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程序的概念

护理程序的概念

护理程序的概念

护理程序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诉法》修改;公益诉讼

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民诉法增加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被视为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但规定内容含混,不免有敷衍之嫌。

一、公益诉讼概述

公益诉讼发展历史悠久,古罗马帝国时期,就有“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美国是最早实行公益诉讼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公益诉讼制度最完备的国家。纵观公益诉讼的发展史,传统的民事诉讼机制由于当事人适格理论的限制无法有效的保护公共利益,而对新型权利和利益救济程序的探索则是现代司法演进的一大特征。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也之类似,公民的权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理论界对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也日益增高,但与此相对的是立法和司法领域的滞后,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也体现对民间呼声的官方回应。

由于研究者视野和角度的不同,对公益诉讼研究的争议比较大,就概念而言,一方面学者将其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概念频繁使用,另一面对公益诉讼概念的界定则处于模糊不清的境地。从国内研究来看,对公益诉讼概念理解和认识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经济公益诉讼论、行政公益诉讼论和二元公益诉讼论。公益诉讼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发展性,本文认为公益诉讼不应被限制或定格为某种固化的制度,把它作为以社会正义为主题、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理念、全面审视和解决现行的法律与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或许更为贴近公益诉讼的本意。

二、新我国《民诉法》对公益诉讼规定的几点质疑

2012年我国通过的新《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公益诉讼的内容,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公益诉讼作出的规定,但仅靠此规定,在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程序下似乎很难真正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首先,我国并没有形成公益诉讼统一的概念,但公益诉讼制度在性质上乃是作为对公共利益进行救济的司法程序,立法上设置该制度的目的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一般民事诉讼几乎完全不同,我国《民事诉讼法》则是作为私权争议的司法救济的程序性法律,从解决私权争议角度进行设置规定的,奉行的是“无利益即无诉权的基本诉讼规则”,这与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使命的公益诉讼在诉讼目的、功能以及程序机制及诉讼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1、原告主体资格。我国传统的正当当事人学说以管理权为当事人适格为判断基准,要求正当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具有管理权。与传统诉讼相比公益诉讼最大不同点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这种诉讼目的的不同表现在具体诉讼技术方面就是公益诉讼对传统诉讼中原告适格理论的修正和扩展,即某些依据传统的原告适格理论不具有资格的私人或私人组织,在公益诉讼中享有资格。本次新《民诉法》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很难确定哪些机关或组织适格,需依靠进一步的司法解释来确定,另一方面并未包含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

2、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但上述诉讼时效是否适合公益诉讼?本文认为是不适合的,公益诉讼在诉讼目的、损害发现的时间和难易程度上都与普通的私权诉讼存在很大差别。

3、证明责任。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一般以“谁主张,谁举证”为原则,并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而公益诉讼中,往往涉及特殊侵权领域,如果按照目前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显然也是不合适。

4、诉讼调解与和解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和解及法院调解的程序,由于公益诉讼与传统民事诉讼存在很大差别,是否能同样适用调解与和解?

其次,规定中的“社会公共利益”该如何界定?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极为抽象和模糊的概念。就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而言,不仅不同学科的学者间因研究视角上的差异,存在着不尽相同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即便是在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视角,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已有表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孙笑侠教授认为社会利益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并列的一种利益,它是公众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与需要,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是公众,即社会公众,既不能与个人、集体相混淆,也不能是国家所能代替的。学理上尚不能为公共利益提出一个确定的外延与内涵,那法律法规在适用时又如何确定?

三、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建议

公益诉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事诉讼,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民事诉讼法,在未来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中也应当涉及到公益诉讼相关程序。在目前的民事诉讼框架下,对于公益诉讼仅用一条规定并不足以指导公益诉讼的实践,其在规则、适用等方面都应有其特别的程序。

从民事诉讼程序立法发展来看,现代民事诉讼程序设置最为明显的趋势就是由“大一统”的程序设置方式,向“分别设置、单独立法”的程序设置方式转变。传统的“大一统”民事诉讼程序立法方式,将所有的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笼统地规定在同一个法典之中的立法体例,不仅十分庞杂,互不协调,且法典的编纂也缺乏技术性,而“分别设置、单独立法”是指在程序制度的设置方式及其民事诉讼立法的立法体例上,将以争讼为基本特征的审判程序与其他程序制度分别设置、独立规定的立法体例与立法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不同程序法律规范的适用,不同类型纠纷的解决,也有利于特定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编纂,并具有法律规范编纂上的科学性、合理性。

因此,我国可在民事诉讼法中为公益诉讼增设专门章节,从原告资格、特别程序等方面单独规定,这样就能保证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又能防止滥诉。对于如何对公益诉讼进行详细规定,学者们也已经提出来很多较为成熟的意见,国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周楠:罗马法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护理程序的概念范文第2篇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教师培训理论。我国学者熊川武采撷众家之长,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通过指导123级大专护理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发现学生撰写这个毕业设计论文时,非常艰难。所有的指导老师感觉特别辛苦,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在校都学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现问题,是 “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下文,对高职院校123级学生毕业之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护理学院护士班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题目是“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程序是指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促进和恢复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有计划地为护理对象提供系统、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护理工作方法[2]。护理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通过指导123级大专护理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发现90%的学生对“护理程序”的概念不明白,步骤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应该要反思。2012年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生开设了《护理学导论》这门课程,课时为26节,其中“护理程序”这一章课时为6节课,而“护理程序”的内容都是有关患者病例的具体临床表现、反应及护理。因此存在的问题是:①对于没有医学、护理和临床基础知识的新生,开设这门与临床相关的科目,为时过早,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课后学生没有实践和撰写,所以她们也很难记住护理程序的内容。②护理学生于2014年4月-2015年1月下到各临床医院实习,据学生反馈医院里的带教老师没有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在医院里也没有系统的实践过“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所以她们对“护理程序”的概念还是很茫然。

二、尝试改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护理程序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考试要求:

1 . 对 C 语言的语法、语义有较好的理解。

2 . 能熟练地阅读 C 源程序,并具有初步分析程序的能力。

3 . 初步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能从分析问题入手,设计可行的算法,进而用 C 语言编写结构良好的面向过程的程序。

4 . 通过上机实验,掌握程序的调试和测试方法。

二、 考试内容

第一章 C 语言概述

• 了解 C 语言的发展、特点;

• 掌握 C 程序的基本结构;

3. 掌握 TURBO C 环境下 C 程序的上机步骤。

第二章 算法

• 理解算法的概念;

• 了解算法的表示方法;

• 理解组成结构化程序的三种基本 控制 结构;

4. 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过程;

第三章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 了解 C 语言中数据类型的分类;

• 掌握整型、实型、字符型、字符串常量的表示方法;

• 掌握符号常量的定义和使用;

• 掌握变量的定义、初始化;

• 掌握算术、赋值、复合赋值、自增、自减、逗号运算符及表达式;

6. 掌握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第四章 输入输出

• 掌握赋值语句及使用;

• 了解字符输入输出( get char 函数和 putchar 函数) ;

3. 掌握格式输入输出( scanf 函数和 printf 函数) 。

第五章 选择结构

• 掌握关系、逻辑运算符及表达式;

• 掌握 if 语句的三种形式;

• 掌握 switch 语句及 break 语句的使用 ;

4. 要求能编写含有 if 语句嵌套结构的 程序。

第六章 循环结构

• 掌握 while 语句及应用;

• 掌握 do-while 语句及应用;

• 掌握 for 语句及应用;

• 掌握 break 语句在循环中的作用;

• 了解 continue 语句在循环中的作用;

6. 要求能编写含有二重循环结构的程序。

第七章 数组

• 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元素引用;

• 掌握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元素引用;

• 掌握字符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4. 了解字符串处理函数;

第八章 函数

• 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 掌握函数调用时的实参与形参的结合;

• 理解函数原型声明与函数在源程序中的相对位置的关系;

• 理解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

• 理解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概念及应用;

• 了解变量的存储类别( auto 、 static 、 register 、 extern );

7. 要求能编写编写多函数结构的程序。

第九章 预处理命令

• 理解 .#define 命令的使用;

2. 了解 #include 命令的作用。

第十章 指针

• 掌握地址、指针、指针变量的概念;

• 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赋值;

• 掌握两个与指针有关的运算符( & 和 * );

• 掌握指针和一维数组的关系;

• 了解指针和二维数组的关系;

• 掌握指针和字符串的关系;

• 掌握参数为指针类型的函数应用;

8. 了解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

第十一章 结构体、共用体和枚举类型

• 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

• 掌握结构体变量、数组、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成员引用;

• 理解参数为结构体变量或结构体指针的函数;

• 了解共用体的概念及共用体类型的定义;

• 理解枚举类型的概念及共用体类型的定义;

6. 了解 typedef 语句的使用。

第十二章 文件

• 理解 C 文件的概念;

• 掌握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

• 掌握文件的打开和关闭( fopen 函数和 fclose 函数);

• 了解文件的字符读写( fgetc 函数和 fputc 函数);

• 掌握文本文件的格式化读写( fscanf 函数和 fprintf 函数);

6. 了解二进制文件的数据块读写( fread 函数和 fwrite 函数);

7. 了解文件的定位( rewind 函数和 fseek 函数) 。

三、考题类型

• 选择题(概念、语法等): 60%

• 程序阅读题: 20%

3. 程序设计题(或程序填空): 20%

《 C 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程序设计基础》,张杰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数据结构考试大纲( 100 分)

一、考试要求

1 、能分析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

2 、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3 、理解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之间的关系,理解算法效率的分析方法。

4 、能利用常见的数据结构,进行算法设计。

二、考试内容

第 1 章 引论

1 、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 、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的概念。

3 、理解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

4 、理解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的概念。

第 2 章 表

1 、理解 ADT 表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2 、掌握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运算的实现。

3 、掌握表的链接存储结构及其运算的实现。

4 、理解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的特点。

第 3 章 栈

1 、掌握栈的定义和基本运算。

2 、掌握栈的顺序实现及其运算的实现。

3 、掌握栈和队列的链接实现及其运算的实现。

4 、掌握栈的应用。

第 4 章 队列

1 、掌握队列的定义和基本运算。

2 、掌握队列的顺序实现(循环队列)及其运算的实现。

3 、掌握队列的链接实现及其运算的实现。

4 、掌握队列的应用。

第 5 章 递归

• 理解递归的概念。

• 了解分治与递归的关系。

• 了解用栈模拟递归技术。

第 6 章 排序与选择

• 理解排序的基本概念(关键字、内外排序、稳定性、时间效率、空间效率)

• 掌握选择排序的方法(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

• 掌握插入排序的方法(直接插入排序)

• 掌握交换排序的方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 了解合并排序的方法。

• 理解各种排序方法的优缺点。

第 7 章 树

1 、掌握树的表示法,包括父亲结点数组表示法、儿子链表表示法、左儿子右兄弟表示法。

2 、理解二叉树的定义和术语、性质。

3 、掌握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包括顺序存储实现和指针实现。

4 、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其应用。

5 、了解线索树的概念。

第 8 章 集合

1 、了解以集合为基础的抽象数据类型。

2 、了解集合上的基本运算。

3 、了解集合的实现(位向量实现、链表实现)。

第 9 章 符号表

• 理解抽象数据类型符号表的概念。

• 掌握符号表的数组实现。

• 掌握开散列表和闭散列表的实现。

• 理解散列函数构造方法以及处理冲突的办法。

• 掌握线性再散列技术。

第 10 章 字典

• 理解抽象数据类型字典及其运算。

• 掌握二叉搜索树及其实现。

第 11 章 优先队列

• 理解抽象数据类型优先队列及其基本运算。

• 理解堆的概念及其实现。

• 掌握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第 12 章 图

• 解图的概念、术语。

2 、掌握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

3 、掌握图的遍历方法(深度优先遍历、广度优先遍历)

4 、掌握图的最小生成树的算法( prim 算法、 kruskal 算法)。

5 、掌握图的单源最短路径的 dijkstra 算法。

• 了解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floyd 算法。

三、考题类型

• 选择题(概念、存储表示、算法描述): 24 %

• 填空题(概念、存储表示、算法描述): 16 %

• 应用题(综合): 40 %

• 算法设计题: 20 %

参考用书:

《数据结构与算法》,王晓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操作系统”或“关系数据库与 SQL 语言”(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生考“操作系统”,报考软件工程专业考生考“关系数据库与 SQL 语言”)

第二部分:操作系统考试大纲( 100 分)

一、考试要求:

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以及它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了解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

• 操作系统概念:

• 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

• 了解操作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

• 操作系统的类型:

• 了解批处理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分时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实时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概念

• 操作系统的特征: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虚拟性

• 操作系统接口:

了解作业级接口(操作接口),程序级接口(系统调用)

第二章 处理机管理

• 理解进程的定义

• 理解进程的特征

• 掌握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相互转换:就绪态、阻塞态、运行态

• 理解进程的组成和进程控制块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 了解进程队列的概念和形式

• 掌握进程调度算法思想及其应用 :

• 先来先服务算法

• 时间片轮转法

• 优先数算法

• 多级队列算法

注:主要掌握前两个算法,后两个算法要求理解算法思想。

• 了解特权指令的概念

• 理解 CPU 的两种运行状态:管态、目态及相互转换

• 了解作业、作业步和作业控制块的概念

• 理解作业调度的概念及它与进程调度的关系

• 了解作业的状态及变化过程

• 掌握作业调度算法思想及其应用 :

• 先来先服务算法

• 短作业优先法算法

• 响应比法算法

第三章 存储管理

• 理解存储管理的功能

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 理解地址重定位的概念:

静态重定位、动态重定位

• 了解单一连续分区存储管理及其缺点

•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 1 )理解固定分区的概念

( 2 )了解分配和回收的过程

( 3 )理解采用的重定位方式及其存储保护方法

( 4 )了解固定分区方式的缺点

•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 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 了解空闲分区表及其内容

• 了解采用的重定位方式

• 理解分配和和回收算法:最先适应法、适应法、最坏适应法

• 理解零头(碎片)的概念:内零头,外零头

• 分页式存储管理:

• 理解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 理解页与块的概念

• 理解页表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 掌握地址重定位过程(不含快表结构)

• 了解快表的概念和作用

• 虚拟存储管理:

• 理解虚拟存储器的概念

• 理解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 理解缺页中断的概念及和影响因素

• 掌握缺页中断率的计算

• 掌握页面淘汰算法的思想和应用: FIFO 、 LRU 、 LFU

第四章 设备管理

• 了解设备的分类

• 理解设备管理的目标与功能

• 理解设备独立性的概念

• 理解独占设备分配算法及相关数据结构:

• 先来先服务算法

• 优先级算法

• 共享磁盘的调度:

• 了解磁盘结构

• 理解磁盘访问时间的构成:查找时间、等待时间和传输时间

• 掌握磁盘调度算法的思想及其应用:

先来先服务算法、最短查找时间优先算法、电梯算法、单向扫描算法

注:主要掌握前三种算法及应用。

• 了解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 程序循环测试方式

• 中断方式

• DMA 方式

• 通道方式

• 了解缓冲技术:

• 缓冲的作用

• 缓冲的类型:单缓冲、双缓冲、多缓冲、缓冲池

• 虚拟设备与 SPOOLING 技术:

• 理解虚拟设备的概念

• 理解 SPOOLING 系统的概念及其前提条件

• 掌握 SPOOLING 系统的组成(软件和硬件)

第五章 文件管理

• 了解文件与文件系统的概念

• 了解文件的分类

• 文件的组织结构:

• 理解文件的逻辑结构及分类

• 理解文件的物理结构及分类

• 理解文件的存取方式

• 掌握磁盘存储空间管理方法及计算:

位示图法、空闲区表法、空闲块链接法、成组链接法

注:主要掌握前两个管理方法的计算。

• 文件管理与目录结构

• 了解文件控制块( FCB )的基本信息

• 理解多级目录的概念

•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

• 文件的使用

• 了解文件共享与保护的概念

• 了解文件的保密概念

• 了解文件的保护的方法:存取控制矩阵、存取控制表、权限表、口令

• 文件的操作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创建、删除、打开、关闭、读、写

第六章 进程的并发

• 理解进程间的制约关系:互斥、同步

• 理解信号量的概念

• 掌握 P 、 V 操作的定义

• 掌握用 P 、 V 操作实现进程互斥、同步

• 理解死锁的概念

• 理解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 理解解决死锁的策略:预防、避免、检测、恢复(解除)

• 了解进程间的通信方式:低级通信方式、高级通信方式

第七章 操作系统实例分析

• 了解 UNIX 系统及实现管理所采用的相关方法

• 了解 DOS 系统及实现管理所采用的相关方法

参考用书:

《操作系统》宗大华、宗涛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二部分:《关系数据库与 SQL 语言》( 100 分)

一、考试要求:

1 .对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有较好的理解。

2 .能熟练地使用 SQL 命令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 .能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4 .对关系数据库理论有一定的理解。

二、 考试内容

第 1 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1 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等。

2 了解数据管理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发展阶段,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3 掌握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优点、数据物理独立性、数据逻辑独立性。

4 掌握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属性、联系,以及关系数据模型中的关系、属性、元组和键码等基本概念。

第 2 章 关系模型

1 掌握关系、关系性质、候选键、外部键、主属性、非主属性、关系模型完整性、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等基本概念。

2 掌握关系代数及其运算:并、差、交、笛卡尔积、投影、选择、自然连接、 θ 连接等。

3 了解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

第 3 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 SQL

1 了解 SQL 语言的特点,掌握基本表、视图、索引等概念。

2 掌握数据定义命令:创建数据库、创建基本表、表结构的修改、基本表的删除;索引的建立与删除。

3 掌握数据查询命令: SELECT 语句,要求:

1 )简单查询(单表查询),包括正确书写选择条件、排序输出、聚合运算以及分组处理;

2 )连接查询(多表查询);

3 )嵌套查询(子查询)。

4 掌握数据操纵命令:基本表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

5 掌握有关视图的操作:定义视图、查询视图、更新视图、撤消视图。

第 4 章 关系数据库理论

1 了解关系模式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

2 掌握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的定义,能计算属性的封闭集,并由此得到关系的候选键。

3 掌握第一范式( 1NF )、第二范式( 2NF )和第三范式( 3NF )的定义,能判别关系模式的范式等级。

4 掌握关系模式的分解(规范到 3NF )的步骤、分解的原则和分解的方法。

第 5 章 数据库设计

1 掌握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和步骤。

2 了解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定义信息与应用;定义操作任务;定义数据项。

3 掌握概念结构设计阶段的方法和步骤,并能设计 ER 图。

4 掌握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和步骤,重点掌握从 E/R 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

5 了解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任务。

6 了解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等过程。

三、考题类型

1 .选择题: 40%

2 .填空题: 20%

3 .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 SQL 语句: 25%

4 .计算题: 15%

参考用书:

护理程序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初探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40-01

1.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软件”这个词汇于20世纪60年代被首次提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软件和硬件组成。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IEEE给软件定义为是计算机程序、规划以及运行计算机系统可能需要的相关文档和数据。其概念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得出进一步完善的,最先人们认为软件就是程序,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软件不仅包括程序,还包括开发、使用、维护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文档。到了80年代,较为全面的软件的定义才出现,包括计算机程序、实现程序所使用的方法、规则、相关联的文档、运行所需的数据等都是程序。

2 计算机软工程的概念及特征

2.1 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我们所讲的软件工程学主要是指研究如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提供指导服务,以最少的投资来换取高效的回报,以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软件工程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是一门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各学科的较差研究与指导,设计出应用更为方便、设计更加人性化的软件。

2.2 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功能

我们知道计算机作为一个电子设备,主要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对于计算机的研发和更新既要考虑硬件因素,又必须在软件工程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一般来讲,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组成部分,系统软件的功能是监控、维护、管理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各个软件,如人们常见的操作系统和病毒查杀系统;应用软件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软件,如常见的office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自身的逻辑分析和计算功能,指导计算机的正确有效运行,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的操作。

3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实际应用

现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走进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软件凭借其运行高效率、执行命令的精准性和操作使用方便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迅速的被应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人类活动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软件了。其具有代表性的功能软件包括:电子邮件、office办公系统、win7/xp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各种网游软件等等。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金融、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几乎所有部门都需要应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工作。

3.1 计算机的应用和功能的正常使用离不开硬件和软件,只有硬件和软件得到很好的组合,计算机才能正常工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计算机的资源配置上,既要考虑硬件资源又要考虑软件资源。就软件资源来看,它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计算机的管理、监控和维护,包括自检程序、操作系统等等。而应用软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计算机当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实现对计算机的管理等功能,包括学习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等等。从软件功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软件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本身提供的逻辑功能,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简化或者替代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各种程序来说,不管是支持计算机工作的程序,还是支持用户使用的程序,它们都是软件,如职场生存攻略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些必备软件:Photoshop、word、Excel、Dreamweaver等。

3.2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工程”自1968年首次提出软件工程概念以来,已经40多年了。编程范型已经经历了三次演变,软件工程也从第一展到第三代。其概念提出那个年代就开发大型系统软件用手工方式进行,其生产效率低、出错率高。这种状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软件生产的需要,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软件复杂性飞速增长;(2)软件成本高;(3)开发周期长;(4)维护工作量大。即出现了“软件危机”现象。软件工程定义为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得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应用到软件上。

其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出现上个世纪70年代,是开发和维护软件的规范化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处理软件生产的全过程。其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包括程序设计时代、软件时代、软件工程时代。而软件开发也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定义、开发、维护三个阶段。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工程学出现,它是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

3.3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加深,以后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将会发展成为一项广义的工程技术,在软件功能和操作方法上的研发也会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因素,同机械制造业的流水化生产方式不同,软件工程的研发与生产是非常具备个性化特征的,它的设计思维和功能设置都是处于不断更新完善中的,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客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人员会根据客户的需要,发散思维、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汇集大家的智慧才能设计出一款成功的计算机软件。由于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性,设计人员必须提前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想办法补救,因为一旦软件系统的安全或运行出现故障,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说,要想做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工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儿。

3.4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的人性化、功能化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软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计算机软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销售、策划、财务之间通过软件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沟通交流,方便经营策略的时时变动;在商场、金融机构的管理中,需要利用软件系统对消费信息进行确认和统计,消费者使用刷卡消费,通过金融系统的软件就可以支付费用,免去了携带现金的麻烦;保卫人员通过安保系统可以对整个单位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生火灾险情报警系统会随时提醒安保人员采取防护措施;隐藏于计算机中的软件系统虽然微小,但却具备了强大的管理能力,从小处着手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总之,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愈来愈快。计算机软件具备很高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并且逐渐普及,人们的很多日常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的,计算机软件几乎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计算机软件工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设计和研发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日趋成熟、功能的逐步完善,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推动作用。

护理程序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面向对象;类;结构体;面向过程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82-03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院校一般将其安排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之后,并作为C/C++程序高级开发及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先修课程进行设置,因此该课程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先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已经基本确立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思想,面对新的程序设计思想,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编程方式,尤其是在入门过程中对类的概念及应用的理解。

1 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区别

面向过程是以函数为单位实现的[1],每个函数代表一个独立的动作,完成一个独立的功能,而完成动作的实体都是被动地在函数间传递,实体和动作之间没有紧密联系,实体只是像提线木偶一样被动地接受加工,目标的实现完全由动作的代表――若干个函数贯穿完成;而面向对象是以实体,即对象为单位实现的[1],每个动作完全由明确的实体执行,实体贯穿于程序的整个执行过程,目标的实现则是由多个实体相互协作完成,因此面向对象这种设计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

2 类的引入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果直接引入类的概念及应用方法,难免会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与面向过程产生混淆,从而出现概念上的偏差,影响对后面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因此在引入类的概念时,可以结合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方法中学生熟识的内容进行讲解。

C语言程序设计是C++语言的先期课程,在学习课程时,学生已经对结构体的使用有了一定了解,而结构体与类之间的区别仅体现在访问控制方式及行为,即成员函数的引入方面。因此,引入类的概念就可以借助于结构体来实现,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事件进行编程处理,来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如待处理的学生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和成绩(包括数学、语文和英语3门课程)3种,要求对每位学生的总成绩和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统计,试通过使用结构体和类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分析,并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1)使用结构体方式。

(1)声明结构体类型。

struct stud {char name[10]; int age; float score[3];};

(2)定义计算函数,以计算每位学生的总成绩和平均成绩并输出。

void CalSum_Avg( struct Stud *s){ …… //中间过程略 }

(3)在主函数中定义学生结构体数组并赋值。

struct stud s[N];

……//赋值过程略

(4)对每位学生分别进行函数调用计算结果。

for( int i=0; i

CalSum_Avg( &s[i] );

2)使用类方式。

(1)声明学生类。

class stud {

protected:

char name[10];

int age;

float score[3];

public:

void InitStud();//为成员赋值

void CalSum(); //计算自己的总成绩

void CalAvg(); //计算自己的平均成绩

};

……//成员函数实现部分略

(2)在主函数中定义学生对象数组并赋值。

stud s[N];

for( int i=0; i

s[i]. InitStud ();

(3)让每位学生分别调用相应成员函数计算结果。

for( int i=0; i

s[i].CalSum();

s[i].CalAvg();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上述两种程序设计方法在思路上的区别,体会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两种程序设计思想的不同之处,并讨论这两种设计思想中哪种方法更接近人们的行为方式,理解类的定义及使用方法,解释类的访问控制方式;此外,还可以融入以下示例作为过渡。

3 用结构体实现类的概念的^渡

在C++编译器中,使用结构体代替类,以实现上述类的功能,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从结构体向类的过渡过程。

(1)依照类的定义格式,使用结构体方式定义上述学生类。

struct stud {

char name[10];

int age;

float score[3];

void InitStud(){ …… }//为成员赋值

void CalSum(){…… } //计算自己的总成绩

void CalAvg(){…… } //计算自己的平均成绩

};

(2)在主函数中定义学生结构体数组并赋值。

struct stud s[N];

for( int i=0; i

s[i]. InitStud ();

(3)让每位学生分别调用相应成员函数计算结果。

for( int i=0; i

s[i].CalSum();

s[i].CalAvg();

}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这种实现方法并对比以上3种实现方式的区别,分析哪些行为应该是公开展现的,哪些是应该隐藏的,由此确定哪些属性或行为应该公开,哪些是不能公开的,从而进一步解释为什么需要设置数据访问控制方式;并理解私有、保护与公有的区别,阐述类的封装与隐藏的意义所在,同时分析并介绍类与结构体在使用上的区别。

4 概念的强化

经过上述讲解,学生对类的使用及类与结构体在应用中的区别有了一定了解,初步确立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内容进行强化练习,如可以布置下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尝试在学生类中增加实现以下相关内容。

(1)增加分数统计功能,要求对每位学生的最高成绩及最低成绩进行统计。

(2)增加对数据成员进行修改赋值的成员函数。

(3)尝试对学生的年龄进行比较,找出年龄最大的学生,体会保护或私有成员的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对保护或私有成员进行读、写等基本操作。

5 结 语

类的概念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关系着学生能否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内容,因此,讲好类的入门这一节课对于学生能否顺利掌握C++编程语言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类的概念及应用的引入、比较和强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类的理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