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总结思考

文化总结思考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打基础、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我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和谐文化”这个主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工作全局

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的召开和自治区第九届党代会的召开,为抓好文化工作明确了方向。为了使会议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认真抓好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自治区第九届党代会精神的学习。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进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使命感;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任务和目标,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上来。围绕自治区第九届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奋斗目标和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的目标,结合我市文化工作实际,谋划文化工作蓝图,并在全市文化系统中掀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做好文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召开建设“文化*”研讨会。元月17日,我市在城区召开了建设“文化*”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我市文艺界领导、专家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共60多人,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定远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鸣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陈定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建设“文化*”是建设和谐*的重要内容,是为实现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打牢思想基础和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明确建设“文化*”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五种意识:即统领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创业意识。这次研讨会共收集30多篇论文。

三是召开文化工作会议。4月6日,我市召开文化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区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我市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明确*年我市文化工作的任务,表彰一批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副市长彭健铭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并强调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文化精品生产,打造文化品牌,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同时,根据全国、全区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围绕目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艰苦创业。

二、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年是我市建市“十周年”,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提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文艺创作有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佳作迭出,参加全国、全区举办的文艺比赛的20多个音乐、舞蹈、小品类作品分别获奖。其中,*市“荷之灵”合唱团获第八届中国(深圳)合唱节比赛银奖和创作歌曲《蝴蝶歌》获优秀作品奖,实现了我市参加部级合唱比赛零的突破;市歌舞剧团的舞蹈《金田随想》获四年一届的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专业舞蹈节目二等奖,以上两项创我市文艺创作历史最好成绩。另外舞蹈《铜鼓羽人梦》和女声独唱《阿爸阿妈》分别获三等奖;舞蹈《天国之花》和女声独唱《真情》分别获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比赛银奖,小戏《献宝》、壮话山歌对唱《山歌搭起姻缘桥》和女声独唱《海峡人家》分别获铜奖,男声独唱《珍惜每一天》和二胡独奏《郁江欢歌》分别获优秀奖;在广西反腐倡廉歌咏比赛中,*代表队获二等奖;舞蹈《金田随想》获全区“双拥”文艺汇演一等奖;小品《巴儿狗罐头》获第五届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戏曲《*再铸辉煌》获第五届广西职工文化艺术文艺汇演大赛创作奖;《不贪不占得民心》和《水可载舟亦覆舟》分别获广西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小品剧本《第五十七个民族》获广西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小品《谁的袋子》和歌曲《真情》分别获广西第三届社区文艺展演二等奖和三等奖;歌曲《珍惜每一天》发表在中国《音乐生活报》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覃杰权获广西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入围奖;市民族中学13岁的初二学生陈宇汛获“中华新星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书法和绘画两项金奖。

(二)演出市场日趋活跃。

我市注重打造活动品牌,提高活动档次,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今年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投入60多万元,精心安排十五项大型文体活动,让全市人民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过好大年,唱响“十一五”规划开局前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春节文化活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道丰盛的节目“套餐”。初步统计,参加春节文体活动的市民达5万人次。

在庆祝*市成立十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投入200多万元,着力打造《岁月如歌》大型歌舞文艺晚会。为了使晚会具有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我市特邀总政歌舞团主演、我市歌舞团和群众文艺团体加盟,组成一支强大的演员队伍,演出近20个节目,内容丰富多彩、高潮迭起,观看演出的观众达3万多人。

大型的演出活动促进了演出市场进一步繁荣,一年来,俄罗斯国家歌舞团、芭蕾舞团以及云南西双版纳歌舞团等艺术团体纷纷前来我市举办演出活动。初步统计,全市3个专业艺术团体演出达200多场(次),外来大型演出团体到我市演出达30多场次。通过拓宽演出市场,不仅丰富我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扩大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基层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社区文化有声有色。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我们注重抓好社区文化活动,市县文化馆下基层社区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达400多人次,有力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目前社区文化活动成为我市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港北区贵城街道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节”,来自市民、农民和外来民工共2万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市委副书记陈定远出席并讲话。今年全市有11个社区联合开展“3+1”综合大比拼活动,送文化、送服务、送温暖等活动深受市民的欢迎。各市县区积极举办器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各类文艺培训班,今年共举办28期,培训各类学员2503人(次);开展各类艺术作品展达15次,展出作品2100多件,接待参展人数2.8万人(次)。特别是*、贺州两市书画联展分别在两市举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全市有400支多业余文艺团体活跃社区、农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

二是“文化信息工程”建设有新进展。去年我市成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以来,利用设施优势,为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信息查询、电子图书阅览、观看文艺节目和远程教育等文化节目,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达15万多人(次)。同时我市加快建设县、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信息网络。桂平市和平南县分别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分中心,又有10多个乡镇开办了电子信息馆。为了发挥文化网络的作用,市文化局开办了电脑培训班,参加人数达50多人。9月份举办了*市首届电信“绿色动力”网络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整个活动共设5个项目,历时3个月,深受青少年的欢迎。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我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摆上工作日程,先后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座谈会、报告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班,共80多人参加。为了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我市积极配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保护成果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巡回展活动,共展9场,参观人数达6万多人次。同时,认真抓好挖掘收集申报工作。目前我市共收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项,申报到自治区有8个项目,其中桂平的杖头木偶戏、《瑶族婚礼》成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四是农村文化建设有新发展。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市积极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投入2000万元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村级文化公园24个、村屯阅览室48个、戏台27个、活动场地32个,部分乡、村还配备一批电视、电脑等设备。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今年文化系统出动850人(次),送书18万多册,送戏130多场,送电影300多场,以及送科技资料、政策法规书刊达39000多份。

(四)文博工作进一步加强。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指导思想,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馆藏文物的建帐建档工作。我市是广西“文物大市”,馆藏文物达9000多件,三级以上文物达2000多件,通过努力,规范了文物馆藏品建帐建档工作,顺利完成三级以上文物藏品文字档案和电脑录入工作;二是抓好文物普查工作。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对大型建设项目用地认真进行文物普查,积极与建设单位联系,依法落实普查经费和实地勘探工作。同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平南、桂平先后发现了多处汉代炼铁遗址,为研究汉代岭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冶炼技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三是抓好文物的抢救维修工作。今年我市积极争取自治区文化厅的支持,拨款维修了“太平天国地址”和港南区南江村古码头;同时争取市财政拨款6万元抢救被洪水损坏的文物以及维修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

(五)文化市场管理逐步得到规范。

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一是加强领导。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文化主管部门重点抓,有关部门协调抓,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年全市共举办文化执法培训班3期,共50人(次),文化经营业主培训班14期共4850人(次)。通过对执法队伍的教育整顿和对文化经营业主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增强了经营业主法律法规意识;二是成立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为了更加规范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今年6月份成立了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加入协会会员达200多人(个),同时还聘请各界人士380多人成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通过主管部门的强化管理和社会的监督,文化市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三是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根据国家文化部、自治区文化厅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文化市场的实际,组织开展了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活动,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开展“8·14”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等文化经营场所整治行动,重点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问题,对音像市场还开展“阳光行动”和“反盗版日”行动,集中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经营活动。初步统计,全市共累计出动1826人(次),检查经营场所2275家(次),其中检查网吧982家(次),电子游戏室420家(次),文化娱乐场所174家(次),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627家(次)。在市城区查处违规网吧50家,处以一定的罚金,收缴盗版影碟43377万多张,取缔一批违规经营户,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我们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注重抓好理论学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和教育干部群众,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市委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大事来抓,制订学习计划,坚持学习制度,把学习理论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党章》结合起来。同时还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组织参观和培训等活动,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是注重抓好人才培训工作。今年局机关6名同志积极参加市委组织的公共管理(MPA)课程培训,人均培训时间累计达20天以上;全市举办艺术、群众、文博、图书和文化市场管理等在职专业骨干培训达8期,参加培训人数158人(次);参加自治区级以上的进修学习培训达12人(次)。

三是注重抓好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各级制定实施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力度,特别是对行政和执法部门加强了监管,局纪检组长深入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文化稽查支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纠正不规范的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极参加“阳光热线”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今年根据群众来信反映2个干部的问题,局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监查,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此外,我市的文化信息工作,人大政协的提案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保密工作、治安工作等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

*年,我市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与兄弟地市比起来,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比较滞后。我市是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基础比较差,现有的市级图书、文化馆还是县级市时的设施,港北、港南、覃塘三区还没有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全市尚有39%的乡镇有站无址,多数村屯文化活动场地缺乏。这种状况无法与我市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是文化经费投入比较少。尽管各级财政逐年对文化投入增加,但由于我市经济底子薄,投入文化经费只能是维持职工的基本工资(人头费),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经费非常少。比如在抓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局计划在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3个乡镇文化站和一批村级文化示范点,配合全市8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虽然各县市区都有挂点的乡镇村,但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农村示范点的示范效果不明显,没有形成经验推广。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无法按自治区的要求完成。按照自治区的要求我市每年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每月都要放映一场电影,即每月最少要为农村放映电影700多场,每放一场电影成本费要300元左右,自治区对每场电影只补助10元,市财政没有专项补贴,放映员往往发不出工资。因此,无法实现“2131”工程计划。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缓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尖子人才匮乏,市直文化队伍基本上是县级市时的原班人员,人才难进,冗员难出,观念陈旧,吃“大碗饭”现象突出,文化队伍缺乏活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投资渠道不够顺畅,管理不到位,多元化投资机制还未形成等,严重约束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年主要工作思路

*年,是我市文化工作发展关键的一年,我市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文化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量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重点在打造艺术精品上出亮点,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打基础,在文物保护工作上有新措施,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突破,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继续抓好精品生产,打造文化品牌。围绕“改机制,出精品,创品牌”的思路,在原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一批优秀节目,打造一批艺术精品。*年将召开党的十七大,同时也是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香港回归十周年,我们以此为契机,举办2台大型文艺晚会,依托舞台推出一批优秀创作节目,并在全国、全区组织的文艺大赛中创造出好成绩,多出精品节目。积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创作出优秀的、先进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同时计划组织*籍书画名家到北京或台湾、澳大利亚等境外举办一次精品巡回展。

二是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物质保障。要按照高起点、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步伐。*年,我市在城区重点抓好“市图书馆、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建设,提升我市文化品位,发挥精神文明窗口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按照合理布置,优化机构,突出重点的原则,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围绕“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力争在*年新建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村屯文化室,抓好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示范小康户”。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力度,使其形成长效机制,让先进文化进村入户,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开拓文物保护新局面。坚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的方针,重点抓好对文博人员的培训,提高文博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吸收高素质的文博专业人才到我市工作。

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的力度,按照《文物法》的要求,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认真抓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充分调查、挖掘、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公布一批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抓好文物馆藏建档工作,使文物馆藏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重点抓好港南区南江村古码头的挖掘维修工作,把此项工程列入*年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重点项目,按自治区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一期工程。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人才队伍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积极改革人事管理体制,逐步推行聘用制,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打破“铁饭碗”和“吃大锅饭”的现象;认真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打破地域、年龄和级别等观念,制定优惠政策,吸收高素质文化人才到*落户;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用人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大胆启用新人、能人;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打破利益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充分挖掘和发挥各文化单位的潜力和优势,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年力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五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我市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基础差、规模小,含金量低,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抓准项目上做文章。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推进文化娱乐业、电影音像业、艺术演出业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开拓文化旅游业、文化节庆业、文化信息业、艺术教育业及文物合理开发利用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年争取引进1-2个龙头文化产业项目在*落户,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