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学生论文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精选

问题学生论文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共识,传统的学生评价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期学生评价改革的任务,也是现代社会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不断改变对教育的期盼和呼唤。鉴于此,本文从对人的丰富内涵认识出发,对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阐述和思考,并探讨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一、传统学生评价功能、作用和弊端分析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评价改革进行着不懈的思索和探究,已有不少文章从评价的功能、方法、主体、内容、标准等不同的视角探讨学生评价问题。综观各种学生评价模式,可分为选拔性学生评价、水平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通常所说的传统学生评价主要是指选拔性学生评价。选拔性评价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达到优秀,大多数人只能是中常水平,而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这少数的优异者选拔出来,或者选出合格者,淘汰不合格者,它强调的是甄别、选拔的功能。选拔性评价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用外在的统一标准给学生进行鉴别和分级划等,分出高低优劣,而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和目的。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忽略,对评价的结果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却被忽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二、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应突出发展性功能学生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传统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一)对人的丰富内涵的认识关于人的内涵是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的命题,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人的发展问题,赋予人的本质以丰富的内涵,为教育学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生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种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可能的生命,是一种具有不断生成性的开放的生命,是一种具有主动建构性的、创造的生命。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一个能赋予自己新的生命的生命体,即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是有系统语言,并大量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展开神经活动的生命体;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是能够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生命体。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是唯一让自己肩负有“使自己更像自己”使命的生命体;从法律学的角度看,人是政治权利的等同物,若一个人被宣判“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即意味着在法律上已不承认其人的地位了。等等。[1]可以确定人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多维,丰富多彩的。在教育学领域,人的发展就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及主要特征从理论上界定,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2]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评价注重过程。三是评价的目标是分层、动态的,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四是评价主体多元,鼓励学生主体参与。五是评价内容丰富全面。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全方位评价学生。六是大力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七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3]

(三)发展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学生评价起到对这生发展的引导、激励作用。传统学生评价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我们的学生一入学就陷入层层选拔之中,在人生的初期就饱尝失败与落后的滋味,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发展性学生评价从根本上舍弃传统学生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是“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方法、技术、内容、过程等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表现出来的值得发展的优秀品质和素养上,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充分体验被尊重和赞赏的乐趣,释放生命的激情。

即使是被传统学生评价认定为是群体中的落后学生,问题学生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去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承认个体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多向、多维、多方面去评价学生。大家普遍认同“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这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个体的发展也是多元性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阻碍,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没有发展前途。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以评价促发展,以个体的发展带动全体的发展,最后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学生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多因素的系统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如确定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达成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使评价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对评价的方法、策略进行探讨。

(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采用分层、分段因人施评策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其智力、能力、思维品质、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具有年龄特征,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相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其个性差异也是显著的。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有表现共性的东西,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要遵循学生个性差异和明显特征,做到因人施评才能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因此,学生评价要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采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传统学生评价就是过分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培养,强调共性约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发展性评价显著特征是寻找差异,认识差异,发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等于发现了学生的优长或不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设置多层次的评价目标,可分为底线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的选择和确定,因人而异,为每一个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其次,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成绩实施分阶段评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采用灵活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如小学阶段,以质性评价为主,通过观察与调查,学业成绩测试,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评定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可采用“全优+特长+评语描述”;中学阶段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等级评定+特长发展+质性描述”;大学则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4]

(二)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导向,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纳入评价教师的管理范畴,强化学生评价的效果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3]学生常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教师怎样评价学生,其评价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学生评价中,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及方式,把他纳入对教师评价的范畴,作为考察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发展性学生评价效果的有效策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考察教师评价行为,看其是写作论文否以积极鼓励为主,有无有失教师风范的地方,使用一些挖苦的、消极的甚至伤人的语言;是否关注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对话,全方位了解关注学生;是否辨证地看待学生的错误,有无随意夸大学生的不足;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发展等。把教师评价学生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对学生做好积极的有效的评价,把教师评价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达到评价目标。超级秘书网

(三)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四位一体联合评价策略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最密切的接触者,对学生的性格、态度、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十分了解,教师评价学生有利于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更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在整个学生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占的权重最大。但随着学生评价理论的不断拓展,众多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学生评价不单单是教师的专利,其一半的责任应由学习者自我承担,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和修正自己,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够自我超越,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有利于倾听学生对评价的看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5]同时,在开展学生评价活动时,学生互评和家长参与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工作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品质,形成主动、自信、宽容的性格。

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发展性学生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者要始终明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对学生进行甄别。二是信息收集要全面。要对学生做出中肯、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三是信息反馈要及时。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情况,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非学业因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评价的多元性,既重视学生学业因素的评价,更重视学生非学业因素的评价,主张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进行非学业因素评价时,应注意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恰当、适度的评价,在呈现形式上,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不能追求实证和量化。

(三)博采众长,多种评价方式并用人是复杂多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多维的,发展性学生评价顺应时展,代表了学生评价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具体实施学生评价时,应博采众长,多种评价方式并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清.纪实性评价:大学生评价的主导方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4-67.

[2]李润洲.学生评价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5):55-56.

[3]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23.227.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同样也是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我们提上了工作日程。因此,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教学的工作,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小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学对于少年儿童具有定向和奠基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阶段,我们要讲究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认知学习,进而构成属于自身的品德结构。小学生在激发主体作用的阶段中,可以形成主动地参与意识,在这个阶段还要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进行奋斗。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鼓励激发学生,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身边的人或者事。比如,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优秀的学生等,都可以作为榜样来激励每一位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二)以课堂为载体,把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充分地利用各科独有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这样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本身就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各科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隐含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和德育教育教学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有课堂就应该有德育渗透,通过课堂这个桥梁来进行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不断地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增强德育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与时俱进,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得体的言行,以此来给学生做典范,进行教书育人,才能不断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育工作者还要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应该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以小学德育教育为目标、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来抓好学生的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水平,把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品德教育等几点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德育教育教学渗透的轨道中来,逐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承。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大后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遵法守纪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教育教学的开展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具有良好的开放式文化氛围的学校,必然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花园。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让每一个角落说话,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丰富校园的文化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了能够很好地彰显本校独有的特色,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开辟国学教育阵地来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在小操场的墙壁和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和悬挂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或者名人名言,这样可以为学生随时随地阅读和欣赏提供便利。师生闲暇驻足于此,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孕育的德育教育。此外,表彰专栏,每学期进行总结一次,表彰先进的班集体和学生个人的名单以资鼓励。还有信息专栏,随时一些本校的重大消息,比如开校园会或者运动会等。

(二)有效开展班级文化的布置和评比。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室的美化比赛。每个月各班还要根据相关的主题来办好本班的黑板报;每月为优秀的班集体挂牌以此来勉励未被表扬的班级,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各个班级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些也时时激发着各个班级奋勇争先的热情。(三)有效地利用校园内悬挂张贴的一些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氛围。比如“轻声慢步进校园”、“上下楼梯靠右行”、“请节约用水”、“请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出校门时请勿拥挤”等提示语,随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

三、将“传统的教育”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家校联合,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一)教育工作者除了定期向学生开展传统的教育工作外,还要不断地结合时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比如奥运会期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奥运健儿夺冠升国旗、奏国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勤奋、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再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国家还涌现出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画面或者场景,还有一些英雄少年的事迹等。让学生们明白困难面前,国人众志成城的决心,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1.身体素质原因所造成的体育学困生一些学生因为运动能力较差,身体缺少力量和协调性,从而对运动技能掌握较慢,在体育活动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不能顺利完成大纲规定的体育动作或测试。体育运动的开放性使得这类学生在未能完成一些其他同学都能完成的技术动作或测试后,会产生自卑害怕的心理,而往往这类学生会普遍存在体型较胖、较瘦或较矮的问题,会使他们更加自卑,这就使他们害怕体育运动,消极对待体育运动,长此以往,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进一步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2.忽视体育运动所造成的体育学困生应试教育造成的体育学困生在所有体育学困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学校及家长过分重视文化成绩,对体育运动却没有太多的重视,再加上学校对体育成绩不存在硬性要求,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忽视体育运动,同时,电脑的普及,使得学生在完成文化课作业后,更加疏于运动,在假期里的娱乐活动也更倾向于网络而非运动,一些学生家长在假期没有时间带孩子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就使得这种问题愈发严重。长期缺少体育锻炼,使这类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从而成为体育学困生。

3.性格原因导致的体育学困生性格内向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对集体活动就带有抵触情绪,害怕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而体育课恰恰又是一个集体活动所占比例较多的课程,特别是在体育测试中,很多测试都要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完成,这类学生因为不能很好放平心态融入到集体中去,往往会逃避一些集体运动或自己不擅长的体育测试,这就使得这类学生缺少应有的体育锻炼,或在体育锻炼中存在“偏科”的情况。

二、体育学困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自信心的树立方法

1.重视体育学困生的教育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体育老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有些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但是却收效甚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失落感,此时老师不应该去批评学生,而应该多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帮助解决,不能因为学困生的体育成绩不理想就对其产生不满的情绪而不加以重视,学困生往往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记得去年的一堂跳高课上,班里有一个身体比较胖的同学,在练习的时候很认真,可是还是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鼓励他,跟他不厌其烦的讲动作要点,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努力练习,最后很好的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2.提高体育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是体育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是激发其运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灌输科学的知识和生动的事例打动学生,同时了解学生周围真实的例子,并列举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家长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带领学生在课后及假期进行体育运动,这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而且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会逐渐积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学生会更具积极性。

3.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困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叩开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困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对学困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要积极引导,也可以将学困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并在学困生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项目中要给予其更大的展现空间,帮助那些内向或自卑的学困生在班级中展现自己,更好的进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灵活利用体育教学的多变性,同样的运动技巧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变为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小学体育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启蒙者,应该更加大胆的推销自己,通过展现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点吸引学困生,帮助其打下热爱运动的基石。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对小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数学思维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长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刺激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起小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小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挺拔的雪松、火红的枫叶、精美的窗花等,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重叠过程,在小学生专注的目光中,他们深刻领悟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这些情境的创设,小学生表现出了渴望学习的热情,小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小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乐学、爱学。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软件,如PPT、Flash、几何画板等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调动起小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解决平时教师难以讲清,小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真正实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小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小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小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小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我在讲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小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发现了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圆半径、周长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小学生思辨、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小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开设了通道。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优化练习、巩固新知

经过课堂教学,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究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我们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所以,练习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练习、总结过程中,小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又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走进小小学生生活,扩大小学生创新的视野

运用多媒体中各种信息资源,将现实的生活材料及现实生活中隐藏着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大大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小学生创新的视野得到拓展。比如在“统计”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小学生最关注的“你最喜欢什么兴趣活动?”出发,注意从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小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小学生想像创新。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小学生当时看到书中的图案时都惊叹不已,夸赞设计的好漂亮,可是自己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设计。于是我就利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电子屏幕上,我给小学生展示了如何来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在之后的操作中,小学生都设计出了各自不同的图案。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让小学生调查自行车、幼儿玩具车以及拖拉机、汽车等车轮的周长及直径,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小学生演示了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周长和直径,目的在于给小学生积累测量的经验。又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公式,我也是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几何画板,让小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是如何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从而轻松理解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要求的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就这样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电教媒体,动静结合,声像结合,让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真正让数学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与高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进行访谈,听取意见与建议。

3.问卷调查法:向研究生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93%。

4.数理统计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其他省市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造成报考并录取的学生比例较高,“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调剂的学生增多;跨专业报考被录取的非体育类考生,在该专业占有一席之地。现行招生制度和应试化教育考试办法,使不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被挡在门外,优质的考生多数报考其他省市的高校,导致优秀生源不足,不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生源类别的多样化,使其求学动机也多元复杂。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通过考研重新择业的学生占45.9%;提高学识和水平的占30.5%;为了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的占15.4%,其他因素占8.1%。造成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足,对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要求过低,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全省体育学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现状看,多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科目设置、内容安排与本科阶段有大量的重复。虽然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但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多数以“灌输—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课程与边缘交叉学科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知识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学生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水平及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占19%,一般的占58%,有23%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过程形式化。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师队伍也随之扩展大,导致遴选导师标准降低,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胜任导师工作;另有一部分导师身兼数职,行政和教学工作繁重,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缺少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成了学生有名无实的导师。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由于个人知识面单一、能力局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创新。学校对导师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占15.38%,1—2次培训占51.36%,有28%的导师没参加过培训。究其原因,50%的导师认为工作忙,学习培训较少,另一部分认为经费缺乏,培训作用不大,希望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4.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机制。学生考试仍然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学生只要通过考试被录取,学习过程中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完成一篇不太差的论文基本上就能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学校只注重入学考试,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能力的考核,降低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导师80%由学校统一选派,导师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和报酬方面,10%的人表示满意,70%认为一般,20%表示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黑龙经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措施

1.严把招生关,优化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把好入口质量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完善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学校及导师更大的自主权,规定招收本校学生的比例,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全省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更新和拓展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发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合理运用研究式、讨论式、专题讲座、网络指导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建立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富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严格遴选导师的标准条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制”“导师组”等方式,完善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再次,加大导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外聘或联合培养等,重视导师业务进修和水平的提高,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不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