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局建设文化名市发展意见市

文化局建设文化名市发展意见市

为全面贯彻落实*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委、*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设文化名市的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1)把我市文化建设定位于“文化名市”,旨在突出地方特色和鲜明个性,再创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新辉煌。本《意见》所指的文化,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化、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

(2)建设文化名市是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根,一个国家之魂;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先导;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催人奋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今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化的竞争。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创新的推动,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落伍。因此,建设文化名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设文化名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以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素质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市拥有完善的文化设施、强大的文化产业、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日益增多的文化精品、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具有鲜明的西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名市。

(4)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和目标是:实施文化经济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融互动,做好“文化经济”这篇文章;体制创新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精品带动战略,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提高*文化品位;人才兴文战略,以优惠的政策引进、留住、培育文化人才,以文化名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旺;特色文化战略,发展具有岭南风格、*特色的文化,把*建成地方特色浓郁的现代文化名城;城市辐射战略,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全市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把*建成穗*、珠三角的后花园和通向西南各省的文化通道。

二、工作重点

(5)开发建设宋文化城。*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曾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是宋文化。*是宋徽宗皇帝的封地,登基后他把端州更名为*;始建于宋皇佑年中的宋城墙位于端州城区,周长2800多米,保存完好,全国罕见;宋代包公在*主政三年之久;城墙内的包公府衙、包公井、丽谯楼、披云楼、骑楼街等古迹建筑,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保护、开发、建设以宋城墙、包公府衙为重点的古宋城文化景区,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建设这一景区,要开发、保护并重,深入调查考证古宋城的历史原貌,精心地加以规划、建设。要把宋文化城建成为西江流域宋代政治名人史迹的展示基地,宋代建筑文化的展示基地,宋代民俗文化风情的展示基地;建成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特色商贸的文化景点;建成*人文景观的核心,并与星湖、鼎湖部级风景名胜区这个全市自然景观的核心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品牌。

(6)注重发挥名人效应,打造“包公”文化。挖掘包公文化,要以开发包公“清官文化”、弘扬包公廉洁为民精神为核心。宋代包公在任端州知州期间,清心为本,廉洁从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并带领百姓掘井筑堤、兴教办学、发展生产,政绩斐然,被称之为“包青天”。正因为这样,三年后他离任升迁为“京官”。如果说安徽合肥是其“出生地”,河南开封是其“扬名地”,那么**就是其“成名地”。因此,加大对包公在*业绩的宣传力度,做好包公文化这篇文章,对于弘扬“清官文化”,搞好勤政廉政教育;对于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包公文化”这篇文章,在设施建设上,要开发砚洲岛;利用好已经建成的包公祠;恢复包公府衙。在文学创作上,加大对包公文化宣传的力度。出版《包公兴端州——包公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创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包公端州传奇》;编写演出粤剧《包公》;拍摄有关包公景点的电视片;在市电台开辟《包公故事》专栏;创作包公在端州史迹长卷;举办以包公颂为专题的书法、美术作品、连环画展览。

(7)开发端砚文化资源,擦亮*这张文化“名片”。*是“中国砚都”,端砚名列“四大名砚”之首,是我市一张“名片”。要大力挖掘、开发端砚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端砚名牌,提升*文化品位。力争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人才,创作和生产一大批端砚文化精品,形成繁荣有序的端砚文化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端砚文化。端砚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端砚文化的品牌在国内外基本确立。实现如下四大目标:一是端砚文化的传播基地。大力弘扬不畏艰险、精益求精的端砚人精神;大力推进雕刻、书法、绘画、诗歌的融合,提高端砚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端砚文化。二是端砚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整合全市端砚厂家的生产资源,尽可能形成规模效应。延伸端砚产品的产业链,扩展到中国文房四宝等相关产业,最终形成文房四宝等系列产业的产业簇群。举办端砚文艺节,以砚会友,以友引商,加强对外砚文化的交流;以端砚为龙头,发展“文房四宝”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加快端砚文化村的建设,建设“端砚展览馆”和端砚文化公园,筹建端砚博物馆。三是工艺美术人才荟萃基地。以全市众多的端砚厂家为技术平台,充分发挥我市工艺美术人员的艺术才华,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开展端砚工艺大师的评比和名砚评比,推动端砚创作和艺术创新。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我市指导工作、切磋技艺、交流信息,使我市逐步成为海内外工艺制作者向往的艺术圣地。四是端砚科普教育、旅游基地。加快端砚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以端砚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科普教育、旅游基地。

(8)开发历史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是具有2200多年的文化古城,除了宋代文化外,各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文物荟萃,如群星璀灿,遍布各地,宋城墙、千年*、龙母祖庙、德庆学宫、星岩摩崖石刻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充分开发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相融互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近两三年内,要抓住重点,加快构建或进一步完善以下几个文化景点:

①构建*景区,展示六祖禅宗文化。

②构建*景区,包括复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仙花寺”,弘扬保存唐宋风韵、兼备明代建筑特色的古建筑文化。

③完善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景点和*白沙龙母庙景区,弘扬龙母文化。

④完善封开古都广信文化有关景点,弘扬岭南文化。

(9)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市区的阅江楼作为*市的“新老八景”之一,曾经是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要进一步完善、改造以阅江楼为中心,包括崧台书院、文昌阁、高要学宫在内的阅江楼景区,把它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的基地。广宁县曾是彭湃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发祥地之一,又是粤桂湘边纵队的根据地,要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有关人文景点,激励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作出新的贡献。

(10)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要以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精心规划、建设、包装,力争一县(市)区有一特色文化品牌。要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要努力开发以商品、特产为主体的节庆,以民俗风情为主体的节庆,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节庆,以革命传统为主体的节庆,突出特色、个性。四会可举办柑桔、玉器文化节,德庆可举办龙母诞文化节,端州可举办端砚文化节,广宁可举办竹子文化节,怀集可举办金燕文化节,封开可举办岭南古都文化节,高要可举办饮食文化节,鼎湖可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通过文化节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文化的传承、商机的挖掘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三州、四水”(广西贺州、湖南永州、*端州,西江、贺江、绥江、潇水)携手开发“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文化资源。要继续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自我参与的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以利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11)多方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的文化品位。把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结合起来,采取政府、社会、民资、外资多种渠道投入,加快全市文化设施建设;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山、湖、江、城”四位一体的城区结构,建设一批与园林城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并使之成为标志性建筑,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①新建博物馆。各县(市)区全部建起或扩建博物馆,馆舍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安防标准。

②新建图书馆。各县(市)区全部建起或扩建公共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区域中心。

③重建群众艺术馆。

在保证这三项重点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把画院、城雕、书报亭等文化设施的建设逐一列入计划,加以落实。

(12)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明进步。文化影响企业生命力。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总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经济中,同样的物质生产经过文化赋值而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把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以及营销的全过程之中,树立企业文化品牌,促进我市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确立科学的经营发展观念,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用现代科技、信息武装企业,创造一批“知识型企业”,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要加大对企业及其产品、营销的宣传,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创立一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发挥品牌、名牌效应,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文取胜;要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企业精神,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要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员工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形成一个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1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资本。要通过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搞活国有文化资本,增强民间文化资本,引进外来文化资本,做大做强五大文化产业。

①文化旅游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丰富,要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开发追踪历史名人旅游节、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节、湖光山色旅游节、建筑文化旅游节等,丰富历史文化的内涵,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山水旅游和人文旅游结合起来,提高旅游品位,吸引八方来客;要精心打造以星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的“千里文化旅游走廊”。

②演艺娱乐业。市粤剧团和歌舞团具有一定实力,在全省地级市演艺团体中位置突出。要加大扶持力度,搞活经营机制,着力做强。要强化优化演职员队伍,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目的创编能力,增强传统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能力,增强把公益性和经营性统一起来占领文化阵地和演艺市场、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全省市级演艺团体的排头兵,成为*市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品牌。要抓重点、抓龙头,积极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扶大扶强扶优。要完善文化娱乐业文明单位评选激励机制,提高投资者、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做到爱国、守法、诚信、创业。中心城区要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娱乐企业,促进其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成为我市娱乐产业的龙头。经济园区,特别是东南工业板块,要在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引进大型文化娱乐企业,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的特色文化娱乐项目。要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三下乡”等公益文化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体系,进行产业化运作。

③艺术培训业。要采取多种渠道,举办各种艺术学校和培训班,注重从娃娃抓起,从少儿抓起,加快培养各种艺术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④工业美术业。大力发展端砚、绿石、木雕、玉雕等工业美术业。

⑤广播电视业。未来五年投入9000万元,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是对城区网进行改造,建造一个大容量、高质量、系统完善、具有网络管理功能的多媒体双向传输网络。二是建立数字服务平台,使网络承载视频、语音、数据传输与交换的网络平台,能够传送数字电视节目,开办数据广播、股票信息、本地信息、准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和家居银行等新业务。三是加速数字电视的进程,分步实施全市用户使用机顶盒,在收看数字电视的同时开展电子邮件、视频点播、家居银行、网上教育、电子购物等服务。四是建设城区至德庆、封开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工程,建设封开至怀集有线电视光纤干线,加强各县(市)至乡镇、村的光纤联网工作,实现光纤到镇到村。在抓好上述有线网络的基础建设的同时,开拓IP、VPN、ISP服务、数据通信、计算机联网、IP电话、会议电视、VOD和其他为公众服务的业务,开展专用网和专用线路出租的业务。建立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数据网以及开通银行、交通、公安、消防、社保、保险、医院等系统的数据网,建立各大专院校、各中小学校校园数据网。建立智能社区、智能大厦和信息网络。利用高速宽带传输网络提高信息化服务,积极推进*的数字化建设。

三、保障措施

(14)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领导要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切实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将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定期对各地的文化建设情况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组织人事部门要将文化建设情况作为考察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现代名市建设规划实施的协调和指导。

(15)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保证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按市和县(市)区两级不同要求安排,努力使全市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尽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文艺创作和精品生产、优秀剧(节目)的奖励。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统筹管理工作,落实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使用比例。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各种方式投资经营文化产业及其基础设施,拓宽融资渠道。要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发展统一规划,在立项、资金、用地、规费和拆迁安置等方面,给予保证和优惠。

(16)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建设高素质的队伍。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培养选拔制度、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努力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造就一批名作家、名记者、名艺术家、名主持人,对他们实行物质精神奖励和经济津贴。要选派一批优秀的公务员、专业技术和管理经营人才到国外的著名高等院校或文化单位、企业学习、培训,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快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要注重群众等文艺骨干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基层群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充实宣传文化队伍。要继续搞好政工人员、新闻记者、编辑、作家和各部类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并落实其待遇。要面向全国全社会招聘、引进一批文化艺术专业、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政策倾斜,从而加快优秀人才集聚,形成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