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启发式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精选

问题启发式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价值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获取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薄弱是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加强医学生在临床见习中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成为临床教学中关注的话题。启发式教学是众多医学教育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在较多知名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中被证实[1]。基于此,笔者以学校2013届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实习的120名五年制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启发式教学。其中63例男性,57例女性,年龄22~24岁,平均年龄(22.7±0.3)岁。2012届未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的90名医学生中有48名男性,42名女性,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2.8±0.5)岁。两届医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课前准备

挑选带教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作为带教老师。教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结合医学生需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工作特点,撰写教案,教案内容既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又要考虑到医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根据教学内容拟定相关问题,并将其提前给医学生,让医学生带着问题复习课本知识,做好入科实习准备,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1.2.2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法包含提问、实践、讨论、总结4个阶段。提问:让医学生通过预习教案、查找相关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互相提问,对存在疑问的地方可在课堂上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老师可适当给予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发言。实践: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实践中,医学生应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学习,并通过实践去寻找答案,如有新的问题可将其带入到下一步讨论[2]。讨论:讨论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带教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应把实践中不理解的地方带入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讨论过程中,医学生充当“主角”,而带教老师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踊跃发言,将自己的观点勇敢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顺利地开展并发挥作用。总结:最后由带教老师做出总结性的发言,发言内容应该将教学大纲作为中心,将医学生讨论所得结果作为基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点评与纠正,对重点、难点给予精细讲解,还可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帮助大家理解。对于无标准答案的问题,可让医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同时带教老师也应做好下次讲解的准备工作。

1.2.3教学效果判定方法

对所有医学生出科时进行考试,考试内容由各带教老师共同拟定,包括理论与实践考试,难度与2012届实习医学生出科考试大致相同。以无记名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满意度,还可让学生提出对教学设计的修改意见,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9.0软件,所有数据输入SPSS系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釆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表示为中位数,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届医学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2013届医学生出科考试成绩明显高于2012届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教学满意度发放出120份问卷调查表,共收回114份。其中102名医学生对启发式教学法表示满意,12名表示基本满意。

3结论

启发式教学在临床医学课堂中是以医学生为中心,病例为基础而开展的讨论式教学。让医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自主解决问题,这不但增强了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同时也将基础理论知识充分的与实践相结合,让课堂知识具体化,更易于医学生的理解[3]。在本次研究中,收回的114份问卷调查中,有102名医学生对启发式教学法表示满意,12名表示基本满意,可见几乎所有的学生均认为启发式教学法的讲授形式更好,将其应用于临床医学课堂中,可有效提高自身的临床综合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带教老师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给予医学生适当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法与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更相符,将其应用于临床医学课堂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本次研究中,2013届医学生出科考试成绩为(92.6±4.0)分,明显高于2012届医学生的(84.6±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黄青松等[4]研究报道一致。综上所述,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医学课堂中,可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捷,邹明珠,陈起航等.启发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6):611-614.

[2]张国斌.药理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94-96.

[3]徐修才,张爱梅,李庆等.案例和启发式教学在本科实验诊断学课程中的应用和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41-1742.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技工学校专业课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技工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启发式教学方法紧扣自主学习导向,具有知识拓展性、师生互动性等特点,非常契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发展规律,适用于新时期的高中生物教改工作。以往的生物教学过于程式化,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引导与能力的锻炼,给学生生物素质完善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教师有必要明晰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价值,着力采取多样化的启发手段,活化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获得实质性培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记忆过程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致使学生陷入非理性学习误区,阻碍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高效培养。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以生为本精神的实际体现,除基础知识渗透以外,更重视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在夯实学生生物基础和关键能力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笔者将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生物教学效率。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追求唤醒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学生唯有对生物课程知识产生好奇,才能以饱满热情投入生物学习。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问题导向性以及资源拓展性,教师根据生物课程内容为学生呈现丰富的资料,提出质疑引思性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猎奇心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奇妙和精彩,从而引发学生对生物探究活动的踊跃参与,切实提升生物教学水准和效率。第二,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解决生物问题。在过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非常狭窄,同时对教师抱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就会被削弱。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基于多种启发式教学手段完成生物探究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然后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顺利解决生物问题,从而在教师的适度帮扶和引导中持续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打造互动化生物课堂,消除传统教学弊病。生物启发式教学通常在问答中开展。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纯粹的听讲者,而是可以质疑和提问,与身边伙伴集思广益去解决各项生物探究任务,教师在有效的引导、倾听和答疑解惑中,能够精准地发现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补足学生生物素质短板,从而打造互动化生物课堂,将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到理想高度,消除传统教学弊病,这些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优势与功能。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导学情境,启发学生的生物求知兴趣

教师想要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必须先明晰学生的启发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铺陈教学内容。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启发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保障生物知识高效渗透的前提条件。生物课堂导学环节是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物认知基础与兴趣偏好,创设丰富的导学情境,在教学伊始就启发学生的生物求知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后续探究活动实施效率。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生物导学情境创设策略如下。第一,创设多媒体视图情境。对于启发学生的生物求知兴趣来讲,视频和图片是最直接的启发式教学素材。教师在创设多媒体视图情境时,可以根据生物课程教学方向,在互联网云资源中为学生搜集有关的视频和图片,然后整理编辑成Flash微课合辑,在生物教学导学环节播放给学生,组织学生合作观看视图资料,然后让学生对照生物教材,尝试找出视图情境所蕴含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能顺利引出新课内容,也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生物学习兴趣。第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科知识提炼于生活和自然界,所以创设生活化情境也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捷径。教师在具体创设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作为教学开篇,比如列举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现象或动物行为,然后向学生提出导学问题:“同学们,大家在自然活动中是否见到过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设问后,学生的猎奇精神和生活经验被有效勾起,主动开展热烈的探讨和分析,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动机得到启发的表现,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研读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内容解释生活情境中的问题[1]。第三,创设生物史情境。生物能够形成一门学科,是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和发展过程,这些科学史话也是启发学生求知兴趣的优质材料。在创设生物史情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史话资料,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生物研究事迹和卓著成果,或讲述生物科研成果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领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生物学家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分析生物研究是如何改变社会生产生活的,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和科学视野,启发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行为。

(二)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的生物理解思维

虽然高中生的生物学习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生物课程难度随着教学推进也日渐提高,学生认知理解思维上的压力始终存在。大部分生物概念内容都较为艰深晦涩,教师如果一味地采用专业术语开展生物教学,容易引发学生对研习生物知识技能的抵触情绪。启发式教学强调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为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尽量科学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将深奥的生物概念变得简明易懂,先启发学生的生物理解思维,再进行专业术语的渗透和构建,这样学生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距离可以明显拉进。教师运用通俗语言实施生物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如下。第一,以聊天、谈话方式开展生物教学。教师在设计和运用通俗性生物教学语言时,应该注重教学沟通态度和技巧的优化,比如教师可以运用聊天和谈话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搜集一些和生物课程有关的趣味谜语和真实案例,采用直白、幽默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合作猜谜或开展案例分析探讨,启发学生的生物理解思维,学生猜谜或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生物知识点,然后对比教材中的概念部分,对不够严谨和专业的用词进行修正,从而借助语言启发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内化理解。第二,巧用口诀,化繁为简。趣味口诀是创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也是帮助学生快速识记生物概念的语言工具。教师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在云教育数据库搜集一些现成的生物概念口诀,或根据生物概念的谐音自行编制,比如在学习原核生物的种类以及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等概念点时,教师都可以根据概念特征编制朗朗上口、简明易懂的口诀和顺口溜,指导学生把顺口溜标注在教材概念的空白处,这样既方便学生复习和识记,也能启发学生巧学生物知识的意识和能力[2]。

(三)重视操作性活动开展,启发学生的生物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核心素养,同时也是需要教师着力启发的关键能力品格。研究表明,学生亲身参与生物实验和操作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体验感,也能切实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质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应该重视操作性活动的开展,精心策划实验教学方案,启发学生的生物探究意识,从而达到理想的生物核心素养培育效果。通过操作性活动实践生物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如下。第一,呈现生物现象,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制定实验操作计划。在这一步,教师可以把生物教材主题图或者相关现象资料应用电子白板投屏展示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对生物现象的产生条件、规律或原因提出质疑和猜想。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物研究主题,合作讨论、编制实验操作计划,各小组学生初步编制完毕后,教师再让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操作流程,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可行性和安全性两个角度出发,考量生物实验操作计划是否完善,如果存在不合理之处让学生及时改进,为后续操作探究落实准备工作。第二,提供操作器材,让学生合作开展生物实验操作活动。在这一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生物实验操作器材,如果涉及一些腐蚀性强的生物制剂,教师必须精确控制材料发放数量,并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使用安全。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之前编制的实验计划,合作开展生物实验操作活动,教师此时可以流动巡查课堂,指导学生掌握标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在实验笔记上完整记录实验观察所收获的信息。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先前提出的质疑和猜想问题出示在多媒体屏幕上,鼓励学生根据操作体验和实验记录探讨结论,并把结论代回设想,去检验课题设想是否成立,这样学生的生物探究意识就得到良好启发,一节高效的生物实验课顺利完成[3]。

(四)构建信息化思维导图,启发学生的生物归纳能力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初步落实基础知识渗透目标后,必然要跟进开展归纳总结环节,对课程的知识要点做出回顾和整理。思维导图符合人类记忆规律,而且在信息梳理方面发挥着优越功能。为此,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应该主抓学生生物归纳能力的启发和培育,积极应用和构建信息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讯息整理方法。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如下。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生物课程重要知识点条分缕析地罗列在演算纸上,然后先让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自主归纳课程的知识脉络,比如课题的主要理论知识、容易混淆的生物特征和元素等等,启发学生对知识概要的总体认知。接下来,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投屏展示树状、气泡、桥状、圆圈等形式的思维导图模板,比如定义生物概念可以运用圆圈状思维导图模板,表现生物规律的类比和类推过程可以运用桥状思维导图模板,具体采用哪种模板需要教师根据课型和知识类别甄别选择,然后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之前自主整理的知识概要,把具体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简洁文字,填充到思维导图模板的圆圈、分支以及流程框架中,学生完成文字信息的填充后,教师还可以在思维导图上补充一些直观的图示,使思维导图的信息量和归纳整理作用得到拓展,顺利启发学生的生物归纳能力。最后,教师不要忘记把课程题目设置为信息化思维导图标题,然后保存上传到生物教学云空间,学生可以在课后把思维导图下载到个人云盘中,也能通过云空间在线复习,从而全面启发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以及知识梳理习惯。

(五)策划拓展性随堂练习,启发学生的生物实践精神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意图是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生物实践力。因此,教师在引入创新的生物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应该将习题作业替换成具有拓展性的随堂练习活动,更好地启发学生的生物实践精神,巩固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基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生物随堂练习开展策略如下。教师可以根据生物课程的重难点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资料搜集练习,比如在学习生物细菌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根据不同菌种的培养方法、生存条件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互联网数据库中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启发学生的生物实践意识,锻炼学生运用云课堂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资料搜集练习后,教师可以让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共享资料,并阐述每篇资料所对应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师从旁补充和精讲,从而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综合性运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打造师生交互的生态化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做好生物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优化,加强创设丰富的导学情境、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重视操作性活动开展、构建信息化思维导图以及策划拓展性随堂练习,全面启发学生的生物求知兴趣、理解思维、探究意识、归纳能力以及实践精神,从而发挥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优越功用,助益学生生物核心素养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贾洪志.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分析[J].高考,2021(21):33.

[2]陈清清.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J].高考,202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