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调整经济结构;节能环保;低碳产业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以来,党中央多位领导人在多种不同场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发展节能减排的经济道路,而走低碳产业化道路是其主要的产业选择。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刻不容缓”来形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既说明发展“低碳产业”的紧迫性,又说明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性。

1低碳产业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发展低碳产业

目前对低碳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多位学者的阐述和自己的观点,我总结的低碳产业概念是:指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为主要特征。

为什么要倡导“低碳产业”呢?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杀手,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1]。走低碳产业道路,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是保护地球的需要,也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的一次重要转型,是一次重要的世界经济革命,无论是从国内而言,还是从全球而言,低碳产业将成为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它也有着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2三次产业中低碳产业分析比较

首先,从三产业之间上来看,排碳量在三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表1)。

据中科院统计资料,我国近五年第一产业的平均能耗强度为0.34t/万元增加值,第二产业为1.73t/万元增加值,第三产业为0.41t/万元增加值。即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为第三产业的4倍多;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78%,其中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也就是说,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

其次,从三产业内部分析(表2),在第一产业中,林业是最为低碳的,这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固碳的作用。而依靠现代的石油原料为肥力的农业和以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则是较为高排碳放的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采矿业则是高碳排放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则是耗碳高的产业。

3我国走低碳产业道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我国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一次性能源煤炭和石油,而清洁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所占得比重较低(下表3)。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其它能源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将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 2我国的工业化阶段

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依赖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重化工趋势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当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3我国的技术和设备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整体科技水平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但是就低碳技术而言,我国的技术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和设备才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同时在这些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能源消费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GDP耗能强度高(如表4)。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耗能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板的单位综合耗能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

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0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0倍、4.60倍、8倍和0.30倍(图1)。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关键技术还得依靠自主研发,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生态农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以石油原料为主的传统农业从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工业生产中单位生产总值能源资源消耗比还远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同时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产能相对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造成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

4低碳产业及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碳排放量的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准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力度的调整我们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同时加大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快IT产业的发展,加大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人口的数量,使我国传统的产业在短时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和比例。所以我国必须切实研发和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工业单位净产值的耗能,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比如我国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

4.3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化肥农药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负面作用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因此,从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低碳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走低碳农业化道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如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使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代替化学农药,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推广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和节能节水农业模式;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如进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等。 4调整农业结构和比例

这就要求在农业中,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的结构和比例,特别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草地碳汇功能。适当的缩减种植业规模扩大林草业,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继续实施。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10亿吨碳。在养殖方面,加大发展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和贝藻类养殖,减少水资源消耗。 5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在煤炭利用率不高的前提下,高比例的煤炭利用便意味着较高碳排放量,这与低碳经济的内涵是相违背的,为此我国应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5结语

低碳产业是一种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低碳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低碳产业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走低碳产业化道路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产业也涉及到许多领域、行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我国一定能寻求出一条更为合理的持续的环保的低碳产业道路,实现产业由“高碳”到“低碳”的跨越,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千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

李 .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EB/OL].国际能源网.2009.12

徐华清.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

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环境经济[J].环境经济,2009.11.

庄贵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绿叶,2007.8.

邢继俊等.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经济参考报.2009. 11.

赵建军.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跨越[J]. 科技成果纵横2009.1

[10] 付允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2008 [J].世界环境.2009.01.

[11] The UK 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低碳产业范文第2篇

1产业集群层次不够高

凤阳硅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行业门类、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但是工业投入产出率总体还是较低,大多数企业仍然还属于资源密集、初加工型,高能耗、高排放型的传统产业,凤阳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包括日用玻璃制品和平板玻璃(见表1)。

2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产业集群低碳发展需要实现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多种产业的集群、不同产业的科学组合,产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企业集群可以有效地提高协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是集聚产业的同时,必须考虑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分配优化,各产业和各企业选择最佳区位,从而形成在空间地域上的优化配置,这样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随着凤阳两个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硅产业链条延伸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2.66km2扩容到100.00km2,土地瓶颈问题显现,形成链条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工艺上的衔接矛盾凸显。凤阳硅产业园在建设占地5.3hm2的粮食加工和仓储项目;凤阳工业园是以硅(玻璃)制品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同时又涵盖烟草复烤、食品加工、建材、木质板材四大类产业。2012年,凤阳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强化工业用地指标管理,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但是产业链企业布局规划还待提前谋划,入园企业应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或应与园区硅产业有一定关联度。

3低碳技术制约

低碳技术是硅产业集群低碳发展的动力。低碳技术的实现途径有3个:一是工具占主导的途径,二是工艺占主导的途径,三是工具与工艺完美结合的创新。成功的技术创新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同形式的能力、技能之间多角度的交流,同时也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其它众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持有机构之间互动的结果。低碳的技术创新不能仅由单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之一。凤阳硅产业集群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不够,仅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在国内行业中第一个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并在国内玻璃器皿行业中第一个获得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集群内低碳技术创新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使得低碳技术发展缓慢。缺乏低碳技术便不能使设备和工艺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不能广泛聚集科技人才,同时不利于国内外最新科技和产品应用与推广。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实施,硅产业面临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平板玻璃、多晶硅在内的6个产业产能过剩,2009年1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下发《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控制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并要求各级主管机构在清理期间一律不得核准(备案)新的扩能建设项目。平板玻璃作为凤阳县主要工业产品之一,发展受到产业政策的限制。安徽省凤阳县共有10个年消耗标准煤万吨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其中有6个是玻璃及玻璃制品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特征,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从安徽省凤阳硅产业能源消耗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2011年凤阳县玻璃及玻璃制品业每万元GDP能耗为1.029t标准煤,明显高于安徽省(0.745t标准煤),能源消耗严重;石英砂行业虽然单位GDP能耗较低,但是“三废处理”一直是困扰难题。国家在能耗、环境等约束性指标方面趋紧,产能过剩治理力度加大,使硅产业这种以资源促发展的高能耗产业受到严格制约,面临巨大挑战。硅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面临两难抉择,难以形成加快发展的竞争优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凤阳县硅产业集群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1通过制度和政策路径,保障低碳发展

1.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低碳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配套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涉及环境保护、能源再生的法律法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采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支持产业集群走低碳经济的道路。

1.2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引导工业企业降低碳排放。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企业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采取可享受不同额度的减税措施,以降低碳排放,增加企业能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建立由企业主导、政府配合的低碳技术研发利用机制

2.1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鼓励开发利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配合成立产业集群低碳技术相关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组织协调低碳技术创新并做产业化推广利用,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凤阳有部分企业开始采用了余热发电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等,既降低了“三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2.2以政策调节手段加强有效利用资源的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造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提高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量,支持企业开发利用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从政府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限制高碳、高污染排放的企业生产。

2.3低碳技术引进利用加强与国内外组织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积极引进低碳专利技术,多途径地推广应用,不断增强低碳减排的技术能力。

3通过产业并转升级促进产业集群低碳发展

通过集约开发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严格控制矿产的开采权,对开采矿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抓大放小”,取缔落后产能,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式生产利用资源,向节约资源方式转变,加强资源开采的集约化程度,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杜绝资源浪费。

4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集群

依托硅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的加速转移,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搭建硅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将凤阳的两个园区打造成为优势互补、低碳协调发展的硅产业集群。打造凤阳传统硅和玻璃制品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光伏和硅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相近产业的企业群,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以集群形式建立相对集中、关联度高、低碳环保的硅产业工业园区。完善凤阳硅产业集群链条要处理好资源与废弃物的关系,实现工业废弃物向资源的转化。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凤阳侨裕新型建材公司研发生产新型建材硅酸钙板,利用石英砂尾泥、尾砂进行深加工并对生产过程产生的烟尘、废水等污染物,进行“闭路循环”,形成了利用废物的循环生产。

5优化产业集群规划布局

低碳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 产业链 经济 模型

判断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密度要从总体上进行考核,同时低碳经济的实现也要求从整体层面进行测度。对于我国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经济的过度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取决于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一、低碳产业链的内涵

传统经济模型下的产业链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适应为主要联系,而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成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责任。我们所说的低碳产业链就是在产业链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使用低碳运行方式,包括研发、制造、包装、运输以及服务等环节都要使用低碳标准进行衡量,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绿色竞争力的形成。

低碳产业链的考量一般以产业链整体为对象,可以是横向的考量,例如这一行业较之其它类似行业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纵向的考量,例如本产业链的过去到现在碳排放程度的改变。

二、低碳产业链视角的低碳经济推进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条:发展具有可再生特点的清洁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等低碳特征的产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将其运用于产业链全过程。而实际上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综合应用三种途径。

1.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模型

上述三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中推进低碳产业链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一途径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在当今绿色经济条件下谋求国际竞争力的诉求,同时也说明了国家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对低碳经济下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的内在机理探究,提出了推进模型(见图1)。

从图1的推进模型不难看出,要有效地推进低碳产业链需要低碳半成品供应、低碳原材料供给以及低碳制造过程的联合推进。而低碳经济推进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则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给,如果没有以上要素,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从低碳经济设计的过程来看,低碳产业链的完成需要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低碳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以低碳化的程度作为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产业链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绿色竞争力的表现。但是这一竞争力并不等于市场竞争力,为此要实现这一转化还需要市场形成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使得低碳消费成为时尚,从而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付出。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低碳产业链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这里认为其形成还有赖于政府关于低碳产业的规章制度,甚至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从而构成产业链所要的外驱力与内驱力。也就是说低碳产业链形成的充分条件为消费拉动、政策支持以及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的“三驾马车”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

2.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通过低碳产业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我国推进低碳经济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依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材料、技新术以及新工艺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中,通过采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加速了推进步伐。

第二,依靠园区的规划引导来吸引低碳产业的聚集而形成低碳产业链。这种模式以构建低碳工业园区为目标,通过产业链的聚集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可以在企业采购中融入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绿色招商等,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产生。

第三,部分企业带头以及协作伙伴参与形成低碳产业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带头企业一般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以及品牌效应,为了延续以上优势需要打造绿色竞争力,此时要求其他企业加入构成低碳产业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绿色竞争力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低碳产业链必将会被更多的产业、国家、地区所利用与推广。可以说在当今国际环境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链构建以及能源结构优化来加速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对我国企业形成绿色国际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低碳产业范文第4篇

一、低碳经济、林业产业及林业低碳经济的概念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对外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创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各国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经济措施。(二)林业产业。林业是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概念得以进一步丰富,被定义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林业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林木资源培育、种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种各样的林业产品,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林业作为绿色资源,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工艺事业。(三)林业低碳经济。林业低碳经济,指林业经济活动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及创新等,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林业经济产出,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林业低碳经济强调森林汇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最突出特点是经济活动低碳化,根本目标是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减缓气候变暖,发展林业能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4]杨芳军,杨振安,党鹏,等.低碳经济视角下凤翔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3):84-86.

低碳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耗能产业 低碳发展 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F205,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66-03

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大省,依托资源、能源优势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在为全国发展提供能源服务、为山西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主的重污染型产业结构模式,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集中,严重制约着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低碳经济目标构成了严峻挑战。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把低碳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就对包括山西在内的各地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问题,必须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其中碳金融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手段,在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过程中应受到重视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之一,煤炭生产约占全国的1/4,焦炭生产约占全国的2/5,煤化工也是山西多年来高调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排放、高耗能产业集中,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低碳发展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并初见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中普遍存在技术不够强、生产传统落后、产品初级简单、附加值低等问题。低碳技术是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造传统高碳产业上。当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高耗能产业仍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低碳转型只有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来实现。但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中却普遍存在着技术不够强、生产传统落后、产品初级简单、附加值低等问题。山西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山西的煤炭经济总体上依然表现为一种粗放型和资源初级化利用的发展模式。主要以筛选、洗选、炼焦与发电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清洁能源技术推广缓慢,在焦化、煤化工、电力等领域的深加工能力不强,向下游产品延伸少,经济效益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延伸不够。同时,山西煤层中与煤共伴生的各种矿产资源如煤层气、铝土矿、铁矾土等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各煤矿煤层气一般作为废气排放掉,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但煤层气抽采率相对较低、抽采技术有待突破。因此,在当前无论是高耗能产业的低碳改造,还是低碳新产业的培育发展,都离不开技术,技术问题可以说是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的瓶颈。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制约着山西的低碳发展。多年来在山西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不仅占据主体地位,而且是以高碳特征更强的煤炭能源为主,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以煤为主。在能源消费中,煤炭占85%以上,石油占10%左右,天然气占1%左右,一次电力占1.7%左右。山西省“富煤缺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费主要来自煤炭,过度依赖煤炭依然严重,其生产、消费占绝对优势,碳排放量占全省90%以上。全省原煤生产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占到99%以上,而其它清洁型能源比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且随着经济快速增长逐年上升。当前全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所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带来二氧化碳的较高排放强度,全省在转型跨越发展期所面临的碳减排与低碳约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3.畸重的产业结构尚未调整到位,影响着山西的低碳发展。过于依赖煤炭资源,使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约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80%。近年来,山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较为突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反而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继续走高,由2000年的46.5%攀升到2010年的56.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而能够有效替代传统产业、肩负结构调整重任的机械、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当前的规模又比较小,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培育严重不足。从第三产业来看,其发展仍主要依靠传统的商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传统服务业,这些部门的产出约占第三产业产出的50%。新兴服务业发展则相对滞后,仅占第三产业产出的20%。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历史形成的山西省这种畸重的产业结构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而且短期内还不会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对山西发展低碳经济形成巨大障碍。

4.山西高耗能产业还存在能耗过大、浪费严重问题,可持续发展状况依然窘迫。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产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累计开采煤炭百亿吨左右,消耗的资源量却高达200多亿吨,保守估计,30多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4000亿元。同时,采煤过程中的伴生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山西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等矿产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采煤还严重破坏了水资源,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按年产5亿吨计算,水资源破坏量高达12亿吨。而水资源的破坏、污染、短缺,使得水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过度开采造成大量采空区存在,地表沉降或塌陷对居民生产、生活、土地资源利用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浅层资源储量的衰减,煤炭采掘条件将日益恶化,开采成本将会明显上升。多年来,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优质动力煤开发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延深开采下组资源成本高、质量低,而资源已近枯竭的部分矿区后备产业的培育接替、劳动力队伍的战略性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已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5.由高耗能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尚未得到彻底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依然严峻。山西环境呈燃煤型重污染,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负荷是全国的3倍多,人均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负荷指标高居全国之首,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气体方面,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成为山西省城市最大的污染物,从而使得空气质量大幅度超标,空气污染属全国最重之列。有几个城市二氧化硫日均值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5倍以上,污染最重的城市超标倍数达5.40倍。2011年,全省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3.3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4.92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是电力、冶金、焦化,3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84.24%。电厂粉煤灰年排放量达2000万吨以上,冶炼矿碴年产生量达1000万吨以上。此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816.5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7.77%,排放量为435.70万吨,占全国的三成左右。同时,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每生产一吨煤就产生两吨废水,这些废水则通过黄河、汾河等十几条河流排放,矿井废水每年高达5亿吨。目前全省年污水排放量约10.29亿吨,全省地表水仍处于高污染水平。

二、碳金融促进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山西必须进一步实施和健全碳金融制度,充分发挥碳金融的引导、支持、调控、杠杆调节作用,通过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良性对接,大力支持促进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目前,山西省在运用碳金融手段促进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针对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技术缺乏等问题,充分发挥碳金融的引导保障作用,支持企业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冶金、建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新技术。但目前山西诸多高耗能企业在低碳技术开发、引进、改造等方面,都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比如,截至2012年,大同市应投入71亿元进行整合矿井技改建设,但实际投入仅有26亿元。类似的许多企业都急需金融机构的碳金融支持,方能使企业积极地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低碳改造,实现低碳发展。这样碳金融的引导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高耗能企业积极主动的技术研发、引进、改造予以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二是对于高耗能企业,碳金融手段可以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否则就只能被政策“拖死”。

2.针对以煤为主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问题,充分发挥碳金融的扶持支持作用,大力支持企业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要改变山西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新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控制煤炭过快增长。其次要加快发展包括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替代和清洁生产。作为煤炭大省山西更应该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量。为此,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建设和洁净煤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降低煤炭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是加强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由于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致使商业性金融对其投入的积极性不大,因此就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由政策性金融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建立必要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国家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除财政贴息外,经营新能源类高风险投资和调整能源结构投入的金融资金造成损失的补偿。

3.针对畸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问题,充分发挥碳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调整改善产业结构。在山西,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为60%以上,重工业比重高达95%,其中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80%以上。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对此,要摆脱目前的高碳困境和能源与产业结构限制,实现山西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的目标,就要求调整和改变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型、畸重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方面金融业可以发挥宏观引导、控制信贷闸门的作用,帮助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利用价值流导向实物流,通过价值流运动方向及结构的改变,促进高耗能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为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二是把住高耗能行业的信贷闸门,通过资金的刚性供给约束,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项目的建设,督促高耗能企业改变生产结构和方式,促使其朝着低碳环保型方向发展;三是运用金融手段选择和重点支持一批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产业项目,并通过示范效应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

4.针对高耗能产业还存在的能耗过大、浪费严重问题,充分发挥碳金融的高压控制作用,促进降低资源消耗水平。降低高耗能产业资源消耗水平,减少和杜绝资源浪费,还要有效利用金融手段,引导企业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在这方面,一是利用金融政策对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给予金融信贷优惠支持,刺激和促使企业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二是对有利于节约使用资源,节能减排,采用节能设备,使用节能产品,积极进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引进和使用的个人或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三是通过增加贷款以及金融优惠政策,支持环保型、创新型、技术型企业的发展,支持环保、科技产品的开发,尤其是重大节能工程坚决给予信贷支持;四是通过控制、减少甚至停止对“两高”行业的贷款,推行环保不达标坚决否决的信贷审批原则,同时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从而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污染。这样,通过碳金融的高压控制作用,促进高耗能企业降低资源消耗水平,低碳发展。

5.针对高耗能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发挥碳金融的杠杆调节作用,鼓励清洁生产或绿色生产。针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可以利用碳金融的杠杆调节作用,即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控放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减少排放和污染。为此,一是利用金融手段控制排污企业的生产运营,引导企业清洁生产,鼓励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环保新技术,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量;二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碳交易制度,控制碳排放强度,尤其是对于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地从源头上给予信贷控制;三是对于重视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如企业污水处理建设、企业垃圾回收处理项目或者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等专用设备的资金使用等,一律给予碳金融政策的支持优惠。

当然,山西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发展,除了充分发挥碳金融手段的调控作用外,还应与行政、法律、税收等手段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政策体系,要在多种手段相互制约下,加快山西经济转型低碳发展,实现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03.17

[3] 李小鹏.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山西日报,2013.2.1

[4] 王君谈山西经济转型:真正做到兴于煤而不困于煤.新华网,2011.4.20

[5] 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索尼亚・拉巴特(Sonia Labatt),罗德尼R.怀特(Rodney R.White).碳金融.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7] 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环境经济,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