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旅游;战略;丽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67-03

丽江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一个标牌,成为了中国主要旅游热区和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且因其在旅游开发与遗产地保护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丽江模式”向全世界推广。丽江“遗产带旅游,旅游促保护”的双赢之路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丽江目前的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丽江城市旅游业以及丽江城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丽江发展城市旅游的优势

1.城市形象。丽江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板块的结合部,聚居着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与社会网络,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造就了丽江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在丽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世界遗产”这一文化品牌更是极大地提高了丽江的知名度,城市形象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从而带动了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5年以前的丽江,旅游业在地方财政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如今已经一跃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2010年,丽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909万人次、112亿元[1]。

2.资源优势。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丽江较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丽江是云南唯一、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旅游胜地,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首先,丽江拥有壮丽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玉龙雪山是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也是长江南岸第一高峰,成为部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景色如画的长江第一湾、天造地设的自然奇观虎跳峡、被称为“滇省众山之祖”的老君山、披着神秘面纱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山石头城、倒映玉龙十三峰的中国名泉之一黑龙潭等一大批自然风景名胜。其次,丽江还拥有文化底蕴丰厚、个性鲜明、品位较高的人文旅游资源。丽江位于滇川藏大三角文化圈,是中华民族长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奇书”的东巴文,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被称作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纳西古乐;有世界绝无仅有的母系摩梭文化,还有彝(他留)、傈僳、普米、藏族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丽江古城还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遗产,被称作“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此外丽江还拥有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生物资源优势。玉龙雪山风景区内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动植物宝库”。“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老君山,区内也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这些都为开展科学考察旅游以及保持丽江生态环境、发展生物工程创造了先天的条件。

3.区位优势。丽江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是连接藏东南、川西南的重要节点,是大香格里拉主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城市,现在随着丽江机场改扩建和口岸机场申报建设、泸沽湖机场建设的顺利推进,大丽铁路的建成通车,丽香铁路、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项目的相继实施,以丽江为中心,辐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主要城市和景点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2],为丽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丽江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里,丽江的保护和旅游发展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但从深层次来看,丽江旅游业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新城区发展无序。新城区发展缺乏有效引导,无序蔓延,在文化上缺乏与老城的关联,建筑风格破坏古城整体风貌,影响丽江城市形象,对旅游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

新老城区分离发展的思路和初衷是正确的,新城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这对矛盾,扩大城市规模,分流古城接待量,近年新区发展也很快,特别是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以来,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丽江新区面积已达14km2,但建设项目主要沿道路铺开,占用大量郊外田园。土地利用的非集约模式,一方面破坏了古城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同时也造成街区内部土地空置较多,影响到城市的后续发展。另外,新区的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呈现一种大杂烩般的状态,与充满魅力的古城相比,严重缺乏地域的特性和文化的关联性。新区还有少量高层建筑不当,部分建筑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城市的整体风貌。城市整体风貌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丽江在人们心目中的旅游魅力。

2.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目前丽江旅游开发偏集于古城和玉龙雪山,造成这两处负荷过大。2002年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大研古城等主要旅游景区已经超越了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在面积以3.8km2计的古城区,最大游客量不应超过6万人[3],而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丽江古城2007年接待游客已达500万人次之多,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最大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使古城不堪重负,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旅游满意度。大量的外来从商人口和旅游者使水体、绿地受到了污染,玉龙雪山雪线上升,冰川退化,令人担忧。

3.传统文化氛围淡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2000年认为丽江古城“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现代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导致古城面临文化危机”[4]。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随着游客的增长,大量的非本地商人进入古城经商,造成古城商业气息过浓。太多的商店、饭馆、旅舍使古城几乎成了一个大商场,失去了原本作为居住区的那种宁静和安详。另一方面,居民受利益驱动也将住宅改为商店,同时由于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旅游的干扰,或出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大量居民从古城迁往新城区。2009年四方街地区的房东有超过80%选择在新城居住,留在中心地区居住的人不足10%,而这些留下的居民也是仅仅参加对古城的管理或清洁工作,真正的生活中心也在新城中 [5]。人口置换,必然带来文化变迁,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古城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在变异、消失,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城将变为躯壳一具。

4.旅游产品特色不足,结构单一。在整体区域上,缺乏特色游览点以形成分散遗产地游客的新旅游线路。丽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开发旅游资源的手段方式与其他地区基本雷同,不能独辟蹊径,因而没有充分展现丽江旅游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较为滞后,现存的开发又多停留在表层。

经过几年的发展,丽江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已经能满足旺季需求了,但由于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遗产地观光,因此又出现了淡季旅游设施大量闲置的问题,这些旅游设施的维护支持费用很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丽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丽江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1.保护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资源是基础,因此旅游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经营者、城市居民和旅游者,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旅游资源。其中政府是保护资源的主导力量,因为政府的决策影响着其他相关者。政府官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有了观念的保证,才能在政策、法规、决策上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加以引导、限制和规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旅游经营者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其树立保护的观念。

2.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明确丽江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丽江城市,尤其是与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休戚相关,必须走城市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而且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立足点,也就是明确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所在。勿庸置疑,丽江的旅游发展应打文化牌,靠文化取胜。

丽江由一个滇西北小城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丽江世界遗产的文化品牌。文化为丽江旅游业的第一次创业带来了辉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说现在丽江旅游业处于提质增效,变数量规模型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创业关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走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

在丽江旅游的第一次创业中,已意识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但是对文化资源的应用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比如旅游产品中只有供游客观赏的一些表层文化现象,而缺乏让游客认同、参与和体验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且,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丽江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出现了文化商业化、传统文化弱化等现象,比如为了迎合旅游的需要,在一些项目和内容上改变纳西文化的原貌,使其商品化、庸俗化,这在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纳西古乐演奏为了迎合游客的欣赏需求,而增加了伴舞,在视觉效果上就造成像是乐队在为舞蹈伴奏,舞蹈反而成了主体,歪曲了艺术的本相。因此现阶段丽江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战略要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挖掘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优势和环境优势。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城市建设。在2002年的丽江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中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区域旅游中心,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发展目标是将丽江建设成为一个民族城市、文化城市和生态城市。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来讲都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了各种城市建设的败笔,比如新城对老城的挤压现象,新城中出现的假古董建筑等等,这就要求政府、旅游开发者和居民树立起保护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丽江城市的发展目标。(2)加强城市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在城市环境中,纳西族文化一方面被作为稀缺文化资源来宣传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的众多纳西人身不由己地投入到城市文化的洪流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照此下去,可以预见随着共同文化的形成,许多原先存在于地区、村庄、家族或宗教共同体中的乡土性传统即便没有完全消失,也会被削弱,只能在一些典礼性或宣传性的场合出现,甚至最终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无处寻觅。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的机制,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如东巴文化的调查、分类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类东巴文化的保护及开发措施;要做好纳西族的保护工作,因为纳西民族是东巴文化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大东巴文化的教育力度和范围,普及东巴文化。(3)通过产业开发,阐释、活化东巴文化。将东巴文化从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要借助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抓住东巴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用阐释、活化等手段展现东巴文化,开发出东巴文化系列的旅游精品、极品,从而打造丽江的东巴文化品牌。

3.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及结构。丽江城市旅游产品开发能力有待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可以说仍以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娱乐、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欠缺,这显然是不利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的,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及结构:

一方面,要提升观光产品质量。建议减少团队周游观光型旅游,发展个体或家庭小组式的逗留参与体验型旅游。团队周游大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在丽江停留的时间较短,一般一至两天,旅游内容很少,旅游范围窄,知识含量低,只能达到“到此一游”的效果。个体或家庭小组型的旅游,活动自由度大,范围广而且深入,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平均为一周左右。这种旅游方式,既能满足旅客参与体验的心理需求,日均消费也大大增加,而且对古城的压力也较小。如果丽江有关部门能设立一些信息中介服务机构,通过网上或电话预订等方式,解决游客的住、行和游问题,相信这种方式更受游客欢迎。另一方面,要丰富其他产品类型,开发高层次旅游产品,尤其是要重点开发生态和文化旅游产品。因为生态旅游和知识文化型旅游,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比较低,具有回头客多,生命周期较长的特点,而且能满足旅游者求知、体验的旅游需求发展趋势,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提升和发展。比如可下力气开发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的生态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泸沽湖、老君山和小凉山的民俗生态旅游产品、东巴文化旅游精品,真正实现旅游产品传播文化、使游客认同文化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丽江的相对区位优势,发挥云南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依托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增强接待能力,开发非资源型的旅游产品,如会议旅游、节事旅游、购物旅游等产品;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开发面向以攀枝花市和藏区为主的避暑避寒疗养产品等等。总之,要形成合理的产品体系,改变目前由于以观光产品为主造成的淡旺季分明的格局,使游客的时间分布趋于分散,减轻对古城的环境压力,缓解淡季过淡的问题,使古城旅游走低密度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关注城市居民的利益。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首先要能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因此在丽江这样一个以建设国际级旅游城市为目标的城市里,必须要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功能需求。一方面要减轻旅游活动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要考虑安排居民日常的游憩设施、产品和活动,比如新旧两区结合处的狮子山可作为居民的重要游憩场所,适当增加山上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增设上山通道,方便城市居民;充分利用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打跳是纳西族人非常喜爱的文化活动,就可以定期举办打跳晚会,给居民参与娱乐的机会,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丽江旅游的第一次发展取得了辉煌,可以说现在正处于提质增效的第二次创业关口。本文仅针对目前丽江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各旅游利益相关者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对策。当然,丽江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云南丽江古城等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EB/OL].http:///xwzx/gnsz/gdxw/201107/16/t20110716_22546247.shtml.

[2] 丽江市委书记:对丽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再思考[EB/OL].http:///20091223/n269158918.shtml.

[3] 周俭,张松,王骏.保护中求发展 发展中守特色—— 世界遗产城市丽江发展概念规划要略[J].城市规划汇刊,2003,(2):32-39.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摘 要:三沙市的设立成为近来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设立三沙市,不仅具有向国际社会宣示的作用,也有助于维护南海的海洋权益,对于国防安全与维护领土完整,国际交流与行政管理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三沙市政府机构的成立与完善,三沙市所辖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海群岛及附属岛屿的城市开发和建设提上日程。从周边环境、自身基础、产业支撑等方面论述了三沙市城市开发的基础条件与环境约束。进而从资源条件、发展潜力、交通条件、开发困境与约束条件等方面对三沙市的城市开发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特别指出,三沙市的城市开发与建设面临淡水之困、生态容量之困、政治军事之困和渔民安置之困。综合考虑三沙市的政治因素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后,提出:(1)三沙市城市开发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原则,岛、海综合利用原则和生态旅游开发原则。(2)三沙市的城市开发应摸清家底,立足高端,遵循向天、向海要地的发展模式,开发海陆空综合旅游产品,通过引入现代高科技和生态型项目支撑三沙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三沙市未来城市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为三沙市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网]

关键词:城市开发;战略意义;战略思路;三沙市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sha city becomes a hot topic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s, which is not only a declaration of sovereignty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maintenance of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defens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hashi government agencies,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s one important task for xisha islands, the zhongsha islands and the nansha islands and theirs affiliated islands which ar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shansha city. beginning with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sha cit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basis, industry support and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pects. then it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traffic conditions,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shansha city. in particular,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shansha city are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the fresh water, the poor ecological capacity,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nd fishermen placement et al.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bov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advi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1)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sha city should follow some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non-economic interests oriente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island and surrounding sea, eco-tourism development etc. (2) based on the re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main development model is that urban activity space should expand to the sky and to the sea. development of tourist products is diverse, including island, sea and air tourism product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 only need some modern high-tech and eco-oriented projects. finally, it put up with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sha city,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ansha city.

key words:urban development;strategic significance; str

ategic thinking;sansha city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6-04(5)

我国拥有18000km漫长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和近300万km2的海洋国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的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心地带。但在岛屿开发利用方面,相对于世界上著名的相对成熟的地中海岸、夏威夷、巴厘岛、冰岛等,我国只处于起步阶段,正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发展需求[1]。所以,有关岛屿旅游和海岛城市建设的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2]。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网站《民政部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设立三沙市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也有利于提升南海诸岛在我国的地位和南海地区的国防建设。设立三沙市以后,城市开发和建设应当成为三沙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将从三沙市设立的战略意义入手,系统评估三沙市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条件、开发困境,进而提出三沙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为三沙市的城市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1 设立三沙市的国际战略意义

1.1 具有向国际社会宣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南海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不断挑战中国外交的底线。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审议通过《越南海洋法》把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越南和管辖范围内。同一天,我国国务院公告,设立地级三沙市统一管理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及附属岛屿。这一举措及时地宣示了我国南海诸岛的以及政府的决心,从法理上和行政级别上进一步确定了南海诸岛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体现我国维护南海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绝不动摇,从行政、经济、政治、法理乃至在军事等多方面宣示了中国的存在。而要维护好这个,成立地级三沙市有了一个“归我”的更合理的行政载体,在法理上堵死了有些国家的非分之想。

1.2 设立三沙市有助于强化维护南海的海洋权益,维护国防安全和领土完整

三沙市的设立,虽然不能一举改变目前的形势,但这对破解以越南为首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对我采取蚕食和围攻的狼群战术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反击举措。三沙市成立后可加强对我国南海岛礁及其海域周密调查和梳理,进一步从历史和法律上深入研究,系统全面搜集证据,为证明南海岛礁属于我国固有领土提供有力论据,配合国家通过外交与越南等国进行交涉和政治谈判[3]。组织力量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被越南等已经占领岛礁进行详细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遏制不良势头继续发展。设立了三沙市,就要设置政府,发展经济,保护居民,因此军事力量必然要在三沙市跟进和扩大驻防部队。为了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需要在三沙市部署一支强有力的“防卫力量”,这就不仅仅只是正规的海军部队,还可以包括其它的许多防卫力量。作为一个地级市,它完全需要。

1.3 设立三沙市便于国际交流与行政管理,便于国际合作开发和南海资源利用

海南省海岛众多,离大陆距离甚远,而且又非常分散,设立地级市政府方便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同国际社会开展对话交流。过去设立的办事处,级别低、权力小、人手少,尤其是做大事,需要层层请示,逐级申报,因此实践证明办事处成立50多年来很难有所作为。此次提升级别,扩大规模,无疑有助于加强对南海诸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与执法。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渔业资源,设立地级市后可以政府的名义和相关国际企业开展油气开发的合作,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加强南海的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各方面起到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

1.4 设立三沙市有助于解决国际纠纷和外国非法渔民的管理

依据官方数据,1989年至2010年,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袭击、抢劫、抓扣、枪杀我渔船渔民事件达380多宗,涉及渔船750多艘、渔民11300人。其中,25名渔民被打死或失踪,24名渔民被打伤,800多名渔民被抓扣判刑[4]。由于西沙工委没有法院,抓获违法外籍渔民无法进入司法审判程序,只能罚款。设立三沙市以后,可以成立中级人民法院,方便依法处理违法的外籍渔民,快速进入司法审判程序。

1.5 设立三沙市有助于改善常住居民的配套设施和物质配送补给

由于远离大陆,三沙市的物质补给和配套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就三沙市驻地所在的永兴岛的永兴村来看,这里的民房仍以木屋为主,房子简陋甚至有些破烂。也没有教育设施。永兴岛是珊瑚岛,在原始状态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岛上的粮食全部靠从海南岛运输。三沙市的设立,可以由政府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南海诸岛居民的生活条件,并由政府主导,加强物资补给与配送,为国防安全和旅游等产业的开发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2 三沙市城市开发困境与约束条件

2.1 淡水之困

三沙市地处热带海域,远离大陆,淡水资源的供给成为限制城市开发的重要因素。如离海南最近的西沙群岛,年降雨量为1505mm,且蒸发量大,自然雨水难以满足供应[5]。另外,绝大部分岛礁上并没有海水淡化设备和污水处理厂,常住居民的日用水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从生态角度考虑,不管是海水淡化还是其他高超的雨水采集技术,只要是工业行动,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当地生态。因此,开展三沙市的海岛开发与城市建设,应该首先考虑如何解决居民及游客的日常用水问题。

2.2 生态容量之困

三沙市所辖的南海诸岛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多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稳定性较为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人类活动易造成影响,一旦破坏,难以恢复,这为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提供了门槛限制。特别是一些岛屿、沙洲还是鲤鸟、海龟等珍稀海洋动物的重要栖息和繁殖场所,形成十分典型的自然生境类型。另外,由于岛屿面积小,植被多为单优群落,岛屿生物多样性不丰富,这些岛屿的生态稳定性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而发生改变。由于岛屿面积过小,生态承载力小,无法承载太大规模的城市居民,更无法接待数量较多的游客,也无法建造大规模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

2.3 政治军事之困

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的争夺冲突越来越激化,动荡的地区局势也为三沙市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带来了较大的限制。由于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本身处于较敏感的地位,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自然会受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的城市开发中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城市建设是否要避开驻军区域?如何确定城市的合理容量?是否要将军事划分开,分别进行管理?南海地区局势的状况成为三沙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4 渔民安置之困

三沙市面积狭小,最大的永兴岛仅有2.1

km2。对于岛屿面积狭小的南海诸岛而言,如何妥善合理地安置渔民,也成为城市开发需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在西沙群岛,除了岛上驻军,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来自海南岛的600多名渔民。他们散住在各个岛礁上,用代代相传的潜水捕捞技术经营着祖辈们耕耘的传统渔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岛人”的另—层内涵。这些渔民主要靠天吃饭,一旦城市开发对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到渔民的生计问题。

3 三沙市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

3.1 军事、政治功能优先,不宜大规模建设和移民

三沙市的面积狭小,生态脆弱,因此不适宜大面积开发。三沙市的设立,更多的考虑军事和政治功能,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经济。三沙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应该尽量限制常住人数。因此,三沙市的城市建设应该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少数岛屿进行,主要为本地居民提供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这是保护南海诸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保障。另外,旅游开发必然带来大量游客,游客应以大型游轮为主要载体,不宜在三沙市长时间的活动和居住。

3.2 着眼长远,发展绿色海洋经济

三沙市脆弱的资源环境,不适宜搞大规模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因此,应该重点发展绿色海洋经济,这是保护南海诸岛资源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沙市的设立,给海南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沙市发展绿色海洋经济以适宜的海洋捕捞、适当的生态旅游开发、适度的油气开发和高效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利用为重点。可以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潜水中心、旅游休闲中心、海洋生态馆、生态保护区、科研基地。绿色海洋经济也将成为三亚市发展的一大特色。

3.3 旅游业可以作为三沙市城市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沙市地处热带,在大气、海水和海洋生物这三个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热带海洋海岛自然景观,在岛上形成了各种奇特典型的地貌形态,礁盘、岩穴、沙滩、缓坡交错分布。作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热带海岛,无论是热带自然风光,还是美丽的珊瑚礁,还是缤纷多彩的海底世界,“阳光、空气、沙滩、海水、绿色”五大旅游要素在南海诸岛汇聚,构成了三沙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因此,三沙市未来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可以尽快启动空中航班和海上旅游项目,以国内游客为主,并吸收国外团体游客。

3.4 适度填海造田,建设南沙诸岛的后勤保障基地

加强三沙市各个岛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遴选少数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海岛进行重点开发,并在合适区域进行填海造田,并建设成为南海诸岛的后勤保障基地,这是保护南海诸岛领土完整,增强国防力量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南沙群岛海域应该给予重视和关注,选择适当岛屿填海造陆,建设海空军基地,有效震慑周边国家,保卫南海权益。三沙市的城市建设应注意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全面推广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与清洁生产。建设海洋开发的补给、加工和保障基地,为远洋渔业、运输业、国防建设、海底矿藏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

4 推进三沙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规划引导,确定三沙市未来发展的合理路径

作为一个新设的城市,首先需要考虑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整体部署。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各类规划的引导作用,尽快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对城市未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总体规划。按照各项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总体安排和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成别具特色、环境优美、人地关系协调的热带海岛城市。

4.2 加强区域合作,借势发展

由于三沙市面积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实施海陆联动的战略措施,加强文昌补给基地的建设,全面对接和支持三沙市旅游开发所需的各种物资保障与航线需求。同时,应该加强三沙市与三亚市的战略合作,将三亚市建设成为三沙市旅游的集散地与中转港,带动两地旅游的协同发展。另外,三沙市人民政府可以向海南省人民政府申请,在海南岛本岛上划出一两个乡镇归三沙市管辖,作为三沙市发展的飞地,有效增加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开发建设成为三亚市的产业发展基地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3 以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为原则,选择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敏感的生态环境,三沙市的旅游开发和生态容量受到限制,过小的岛屿面积严重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因此,为了扩大开发范围,要遵循“向天、向海”要地的发展模式。所谓“向天要地”:是指为了扩大旅游活动范围,可以适度开发空中旅游观光项目,通过降落伞、飞行器和小型直升机等,从空中观赏我国蓝色海洋的壮阔美景。所谓“向海要地”;是指为了扩大旅游活动范围,要创新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大中小型游轮旅游项目,使游客吃住在船上,观光娱乐在水上,减少岛内活动频率。打造“海空航母”,也就是“海上旅游观光航母”,结合海空资源,在船上建造小型飞机场,供直升机和小型飞行器停靠。通过海空的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南海诸岛的生态环境不受游客的干扰和破坏,同时这些新奇的海空体验也为三沙市的旅游开发增加了更多的吸引力。探索建立常驻海上的旅游观光平台项目,集住宿、餐饮、海上旅游观光、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油轮,同时配套建设补给船对海上观光平台所需物资进行定期补给,并将产生的生活垃圾运回陆地统一处理。

4.4 加强三沙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加强三沙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保障能力。可以采取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集资模式,通过盘活民间投资驱动三沙市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加强三沙市与其他海岛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三沙市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开通空中、海上旅游航线,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6]。同时,三沙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首先进行环境评估,只在有条件的少量岛屿上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的有机结合。

4.5 积极设立国家海洋公园、自然保护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建立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并颁布《海洋自然保护区法》,(下转33页)(上接07页)使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行动法制化;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划,5年之内建立起7个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而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带,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之一。目前有15个部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立三沙市后,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职能,而设立国家海洋公园、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南海诸岛资源环境,宣示,加强侵扰干涉的又一依托。统一规划、分区管理,建立西沙珊瑚自然保护区、海龟自然保护区[7]- [8]、南沙群岛热带国家海洋公园,形成具备

旅游业、生态农、林、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科研、生态宣传与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国际化的整体开发与管理区域。2011年,国家首批海洋公园已设立了7处,因此,三沙市应争取国家海洋局的支持,设立国家南沙海洋公园、国家西沙海洋公园、国家中沙海洋公园,进一步加大三沙市的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资源环境与海岛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郁淇. 海岛型城市建设发展探索[j].山西建筑,2011,(11):15-18.

[2] 沈华玉. 岛屿旅游、海岛旅游研究述评及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9-18.

[3] 单之蔷. 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j].中国边防警察,2011,(3):92-94.

[4] 南海渔民90年代起频繁遭抓扣 曾被菲方扫射致死[eb/ol]. http:///news/content/2012-07/09/content_814419_5.htm.

[5] 陈刚.西沙群岛的资源特征与开发策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5,(4):7-10.

[6]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j].城市规划通讯,2012,(12):11.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rough deep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Qinhuangdao the author found some problems,such as poor infrastructure,smaller enterprises,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low.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Qinhuangdao,this paper proposed the strategic sconomic mode with light industry as pillar industry and along with port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关键词: 秦皇岛;轻工业;港口;旅游业

Key words: Qinhuangdao;light industry;port;tourism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51-02

0引言

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是国内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兼营杂货和集装箱,年吞吐量过亿吨;目前已初步形成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四大支柱产业加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格局。 但是,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秦皇岛仍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城市。

1秦皇岛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发展现状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808.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12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327.96亿元,增长10.5%,其中工业增加值292.36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9.87亿元,增长13.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8426元,比上年增长10.9%。三种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3∶40.5∶48.2。继续保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部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1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税收收入达98.61亿元,增长27.7%。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2.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45亿元,增长16.3%。总体看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是稳步上升的,但增长幅度迟缓。

1.2 存在问题

1.2.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还没有完全形成。如与京津冀其它的地区城际快速通道还没有完全形成,缺少民航机场等影响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公用设施有待提高。目前仅有北戴河东西部和海港区两个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昌黎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其它县区还无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64.01%。缺少清洁型能源等。目前秦皇岛市三个城区之间,有许多待开发区域,海岸线利用率较低。

1.2.2 企业规模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逐渐加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就要积极拓展企业的规模。截止到2004年,秦皇岛市有大中型企业仅49家,而在这些大中型企业里,真正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也不过十余家,除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它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形成的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2.3 海洋经济发展缓慢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海洋经济发展滞缓。海岸线资源利用不合理,效益低,每公里产生的效益远远低于山东等沿海地区。海洋化工、海洋食品业发展缓慢。远洋渔业、海洋运输业亟待进一步加强。港口与城市在港口功能、临港产业、集疏运、用地等方面都缺乏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合力。临港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拉动力弱。港口运输处“黑重白轻”,散货、集装箱比例偏低的发展状态。

2秦皇岛经济发展战略途径

2.1 以轻工业为产业支柱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针对秦皇岛市的自身特点就要有重点地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施齐燕数控机床、康泰医疗设备、熔石英玻璃、超薄液晶显示玻璃、领先科技生物肥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整合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河北软件基地、燕大科技园等创业环境继续改善,这都体现了我们以科技为本的基本思想。 秦皇岛的发展应树立良好的轻工业支柱产业,如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强化深入使其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秦皇岛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独特优势,处于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带,生产酿酒葡萄的各项条件可与法国波尔多地区相媲美。酿酒葡萄种植、酒堡酒庄酿酒、工业化酿酒、葡萄酒文化旅游、葡萄酒贸易、葡萄深加工和配套制造业7个规划发展的产业集群。以此带动秦皇岛市轻工业的全面发展。

2.2 以港口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为发展两翼

2.2.1 港口建设以秦皇岛港为核心整合腹地海陆物流体系和物流通道,推动物流链的纵向一体化进程。要依托“东出西联”战略,瞄准整个华北、东北和西北大部地区,构建通向港口城市背向区域的交通干线,打通至俄、蒙资源产地的联系,把东亚、东北亚与中亚、欧洲连结起来,通过缩短腹地区域出海距离,建立本港发展的稳固后方。以资本、项目和出海通道的优惠以及便利密切的经济联系,使秦皇岛港成为区域经济联系的枢纽和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动力站;通过临港工业园区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使腹地区域通过工业园区和航线获得产品与市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以建设港口物流内陆化组织网络为重点,形成全过程、便捷低廉的物流体系,引导广义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内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向秦皇岛集聚,逐步形成经济共同体。

2.2.2 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全市发展旅游、全年发展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的意识,以规划为先导、基础设施为支持、生态保护为前提、项目建设为载体、文化发展为内核、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要素,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使其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初步建成中国北方最佳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全面提升城乡旅游的建设管理水平、产业集聚水平和文明程度,探索创造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城市文明模式,把秦皇岛建成国际旅游名城,成为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3结论

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秦皇岛存在的区位优势,以轻工业为产业支柱,以港口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为发展两翼的战略设想把秦皇岛建成经济强市。实现经济上的腾飞,成为连接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的一颗明珠。正确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成功路上的航标,而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商行由于缺乏机构网络优势,靠“拼价格、拼关系、拼费用”的单一业务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抗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商行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将迫使城商行重新调整战略规划,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因此,如何科学实际地制定战略规划,指导城商行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绕开比较劣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走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城商行成立之初,虽然都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但在追求“做强、做大”攀比心理作用下,一些城商行在既无特色产品、风险控制能力,又无地缘优势、赢利保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进行更名、跨区域经营,造成城商行同质化发展严重。因此,城商行发展战略必须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城商行应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处环境,制定清晰准确的战略定位,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和做大做强的误区。结合发达国家银行机构发展经验和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城商行的发展战略定位可以概况为四种:一是综合定位,做大做强,发展为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如北京银行等;二是依托区域优势,发展成为在某个经济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银行,如广西北部湾银行;三是依托大股东资源,与大股东资源整合,提供某类专业特色产品的银行,如昆仑银行、平安银行等;四是坚持差异化,“深耕”市场,做深做透,在某方面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银行,如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在明确发展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制订明确的发展愿景、银行使命、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并保持战略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应随意彻底改变既定发展战略。

城商行应坚持差异化的市场定位,避开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红海”,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一市场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培育业务经营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开放程度加大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国外银行竞争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竞争、无差异化竞争,到初步差异化竞争再到深化差异化竞争的发展历程。我国城商行也经历了从成立初期盲目模仿国有银行“垒大户”,到逐步重视“中小企业”寻求自身特色的过程。未来几年,将是城商行深化差异化竞争的过程。因此,城商行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和经营管理水平确定重点服务或者合作对象,扬长避短,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化市场定位战略,坚持走差异化经营、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

(一)市场定位方面。坚持实施差异化和特色化战略,逐步细分市场,打造业务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业务特色、产品特色和区域特色,并初步形成比较优势。立足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市民、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积极转换发展方式,既追求规模的适度扩张,更追求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效益和人均创利能力。努力建设“经营业绩好、资产质量好、内控管理好、遵纪守法好、社会服务好、公司治理规范、资本充足、跨区域经营”的精品银行。

(二)业务发展方面。基本战略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即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与创新为基础。坚持不懈地创新传统业务,提升服务客户能力;坚持不懈地发展新兴业务,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做强做大传统业务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通过创新和大力发展新兴业务完善和拓展银行功能,实现新兴业务收入的较大增长,初步实现经营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初步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基本框架。

(三)人力资源方面。创建人本化银行,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改革创新,注重机制建设,实施人才兴行战略,通过吸引、留用、激励并发展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塑造一支敬业、高效、才能卓越与充满激情的人才队伍。围绕战略目标实现,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员工与银行的共同发展。

(四)风险管理方面。以“健全体系、有效制衡、助力发展”为指导思想,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体现“风险为本、内控优先”的要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框架,构建集中、独立、矩阵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技术系统为平台,以相互制约为核心,以专业化分工为手段,以信息的采集、反馈、反应体系为基础,加强流程控制,逐步推进制定并实施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并将建设先进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制度执行力和营造风控氛围贯穿始终,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内控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五)科技信息方面。构筑现代信息科技体系框架,逐步实现业务品种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渠道网络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建立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科学制度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建成科技系统技术领先、客户服务渠道广泛、业务品种多样、风险控制严密、系统运行稳定的现代化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达到金融机构的领先水平。

(六)品牌建设方面。强化产品系列的包装与整体策划,强化产品特质的一贯性和内涵的连续性,系统化地提高新型组合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力争连续不断地推出有较大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逐步细分市场,合理切入相关市场,实行差别化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业务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业务特色、产品特色和区域特色,并初步形成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