场(效果)是阻碍这种变化的产生,最终使变化延缓,起到了延时的效果,变化与阻碍变化相依相生,同时出现同时消失,验证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电磁感应习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视规律 理解 练习

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我们都知道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以用下面的数学式表示:

有同学认为1s末是一个瞬时,求的是瞬时感应电动势。所以他的解答是:

由乙图可知,在1s末,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2T,所以:

E=BLv=2×0.4×1V=0.8V

也有同学认为,由乙图可以看出磁感应强度不断变化,所以:

S=vt×L=1×1×0.4m2=0.4m2

在这里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具体的事例结合来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结合这道题更好地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两个公式呢?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果题中ab棒一开始就放在距线框左端1m处静止不动,磁感应强度B仍按乙图的规律变化,则1s末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学生容易算出:

学生没有任何不理解。

如果题中的磁感应强度B一开始就是2T而且始终不变,ab棒以v=1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则1s末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学生也容易算出:

E=BLv=2×0.4×1V=0.8V

学生也没有任何不理解。

现在把两部分合起来:在1s末,ab棒距线框左端1m处,磁感应强度B按乙图的规律变化;此时B的大小是2T,ab棒以v=1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因此现在1s末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是两种情况的代数和。由于B变化引起的感应电动势与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引起的感应电动方向相同,所以1s末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是两种情况的和,而不是两种情况的差。

如果题中的磁感应强度B不是随时间而增大而是随时间而减小,ab棒以一定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则1s末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就是两种情况的差。

通过把问题分解,学生能理解本题中1s末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方法。但老师还要利用此练习题的解答情况帮助学生加深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或两个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公式的理解。

电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如果由感生和动生两种原因同时引起的,则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应等于这两种情况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代数和。

学生学习了某个规律后不一定就立即理解好这个规律,也不一定就能立即很好地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练习中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只有经过多次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才能对某一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学生只有全面理解好了某一个规律,才能正确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电磁感应习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思考

一、提出问题

初中单元复习课是特殊课型,在实际教学中多为“精讲传授”,机械重复,课堂缺乏新意,成为习题课、回顾课。创设的情境多流于形式,有“情”无“境”,只为激发学生兴趣,缺乏思维深度。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课堂效率?让“花哨”的课堂变得高效?笔者以八下《电与磁》(1-5节)复习课为实践,与大家共同思考。

二、教学实践

1.复习课的功能

(1)查漏补缺。复习课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目标的层次,侧重于知识点的再现。教学设计中关注知道、记住、说出、列举、看懂、识别等认知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复性与针对性的特点。

(2)织线成网。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目标的层次关系,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所学知识再加工,体现系统性与概括性。

(3)拓展应用。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与实践,注重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实施探究至解决问题,具有综合性与应用性。

2.课堂前测

以每小节课后的习题为基础,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

3.结果分析:

(1)学生对简单磁现象较熟悉,但对磁体的认识还停留在生活中一些简单事物上,对较广泛的生产、生活实践应用不熟悉。

(2)基于电磁铁制成的电磁继电器广泛应用于生活,要求学生能说明它的原理,还需要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3)学生将电动机的原理与能量转化混淆,对电动机的应用缺乏广泛的了解。

学生能较好的判断磁极,磁场的方向,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但是对电与磁之间的关系,“电生磁”与“磁生电”是模糊的且与生活脱节。

4.教学实践

【任务一】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磁体?请列举尽可能多的方法并解释原理。

预设结果:

1.吸引物体(磁性)

2.悬挂;将物体靠近小磁针;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上,靠近磁体;与磁体相互作用(地磁场,磁极的相互作用)

3.周围撒一些细铁屑(磁化)

【任务二】

任选一幅图片,谈谈实验中体现的电磁知识并将图中装置按电与磁原理进行分类,小组交流。

设疑:说说图中各幅图表示的实验?这些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结果:

(1)奥斯特实验―电磁铁:磁悬浮列车、电铃、电磁起重机。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电动机:电风扇、四驱车。

(3)磁感应现象―手摇电筒、发电机。

【任务三】

将分到的卡片(“电生磁”“磁生电”“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电动机”“电磁铁”)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小组展示。

【任务四】

根据自动报警器结构图,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小组代表展示。

【任务五】

利用提供的器材,制作“电磁小秋千”并说明它的工作原理,小组展示。

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展开,展示各种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蕴含的科学知识,将简单磁现象再现,低起点切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使学生感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以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对知识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寻找“实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既复习旧知,又强调知识运用于生活。通过简单材料制作 “电磁小秋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及科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快乐,将电与磁知识的复习巩固升华。

三、实践思考

1.提倡学为中心,不仅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情感。在复习课教学之前采用适当的方法如练习或问卷掌握学生复习的起点,就是尊重学生的开始。了解学情,一是把握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诊断自身教学的不足。深入分析学生在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中产生的问题,调整复习策略,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2.回归生活是教学的目的。复习课在掌握了学情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型”替代传统的“对话型”,可以促使学生参与思考,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但“任务”只构建了一个框架,如何让复习课变得有血有肉呢?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是不错的方法。课堂实践中采用的“电磁小秋千”来源于学生的科技作品,简便易于操作,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7月

[2]夏淑萍.创造有意义的过程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20

电磁感应习题范文第5篇

1伪磁聚焦

一束平行的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圆形边界磁场,则带电粒子聚集于圆形边界一点;反之带电粒子束从圆形磁场边界一点发出,垂直经过磁场,则平行射出,

形成这样几何关系的条件是圆磁场的半径与粒子运动的圆轨迹半径相等.

如图2,运动轨迹圆与圆形磁场边界的两个交点和它们的圆心构成菱形,圆磁场半径RCD切线,运动轨迹圆半径rAB切线,菱形对边平行,即r∥R,所以AB∥CD,而AB方向为带电粒子的入射或出射方向;这样可以说明,符合上述条件的带电粒子垂直经过圆形磁场会发生聚集与扩散现象.

2009年浙江和海南理综卷考查了这一运动模型,后来便被物理教师在磁偏转习题教学中常常涉及,并冠之于“磁聚焦”和“磁扩散”名称,而且还有教师就此在教学杂志中专题论述.磁聚焦是生产、科研中的专业名词,其原理被广泛应用,但习题教学中所谓的“磁聚焦、磁扩散”并非技术意义上的磁聚焦和磁扩散,也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只不过是带电粒子磁偏转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几何运动模型,目前常用来考查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磁聚焦

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以速度为v,且与磁感应强度B成θ角进入匀强磁场,则带电粒子螺旋前进,可以分解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其中匀速圆周运动是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内进行,如图3半径为r=mvyqB=mvsinθqB,而匀速直线运动则沿磁场B方向,在一个圆周运动周期T内前进的距离,即螺距为d=vxT=vcosθT,

如果粒子速率v相同,并且v的入射角θ非常小,则有sinθ≈θ;虽然粒子θ角不同,即圆周运动半径不同,即r=mvyqB=mvsinθqB≈mvθqB不同,但沿磁场方向的螺距却相等,即d=vxT=vcosθT≈vT相等,如图4.

这样,速率v相同,但发散角不太大的带电粒子束,在匀强磁场中经过一个周期后会重新聚集,这种现象叫磁聚焦.

磁聚焦技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工业生产,如有用磁聚焦法测量电子荷质比,有用磁聚焦法测量地磁场,又如电子枪就是磁聚焦技术的典型应用,尤其在许多电子真空元器件(如电子显微镜)中磁聚焦原理应用更为突出.

3磁约束

如果在非均匀磁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也作螺旋运动,但其半径和螺距要随磁场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如图5带负电粒子进入非匀强磁场,r=mvyqB,即r∝1B.

由于磁感应强度增强,纵向的圆周运动半径减小,带电粒子束便被强磁场约束在一根磁感应线附近,逐渐向线圈聚集靠拢,这就是磁约束.

带电粒子靠近线圈时受到洛伦兹力F,其分力Fx又使带电粒子产生“反射”效果,带电粒子遇到线圈“反射”就象光遇到镜面一样,故此线圈被称为磁镜.

被磁镜“反射”的带电粒子,由于磁感应强度减弱,纵向的圆周运动半径增大,带电粒子就逐渐线远离线圈,呈扩散状态;但这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磁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