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价值理论

企业价值理论

企业价值理论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 价值观管理 核心竞争力 问题

一、价值观管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实践,它涉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管理的模式增加了新的内容,管理实质上也是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 因此,只有注重企业价值观管理,企业才能适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才能获得高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培育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价值观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企业价值观管理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它决定着企业当前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对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在《一个公司和它的信念》一书中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条件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任何组织若想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它就必须建立起一系列牢固的信念,这一切是经营政策和行动的前提。”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通过向社会提品和服务而获得利润。企业的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的企业对需要层次的追求不一样。有些企业停留在低层次需要水平上,片面追求利润,奉行这种价值观的企业是短命的;有的企业追求高层次需要,注重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地位,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成为长寿企业,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因此,一个企业要持续增长必须实施价值观管理,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价值观管理能够培育企业的向心力

价值观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多数企业在创业之时,团队精神较突出,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心不齐的现象便凸现出来,此时,企业价值观对统一员工的意志,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价值观影响个人对目标的选择,只有员工的目标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目标之中时,企业上下才能齐心协力。当员工共享企业价值观时,才会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共同愿景的支撑下,他们才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自觉地凝聚在一起。价值观管理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将企业价值观转化为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环境适应力。

3.价值观管理能够约束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制定许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但是在一定的诱因下,当面临多种选择时,一些企业员工会做出不利于公司的事情。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价值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准则,从而规范群体行为。企业价值观管理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共同价值尺度, 把员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加速企业的发展,减少企业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现实中,企业价值观管理能够更深层次地指明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规范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指导企业走向共同的目标。

二、企业目前价值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价值观管理包括管理企业价值观与基于企业价值观的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观管理在这两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企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不少企业的价值观缺少个性。不同的企业,其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前进方向是不相同的,因此,其价值观管理的理念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当前,我们企业的价值观缺少个性,不同企业的价值观大同小异。不少企业的价值观表述词“创新、服务至上”等根本反映不出企业的个性。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有其独特性,应该与自己的历史传统、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相适应,如果不能与其他企业加以区别,企业价值观就不会为员工真正认同。

不少企业在价值观的定位上出现偏离。价值观管理是现代西方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竞争而提出的,是当代企业管理模式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长期以来,一部分企业把利润放在首要位置,导致企业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存在偏差。在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前,它们首先选择企业利益,以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失去了社会和市场的信任,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政治利益方面,为了获得政治名誉,他们不择手段,采取各种手段伪装企业的价值观,导致了企业的短命。

2.依据企业价值观进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不健全。价值观的培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但目前不少企业在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企业领导者对自己的价值观认识不清,更不用说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引领下属了。其次,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一种理念。虽然有些企业提炼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如创新、奉献等,但这些价值观根本不具有操作性。最后,一些企业缺乏有效培育价值观的手段,在价值观塑造和整合方面,他们说的多,做的少,一部分企业照搬照抄别的企业的价值观,忽略自己的特色。一部分企业提炼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后,不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将其加以实施,致使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不能真正发挥。

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不完善。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有助于形成集体忠诚, 激发员工的自觉性。我国一些企业在塑造价值观时,往往偏重外在有形的方面,没有将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致使企业价值观流于形式。一些企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宣扬企业的价值观,但这些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模仿学习,尚不能深层次地体现企业的特色。 同时,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对自身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只是体现在口头上,这就造成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相脱离,结果扼制了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3.企业价值观在执行上出现偏离

企业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中,我国一些企业不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价值观,企业公开倡导的价值观积极而高尚,但实际做法却背道而驰。他们表面上宣传实施以顾客需求或社会互利为导向的价值观,而实际做法却严重偏离企业价值观。美国安然公司是企业价值观执行出现偏离的典型代表,它曾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但是为了达到或者超过华尔街的预期,保持两位数的赢利增长,安然公司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用虚假的手段制造利润。安然公司放弃了企业的基本价值观,放弃了核心业务而去从事投机性和风险性很高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最终走向了败落。

二、强化企业价值观管理的途径

美国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提出:“价值观管理是管理者建立、推行组织共享价值观的一种管理方式。”价值观管理是对企业员工思想意识的管理,是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在管理企业价值观方面强化企业价值观的管理

确立有个性的企业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有其独特性,应该与自己的历史传统、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相适应,只有这样,企业价值观才会为员工真正认同。企业价值观的选择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反映自身特色的个性,指导企业的发展,为职工所认同和接受。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东方企业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义务,而西方企业强调个人主义,强调实现集体价值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个人主义价值观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优胜劣汰,同时,它又很容易导致自私自利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从而损害企业组织整体的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利于维护集体的利益,但它容易形成随大流、墨守成规、盲目服从的习惯,从而阻碍竞争、创新和改革,延缓企业变革和发展的进程。①因此,在确立企业价值观时,我们在将价值观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应该吸收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之长,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正确定位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指导企业在取得利润之外,还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体现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如果企业仅仅追求利润,而不去思考利润的源泉,那将是舍本逐末。企业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应该基于企业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全面剖析,包括企业内外环境、宏观微观环境。这些环境要素都会根据企业对他们的行为反过来对企业产生影响,他们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定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依据企业价值观进行管理方面强化企业价值观的管理

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在企业价值观管理中,企业领导不仅要积极倡导企业价值观,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他们是企业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者,在员工眼里,企业领导者的一举一动代表了企业的真正价值观,如企业领导们处理冲突的标准、决策时的价值权衡等都是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凸显。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不容易接受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将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只有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深刻认识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加强大。

塑造员工与组织匹配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该将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员工选拔的过程中,在员工选拔规划制定、实施,选拔前的宣传,以及选拔的整个进程中都进行企业价值观的匹配。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选择与企业价值观相匹配的员工,并用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管理员工,将企业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因为与企业价值观不匹配的员工只会增加企业培训、监督的无形成本,甚至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大力倡导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倡导可通过专门的活动来进行,以强化职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要增强企业价值观的感召力,企业价值观的倡导也需要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事件、仪式、典礼和树立典型人物来进行。“没有富于表情的活动,任何文化都将消亡。缺乏典礼或仪式,重要的价值观就不起作用。典礼之于文化,犹如电影之于脚本、演奏会之于总乐谱、或舞蹈之于理想境界,都是舍此便无法用其他手段表达的。” 这些活动可以向员工传递价值观管理的真实性及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价值。此外,为了使企业价值观广为传播,企业可以通过统一厂服,设定厂耻日、厂荣日等形象教育来潜移默化地教育职工,以加强企业价值观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秀鸿.试析中国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得与失[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方光罗.论现代企业价值观的认识和培育[J].商业时代,2008(3).

[3]朱青松,胡小东,夏艳芳.员工与组织匹配视角的企业价值观塑造模式[J].软科学,2013(2).

[4][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90.

作者简介:

鲜跃琴.北京印刷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价值链 企业并购 整合

一、价值链与企业战略并购

运用资本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组成的,包括以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为内容的基本活动及以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辅助活动。即资本运作是以价值链为纽带,通过转换资本形态或者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基于价值链的资本运作就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以企业价值链识别和分析为基础,研究进行资本运作的环境,制定相关资本运作战略,同时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与优化,支持企业资本运作战略的实施。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通过收购、兼并或合并来拓展经营和实现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并购作为外部交易型资本运作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基于价值链的并购就是出于这样一种战略目的,通过并购整合目标企业拥有的某种有利于企业价值凝结和形成的核心资源,以获得或者强化企业的战略资源,从而实现价值链的优化和企业各类资本的最大化增值。

二、基于价值链的并购战略的制定

并购作为企业为达到某种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应当像其他所有战略一样满足价值增值这一要求。并购本身并不带来效益,其价值创造来源于生产要素边际效率的提高。

当各种市场要素出现剩余,并购企业利用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而将这些生产要素有效地转移,从而提高边际收益率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并购整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并购战略的制定,因为价值形成的结果在并购战略制定阶段就已经被描绘出来了,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并购行为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

研究发现,大量获得较高利润回报的企业都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并购的,不仅将自身的核心能力通过并购扩展或转移到目标企业,还从目标企业那里获取了新的核心能力。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说是并购的基础。强调对自身核心能力的识别是因为此举可使企业明确现有的和潜在的核心能力,明确其扩展和提升的方向,使企业从资源互补和协同的角度选择目标企业,从而获得构筑核心能力所必需的战略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可以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出色地开展价值链活动来形成真正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活动都可以通过价值链表现出来,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这些活动中的哪些活动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说明如何将这些活动组成体系来扩大竞争优势。

(二)目标企业的选择

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涉及两条价值链,即并购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和目标企业的价值链。并购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根据并购动机与自身现状制定出选择标准,利用价值链有关理论分析目标企业所属的产业及产业价值链,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程度等;分析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质量,重构双方的价值链,提升双方合并后的竞争力,确保实现参与双方的协同发展。当然,这一重构过程可能会改变双方企业的价值链,而价值链的改变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选择目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行业相同或互补。如果行业相同或相近,并购整合(较易完成)纯粹只是增加了一条价值链,只能产生纯粹增加的协同效应,不能扩大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增加;如果行业互补,并购整合通过智力资本的转移和扩散,就会形成强化或互补效应,实现竞争优势的共享和价值的增加。二是是否具有可利用价值。如目标企业在产品结构、科技项目、行业竞争力方面是否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三是规模是否适中。如果规模过大,并购企业在并购后可能无法消化,影响并购绩效;如果规模过小,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多元化战略的价值链分析

综观西方各大公司的发展,基本上都是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扩张的。并购和多元化往往相伴而生,把多元化和并购作为紧密相关的活动来考量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企业战略中的资产组合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并购形成多元化,成功实现多元化的企业能充分认识到相互关联的价值即协同效应,也能理解企业整体意识的重要性,那么价值链分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价值链分析归纳出两种创造协同效应的能力:企业在相似的价值链之间转移资源的能力和共享价值链活动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成功的多元化并购企业涉及不相关行业的并购比重很小,即使涉及,并购绩效也不理想。

三、基于价值链的并购整合运作

(一)基于资源互补目标的资源整合

企业价值链理论实质上是研究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造更大价值的理论。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作业环节,确定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另一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制定市场竞争战略。并购行为产生于并购双方在资源、能力和机会上的差异,而并购活动本身就是以资源互补为目标的资源转移与整合过程。

1.基于自身价值链的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对价值链中差别资源的识别和分析其对企业价值创造或成本降低的贡献来完成价值链的重组;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是直接贡献于企业边际利润的,由此目标企业的某些多余活动就应该被终止;明确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这是资源整合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环。

2.基于行业价值链的市场资源整合。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等外部单位的各种活动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企业外部单位的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企业扩大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企业通过影响外部单位如供应商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和外部单位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双方受益的目的,因此企业要努力保持供应商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另外,企业要尽可能消除客户对目标企业的不信任感,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以保持和重建与目标企业客户的关系。

(二)基于内部基础价值链的资源整合

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起来的,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的行为方式和成本与另一活动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这两种方式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往往需要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上进行最优化选择,以获得竞争优势。

1.识别价值链差别资源。差别资源存在于价值链的每个组成部分中,通过对价值链差别资源的识别和分析,可实现重新配置价值链资源以创造可持续优势的目的。

2.评价价值链组成的合理性。在一个完整的企业价值链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可以做到直接贡献于企业的边际利润,而存在于目标企业的多余活动应该被终止。应将核心业务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优化整个价值链系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的增加。

(三)基于行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

行业价值链分析是指企业应突破自身的价值链分析,将自身置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取得成本优势。并购完成后必须积极开展对两个企业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以便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1.供应商界面管理。能力强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创造价值的活动成本,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从战略角度看,保持供应商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企业进行内部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可以获得优质和低成本的产品。那么在选择供应商时就必须从企业整合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供应商的资质、供应条件、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核,以确保并购后的产品、服务质量有实质性的改进。

2.客户界面管理。企业并购活动完成后,原有相关群体之间的稳定利益关系势必被打乱,原有的价值链被加入新的元素,因此并购后一定要重新整合价值链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目标企业原有客户关系的保持和重建,以免因企业并购行为损害目标企业的客户关系。可以采取取得客户信息,加强客户服务、沟通和承诺履行等措施保持与客户的关系。

3.建立关联关系。根据价值链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价值链分析,将价值链不断整合,形成新的价值链,通过市场选择最优的环节,把它们联结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在很多混合并购中,就存在着许多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关联关系。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列举了三类关联关系:有形关联、无形关联和竞争对手关联。

四、结论

1.基于价值链制定可行性并购战略。并购必须在明确可行的投资战略的指导下进行,要求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放在第一位,通过并购活动的实施来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合理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3篇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

价值链管理是对价值链流程的管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联系并形成有机整体。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团队协作下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价值链管理模式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对价值链进行实施的分析,企业能够对价值链各环节成本分析及竞争差异化分析,从而识别企业在价值链各经营活动中的改善空间。价值链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及控制和基于此能实现对企业的物流及资金流等有效管理。

(二)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活动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职能属性的特征和活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每一价值活动都和企业某职能相关联,故此能结合价值活动目的及性质将其划分成相应价值链某一环节当中。而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则主要是这一管理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不是直接创造价值。还有就是可控性特征以及资源消耗属性特征,前者主要是对着自身价值管理变化而变化的,后者则是管理会消耗一定资源,并将其传递给下一环节,主要能够分为原料消耗以及人力资源消耗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

(一)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财务制度的不完善是比较显著的,多数的企业有的还没有构建财务制度,有的虽然有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落实效力上却不够。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部门没有规范化,存在着为节约开支而减少人员和一身多职的现状。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存有诸多的漏洞,并在权责上没有得到明确化,这样就造成了管理上的失控。再者就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用观念上有待强化,由于存在着信用观念及法律意识观念,对他人的入股行为就受到了限制。再者就是资金的控制力相对较差,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在科学的管理意识上相对比较缺乏,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技术应用比较缺乏,对资金的投资盲目使用,这样就存在着诸多的风险。

(二)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分析

对价值链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构建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在系统化的原则方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视,从系统化的角度出发在采购供应以及生产制造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还有就是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中心,财务管理的方向也就是对目标的设定,在价值链的财务管理上其目标是最大化的,对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加以确保。另外还要能在动态化的原则上充分重视,传统静态核算转化为实时动态核算并实现向业务流程进行实施。而在连续性的原则上要能得以遵循,这不仅是能够对价值链提供历史数据,同时也为企业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方向

(一)构建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对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构建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加强,构建内外部的价值链联系以及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开放式的经济发展中,企业价值链比较关注的是内部运作过程及外部交易过程的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是将财务部门作为中心的,并把各业务部门主体环状体系结构等进行相互流动。对财务管理的主体构建要在内容上得到充分重视,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和工具方面,其理论对财务管理者掌握价值的动因及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价值链的各环节协作上是对价值链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在价值链中的各环节要能将企业边界界限加以消除并要能相互的协作。而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想将价值链管理模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得到最佳的应用,就要在信息共享目标上得以实现,借助电子及信息技术并要使得价值链各方都要能结合最终的客户需求来安排物流。从实现的策略上要能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将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以及分析和决策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满足价值链联盟企业综合监测以及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另外就是要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进行有效促进,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环境及目标,对控制及决策事件规则以及各事件触发机制等反映操作进行详细化的了解。再者就是要能对财务管理计划及控制作用的提升进行有效促进,价值链管理以及业务流程控制结果通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及业务信息所反映,而价值链作为松散动态的企业链在具体的管理上要能保障其很强的计划性。对财务预算而言,财务的事前管理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将企业内部价值链做为重要的基础,并要能够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加以重组,同时也要能对现有预算编制实施改革。并要能通过引入外部价值链进行全面达成拓宽局限性编制视野目标,对现金流管理和价值多驱动因素等要能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保证企业决策的模型化。对财务的管理控制要从起始阶段开始,将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网络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并能对价值链采取实时控制,这样才能将核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方向预测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将会有新的转变,价值链管理的分解和整合方面,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使得愈来愈多产生过剩及市场竞争不断的激烈,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诸多相对独立并有着优势的价值链,从而使得企业开始整合新的资源及市场机会,并会形成新的价值链。不仅如此,价值链管理也会朝着横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就似乎对企业外部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及新产品的出现也不断,而企业依靠着自身的发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在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将价值链管理活动向上下游进行延伸扩展,所以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将会得到充分的考虑,并成为实现的一个重要趋势。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新的认识将会逐渐成为现实,价值链管理主要思想是将价值链各环节业务活动作为财务管理基本的对象,价值链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为能够使得整个价值链竞争水平得以提升消除价值链中各环节一切浪费,就要尽可能增加价值链每方面的价值。价值链财务管理当中的财务成本驱动因素是财务成本汇集及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一指标的提高能将投资收益利润相关成本因素得到有效改善。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将会以企业的价值管理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信息化的要求及程度上会愈来愈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也会不断的提升。

四、结语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 理论 方法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来经营企业已广为流行,被公认为是21世纪企业的共同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兴起,企业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改制、企业并购、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企业价值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作为特定资产综合体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交换价值, 由企业获利能力所决定, 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获利能力价值和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之和。

企业价值理论的研究首先在国外出现,1930年,费雪出版了《利息理论》一书,标志着资本价值理论的形成。在这本书中他指出,在确定性情况下,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就是该项目未来产生的预期现金流按一定的风险利率折现后的现值,此理论为企业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了MM理论,该理论研究了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的关系,并对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存在公司所得税状态下的企业估价模型,为现代企业估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学家对折现率认识不断加深,使得资产组合理论、资本市场理论有了飞跃的发展。其中,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揭示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人们更精确地估计企业资本化率扫清了障碍。从而使折现现金流量法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

1974年,为弥补现金流贴现法的不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耶斯提出了调整现值法(APV),与折现现金流量法相比,调整现值法是―个进步,它提高了价值评估的准确率,但运算过程过于琐碎和复杂,在实际运用上遇到很大困难。

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迈尔斯教授提出,当投资对象是高度不确定的项目时,传统净现值理论低估了实际投资。迈尔斯认为高度不确定下的实物资源投资仍然拥有类似金融期权的特性,这使得金融期权定价技术可以被应用到实物资产投资领域,期权定价理论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991年,思特提出了经济附加值概念。经济附加值是指公司的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差。该方法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为基础,曾成为欧美国家一些大型投资银行基本的价值分析工具之一。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因此其应用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国内关于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出现得较晚,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但大多是译著,且借鉴西方国家评估理论的居多。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

二、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及特点分析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者改善决策。基本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应性与优缺点,主要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以达到价值评估的目的。

1.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按重置成本法计算的评估价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对于企业价值评估而言,采用成本加和法即由企业的全部资产的重置成本扣除各种贬值因素后的评估值的加和,具体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按重置成本法计算的评估价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

成本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其评估结果有较强的客观依据。一般情况下,在涉及一个仅进行投资或仅拥有不动产的控股企业,以及所评估企业的评估前提为非持续经营时,适宜用成本法。但运用成本法无法把握一个持续经营企业价值的整体性,也难衡量企业各个单项资产间的工艺匹配以及有机组合因素可能产生的整合效应或协同效应。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不宜单独运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

2.收益法

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未来预期收益并折成现值,用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收益法以预期的收益和折现率为基础,对于目标企业来说,若目前的收益为正值,具有持续性,同时在收益期内折现率能够可靠地估计,则更适宜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收益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以及风险问题难以合理衡量的私营企业则不适宜采用收益法评估。

3.市场法

市场法是指利用产权市场上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交易及市场交易成交价作为参照,进行必要的差异调整,修正市场交易价格,从而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市场法主要有相关比率法、股票和债券价值法两种评价方法。

市场法的最大优点在于简单、直观、运用灵活。尤其是当目标公司未来的收益难以做出详尽的预测时,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显然受到限制,而市场法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评估对象和参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不尽相同,要找到与评估对象绝对相同或者类似的可比企业难度较大;其次,对价值比率的调整是运用市场法极为关键的一步,需要评估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实践应用及发展趋向

据统计,2008年~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企业价值评估中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比例逐年提升,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估的比例从2008年的63%上升到2010年的81%,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事项最终评估结果采用成本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48%,采用收益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37%,采用市场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6%,采用综合方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9%。2010年,采用收益法的比例为52%,采用成本法的比例为41%,收益法使用比例首次超过了成本法。

1.收益法应用日趋广泛

收益法在全面反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优势,其通常可将影响企业价值的各项有形和无形因素综合考虑,得到对于企业价值相对全面的反映,并且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是从未来收益角度衡量置入资产价值,符合相关方的心理预期,容易为监管部门、投资者所接受。近年来,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逐渐丰富,收益法应用的技术手段逐步完善,收益法广泛应用的条件已相对完善。

2.市场法运用前景广阔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使得市场法应用的外部条件不够成熟,在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方面应用比例仍然较低。但是在企业整体估值方面,市场法一直是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的估值方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及其他产权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市场化交易数量的提升、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发展,市场法在中国的应用条件也将逐步成熟,加之专业机构的不断技术积累与实践探索,市场法的应用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3.成本法使用仍具优势

企业价值理论范文第5篇

资本结构理论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其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利用负债的避税效应,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由于债务经营中财务风险和破产成本的存在,资本结构中并非负债率越高越好;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但由于资本结构的选择还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本结构最优区间的不同。这种成熟的理论对分析资本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基础上提出的,是建立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基础之上的,而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资本市场环境,一定要立足实际,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以分析我国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希望为我国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国外现状

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国外的研究结果大都表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成正相关关系:Masulis,RonaldW(1980)发表在《经济学刊》上的《资本结构变动对证券价格影响一文中得出普通股价格的变动与财务杠杆水平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Masulis,RonaldW(1983)发表在《财务学刊》上的《资本结构变动对价值的影响某些证据》一文中得出企业价值的变动与其负债水平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LaxmiChandBhandari(1988)发表在《财务学刊》上的名为《债务/权益比与普通股期望收益:经验证据》一文中得出债务/权益比与普通股期望收益成正相关关系。Harris和Raviv(1988)则发现伴随新债发行、股权换债权和股票回购消息的公布,股票价格会上升,即所谓债务融资的信号效应。

三、国内现状

我国学者对资本结构的研究相对还较为滞后,对我国现阶段的实证研究资料较少,在已有的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由于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基本结论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与西方一致,一部分认为是负相关。

1.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负相关。

汪辉(2003)在《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一文中,搜集了1998-2000年上市公司的3420个数据,以Tobin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负债融资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债务融资率与公司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张佳林等(2003)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以我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对其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两者呈正相关的结论。陈共荣(2005)等在《中国转轨经济中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搜集了668家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数据,分别以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和Tobin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债务融资率和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不同企业价值衡量指标的选择会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不同结论,因此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资本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