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农业技术

低碳农业技术

低碳农业技术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第1篇

一、再生水稻的优势

1.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能够实现增产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不仅不会造成减产,相反还会促成增产。因为一般再生水稻都有60天左右的生育期,可以保证产量超过每公顷3000kg,通过采用生育期长、产量高的的头季中稻品种,这样两季水稻产量的和就可以和双季稻相媲美了,而且头季的中稻和再生水稻总起来的生育期与早稻和晚稻相比要短20天左右,一番种植下来,日产量明显超过了双季稻。同时,由于生育期的缩短,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料峭春季的低温以及秋季的寒露风,有助于稳产,促进冬季的农业增产。

2.再生水稻的再生性可以提高米质

双季水稻的早稻是在高温条件情况下完成抽穗到成熟的过程,由于灌浆时间比较短,造成稻米在外观品质与碾米的品质较差,就算是外观品质较好,在口感上也不能跟晚稻米或者再生稻米相提并论。因此,保证早稻的优良品质是农业技术中的研究难点。但是再生水稻就不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同一个品种或者组合,再生水稻在品质上通常比中稻品种或者晚稻种植时期的品质要高上至少1~2个档次。

3.再生水稻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与双季稻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再生水稻的蓄留能够节省整田费用、插秧的费用、种子的费用、农药的费用、肥料的费用等。据统计,每公顷能够节约各种成本费用合计1700~2300人民币,相当于增加了1500kg的稻谷产量。

4.再生水稻的栽培促进冬季农业的开发

收割再生水稻的时间早于双季稻至少10~15天,甚至20天左右。缩短的生育期有助于大麦、油菜、马铃薯、小麦等冬季作物的及时种植,有利于更加充分的利用冬季日光资源,促进产量的提高。除此以外,蓄留再生水稻的栽培方式还适宜在深泥脚田、冷浸田之中实施,还能大幅的增加产量,改造低产田,实用价值和意义深远。

二、栽培再生水稻的技术

1.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

1.1再生水稻的栽培的区域可以选择双季水稻缺少温光的地区,或者种植一季水稻的温光有余,或者一些双季水稻区域。结合种植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满足安全的生育天数、热量条件和积温。

1.2水源条件是再生水稻栽培的重要条件之一

头季水稻收获前后的时期是再生芽的幼穗在分化与萌发的重要时期,缺水将导致茎秆的失水,阻碍再生芽的分化和生长。因此头季水稻的后期必须有充足的灌溉水保障。

1.3再生水稻的栽培必须有可靠的投入保障

再生水稻的栽培过程中需要氮磷钾等肥料以及必要的虫害防治。因此农药与肥料的投入是保障高产的条件之一。

2.影响再生水稻产量的因素

2.1稻田的肥力。

2.2头季水稻的有效管理,其中包括种植的植株密度,群体以及株叶形态等方面的控制,虫害和疾病的防治,施用肥水,保证收割时期,留桩的高度等。

2.3再生水稻的有效管理,其内容有虫害疾病的防治以及肥水的施用等。

2.4适宜的气候和品种的选用。品种选用需要注意抗倒性、适宜的生育期、抗虫害疾病能力、抗旱耐热能力、再生季的低温结实率、收割手段的地域性等条件。

3.采用早育秧的栽培方式,培养壮秧

为了能够减少秧苗在移植过程中的损伤,应该将头季的成熟期尽量提早,在水源较好的地区采用软盘育秧,比如,在稻田中加入稀泥,一次沉实以后再次加入稀泥,保证穴中有较多的泥。

适时的提前揭膜对壮秧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薄膜对于防寒保温防鼠具有效用,但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光照,增加秧苗的呼吸消耗,如果揭膜不及时,将会降低秧苗的素质。

4.改变再生水稻的耕作方式

冬水田,特别是深泥脚、冷浸的烂泥田适宜采用半干旱的耕作方式,可以有效的协调稻田的肥、水、热、气之间的矛盾,改善土地的结构,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侵害,有利于协调保持根系的活力与蓄水防旱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同时稻田中还可以兼顾养鱼。

三、总结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亿亩,而再生水稻种植与栽培可以广泛推广的地区占了1/4尤其是,我国很多地区,比如四川和福建等地区正在试验并推广相关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根据福建种植再生水稻的数据表明,再生水稻将为我国的产量增加2000万吨,可见水稻的再生栽培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潘胜屏,杜海鑫.蔬菜省种栽培技术漫谈(十一)再生栽培,一次用种多季收[J].当代蔬菜,2007(11).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第2篇

加强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经济向低碳化转型,创新型低碳农业技术成为衡量各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当将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作为重点任务,针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采取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为推进我国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支撑。农业生产高度集约的欧美各国实践已经证明,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农业低碳化技术的持续创新,还能快速转化低碳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经济低碳化进程。(1)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作为智力成果形式的低碳农业技术,因复制成本低而易被他人侵权。因此,若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将会打击低碳农业技术生产者的积极性。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权利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一定期限的独享垄断权而使其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进而激发权利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创新热情,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知识产品。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低碳知识产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际上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如以超级稻、抗虫棉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品种、疫苗工程等农业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的是,对这为数不多的优势低碳技术也没于给予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一些技术被国外公司无偿使用或被优先注册从而失去了法律保护效力,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造成巨大损失。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低碳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2)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不仅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使其免受侵权,更在于通过该制度推进知识成果的转化,使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私益的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如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强制使用、法定许可等一系列规定并非仅仅是对权利人权利的限制,还包括使用者对权利人一定的利益补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进而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作用。(3)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需要与拥有大量农业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知识产权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吸引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是推进国内农业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规范化,国与国的知识信息交流也必须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平台。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平等尊重和保护他国的知识技术,是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技术的必要条件。

实施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1.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就广大农户来讲,其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在于:低碳农业技术尚属新鲜事物,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低碳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在短期内其效果不能很快凸现,因此不符合农户在生存与生产的压力下对农业技术要短期见效的心理需求;低碳技术推广成本较高,对资金、时间、知识等的需求超出应用传统农业技术时的投入,限制了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强,在当前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了较为普遍的搭便车心理。基于上述原因,广大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比较淡薄,应运和推广的积极性不强。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观念淡漠还体现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态度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现有科研体制下,农业科技人员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技术推广和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缺乏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开发等激励措施,缺少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化的鼓励政策,造成科研人员重研发而忽视技术保护。2.农村生产生活现状限制低碳知识产权推广(1)传统农业高碳化生产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治长期以来,农业被归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追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被认为是获得农业高产出的基本条件。在自然灾害和粮食增产等多重压力下,农药、农膜、化肥等高碳产品的习惯性使用被视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传统高碳农业技术习惯性使用产生的路径依赖使采用低碳技术时会要付出较高成本,这就必然阻碍低碳技术被顺利采用。①即使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低碳化的法律保护在实际中也很难被遵循。(2)分户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采用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确立了分户经营模式,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讲,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却给在农村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带来一定的压力。首先,现行的分户经营模式决定了农户大多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判断决定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多顾及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长远预见和规划,较少顾全农业生产中的低消耗、低排放等问题。其次,全力经营体制于农村土地分块多,粮食分散种植,无法形成实施低碳技术的集体效应,最后,对单个农场,独自采用低碳技术收效不明显等因素,负担重使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很大压力。(3)现有农村劳动力构成状况不利于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老弱妇孺”化的特征,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既要求农户具备学习和使用低碳技术的知识,也需要在低碳技术推广中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比如对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来讲,需要以施用粪肥和秸秆还田的方式来保证土壤疏松和有机质的丰富为前提,但无论是运送粪肥还是秸秆还田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再如少施肥、少喷农药、循环立体农业等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施,都要花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等等。农村知识青年向城市转移,无疑是从知识水平和劳动力两个方面限制了低碳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推广。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未凸显低碳保护理念它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高碳化而引起自然环境恶化,乃至引起了生态灾难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才被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并得到普遍认同。显然,对法律而言,低碳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立法中注入低碳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律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至少在目前看来,知识产权法尚没有将低碳作为立法的主要原则,这就使那些高碳农业技术也仍然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或者说,至少在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层面,低碳农业技术与高碳农业技术是处于同样保护水平。这只是体现了知识产权法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保护而无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对高碳农业技术的替代。4.农村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推广低碳技术的需要目前促进低碳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业还不发达,使得科研人员不仅要从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还要自行承担起知识产权申请、宣传,在受到侵权时,还必须亲自参加诉讼从事法律救济活动,既是生产者,又是服务者、推广者、保护者,就现实情况而言,科研人员同时胜任多种角色的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以便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知识生产。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第3篇

就当前而言,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我国低碳农业的主要形式,1993年,农业部协同七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有机农业方面,截至2007年8月,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 产品总数2647个, 实物总量1956万吨,认证面积311万公顷。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我国有机农业产量将居位世界第一。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低碳农业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并不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低碳农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方面尤其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已有的《环境保护法》仅对农业环境保护有简单的涉及,未能将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 而且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县级环保部门和农业环境监测部门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另外,环境统计和检测体系不健全,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体制障碍制约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上世纪80 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升,成功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包产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追求产量的增长和经济利润是其突出特点,体制下的农业生产主体对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缺乏天然动力。这种分散、孤立的散户经营,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例如,一个农户或一个种植园实行低碳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石化农业,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就仍会受到影响和污染。

3.科技支撑较为薄弱,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

低碳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加工技术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撑,而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数量相对少,而能够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就更少了,病虫害防治、立体养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防腐技术等一些农村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展都较为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需要。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涉及低碳农业领域方面开展了一些实用技术研究,但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我国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致使低碳技术引入农业经济速度缓慢,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与效益脱钩,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从国家层面看,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文件,更没有对低碳农业专门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政策导向倾向于一些短时间内就能见效果的领域,再加上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低碳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备,不少设备早已老化,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陷入无人过问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保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

5.农村人口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

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它对农民素质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二是思想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由于科技资源有限,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再加上低碳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

低碳农业不仅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以及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结合、层级性和统筹性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路线图、低碳农业技术的标准及碳减排的目标;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等,并研究低碳农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域特点,选择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务实推进。

2.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引导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要增加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补贴政策,改善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环境补贴额度与其环境保护投入相挂钩的财政补贴政策,通过加大低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业生产资料,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三是重构现有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通过开征碳税,扩大资源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等来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四是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便能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结构、方向和力度。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修订现有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和内容。低碳农业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确立,将对整个法律体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低碳农业的法制建设涉及到整个法律理念的更新。体现在立法上,就是在制定和修改所有涉及农业的法律时始终都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融入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如应修订《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及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二是出台新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考虑立以《低碳农业法》为龙头,其他相关法律为配套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群,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4.大力推动低碳农业产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大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组织起来,走“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实现统一配套的产业化经营,如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技术、统一收获加工、统一销售等,从而使绿色农产品的来源品质和生产规模得到保证。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合作组织经营方式,二是集体土地经营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5.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切实把低碳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快建立低碳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创新体制和研究平台,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低碳农业要求的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发展一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型企业;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区,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加速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转化与运用。

6.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稻作经营大户;低碳技术;需求;影响因素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气候、环境、资源状况的不断恶化,发展低碳、可持续农业是农业的发展之路。我国的能源紧张,以水资源为例,虽然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但是人均水资源稀缺。目前,中国消耗的淡水资源70%是农业用水,而其中65%又用在水稻生产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对节水灌溉等低碳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是否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有必要对农户采用节水、节能、节肥低碳技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于农户采用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经济利益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主导因素(韩青,2004;邓莉等,2000),但农户教育水平、农户的种植面积、政府激励机制等因素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廖西元等,2006;王蔚斌,2006;刘红梅等,2006)。为了解农户采用低碳技术意愿,对江西省水稻种植大户进行了调查,并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低碳技术的需求因素进行分析。

二.变量说明

农户对节水等低碳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假定影响农户低碳技术的采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土地规模。林毅夫(2005)、孔祥智等(2004)研究认为,土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由于规模效应,农户获得的好处越多,从采用农业技术的需求越强。设置变量“耕地面积”。

2.农户经济状况。农户经济状况受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资金分配等因素的影响。设变量“家庭总收入”。

3.教育因素。刘华周(1998)、孔祥智(2005)等认为教育因素是影响农户学习和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因此假设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程度。将农户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4个层次。

4.农户的年龄。年龄对农户学习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有重要作用(赵丽丽,2006)。户主的年龄分为五个阶段:30岁以下、30-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5.农户兼业程度的高低。随着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兼业农户越来越多。用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设置变量“农业收入占比”。

5.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农户获得农业低碳技术信息的多少影响农户对待农业低碳技术的态度。选择农技人员、各级干部、亲友相邻、科技下乡活动(科技专家)、农业大户、电视、报纸、政府宣传资料、专业协会、示范户或科技能人为农户了解节水灌溉技术信息渠道。

6.地形状况。不同的地域水资源短缺程度不同。设置变量“地域”将地域分为湖区、平原、和丘陵及山区。向对于平原山区说比较多,农户节水意识不如平原。不同地区的水利设施情况不同,设置变量“水利设施”。

7.政府对采用技术的奖励和扶持力度。政府对农户采用技术的奖励和扶持力度越大,农户倾向于使用新技术。

8.对农资价格调控的评价。农资价格是对农户低碳技术的制约因素。农户对政府对农资价格的调控的满意度越高,对低碳技术需求意愿越大。

9.对信用社提供信贷服务评价。农户在选择技术的过程中信用社资金扶持力度越大,农民容易获得资金,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就越大。

三.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需求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组织调查员于2011年对江西省水稻经营面积6.7hm2(平方公顷)以上的大户做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采取入户面对面访问的方式,每次调查员单独访问1个农户。调查涉及江西16个县市,分别为南昌、新建、丰城、高安、渝水区、余干、鄱阳、都昌、乐平、泰和、吉水、东乡、宁都、临川、贵溪、芦溪,共回收有效问卷1077份。

2.描述性统计

3.技术采用模型

4.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从模型拟合结果看,农户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均较理想,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从具体的模型影响因素看:

1.稻农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渠道对农户低碳的需求影响不同。亲友乡邻、政府的科技宣传资料、报纸、农业大户、示范户和科技能人是影响农户低碳技术需求的关键因素。除了亲友乡邻是负向影响外,其他的都是正向影响。电视,农技人员,各级干部,专业合作社对农户低碳技术的需求有正向影响,但是并不显著。

2.农户的年龄是影响农户低碳技术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方向为负。农户的年龄越大,农户对低碳技术需求越小。

3.农地基础设施影响农户低碳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基础设施条件越好,农户对低碳技术需求越大。

4.农户的兼职程度对低碳技术的需求有很大的影响,方向为正。农户兼职程度越深,越倾向于使用低碳技术。

5.地形状况对农户低碳技术的需求有影响。地处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户节能、节水意识比山区的农户高,这可能与山区水量比较大、山区农户接受的信息少有关。

6.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低碳技术需求有影响,且方向为正。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使用低碳技术。

7.耕地面积和农户的年收入对低碳技术无影响。同样政府对农资价格的调整对农户低碳技术影响不显著。农户的收入高低,及农药、化肥、水电成本不是影响农户使用低碳需求的主要因素。这些也可由农户对信用社贷款服务评价越高,对农户低碳技术需求的影响反而是负的得到证实。(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项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户农业技术应用行为与决策模型研究——基于江西种稻大户的实证”(编号:71063010)、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粮食主产区种稻大户稻作经营行为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江西为例”(编号:09YJC790129)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种粮大户稻作经营行为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编号:JJ092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蔚斌,吴成祥,杨旭.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分析[J].海河水利.2006(4):40

[2]韩洪云,赵连阁.农户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74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第5篇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

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农业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发展面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固碳、节能等日益紧迫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四川是我国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巨大潜力。在四川省提出的“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下,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有一定的必然性。低碳转型,做强四川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这些功能既使低碳农业不同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也使低碳农业的大力推广具有可行性。

农业生产功能

生产是农业最基本的功能,自然也是低碳农业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低碳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碳排放,培育并推广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农业产业,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减轻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

安全保障功能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已达警戒线、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等问题已危及我国农业安全。同时,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各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产环节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能够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

气候调节功能

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是低碳农业最核心的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等,以实现农业节能减排。鼓励保护性耕作和减少施用农用化学品等以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从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

生态涵养功能

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生态景观。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如在村镇污水汇集处,根据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建立生态湿地,既减少面源污染,又能保护水资源。

农业金融功能

低碳农业具有其它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为农民带来不菲的收益。

低碳农业有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发展低碳农业减少的碳排放量每年可为农业获得0.45亿美元收益。2007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投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四川省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用400万美元购买了两省区农民生产和农村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指标。这些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对2.5万农户产生了积极影响,为40万亩农田安装了滴灌等节水设施,改变了5万亩稻田的用水系统,固定了12万亩沙漠,帮助新疆和四川的农民减少了31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而影响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低碳农业的发展将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将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但地势高低不均匀,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四川土地“小、碎、散”,无法像河南、安徽那样实行大片土地集中经营,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四川特殊的生产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三低”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节约型经济,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效益型经济,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是安全型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这些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也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四川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着整个长江流域重要的流域水环境保障功能和气候保护功能。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能够破解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全过程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提升四川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川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农业一般从技术层面与经济层面推进。低碳农业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功能主要通过其技术途径来实现,而“农村金融”功能,即实现农民增收,主要通过其经济途径来实现。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二是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是联结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桥梁,是实现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四川省要在短期内自主研发各类低碳农业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很多省区已经开展了低碳农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低碳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四川省可以结合省情,选择一些适合的技术与新疆、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其他省区进行联合开发,或者通过购买等方式直接使用该技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四川仍然需要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另外,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四川省应在已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