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乡统筹就业情况汇报

城乡统筹就业情况汇报

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就业局势相对宽松。几年来,针对泉州非公有经济迅猛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情况,该市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搞好就业服务,统筹抓好城乡就业,取得明显工作成效。

主要工作情况

1、立足于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特别是注意发挥该市非公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68万人,每年增量约占全省l/4;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1.2%以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分别远低于和超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68万人,约占农村从业人员的56%;吸引了1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就业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2、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200年底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后,根据国有企业比重小、较早改革、再就业任务相对轻的实际,该市及时将原"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外来劳动力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泉州市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暂行规定》等文件。认真清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收费,基本消除了农民进城务工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制定了培训、介绍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补贴和奖励办法,同时规定促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参照执行;从政治待遇、民主权利、劳动保障、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方面,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待遇。

3、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泉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城市群为重点,逐步向山区、向乡镇延伸,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及其信息网络,实现市、县(区)就业服务信息的实时联网、信息共享。二是扎实推进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全市所有街道(27个)和70%以上的乡镇(95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三是认真搞好各项就业服务。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完善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劳动力市场秩序,今年初职业中介呈现"零投诉"良好现象。建立了泉州劳动保障网和医保、劳动力市场网站,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

4、加强与外地的劳务合作,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难题。出台《泉州市奖励组织输入外地劳务人员暂行规定》。每季度编发一期《泉州市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便于劳务协作单位有针对性地培训和输送工人来泉州务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各种形式山海劳务协作和劳动力招聘会,缓解了缺工矛盾。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泉州市企业劳务合作洽谈会,规模之大在近年来全国同类洽谈会中较为罕见,初步建立了引进劳动力的长效机制。

5、建立城镇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登记制度。在完善城镇登记失业制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机构作用,组织力量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就业意向等进行调查建档,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统计城乡失业率奠定基础。

6、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险政策,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实施"五险合一、地税统征"社会保险费征缴新体制,淡化"城镇职工"概念,不分城镇或农村户口、本地或外地人员,让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均可参加社会保险。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给予与城镇职工相同的社会保险待遇。"十五"期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33%、270%、135%、346%和380%。

7、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维权体系。一是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坚持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举报专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建规立制相结合,立足于治本,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不断优化劳动用工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市、县、乡镇、村四级劳动争议处理网络作用,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劳动争议仲裁分庭56个,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27个,在452个村(居)配备兼职劳动工作协管员571名。三是不断完善多层次的三方协调机制。全市所有县(市、区)和10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三方会议制度,477个村(居)建立了劳动关系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三方会议,注意抓住不同时期职工和企业最关心、劳动关系中矛盾最突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开展协商,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四是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促使企业普遍建立"自该调节、平等协商、劳动保障制度落实、劳动关系双方实现双赢"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有20个工业园区列入创建试点,占全市工业园区总数的57%,覆盖企业1290家,涉及职工23万人。五是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活动,已评定劳动保障诚信、守信、基本守信、失信四类企业分别为25、243、2944和81家,实行分类服务、指导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