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低碳经济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低碳经济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的企业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资源。本文探讨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低碳经济;核心竞争力;低碳竞争力;社会责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的过度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导致气候变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源自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2006年10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GDP1%的节能降耗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模式转型。2007年5月美国参议院提交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9月时任国家主席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倡导“低碳经济”,201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决议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发展低碳经济。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点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主动控制碳排放,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国内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新规则,包括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五个构成要素,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科学、经济、社会、环保系统交织的综合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切入点为低碳社会、低碳市场和低碳产业。”可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发展潮流,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竞争力

WordEconomicForum(世界经济论坛)按照决定国家竞争力的12个要素的成熟速度,将国家的发展分为需求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美德两国目前处于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而我国刚刚完成了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的阶段。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驱动中促转型,推动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阶段,在实施低碳经济过程中,政府是推动者,而低碳经济的实施主体主要在于企业。传统的条件和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获取财务资源和原材料的能力能为企业创造一种竞争优势,但在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能源与资源的约束下,企业面对更加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更要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企业内部,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和构建有别于其他企业,为本企业所独有的超常竞争能力,也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理论成果,它主要源于经济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对持续竞争优势的逻辑探索。

2.企业经济学的研究与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最早萌芽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分析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马歇尔折中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理论,在1925年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把企业看作是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指出:企业内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之结合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有关。以科斯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集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委托-理论于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学理论,主要探究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以马歇尔、潘罗斯、理查德森等人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成长理论则关注在企业固有的能够逐渐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认为企业成长和使企业可能拓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密切相关。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在《经济变革成长论》中,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和罗曼尔特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中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沃纳菲尔特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和里普曼和罗曼尔特分析的基础上,于1984年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逐渐成为企业资源基础论的研究焦点。

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3.1基于环境、市场分析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①钱德勒的战略决定结构思想。钱德勒于1962年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中提出:企业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适应环境,必须在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而组织结构又必须服从于战略目标的实现,钱德勒的战略决定结构思想奠定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石。②安索夫的战略计划理论。安索夫于1965年在《公司战略》中提出:战略构建是一个有意识、有控制的计划过程,企业高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计划。并于1972年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发表《战略管理思想》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③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71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公司战略思想问题、战略定义和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阶段的基本战略管理模式。他的两个重要贡献是:一是提出了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两阶段基本战略管理模式;二是提出战略制定的SWOT模型。

4.基于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分析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在他所著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提出:面对强劲的竞争压力和新竞争对手的威胁,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即:现有竞争者的激烈程度、潜在竟争者的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和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迈克尔•波特的现代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是基于产业结构,企业竞争战略制定偏向外部分析,会导致决策的波动性和战略的不连贯性,其战略定位都会被竞争者快速模仿。

5.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美国、英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在1994年,共同发表了《竞争未来》,提出了“90年代执行官的能力将要用他们是否能够识别、培养和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衡量)”的新的管理思想,描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特点。“真正能够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公司管理上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协调、集中和整合公司内的所有知识、技能和技术等资源形成优势从而使各项经营能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机遇的管理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自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明确提出之后,国内外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研究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1资源流派

代表人物是杰伊•巴尼(JayBarney)对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的VRIN属性在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认同和广泛接受,即价值性(valuable)、独特性(rare)、不可模仿(inimitable)和不可替代(nonsubsititutable)。

5.2技术创新流派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是从技术和产品创新观研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5.3知识流派

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是该流派的代表。巴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使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基础、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

5.4文化流派

代表人物拉法(Raffa)。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企业的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组织核心竞争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结合。

5.5组织系统流派

代表人物彼得•圣吉,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企业内部组织系统,他提出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克服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以看成是组织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条件。

5.6国内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思想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尚有一个过程。正如丹•辛普森认为,从具体意义上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于精确定义的,而且通常是在事后发现的。即正如你所经历的,你只是通过简单地描述你的成功与失败来定义你的能力”。公司要保持较强的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现行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以谋求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可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企业建立在依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之上,能确保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有效整合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否具有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可以概括为:整合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知识互补性和持久创新性。

6.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低碳竞争力.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TheClimateInstitute)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E3G)联合的《G20低碳竞争力报告》对低碳竞争力作出了定义:国家在能源及气候环境的约束下,以低碳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和增长,同时为其居民提供更多当前的和未来的福祉的能力。企业低碳竞争力将成为低碳经济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的低碳竞争力主要通过企业的低碳表现形成的,具体在企业通过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的方式;其次,企业低碳竞争优势的来源自身具有低碳价值的资源,即碳资产(有低碳贡献价值的资产,包活有形与无形的资产)决定了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再次,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直接表现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中,具有比其他竞争者更低的碳排放,能耗更低,污染更小;直接目的是与竞争者竞分更强的优势资源,包括政策资源、生产要素资源和市场资源等,从而获得有别于竞争者的竞争优势地位;最后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和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

低碳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企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践行者,就企业而言,除了创造利润外,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关键方面,环境、供应链问题和劳动者关系。首先,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改进生产流程,以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式运行;从产品设计、生产、回收利用提高效能,降低排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经营观念。切实遵守2015年1月1日实施的《环保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开发新技术。包括生态修复技术、减量化技术、减排技术等。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企业家才能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马歇尔认定企业家才能是超越古典经济学“三位一体论”的第四大要素。企业家应作为主体,积极倡导实施包括环境管理和相关国际质量体系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健康与安全ISO18000标准、SA8000标准,以及国内本土的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标准CSC9000T等,企业通过贯标、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产品的可追索性,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和健康和谐的劳工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再次,加强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建立与严格供方评审制度,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切实做好低碳生产供应链体系,完善供方评审制度,实现企业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做好低碳管理,践行社会责任。

最后,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做好低碳战略转型。企业应抓住低碳发展的契机,做好战略转型。将环境保护和企业经营协同发展,在生产生活中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提高企业资源环境利用效能,实现企业的低碳战略转型。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因而低碳竞争力的提升也同样依靠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家的推动和践行社会责任。

作者:王度 单位:北京西城区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