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式探究教学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精选

问题式探究教学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诗词情境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当中,无数优秀的诗词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古诗词篇章,这些优秀的古诗词展示出古人杰出的文学成就。在当前的语文教育当中,古诗词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由于古诗词中所涉及的语法同现代汉语的语法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当中,通常会感到吃力。特别是小学生,心智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字词理解能力的限制让其难以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内容。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便能够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

(一)对于诵读缺少重视和引导,忽视了诵读的重要价值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来说,诵读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高远的意境,如果不进行诵读,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和感受。但是现在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缺乏对于诵读的重视,虽然也会安排学生进行诵读,但是诵读的频率较低,多数是利用早读时间或者是古诗词学习时要求学生诵读,之后便不做强制要求。而且很多学生在诵读时并没有深入古诗词中,朗诵得毫无情感,甚至断句都断不好。这是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和引导的,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很少去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这不利于古诗词的记忆、感悟和品味。

(二)过于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未能意识到情境营造的重要性

考虑到诗词创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融入的创作情感等均同现代白话文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过遗憾的是,部分语文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当中,采取的是现代文的教学方式,未能让学生领会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和隽永意境。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所采取的方式是平铺直叙的,未能营造出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只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只能生硬地理解和机械地记忆古诗词知识,根本无法在情感层面对古诗词当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过度剖析单独的词句,未能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整体的感悟

古诗词当中有很多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名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通常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对古诗词当中的一些名句加以深度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这些名句形成深刻的认识,不过也因为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对一篇古诗词形成整体的、完整的感悟,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把握好诗词的思想内涵。同时,这种做法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信心不足,即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古诗词学习体验,而不是让学生自行获得古诗词学习心得,可以说,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

(四)过于重视对古诗词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于古诗词的讲解是非常细致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含义、作用,大到诗词的意境、创作背景,都会详细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记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过多干涉学生的诗词学习,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机械地灌输诗词知识,而制约了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这也导致很多学生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而越来越缺少主动思考、质疑。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突破策略

针对以上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对症下药,组织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古诗词的学习情境,展现古诗词意境,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适当引导与解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情感体验。

(一)组织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小学生的记忆力相比于其思维能力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实现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即逐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古诗词的情感内涵。这种情感体验是教师通过教学难以施加给学生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形容毫不为过。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将逐渐得到积累和夯实。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以及精神意蕴加以系统的理解,如对诗词作者创作诗词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对诗词当中所使用的典故的理解、对作者生平经历的理解,等等。当学生对古诗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做到充分理解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古诗词加以背诵,因为学生此时的背诵行为是建立在其对古诗词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将会是十分扎实与牢固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古诗词的学习情境,展现古诗词意境

古诗词是含蓄的、隐忍的、委婉的,很多诗词都是以一些意象、典故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根本无法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与意境。为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式,为学生创设古诗词的学习情境,以音乐营造氛围,以画面打造诗意,对学生视觉、听觉方面进行刺激。比如,《元日》是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表现了新年热闹、欢乐的气氛,抒发了积极向上、万象更新的奋发精神。在教学《元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春节习俗,教师可以播放宋朝人过春节时“放爆竹、饮美酒、迎红日、换旧符”的图片,同时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宋朝人过春节的视频,借助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宋朝人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万象更新的节日气氛。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描写的画面。

(三)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流行“整体感受”这个词,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让“诗教”努力兼顾“溯源性审美”和“生发性审美”两个方面,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去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代表的古诗词,其表现出词句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等特点,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内容当中,并展现出诗词创作时期的文化特质,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如果我们强调对于古诗词的单句解读,割裂了古诗词的整体性,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当中,应当有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念,要鼓励学生整体感知,善于结合诗词的意境,为学生营造特定的诗词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诵读、多感受,或者搜集能够凸显古诗词意境的视频,并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这样将会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如此,将使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古诗词学习情感体验,并且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四)在适当引导与解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情感体验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来说,教师的解读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完全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古诗词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情怀和思想,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含蓄隽永,所以在解读过程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应强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解读来理解,还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来自主思考、体会和品味古诗词。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时,教师没有一句一句地给学生解释、解读,而是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将不熟悉的字逐一查出、记录,然后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学生了解大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语言描绘出这首词中出现的场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纷纷用语言描绘出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画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每一个场景中展现出来的清新活泼的农村风情和“大儿”“中儿”的勤劳、“小儿”的天真可爱,如此,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对于恬淡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古诗词凝练简洁,用不多的文字就能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情感饱满的画面。古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主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不必要求所有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情感,从而禁锢学生的想象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以上,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突破策略进行了探究。“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悟与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促使学生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心灵得以净化。面对古诗词教学的困境,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探索出解决策略,清除古诗词教学之路上的“拦路虎”,使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鞠克娜.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3).

[2]孙娅敏.情感策略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6).

[3]刘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1(3).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教育实习;问题

一、前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为核心目标,引导幼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完整而幸福的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幼儿发展指南》对社会教育的地位、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教育建议。然而,相比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而言,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依然被认为是最为复杂,最为繁难的。[1]目前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入职后的幼儿园老师,学校二年级的中期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和未来入职提前做好准备。[2]对这一阶段社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社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社会教育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

幼儿园社会教育与许多相关学科,相关知识有密切联系,主要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所以,除了掌握适合领域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知识之外,它还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通识性知识。在新制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在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方面,同样规定了幼儿教师要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以及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3]可以说,具备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实践中却发现,学生的社会常识性知识比较欠缺。比如一节社会课《各地名胜》上,当问孩子们假期里父母带自己去了哪些风景名胜区的时候,有孩子回答说去了自己家附近的小公园,也有的孩子回答游乐场等等,这是因为孩子不清楚风景名胜的概念,需要实习生进行很好的语言转换才可以。

(二)社会领域与相关课程领域相混淆

幼儿园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然而社会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被提出,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学生对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这些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入,导致实践中社会领域很容易与其他领域相混淆。从实习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普遍认为社会教育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课,稍不注意就会上成其他领域的课,造成实践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偏离。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将社会教育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讲故事给孩子听。先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然后总结一下其中的道理。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社会领域的认识不清晰。

(三)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理解不全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幼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研究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和多元文化[4]。然而由于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的薄弱,导致学生对社会教育内容的认识很不完整。如有学生在实习笔记中写道“平时很少看指导老师给他们上社会课,所以在我的印象中,社会教育应该就是对他们一日常规的指导吧”;也有学生在实习日记中写道,社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性格等等;对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的意义缺少认识;对多元文化也仅仅理解为认识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等。这些都是对社会教育内容的片面认识。

(四)随机教育意识欠缺,家园沟通能力需要提升

研读学生的实习笔记和反思不难看出,部分学生已能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只是纯粹出于偶然。对随机教育的理解比较肤浅,使用比较随意。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已经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是对家园沟通的技能技巧却显得非常欠缺。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如何与家长沟通是一门学问,这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东西。

(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欠缺,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单一

社会教育的方法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一般方法包括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方法和以直接直觉为主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社会教育活动上所用的方法基本是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而角色扮演、移情训练、行为练习等方法学生极少使用。由于学生缺乏有效使用多种社会教育方法以及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认知不到位,社会课很容易就变成了讲某个道理的讲故事活动。学生在社会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社会活动的枯燥无味,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六)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提高

具有初步的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幼儿园社会技能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经验的欠缺,导致学生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教学实施中,缺少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分清楚重难点,盲目以为社会认知才是活动的重点,而没有意识到良好行为能力的养成和幼儿情感的激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反应,老师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对高校社会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

1.透彻理解和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4]只有明确。而适宜的目标,才有可能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实践中学生对不同领域之间相互混淆、将认知目标作为活动的重点,而忽视社会情感的激发以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养成,这些正是源于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应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社会领域教育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学习和发展目标进行重点解读;通过列举实例、课堂练习的方式把社会领域与其他领域相区分,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另外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从而制定的适宜的目标。

2.立足于幼儿生活选择社会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也是为了儿童生活的教育。“社会课要想把他上好,就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便于幼儿理解,在熟悉的程度上理解,进而产生社会情感。”这是其中一位实习生的实习反思。大量的社会教育活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将社会教育的内容真正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活动的进行才会更加顺利。当然,社会教育不是单纯对适应孩子的生活,而是对孩子生活的引领。这也需要老师能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补充和修正。

3.提高有效使用社会领域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一个社会教学活动中,是否能够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有效使用多种社会教学活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学习优质的社会教育活动设计,进行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练习,尤其是社会教育活动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同课异构,模拟上课。活动要特别注意使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殊方法如行为练习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重点引导学生学生对活动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也可以通过优质课观摩等方式,学生从中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地活动组织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掌握和提升社会教育活动技能。

(二)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

在社会常识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关于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基本常识以及具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所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自信、乐观、坚韧的性格和个性,另外,学生自身要不断提高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具有开阔的眼界和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通过家园合作、随机教育、领域渗透等多种途径来提高社会教育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上选修课、听讲座;博览群书,加强经典阅读;积极投身各种实践活动等方式和途径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

(三)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

社会教育是一门身教重于言传的课程。对教师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用真善美来影响和熏陶幼儿。作为高校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寻求自身和学生社会性水平的共同发展。

(四)引进一线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名师

邀请幼儿园社会教育名师来高校授课,或者采用开设讲座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就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使用社会领域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通过呈现幼儿园真实的案例,现场教学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教学观摩,案例评析等方式进行讨论思考,从而掌握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的技能技巧。另外,高校的教师要积极和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机会,到幼儿园进行听评课的指导,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就社会活动展开交流;积极参加幼儿园公开课、研讨会、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比赛等,积极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实践,和幼儿园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晶波.不知不觉的偏离,关于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困境的解析[J].幼儿教育,2013,(10).

[2]秦东方,王方,杨永刚,钱结海.创新教师教育专业“一见二实三顶岗”见实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J].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应用途径

在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虽然能够为学生丰富知识量提供了积极帮助,但同时也对学生辨别信息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开展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只传授学生现成知识和结论的传统思想,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书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具备独立探索、勇于尝试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与价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紧跟新课改的推进步伐,突出学生主体价值的同时,做到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据,对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为学生创设对应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激活

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特征。在设计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知识需求和兴趣特征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较高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分析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1]。对于中学阶段的政治教材内容而言,其中涉及大量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内容,其中包含“学习”“探索”“交往”等众多子话题,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探索与感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具体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借助相关问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避免课堂活动陷入“有问无答”的尴尬境地[2]。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与“家庭”有关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明确了解“家”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与“家”有关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关爱父母、爱护家庭的思想意识。比如,在儒家文化新思想中,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将家庭管理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少年派》《小别离》《小欢喜》等剧情,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详细探讨自己眼中的“家”的样子;然后要求学生制作家庭结构图谱,随机挑选几名学生结合图谱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家庭是由哪些关系组合而成的”?为了使学生准确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教材知识内容交流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家庭的功能。这种问题设计方式,能够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做到有话可说,确保中学政治课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富有生机的课堂环境中,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3]。

二、为学生设计层次性的问题,逐层引导学生的政治思维

为了确保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具备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运用到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合作探究模式作为平台,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通过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然而在实际落实合作探究方式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导致学生在没有解决前一个问题的情况下,又因新问题的出现分散了大量精力,使学生在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疲惫不堪,虽然能够使课堂教学看上去热闹非凡,但最终教学效果却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教学目标逐层开展。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设计的探究问题不宜数量过多,而是要确保相关问题环环相扣,在学生充分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确保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层面具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构建[4]。比如,为了使学生对“情感与成长”之间的关系充分掌握,教师可以将“美好的情感”作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或辩论会,要求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自身成长起到的不同作用”进行系统阐述,使学生掌握传递正能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以下几项活动:第一,以“品味美好情感”为主题,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出相关问题——你如何看待案例中主人公的情感体验,详细讲述一下自己曾经获得的美好情感体验,你对获得美好情感体验的方法有什么看法;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组织班级学生对“如何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负面情感体验存在的意义”这两个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第三,根据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对“冷漠环境下如何开展情感交流”进行积极讨论,并且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方式,对“怎样传递积极情感与正能量”的具体做法进行逐一罗列[5]。通过“品味美好情感”主题,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带领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充分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美好情感”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得“美好的情感”的方法。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存在意义明确掌握,使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6]。

三、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问题,使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在中学政治课堂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设置的探究问题数量过多,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过于疲惫,降低教学质量,导致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的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具有较高针对性,能够借助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对探究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7]。第一,在客观层面,每一名学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优势,因此,在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确保问题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度。比如,为了使学生对“集体生活”相关内容充分掌握,在对探究性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了解“集体力量的来源”是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可以利用现下比较热门的综艺么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中各位哥哥姐姐的的经典故事,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并且为学生设计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成功只能获得一时的精彩,想要确保整个队伍最后夺冠,应该怎么做?”在选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重点提问学习基础薄弱、能力有限的学生。在这部分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习基础夯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再次提出问题:“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存在什么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学生的回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充分整合,帮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对“集体拥有怎样的力量”进行总结。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度,对学生的层次水平进行了充分考虑,不仅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活动,而且还能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8]。第二,教师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掌握,将探究性问题与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结合,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在组织学生探讨“生命”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生命是否能够实现永恒?”然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学生能够知道,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明确了解生命来之不易的同时,要建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诗句、“探究与分享”模块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结合,组织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时长有限,因此,无法实现生命的永恒;有的同学则认为:此种观点错误,因为生命的永恒不应局限于寿命,而是应该对生命的价值进行衡量,通过为人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使生命的意义永恒存在,以此实现生命的永恒。这种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积极讨论的方式,能够突出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9]。

四、结束语

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全面激发。这不仅是现代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新时代对政治教学模式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探索,使其具备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到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学生设计具有较高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在具体问题的逐层引导下,进一步优化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禹.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探究——基于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04):67-70.

[2]杨彩霞.“问”出核心素养——研学高中政治问题设计在培养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与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1):29-30.

[3]刘成厚.全E生态下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学——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7):39-40.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第4篇

项目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儿童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共同作用完成一个完整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当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十分盛行项目教学法.如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中提出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其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环境.引入企业实际应用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使得学生在实际开发环境下,通过实践主动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即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强调培养学生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单方面的知识应用这些特点正是一种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小an,1991)t~l。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协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主动寻找、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运用相关技术完成项目的开发,体现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通常经过如下几个主要步骤:

1.1项目设计

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项目来完成相关教学活动设计的项目应能体现企业的真实需求或切合生活实际,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项目分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对所设计的项目进行分解.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的解题能力

1.3项目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综合程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下达项目具体要求,全程指导、监督并参与(交流、讨论)项目的开发。

1.4项目评估

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汇报.教师对项目开发结果进行评估检测。

2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虽然普遍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2.1项目设计脱离实际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习内容结合生产或生活实际来设计项目。然而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项目是否涵盖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对项目是否切合当前生产和生活实际考虑得不多.这样可能会选择一些过时的、毫无新意、但开发过程很熟悉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往往难于激发学生的开发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的缺乏自然导致学习热情降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2.2项目设计缺乏多层次

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接受能力、还是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会存在差异.而教师设计的项目通常都是基于同一层次.内容统一这样必然导致一些能力差的学生不能顺利解决问题.难于达到项目的要求,看不到成果。由此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热情,不能掌握有关知识和技术而项目设计的单一性也会导致在项目小组中,能力差的依赖能力强的同学.由此差的更差。强的更强。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3项目的实施主动性培养不够

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先讲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然后再下达设计好的项目.项目用到的知识、技术和目的非常明确。学生无需太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而项目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由问题作引导、使学生能自我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由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所以项目问题的缺乏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协作性、创造性等能力的培养。

2.4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这样必然导致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能按照企业项目开发实际去引导学生.设计的项目也脱离企业实际需求.更难以营造企业实际环境.实施“教学工厂”培养模式。

2.5教师的知识缺乏更新

即使教师有一定的企业经历.但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能经常对自身知识、技术更新换代,必然会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师知识不新.教给学生的知识又如何与时代同步?所以才会常听到学生说:现在企业用的已是2010版了我们还在教2005版.这样的抱怨。上面谈到的问题是几个较典型的软问题.归结起来无外乎三个方面:师资队伍、学生素质、项目质量,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3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谨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3.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企业支持

“需要是发明之母”.许多高新技术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的需求。因此.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支持,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技术的应用需求.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符合企业需求实际,另一方面可以争取企业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教师也可以直接获取企业经验.为教学提供真实案例,设计切合实际的项目。而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多种方式.除了引进企业项目,还可以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提升师资力量。如让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即定期让教师去有关企业工作学习.积累企业经验,同时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讲座等

3.2项目粗设计、多层次、早下达

所谓项目粗设计.是指教师设计项目时.不必将问题分解的太细。如可以只给出项目的最终目的或要设计的主题,而对于要采取什么步骤、使用什么方法技术来达到目的或实现主题,则由学生自己去寻求,这样通过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达到由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所谓多层次.则是在项目粗设计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目前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的复杂程度,是学生能顺利完成项目。如针对企业实际项目.如果项目的复杂性超过了学生目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将问题适当分解给出更多的引导。并且学生能力也有高低,针对学生能力的高低.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问题粒度或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以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借助项目教学法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所谓早下达.是指教师不必等到相关技术或知识点讲完再下达项目.而是在课程开始之初就给出项目,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项目涉及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会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学习新加坡理工学院的经验,在每学期根据本学期将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综合项目.在学期开始将学生分组,并配备指导教师,将这些项目交给学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随着有关知识的不断学习、深入。相互协作,逐步完成项目的设计。这种学期项目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组成教学团队

一般.中高职院校,甚至一些普通的高校.通常都是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某一门课.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课堂讲授到实践辅导等全程独立完成有时还会出现同-I''''1课、同一个专业.不同班由不同老师教授。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上的差异,即使大纲一致、教材一致.也会因教师差异造成学生培养的差异如果以课程为单位组成教学团队.团队有一个主讲教师.再根据学生项目组数量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既可避免不同教师讲授引起的教学差异.又可使教学力量更强,教师间可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也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一种典型的师资配备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般院校对引进教师把关严格,也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教育和提高.但定期的新技术培训还不够重视。虽然.各地对继续教育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也有相应的师资培训机构定期举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但资源有限,并不能保证每个教师每年都有均等的培训机会,而且对教师个人需求也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更多靠自学.而教师又往往会因缺乏实践条件或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于完成知识的更新。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从制度上保障每位教师每年的进修、培训时间,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使每位教师能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科目、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既可是政府规定的师资教育培训机构,也可以是能提供更好实践环境的企业学校有关部门应监控培训制度的具体执行。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题模式;基本路径

打造有效阅读课堂,可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被大力提倡,旨在突破阅读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把教育面向未来,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可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跟上时展前沿,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勇于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把教育改革要求作为指导思想,重组教学结构,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升。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和局限性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考验。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其困境和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采取措施,重整教学结构,为学生打造有效阅读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实质性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敢创新,故步自封,保留着老一套的思想,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学习状态比较低沉,不能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内容,这样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阻碍了学生进步。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多时候会依据历年来的高考重点,灌溉式地给学生讲解考点内容,要求学生多掌握一些考点知识,导致阅读教学存在局限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

2构建主题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主题性阅读的价值正逐步显现,具有独特的优势,构建主题模式,其价值和意义较为突出。此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多种路径,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使学生有效学习阅读内容,领会其中精髓,透彻掌握相关知识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主题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内容,使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分析阅读内容,把握其中主旨,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主题模式下,阅读内容具有相似性,学生可以获取相似的信息,通过相似信息的分析,能够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主题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求知心理,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使教师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阅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积极行动起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多收益,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3构建主题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

(1)结合相似文章,提炼主题。阅读类型丰富多样,容纳了大量不同的文本内容,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把相似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提炼主题,构建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主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把具有相似性的文章融合在一起,能够降低学生的分析难度,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有助于打造有效阅读课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咏物、咏人、咏史类型的文章,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文章,有各种情感表现类型的文章,有描写自然的、爱国的、信念的文章,其类型较为丰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把相似的阅读课文联系起来,结合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步骤,有条理性开展教学活动,避免造成混乱,影响学生分析。比如,在相似阅读内容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这几篇课文的作者,让学生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写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把具有相似特征的段落或者语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单元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来看,单元中所包含的课文内容具有一个特定的主题。高中语文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单元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阅读文章,使学生有效学习阅读内容。比如,以高一语文上册三单元为例,三单元中包含了以下3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3篇课文都是以“往事”为线索,分别回忆了“刘和珍君”“包弟”“梁启超”。该单元通过写人记事,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这3篇文章融合起来,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循序渐进探究文章主旨,以此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分析阅读内容,给学生设置不一样的任务,让不同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让有的小组分析这3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让有的小组分析这3篇文章中的主旨,让有的小组分析这3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内容,让有的小组分析这3篇文章的架构组成。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从而实现阅读课堂的有效打造。

(3)重组教材结构,调整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编排没有可变性。高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重组教材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性的选择阅读课文开展教学活动,构建主题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两篇课文,选自于四大名著的其中两部长篇小说内容。四大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绝对地位,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学顶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名著”为主题,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便加强学生对四大名著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把同一作者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或者把揭示同一真理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教材编排,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升。

(4)应用“1+X”模式,拓展课外阅读。“1+X”模式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能够通过“1”篇课文拓展出更多阅读内容,对提高学生阅读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无形之中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可采用“1+X”模式,拓展课外阅读内容,构建“课外导读”主题模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取得更多收获。比如,以《哈姆莱特》这篇课文为例,其作者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莱特》是四大悲剧代表作之一,其余三大代表作有《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另外,该作者还有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廉·莎士比亚被赋予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哈姆莱特》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作者的文学代表作品引入进来,开启“威廉·莎士比亚”专场阅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强烈的文学底蕴氛围,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以学习任务群为主线,串联教学。新课标对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若干板块的设计,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8个部分,虽然每一个部分都是分隔开来的,但实际上每一部分的设计在逻辑关系上,都是有关联的。这几个任务群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从这8个学习任务群中所包含的语篇类型上看,含有“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等几个基本的语篇类型;从价值导向上去看,这8个任务群都重视对学生个性化表达、跨文化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特意所设计的学习任务群,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之中认真研究这些学习任务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深入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特点,设计有联系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将群文阅读运用到各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之中,形成串联式教学。比如,语文阅读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所顿悟,不管是写作方式、表达形式还是思想觉悟上,都需要在阅读中得到提高。但学生因为自身能力不完善、个人特征等因素,常常会出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情况。其实写作是可以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部分,所以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水平也可以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两者之间密切相连。如何能够利用主题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文章的能力呢?教师就可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贯通的方式,布置一些有关联性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目标阅读材料中的各种表达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比如,教师在教学“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时代主题: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自己收集相关的不同语篇类型的文章,学生通过分析各种语篇类型的特点,明确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如何在不同的语篇类型中表达同样的思想内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文章撰写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海量的阅读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文字表现能力等各方面。时代主题阅读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更多关于时代的讯息,从多角度总结时代特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语篇知识、时代背景知识、思想内涵等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却又规定在同一个主题之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不会造成课堂内容的混乱,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有规律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